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_徐永斌

合集下载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作者:凌皆兵来源:《寻根》2018年第04期南阳汉代画像石较之于山东、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笔者认为,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

1.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刻画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

南阳汉画像石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

例如,对于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则不太重视;对于动物的表现,着重刻画其形体特征,而对皮毛、头部不太注重。

但南阳汉画像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粗”上,而是粗中见巧,以动势取胜,以气势求胜。

人物画像,通过抬头、低首、躬身、屈膝等动作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贵賤、尊卑鲜明可见。

动物画像,通过不同的身姿,显现出其所处的不同态势,或强或弱,或胜或负,或动或静。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腾飞的龙、奔驰的虎及其他跳跃的猛兽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势,有一种非凡的气势。

综观南阳汉画像石,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豪放的美,给人以洒脱无羁之感,是力量、运动和气势的美,鲁迅称赞南阳汉画像石为“深沉雄大”。

南阳汉画像石在粗犷、豪放之中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这种浪漫特色来源于楚文化。

众所周知,楚文化具有浪漫特色。

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南北交会之地,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

因此,南阳汉画像石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质朴,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特征。

2.构图:疏朗、明晰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属于“疏朗型”,与山东、徐州汉画像石有明显的差异。

山东汉画像石构图密集,画面上很少留有空白,常常是上下分层,有些还左右分段。

南阳汉画像石没有繁密的位置编排,也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序列,更没有把不同题材的画面聚积在一起,而且是一幅画面只表达一个主题,给人以疏朗、明晰之感。

特别是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作品,画面上仅仅刻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不加任何补白、装饰。

论南阳汉画像石的造型语言

论南阳汉画像石的造型语言

似向尊者进言说情, 左侧第二 其中 个人物, 头 带进贤冠的人物, 两手执笛, 身体前倾, 抬头 而对上司, 表诉说状, 而画面右上方两人跪地 叩拜, 较大的人物似触怒上司的罪人, 他五体 投地、 内心惊荒, 在听候上司的发落, 右下三 人是说情者的下属, 做谦敬状, 也 跟着上司 伏 地叨拜, 但他的 头不叩 着地, 他的慌张程 说明 度不如他的上司, 同时也表现出 他们在随声 附和, 为同僚开解求情, 几个下属虽都做叩拜 状, 细微动态却各有不同, 从这幅画面中可以
图1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 艺术家对于形象的 动态语言把握也非常精到, 曹东坡粼 南阳汉 代画像石的艺术初探卜 文中说:“ 一 南阳汉画 像石中的形象, 已不是客观之“ , 象”而是已被 情趣化之后的意中之“ 。 象”这样的“ 意象” 即 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舞乐白戏的历史故事 似客观物象又不似客观物象。 这说明艺术家 看出, 艺术家运用动态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 到主观性极强的远古神话、 天文图像, 不同的 在表现上, 主要是以“ — 神态与动势方 心世界 意” 题材内 容采取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也都有所 面进行把握而对于具体细部进行简略处理。 二、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造型要素 不同, 传达的语言也就千差万别。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 体会然后贮存记忆、 形成 表象, 最后以 记忆中 抽取表象进行塑造, 这种 装饰线:在南阳汉画像石的装饰线中, 一 一、 南阳汉画像石的造型形象的完美性 造型方法比面对客观现实进行写生的造型方 种是在形象内的装饰线, 另一种是在形象 外 在古代, 中国人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 法更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的装饰线, 这些线都是以直线的形式出现, 形 形成了 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和周而复始的时 象内的装饰线, 是起到对外轮廓结构的修饰, 间 观念, 这种心态反映在南阳汉画像石上, 就 对比、 衬托的作用, 在这些装饰对比中, 数 大多 是追求形象的完美性和画面构图的完整性, 线条的排列方向是与 外轮廓结构线呈一定的 南阳汉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形象体现出这种 角度, 很少出 现在外轮廓结构线平行的情况。 追求 如在人物神仙形象的造型上, 尽量把人 如横幅构图用竖底纹装饰, 竖幅画面用横底 物、 神仙的四技刻画出来, 即使有时双腿藏在 纹装饰, 还有的为了增强的动势感而顺着形 衣服里面, 也要通过对造型进行暗示处理, 使 象的外形方向 排线, 起到补充和强调的作用。 人感觉是四 肢齐全 在动物、 神兽题材的造型 吠拜渴》 图2画中刻八人, 左上三人头戴帽, 线的运动与速度感 南阳汉画像石在运 上, 完美的追求更为突出, 无论是牛、 熊、 身着长袍, 虎、 表现出此线条的运动感和速 形叩首状, 左二人头戴进贤冠、 身 用线条造型中, 马, 还是青龙、 朱雀、 独角兽, 都体现出艺术家 着长袍, 这种运动感和速度感是通过线条的方 一人执苟, 一个手持一物跪拜, 右下 度感。 对这些动物的完美追求。 《 在 车马出行》 图1 三个戴冠, 身着长袍, 执荡。 从这幅图中可以 向、 曲直、 长短、 粗细、 强弱、 轻重、 虚实等变 化 中, 前面马匹, 把后面的马的后腿遮挡了, 而 看出, 左侧人物动态表现中一手执纷, 一手叉 表现出来的。 是通过线的方向的汇合而使线 艺术家通过把后面马匹的前腿形象完整地表 腰, 头部微微前倾, 跪坐, 似一至尊者, 似乎正 具有运动的趋势。 首先是弓被拉 成向下呈相 现出来。 暗示到后腿的存在。 在对某一下属生气, 而其余七人都做谦躬状, 交趋势的两条线段, 其次是人物的两条腿张

试论河南南阳地区汉画像石

试论河南南阳地区汉画像石

试论河南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与六朝时期画像砖的独特风格与内在联系■崔闯【摘要】;通过对河南南阳地区相继发现的汉画像石和六朝画像砖进行分析比较,结合一些图片与文字资料,阐述了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与六朝时期画像砖在此地域的独特艺术风格,并分析了两个时期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特点,认为六朝时期画像砖,是在继承了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和演化形成的。

【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六朝画像砖风格传承创新引言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单从地名便可看出,它正处于通南接北,达阴及阳的险要位置。

南阳古称“宛”,在东汉时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它四通武关,东受江淮,同时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家乡,皇帝常来巡幸。

(1 )此地达官贵人云集,厚葬之风极盛,故留下了大量的画像石资料。

始建于1935年10月,经过不断改扩建,于1999年12月27日新建成的南阳汉画馆,现已经搜集整理画像石藏品近3000余件。

成为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2)相较与汉代画像石,1957年在河南邓县学庄发现,于1958年发掘清理的南北朝时期的彩色画像砖墓,则是六朝时期画像砖的典型代表。

而值得一提的是,邓县(1988年撤县建市,今为河南省邓州市,属县级市)隶属于南阳市,在河南南阳境内,据南阳市区仅60公里,南阳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有一部分也是从该地出土的。

这将意味着在同一地区,相继发现了汉代和六朝时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在这一地域有什么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呢?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

秦代便设南阳郡,汉代袭之。

当时是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南阳汉代画像石作为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具有汉代石刻画像博大精深、古朴凝重的共性特征,这个问题在课本中已有讲述,这里不再赘言;其次,南阳汉画又是一个地域性文化现象,因而其个性特征亦显得极为鲜明。

汉朝的金属工艺与铁器制造冶铁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汉朝的金属工艺与铁器制造冶铁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汉朝的金属工艺与铁器制造冶铁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汉朝的金属工艺与铁器制造:冶铁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在金属工艺与铁器制造方面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汉朝对冶铁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以及汉朝金属工艺的特点。

一、汉朝冶铁技术的突破与发展1. 高炉冶铁技术的出现汉朝是中国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汉朝初期,人们主要使用原始的“直接法”冶铁技术,即通过烧炼铁矿石来获得铁锭。

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不稳定,限制了铁器的生产。

然而,在汉武帝时期,高炉冶铁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高炉冶铁技术利用了高温炼铁的原理,能够快速、高效地提取铁矿石中的铁。

高炉冶铁技术的引入使得铁器的生产大幅增加,为汉朝金属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炼钢技术的进步除了高炉冶铁技术的突破,汉朝还在炼钢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过去的直接法中,虽然可以得到一定质量的钢铁,但效率低下。

汉朝人通过改进冶炼条件,研究出了炼钢技术,使得钢铁的制作质量大幅提高。

3. 应用冶铁技术的拓展随着冶铁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汉朝人开始将铁器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各个领域。

在农业方面,铁制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开垦效率与农作物的产量;在战争方面,汉朝士兵装备的钢制武器赋予了他们更大的战斗力;在社会经济方面,铁器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二、汉朝金属工艺的特点1. 精湛的铸造技术汉朝的铸造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铸造工艺日趋精湛。

无论是钟表、铜镜还是各种器皿,都体现了汉朝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精湛的铸造技术为汉朝金属工艺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2. 独特的宝石镶嵌工艺汉朝金属工艺中的一大特点是宝石的镶嵌。

汉代宝石镶嵌工艺精美独特,丰富了金属器物的装饰效果,使它们更加珍贵与华丽。

3. 精细的铜器制作汉代铜器制作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工艺十分精细。

汉朝人善于运用各种铸造工艺,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铜器,如著名的汉代青铜马蹄形觚、角形酒器等。

南阳汉代画像石

南阳汉代画像石

浅析南阳汉代画像石摘要:南阳汉代画像石是汉代最为精华的物质精神产品,是一首博大精深的史诗。

赏析汉代画像石,是人们研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大汉精神的途径,更是激励人们延续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发挥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法。

现从题材分类、雕刻技法、构图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赏析。

关键词:题材分类;雕刻技法;构图风格;表现手法汉代画像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面貌的具体描绘,反映的是汉代社会经济、政治和主流的思想,综合着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战争方式、道德观念、精神信仰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汉代的历史画卷。

南阳为汉代帝都、陪乡,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发达,人口众多,农业繁荣,为汉画像石的出现和盛行提供了经济上、思想上、礼制上的依据。

南阳汉画像石具有囊括宇宙,融合天人的宏大气魄,对汉代繁荣发展充满坚定的信心与力量,依据优越的政治自然环境,把神话、历史、现实进行归纳,以浩大的气势与力量去表现人类征服外部世界的雄心和意识。

一、南阳汉画像石的题材分类南阳汉画像石的石刻,内容丰富,题材繁多,大致可分为七类:生产、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吉礼祥瑞、天文星象、装饰图案等。

其中,反映达官富商生活、天文、星象、羽化升天、舞乐的画像居多,而农耕较少。

其原因是汉代南阳皇亲贵戚、富商大贾云集,死后又葬于此地,因而刻画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画像居多。

天文图像也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独特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反映了南阳地区在汉代崇文尚学,教育水平昌盛的现象。

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是南阳人。

二、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汉代的艺术活动,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多种形式艺术与技术,造型意识从萌芽逐渐趋于成熟。

西域与佛教外来艺术的传入,更丰富了汉代雕刻的题材与技法,表现出极高的原创性。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样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主流风格,主要分为线刻和浮雕两大类。

线刻技法主要表现的是物象的轮廓,浮雕技法主要表现的是物象的质感。

解读南阳汉画像石的档案学意义论文

解读南阳汉画像石的档案学意义论文

解读南阳汉画像石的档案学意义论文内容摘要: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它涵盖了汉代政治、经济、民俗、社会生产、思想、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既是宝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具有较高的档案学意义。

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档案;论文正文:解读南阳汉画像石的档案学意义汉画像石兴起于西汉中期,盛行于东汉中期,至东汉末年衰落。

随着东汉的灭亡,汉画像石的雕刻制造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作为历史记载的汉画像石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殊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汉代丧葬祭祀风俗,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文明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档案价值。

一、从载体上看,南阳汉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档案载体形式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演变。

龟甲兽骨、青铜石器、竹木简册、绵帛纸张等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作为主要档案载体被充分利用。

其中,石刻档案广泛存在,在留存至今的明清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档案中,石刻档案占据一定的比例,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石刻档案主要有刻石、碑、墓志、摩崖、宗教造像题记、石经等种类。

画像石是石刻档案的一部分,是由工匠以石为底、以刀代笔,运用多种雕刻手法雕刻而出的艺术品,主要用于墓碑、地下墓室、墓地祠堂、门阙、庙阙的建筑装饰材料。

画像石作为石刻档案的一种,主要是以图画形式部分有文字镌刻在石质载体上,它生动地保存了当时的社会活动信息。

汉代档案的书写材料主要是承袭先秦,以竹木简牍为主,但易遭虫蛀火焚,不易保存。

由于南阳地处中原,《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西通武关,东受江淮”,其东、西、北三面环山的盆地构造为汉画像的雕刻提供了天然材料,且石质材料经久耐腐,不易损毁和迁徙。

黑格尔在其《美学》中谈及,在可以用来雕刻的石头、木料、青铜、黄金等材料中,特别适宜于雕刻的材料是石头。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引入当地初中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引入当地初中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引入当地初中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作者:陈生新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5期摘要: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包罗万象的题材,丰富的内容就像一部石制的汉代史。

为研究两汉社会的发展史及人民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本文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基点,并在对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南阳特色的美术课程,丰富该地区美术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探所、研究、审美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加强学生对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视。

关键词:汉画像石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初中美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主动的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编著校本课程与教材。

开发当地美术资源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是我国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最好载体就是该地区的历史文物、民间工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汉画像石便是其中典型。

为了使南阳学生更好的了解认识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

应该将其引入到校本美术课程中,如此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南阳汉画像石艺术魅力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水平,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

一、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南阳历史上昌繁盛的时期便是两汉时期。

西汉时南阳就是众多要臣的封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生于南阳随后又于南阳成就霸业,南阳在历史上素有"南都"或"帝乡"等别称。

据统计,两汉时仅分封在南阳的侯王便有47人之多。

缘此两汉时的南阳,存在一个特殊的贵族阶层,这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南阳经济繁荣。

崇奢竞富是那时的主流思想;持人神相通的理念,讲究“事死如生”。

故此旧时南阳的庭楼门阙、祠堂和陵墓的规模巨大且数量众多,这些建筑上酷爱使用青石,在重要的结构处还要雕刻上繁美花纹图案。

二、保护和利用南阳汉画像石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建国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文博专家的辛勤付出使汉画像石艺术在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南阳汉画像石的和谐意蕴

南阳汉画像石的和谐意蕴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汉画像石优美古朴,具有独特的神韵。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含了和谐的意蕴,无论从手法还是构图上都表现了当时人们心境的平和及对理想王国的向往。

内容摘要:汉画像石优美古朴,具有独特的神韵。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含了和谐的意蕴,无论从手法还是构图上都表现了当时人们心境的平和及对理想王国的向往。

关键词:汉画意境和谐渊源一、画面境界的和谐特征汉代南阳画匠、工匠以朴素的自然观,把对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体认、追求,进行了情感化的描述和呈现:同源、同本、同类的自然万物皆秉承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都处于或应该处于一种美妙、和谐、自在的状态,从而组成有节奏的生命律动,和谐地存在。

南阳汉画像石的画面意境都体现着和谐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1.兽与兽的和谐。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自然界的动物及想象出来的动物很多:龙与虎、虎与熊、牛与象、象与凤等,这些不同类别、不同性格的动物出现在一处。

它们虽多表现为争斗与运动场面,但在古人的心中,它们或具有祥瑞之意,或和祭祀有关,或寄托着人们镇守自然疆域、保佑人类安泰的期望,或与避邪求福有关。

因而画面之上,均以祥云缭绕,呈现出祥和、温润的情趣,体现了一种相互之间的共生依存、共同协作的关系。

如南阳市白滩出土的楼阁立柱的外侧,左边刻有青龙,右边刻有白虎,共同为主人把守着一方平安。

2.人与兽的和谐。

南阳画像石许多为兽身人首。

人与兽斗、人与牛斗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题材,在这些人与兽斗、人与牛斗的画面中,人丝毫没有惊慌失措之态,反而有玩耍动作的安闲与滑稽,人与兽似为亲密的伙伴。

如“羽人”的出现常伴随着动物,所以给它插上翅膀,让它似飞禽一样翱翔于天地之间。

人与兽自在、流畅、和谐、融洽地共生共处,表现了汉代人们视万物如一体,驾驭自然的气度和心态。

3.人与神的和谐。

南阳汉画像石有大量的人神异质同构的神:伏羲、女娲均为人身蛇尾,在神的意蕴和神话思维中二者合为一体。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南阳是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区域之一,并建有全国唯一一座汉画像石刻博物馆,收藏汉画像石2000余块,是以汉画像的发掘、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汉画研究中心。

南阳汉画馆韩玉祥等学者根据汉画像石墓的形制、画像位置以及内容、雕刻技法及风格和随葬器物特征与组合形式,将已发掘的30座较完整墓葬进行排比分析。

本文将着重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南阳汉画像石分类有多种,按照王建中等学者的分法,将南阳汉画像石分为七类,即生产、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吉礼祥瑞、天文星象、装饰图案等。

本文将生产、生活合在一起,分六部分对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作粗略介绍。

1.生产生活类这是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也是南阳汉画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主要内容包括车骑出行、乐舞百戏、角抵、门吏、侍女等。

东汉持节执笏门吏图东汉端灯侍女图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到了汉武帝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皇帝也不断出行巡游。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闰月甲午,南巡守,幸南阳”(《东汉会要·巡守》)。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的车骑出行图,应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西汉车骑出行图百戏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它是一种集杂技、舞蹈、竞技、假形扮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非常多,演奏乐器的主要形式有击钲、击铙、击磬、吹埙、击鼓、鼓瑟等。

舞蹈表演图的种类主要有长袖舞、七盘舞、建鼓舞等。

杂技图主要有倒立、飞剑、弄壶等。

东汉鼓舞图东汉蹶张图人物是南阳汉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南阳汉画像注重“形神兼备”,同时还善于运用变形和夸张,使人印象深刻。

尤为重要的是,南阳汉画像石还运用散点透视法对所表现的物象进行变形,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历史故事类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后来这种思想又不断发展,并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推崇。

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南阳文化的繁荣

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南阳文化的繁荣

从汉代画像石看:叉代南阳文化的繁荣口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徐永斌摘要: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遣产。

是“绣像的汉代吏”。

是南阳汉文化中的精粹。

它所表现的丰富内客。

与南阳两汉时期所处的政治、经济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穿过时空的隧道.透过汉画像石对各种事勃的摇绘,我仇可以清晰施看至13汉代南阳思想、艺术、科技、文化之繁盛。

关键词:汉画:汉代南阳;文化繁荣化现象。

”我们每次面对汉画像石.每次都会产生出新的艺术享受。

当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置身于汉代南阳的社会生活画面,探颐索源,钩沉发微。

灵石不言,观者有情,给人以不尽的意象:冷峻.阳刚;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粗犷。

豪放;简约.灵动;浪漫.飘逸等等。

既有。

因材施艺“、巧夺天工的模糊美.又有铁石“撞击”的冷峻美和雕剥凿落而成的残缺美。

更有那音乐与视觉、抽象与具像珠联壁合的舞乐美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南阳画像石决不是匆匆而过的文一、舞乐百戏盛宛城我们腿部的弹跳能力及空中舞姿的优美程度。

(3)大跳是舞者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跳起后在空中做出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要求滞空的时间越长越好。

但落地后一定要注意缓冲。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古典舞中“转”的训练“转”其实是~个。

立”的过程.只有立稳了转的时候才能保持平衡,所以“转”首先要解决半脚掌的力量,然后再练习单脚推地单脚立.初学者可扶把杆练习。

3、古典舞中“翻”的练习。

翻”是毯子功课必修的课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

在做这类动作之前.首先要把全身的肌肉骨骼活动开。

并且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巧训练民族民间舞蹈(f ol k dance)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向、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风俗习惯、民旗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从南阳出土的画像石看汉代军事体育活动

从南阳出土的画像石看汉代军事体育活动

2008.4体育文化导刊从南阳出土的画像石看汉代军事体育活动朱俊全 李国红 摘 要:南阳是我国汉代画像石刻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

画像石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其中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当时的军事、体育方面的内容,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汉代军事体育活动的大概情况,从一个侧面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体育活动提供一些佐证,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军事体育活动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我国军事体育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古代军事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古代军事体育活动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于现代军事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文化;汉代;画像石;军事体育 一、南阳汉代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古代南阳是闻名全国的冶铁中心。

西汉时,南阳“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为全国的六大都会之一。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南阳因此有“南都”、“帝乡”之称。

另外,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中国长城之父”楚长城遗址闻名遐迩;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封建社会四级衙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唯一性;被称为“绣像的汉代史”———汉代画像石无论在收藏数量还是在研究成果上,南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产生与南阳在两汉时期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汉代统治阶段的厚葬之风有着深刻的渊源。

西汉时期,南阳与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并称天下名邑。

东汉时期,南阳的地位更加特殊,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他的部下中大多数为南阳籍。

由于这些原因南阳有“南都”、“帝乡”之谓,可见其政治地位之显赫。

在南阳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当时的皇室贵族田猎、御射、角抵等内容的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与军事体育有关的如田猎活动等,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军事体育提供一些帮助和佐证。

二、南阳汉代画像石中关于军事体育活动内容的作品 (一)田猎活动据文献记载自商代开始便有大量的田猎活动,在田猎活动中使用马车、弓、矢、犬、马、罗网、陷井等捕获猎物。

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三大制作基地

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三大制作基地

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三大制作基地【内容摘要】南阳汉代画像石,根据考古发掘墓葬,并对其石质进行辨识,可以考证,共有三大制作基地:一为唐河县湖阳镇唐梓山制作基地;二是南阳市宛城区蒲山镇蒲山制作基地;三是方城县老城区东郊山脉制作基地。

这三大制作基地的题材也不尽相同,而且各自区域有其流行的题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大制作基地的汉代画像石不仅反映了三个地区的绘画面貌,同时也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制作基地如果留意南阳汉代画像石,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不同石质的汉代画像石,它们的风格和题材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因其石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区别。

根据这种差异,可以把当时南阳郡的画像石制作分为三大制作基地。

三大制作基地分布的地域不同,采用的石质不同,题材不同,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

下面,笔者分别对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制作基地问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界定。

我们在划分制作基地时之所以以汉代画像石石材来源的山脉为中心,是因为根据石刻制作的基本规律,有采石、选石、开料、打制、雕琢等环节,因其石料笨重,搬运不便,基本上是依山形成一个个石刻加工作坊。

一、唐河县湖阳镇南郊唐梓山制作基地文章之所以先论述唐河县湖阳镇唐梓山汉代画像石制作基地,因为在南阳郡整个汉代画像石制作方面,唐河湖阳一带的汉代画像石时代较早,主要集中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中期。

据考古发掘可以分辨出,这一带的汉代画像石使用范围主要是以唐河湖阳为中心,南至湖北省枣阳市和随州市一带,西至新野县樊集乡一带,西北至唐河县桐寨铺镇一带。

该制作基地的石材以白色大理石和较疏松的黄沙岩石为主,这种石质,根据近年该地区的采石情况可以看出,湖阳镇南郊唐梓山盛产的白色大理石与该地区发掘的白石类汉代画像石的石质基本一致,其周边的黄沙岩石与该地区发掘的黄沙岩石类汉代画像石基本一致。

这个制作中心的题材来源,现在推测有可能是当时南阳郡湖阳县一带的画家的作品,此地今天看来是当时一个郡的属县,可是在当时非同小可,刘秀外祖父樊重一家就世居此地,作为大地主而名震一方。

浅谈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

浅谈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

浅谈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作者:张惠雯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22期摘要:汉代是自秦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汉代的冶铁技术在40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冶炼设备和冶铸工艺方面都有重大进步。

文章通过对已经发表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情况做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汉代;冶铁技术;炒钢;大鼓铸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22.041汉代对冶铁高炉的改进,使炉体容积进一步增大的同时提升冶炼温度,得到杂质更少的液态铁,使生铁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促进了铁制品向普通家庭的普及。

改进了退火炉,从而控制退火过程,得到性能多样的铁制品,铁制品的应用范围更广。

炒钢是一种二次处理技术,通过不断搅动半固体状的生铁,使其中的碳充分地和空气接触,从而降低碳含量,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铁制品,如果控制得好,还可以得到中碳钢或低碳钢,实现工具材料性能的重大变革。

1 冶铁技术的前期发展有关铁器的起源与传播问题,目前并没有定论。

由于早期铁器出土较少,且没有发现相关的冶炼遗址或是矿渣、陶范等证据,我国冶铁技术的来源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难题。

考古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是从块炼铁时期开始。

所谓块炼铁,是由于早期冶铁技术较差,炉温达不到铁融化的温度,从而无法实现液态铁的冶炼,只能得到海绵状的半固体或固体铁。

这种铁的含碳量在5%以内,内部含有较多杂质,组织十分酥松,需要人工热锻去除杂质才能达到使用标准。

块炼铁是人参与冶铁过程的开始,人类将铁从铁矿石中提炼出并铸造成工具和器物,这个过程所蕴含的智慧是使用天然陨铁所不能比拟的。

陨铁时期是人类与铁金属接触的启蒙期,人们开始认识铁的性能。

这段时间的铺垫对人类开始主动冶铁生产非常关键,对于探究冶铁技术的起源至关重要。

基于陨铁对人类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也将对其稍加叙述。

我国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铁制品是商代的陨铁制品。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秦汉时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遗存非常丰富,它是秦汉艺术,尤其是汉代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品类,也是秦汉贵族崇尚厚葬、事死如事生时代风尚的产物。

画像砖、石是雕刻、模印着各种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石阙等的建筑用材。

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因而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此外,由于画像砖石是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的建筑材料,还要兼顾建筑的形式特点,所以它也是秦汉艺术综合的显现。

秦汉画像砖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

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用途最为广泛。

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陕西临潼、凤翔等地出土的秦代模印画像砖,是在砖坯未干时,用预先刻成的阴印模捺印而成的,花纹凸起。

1957年临潼出土的狩猎纹画像砖,印着骑马射猎图。

传出风翔、今藏西北大学的秦代宴享纹画像砖,印着宴享宾客和苑圃景色等画面。

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迄今发现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

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一种模印几何纹的铺地方砖。

此外,在咸阳秦宫遗址,曾出土刻画着龙凤图像及人面鸟身、珥蛇佩璧的水神(禺缰)画像空心砖,线刻流利生动,仿佛“骞翥若飞”。

数量不多。

西汉的画像砖发现的以模印的空心砖为主,题材较秦丰富,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迎宾拜谒、骑士射猎、驯马、驯虎、扶桑、珠树、大雁、犬、方位神、玄鹤、门阙、铺首、几何纹花边等。

以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而著称。

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璧纹模印画像空心砖,约属西汉初期物,砖面中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阑侍卫及绶带瑞璧,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

1965年发掘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发现回字纹与菱格纹的模印铺地方砖。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冶铁技术的发展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冶铁技术的发展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冶铁技术的发展作者:葛瑶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9期摘要:古代中原地区的冶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我国古代冶铁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冶铁遗址是我国汉代主要的金属冶铸场所之一,代表了当时钢铁冶铸技术的最高水平。

从该遗址的现有遗存出发,能够透视整个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

关键词:汉代;中原地区;冶铁技术;古荥;冶铁遗址冶铁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过程。

古代中原地区的冶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冶铁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冶铁遗址是我国汉代主要的金属冶铸场所之一,代表了当时钢铁冶铸技术的最高水平。

本文以古荥冶铁遗址的考古遗存为例,对西汉中原地区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西汉时期的冶铁制度自春秋时期以来,冶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便十分受统治者们重视。

管仲开创了一系列对盐铁的管控措施,可以称为“盐铁官营”的开山鼻祖;商鞅在秦设“盐铁市官及长丞”,从而对盐铁市场进行管理;秦汉时期,对盐铁的管制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形成了自上而下分级的管理体系。

《史书·平准书》载:“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由于措施得当,在最初几年盐铁官营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些措施无法进一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甚至形成了吏治混乱的现象。

最终,在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莞天下盐铁”,桑弘羊整顿了朝廷的财政措施,并逐步建立起了从上至下的盐铁官营的综合管理系统。

就冶铁业而言,全国的最高机构为少府和武库,属中央一级主管单位。

在地方的行政机构中,也分郡县设盐铁市官及长丞,分管铁矿的开采、冶炼和铁器的铸造。

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

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

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
徐永斌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8(028)006
【摘要】南阳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冶铁中心之一,两汉时期随着厚葬风俗的兴起,作为墓葬装饰的画像石刻也迅速发展兴盛,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也逐步从朴拙走向成熟.这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南阳冶铁业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冶铁工艺的逐步提高推动了各种雕刻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客观上促进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进一步走向成熟.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徐永斌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
【相关文献】
1.从南阳汉画像石中看汉代乐舞艺术发展的变迁
2.从南阳汉画像石中洞悉汉代音乐艺术的发展
3.汉代长袖舞的动作特征探析r——以南阳汉代画像石砖为例
4.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6—南阳汉画像石:“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5.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志题记题刻和现存汉代碑刻的初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的冶铁技术与画像石_刘齐

汉代的冶铁技术与画像石_刘齐

[科技史与科技传播学研究]收稿日期:2010-11-20作者简介:刘齐(1986-),男,河南郑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

2011年3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Mar .2011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Vol .26No .2秦朝短祚,继而是立国逾四百年的汉王朝。

有汉一代,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制度完善,农业提高,文化兴盛,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大的发展隆盛期。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真实地描述汉代社会发展的情景,但依然可以通过汉代的遗址和遗物了解到当时的大致状况。

汉代的冶铁遗址和画像石就是这样。

汉代的冶铁遗址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大约有30处,以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巩义市铁生沟遗址、南阳市瓦房庄遗址、温县招贤村遗址、鲁山望城岗遗址和江苏省徐州市的利国驿遗址最具代表性。

围绕这些遗址,不少学者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现了汉代冶铁技术和工艺①。

而汉画像石,“除了古人的遗物之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1]5-6。

可见,汉画像石向我们所展示的内容尤为重要。

因此,汉代的冶铁技术与画像石刘齐(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

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3-16
作者简介:徐永斌(1963—),男,河南省信阳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汉画及美术理论。

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
徐永斌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南阳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冶铁中心之一,两汉时期随着厚葬风俗的兴起,作为墓葬装饰的画像石刻也迅速发展兴盛,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也逐步从朴拙走向成熟。

这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南阳冶铁业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关系。

冶铁工艺的逐步提高推动了各种雕刻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客观上促进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进一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艺;铁制工具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8)06-0021-03
从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石料来看,青石和白石这两种石材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用材。

青石产于南阳市蒲山店,石材硬度大,石质细腻;白石产于唐河县湖阳镇、黑龙镇,石材强度比青石稍差一点,石质比较粗糙。

雕刻汉画时对工具的锋利度要求很高。

因此,南阳冶铁业的技术水平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汉初年,武帝任用南阳的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
[1](P1164)。

管理全国的盐铁业,南阳成为全国设立铁官的
手工业基地之一。

在南阳瓦房庄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中,就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冶铁遗物(熔炉基、耐火砖、鼓风管、铸造用的模具及铁器等),出现了将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被称为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

“百炼钢”即可用生铁“炒”成的熟铁为原料,经过渗碳锻打成钢,又可把生铁“炒”到所需要的含碳量,成为“炒钢”,然后反复加热锻打成为钢制品。

东汉时期,南阳的冶铁业在西汉基础上,冶铁作坊数量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南阳附近发现的冶铁遗址就有南阳市北关瓦房庄铸铁作坊遗址,桐柏张陂村的大张陂冶铁遗址,桐柏县铁炉遗址,南召县太山庙、草店冶铁遗址,方城县赵河村冶铁遗址等),规模空前扩大,技术显著提高。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鼓风机械即水排,提高了冶铁的功效,促进了冶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改进,冶铁业的发展为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工艺基础。

一、汉画像石雕刻所用的铁制工具
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器有24件,其中有1件东汉炒钢产品钢刀,形状较特殊,类似炊饮用具,刀身有一道平行于刀刃的锻接缝痕迹。

刀宽11.2厘米,长约17厘米,刀背厚0.5厘米,是由炒钢锻接而成。

南阳在东汉就
有了“五十炼钢刀”和“百炼”之说[2](P68-70)。

这就为汉画的
雕刻提供锋利的雕刻工具,为汉画雕刻提供了物质保障。

汉画像石所采用的工具有专门制作汉画的特殊工具,如,锤、铁斧、铁铲、刀等。

在出土留下的残物中,根据石匠艺人绘画的习惯来推测有以下主要工具,不排除每一位石匠艺
人可能有些特制的工具[2](P 63-64)。

(一)锤(见图1):汉代的锤多数是圆柱形状,大、中、小多种,也有少数是方柱的。

锤是重力工具,锤和凿配合可以凿空。

锤和凿或锥组合可做采矿工具,锤和钻、钳组合可以合成冶金、锻造的一套工具,锤和锲、锥等组合成一套石工工具,给南阳的汉画像石采石、凿石,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经考古分析许多工具是白口铸铁而成。

(二)凿:以刃的宽窄差别,汉代的凿种类有从0.3、0.5、0.8到2厘米宽的多种(见图2)。

经分析有铸铁脱碳钢、炒钢,形式多样,方便使用,在汉画像石雕刻的凿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钢性和硬度不仅是木工的利器,而且也是比石头还硬的优良的石工工具。

凿的使用可以使汉画像石雕刻的线条更加圆润流畅,富有生气。

(三)锯:用铸铁脱碳钢的钢板锻制而成,有长条形和弧形两种,锯齿向两侧弯曲。

它和凿、锤、斧组成一套建筑工具,在画像石小面积的修正上有很大的帮助。

(四)锥:粗细不等和长短不一的多种类型锥,尖较硬而多数不弯曲,有的顶端有锤打卷皮痕迹(见图3),说明锥与锤的组合关系。

(五)锲:在汉代尚未见到专用铁锲,但利用斧做锲用,是不乏其例的,从器型看属于直斧,无疑有两种:一是装直柄,柄端有锤打卷沿痕迹,实起劈物体的作用;二是不装柄直接使用,口被打变形,卷沿,被打裂开等,显然是作锲用,用以劈木、采石等,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上,遗留有锲裂的缝槽。

(六)铲:铁铲有不同形状的,大小型号不同,装柄的

向也不同,在画像石雕刻上能起到铲平画面的作用(见图4)。

(七)钢刀:汉代的刀具用铸铁脱碳钢式炒钢反复锻打制成,有的折叠锻打数十次之多,故有“五十炼”和“百炼之
说”[3](P 69-70),质量优良,它既具有韧性,又具有弹性和刚性
(见图5)。

因为刚性优于铜刀,到西汉中期以后,基本上替代了铜刀。

锐利的钢刀对画像石的雕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使各种造型的线条更为自由活泼、优美生动。

二、铁制工具在汉画像石雕刻中的具体应用
从早期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看到,作品雕刻比较粗糙,人物形象的处理给人一种模糊感觉,图案、花纹不够精细准确、对称,体积给人一种浑厚成团状的状态,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工具不够锋利。

因为南阳产的青石、白石,石质坚硬,如果没有锋利的工具很难雕刻出精细完美的准确造型,很难表达雕刻人的雕刻意识,所以早期作品在刻画动物、人物、图案上一般不太精细,比较粗犷,除了艺术水平的问题以外,工具的限制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

例如,西汉时期的画像由于雕刻工具不太锋利,它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所以画面感觉有一种朴拙稚嫩的气息。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达,工具逐渐锋利,画面上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自然,能够用刀代笔,刻痕较浅,这是工具进步
的结果。

只有在刻刀足够锋利的基础上,工匠才能在雕刻时对各种形象的刀法处理得灵活自如。

麒麟岗晚期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天象图,人物形象、构图、透视、表现形式运用恰当。

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线条流畅、有力,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也说明锋利钢刀(雕刻工具)便于充分表达匠人的技术和艺术思想,更说明工具的进步对汉画作品艺术水平提高起到的推动作用。

那些灵动自如的线条在前期的汉画像石中是绝见不到的,在前期稚拙粗糙的画面形象中,工具的锐利程度在客观条件上制约着画像石的发展和成熟。

汉画像石发展到后期,随着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钢铁制工具的使用,客观条件促成了汉画像石雕刻艺术走向顶峰阶段。

总之,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稚拙朴实的阶段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在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下各种雕刻技法应运而生,有阴刻线、凹面浅浮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技法。

汉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

南阳画像石在写实基础上的大胆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雕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2· 南都学坛 2008年第6期 
[参 考 文 献]
[1]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李京华,陈长山.南阳汉代冶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3]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责任编辑:刘太祥]
·
23
·
 2008年第6期 徐永斌: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