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_徐永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3-16
作者简介:徐永斌(1963—),男,河南省信阳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汉画及美术理论。
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
徐永斌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南阳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冶铁中心之一,两汉时期随着厚葬风俗的兴起,作为墓葬装饰的画像石刻也迅速发展兴盛,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也逐步从朴拙走向成熟。这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南阳冶铁业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冶铁工艺的逐步提高推动了各种雕刻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客观上促进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进一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艺;铁制工具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8)06-0021-03
从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石料来看,青石和白石这两种石材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用材。青石产于南阳市蒲山店,石材硬度大,石质细腻;白石产于唐河县湖阳镇、黑龙镇,石材强度比青石稍差一点,石质比较粗糙。雕刻汉画时对工具的锋利度要求很高。因此,南阳冶铁业的技术水平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汉初年,武帝任用南阳的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
[1](P1164)
。管理全国的盐铁业,南阳成为全国设立铁官的
手工业基地之一。在南阳瓦房庄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中,就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冶铁遗物(熔炉基、耐火砖、鼓风管、铸造用的模具及铁器等),出现了将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被称为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百炼钢”即可用生铁“炒”成的熟铁为原料,经过渗碳锻打成钢,又可把生铁“炒”到所需要的含碳量,成为“炒钢”,然后反复加热锻打成为钢制品。东汉时期,南阳的冶铁业在西汉基础上,冶铁作坊数量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南阳附近发现的冶铁遗址就有南阳市北关瓦房庄铸铁作坊遗址,桐柏张陂村的大张陂冶铁遗址,桐柏县铁炉遗址,南召县太山庙、草店冶铁遗址,方城县赵河村冶铁遗址等),规模空前扩大,技术显著提高。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鼓风机械即水排,提高了冶铁的功效,促进了冶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改进,冶铁业的发展为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工艺基础。
一、汉画像石雕刻所用的铁制工具
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器有24件,其中有1件东汉炒钢产品钢刀,形状较特殊,类似炊饮用具,刀身有一道平行于刀刃的锻接缝痕迹。刀宽11.2厘米,长约17厘米,刀背厚0.5厘米,是由炒钢锻接而成。南阳在东汉就
有了“五十炼钢刀”和“百炼”之说[2](P68-70)
。这就为汉画的
雕刻提供锋利的雕刻工具,为汉画雕刻提供了物质保障。汉画像石所采用的工具有专门制作汉画的特殊工具,如,锤、铁斧、铁铲、刀等。在出土留下的残物中,根据石匠艺人绘画的习惯来推测有以下主要工具,不排除每一位石匠艺
人可能有些特制的工具[2](P 63-64)
。
(一)锤(见图1):汉代的锤多数是圆柱形状,大、中、小多种,也有少数是方柱的。锤是重力工具,锤和凿配合可以凿空。锤和凿或锥组合可做采矿工具,锤和钻、钳组合可以合成冶金、锻造的一套工具,锤和锲、锥等组合成一套石工工具,给南阳的汉画像石采石、凿石,提供了更大的方便。经考古分析许多工具是白口铸铁而成。
(二)凿:以刃的宽窄差别,汉代的凿种类有从0.3、0.5、0.8到2厘米宽的多种(见图2)。经分析有铸铁脱碳钢、炒钢,形式多样,方便使用,在汉画像石雕刻的凿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钢性和硬度不仅是木工的利器,而且也是比石头还硬的优良的石工工具。凿的使用可以使汉画像石雕刻的线条更加圆润流畅,富有生气。
(三)锯:用铸铁脱碳钢的钢板锻制而成,有长条形和弧形两种,锯齿向两侧弯曲。它和凿、锤、斧组成一套建筑工具,在画像石小面积的修正上有很大的帮助。
(四)锥:粗细不等和长短不一的多种类型锥,尖较硬而多数不弯曲,有的顶端有锤打卷皮痕迹(见图3),说明锥与锤的组合关系。
(五)锲:在汉代尚未见到专用铁锲,但利用斧做锲用,是不乏其例的,从器型看属于直斧,无疑有两种:一是装直柄,柄端有锤打卷沿痕迹,实起劈物体的作用;二是不装柄直接使用,口被打变形,卷沿,被打裂开等,显然是作锲用,用以劈木、采石等,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上,遗留有锲裂的缝槽。
(六)铲:铁铲有不同形状的,大小型号不同,装柄的
方
向也不同,在画像石雕刻上能起到铲平画面的作用(见图4)。
(七)钢刀:汉代的刀具用铸铁脱碳钢式炒钢反复锻打制成,有的折叠锻打数十次之多,故有“五十炼”和“百炼之
说”[3](P 69-70),质量优良,它既具有韧性,又具有弹性和刚性
(见图5)。因为刚性优于铜刀,到西汉中期以后,基本上替代了铜刀。锐利的钢刀对画像石的雕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使各种造型的线条更为自由活泼、优美生动。 二、铁制工具在汉画像石雕刻中的具体应用
从早期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看到,作品雕刻比较粗糙,人物形象的处理给人一种模糊感觉,图案、花纹不够精细准确、对称,体积给人一种浑厚成团状的状态,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工具不够锋利。因为南阳产的青石、白石,石质坚硬,如果没有锋利的工具很难雕刻出精细完美的准确造型,很难表达雕刻人的雕刻意识,所以早期作品在刻画动物、人物、图案上一般不太精细,比较粗犷,除了艺术水平的问题以外,工具的限制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例如,西汉时期的画像由于雕刻工具不太锋利,它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所以画面感觉有一种朴拙稚嫩的气息。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达,工具逐渐锋利,画面上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自然,能够用刀代笔,刻痕较浅,这是工具进步
的结果。只有在刻刀足够锋利的基础上,工匠才能在雕刻时对各种形象的刀法处理得灵活自如。
麒麟岗晚期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天象图,人物形象、构图、透视、表现形式运用恰当。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线条流畅、有力,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也说明锋利钢刀(雕刻工具)便于充分表达匠人的技术和艺术思想,更说明工具的进步对汉画作品艺术水平提高起到的推动作用。那些灵动自如的线条在前期的汉画像石中是绝见不到的,在前期稚拙粗糙的画面形象中,工具的锐利程度在客观条件上制约着画像石的发展和成熟。汉画像石发展到后期,随着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钢铁制工具的使用,客观条件促成了汉画像石雕刻艺术走向顶峰阶段。
总之,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稚拙朴实的阶段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有很大的关系。在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下各种雕刻技法应运而生,有阴刻线、凹面浅浮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技法。汉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南阳画像石在写实基础上的大胆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雕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22· 南都学坛 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