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抗震结构设计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6,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 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17、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乎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以提供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为主题,帮助读者了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基本要素。
1. 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地震烈度是在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它是根据地震破坏特征、地震动力学理论和历史地震资料等多方面的考虑来确定的。
通过对设计地震烈度的把握,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防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 结构设计参数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确定一些结构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基准周期、最大位移角等。
这些参数与结构的刚度、质量、耗能能力等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参数选择,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 结构抗震形式抗震形式是指通过设计和构造方式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形式有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筒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震形式。
4. 材料选择与构造方式材料的选择和构造方式对于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设计中,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并采用合理的构造方式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5. 抗震措施与技术抗震措施与技术是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了预应力技术、消能装置、隔震技术等。
通过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提高其抗震能力。
6. 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抗震设计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具体而详细的要求,设计师需要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
7. 抗震监控与评估抗震监控与评估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监控和评估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总结: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包括设计地震烈度、结构设计参数、抗震形式、材料选择与构造方式、抗震措施与技术、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抗震监控与评估等。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抗震结构归纳总结
一、名词解释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
地震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过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
底部剪力法:对于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变化比较均匀的结构。
在计算其地震反应时,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一定的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振型质量矩阵正交性:某一振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作功。
即,体系按某一振型作自由振动时不会激起该体系其他振型的振动。
强柱弱梁:指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单质地体系:某些工程结构,如等高单层厂房和公路高架桥等,因其质量大部分都集中在屋盖或桥面处,故在进行结构动力计算时,可将该结构参与振动的所有质量全部折算至屋盖,而将墙.柱视为一个无重量的弹性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质点体系。
地震系数:它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它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表示由于动力效应,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比地面最大加速度放大了多少倍地震影响系数: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标准反应谱曲线: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振型分解法:用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用另一函数作为坐标,就可以把联立方程组变为几个独立的方程,每个方程中包含一个未知项,这样就可分别独立求解,从而使计算简化。
这一方法称为振型分解法,它是求解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的重要方法。
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单质点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①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调工作。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
5. 底部剪力法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高振型的影响。
6. 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柱铰机制和混合机制。
,非结构构件自身重力产生的水平力作用可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10.非结构构件分为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设备结构消能由主体结构、消能部件组成12隔震装置有隔振器、复位装置和阻尼器组成水平地震作用框架内力:反弯点法、D值法两阶段设计:承载力验算、弹塑性变形验算名词解释1.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2. 地基液化: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会发生液化现象,造成建筑物的地基失效,发生建筑物下沉、倾斜甚至倒塌等现象3. 隔震: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耐震形式,通过在房屋的某层柱顶设置隔震垫,阻止地震作用向上传递,从而达到减弱结构地震反映的效果4.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5.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
6. 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7.鞭梢效应:地震作用下突出建筑物层面的附属小建筑由质量和刚度变小,受高振型影响较大,震害较为严重8.结垢控制:是结构振动控制的简称,就是在结构的特定部位采用某种措施使结构在动力作用下影响不超过某一限制值1. 简述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 什么是众值烈度?驻马店地区基本烈度为6度,其众值烈度和罕遇烈度大约各是多少?规范取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超越概率为63.2%的地震烈度为该地区的众值烈度。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一、抗震结构概述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建筑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抗震建筑结构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
抗震设计是指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能够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技术和方法。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地震作用的分析、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措施的设计以及结构的施工和监测等内容。
抗震结构的设计要求是在地震发生时,结构能够保持安全和稳定,尽量减小破坏和损失。
二、抗震设计原则1. 全面考虑地震作用:抗震设计中,必须全面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包括地震力作用、地震波动影响、地震液化效应等。
2. 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抗震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从材料选用到构造布置,都要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
3. 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抗震结构设计中,要允许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而减小结构受力。
4. 采用分布塑性设计:抗震结构中,分布塑性设计是指结构在承受地震作用时,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减小结构刚度,从而降低地震力。
5. 保证结构的破坏不发生全局失稳:抗震结构设计中,要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不会导致全局失稳,也就是说,一旦结构发生破坏,也必须能够控制局部失稳。
6. 提高结构的延性:延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比较大的位移和变形,从而减小结构的受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抗震结构设计方法1. 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将地震力作为静力来考虑,然后进行结构设计。
2. 响应谱法:响应谱法是指通过分析地震波动的响应谱,来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3. 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地震波动进行时程分析,来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
4. 动力试验法:动力试验法是指通过在模型结构上进行地震模拟试验,从而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5. 非线性动力分析法:非线性动力分析法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动力分析来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四、抗震结构的设计要点1. 结构抗震分析: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必须进行结构的抗震分析,了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从而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弹性波所引起的地震波。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带来的地壳应力积累和释放。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损坏,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抗震设计和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3.地震图谱地震图谱是描述地震波的振幅和振动周期的统计图。
地震图谱对抗震设计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4.设计地震作用设计地震作用是指在规定设计服务年限内,建筑物所能预期的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是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结构抗震设计原则1.安全边界原则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采用安全边界原则来确定设计地震作用。
2.弹性设计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采用弹性设计原则,即在弹性极限状态下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
3.耗能原则结构抗震设计要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性能,通过采用合适的耗能装置或材料来实现耗能原则。
4.位移控制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限制结构的位移,减少对结构的破坏。
5.韧性设计原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延缓破坏,减少结构的损坏程度。
6.可修复性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修复性能,尽可能减少结构的修复成本和时间。
三、抗震结构体系1.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适用于高层建筑、工业厂房等建筑物。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通过设置剪力墙来承受地震作用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中高层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3.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抗震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结构的优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是一种通过设置支撑系统来消耗地震能量的结构体系,适用于大跨度建筑和大空间建筑。
5.混合结构混合结构是一种通过结合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支撑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来构成的抗震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结构的优点,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工程结构抗震重要章节知识点汇总
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本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名词解释:•构造地震、震源、震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2•地丧的类型(分别按成因、震源深浅、震级大小)•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4 •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5 •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1. 名词解释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蹄就于鶴舉运魏豁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1.震源: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越大的地方受到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表示地霆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为冬度,根据地慮仪记录到的地震波确定。
用M表示:M=\qA•地震烈度-/血区地曲和井碧建筑物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乳度.它是按地舄址成苗后菓分痴汛用I丧示。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 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
2. 地震的类型及成因地震按照成因分为三种: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地震按照震源深浅分为三种: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地震按照震级大小分为:5类。
•地震按震级分类加I仃感地震I严坏性地震朋I特大地亡2级4级5级7级8级• 3•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面波:在地面附近传播-瑞雷波〈R波)-乐浦波(L波)地震波特点速度周期振幅衰减产生效果纵波(顒〉快怏竖向颠筋慢长大慢水平摇見面波彊长鼠大最慢既瞪向廡箴又水平摇晃• 4•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冃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第一水准-多遇烈度-不损坏,不需修•第二水准-基本烈度-有损坏,可修理•第三水准-罕遇烈度-不倒塌,少1伤亡•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取水准一冬遇地谍烈度的地悉动参数•计算结构邨件内力•保证结构强厘,第一水准不坏-取水征茅遇地克烈度的地處动参数,刘结构亍弹性变形验克•保证在宰本烈度八第二水准叫修-合理的结购布弹利可靠的构造措施-保证亦罕進烈度下.第二水旌不倒-对大多数建筑结束计算•第二阶段-取笫三水帶的地蕊动参数.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篦•保证在罕遇烈度厂不倒• 5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甲类建筑:损失不可挽回•乙类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内类建筑:大量的一般性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木章重点4 •名词解释发震断裂窮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Z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划分3•地基抗震承载力的确定4•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如何影响5•地基土液化的辨别1 •名词解释发震断裂、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发震断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裂,多与断裂活动有关。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精品课件
17
(2)面波 面波是指介质表面或地球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
波,一般认为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 波,包含瑞雷波和乐普波。
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 组成的平面内作逆向椭圆运动。这种运动形式被认为 是形成地面晃动的主要原因。
地表破坏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和 滑坡等形式。
地裂缝分成为构造性地裂缝和重力式地裂缝。 地面不均匀沉陷易引起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 2.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破坏 由地表破坏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性质上属于静力破 坏,这种破坏有时是灾难性的,如北川县城的一些建 筑的破坏。
精品课件
31
更多的建筑物(大约90%)破坏由于地震地面运动 的动力响应引起的,在性质上属于动力破坏,也是人 们通过改善建筑物设计可以控制的。因此,结构物动 力破坏机制的分析,是结构抗震研究的重点和结构抗 震设计的基础。
尽管目前人们尚不能控制及预测地震的发生,但 是实践表明,设计出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物,则有可
精品课件
2
能减少地震带来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因此,为了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工
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
精品课件
3
一、地球的构造
地球: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400km的椭圆球体。 由外到内可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与地核。
乐夫波传播时,质点在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 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
精品课件
18
精品课件
19
瑞雷波振动轨迹剖面(a)和射线(b)
精品课件
20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 波最慢。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抗震设计成为了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结构抗震设计的知识点。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具有震中、震源、震级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力的作用和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力是指地震波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力,可以导致建筑物产生位移、应力等变形行为。
三、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包括控制建筑物的位移、保证建筑物的强度、提高建筑物的耐震能力等。
四、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反应谱分析、静力弹性分析、时程分析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要求进行设计。
五、地震设计参数地震设计参数是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包括设计地震动参数、设计地震烈度参数等。
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地震区域的地质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等因素来确定。
六、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包括增加建筑物的刚度、改善建筑物的耗能能力、加固和加裕结构的纵、横向抗震能力等。
七、实际案例分析结构抗震设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
例如,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在地震发生后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这得益于对结构系统和材料性能进行充分考虑。
八、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理论的不断完善,结构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结构抗震设计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结尾:通过以上对结构抗震设计的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内容。
只有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科学的技术措施,我们才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抗震设计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为建设更安全的社会做出贡献。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着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地震力的分析、结构体系的选择、材料的选用等等。
本文将通过总结常见的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
一、地震力的分析1. 基本地震作用地震力是指地震作用对建筑物产生的力。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地震的震级、震源距离等因素来确定地震力的大小,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2. 设计地震作用设计地震作用是指在设计阶段人工合成的一种地震荷载,用于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它通过考虑到地震活动频率、波形特征等因素来模拟实际地震作用,以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3. 设计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加速度是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加速度。
它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来确定的,用于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二、结构体系的选择1. 刚性框架结构刚性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体系,它由柱、梁和框架构成。
该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刚度和抗震性能,适用于多种场所的抗震设计。
2.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以剪力墙为主要承载体系的结构形式。
剪力墙能够提供较强的水平刚度和抗震性能,可有效地分担地震力。
3. 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刚性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组合形式。
它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三、材料的选用1.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来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等级和钢筋配筋,以满足设计要求。
2. 钢结构钢结构由钢柱、钢梁和钢板构成,具有较好的刚度和韧性,适用于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的建筑物。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钢材强度和截面形状。
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通过在混凝土构件中引入预应力钢束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1.由于地球内部岩层构造产生错动而产生的,称为构造地震。
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都属于天然地震。
2.地震的破坏作用:(1)地表和道路的破坏(2)建筑物的破坏(3)次生灾害3.地震波是一种体波,其主要有两种成分:压缩波和剪切波。
在地表面形成的次声波为面波,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
4.地震术语图解:震源,震中,震中距分别是那些5.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中的震级与烈度转换:震级=烈度×2/3+16.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类别。
甲类应比设防烈度高一级考虑7.众值烈度被超越的概率为63.2%,基本烈度(设防烈度)被超越的概率为10%罕遇烈度被超越的概率为2%-3%8.三水准设防:一级设防: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的影响,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二级设防: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的影响,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可正常使用。
三级设防: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的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9.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按多遇地震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作用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和结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效应验算结构弹塑性变形。
10.结构抗震设计的三个层次:(1)概念设计(2)抗震计算(3)构造措施11.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遵循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12.建筑及其抗侧移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3.建筑场地类别按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因素确定分为四类。
14.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P2415.地基土的液化判别分为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两个阶段。
16.地基的抗震加固的方法:(1)换土垫层法(2)重锤夯实法(3)强夯法(4)振动水冲法(5)深层挤密法(6)砂井预压法。
要了解各方法适用的土类型。
17.地震的主要特性: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破坏与损失;(2)建筑结构需要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能有较好的延性;(3)建筑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大于抗震性能,确保抗震安全;(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
1.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较好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2)采用技术合理的抗震措施,如阻尼器、减震器等;(3)结构材料的选择,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二、地震基本知识2.1 地震的成因(1)地壳构造运动引起地震;(2)岩石断裂引起地震;(3)火山爆发引起地震;(4)坍塌引起地震。
2.2 地震波的传播(1)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传播;(2)地震波在地壳表面的传播;(3)地震波在建筑结构内的传播。
2.3 地震的破坏作用(1)地震波引起的直接破坏;(2)地震波引起的次生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3)地震波引起的间接破坏,如火灾、水灾等。
2.4 地震破坏的影响(1)地震破坏对人员造成的伤亡;(2)地震破坏对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坏;(3)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点3.1 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1)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性;(2)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3)降低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采用适当的结构体系,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结构材料的选择要合理,确保结构有较好的延性;(3)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要细致,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能。
3.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抗震技术;(2)结构体系的选择;(3)结构材料的选择;(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3.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3)提高人员的抗震意识,提高人员的防护意识。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 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 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 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 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 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 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 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 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可能损坏, 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 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 把握建筑体型, 利用结构延性, 设置多道防线, 重视非结构因素。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概念抗震设计是指在工程设计中,考虑地震力作用的设计,以达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破坏程度和减小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建筑物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壳变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是地壳的快速释放能量的现象。
2.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3. 地震破坏现象地震能够导致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倒塌、墙体开裂、地基沉降、构件弯曲等一系列破坏。
4.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影响程度的度量标准,通常用于估计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分为12度,由I度到XII度。
三、抗震设计原则1. 安全优先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安全,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不发生倒塌,建筑内部人员和财产得到保护。
2. 结构合理性原则抗震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特点和用途,确定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抗震性能。
3. 节约投资原则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抗震设计应尽量减小建筑物的抗震造价,使抗震设计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利用结构形式、结构材料、结构布局和结构连接等手段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抗震设防等级划分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划分出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
3. 抗震加固对于老建筑和结构物,可以采用抗震加固的方法来提高其抗震性能,以满足当前抗震设计要求。
五、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1. 结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尽量将水平荷载均匀分布到结构各部位,避免出现集中荷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2. 结构强度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并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屈服破坏。
工程结构第五章工程结构抗震
一、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 设计地震分组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 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设计地震分为三组
建筑场地的类别
坚硬土层上的刚性建筑、软弱土上的柔性建筑破坏严重。
建筑场地按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划分为4类。
建筑场地分类的指标是以场地土的类型和覆盖层的厚度。
一、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
地震分类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按地震成因分 人工地震: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
一、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 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 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丁类 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 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4. 地震作用
抗震设计反应谱
a---地震影响系数 amax---地震影响系
数最大值 T---结构周期
a
amax 0.45a max
三、抗震构造措施
1. 多层混合结构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三、抗震构造措施
1. 多层混合结构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构造柱设置部位
6度 四、五 六、七
八
房屋层数
7度
8度
三、四 二、三
五
四
六、七 五、六
9度 二
三、四
外墙四角, 错层部位横 墙与外纵墙 交接处较大 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构造地震为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频谱特征和强震持时。
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惯性力和阻尼力。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第i层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弹性抗震剪力的比值)。
限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防止梁发生脆性的斜压破坏。
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剪切型(抗震墙弯曲型)。
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70mm。
桥梁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桥墩应采用反应谱理论计算,桥台应采用静力法计算。
当判定台址地表以下10米内有液化土层或软土层时,桥台应穿过液化土层或软土层。
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时,应考虑扭转影响,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层间位移不宜大于楼层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
为了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3.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为: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适用条件:(1)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2)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和。
轴压比大小是影响柱破坏形态和变形性能的重要因素,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增加而减小,为保证延性框架结构的实现,应限制柱的轴压比。
配置箍筋形成约束混凝土后,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和延性。
在矩形和圆形截面柱内设置矩形核芯柱,可以提高柱的受压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8.抗震分组目的:震级较大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对长周期柔性结构的破坏,比相同烈度下……造成的破坏要严重,因为存在“共振效应”。
为了反映同样烈度下,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补充和完善烈度区划图的烈度划分,将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以近似反映近、中、远震的影响。
9.多层砌体房屋中,为什么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1)楼梯间横墙间距较小,水平方向刚度相对较大,承担的地震作用亦较大,而楼梯间墙体的横向支承少,受到地震作用时墙体最易破坏(2)房屋端部和转角处,由于刚度较大以及在地震时的扭转作用,地震反应明显增大,受力复杂,应力比较集中;另外房屋端部和转角处所受房屋的整体约束作用相对较弱,楼梯间布置于此,约束更差,抗震能力降低,墙体的破坏更为严重
10.为什么要限制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间距? (1)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横墙抗震能力减弱,横墙间距应能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
(2)横墙间距过大,会使纵墙侧向支撑减少,房屋整体性降低(3)横墙间距应能保证楼盖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的刚度要求。
1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通过截面抗震验算来实现?(1)使梁端先于柱端产生塑性铰,控制构件破坏的先后顺序,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2)防止梁、柱端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以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在截面抗震验算中,为保证强柱弱梁,对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其中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为保证强剪弱弯,应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值,对一、、二、三级框架梁,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
对一、、二、三级框架柱,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
12.动力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地震系数是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