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知识点总结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安全课防震知识点总结
安全课防震知识点总结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地震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提高人们抗震自救的能力,减少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进行地震安全防范救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防震救灾知识的角度,总结一些常见的地震防范和应急处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防震自救能力。
一、地震的主要危害1.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会导致人员伤亡2.道路、桥梁和隧道的损坏,影响交通运输3.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的出现,破坏环境4.油料和危险品的泄漏,引发火灾和爆炸5.通信、供水和电力系统的中断,影响生活6.社会秩序的混乱,可能引发抢劫和暴乱二、地震的预警和预测1.地震前期自然现象的预警(1)动物的异常行为,如畜群紧张、宠物狂吠等(2)地震云和地震雾的出现,预示地震的到来(3)地震常伴有地质现象,如地震波、地裂缝等2.科学技术手段的预测(1)地震仪可以监测地震活动的变化(2)地震雷达可以探测地下岩石的变化(3)地震卫星可以监视地表形变的情况三、地震的防范措施1.建筑物的防震设计(1)房屋结构的合理设计,增强抗震能力(2)使用抗震建材,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3)安装地震防范设施,如减震设备和防护墙2.人员的防震意识培训(1)定期组织地震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2)学习地震逃生和自救的技能(3)参加地震演习和模拟逃生训练四、地震的应急处理1.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1)迅速躲到桌下、门框下等安全的避难处(2)迅速关闭瓦斯、水电等供应设施(3)观察周围情况,选择适当的逃生通道2.地震后的应急处理(1)检查和评估自身伤势,进行简单的急救(2)检查并处理家庭和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问题(3)收集和整理应急物资,做好生活防护工作五、地震救灾的专业知识1.灾害抢救的技能和方法(1)学习基本急救常识,掌握伤员抢救技能(2)学习基本的灾害心理援助技能(3)学习基本的灾害物资管理技能2.应急救援的协作和组织(1)建立应急救援小组,明确分工和责任(2)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联系,协调资源和力量(3)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救援行动综上所述,地震防范和救灾知识对于提高人们的抗震自救能力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防震避险必备知识点总结
防震避险必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掌握防震避险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防震避险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地震防护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产生的振动现象。
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应力积累,当释放能量时就会发生地震。
2. 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岩石在受到应力作用时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就会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震。
3. 地震的测定方法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地震仪的记录和地震带动的地震波的传播。
通过地震仪的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向等信息可以确定地震的震级和震源。
4. 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毁坏、水电设施的破坏等严重危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地震防护知识1. 安全建筑设计地震抗震建筑设计是预防和减轻地震危害的重要手段。
在建筑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到地震力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防震设施的设置在地震多发地区,需要设置一些防震设施,如地震防护墙、减震支座、加固设施等,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安全疏散通道在建筑物内部设置安全疏散通道是防震的重要措施。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地逃生。
4. 安全避难地点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选择一些安全的避难地点躲避。
如开阔的空地、坚固的桌子下、支撑结实的门框等地方都可以作为避难点。
5. 安全用电地震发生时,电力设施可能发生故障,给人们带来危险。
因此,在地震前需要检查家庭电路是否安全,确保电源断开,避免电器故障引发火灾。
6. 安全用气地震发生时,煤气管道可能破裂导致煤气泄漏,给人们造成危险。
因此,在地震前需要关闭家中的煤气阀门,确保家中的煤气安全。
7. 安全用水地震发生后,水源可能会中断或污染,因此需要做好储水备用的准备,确保在地震后有足够的饮用水。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地震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现象,它是由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或者岩石夹在地表以下的应力超过了其强度而破裂,使地表产生振动。
地震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
2. 弹性设计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形式主要是弯曲、剪切、轴力和扭转,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应变和弹性位移,以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弹性变形而不致破坏。
3. 原则性和实用性抗震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保持合理性和实用性。
4. 分级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地震烈度等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设计,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防护措施。
5. 效用和经济的原则设计应适用于所能预见的地震力,既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又能保证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6. 效果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后能够保持稳定和可维修。
二、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1. 地震勘察在进行抗震设计前,需要对地震烈度、地震波、地基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2. 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结构构件的选择等。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确定地震设计激励、结构的周期、结构的阻尼比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地震防护设计地震防护设计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应用等。
5. 抗震设防措施抗震设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固设计、剪力墙、抗震支撑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6.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液体减震器、摩擦减震器等。
7.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波的传递,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了弹簧隔震器、滑动隔震器等。
关于抗震的知识
关于抗震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震的基本知识:
1.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2.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表示。
3.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形式,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4.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和人员伤亡。
5.建筑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基础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深基础、浅基础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
7.隔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如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等,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8.抗震加固: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9.地震预警:利用地震监测系统和预警技术,提前向人们发出地震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个人准备:个人应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储备应急物资等。
这些是关于抗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弹性波所引起的地震波。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带来的地壳应力积累和释放。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损坏,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抗震设计和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3.地震图谱地震图谱是描述地震波的振幅和振动周期的统计图。
地震图谱对抗震设计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4.设计地震作用设计地震作用是指在规定设计服务年限内,建筑物所能预期的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是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结构抗震设计原则1.安全边界原则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采用安全边界原则来确定设计地震作用。
2.弹性设计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采用弹性设计原则,即在弹性极限状态下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
3.耗能原则结构抗震设计要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性能,通过采用合适的耗能装置或材料来实现耗能原则。
4.位移控制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限制结构的位移,减少对结构的破坏。
5.韧性设计原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延缓破坏,减少结构的损坏程度。
6.可修复性原则结构抗震设计应该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修复性能,尽可能减少结构的修复成本和时间。
三、抗震结构体系1.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适用于高层建筑、工业厂房等建筑物。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通过设置剪力墙来承受地震作用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中高层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3.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抗震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结构的优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是一种通过设置支撑系统来消耗地震能量的结构体系,适用于大跨度建筑和大空间建筑。
5.混合结构混合结构是一种通过结合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支撑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来构成的抗震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结构的优点,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抗震等级知识点总结图解
抗震等级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抗震等级概述1.1 抗震等级的概念抗震等级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所能承受的地震力的能力。
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能力被分为多个等级,从而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
1.2 抗震等级的分类根据国家标准,抗震等级可分为多个等级,包括一般抗震设防、较大抗震设防和大型抗震设防等级。
不同抗震等级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到设计、施工和监管的要求。
1.3 抗震等级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能力非常大。
因此,抗震等级的设定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抗震等级的相关概念2.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
它是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分级标准来确定的。
2.2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震级和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情况而决定的一个数值,它描述了地震对地表运动的影响强度的大小。
2.3 设防烈度标准设防烈度标准是指按照国家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根据当地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在设计建筑物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等级。
2.4 设防等级设防等级是按照国家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和地震区位因素等等,将建筑物划分成不同的抗震等级等级。
2.5 设防烈度与设防等级的关系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危险性等因素而确定的,而设防烈度则是在设计建筑物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
设防等级和设防烈度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地区的设防等级会随着设防烈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抗震等级的影响因素3.1 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地震烈度的大小会受到地震震级、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形、地层特征、震源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3.2 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对抗震等级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相对较低,而公共建筑、重要设施和特殊用途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则相对较高。
3.3 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也会对抗震等级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抗震等级的要求也会越高。
抗震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的知识点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震的了解越来越多。
地震是一种地球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抗震知识,以减少地震对我们造成的危害。
一、地震的危害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质现象,地震的发生会带来以下危害:1. 人员伤亡: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建筑结构破坏等,对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2. 财产损失:地震会破坏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3. 生活秩序混乱:地震发生后,通信中断、交通堵塞等现象会导致生活秩序的混乱。
4. 丧失生产力:地震会破坏工厂、企业等生产设施,导致生产力的丧失。
二、抗震建筑的原则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人们提出了一些抗震建筑的原则:1. 结构合理:建筑结构应该合理,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 材料优良:建筑材料应该是质量优良的,能够抵抗地震的破坏。
3. 施工规范:建筑施工应该按照规范进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4. 设计先进:建筑物的设计应该是先进的,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三、抗震建筑的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人们提出了一些抗震建筑的措施:1. 加固结构:对已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在结构上增加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加固建筑物,提高其抗震能力。
2. 减震措施: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预制构件:采用预制构件可以减少施工中的浪费,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增加抗震能力。
4. 合理布局:在建筑物的布局上,应该合理设置建筑物的出口、逃生通道等设施,以保证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的安全。
四、应急措施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以减少地震对我们造成的危害:1. 领导指挥:地震发生后,应该有专门的领导人员指挥应急工作,保证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疏散人员:地震发生后,要及时疏散人员,避免人员伤亡。
3. 救援人员:地震发生后,应该有专门的救援人员开展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
抗震震知识点总结
抗震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抗震是人们要学习的一项重要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关于抗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岩石发生破裂后释放的能量所引起的。
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当地震波到达地表时,就会造成地面的震动。
地震的发生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变动等。
2. 抗震建筑设计抗震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地震的破坏性。
抗震建筑设计的关键是要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避免地震破坏。
3.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避免结构的单一破坏形式、减少结构的共振效应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4. 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标准是指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用途,制定的一些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
抗震设防标准主要包括地震烈度、结构抗震硬度和韧性、结构体系及其抗震设计要求等。
5. 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降低地震的危害。
主要包括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迅速疏散出室内、避免使用电梯、躲避落物等。
6. 抗震知识的普及抗震知识的普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震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鼓励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 抗震设施的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合理设置抗震设施,如抗震支撑、抗震减震器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8. 抗震救灾工作当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应组织人员迅速展开抢救被埋人员、疏散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降低地震的破坏性。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破坏与损失;(2)建筑结构需要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能有较好的延性;(3)建筑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大于抗震性能,确保抗震安全;(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
1.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较好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2)采用技术合理的抗震措施,如阻尼器、减震器等;(3)结构材料的选择,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二、地震基本知识2.1 地震的成因(1)地壳构造运动引起地震;(2)岩石断裂引起地震;(3)火山爆发引起地震;(4)坍塌引起地震。
2.2 地震波的传播(1)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传播;(2)地震波在地壳表面的传播;(3)地震波在建筑结构内的传播。
2.3 地震的破坏作用(1)地震波引起的直接破坏;(2)地震波引起的次生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3)地震波引起的间接破坏,如火灾、水灾等。
2.4 地震破坏的影响(1)地震破坏对人员造成的伤亡;(2)地震破坏对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坏;(3)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点3.1 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1)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性;(2)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3)降低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采用适当的结构体系,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结构材料的选择要合理,确保结构有较好的延性;(3)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要细致,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能。
3.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抗震技术;(2)结构体系的选择;(3)结构材料的选择;(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3.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3)提高人员的抗震意识,提高人员的防护意识。
抗震知识点总结
1.地震:构造地震、诱发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2.地震波: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3.震级:一次地震本身的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a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b在功能与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有更具体或更高的要求。
5.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按国家文件执行。
6.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
甲:重大建筑工程和遭遇地震破坏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须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除甲乙丁外的一般建筑。
丁:抗震次要建筑7.设防标准:a地震作用计算标准b抗震措施标准8.设计方法a第一阶段设计,通过对多遇地震作用按弹性理论,按强度验算,保证可修。
B 第二阶段,通过对罕遇地震作用按弹塑性理论,对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保证大震不倒9.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类10.地基土的液化:当孔隙水压力增大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力接近或相等时,矿土或粉土收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健强度等于0,形成了如液体的现象。
11.饱和砂土或粉土会发生液化、。
12.影响液化因素:a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b土层相对密度c土层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d地震的烈度和地震持续的时间13.液化判断:a初步判断b标准贯入实验判别14.反应谱:将计算结果以地震反应随结构自震周期的变化规律曲线的表达方式供设计时查询15.地震作用计算方法:a时程分析法:适用范围,特变不规律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b底部剪刀法: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析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c振型分解反应谱法16.自震周期方法名称:a 顶点位移b 能量法17.抗震验算:a截面验算b变形验算18.地振波选用参数:a 幅值 b 频谱特性c 持时19.时程分析法需要结构的刚度和质量20.变形验算:1.弹性变形2.弹塑性变形26..概念设计: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往往是构造良好性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所谓的"概念设计"27.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均匀避免楼层错层28.但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一种好的结构形式,应具备下列性能:1.延性系数高2.强度/重力比值下3.匀质性好4.正交各项相同性5.构建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发挥材料全部的强度.29.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有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途径2.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3.应具备必要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的能力4.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部避免因局部消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产生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30.多道抗震防线: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构建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体系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是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2.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的建立起一系列的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修复也易于修复.31.延性.构件或结构屈服后承载能力不降低或降低很小的变形能力延性是破坏之后的概念刚度和承载力是破坏之前的状态.32.延性的意义:对于地震区的建筑来说,提高建筑延性是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并使抗震设计做到经济合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概念抗震设计是指在工程设计中,考虑地震力作用的设计,以达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破坏程度和减小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建筑物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壳变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是地壳的快速释放能量的现象。
2.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3. 地震破坏现象地震能够导致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倒塌、墙体开裂、地基沉降、构件弯曲等一系列破坏。
4.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影响程度的度量标准,通常用于估计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分为12度,由I度到XII度。
三、抗震设计原则1. 安全优先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安全,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不发生倒塌,建筑内部人员和财产得到保护。
2. 结构合理性原则抗震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特点和用途,确定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抗震性能。
3. 节约投资原则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抗震设计应尽量减小建筑物的抗震造价,使抗震设计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利用结构形式、结构材料、结构布局和结构连接等手段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抗震设防等级划分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划分出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
3. 抗震加固对于老建筑和结构物,可以采用抗震加固的方法来提高其抗震性能,以满足当前抗震设计要求。
五、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1. 结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尽量将水平荷载均匀分布到结构各部位,避免出现集中荷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2. 结构强度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并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屈服破坏。
防震避险知识点
防震避险知识点防震避险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及科学的管理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破坏和损失,并确保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关于防震避险的重要知识点。
1.地震的原因和特点。
地震是地球上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当板块发生断裂和滑动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导致地震。
地震的主要特点包括震源、震中、震级和震源深度等。
2.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能力。
抗震能力受到建筑结构、材料和设计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抗震措施包括加固墙体、设置抗震支撑和使用抗震钢筋等。
3.地震烈度和震害评估。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程度,一般用来评估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
震害评估是指对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进行评估和统计,以便为地震灾害的救援和恢复提供参考。
4.安全疏散和避险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人员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建筑物应设置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以便人员迅速撤离。
此外,人们还应学会正确的避险姿势,如躲在桌子下或者躺在平坦的地面上,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
5.灾后重建和防震减灾规划。
地震发生后,对于受损建筑物的修复和重建是一个重要任务。
在灾后重建中,应注重采用抗震安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震减灾规划,以减少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6.公众教育和宣传。
防震避险的知识不仅应该在专业人员中得到广泛传播,还应普及到公众中。
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从而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总结:防震避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灾后重建和防震减灾规划,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
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防震避险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抗震避险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避险的知识点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需要了解抗震避险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震避险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主要有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变动和地壳应力积聚等原因。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无法预知时间和地点,因此预防地震灾害至关重要。
2. 抗震避险的基本知识(1)建筑物设计:在地震带地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抗震要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室内安全: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找到安全的位置躲避,避免受到建筑物倒塌、砸伤等伤害。
(3)避难场所: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可以前往规定的避难场所避险,减少受伤和死亡人数。
3.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前兆,提前预警并通知公众的系统。
一旦接收到地震预警,人们可以迅速采取行动,减少地震带来的伤亡和损失。
因此,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抗震避险的自救知识(1)地震发生时,应迅速找到安全的位置躲避,避免受到建筑物倒塌、砸伤等伤害。
(2)避免乱跑,尤其是在室内,避免受到家具和其他物体的伤害。
(3)使用家里的火灾灭火器等器具进行自救,尽力减少燃烧物质造成的火灾损失。
(4)避免使用电梯和楼梯,因为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地方非常危险。
5. 抗震避险的逃生知识(1)保持冷静,尽量减少受伤害,尽量避免逆光行走。
(2)逃生时,选择坚固的物体,如桌子、衣柜等,躲避物品的碎裂碎片。
(3)逃生时,要采取迅速、灵活的动作,避开危险的区域。
(4)尽量避免与他人搭讪,减少干扰和人员混乱的可能性。
6. 地震后的急救知识(1)急救人员应尽快组织救援行动,对受伤者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包括止血、包扎、抬担等处理。
(2)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找到安全的位置躲避,避免受到建筑物倒塌、砸伤等伤害。
(3)避免乱跑,尤其是在室内,避免受到家具和其他物体的伤害。
建筑抗震有关知识点总结
建筑抗震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建筑抗震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可以在地震发生时减少破坏和伤亡,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已成为建筑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结构整体性原则结构整体性原则是指建筑结构必须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地震作用,保持整体稳定,不发生坍塌或严重破坏。
整体性原则要求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联系和协调,整个结构能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系统性能良好的整体。
2. 结构均匀性原则结构均匀性原则是指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该尽可能均匀。
结构均匀性的提高可以减少结构内部的应力集中,避免结构的局部破坏,提高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3. 结构变形能力原则结构变形能力原则是指建筑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变形,从而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结构变形能力的提高可以降低结构的刚度,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 结构可靠性原则结构可靠性原则是指建筑结构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不仅能够满足正常使用和荷载要求,还要能够承受地震作用的影响,不发生破坏或坍塌。
结构可靠性的提高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来保证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5. 结构经济性原则结构经济性原则是指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应该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既要满足抗震性能要求,又要尽可能节约材料和成本,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三、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技术1.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结构抗震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常用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有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和响应谱法等。
静力分析法是一种依据静力平衡求解结构受力状态的方法,它将结构安全系数和可靠性作为设计的基础,通过静力分析来确定结构的受力状态和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知识点总结
建筑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及其危害1.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造成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地表物质移动引起的地质地震、地下岩石断裂引起的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引起的火山地震等。
1.2 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是最为直接的危害,而人员伤亡则是最为严重的危害。
二、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2.1 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减少建筑物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增加建筑物的耗能能力等。
其中,提高建筑物的刚度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2.2 抗震设计的方法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抗震结构设计、抗震构造设计、抗震设备设计等。
其中,抗震结构设计是最为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
2.3 抗震施工技术抗震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地基处理、结构加固、抗震设备安装等。
其中,地基处理是最为关键的抗震施工技术之一。
三、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3.1 抗震能力的评估指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材质、承载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估。
其中,结构形式是最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
3.2 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台网法、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等。
其中,动力分析法是最为准确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3.3 抗震能力的评估标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细则》等。
其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最为权威的抗震能力评估标准之一。
四、建筑抗震改造4.1 抗震改造的必要性建筑物的抗震改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止地震时的倒塌和人员伤亡等危害。
因此,抗震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4.2 抗震改造的对象建筑物的抗震改造对象主要包括老建筑、低质量建筑、高层建筑等。
其中,老建筑是最为重点的抗震改造对象之一。
4.3 抗震改造的方法建筑物的抗震改造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加固、设备更新、地基处理等。
大学抗震知识点总结
大学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概念与危害地震是地球深部因构造运动而引起的振动现象,是由于岩石的破裂和位移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对建筑物、道路和桥梁的损害,对人员的伤亡等。
因此,地震防护与抗震建筑至关重要。
二、地震的预测与监测地震的预测和监测是减轻地震危害的关键。
地震的预测主要依据地震前兆信息,如地震孕育、地震孕育,地磁异常等,结合地质构造、历史的地震活动,地震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
地震监测则是通过设置地震监测站,监测地震的参数,如震级、震中、地震波等,及时预警地震灾害。
三、建筑物抗震设计与改造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地震荷载,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使其能够承受地震荷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结构材料和结构构造等。
抗震改造是对已有的建筑进行加固或改造,使其能够适应地震环境的需要。
抗震改造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梁柱连接、墙体加固、裂缝处理等。
四、应急预案与救援地震发生后,应急预案和救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预案是为了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于抗震设施的预警、应急救援、灾情救济等进行规范,建立相关机制与措施。
救援工作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人员、地区的救援与抢救等工作。
救援工作需要进行救援人员培训、应急救援设备准备等。
五、地震常识与自救互救地震常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普及地震知识可以帮助民众更好的应对地震。
地震常识包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知识,如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迅速逃生,如何进行紧急救护。
此外,还包括如何进行地震疏散、如何在地震发生后寻找避难所、如何进行自救与互救等。
六、地震科普与宣传地震科普与宣传对于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的重要性。
地震科普与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通过科普与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危害,以及地震的预防知识,提高人们的地震防范意识。
七、地震教育与演练地震教育与演练是通过学校、社区等机构进行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与防护。
地震防灾知识点总结
地震防灾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的地球表面上岩石断裂和位移所引起的。
地震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板块的推移、挤压和变形、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活动等。
地震的发生是无法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生规律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二、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它是通过测定地震释放的能量来确定地震的大小。
地震的烈度则是指地震在地表上所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来说,地震的烈度越高,对人们和建筑物的破坏就越严重。
了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地震的危害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地震前的预兆地震发生前通常会出现一些预兆,例如地表的变形、地表和水井中水位的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溶解气体的释放等。
此外,一些动物也能感知到地震的发生,它们可能会出现异常的行为。
了解地震的预兆有助于我们更早地发现地震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地震的防灾知识1. 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例如坚固的建筑物、桌子底下、门框旁边或者开阔的空地。
避免在玻璃、瓷砖等易碎物品附近停留。
2. 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迅速采取避难措施。
不要跳楼逃生,而是尽量采取安全的逃生路线。
3. 如果你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建筑物、高楼和电线杆等可能垮塌或倒塌的地方,逃到开阔的空地上。
4. 在地震发生后,要迅速疏散到安全地方,避免经过或停留在破坏严重的建筑物附近。
5. 在地震发生后,要留意周围的安全情况,及时清理可能堵塞逃生通道的杂物,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6. 在地震发生后,要迅速切断电、气和水源,避免因为气体泄漏或电线短路而造成二次灾害。
7. 在地震发生后,要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保持镇定,相互帮助,避免发生踩踏等事故。
以上就是一些地震防灾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地震防灾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抗震的知识点_31868
抗震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抗震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抗震呢,简单说就是建筑物或者别的东西能够抵抗地震的破坏。
就像人站在那,有股子力量想把你推倒,你得有本事站稳,不被推倒,建筑物也是这样,地震来了,它能撑住,不轻易就散架了,这就是抗震。
②重要程度:在土木工程学科里这可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如果建筑物不抗震,一旦地震来了,那房子塌了可就出大事了,不仅财产损失,还会危及人的生命。
按我的经验,抗震设计搞得好的地方,大地震之后虽然建筑也有损伤,但没那么容易全毁了。
③前置知识:得了解一些基本力学知识,例如压力、拉力是咋回事。
因为地震对建筑物产生各种力,力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你得大致明白,就好比你想和人掰手腕,得先知道怎么用力对吧。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可太多了。
对于盖房子那肯定是最直接的,设计抗震标准高的房子,像在地震多发区,像日本啊,他们的房子如果不抗震那根本没法住人。
在桥梁建设、大型储油罐等基础设施方面也都得考虑抗震,因为一旦地震这些东西坏了,那整个地区的运作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抗震知识在土木工程学科里算是结构工程这一大块儿下面很关键的部分,就像人的心脏在身体里很关键一样。
②关联知识:和材料力学关系特别紧。
不同的建筑材料抗震性能不一样,比如钢材就比较有韧性,能更好地抵抗地震力。
还有结构动力学也和抗震绑在一起,要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就像开车的时候车身咋晃动是一个道理。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的话,我觉得最难的在于准确分析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地震可不是简单的从一个方向用力,它是复杂的多方向的晃动和挤压。
关键点呢,在于合理设计结构让力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散出去。
就像一个队伍拔河,如果大家系在一起的方式不对,力就没法朝着一个方向好好使了。
④考点分析:在土木工程的考试里,抗震可是重点。
考查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会给你个地震波的数据,让你计算建筑物的响应,这就考你对原理的基本功。
有的会给你个建筑结构方案,问你怎么改进能提高抗震性能,这就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是构造良好性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概念设计"
27.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 对称 质量和刚度均匀避好的结构形式,应具备下列性能:1.延性系数高 2.强度/重力比
值下 3.匀质性好 4.正交各项相同性 5.构建连接具有整体性 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发挥材料
1.地震:构造地震、诱发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2.地震波: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3.震级:一次地震本身的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
筑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a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b 在功能与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建筑,当采用抗震性
能化设计时有更具体或更高的要求。
5.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按国家文件执行。
6.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 甲:重大建筑工程和遭遇地震破坏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的建筑。乙: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须尽快恢复的建筑。丙:除甲乙丁外的一般建筑。
丁:抗震次要建筑
7.设防标准:a 地震作用计算标准 b 抗震措施标准
全部的强度.
29.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有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途径 2.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
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的能力 4.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
度分部避免因局部消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产生
14.反应谱:将计算结果以地震反应随结构自震周期的变化规律曲线的表达方式供设计时查
询
15.地震作用计算方法:a 时程分析法:适用范围,特变不规律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
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
b 底部剪刀法:高度不超过 40 米,以剪切
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析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c 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
16.自震周期方法名称:a 顶点位移 b 能量法
17.抗震验算:a 截面验算 b 变形验算
18.地振波选用参数: a 幅值 b 频谱特性 c 持时
19.时程分析法需要结构的刚度和质量
20.变形验算:1.弹性变形 2.弹塑性变形
26..概念设计: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 往
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0.多道抗震防线:1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构 建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体系组成;双肢或多肢 抗震墙体系是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2.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 外部 赘余度 有意识的建立起一系列的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 一旦修复也易于修复. 31.延性.构件或结构屈服后承载能力不降低或降低很小的变形能力 延性是破坏之后的概念 刚度和承载力是破坏之前的状态. 32.延性的意义:对于地震区的建筑来说,提高建筑延性是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并使抗震设 计做到经济合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33.改善构件延性构造措施。1。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 2.减小杆件轴压比 3.高强砼应用 4.钢纤 维砼的应用 5.型钢砼的应用 34.抗震等级:是结构构件抗震设防的标准,钢筋砼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 房屋高度 采 用不同抗震等级 并应作相应的计算 构造措施和材料要求 35.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D 值法 2.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适用层数较少 梁柱线刚度比 变化大于 3 的情况下 D 值法:近似的考虑了框架节点转动 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影响,比 较精确 应用比较广泛 3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分层法:将该层梁与上下柱组成计算单元 每单元按双层 框架计算其内力 每层只承受该层的竖向荷载 不考虑其他各层荷载的影响。2.弯矩二次分配 法: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作分配和传递。 37.框架梁的截面设计(如何设计延性框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控制 柱的轴压比。强锚固。 38.内力 1)楼盖类型决定分配点 2)单面增刚度 a 高宽比小于 1 时可只考虑剪切变形 b.高宽比不大于 4 切不小于 1 是,应同时考虑弯曲和剪切变形 c.高宽比大于 4 时,忧郁侧移柔度值很大,可不考虑其刚度。 3) 验算 V=fve*A/γRe 39.圈梁作用:
1) 加强房屋的整体性 2) 圈梁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了楼盖的水平刚度 41.构造柱的作用: ①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明显改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可使砌体的抗剪 强度提高 10%~30% ②由于构造柱对砌体的约束作用,从而可以提高其变形能力,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 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部位的构造柱可起到减轻震害的作用。 40.圈梁的设置要求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称重时按表 6.10 的要求设置圈梁; 纵墙称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 6.10 中的要求适当加密。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可不另设圈梁,但 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41.什么是强剪弱弯原则?如何实现? 使结构弯曲破坏先于剪切破坏。a 提高结构抗剪承 载力 b 控制跨剪比 c 使抗弯承载力大于抗剪承载力 d 控制轴压比 E 选用合适的配筋特征 比 F 截面尺寸合理选用
收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
抗健强度等于 0,形成了如液体的现象。
11.饱和砂土或粉土会发生液化、。
12.影响液化因素:a 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 b 土层相对密度 c 土层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
度 d 地震的烈度和地震持续的时间
13.液化判断:a 初步判断 b 标准贯入实验判别
8.设计方法 a 第一阶段设计,通过对多遇地震作用按弹性理论,按强度验算,保证可修。 B
第二阶段,通过对罕遇地震作用按弹塑性理论,对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保证大震不倒
9.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 4 类
10.地基土的液化:当孔隙水压力增大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力接近或相等时,矿土或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