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合集下载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其中包括他独特的动力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和生活。

一、阿德勒的动力观点阿德勒的动力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和人格发展受到一种称为“社会利益”(Social Interest)的基本动力的驱使。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利益,而社会利益又包括个体的社交性、合作性和社会责任感。

在阿德勒看来,人们内在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而所有的个体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这一基本的社交需求。

二、社会利益和人格发展在阿德勒的理论中,社会利益被视为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个体对社会利益的感知和追求。

在阿德勒看来,人格发展是一个不断寻求社会认可和满足社会利益的过程,而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则是在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应用阿德勒的动力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阿德勒的动力观点来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

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可能源自于他对社会利益的关注和付出,而一个人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因为他在满足社会利益方面遇到了困难。

通过对社会利益的关注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阿德勒的动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

他所强调的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感,使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阿德勒的动力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和人格发展过程。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得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就是受到社会驱力得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就是有目标导引得,以及人格得核心就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得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得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她认为,人性不就是盲目得,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得盲目得本能冲动。

人就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得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得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得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得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得命运、决定自己得未来,创造自己得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得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得论得观点,即所有人得行为都有其目得。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得解释。

个体心理学得基本假设就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就是相当重要得,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得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得经验、目前得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得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她所居住得环境而显现出得特殊风格。

她对人格得瞧法就是广泛而开放得,不仅把个体瞧作就是一个完整统一得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她部分相互作用得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就是社会得动物,人基本上就是受社会驱力激励得。

个体就是社会系统中得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得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得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得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得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得整体性、统一性与社会性。

她认为人得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就是由她得生活目标决定得,都带有生活目标得印记,她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得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她得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与生理自卑得补偿,就是人格得原初动力。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前言】在人格心理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他的理论是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自主性和社会性。

其中,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的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心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

【正文】一、问责意识的驱动力阿德勒认为,个体内在的驱动力源于对自己的责任感以及对自我宗旨和任务的认知。

他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和接纳,这种渴望驱使着人们努力追求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然而,阿德勒也指出,在追求个体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挑战和阻碍。

二、卓越感的影响阿德勒主张个体心理的核心动力在于追求卓越感。

他认为,卓越感是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动力,个体在追求卓越感的过程中,会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在卓越感的追求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而有些人则可能陷入恶性竞争和排他性的状态。

三、人生目标和幸福感阿德勒强调个体心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幸福感。

他认为,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我认同的心理反应。

但是,幸福感并不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地位或物质财富,而是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

阿德勒鼓励个体寻找自身的目标和意义,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内在的满足感。

四、个体心理的社会性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非常注重个体的社会性。

他认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他主张个体能够自主选择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支持系统,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贡献。

五、个体心理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观并不是与现实生活完全割裂的,相反,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是受制于个体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回应。

他认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动,以更好地适应和改变现实生活。

个体对于自身行为和观念的认识和反思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3.追求优越的两重性
追求优越如同自卑感一样,具有两重性。
• (1)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 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 (2) 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 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 情结”。
一个具有优越情结的人狂妄自大、自负自夸、 轻视别人、支配别人。这样的人难以与他人相 处,最终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 1.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
“生活风格”(Life style)。这是一种标识个
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 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从对职 业、社会和爱情等问题的处理判断
• 2.类型:人们的生活风格各式各样,但根据社
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正确的和健康的 生活风格,一种是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
• ③回避型:这种人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 问题,企图以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
• ④社会利益型:这种人能正视问题,试图 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生活风格的形成
• 1. 错误的生活风格形成原因:
• 阿德勒认为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
• ①器官缺陷。它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 能导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一、阿德勒的生平
•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 纳近郊一个犹太谷商家庭。 他从小体弱多病,身患佝 偻病而身材矮小,5岁得 了肺炎几乎丧命,在街上 玩时还两次被车撞。儿时 的创伤经历,死亡的恐惧 仍然促使阿德勒早年立志 要成为一名医生。阿德勒 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老 三,从小羡慕其兄长英俊 的相貌。
• 18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医学院
(二)局限性
1.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当作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这使他的理论涂上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第三章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第三章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人发展的基本动 力。 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 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 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 标的引导,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 人格得以发展。 当一种补偿得以完成时,个体会发现新 的自卑,受到新的优越目标的牵引,从 而向更高的优越努力。
误入歧途者的自卑感与补偿和追 求优越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
社会文化论
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序、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家)
1911年 阿德勒 1914年 荣格 个体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新精神分析学派 诞生(美国特色) 代表人物:霍妮、沙利文、弗洛姆、艾里克森、卡丁 纳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 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 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 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 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 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 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 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为何称作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 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 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 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 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 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 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 称为“个体心理学”。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错误的生活风格 形成的外在原因
③受忽视或 遗弃。这种 儿童感到自 己毫无价值, 变得对社会 和他人极端 冷漠、仇视, 对所有的人 都不相信。
适应的生活风格的培养

人格心理学 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 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人格心理学-阿德勒正文:一、引言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关注个体的思维、情感、意志力以及行为表现等方面。

阿德勒是人格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个体发展和成长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应用。

二、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学理论1:生活目标与追求阿德勒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

他提出了生活目标与追求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追求成就和社会地位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2:缺陷感与补偿阿德勒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种内在的缺陷感,即对自身缺乏某种能力或价值的感觉。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培养自己的优势以及获取他人的认可来完成自我补偿。

3:社会兴趣与社会意识阿德勒提出了社会兴趣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强调个体应该以社会为导向,具备对他人的关注和关爱,并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事务。

4:家庭关系与童年经历阿德勒关注个体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他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个体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5:防御机制与心理适应阿德勒对个体的防御机制和心理适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会采用不同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并调整心理状态。

三、人格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育领域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教育者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方案。

2:临床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临床心理学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心理学专业人员理解患者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组织管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对组织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社会工作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个体的社会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结尾附件:附件1:阿德勒的著作列表附件2:人格心理学的经典案例研究附件3:人格测评工具及使用说明书法律名词及注释:1:个人信息保护条例:是指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和保护,以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

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

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

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

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

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

”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

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

人格心理学 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  阿德勒

奋斗的一生
1888年考入名校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97与俄国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婚


辞职 退出
1911 三篇反对精神分析性倾向
SEX!
社会因素
• • • • • •
器官缺陷与补偿 自卑感 追求优越 社会兴趣 生活风格 创造性自我
1、器官缺陷与补偿
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有缺陷,人会采取某种手 段或方式来加以弥补,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补偿的基本途径: 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Adler最重视、最独特的概念之一
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你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具有两重性:
①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 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理论


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以人具有 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 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取决于:儿童时代母子相互作用的程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老么:依赖,缺乏独立。
想想你自己?独生子女?
阿德勒的早期记忆与其生活风格

早期记忆
o 5岁时上学的路上…… o 克服恐惧感……

潜意识梦境分析
他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潜 意识梦境也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通过梦的分析,也能 发现人的生活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优越目 标。
作用: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独特的生活风格;
Adler的人格发展观
現 在 的 行 为
现在

04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04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黄121,郑101,陈63)一、人格的动力(一)自卑感与补偿作用1、自卑感2、补偿作用3、自卑情结(二)追求优越1、虚构目的论2、人格发展的目标3、追求优越的内涵二、人格的结构(一)生活风格1、生活风格的定义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因素(二)、创造性自我(三)社会兴趣三、人格的发展(一)、生活风格的发展(二)、生活风格的作用四、人格的适应(一)、适应的性质(二)、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五、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评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家,个人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他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在阿德勒的回忆中,他的童年是痛苦的。

阿德勒是家里六个孩子的老三,4岁时才学会走路,他的童年是在其哥哥的阴影下度过的。

阿德勒小时候不断患病,特别是得了佝偻病,致使他的身体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他伙伴。

他4岁时还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有两次差点被车撞死。

由于体弱多病,他得到了妈妈的特殊照料,但这一切在他的弟弟出生后就结束了。

阿德勒在学校里也被自卑感困扰着。

他成绩平平,有一年数学非常糟糕,不得不重修这门课。

老师劝告其父亲带他离开学校,跟鞋匠去当学徒。

这件事更激发了阿德勒的动力。

他发疯般地学习,不久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年,阿德勒如愿考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1902年,当他写了一篇评论弗洛伊德《梦的解释》的文章后,弗洛伊德邀请他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Vienna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阿德勒接受了这一邀请,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

1910年,阿德勒出任该协会主席,但由于在很多观点上与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分歧,仅隔一年他就正式从弗洛伊德派中分裂出来。

此后,他另组成他所谓的个人心理学学会,吸引了许多追随者。

1926年他离开欧洲大陆赴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后来定居美国。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和霍妮学说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和霍妮学说

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学说阿德勒和霍妮学说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心理学有别于生理学和生物学,就是它能利用对…意义‟,以及对人类未来行为、未来影响等事情的了解,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一、生活意义和社会兴趣⏹人生存于三个重要关系中地球人类与他人联系(生活必须)●两性关系(生命延续)⏹生活问题不外乎职业、社会交往、婚姻⏹所有问题(心理疾病和罪犯)源于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克服自己的障碍也需要社会兴趣∴真正的生活意义是共同的意义:分享、为群体、社会贡献二、自卑感和优越感⏹自卑普遍存在,与优越感共存自卑感——张力——争取优越所以促进发展,比如,人类,个体。

⏹健康者具体目标,弹性(寻找新径)⏹神经症者都有自卑情结——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不设法克服障碍,用优越感自我麻痹——神经症,遮掩真正的问题⏹只治疗症状无用三、追求优越——行为目的⏹个体是统一体——行为以目的——个体心理学⏹问题行为只是表现,自卑情结和优势目的例如:对过度管教的反抗(遗尿、违规、犯罪);对男性优势文化的压抑反应:女性不适应(受宠女孩、妓女)、男性不适应。

四、生活风格⏹人依赖生活风格超越自卑、满足优越⏹早期形成,以社会兴趣区分⏹错误的生活风格:统治支配型、获取型、回避型⏹缺陷、娇纵、被忽视易形成错误风格,虚假优越,赋予生活错误意义五、交往方式与神经症(霍妮学说)⏹健康者:灵活恰当使用各种交往策略⏹神经症:僵化于一种交往方式。

⏹神经症始于儿童期不正常的人际关系家庭充满焦虑,感到孤立、无助。

为依赖父母,逃避焦虑,采取应对焦虑策略。

代价——成为人格特征:接近(趋就)人(moving toward people)反对人(moving against people)脱离(避开)人(moving away)⏹趋就屈从人需要得到认可和赏识需要得到保护和依赖需要安全,害怕失败,喜欢生活在窄小的范围——只会要求感情,“他喜欢我吗?”⏹反对和控制人需要和崇拜权利,轻视弱者利用他人需要社会认可需要赞美野心和成就——“他对我有用吗?”⏹避开人自我满足和独立需要完美无缺——“他会干涉我,他会让我独自呆着吗?”。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第六章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只言感悟片语共勉——水往低处流人朝高处走一、人物简介(一)优越的环境(二)不幸的躯体(三)不屈的精神(四)平和的观点二、阿德勒的人格观点(一)个体心理学1、寻找友好、追求和谐是个体生命、生活的主旋律。

2、个体人生意义和未来理想对组织其人生至关重要。

3、构成个体精神的各部分是可以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4、内心和谐、与人合作是个体生活的基本目标。

(二)器官的自卑感与补偿1、因疾病而自卑2、因整体而补偿3、过度补偿(三)自卑感(主观的自卑感)1、自卑与生俱来2、增强攻击与力量(男性品质)以克服自卑3、追求成就,克服自卑。

4、自卑情结——因自卑而自暴自弃(四)追求优越1、追求优越、完善、美满是生活的基本事实。

2、由追求个人优越进而追求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3、自卑情结(1)含义:单纯追求个人优越,忽视别人和社会的需要。

(2)特征:专横跋扈、言过饰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等。

(五)生活风格(1)含义: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法即生活风格。

(2)重要价值:个人生活的导引者与组织者。

A个人的生活风格,决定了他注重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样重视,它赋予了个人同一性;它决定了问题如何解决;它还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和忽视了什么;它指定了一个人的未来目标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它们。

B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个人趋于完美,使他与别人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错误的生活风格则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是与社会目标相违背的。

C阿德勒的生活风格与学习论者的生活作风相类似,但二者来源不同。

(六)虚构目的论1、含义个人生涯中自行编造的未来目标,是个人给生活赋予原先所没有的意义而任意编造的虚构物,也称生活目标、人生理想、自我理想指南等。

2、虚构目的论乃人格的统一原则。

3、虚构目的论提出,一定程度上是阿德勒的理论摆脱了以弗洛伊德理论为特征的决定论。

4、阿德勒的个体个人是由自卑感和不完善推动的、以他独特的生活风格作为达到未来目标手段的、朝向完美发展的人。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之个体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之个体心理学
Leabharlann 调节能力也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03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Chapter
追求优越性
追求优越性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个体通过不断努力超越 自己和他人,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个体追求优越性的动机源于自卑感,人们为了克服自卑感,会不断追求更 高的目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追求优越性是个体发展的驱动力,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潜能,推动 个体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阿德勒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和 应用价值,以检验其理论的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
整合其他理论
未来研究可以将阿德勒的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以形成 一个更加全面和综合的人格理论体系。
实证研究的加强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实证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和测量来验证阿德勒的理 论观点,提高其科学性和可信度。
阿德勒早年曾学习医学,后来转向心理学领域,成为个 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德勒在1920年代开始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并逐渐成为 欧洲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主要贡献
01
阿德勒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强调个体在 社会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
02
阿德勒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认为个体 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之个体心理学
汇报人: 202X-01-02
目录
• 阿德勒简介 •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 阿德勒理论的应用与影响 • 评价与展望
01
阿德勒简介
Chapter
生平简介
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





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 三条途径: (l)看他的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 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 (2)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 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3)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 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 生活风格。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自卑感在漫长的生活中 会逐渐沉淀为一种稳定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 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 优越感。阿德勒曾经对自卑情结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说: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 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然而,是否自卑感愈重,人就愈奋力向前呢?阿德勒认为 不尽如此,自卑感一方面无疑是积极东西的刺激物,另一 方面也能造成人的神经症。沉重的自卑感能摧跨一个人, 使他终生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人 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叫自卑情 结(inferiority complex)。
个体心理学的应用

一、家庭星座 二、早期的回忆 三、梦的解析


Adler相信:人们对于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与其 生活风格的发展有关。 ■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 护,有较高的焦虑。 ■老二(中间) ---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手足 竞争性 ■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 ■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阿德勒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 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 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 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 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 者和药物滥用等。 2、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 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 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 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 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 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浅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浅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浅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一、阿德勒简介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富裕的粮食商家庭中.由于患有佝偻病,他身体矮小、驼背。

五岁时他患了肺病,几乎丧命。

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名医生。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训练他做个鞋匠.阿德勒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寻找某些蛛丝马迹。

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一开始,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直至提议由他代替自己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并负责该会会刊的编务.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似乎就潜伏着会裂隙的危机。

墨菲指出,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这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

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

1911年,阿德勒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用了,不久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

从那时起,阿德勒就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

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

从1910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

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

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

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

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

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

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格。

(一)生活风格1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也千差万别,因而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这种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2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中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3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以克服一种自卑感为基础的,形成于四五岁之间。

4生活风格是习得的,和个体幼年时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

5生活风格一旦相处就不易改变,个体以后处理生活经验的行为方式,对未来世界事物的知觉、学习、认知,以及设定和达成目标的方式,都会与生活风格有关。

阿德勒注意到生活风格可以通过观察个体怎么处理三个主要的相关问题来了解:职业、社会和爱情。

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

这些生活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社会兴趣和活动度。

社会兴趣是指个人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情况。

活动度是个体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总能量。

1、统治支配型1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却有较高的活动度,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2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3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4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

5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好药物滥用者等。

2、索取型很少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并且竭力索取一切他能索取的东西。

3、回避型。

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水平都很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困难的失败。

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4、社会利益型较高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他们可能是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人。

他们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1生活风格反映了个体对于他自身以及所要应对的社会环境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生活风格。

2生活风格可以说是一个人追求目标、实现价值的策略。

3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才会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阿德勒总结出三条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对早期的回忆。

因为从早期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梦的解释。

他认为做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二)创造性自我1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2也就是说,个体在经历各种情境、取得个体经验之后,会对这些经验进行解释,使其富有自身独特的意义。

3从这个角度讲,自我是具有创造性的,因为它不仅在获得经验,而且在创造经验来帮助个体完成生活的目标,实现某种特别的生活风格。

4所以创造性自我使得一个人的人格和谐一致,并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它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因子。

5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

它索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

6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

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7创造性自我更进一步地超越了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旨在达成目标,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行为来迎合情境的需要。

而创造性自我不仅要满足目标实现的愿望,还要发挥出人格的创造性,取得个体独有的生活经验,在更调和的基础上成为自己需要成为的重要人物,达到卓越的地位。

所以,如果发展出创造性自我,每个人都能形成与众不同的人格,过独一无二且丰满充盈的生活。

当然,这是一种积极的理想化的成熟人格,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三)社会兴趣阿德勒后期把个体和社会联结起来,即生活的意义不仅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还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建立美好社会,这便是他的社会兴趣观点。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察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一分子,人在本性上具有天生的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要求,即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必不可少的需要、它使得人人都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的一员。

通过发展社会兴趣,一方面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满足,另一方面,自卑与疏离感会逐渐消失。

故而社会兴趣也是补偿自卑感的一种自然的方式。

每个人都可从他所进行的社会服务中获得价值观和满足感,如果脱离了社会,就难以得到满足。

所以人们为了要摆脱自卑,就会表现得社会兴趣浓厚并力争上游。

社会兴趣有三个发展阶段:习性、能力和简洁动力特征。

个体对合作和睦生活有一种天生的习性或能力。

在习性发展之后,个体发展了能力,这些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合作行为中表现出来。

随着这些能力的发展,简洁动力特征作为兴趣和态度在不同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成为表达社会兴趣的一种方式。

社会兴趣的的发展有赖于三个重大生活问题的圆满解决: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及爱情婚姻。

如果一个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获得了不俗的成就,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良好,且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或婚姻,则说明这个人社会兴趣丰富且寻获了生命的意义。

反之,则是社会兴趣不足或缺失,生活丧失意义感,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基于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主张,若想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情境开始着手了解。

因为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包围卷裹着这个人,他在对这些情境作反应的时候人格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可以说,引入社会情境来分析人格是阿德勒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等都综合考虑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及其影响,而不是单单孤立地谈论这个人的人格结构和发展方向。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学派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阿德勒认为,随着社会兴趣的培养,自卑与疏离感逐渐消失。

一个人通过对社会福祉的贡献而产生自尊和被重视感;另一方面,也因为服务社会,而正向地补偿了原有的自卑感。

如果一个人只有很少的社会兴趣,那么这个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于贬低他人,而且缺乏建设性目标,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五、人格发展与成因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的、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

但是,只是自卑去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

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心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么他的生活风格会趋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

儿童生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一样十分关注儿时经验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不过他关注的不是性本能的影响,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

(一)父母教养方式儿童生活风格的发展还主要取决于他们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儿童最初遇到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在家庭中与母亲的接触和母子关系的发展形成了将来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

如果母亲采取一种积极、合作的态度,儿童就倾向于形成社会兴趣。

如果母亲把孩子紧紧束缚在自己身边,那孩子就容易将他人排斥在自己生活之外,形成较低的社会兴趣。

只是母子早期交互作用的性质,影响甚至决定儿童将来能否以健康坦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