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学派——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2.自卑感的双重作用 自卑感的双重作用
(1)自卑感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2)自卑感有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 强大的自卑感有时会把一个人压倒,此时, 他就自暴自弃,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自 卑情结” 如此说来,自卑感人人都有,它可以导致
神经症,也可以产生成就的动力。 神经症,也可以产生成就的动力。
3.四种类型的人 四种类型的人
后来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 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 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 别人; • ②索取—依赖型:这种人喜欢依赖别人的 劳动,向别人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 ③回避型:这种人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 问题,企图以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 • ④社会利益型:这种人能正视问题,试图 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人格结构
(一)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其心理是否 健康,集中体现在他的生活风格上,而生活 风格的形成与其早期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家 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联 系。 • 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 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 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1.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 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
• 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 第一、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如 第一、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体弱者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体弱者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 第二、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 第二、 如一个盲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听觉、 能,如一个盲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听觉、 嗅觉和触摸觉等功能来补偿其视觉的缺陷。 嗅觉和触摸觉等功能来补偿其视觉的缺陷。
七、经典精神分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论的比较
【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1️⃣ 阿德勒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阿德勒心理学,又称为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20世纪初创立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阿德勒早期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他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主观经验和行为模式,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塑造。
2️⃣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2.1 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倾向,这是人类进步和成长的动力源泉。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自卑感的产生,因为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
阿德勒强调,正视自卑感并努力克服它,是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2.2 社会兴趣与个体关系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与贡献。
阿德勒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兴趣,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种社会兴趣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2.3 生活风格与个体发展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风格(Life Style)都是独特的,它反映了个体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一种应对生活挑战的方式。
这种生活风格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还决定了其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了解自己的生活风格,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做出积极的改变。
3️⃣ 阿德勒心理学的实践应用3.1 心理咨询与治疗阿德勒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行为模式,通过引导个体认识并改变自己的生活风格,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阿德勒心理咨询师通常会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家庭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价值和幸福感。
3.2 教育领域阿德勒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生活风格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类心理的重要学派,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存在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意识,在心理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社会存在,在社交互动中发展和成长。
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
阿德勒主张人的心理问题源于对社会关系的扭曲和错误认知,而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联结,并激发他们的自我实现能力。
与之相对,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本身和对于存在的思考。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感,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存在是孤独而绝对的,每个人应当承担起自己的选择与后果。
它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并发现人生的意义。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上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它们都强调个体的自我探索和发展,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尽管两种心理学学派的研究重点不同,但它们都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和人的存在的重要方面。
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两种心理学学派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个人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和挑战,对于自我实现和存在的思考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通过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方法来理解并解决自身在社交互动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借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来思考人生意义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综上所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存在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还是从存在与自由的角度,它们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观点,来解释和指导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生活。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两种心理学学派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获得更具意义的人生。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经病的形成》一书中提出 他的新心理学。新心理学包含了他的大多数主要概念。 1918年,他引进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社会兴趣,边 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 康的标准。在心理病理学的个案里,阿德勒把这些人称之 为生活失败者,其社会兴趣的倾向未能得到适当的发燕尾 服。这些人追求社会上无用的个人权力,而反对健康的、 社会上的有用的、克服一般困难的追求。心理病理学家通 过鼓励、证实患者的错误,以及增强其社会兴趣来提高患 者的自我尊重。治疗家的工作是帮助患者认知重组,并习 得社会上更有用的行为,特别是早期回忆和出生顺序,也 包括梦,都被用来促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活风格。
生命意义的形成
成长期儿童的经历以及对这个经历的诠释。
6岁以前,个体形成独特的生活风格,这种
生活风格影响着对生活事件的诠释。
自卑感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
障碍,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
从而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的不同表现
有三个孩子,他们头一次去动物园。当他 们站在狮子笼的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妈 妈的身后说:“我要回家。”另一个孩子 脸色苍白、全身发抖地站在原地,说: “我一点也不害怕。”第三个孩子恶狠狠 地瞪着狮子,问他妈妈:“我能向他吐唾 沫吗?”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 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 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 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 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 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 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 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 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方招,19岁, 湖北罗田县 人,长江大 学文理学院 广播电视学 专业大一学 生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生命意义的形成
成长期儿童的经历以及对这个经历的诠释。 6岁以前,个体形成独特的生活风格,这种
生活风格影响Biblioteka 对生活事件的诠释。追求优越
一个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不断产生自卑感, 同时又不断地进行补偿的人,他要达到的 目的是什么呢?
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 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这种动力 叫做追求优越。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追求优越的两种方式
1、追求个人优越(错误的方式) 一个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 生活风格,根据此生活风格而形成人生目标,但 每个人的生活风格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人生目 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 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 心理学”。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1、生活风格 2、生命的意义 3、自卑感与优越感 4、人生目标 5、社会兴趣 6、创造性的自我
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人言过其实,骄傲 自大、自以为是。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令 人讨厌。(优越情结) 伪君子:有意或无意地披着关心社会的外 衣,掩盖自我中心之实。 个人成就不等于心理健康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希特勒性格特征分析
一点点加高鼻子 即使在夏天也不穿短袖衫 对动物充满仁爱 他对别人的手指着迷 午夜飞车 对长桌特别感兴趣 爱上“嫡亲外甥女”
个体主义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20世纪初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该理论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一、人生观阿德勒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他提出了“生命的目的论”,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使命和目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来实现。
他还强调了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和满足感。
二、儿童教育观阿德勒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即将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和知识融入到教育中去,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他还强调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认为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心理治疗观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个体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包括口头表述法、想象旅行法、社交技能训练等。
他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患者的童年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他还强调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患者需要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人际关系观阿德勒非常重视人际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决定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他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角理论”,即每个人都有三种类型的关系:主动型(给予者)、被动型(接受者)和平衡型(调节者)。
他认为,只有建立良好的平衡型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他还强调了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五、社会文化观阿德勒的社会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源于人们对于权力、竞争和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人们的心灵空虚和孤独感。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及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
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
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
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
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将来访者的领悟付诸到实践当中
强调对来访者进行鼓励,帮助来访者认识到直接优势和内在资源
一些技巧
澄清 所谓澄清,就是通过提问、鉴别,弄清当事人问题的性质,可以用于对当事人的回答进 行反映和解释。下面的例子是对同一个症状做出生理和心理问题的鉴别
自我控制 当事人已经了解其虚构目标,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时候,咨询师要及时提供 一系列警告信号,使当事人用这些信号提示来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行为。这一自我控制( catching oneself)的技巧需要反复练习。
出生顺序
老幺(受宠爱、善于将其他人为自己所用、依赖他人) 独生子(自以为是、希望成为焦点)
• 父母的养育方式
治疗的目标
• 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采纳具有社会兴趣和社群感特点的行为和处理方式
• 治疗的过程聚焦于向来访者提供信息、教导和鼓励。
治疗师的功能和角色
• 咨询师像一个侦探:寻找并分析来访者经历中反映出的思维和价值观上的错误
•
— Alfred Adler《小孩的情感欲望》
Time line
1911
阿德勒辞去《精神分析中央杂志》总编,退出维也纳精神分 析学会。
1912
阿德勒创立自由精神分析学会,隔年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1914
一战爆发,阿德勒作为军医,共同体感觉的提出----
• 阿德勒与九位同伴(包括反对弗洛伊德的临时动议的五人,弃权之中的一人,以及一 开始退出学会的三人)一起退出学会。接着,荣格也在一九一三年退出维也纳精神分 析学会。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相当沉重的打击。阿德勒曾悲伤地说:“我一直采取中庸 的立场,不会强迫别人接受我的观点,也不会因为别人反对我而感到妒恨。 • — 岸见一朗《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
浅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
浅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阿德勒(Alfred Adler)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以及儿童教育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其在治疗、教育方面的应用。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生物,人的行为和自我感受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内部的因素,如遗传、心理、身体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际交往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把人看作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和群体的成员,而不是孤立的个体。
人的主观感受影响其行为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主观感受和期望是人的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人们的内心对外界环境做出了主观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影响了人的情绪和行为。
阿德勒认为,只有通过了解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期望,才能有效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
力量的不平等性是造成精神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阿德勒认为,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平等是导致人的精神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
社会的贫富差距、地位和政治力量的不平等等社会现象,容易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折感和焦虑感等负面情绪,进而产生精神疾病。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在治疗中的应用阿德勒的身心整合治疗阿德勒认为,人们的身心不是孤立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身体的问题会产生精神问题,反之亦然。
因此,阿德勒开创了一种身心整合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善身体健康,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行为疗法阿德勒的行为疗法着重于行为的改变,以此消除我们的问题。
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我们改掉不健康的习惯,如嗜好、沉迷、厌食或贪吃。
通过行为疗法,我们可以找到更加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自信、愉悦。
情景治疗情景治疗重视环境和情境的重要性,使用本身并无现实性的情境、视觉意象、即时辩论、和虚拟现实等方式,让个体体验到可能潜意识中对问题形成的预设立场,为树立真实态度做好的准备。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中的个性化方法在阿德勒看来,每个孩子都有他或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培养社会兴趣 协助克服挫折感、自卑感 修正虚构目的、修改错误动机与对生命 的假设 改善(变)生活方式 协助当事人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 协助当事人成为社会上有贡献的人
治疗者与治疗关系
平等合作、互助尊重的治疗关系:Adler最关心 能否与当事人发展出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关系, 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们之间须建立一种平等的 关系。辅导者与当事人之间没有孰优孰劣的地 位,他们被视为一起共同努力要去达到双方都 同意的目标。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 1. 2. 3. 4. 5. 6. 7. 8. 9. 感受 1. 2. 3. 4. 5. 6. 7. 8. 9.
整体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历程三
鼓励洞察
目标:
协助个案觉察错误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使隐藏
人们是敌人,必须保护 人们是同等的,他人是 自己远离他人 自己生命中的合作者
Adler与Freud的比较
Freud Adler
女人因羡慕男性的阴茎 女人因在文化环境中被 而感到自卑 轻估而感到自卑
精神官能症有「性」方 精神官能症是一种学习 面的病因 的失败、是扭曲知觉的 产物
主要概念—社会兴趣(1)
Adler最重视、最独特的概念之一
个体知觉到自己是社群的一部份,产生对社会事务的 态度
从幼年发展,从教育学习而来 社会兴趣愈高,自卑疏离愈低 人从成功的社会互动追寻中,来形成自己的安全感、 归属、价值观 以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定义个人与他人合作以 达成个人及社会目标先天的潜力
使用技术:
Early recollections (ERs)
阿德勒学派
阿德勒学派——个体心理学绪论个体心理学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巾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主要思想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
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
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
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
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
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他们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
当然,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但有时他又给出其它定义,如一个人自己的风格、人格的统一体、个体性等。
总之。
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
阿德勒认为儿章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
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
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
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
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
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学校的同学。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2.攻击驱力 驱力可以对人格直接起作用,也可以转化 为相反的驱力。攻击对阿德勒特别重要,他 认为这是对无助感和自卑感的一种反应-- 对无力达成或掌控事物的一种反抗。
3.男性反抗 阿德勒认为在那个时代所有孩子,不论男 女,由于其相对无力和依赖的社会地位,都 会明显的女性化,因此,男孩和女孩都会经 历这种反抗,努力变得独立,在其小世界中 取得和成人或当权者平等的地位。
4.追求完美 阿德勒认为,如果个体没有神经症性的自 卑情结,就会在人生中努力达成“虚构目 标”,以克服个体感知到的缺陷。 这些目标给了他们动力和方向,拥有这一 目标的小小的回报是有个美好的未来可以供 他们想象。
5.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人格健全者应该是通过“社会 兴趣”来表对优越感的寻求。认为作为一个 社会人生存,关心人性和集体是至关重要的。 丧失了对社会价值的关注,而单纯追求个人 的成就,那这样的优越感也是没有意义的。
(二)克服自卑--追求卓越的来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寻求优越始于“自卑 感”。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有着深刻 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被认为源于虚弱和无 助的儿童需要依赖更年长、更强壮的成人都 能生存。从儿童意识到他们很弱小的这一刻 起,就开始用一生的努力去战胜他们的自卑 感。
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 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 服自卑感。例:
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而 致残,或许就是因为他的残疾,使他渴望成 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弗洛伊德可能会用性能量的“升华”来描 述商人成功背后的动机:打败生意上的对手, 就满足了要与父亲竞争 并打败他的无意识 欲望,这种动机是从恋母情结从派生出来的。 与此相反,阿德勒把商业的成功看成是寻 求优越感的表达。
阿德勒学派_图文文库
阿德勒学派——个体心理学绪论个体心理学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巾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主要思想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
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
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
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
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
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他们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
当然,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但有时他又给出其它定义,如一个人自己的风格、人格的统一体、个体性等。
总之。
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
阿德勒认为儿章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
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
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
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
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
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学校的同学。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之个体心理学
03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Chapter
追求优越性
追求优越性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个体通过不断努力超越 自己和他人,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个体追求优越性的动机源于自卑感,人们为了克服自卑感,会不断追求更 高的目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追求优越性是个体发展的驱动力,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潜能,推动 个体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阿德勒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和 应用价值,以检验其理论的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
整合其他理论
未来研究可以将阿德勒的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以形成 一个更加全面和综合的人格理论体系。
实证研究的加强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实证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和测量来验证阿德勒的理 论观点,提高其科学性和可信度。
阿德勒早年曾学习医学,后来转向心理学领域,成为个 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德勒在1920年代开始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并逐渐成为 欧洲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主要贡献
01
阿德勒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强调个体在 社会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
02
阿德勒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认为个体 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人格心理学阿德勒之个体心理学
汇报人: 202X-01-02
目录
• 阿德勒简介 •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 阿德勒理论的应用与影响 • 评价与展望
01
阿德勒简介
Chapter
生平简介
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
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
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
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
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
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
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
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
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
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后的一面。
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
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
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
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
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
”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
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
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
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因而显现出来的特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过活,而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
贰、生平事略
阿德勒1870年生于维也纳,其父为犹太商人,六个兄弟中他排行第二。从小因患脊柱症(rachitis) 而身体羸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1895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1902年因读了佛氏“梦的解析”而深受感动,遂参加佛氏所主持的研讨会,曾在精神分析学会居重要地位。后来因“恋母情结”学说上的意见与佛氏冲突,便于1911年离开佛氏。之后组自由精神分析学家联谊会,开使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1912年阿德勒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推出自己的学说和主要概念,奠定个体心理学派的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Adler担任奥国军队军医,战后对儿童辅导产生兴趣。1919年他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是维也那学校制度中第一所辅导诊疗中心,从事问题儿童及其家人、学校教师的谘商工作,它相当于现在的谘商中心,由医师和教师共同参与。1924年在维也那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自此以后几乎每年一次。1926年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1927年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其人格学说概观的代表)及“了解人性”。1931年在维也那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1935年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1937年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一个人如果睡不安稳,显然是害怕危险的发生,这种连人生自然现象(睡眠)都抱着敌视态度的人,明显就是悲观主义者。另外,他认为攻击者因为不受社会的赞同,往往会转成防卫者,这两种类型都有缺点,如攻击者凶暴、残酷,防卫者好批评、猜忌。
阿德勒对性格有特别的看法,大致分为激进性格(攻击性性格)、非激进性格(非攻击性性格)及其它三类;一般说来,当一个人追求权力及优越的目标,以公开与他人为敌的方式呈现,连对方都可直接感受他的敌意时,就属于激进性格;相对于激进性格,非激进性格以自人群中撤退的方式,来操纵关心他的人,这种表面上不伤害别人的形式,其实同样隐藏着对人的敌意。以下大致说明这些性格。
贪吝(Avarice)
贪吝者在周围筑起一道围墙,以保护那些可鄙的财物,在今日文明中,差不多每个人都带着一点贪吝,其实这也是个不错的特质,如果每个人都能吝啬时间、体力,就等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就怕被误用,将自己的工作重担转移到别人肩头。
恨(Hate)
(三)其它
愉快(cheerfulness)
有的人常常神采奕奕,永远不会优虑,与人相处时擅于把这种愉快散发出去,使人生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性格是社会感的高度发展。
思辨力的匮乏(thought processes and ways of expression)
(二)非激进性格
孤僻(Seclusiveness)
这种人会刻意对人冷淡,利用每一种可能在自己与人类同胞中制造距离,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虚荣及野心的暗流-他们意图强调自己与社会的不同来提升自己,但他们最后赢得的也不过是幻想的荣耀罢了,在这些彷佛无害的放逐态度里,明显带有争斗的敌意。
恨通常不会公开表露,它类似虚荣,知道如何给自己戴上面具再显现,有时恨以温和的形态表现,例如“不信任人”、唠叨、怨怼就是一种掩饰形态,一个人怀恨的程度和唠叨程度,可说是此人个性的最佳指标。
犯罪性疏忽
当一个人把个人小事看得比别人的利益更重要时,他才会对可能给别人造成危险毫不挂虑,而这就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敌意”与人道的“索引”。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从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
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新进的发展有显着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这种人觉得每一件面临的工作都特别困难,他们对自己完成任何一件事的力量没有信心,他们表现的外在形式必然是行动迟缓,结果不但无法很快完成工作,反而可能保持不变;除了行动迟缓,懦弱性格还有过度慎重、过度周备的表现,这些都只是为逃避责任才有的行为。
粗野不驯(Untamed Instincts)
阿德勒学派——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罗伊德合作过十年,后因对佛氏的泛性论不能苟同而拆伙,继而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嫉妒也可能抱着谴责别人的目的,凡此种种形态都导向一个结果:剥夺另一个人的意志自由,把他拘在一个常规里,或把他锁起来。
眼红(Envy)
只要有追求权力及追求支配存在的地方,“眼红”一定存在。个人若达不到目标,其间的鸿沟会产生自悲卑情节,这份自卑感压迫他,对他的整体行为和生命态度造成影响,他会开始把时间花在注意别人的成功,思考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别人已经如何成功等事务上,他经常觉得被忽略,感到受人歧视,由于他难得费心去同情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对人性了解极少,也不会因自己的行为使别人受苦而尝试改变自己,最后他可能会见旁人痛苦而感到高兴。
1911年 因与弗罗伊德理念不合而离开佛氏。之后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1912年 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奠定个体心理学派的基础。
1919年 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1924年 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1926年 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腐懦及原则至上者(penants and men of principle)
这类学究型的人,事事都依据原则,且谨慎地逃避一切变化,因为他们常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必须把生命塞进几条规则与公式中,他们才不会害怕生命,当无公式或规则可依循时,他们只有逃跑。
顺服(submissiveness)
有的人所思所言,满是格言、谚语或专门术语,他们在判断、批评别人时缺乏感同身受的心思,这足以证明他们心灵阻滞。
学生式的不成熟(schoolboy immaturity)
有些人的发展生涯似乎停留在学校的某阶段,他们表现像个学生:迫切的听讲,等待机会一抒己见,让别人得知他对当时的议题亦有所知,并等待好的分数来肯定自己,他们只适合处在固定不变的生活形态;假如他们恰好缺少同情心,就会显得尖酸刻薄、难以亲近,或是流露出想扮演万事通的意图,依个人偏颇的规则与公式对事情作贸然的分类。
这类人大概不能适应主动的位置,他们只有在遵从别人的命令时才会显得舒适自在,他们逢人就鞠躬,仔细聆听每个人的话,不多加衡量、思考,只是听命行事,且一味附和,他们认为顺服是一种荣耀,有些人甚至在压抑自己中找到快乐,可以说他们是在压抑自己中为人生问题找到解答。有些人已经被奴隶性到只有感谢某人时,他们才会快乐,他们彷佛为人的原谅而存活于世,但我们不应以为他们高兴这样,其实他们多数是不快乐的。
焦虑不安(Anxiety)
厌世的性格常满布焦虑不安的色彩,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某种敌意下的迫害者,他们相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异于常人,“害怕跌落”就是他们表现在外的态度,其实他们和追求权力及优越目标的人一样,焦灼不安是强迫别人走近他们并陪伴他们的明显招式。
懦弱(Faint-heartedness)
有虚荣心的人总是知道怎样把错误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他们对别人的生命毫无贡献,只是一味的抱怨、找借口,不计一切代价维持个人的优越感,并保护他们的虚荣,免得遭受羞辱。
嫉妒(Jealousy)
嫉妒有千百种形态,它可能表现在不信任、暗中袭击别人、从批评角度去衡量别人、经常怕被人忽视、自毁、死硬的顽强、限制别人的自由、征服等,那一个独占鳌头,就全看当事人在形成嫉妒情感前为社会生活所作的准备。
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份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他的人格。
1927年 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