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以德润物六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无声处以德润物六法

————————————————————————————————作者:————————————————————————————————日期:

于无声处以德润物六法-中学语文论文

于无声处以德润物六法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很深刻的体会,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冷漠、情绪波动大、亲情淡化、感恩意识缺乏等等。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披情入文渗透法

在教学中我们依托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披情入文,寓德于情,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情、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如在教《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从以下三步来进行德育的渗透:1.诱发感情。通过诵读《游子吟》,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母子惜别深情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学语文,感亲恩。3.促使移情。文章中母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爱母之情,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

二、典型人物渗透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在这些人物的感染、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

三、析词品句渗透法

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一碗清汤荞麦面》一文时,就抓住文中母亲曾经说过四次非常相似的一句话“唔……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来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心理及性格特点。从怯生生到平静自信的心理变化,写出了母亲面对困难不屈服不气馁不自卑的高贵品质,从而启发学生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

四、讨论争鸣渗透法

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小说《项链》是经典名篇,如何正确看待马蒂尔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德育渗透的重点。在“她的性格,我来评析”这一环节中设置了“是断送,还是拯救”这一话题展开自由讨论,丢失项链对于马蒂尔德来说是断送了她还是拯救了她?见仁见智,自由评说。最终由学生给玛蒂尔德一个公正的评价: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讨论争鸣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得到了升华,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五、知识迁移渗透法

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文本之意、教授之意与学生所悟之意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融入情景,投入感情地展开思维,达到“形散”与“神不散”的和谐统一。如讲授《故乡的榕树》一课时,在讲析“榕树”和“思乡”所牵连的情感关系时,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进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漂泊海外的游子渴望家园统一、回归故里的赤子之情。于是,一堂课就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迁移自然地达到对主题的理解,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也水到渠成了。

六、感恩教育渗透法

职教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进行感恩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亲情之恩。《一碗清汤荞麦面》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兄长对弟弟的呵护,儿子对母亲的孝顺等等。让学生体味亲恩,感知亲情,懂得感恩与回报。家国之恩。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穿越时空,昨日重现——泉城济南的历史风情画卷》引领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发现家乡济南的自然风景、人文精华、风土人情之美,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并热爱家乡。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所以,我们可以从《最后一片叶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情,从《师说》等课文中感受师恩。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衷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让我们的学生逐渐成长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郭晓芸,教师,现居山东济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