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致橡树 学案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2篇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精选2篇(一)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诗,了解现代诗的写作风格和意义。
2. 理解并分析诗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难点:理解现代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
2. 备课材料:课文解析、教学反思、课堂活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课题:“你们对现代诗了解多少?你们觉得现代诗与传统诗有什么不同?”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1. 学生念诵《致橡树》。
2. 教师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 意象:橡树、树影、流泪、枝叶、年轮等。
- 情感:爱情、挚爱、执着。
- 主题:爱情的坚韧和挣扎。
Step 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讨论诗中所传达的爱情观。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教师提问:在你们的理解中,诗人为什么选择橡树作为爱人的象征?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们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封信给某个自己心中的人物(可以是朋友、父母、老师等)。
2. 学生们可以在写信中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爱、执着和感谢之情。
3. 学生们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信,或与其他同学分享。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诗歌《致橡树》。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致橡树》这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爱与人生的思考,加深了对爱情主题的理解。
高一语文上学期致橡树教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致橡树教案第一篇:高一语文上学期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
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â)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涵蓄含糊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夸姣,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
那末,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 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是中国当代含糊诗的代表人物。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含糊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 1977 年,普通把它看做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的分析。
(2)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舒婷的图片,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致橡树》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自主学习①诗歌的主题是什么?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③诗歌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合作探究①诗歌中的“橡树”具有哪些品质?②诗歌中的“木棉”具有哪些品质?③诗歌中的“我”具有哪些品质?4.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橡树”、“木棉”、“我”等意象,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品质。
(2)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对橡树的赞美、对木棉的喜爱、对爱情的向往等。
(3)分析诗歌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5.课堂小结(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意境美和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教案(1)
《致橡树》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讨论、明确: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讨论、明确: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高中语文课文《致橡树》精品教学设计_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文《致橡树》精品教学设计_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领悟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 引导同学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a.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提倡的新型爱情观。
b.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 诵读感悟法2. 探究式阅读法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妙,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妙的爱情布满了浪漫的向往。
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或许会从中受到肯定的启发。
二. 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头写诗,1979年,开头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友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1. 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老师范背全诗。
(解说:老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同学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2. 同学自由诵读,留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详细研习1. 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同学思索: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同学分组争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
致橡树学案(课前用)5篇
致橡树学案(课前用)5篇第一篇:致橡树学案(课前用)《致橡树》学案学习目标1、意象之美:学会通过意象分析情感2、主题之美:树立独立平等的爱情观3、内蕴之美:赏析诗的语言美学习时数:一课时作者及朦胧诗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7岁)顺应当时潮流到农村插队,这期间开始了诗歌写作,1972年以独生子女身份被照顾回城工作,1979年开始,其诗歌陆续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代表作《双桅船》、《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年度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致橡树》(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等“朦胧诗”,又称为新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采用象征手法,内涵上意蕴浓厚,主旨有不透明性和多样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教学内容:一、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慰藉()戟()霹()雳()雾霭()流岚()虹霓()二、文本感知全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层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最后”。
1.第一层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它们象征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这些意象的态度是怎样的?2.结合诗句分析第二部分,思考真挚的爱情有哪些特点?三、重点探究1.诗人为什么特别强调“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呢?2.“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怎样理解?3.“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说明什么?4、“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为什么?5、“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应怎样理解?6、“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两句话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四、练习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教案2
致橡树(教学设计)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臧的《老马》)。
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
(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
(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
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
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
一.关于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二.朦胧诗简介:涌现于80年代左右。
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共3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共3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1《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唱出了爱情的复杂和矛盾,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致橡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理解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能够读懂《致橡树》的基本语言和形式,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个性化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究。
2. 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创作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小组讨论2. 个性化阅读+写作指导3. 课堂分享+评价反馈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致橡树》的诗歌画面和音乐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以“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它讲了什么?让你想到了些什么?”为引导语,开展思考和讨论。
2. 探究针对诗歌语言和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读诗句,在语言的秩序、音韵的通感、意象的象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启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和发现。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诗句、节奏、韵律、形象等构成要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点。
3. 理解在探究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诗歌情感和主题。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爱情、人生、生命等核心话题的思考和反思,提高诗歌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4. 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情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模板和例句等参考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语感,注重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5. 分享在写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班级同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和同学们可以一起探讨作品的语言和形式特点,理解和主题提示,从而提高诗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1.2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理解象征手法。
1.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诗歌。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学会尊重他人。
3.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1.2掌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的情感把握。
2.2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创作背景。
1.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舒婷及其诗歌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致橡树》,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3.2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4.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诗歌朗读5.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效果。
6.课堂小结6.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致橡树》的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2.学生在诗歌朗读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文学素养。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附:《致橡树》教学设计1.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2.教学时间:2课时3.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诗歌朗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舒婷及其诗歌的了解。
2024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精选
诗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独立、平等、 02 互相尊重的爱情观的追求。
教材定位在于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现代 03 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美,并思考自己的爱情
观。
2024/2/3
4
学生学情分析
01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 能力,但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可能较少。
02 学生处于青春期,对爱情话题比较感兴趣,但可 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2024/2/3
指导学生查阅字典,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和难句。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 课堂讨论做准备。
10
课堂导入设计
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 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 乐,营造浪漫、唯美
的课堂氛围。
从学生熟悉的爱情故 事或文学作品入手, 引出《致橡树》的主
题和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预习心 得和疑问,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01 背景及文学地位
诗歌中的意象、隐喻和象
03 征手法
2024/2/3
诗歌表达的主题、情感和
02 思想内涵
诗歌的朗读技巧、节奏和
04 韵律感
29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
2024/2/3
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 现情况
对诗歌朗读的自信和表 达能力
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的 贡献和收获
文学社团
建议学生成立文学社 团或参加相关活动, 以《致橡树》为切入 点,开展诗歌欣赏和 创作交流。
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 上引导学生分析《致 橡树》的主题、意象 和语言特点,提高学 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024/2/3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教学设计一
《致橡树》2课题:《致橡树》课时:一课时课型:电教课(配乐朗诵、投影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教学步骤: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
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à,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女诗人。
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
《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投影片)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有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投影片)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
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
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分析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
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
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二)说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
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
如何鉴赏这一段?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致橡树教案(9篇)
致橡树教案(9篇)致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提示: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
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
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致橡树-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致橡树-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教学重点】1.作者的爱情观2.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赏析法、吟诵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
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女诗人。
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
《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有人说:a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b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c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d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e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f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g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
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致橡树学案
致橡树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橡树”、“木棉”意象的象征意义。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品味诗中的语言美。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诗人爱情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1、强化对诗人爱情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理解诗作的象征意义,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引入新课有关爱情古诗词有哪些?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了解作者舒婷:2、创作背景3、朦胧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范读,播放乔榛表演艺术家的朗诵。
要点:听时把握朗诵的节奏和停顿的技巧,掌握其中的生字词,品味诗歌的意境。
2、自由朗读,把握节奏、语气和停顿。
然后同学主动示范读。
要求:第一,自由朗读,读标准、读流畅。
把握节奏、语气和停顿。
第二,边读边标注出其中的意象。
可借鉴学案中的朗诵标准。
3、诗人从哪里开始阐述赞同的一是新型爱情观?四、小组探究,深入品读1、第一层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哪几种传统爱情观?2、诗人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3、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4、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五、拓展延伸,开阔思维1、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谈谈你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五、总结作业,巩固提高1、背诵全诗2、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课外补充Freedom and LoveLife is precious of all,But love is indeed valuable more. If, for the sake of freedom, I must pay,I would the above give away!我愿意是树——裴多菲1845年我愿意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花;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我愿意是露水,如果你是阳光……这样我们就能结合在一起。
高一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 必修 教案
高一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
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教学设计1
《致橡树》1《致橡树》教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相关知识】
1.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
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
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
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
“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学习过程】
一.正字音
慰藉戟霹雳岚霓
二、问题探讨
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第一节,依次有哪些意象?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
3.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第二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5.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6.作者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样呢?
7.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当堂检测】
仿照课文,尝试写一首爱情小诗。
【课后反思】
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第一节,依次有哪些意象?
(第一节,依次用的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忘我奉献式
3,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他们与橡树不平等的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对旧观念、旧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批判。
)
4,第二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第二节,诗人用橡树、木棉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
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
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5,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
6作者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样呢?
(作者对种种“世俗的爱情”,持否定、批驳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作者强调爱的基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
7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爱的双方应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同时,爱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
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