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范爱农》教案 北京版必修1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1.1范爱农必个修1
语文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优秀学案一、了解社会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却在逐渐吞噬着中国。
于是在1903、1904年期间,一些爱国人士先后组织了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进行革命,来挽救中国。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联合以上会党成立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了统一。
但是革命主要依靠的是各地的会党,没有联系群众。
1907年6月,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想以冒险的军事行动夺取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结果徒以身殉职,被十分残忍地杀害。
辛亥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二、文学常识熟记鲁迅,字,原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
其小说集有,散文集,诗集是。
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
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
《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死于1912年7月间),收录在散文集。
三、词语巩固1、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一怔.(zhèng)连累.(lěi)熟.(shú)视愚.(yú)不可及拮据.(jū)绿.(lù)林记载.(zǎi)横.(hèng)暴大圜.(yuán)船舷.(xián)酩.(mǐng)酊.(dǐng)咎.(jiù)在何人倔.(jué)强.(jiàng)2、写准字形:在空中写汉字suǒ(琐)事容光huàn(焕)发处以jí(极)刑qū(屈)服xuān(喧)闹láo(牢)骚冰释前xián(嫌)天翻地fù(覆)3、明确词义:大抵:大概;大都。
北京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范爱农课件
3. 依照时间顺序,分析鲁迅对范爱农的情 感态度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惊闻噩耗 学校共事
悲痛与悼念—天人相隔
不舍与牵挂—挚友
前嫌尽释--非常相熟
故乡邂逅
同乡会争执
自 责
? !
“可恶”—冷漠怯懦
作业
1. 整理鲁迅的相关资料(生平和作品),写篇《鲁迅 简介》,不少于200字。 2. 根据文章内容和注释,顺叙范爱农的一生,写一篇 名为《范爱农小传》的短文,不少于400字。 (周 一收) 作业指导:不要忽视社会背景和旁批,可以查点资 料,了解当时背景,理解更清晰;不要忽视课文下 面注释中的内容;不要忽略范、鲁的关系,要把范 爱农和鲁迅间的关系作重点。
鲁迅四十六岁
3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于山本医院,德 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 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9月《彷徨》印成。 12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艰难的一年
小结: • 范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鲁迅看范爱农就 像看镜中的自己。鲁迅对范悲剧命运的感伤 中包含着对所有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知识分 子的悲悯,也包含着对自身命运的感伤。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 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 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 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 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作者在沉痛 的自我剖析和对朋辈的真挚怀念中,寻找着 继续前进的勇气。
鲁迅悼念范爱农的诗: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范爱农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极为憎恨,对辛亥革命抱 有极大热情。 他失望过,也有过希望,但希望之后很快又是失望。 他是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在愚昧麻木四处泛滥的国 家中,他的觉醒并不能使他成为民众的精神领袖,反 而成为他一切不幸的根源。 他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是必然的,凶手就是社会!
高中语文:1.1《范爱农》教案(1)(北京版必修1)
《X爱农》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的中心,学习鲁迅先生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手法。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解读文本,深刻理会鲁迅先生通过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表现对革命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1、X爱农悲剧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X爱农和鲁迅不同的人生命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所选取的中心事件。
2分析X爱农与辛亥革命的联系,揭示爱农之死的社会根源。
一、导入新课文章写于1926年11月18日。
适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南方的革命高潮正在蓬勃兴起。
鲁迅先生从北平来到某某,在某某大学的小阁楼上,鲁迅写下了这篇怀念亡友X爱农的散文。
第二年3月,鲁迅便来到了当时革命中心的某某。
文章题目为《X爱农》,同学们在通读全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起一个更准确更具体的题目。
X爱农之死或X爱农之死因。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在东京的客店里——首先就必须将X爱农除去〕。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一部分写“东京相识〞。
所写的主要事件有二:①徐锡麟被杀②“同乡会〞争执。
2、分析①(②暂不分析说明),引文如下: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
不久,秋瑾姑娘在某某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
人心很愤怒。
作者在此用了极为细致的笔触,写徐锡麟被杀,揭露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的“凶狠残暴〞。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的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故乡重逢〞。
相同的人生境遇,“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在冰释前嫌这一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集中写了引起误会的两次摇头,可归纳为:①绣花鞋事件②让座风波。
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不惜笔墨来详写这两件事,有何深意?揭示封建统治在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即使是革命者——X爱农、陈伯平、马宗汉等也难脱其桎梏。
北京版高一语文范爱农教学计划范例:上册(第三课时)
北京版高一语文范爱农教学计划范例:上册(第三课
时)
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范爱农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希望能陪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学期,小编提醒,贪玩不能耽误学习哦!
(三)本文写法探讨:
1、欲扬先抑手法:
本文写作者自己和范爱农的友谊,却从两人的矛盾开始写起,这叫什幺写法,有什幺好处?(欲扬先抑的写法。
制造悬念。
真实。
为后面写冰释前嫌埋下伏笔。
对刻画范爱农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2、重点刻画方法:
(1)画眼睛:鲁迅认为,刻画人物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他的眼睛。
在本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范爱农的眼睛的?这对刻画人物起到什幺作用?
〔文章前后照应地多次写到范爱农的眼睛: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眼睛还是那样,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结合青白眼的典故(多媒体播放):释源:《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自。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范爱农》的内容,把握主人公范爱农的形象特点。
分析作者鲁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范爱农这个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鲁迅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学地位。
简要介绍《范爱农》的发表时间和背景。
2.2 课文梗概:概述《范爱农》的故事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
2.3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3.3 案例分析法: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出一般性结论。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激发学生对鲁迅和《范爱农》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3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引导学生领悟文学的魅力。
4.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范爱农》文本6.2 辅助材料:鲁迅其他作品选读,关于范爱农的历史背景资料6.3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本节课计划进行2课时,每课时45分钟7.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范爱农》背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小组讨论,总结与反思7.3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完成课文阅读和初步理解第二课时:完成写作手法分析、小组讨论和总结第八章:教学策略8.1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8.2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8.3 注重学生反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第九章:教学延伸9.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9.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认识9.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进行社会调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第十章:教学反思10.1 教学效果评估: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10.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10.3 教学成长: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内容较为详细,但仍有一些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并进行补充说明:六、教学资源:在准备教学资源时,应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可获取性,对于辅助材料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其与课文内容的关联性,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范爱农教案 范爱农教案教学设计
范爱农教案范爱农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引导同学主动猎取信息,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和的创作心态,做到在详细的环境下理解作品中的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预习中的典型问题,熟读文本,在详细的阅读活动中品尝语言,领悟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范爱农之死这一话题,绽开课堂争论,引发同学共性化的思索,探究范爱农的悲剧意义,增加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写了一位怎样的人,怎么写的,为什么教学难点:围绕范爱农之死,探究其悲剧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
1、布置预习作业通读全文,积累词语,并根据字音、字形等分类进行梳理。
2、阅读思索(1)文中写了关于范爱农的几件事?(2)通过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范爱农是怎样的人?(3)你认为对范爱农怀有怎样的感情?(以上三个思索问题是在同学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来思索的,虽然在学校我们学过了鲁迅的不少文章,但是学校的同学人生经受相对简洁,再加上他们对于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及其语言风格存在肯定的隔膜,所以理解本作品必需要先读懂课文。
)二、课堂教学。
1、评点同学作业。
(1)呈现同学积累字词部分,请同学互评,老师提示同学按类梳理字词,进行有效积累。
(2)请同学就思索的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对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的初步熟悉。
2、课堂研讨:(1)对人物的刻画,鲁迅一向主见“画眼睛,勾灵魂”,在《范爱农》中是怎样来描绘范爱农这个人物的,通过这些极节约的文字,范爱农外表之下又有着怎样的灵魂呢?(2)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常作青白眼,友人至则以青眼,俗人至则以白眼。
那么范爱农和阮籍的白眼有何共同之处?(3)都说男子的爱喝酒大多是有些缘由的,范爱农是怎样变的爱喝酒的,结合当时的背景及文中的描述谈谈你的看法。
(4)在当时昏昏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究竟是怎样死的还重要吗?那么鲁迅刻画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课外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思索2、以“范爱农其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
高中语文:1.1 范爱农 教案北京版必修1
《X爱农》教学设计《X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而X爱农则死于1912年7月间)。
为《朝花夕拾》之十。
它追叙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X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X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某某革命不彻底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教学设计>文章感情深挚,布局精巧,语言幽默,思想深邃,艺术表现力独特,触人深思,耐人寻味。
为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从X爱农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中认识封建势力复辟的罪恶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叙事中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幽默。
3.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第一阶段:(1课时)学生独立阅读,熟悉课文,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质疑。
(至少读书三遍)1、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快读)2、仔细读课文。
弄请有关的人和事,理清鲁迅对X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可恶——非常相熟——怀念(自责、牵挂)(此处为何不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是来探讨鲁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呢?我认为,如果过于注重分析人物形象,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就太易把《朝花夕拾》当作文艺作品或者简直就是当作小说来读了,而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鲁迅的心路历程来读,所以,探讨鲁迅对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就不但看到作品中的人物,更看到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完整的、真实的鲁迅,就不但看到鲁迅的思想,还能看到他的人格。
)3、结合旁批,对照注释精读课文,参照学习平台中“素材库”内相关背景材料,三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
《X爱农》是鲁迅先生作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于《朝花夕拾》。
在《X》文之前,鲁迅曾以“黄棘”的笔名于1912年8月21日在某某《民兴时报》上发表了《哀X 君三章》的悼亡诗篇。
X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蔼浓。
北京版高一语文范爱农教学计划范例:上册(第二课时)
北京版高一语文范爱农教学计划范例:上册(第二课
时)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高一语文范爱农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研讨课文内容:
导入:回忆初中学过的鲁迅作品(学生回答,调动储备,激发兴趣)。
(一)课文结构梳理: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幺内容的文章?(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应该能看出是写人记事文)如果你来写一篇写人记事文,你会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能力,灵活采取措施。
如果不能回答,就放到文章结尾来总结,这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及时回答,而在于明确文体和引起思考)-----要有真感情、要写重点事件、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详略得当、注意选材等等。
2、作者围绕范爱农,一共写了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以什幺为线索串联在一起四件事:徐锡麟事件、酒楼里叙旧、报馆案风波和范爱农之死。
以时间为线索。
(学生讨论。
概括不必一律,抓住重点事件即可)
(二)作者感情与人物形象:。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爱农》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范爱农的深厚情感,理解作者对爱国、敬业、乐群的价值观的倡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范爱农》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范爱农》。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 学生进行课文仿写,尝试运用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五、课后作业2. 深入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堂练习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和仿写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及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效果。
《范爱农》教学方案
《范爱农》教学方案《范爱农》教学方案 1 、教学背景分析^p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学习《范爱农》毫无疑问是有难度的。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所读过的鲁迅作品仅限于初中教材的选文,他们对鲁迅的认识自然也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同学对鲁迅作品有畏难情绪--鲁迅的作品留给他们的是晦涩难懂的印象。
《范爱农》本身也确实是一篇让人颇费斟酌的文章,要写的人物是范爱农,但鲁迅先生却意在通过范爱农去表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通过范爱农去揭示那个时代找不到出路却又不愿屈服于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再加上范爱农性格“古怪”,行为“消极”,学生甚至可能会误读范爱农。
本课教学须借助于与该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课程信息化教学网站 .ywzh的班级化教学平台。
要求学生具备在家或学校上网之条件。
平台资库中与该课文相关的资有:(1)绍兴风光图片(2)鲁迅相关图片(3)徐锡麟等烈士图片(4)诗文《哀范君三章》《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现代作家鲁迅》(5)与课文相关的诵读及内容分析^p 课件。
本课教学将采用讨论式、讲授式、合作探究式、主题活动驱动式等方法。
2 、本课教学内容框架设计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理解文章的四大事件之间的联系,理解《范爱农》是在一个大背景下写一个人物的特点,体会散文“写人写其神”的特点;熟习通过阅读提出质疑、通过网络资库自我释疑以及通过网络与同学合作探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利用资库中的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充分质疑,教师组织课前讨论,搜集整理学生的共性问题,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完成以后,再抓一个能巧妙衔接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问题,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讨,作为第一课时的延伸,并为随后开展第二课时的教学作准备。
以后的课时衔接与第一课时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态度,理解上世纪初那一代热心救世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学习地点)学学生活动教教师活动教师主要角色虚虚拟拟教教室室(一)作业 1:下载文章《范爱农》,并在原文右侧的空白处以旁批的形式提出你的质疑(关于人物、写法等方面任何你不懂的问题),再上传到论坛“精读《范爱农》”栏目“《范爱农》自由质疑”下。
语文:1.1《范爱农》课件(1)(北京必修1)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阅读思考:
1、文中写了有关范爱农的几件事? 2、从这几件事中你能看出范爱农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 3、你认为作者对范爱农怀有怎样的
情感?
讨论第交9章流扩以声系下统调问音题: 1、对人物的刻画,鲁迅一向是主张“画眼睛 、勾灵魂”的。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是 怎样来描绘范爱农这个人物的?透过这些极 节省的文字,范爱农外表之下又有着怎样的 灵魂呢?
2、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常作“ 青白眼”,每对“礼俗之人”即“白眼球对 之”。范爱农和阮籍的“白眼”有何共同之 处?
3、都说男人的爱喝酒大多都是有些原因的, 范爱农是怎样变得爱喝酒的?结合当时的背
4、在第9当章 时扩声昏系统昏调音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到底是 怎么死的还重要吗?那鲁迅刻画这个人物 的意义到底何在?
豫第才9章先扩生声系大统鉴调音: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 ,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 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 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 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 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 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句留耳。现因承 蒙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然允他 ,拟阳月抄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
范爱第9农章 (扩声1系8统8调3音—1912),名肇基,字斯年 ,号蔼农。浙江绍兴皇甫庄人,1883年4 月9日(清光绪九年三月初三)诞生在一 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中。范爱农3岁丧父, 5岁丧母,与妹妹范云姑靠祖母抚养成人 。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 徐锡麟任该校副办(副校长),兼算学 、测绘、体操教习。在徐锡麟的教诲下 ,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
高一语文教案语文北京版必修一《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北京版必修一《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培养阅读和鉴赏写人记事散文的能力。
3、探讨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意义及其成因,触摸范爱农及作者鲁迅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选材、组材的特点,刻画人物的本领,学习鲁迅写人叙事的方法。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态,思考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意义。
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课前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诵读,画出生字词,并作整理。
第二遍诵读,结合课文旁批,记下自己的疑问。
(二)导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横渠)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铭文。
范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光复会重要成员)的学生,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位知识分子?(三)课文理解1、回顾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是《野草》。
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
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死于19XX年7月间),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
2、请学生诵读课文,并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诵读后,学生交流后回答。
时间地点事件清末东京同乡会争执辛亥革命前一年绍兴酒楼叙旧辛亥革命爆发绍兴报馆案风波辛亥革命失败绍兴范爱农之死文中所写四件事,取材辛亥革命社会大背景下。
范爱农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1)说课标(2)说教材(3)说学法(4)说教法(5)说教学过程《范爱农》说课讲稿我说课的课题是:京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阅读·写作第一单元第一课《范爱农》。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的人物范爱农是鲁迅的挚友,一生穷困潦倒,于1912年7月10日落水而死,鲁迅怀疑他是自杀。
对于朋友的死,鲁迅心中有无限的感伤、愤懑,甚至还有些自责,数年之后,在1926年11月18日写下这篇怀念故友的文章,文章写的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京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开篇就选鲁迅的文章,这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虽然他们在初中学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但是相比而言,《范爱农》一文涉及的时代背景太复杂,而范爱农这个人的性格也很复杂,鲁迅先生在范爱农身上倾注的思想情感也很复杂,这样一篇文章怎样讲,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况且鲁迅作品教学一直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怎么办呢?我心里非常纠结!突然记起自己曾经读过一篇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谈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钱先生谈到到了高中要适当讲讲鲁迅深刻的一面..........,但是没必要把所有东西都讲给学生,不懂就....................让他不懂,该让他懂的地方你必须让他懂。
该讲的地方要讲深讲透,不该讲的不讲...............................。
什么该讲,什么地方讲透呢?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的“范读导引”。
首先,课标强调高中阅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北京版-语文-高一-北京版必修一 《范爱农》教学设计
《范爱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通过几个片段叙述人物一生的方法,了解人物的特点及情感。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旁批引发思考,根据注释了解背景,通过阅读《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深入了解人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探讨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意义及其成因,触摸范爱农及作者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了解课文组材与剪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及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态,了解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通读全文,梳理字词。
2、搜集与《范爱农》有关的背景资料。
3、通读旁批,提出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1、评点学生预习作业,针对问题进行修正。
疏通文字。
2、交流搜集到的与《范爱农》有关的背景资料,介绍《哀范君三章》。
(1)绍兴起义(2)辛亥革命(3)徐锡麟、秋瑾、王金发3、具体研读:作者围绕范爱农一共写了几件事?学生对事件进行概括。
四件事:同乡会争执、酒楼叙旧、报馆案风波、范爱农之死。
4、深入思考:报馆案风波与范爱农并无直接关系,为何要写?(1)展现范爱农的真实生活环境。
(2)为“同乡会争执”中范爱农的冷峻作解释。
5、布置作业:概括范爱农的性格;回忆比较《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与本文传递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1、通过一、二、四件事讨论范爱农的性格特点,抓住他的“冷”与“热”。
“冷”:外表冷,冷静理智,对问题认识深刻,态度决绝。
“热”:内心热,对朋友情感深厚,对社会有极大热情。
通过具体语句研读:学生读课文,说理解。
2、深入思考:四个事件分别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历史背景对于我们理解范爱农有什么意义?你认为范爱农之死是自杀还是误伤?事件时期同乡会争执——绍兴起义酒楼叙旧——革命前夕报馆案风波——绍兴光复范爱农之死——革命后第二年当时社会与生活境遇已不容他存在,他的决绝性格也不会与社会妥协。
范爱农教学设计
二、拓展写作(任选一题)
1.《初冬时节的鲁迅的心境》
2.《谈范爱农之死》
3.请用几句话概括你身边同学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
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旁批的的关键问题:
(1)“范爱农的话是针对发电,还是针对鲁迅?是冷,是热?是情感钝滞,还是积久突发?
第二课时
1、提出探究主题:鲁迅对范爱农的态度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讨论具体语言,品味其中情感:
1.语言推敲1
2.思考练习1
3.鲁迅对范爱农的死怀有怎样的情感?
4.鲁迅对范爱农死后其族人争他女儿的学费基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二、造成范爱农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分析说明。
第三课时
(2)“范爱农现在爱喝酒的原因是什么?”“范爱农哪里没变?哪里变了?”
(3)“有人说‘直立着’是范爱农倔强不屈性格的象征,你同意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生研讨以下问题:
鲁迅对范爱农的死怀有怎样的情感?
鲁迅对范爱农死后其族人争他女儿的学费基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造成范爱农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分析说明。
2.初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旁批和书下注释,小组共同完成一篇《范爱农小传》,一人主笔,其他人点评。在班内进行展示。
课堂活动:
1.由学生检测字词预习。
2.教师点评学生预习作业,并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同乡会争执,酒楼叙旧,报馆案风波,范爱农之死
3.提出探究题目: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旁批的的关键教学时,我有畏难情绪,所以把它放在了小说单元之后来学习。给学生些相关资料辅助阅读。充分利用旁批资源。
北京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范爱农》
北京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范爱农》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为大家准备了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选择!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事件,掌握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把握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欲扬先抑、重点刻画的写人记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最初的憎恶转变为喜爱,最后两人还成为了挚友,如何来理解这种转变。
如何由范爱农来反观鲁迅,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鲁迅是如何写出一个傲岸耿介、外冷内热的早期民主革命者的。
教学课时:3 课时。
预习1 课时,研讨2 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
1、预习课文,读两遍,第一遍通读,不看批注。
第二遍精读,结合旁批、注释、课文前言、课后练习等材料深入理解课文。
2、把对课文的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范爱农》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范爱农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3)领会作者通过对范爱农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启发学生思考人性、人生与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范爱农》的阅读与理解。
(2)范爱农人物形象的把握。
(3)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2. 教学难点:(1)对范爱农复杂性格的理解。
(2)作者间接抒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范爱农》。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范爱农的了解,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朗读感悟:(1)挑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课文相关片段。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对范爱农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范爱农的性格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范爱农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3. 选取一个你认为有意思的片段,进行详细解读,写下你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感悟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但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指导,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情感的感悟能力。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
《范爱农》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范爱农》的主要内容,了解范爱农的人物形象及其与鲁迅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对友情、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爱农》的主要内容,把握范爱农的人物形象。
2. 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范爱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范爱农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探讨作者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8.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友情、人生的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范爱农的展览或文献资料,加深对范爱农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北京版必修一《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培养阅读和鉴赏写人记事散文的能力。
3、探讨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意义及其成因,触摸范爱农及作者鲁迅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选材、组材的特点,刻画人物的本领,学习鲁迅写人叙事的方法。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态,思考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意义。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诵读,画出生字词,并作整理。
第二遍
诵读,结合课文旁批,记下自己的疑问。
(二)导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
横渠)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铭文。
范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光复会重要成员)的学生,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位知识分子?
(三)课文理解
1、回顾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是《野草》。
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
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死于1912年7月
间),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
2、请学生诵读课文,并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诵读后,学生交流后回答。
时间地点事件
清末东京同乡会争执
辛亥革命前一年绍兴酒楼叙旧
辛亥革命爆发绍兴报馆案风波
辛亥革命失败绍兴范爱农之死
文中所写四件事,取材辛亥革命社会大背景下。
(四)作业
1、巩固词语练习(学案第三题)
2、诵读课文一遍,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眼中的范爱农是怎样的?。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业。
(二)课文理解
1、《范爱农》写了鲁迅和范爱农相识到永诀中的四件事,其中表达了他对范爱农的感情,很明显,感情是变化的。
请同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憎恶—相知—怀念
2、读到哪些文字让你能感受到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的变化。
学生自读课文并画出这样的词语或句子。
小组交流并总结发言。
眼睛(肖像描写)
“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用鲁迅的话说:看人总像在渺视。
先说“白眼看鸡虫”,是指范爱农不随波逐流,藐视那些争权夺利而非为人民着想之辈。
正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善作“青白眼”,每遇“礼俗之人”即“以白眼对之”。
而当鲁迅猜测两人误会的缘由,问到那引起误会的弓鞋时,范爱农那多白的眼,将他坦白、直率的品性表露无疑。
喝酒(细节描写)
“他又告诉我们他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一到冬初,我们的情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
“他很困难,但还喝酒”
“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
”
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而无法实现,社会秩序依然如故时,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显得苍白无力。
他那原先拥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也逐渐降温消褪。
于是乎,范爱农变得爱喝酒了,“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
其实,“疯话”不疯,而是纵论天下时势的言论,爱喝酒的习惯是在受封建势力排挤、压迫后的借酒浇愁,尽管“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复愁”,而且日后的不幸溺水身亡,据说也因为是喝了点酒的原因,但对当时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而言,也许酒是他排遣郁闷心情的唯一方法。
鲁迅理解范爱农为何从“小酒人”变得常饮常醉,是对朋友的相知、同情与悲悯。
抓住人物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描写
报馆案风波与同乡会争执(对照)
写“同乡会争执”是为了突出范爱农的清醒,表现一个革命者的“世故”和看不到前途的绝望,反衬留学生的无意义的口头革命——包括当时的鲁迅在内,揭示当时革命队伍的真实现状。
而鲁迅对范爱农的理解,正是在“报馆案风波”一事中体现出来。
今日的少年就是昨日的鲁迅,今日的鲁迅也正是昨日的范爱农。
报馆案风波这件事叙述详细,照应了同乡会争执,既是彻底地解除了鲁迅对范爱农的误会,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进步思想,有鲜明立场,同时也是清醒的革命者——范爱农。
3、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冷,内热,耿直,率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三)作业
1、读课文一遍,读《哀范君三章》,再写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
2、练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好人一生平安”,从大家再写的《我眼中的范爱农》,我们能看到范爱农是个好人,这位好人的命运不见“平安”二字。
(二)根据课文,勾勒范爱农的命运走势,并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孤独——困窘、无奈——失望、凄凉——困穷、凄苦——死去
(三)讨论: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文中有没有明确的答案,你是怎么理解的?
比较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
文中写范爱农又回到了革命前的状态,岂止是范爱农,而是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并没有带来中国彻底的变革,而是“换汤不换药”。
愚昧腐朽的社会是不会给觉醒的知识分子以立锥之地。
所以说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
(四)作业:
这篇回忆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正是初冬时节
..
....、作者
....,想象一下书房氛围
心境
..,写短文《初冬时节》,150字左右。
第四课时
(一)点评作业短文《初冬时节》。
充分理解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和范爱农悲剧
命运的社会意义。
(二)学生查阅预习时记下的疑问,教师进行个别答疑。
(三)处理学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