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讨论稿)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心理学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4*.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5.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6.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7*.教师的三种教育水平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涵义2*.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3.桑代克尝试错误说4.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5*.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6*.奥苏伯尔认知接受(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1.学习动机的含义2.奥苏伯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3*.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4.动机期望理论5.成败归因理论6.自我实现理论7*.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1.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2.教学直观形式3*.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4.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主要条件5.记忆的三个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6.影响信息编码和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7*.遗忘曲线8*.促进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9.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10.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1.元认知的涵义及其构成2*.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构成3.记忆(编码、保持、回忆)策略4.阅读策略5.解题策略6.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类型7.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8*.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创造性的含义2.创造的心理过程3*.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5*.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6.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第七章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1.品德及其心理结构2.道德发展阶段论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4*.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5*.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自我意识的含义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内容与观念三方面分析)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分化、矛盾、统一、稳定)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5*.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1*.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及其影响因素2.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及其产生原因3.从众、模仿、感染及其影响因素4.集体舆论与集体规范5.集体凝聚力及其培养6.人际吸引的因素7.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8.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4.大学生环境适应教育5.大学生智力发展教育6.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教育7.大学生健康恋爱观教育8.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1.人格的含义2.能力与智力的含义3*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4*.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5.能力的个别差异6*.气质类型及其特征7.性格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8*.性格的特征分析注: 带*号者为必须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内容。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教学对象:湖北省高校新教师编写单位: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编写时间:2017年6月1.2.知识、3.4.5.6.(1版),北(2)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着,吴庆麟等译:《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3)罗伯特·斯莱文着,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5)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二、教学内容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目标使学员了解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意义;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方法与意义本章难点本章难点学习的概念、学习理论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四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教学目标理解学习动机及其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关系;掌握主要学习动机理论及其观点;能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章重点学习动机的理论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途径与方法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理论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知识与技能的表征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七章大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学习风格的概念,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的关系;把握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理解学习风格差异与教学的关系并加以应用。
本章重点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学习风格差异与教学的关系本章难点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八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教学目标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十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教学目标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理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把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掌握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5.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高等教育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课程总结:评估学生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六)六、教学内容: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 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3. 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4. 社会心理与教育环境5. 心理健康与辅导七、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社会心理与教育环境、心理健康与辅导等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高等教育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课程总结:评估学生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P142、教师角色P24-253、教学风格P284、自我效能感P315、教学效能感P316、动机与学习动机P87 897、学习迁移P1038、问题解决P2029、自我意识P25510、心理健康教育P311 29711、教师期望效应P28-2912、教学监控能力P3613、教师胜任力14、教学反思P3315、学习P9216、创造力P210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P228 23018、人际交往P275二、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P14 152.简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P263.简述学习的作用。
P92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P103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P108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P2067.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P215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P2209.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
P247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P230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
P258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
P259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P277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P28015.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2881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P29117、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P29818、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P316三、论述题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P266 271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220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44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试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P113 126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P103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P63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教案资料

(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说 2、经典条件反射 3、操作条件反射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 5、格式塔的完型-顿悟说 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 7、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 学习结果
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 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 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 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 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 编码系统。
◦ 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 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维度 关系
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外在性
内在
外在
可控制性 可控 不可控
√
√
√
√
√
√
√
√
√
√
√
√
√
√
√
√
√
表4-1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四)自我实现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自我实现理论的提出者和代 表人物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 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 出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1、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2、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3、不仅应揭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
动的特征和规律,而且还应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 发展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

(三)信念形成阶段:将高校教师角色中的社会 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需要。 • 要促进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使从 事高校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高校教师 之前就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有一个全面客观 的认识。树立榜样也有助于高校教师形成 职业角色。要促进教师角色形成,还需通 过教育实践。
综合应用: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 (p63-66)
第三节 高校教师的威信
• 领会:威信的心理分析——影响力(p67-69) 威信的实际是人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 间相互影响。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 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一)强制性影响力。又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简称权力。 它是“威”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以外 力推进的形式进行,具有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不 得不接受影响。 (二)自然性的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 “信”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被影响者自 愿地接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而产生的内 在吸引力。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
• 识记: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p51-57) • 教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教 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一般认为,教 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包括:(1)全面掌握和善 于运用教材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的 能力;(4)敏锐、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5) 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的能力;(6)独立思考和 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7)因材施教 的能力;(8)教育机智等。
要点整理:高等教育心理学2

《高等教育心里学》学习提纲1、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的自我觉察活动,这种意识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激励: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
它含有引起需要、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
通俗地讲,激励就是调动个体行为积极性的过程。
3、挫折: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
5、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7、教师威信:教师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范畴。
教师威信是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因素决定的。
8、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第一个阶段是“异性疏远期”。
相当于青春期开始的时候,生理上有一系列的变化,这样的话就使得青年的男女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对性的差别特别的敏感,在心理上的体验是羞涩和反感交织在一起,对异性采取的是怎样的态度呢?是疏远和冷漠。
第二个阶段是“异性接近期”。
相当于青年的初期和中期这段时间。
男女青年是情窦初开,而且有了相互接近的这种内在需要。
第三个阶段是两性恋爱期。
相当于青年的中期和晚期这段时间。
表现在男、女之间的友情就集中寄托、钟情于某一个异性的身上,由一般化的性意识发展到明确的恋爱。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的必修理论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本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二)课程的目的1、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尽快了解、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2、促进他们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3、使他们全面认识和履行教师职责,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帮助他们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的内容、重(难)点及教学要求教师篇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教师职业生涯的内涵、特点和发展阶段;掌握和教师成长过程;理解教师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及预防。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专家型教师的特征,教师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及职业倦怠的预防。
教学的内容要点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特点(一)教师职业生涯的内涵与特点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
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是教师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外在需求的表现。
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是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2)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3)师生间年龄差距的日渐拉大(4)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根据富勒的观点,将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1、生存关注阶段2、任务关注阶段3、发展关注阶段二、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一)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3、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二)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1、能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2、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3、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育科研能力;(三)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系统理论的学习2、进行教学观摩3、从事科学研究4、自觉教学反思三、教师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一)高原现象及消除1、教师职业的“高原现象”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培养和激发人类创新能力,以 更高效的方式管理和配置人力 资源。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反思实践
通过情境的安排,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理解、 应用和解决能力。
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强化学习和教学 环节中的合作、互动。
对教学、学习等实践体验进行定性、客观地梳 理评价与反思。
自我效能理论
2
境中得到开发和体现。
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感。
3
成就动机理论
人类在追求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中
心理资本理论
4
产生的动机。
个体积极品质、学习体验和社会人力 资本的聚集状态。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教学应用
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提高师 生互动和学生学业成就。
职业指导
人力资源
重视个体职业成就和个人发展, 助力个体职业成长和生涯规划。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和学生心理特征、个体差异、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等,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个体发展水平。
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的作用
提供个体与社会互动、学习、 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有效指导 思路和手段。
心理学的重要性
了解人类大脑和行为的机制, 帮助人们实现个体和社会生活 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学科建设
以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为核 心,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体 系和学科建设计划。
前沿技术
把握新兴技术的机遇,发展 数字化教育、大数据和在线 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
国际交流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进入全 球高等教育系统,与国外高 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机构和专 家保持紧密联系。
总结与展望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具有广泛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前景。 通过深刻的理论探索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体学习能力,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说明及教学提纲一、教学目标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大学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教学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
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新的高校教师认识未来的工作对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不仅有助于他们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也有助于他们掌握教育和教学的具体规律,有助于增强他们教育和教学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教育和教学效率。
通过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心理学,使他们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学术领域的学者,教育领域的教育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对象是即将成为或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训旨在促进学员理解高等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主体(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激发学员以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减少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效率。
二、课程改革思想我们对高等院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团队、学员、管理者三者均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充分肯定了以往本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考试中注重理解性的教学模式。
但是也存在着体系刻板、片面要求、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等弊病。
因此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成培训的根本目的,我们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提高针对性,树立示范性、加强应用性、注重实效行。
针对学员的非专业背景,将教学定位于充分、自觉地为各自的教育教学服务,加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而非面面俱到;教学团队充分体现“团队与示范”的特征,将课程凝练为六个专题,由对此专题素有研究的教师担任,学员获得多位专家级教师的授课机会,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教学的示范作用。
之所以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六个专题,是从“有实用价值、有指导意义”考虑的,六个专题内部层次递进、完整有序;逻辑紧密、贯通教育。
六个专题如下:1、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2、高等学校教师心理3、学习理论及应用4、认知心理与知识学习5、德育与心理健康6、激励与管理。
之所以选择六个专题也体现了“培训为教育教学服务,培训为职业生涯增值”的岗前培训宗旨。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肖少北专题一:绪论一、心理学概论(一)心理系统1、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能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心理特征:人们在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心理与行为(三)意识与无意识(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二、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一)对象观点之一: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观点之二: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二)体系认知学习绪论——学习心理——情感与行为规范学习外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因素内部因素三、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二)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专题二:学习心理一、学习概述(一)学习实质1、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引起心理和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现象)。
2、次广义:是指人类的学习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狭义:指学生的学习而言,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学习分类:p84—87二、学习理论(一)联结派1、桑代克的试误说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二)认知派1、G estalt的完形说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1)基本观点;(2)教学论思想;(3)对我们的启示3、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1)基本观点;(2)对发现法的评价;(3)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4)有意义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三、学习动机(一)概述1、概念;2、分类;3、动机与学习效果(成绩)的关系(二)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3、归因理论;4、自我实现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6、自我价值理论;(三)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四、学习迁移(一)概述1、概念;2、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二)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元素说;3、概括说;4、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说(三)如何促迁移进1、科学精选教学材料;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有效设计教材呈现方式;4、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专题三:认知学习一、广义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知识(广义)智慧技能(狭义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二、陈述性知识学习(一)习得过程: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讲授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讲授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绪论1.心理过程p22.心理学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p4-5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7-84.最近发展区理论p65*.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p12-136*.教师的三种教育水平p17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涵义p29-302*.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p31-323.桑代克尝试错误说p32-334.自然恢复、泛化与分化p34-355*.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p36-386*.奥苏伯尔接受(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39-41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44-45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1.学习动机的含义p512.奥苏伯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p543*.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p56-7 4.成就动机理论p615.成败归因理论p626.自我实现理论p62-37*.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p64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1.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p702.教学直观类型p72-733*.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p73-74 4.变式p775*.记忆的三个系统p79-806.组块p797*.遗忘曲线、干扰说p82\838*.促进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p849.知识应用的基本环节p8510.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p86-88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1.元认知的涵义及其构成p942*.学习策略的含义p963.记忆术p100-1044.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类型p118\119-120 5.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p120-121 6.认知结构说p122-1237*.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p123-4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问题、创造性、创造p126\1282.创造的心理过程p1293.创造性的心理特性p1294*.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p131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3-135第七章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1.品德及其心理结构p146\146-150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研究p151-152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p1544*.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57-1615.过矫正、防范协约p165\166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教育1.自我意识的含义p169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内容与观念)p169-1703.大学生的自我教育p180-184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1*.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p188 2.去个性化p1893.从众、集体舆论、集体凝聚力p192\196 4*.人际吸引的因素p2065.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p210-2116*.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p211-213 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健康的涵义p215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17-218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p220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p221-237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1.人格、能力与智力的含义p241\244\245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p2484.能力的个别差异p249-2504*.气质类型及其特征p254-2555*.性格的含义p2576*.性格的特征分析p260。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青年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尽快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履行育人职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高校教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揭示大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学条件,并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导论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并知晓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及其发展历程,熟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并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人类心理现象(一)个体心理系统(二)个体心理与行为(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知识点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使命(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使命教学重点: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讲:大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认知和智力发展的特点,了解相关理论,促进大学生记忆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利用大学生记忆思维和智力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大学生记忆发展特点(一)记忆及其类型(二)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知识点二:大学生记忆的促进(一)大学生记忆的影响因素(二)大学生记忆的促进知识点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理论(一)思维含义(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四阶段理论知识点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二)大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知识点五:大学生智力发展促进(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二)智力发展的差异(三)大学生智力发展与促进教学重点:大学生记忆发展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智力发展促进。
简约版: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特点3、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实验教育学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E.Meuman)和拉伊(y)的。
实验教育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比纳和西蒙(A.Binet &T.Simon)。
1905 年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以便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分别进行教育。
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
桑代克于1903 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
1913 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这三卷分别是:《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与从前教育心理学的显著不同是:①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在大量的学习实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这与从前仅仅是普通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移植,特别是缺乏实验支持的教育心理学根本不同。
②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即三大组成部分,这是从前的教育心理学难以比拟的。
(2)科学教育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美国主要有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和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
近年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联结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指的都是某种情境(situation)仅能唤起某些反应(resnonse),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联结派教育心理学主张:①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与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②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③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认知派是反对联结派,发源德国,前身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理解这些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1.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观察研究等研究方法掌握研究设计的原理和步骤第二章:学习与记忆2.1 学习的概念与分类理解学习的定义和不同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掌握加涅的学习层次和分类2.2 记忆的原理与过程学习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理解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与联系2.3 学习策略与记忆技巧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分散学习、自我测试和复习技巧学习记忆提升技巧,如联想记忆、故事法和图像法第三章:动机与自我调节3.1 动机的概念与理论理解动机的定义和动机理论(如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掌握外部和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3.2 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自我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自我调节的策略,如目标设定、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3.3 动机与自我调节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动机和自我调节在学业成就、学术兴趣和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与自我调节能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适应4.1 智力与智力理论理解智力的定义和智力理论(如因素分析、多元智能理论)掌握智力测试的方法和应用4.2 学习风格与差异学习不同学习风格的特征和优势探讨个体差异对学习策略选择和学习成效的影响4.3 适应与调整策略学习适应的概念和适应策略探讨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焦虑和挫折,提高适应能力第五章:群体动力与团队合作5.1 群体动力的概念与理论理解群体动力的定义和群体心理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掌握群体动态和群体角色的形成5.2 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探讨领导力在团队中的作用和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5.3 群体动力与团队合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绩效探讨团队协作在课程项目、实验实践和课外活动中的应用第六章: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6.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重要性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心理健康对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的影响6.2 压力与管理策略学习压力的定义和压力源掌握压力管理和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放松技巧和社交支持6.3 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学习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和干预措施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转诊流程第七章:情感发展与情感智力7.1 情感发展的理论掌握情感发展的定义和情感理论(如情感社会化理论、情感智力理论)理解情感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7.2 情感智力的培养与重要性学习情感智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探讨情感智力在学业成就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7.3 情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讨情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同理心第八章:多元文化与教育8.1 多元文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理解多元文化的定义和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多元文化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8.2 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关键要素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策略和技巧8.3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和实践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和活动第九章:职业发展与规划9.1 职业发展的概念与过程理解职业发展的定义和职业发展过程探讨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9.2 职业规划的策略与方法学习职业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策略,如信息搜集、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9.3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探讨高校职业发展服务和就业指导的提供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开展职业规划第十章:高等教育环境与学习支持10.1 高等教育环境的特点与影响理解高等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其对学习的影响探讨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和学习社区的建设10.2 学习支持的提供与策略学习学习支持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学习支持的提供方式和策略,如辅导服务、学习资源和心理健康支持10.3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挑战学习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对策重点解析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双色版第2版)-教学大纲.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在高校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本课程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程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希望通过案例教学、课堂活动和体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与基本概念,在大学生容易出现困惑的一些主题上,增强自我探索,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学时(3)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的含义、主要影响因素,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和生活适应,身心一体的健康理念、重要性和健心健身的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重要性等更深入的了解,运用所学的建心、健身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重点、难点:心理健康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
(-)第二章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塑造学时(3)主要内容:自我意识的概念、内容、结构和发展特点,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和健康自我形象的塑造方法,自我意识的偏差和调试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自我意识及其偏差,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和整合自我。
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特点,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和塑造,理解自我意识的偏差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三)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学时(3)主要内容:人格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主要人格理论,人格测验的方法,人格发展的过程和人格完善的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概念、影响因素和理论对人格有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从不同角度看待人格的方法,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有更深的了解,学会完善自我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说明部分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很少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安徽省高师中心于2009年7月28-30日组织的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及2005年编制的原《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精神要求,由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池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各位专家共同研讨、创作而成。
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是: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教学,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编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教学内容和时数讲授内容共有十一章,总学时为36学时。
具体内容与学时分布见正文。
正文内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4学时)一、本章重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二、本章的难点:心理学的发展三、教学要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1)一、心理学的含义 (1)二、心理学的任务 (4)三、心理学的内容 (5)四、心理学的发展 (6)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1)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11)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14)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5)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意义 (16)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16)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0)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3学时)一、本章重点: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教师专业素质二、本章的难点:教师专业素质三、教学要点: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24)第一节教师心理概述 (24)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24)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27)第二节教师专业素质 (31)一、教学效能感 (31)二、教学反思 (34)三、教学监控能力 (37)四、教育机智 (41)五、教师胜任力 (43)第三节教师成长与发展 (44)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44)二、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45)三、专家教师的特征 (49)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51)第三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时)(讲授+自学讨论)第三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54)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54)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54)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55)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 (57)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 (58)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60)一、大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60)二、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61)三、大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62)四、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62)第三节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64)一、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64)二、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69)三、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特点 (71)第四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4学时)一、本章重点:学习的含义;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二、本章的难点:学习的基本理论三、教学要点:第四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74)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74)一、学习的含义 (74)二、学习的特征 (76)三、学习的分类 (77)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 (78)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78)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79)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82)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83)第三节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84)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84)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85)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3学时)一、本章重点: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学习动机的种类;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二、本章的难点:学习动机理论三、教学要点: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87)一、动机的含义 (87)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 (89)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91)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93)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96)一、强化学习理论 (96)二、成就动机理论 (196)三、归因理论 (97)第三节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99)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99)二、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99)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99)四、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 (100)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100)六、开展适当的竞赛 (100)七、科学设计任务难度 (101)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3学时)一、本章重点: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的促进二、本章的难点:学习迁移理论三、教学要点: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03)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103)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103)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04)三、学习迁移的过程 (105)四、迁移的意义 (107)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108)一、形式训练说 (109)二、共同要素说 (109)三、概括说 (109)四、关系转换说 (110)五、同化说 (111)六、产生式说 (111)七、意义建构说 (112)八、经验整合说 (113)第三节大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113)一、学习迁移的形成条件 (113)二、学习迁移的促进 (115)第七章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2学时)(讲授+自学讨论)第七章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 (120)第一节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概述 (120)一、知识的表征 (120)二、技能的表征 (129)第二节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 (133)一、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34)二、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38)第三节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指导 (143)一、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 (143)二、大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 (145)第四节大学生学习策略及其训练 (147)一、学习策略概述 (147)二、学习策略理论 (150)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 (155)第八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3学时)一、本章重点:问题和问题解决;创造和创造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二、本章的难点: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要点:第八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172)第一节问题解决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72)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172)二、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84)第二节创造力及其培养 (188)一、创造与创造力 (188)二、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96)第九章大学生的品德与自我意识及其培养(4学时)一、本章重点:品德的含义;品德的心理结构;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功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二、本章的难点:品德发展理论三、教学要点:第九章大学生的品德与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20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228)一、品德的含义 (20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09)三、品德发展理论 (212)第二节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16)一、大学生品德的形成 (216)二、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219)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224)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224)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230)第十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3学时)一、本章重点: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的阶段;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二、本章的难点:人际交往理沦三、教学要点:第十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234)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234)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234)二、人际交往的阶段 (235)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236)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238)五、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239)第二节学校人际交往概述 (242)一、学校人际交往的含义 (242)二、师生关系 (245)三、同学关系 (249)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 (252)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252)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 (253)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调适 (255)第十一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4学时)一、本章重点:健康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二、本章的难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三、教学要点:第十一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259)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259)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259)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62)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 (265)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65)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268)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274)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77)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77)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78)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