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1)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货币政策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的作用是调节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
在中国,货币政策经历了多个周期和变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
然而,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现其目标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
因此,货币政策的工具通常包括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改变汇率等。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适度流动性,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最终实现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
然而,在实际实施中,货币政策的目标可能面临一定的制约和多方面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政策能否实现其预定目标。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制定并实施的,因此央行的角色至关重要。
央行必须准确判断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国内外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增长、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
最后,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对于市场上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等。
货币政策的实现方式货币政策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整利率: 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来控制货币流动性。
比如,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来减少借贷需求,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
2.大规模购买债券: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来增加市场上的现金流量。
这样可以降低市场利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3.降低准备金率: 央行降低银行的准备金率,使得银行可以借钱支付负债并放贷,提高货币流动性。
4.管理汇率: 央行通过管理汇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比如,央行可以购买或者出售货币,以影响汇率的走势。
以上方式均可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货币政策的限制与挑战虽然货币政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V1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
V1
以下是我对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货币政策也越来越重要。
在当前的宏
观经济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不断发生变化。
过去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控
制通货膨胀,现在已经转变为以稳定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随着经济
增长的下滑和物价稳定压力的上升,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来实现,现
在除此之外,还有直接注入资金和金融监管等手段。
这些新的工具为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使整个货币政策更加有效。
四、货币政策的挑战
然而,货币政策仍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金融风险的不断
上升。
随着不良贷款和债务的不断增加,金融风险的压力也在增加,
这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
会影响我们的货币政策实施,这也需要我们做出更全面的分析和应对。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逐渐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变化,并在实践
中进行针对性调整。
然而,货币政策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
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货币银行学专业的毕业生,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现状,深入分析其调控特点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随着时代背景、经济周期和市场结构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采用“利率中立”的调控策略。
这一策略强调“稳健、中性、适度”的调控原则,即货币政策既要避免过度宽松,也要避免过度收紧,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稳健中性。
我国货币政策强调保持稳健中性,既要抑制通货膨胀,也不能让经济出现不必要的萎缩。
2.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各种变化时,会根据需求进行适时和灵活的调整。
3.多元化。
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监管手段等。
在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4.逐步开放。
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放开对外开放,加入国际货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和监管合作等。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时候,货币政策应该采取货币宽松策略。
当经济发展过快,出现通胀等问题时,货币政策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
2.金融市场。
运用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货币供给、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3.国际经济形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敏感。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
4.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在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货币政策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灵活性、稳健中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原创论文
摘要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在金融领域所采取的方针和各项调节经济的措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存在制约因素,联系我国实际,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我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独立性AbstractMonetary policy is the central ban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goal in the field of finance's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economic measur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macro-control means, the choic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directly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on economic imp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f China.Generally speaking, monetary policy of China is effective.I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etary policy,exemplify the achievements in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inn-oduce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effectiveness;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explore the way to rais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Keywords: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绪论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概述 (2)1.1货币政策概念 (2)1.2货币政策工具 (2)1.2.1公开市场业务 (2)1.2.2再贴现政策 (2)1.2.3利率政策 (3)1.2.4准备金政策 (3)1.3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性政策有效性观点 (4)1.3.1古典经济学派 (4)1.3.2凯恩斯经济学派 (4)1.3.3货币主义学派 (4)1.3.4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 (4)1.3.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5)2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5)2.1我国货币政策取得的成就 (5)2.2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6)2.2.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足 (6)2.2.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失衡 (7)2.2.3货币传导机制受阻 (7)2.2.4外汇储备过剩 (8)2.2.5 商业银行改革的不足 (9)2.2.6利率政策非市场化 (9)3 提高我国货币性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9)3.1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10)3.2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10)3.3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1)3.4缓解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12)3.5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12)3.6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13)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绪论货币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
浅议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自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有过热的趋势,面对现时的经济状况,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本文将以我国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目标为标准,评价在2006年到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现时经济形势的情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货币政策自身存在的特点,以及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情况,得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各种原因。
最后针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润滑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
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摘要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各项传导机制做实证分析考察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最后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 johanson协整检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能否有效的实现,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
目前,理论界已大致形成了四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几种渠道(一)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途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市场利率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
ms↑→r↓→i↑→y↑(ms:货币供应量;r:市场利率;i:社会总投资;y:国民总产出)(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等操作工具影响货币供给,进而影响银行可贷资金,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导致国民总产出的变化。
ms↑→l↑→i&c↑→y↑(ms:货币供应量;l:信贷量;i:社会总投资;c:消费;y:国民总产出)(三)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其原理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和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
托宾效应: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市场利率下降,企业股价上升,q值上升,企业增加投资,总产出上升。
m↑→r↓→ps↑→q↑→i↑→y↑(ps:股票市场价格;q:企业股票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货币供给上升,利率下降,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引起股票价格上升,消费者消费支出增加,促进产出增长。
m↑→i↓→ps↑→w↑→c↑→y(ps:股票市场价值; w:金融财富)(四)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货币供给增加,本国货币借贷利率下降,国际资金的流出,本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总产出和国民收人增加。
【优质文档】谈对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认识(1)论文-wo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谈对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认识(1)论文论文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01X 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
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论文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摘要: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正文: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
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202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
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21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分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及其有效性
、
我 国传 导 机 制 非 有 效 性 的 表 现
在 目前 的汇率制度下 ,随着我 国外汇 储备 的不断增 多 , 央 行公 开市场对冲操作 的压力不断增大 。当出现 货币回笼的速度 抵 不上外汇 占款增加 的速 度时 , 自然会使货 币政 策违背政策决 策 者意 图 , 呈扩张效应。此压力在近两 年中表现尤为突出 。
2 国有 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制约 、
1 央行 从 1 9 — 02年 7年 间 , 续 8次 降息 、 96 20 连
除 了个别年份 外 , 目的很 清楚 , 是通过 降息适 度放松 其 就 货币、 信贷 的供应 。但从执行结 果看 , 第 8次降息外 , 除 其他一 些年份 的货币 、 信贷 不仅 没有增长 反而 出现 了下 降 , 一些年 另 份 的表现则很 不规 则。
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 的现 实困惑是 : 中央银行调控 的政 策意 图 如何 有效 的传 导并实现货 币 、 贷 的预 期调控 目标 , 不是进 信 而
一
融危机后近六年的历史最低水平。 在信贷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之 前央 行未做 出前瞻性 的预调 , 而当 2 0 年信贷 出现逐步爬升 01
时 ,央 行 于 20 0 2年 年 初 又宣 布 第八 次 降 息 。尽 管如 此 , 从 2 0 - 0 2年 8月约 三年内 , 00 20 平均贷款 同比增长率仍为 1.%, 1 2 比 19 -19 9 8 99年二年间的平均贷款 同比增长率仍低 了 0 . 7个百 分 点。此期 间, 消费物价 指数 为 o %, . 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 6
势头仍不减 。迫 不得 已 , 央行在 2 0 03年 8月间宣布将存款 准备
金 率提 高一个 百分 点 。配上窗 口指导及 其他 有力 的行 政性措 施 ,03年第 四季 度货币 、信贷增长势头得到控 制。但从全年 20 看 ,0 3年仍 为亚洲金 融危机 后货币 、信贷 的同比增长率最高 20 的年份 , 而且 也出现 了多年未见 的贷款增长速度 高于货币增长 的现 象。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述评(一)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述评(一)本文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取决于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的研究结论。
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关键是要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引言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袭扰,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此举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危难时期“双木撑天”的巨大威力.如今,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
为此,深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它山之石”,完全可以“洋为中用”,为中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借鉴;中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可望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理论支撑。
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货币政策真正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是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后。
凯恩斯学派(keynesians)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有一个从保守走向激进的过程。
凯恩斯本人偏爱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高度重视,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由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就。
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
”尽管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但其一生对经济学的重点研究仍然集中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理论上并以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成就闻名于世。
因此,凯恩斯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态度。
事实上,凯恩斯也极力主张实施廉价货币政策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实宏观经济变量 ( 实际产 出 ) 如 发生变化 ,
则 认 为货 币 ( 策 ) 有 效 的 ;如 果 货 币 政 是
供应量变化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 变量 的
变 化 f 名义 产 出 、价 格 水 平 等 ) 认 为 如 ,则
和新古典综合派无法解 观 点 在 政 府 的宏 观 政 策 制 定 中逐 步 占据 上 风 。
学 派 ,古典的货 币数量论又 以现代 货币学
派 的形 式卷土重来 ,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 的
“ 货 膨 胀 无 论 何 时 何 地 都 是 一 种 货 币现 通
货 币政策操作是通过各 种途 径 ( 如利 率 、汇率 、 贷、资产价格等 ) 信 对总需求的
各 个 组 成 部 分 产 生 影 响 ,最 终 反 映 在价 格 水 平 的 变动 上 。货 币政 策传 导机 制是 否顺
象” 的论断 , 更是将货 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
了一 个 高 峰 。合理 预 期 学 派 :2 世 纪 7 年 0 0
畅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 金融体 系是否 对货 币政策调 控产 生及时 和准确 的反应 。
按 照 通 常 的 逻辑 , 融 体 系 发展 越是 完 善 , 金 就 能 更迅 速 和 准确 地 对 货 币政 策 作 出反 应 ,
的问题 ,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 了货 币政策 的调 控边 界 ,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
论 前 国 币 策 当 我 货 政
调控的 性 有效
■ 姚孝 勇 ( 复旦 大学经济学院 上 海 20 3 ) 04 3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8 21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摘要】本文从我国经济问题现状出发,基于货币政策经济学理论原理,找到提高我国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的途径,对于总结和指导货币政策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经济从金融学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可以看做是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主要包括稳定物价、最大化就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成国际收支的平衡多个层面。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货币政策有效的意义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否有能力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水平的变动。
假如社会总需求偏离货币供应量的升降而升降,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层面看,此时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扩张性货币政策越有效,则产量增长率的增加就越大,而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就越小;紧缩性货币政策越有效,则通货膨胀率的减少就越大,而产量增长率的减少就越小。
这表明:其一,货币政策有效在于货币供给对总需求和总收入水平的影响是同方向的;其二,在更广泛意义上,货币政策有效性存在程度上的区别,它取决于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所造成影响的大小。
从当前的中国经济的具体实际运行状况,并结合当前货币政策目标来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解释为: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调节货币供应量,达到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但这种解释的有一点偏薄:不能全面反映货币政策对实际生产产出和市场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但可取的地方是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或影响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程度。
因此,在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效率,同时对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各种制度、相关政策、操作技巧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内部协调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为提高货币政策效果提供有实践价值的建议。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1、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步伐不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由于没有太强的行业竞争以至于体制改革步伐不大,具体表现在:一是银行内部分支机构收缩明显。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论当前我国节约型进展的制约因素【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以资源节约的可持续进展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但当前的确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拟从经济体系、政策引导和科技进步等几方面动身,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资源欠缺节约型进展制约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加方式的改变已迫在眉睫。
在资源欠缺的国际大背景下,节约型进展是解决当前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体系中对资源调剂的约束不足从经济进展趋势看,成立节约型经济体系、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是资源节约的全然方法,也是防治污染的有效途径。
我国“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加活着界上是少有的。
但在经济高速增加的同时,资源消耗也相当惊人。
我国每制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5.8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钢材消耗是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4%,而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的7.4%,原煤为31%,燃油为41%,铁矿为30%,钢材为21%,水泥为40%,氧化铝为25%。
我国的所有资源与世界水平相较,没有一项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天然气4.1%,石油8%,铝9.7%,水25%,铜26%,耕地40%,铁45%,煤炭86%。
因此,这种靠资源高消费来增进经济增加的进展模式有悖于可持续进展的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具有明显的趋利性。
若是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进程中发觉了新的获利机遇,那么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加大投资,而如此做很有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
一、生产领域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不足当前我国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未能取得有效操纵;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又往往超过其再生速度,这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
比如,出口产品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比重仍然较大,合伙企业中土地、各类资源的付出比例居高不下;没有能健全回收利用各类废旧产品、包装材料等物质的途径等问题已经严峻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进展。
当下中国新时代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学论文(1)
当下中国新时代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学论文(1)当下中国新时代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学论文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时代,货币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新时代,中央银行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执行的创新、宏观调控的效率与效果、跨国合作中的角色发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货币政策执行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中央银行在过去一直以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如制定利率政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以提高或降低货币供应来达到调节经济增长的目的。
然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些传统手段的作用已越来越不足,需要更加创新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来面对经济的变化。
在新时代,中央银行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方面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
二、宏观调控的效率与效果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宏观调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又要控制通胀压力。
在新时代,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需要更加注重效率与效果。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执行效率,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针对经济数字化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思路,强化质量和效益导向,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跨国合作中的角色发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货币政策不再是单独国家行动的范畴,而是需要跨国合作中的角色发挥。
在新时代,中央银行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跨国合作,共同解决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复杂问题。
要加强协调,稳定货币供应,维护全球经济平稳,同时通过不同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信心,同时加强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中央银行在新时代的货币政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未来,中央银行应该继续创新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加强跨国合作,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061-02摘要本文主要基于1997年至2009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这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gdp的相关关系,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当前,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资产价格变化剧烈,在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下,我国越来越重视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并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多次调整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效果如何,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讨。
一、1997-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简要回顾1997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在继续使用传统的财政政策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段时间我国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起对经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调节。
(2)大幅度降低利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取消货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
(3)转变传统的行政干预政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新的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其主要的政策措施如下:(1)进一步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调节力度。
至2003年2月25日起,公开市场业务交易日由每周二一个交易日调整为每周二、周四两个交易日,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2)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3)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1)论文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效性货币政策理论概述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主要的货币政策理论有以下四种:古典学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
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
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
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
随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
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
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
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而在实践中,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无法解释“滞胀”现象,“按规则行事”的观点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制定中逐步占据上风。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
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研究(一)衡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发生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应量变化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二)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货币政策操作是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最终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上。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金融体系是否对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及时和准确的反应。
按照通常的逻辑,金融体系发展越是完善,就能更迅速和准确地对货币政策作出反应,因此,货币政策也就会更有效。
不过,从现实的观察看,金融市场的发展固然会提高其对各种政策的反应速度,但也会改变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外部环境(比如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强了货币的内生性),这会极大地影响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日渐疏远,更是让货币政策的传导落入了失灵的境地。
当然,在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有效的各种条件中,除了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各种微观主体(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
(三)评价中央银行选择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否适当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手段等,评价货币政策是否适当要看其是否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互相协调、互相配套,是否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在这个层面上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涉及的是基本经济理念之争,即:市场是否有充分的弹性吸收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并迅速恢复到均衡状态。
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么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将产生实质的影响,并有助于经济失衡的修复;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能力修复各种冲击,那么过于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但不会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反倒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弹性在不断增强,应对风险的修正能力也大幅提高,从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极货币政策操作后,保守的“中性货币政策”重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
其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的职能重心的转变,从熨平经济短期波动转向在长期内为市场运行以及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二是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从多目标逐渐转变为长期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上述三方面都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自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实际上是以信贷总量和现金总量为中间目标的。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步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但由于负债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其投资和生产周转资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因此信贷总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中间指标,为各经济主体所高度关注。
而最终政策目标的选择则一直在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之间摇摆,至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为“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币值与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稳定币值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在开放经济模型下的政策目标,稳定币值的含义包括稳定国内物价和保障本币汇率的稳定两个方面,我国由于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因此汇率稳定没有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其实际含义是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乃是”稳定”,而“增长”不再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为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即为一种典型的“中性化”政策,它只保证经济以其自身的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久地增长。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20XX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
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
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
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
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由此带来的重复建设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而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性政策,在解决总量问题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一般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显著,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而解决结构问题,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往往无济于事,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加以解决。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主要是货币乘数与准备率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货币乘数出现不确定性,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能力有限。
近年来,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不健全,势必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储蓄与投资转化受阻,使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最重要前提是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即货币乘数是确定的,这样中央银行才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如果这一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制约。
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
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
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