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四川等地画像石作品,分析其不同一艺术风格特色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有二: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

此外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有一些发现。

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

山东的画像石构成的享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当作汉代规模宏大的有壁画装饰的大型建筑物的模型来看待。

山东省长清县的“郭巨祠”(北齐武平元年,公元五七○年所立的碑文根据传说断定为东汉有名的孝子郭巨的享祠,恐不可靠),上面镌刻有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的过路人的题字,可知建成在此之前。

“郭巨祠”是一小石室,有左、右、后三面石壁,上有前后坡的石屋顶,并凿出瓦垅,正面有三个八角形石柱,正中一柱分石室为左右两间。

左右两石柱都是经过宋代重修的。

石室内部三面墙上,打磨得很光滑,壁面上阴刻出各种人物及车骑的图像(图50)。

后壁正面的图像,上层是两辆车和两行骑士为前导,随之以击鼓奏乐的车,而以“大王车”殿后。

下层是并列的夹在四座楼亭之间的三座楼阁,楼阁上层,人们端坐,两两相对,下层似乎是众人在向王者行礼。

屋顶上刻有各种鸟和猿猴之类。

石室左壁图像上下分六层。

最上层是蛇身人首手执矩形物的伏羲氏,其下似乎还有雷神的车和其他神话的形象。

第三层是骑骆驼的、骑象的以及徒步的、乘车和乘马的兵士。

再下面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第五层是对坐观舞蹈、杂技的图像和庖厨的图像。

杂技有弄丸(把若干小球轮流抛在空中,球的数目一般是七个)、戴竿(竿子顶在人的头上,另有人攀到竿子上作各种游戏)等,庖厨有杀猪、井中取水等。

第六层也是车骑行列、人物等。

石室右壁图像上下也分成六层。

最上似是与伏羲相对的蛇身人首手执一物的女娲氏。

其下有“贯胸国人”,和一些在西王母(?)左右的人物以及兔、虎等动物。

第三层也是车骑行列。

第四层是以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物为中心,左右相对拱立的成排的人物形象。

送送送!中国画像石纹样库完结!

送送送!中国画像石纹样库完结!

送送送!中国画像石纹样库完结!罗兰·巴特:“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

”于是我们发明文字,用来记载历史。

语言的使用,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播。

绘画也是一种叙事表达,它给人以更直观的方式获取信息。

汉代不仅是个有一个文字的历史, 而且在图像表现上也呈现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汉画像石艺术真实、具体、生动、直地描绘了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绝大多数刻画在丧葬礼制性建筑上,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铺首衔环左右伏羲。

女娲交尾于环上从绘画技艺上来看,汉画像石运用绘画、雕刻的艺术形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合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是一副博大精深的历史画卷。

汉画像石中的线条时而婉转流畅时而刚直豪放,刻画准确生动。

需要刻画着高超的技术地刻画物象的细部,才能展现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画作。

西王母、牛羊车汉代,承载了汉代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像华夏民族的少年时代,积蓄着上古的原始野性,吸纳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智慧,呈现出人们无限的好奇心以及自信心。

繁荣发展的经济给汉代的文化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个包容的朝代,吸收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代的艺术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汉画像石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汉画像石的内容重要涵盖为:一、生产劳动,山东、江苏的画像中的纺织、耕作场景。

北东北的画像素材,反映了屯垦区旱地农耕和牧业生产情况;四川的画像内容更多地反映出南方水田农作的情况;而南方地区的画像,则是以反映官僚富甲的游猎场为主。

从牛耕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四人,一人在田间除草,一人挑担送饭给劳作的人,一人在田间耕地,还有一个儿童在播种。

牛耕图牛耕图反映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有利益我们了解汉代农耕技术。

汉代画像石[精彩]

汉代画像石[精彩]

汉代画像石[精彩]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

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石块上。

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

平阴县画像石墓葬众多。

已发现著名的有新屯汉墓群(西汉),孟庄汉墓群(东汉),东阿阿胶厂汉墓等。

已发掘的有平阴实验中学晋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新屯西汉墓画像石,已运保至县博物馆收藏。

其一,平阴实验中学出土的画像石,来源于汉代的祠堂,晋人拆除后改造为墓葬石椁。

其内容非常丰富,四周是穿璧纹、菱纹,中间有胡汉战争、神怪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现实生活及其它祥瑞画。

胡汉战争的图象在最上层,双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着不同的服装。

汉方士兵用长戟、剑盾、弓箭,身着铠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顶帽,着武士服。

两军对峙前方均为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后为鹿车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级滚落一旁。

神语故事有伏羲、女娲等。

其它图案有百戏(杂技),掷倒伎、人面连体兽、轺车、辎车、阙、观、娱乐性狩猎、玉兔捣药、抚琴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组画像石是从新屯发掘运保来的西汉画像石,为完整的一个石椁墓。

除接地的一面外,其余五面用五块石板,凿以铆榫扣结相连,内侧有画像。

除车马人物、阙、观外,一条巨龙赫然而上,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英雄形象,但与我们现在所见龙的图案迥异不同。

趣话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两汉一统天下400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家兵威远盛,蒸蒸日上,开疆拓土,富足强大。

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特征

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特征

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特征安丘董家庄墓前室封顶石南段画像 125X102cm 安丘市博物馆滕州龙阳店画像 100X99cm 山东博物馆两汉时期汉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

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东起胶东半岛,西到甘肃、四川一线,北自陕西的榆林、北京、辽宁的辽阳,南至浙江的海宁、云南的昭通一线。

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和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超过200座”。

“河南50余座(南阳占44座),山东40余座,江苏30余座,陕西10余座,山西近10座”。

安徽、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甘肃、云南、贵州也出土一定数量的汉代画像石墓或画像石刻。

四川、重庆以出土崖墓、汉阙、石棺、石函画像为主。

随着近年来汉墓的不断发现与汉画像石的出土,全国汉画像石总数在15000块左右。

一、山东汉画像石山东是我国遗存汉画像石较多的地区之一。

在山东省110多个县市中,已经知道有50多个县市有汉画像石,地下不仅有装饰豪华的画像石墓,地上还有雕刻精美的画像石祠和画像石阙。

从本区出土的昭帝时期元凤年间的凤凰刻石、成帝河平三年(前26)《麃孝禹刻石》上的立鹤画像,还有肥城北大留带有五铢钱的西汉刻石,可以证明山东汉画像石早在西汉中晚期就产生了。

山东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济宁、枣庄、临沂、泰安、济南、潍坊、青岛、淄博、烟台、菏泽、日照、广饶等地区。

以地区而论,济宁最多;以县而言,发现最多的是滕县、嘉祥、邹县、微山县。

已发现的画像石墓以沂南北寨村、安丘董家庄为最大,地面石室以孝堂山石室和武氏石室最为宏伟。

本区汉画像石分布相当密集,其流行与发展的背后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那就是两汉时期疯狂推行的厚葬风俗。

同时,各区域自然条件与文化环境的优势,也决定了汉画像石存在与发展的规模。

年代最早的大约在西汉文景时期。

约从武帝后期至两汉末,是济宁、枣庄画像石的初步发展期,在本区域的县市中多有出土。

东汉早期,本区汉画像石有较大的发展,已见于墓室、祠堂、阙、碑上,其数量约占出土量的四分之一。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姓名刘明阳年级班级09-10班专业艺术设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零年六月摘要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from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to appear “carves the wall”mural ar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use in decorating the palace alley shed much the step base; After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uses in decorating the tomb chamber wall surfa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brick relief art prosperous time.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目录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5 )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9 )1.2分布区域 (10)1.3题材内容 (13)1.4艺术风格 (17)1.5雕刻技法 (18)1.6分期与作者 (19)2. 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2.1画像石 (22)2.2画像砖 (23)3. 山东画像艺术3.1概况 (25)3.1山东画像艺术的艺术特点 (30)4.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4.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2)后记 (43)声明 (44)一.概述画像艺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不在于造型是否写实,而在于传神写照,笔墨线条的流转飞动,呈现出磅礴的张力和气势。

这一独特的气质与秦汉时期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以及地域风格、多民族共存所形成的多元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题记四百余年的秦汉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转变时期,经过多次的兴衰变迁,典章制度、思想理论、文化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

秦始皇统治时期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禁设私学,信奉法家思想,用律令强行统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有的文化建设都为大一统服务。

汉代初期吸取秦灭亡的经验与教训,盛行道家思想,使百姓得以休生养息,也使先秦的各家学说得以重新传播。

同时,南方楚文化与先秦北方文化的汇合,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使其成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石。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时出现了两汉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的高潮。

在融合战国时代美术成就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城市建设、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等美术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

马王堆的西汉帛画,秦汉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石雕和陶俑等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理想,其艺术风格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豪情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

这是秦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与具有永恒性魅力之所在。

秦代绘画遗存不多,迄今尚未发现墓室壁画,主要是秦咸阳宫的壁画残片、画像砖和漆绘作品。

其中绘有长卷式的车马出行图,七组车马皆作四马架一车的组合形式,马与人物的衣饰着有不同颜色。

除此之外,还绘有楼阙、树木、麦穗等图像,大多是墨笔线描的造型,比较简略。

秦汉时期的漆绘艺术在楚国漆器的工艺传统上,把更多的绘画成分加入图案中,从而增添了叙事性。

中国美术史教程答案

中国美术史教程答案

[原始时期美术]1.从原始人的石器制造发展中对我们理解美术的起源有那些启示?原始人从石器开始发展到制造装饰品,说明了人类的发展是从制造劳动工具开始的,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

原始人从劳动的实用出发,对物质的形体感受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有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这个过程启示我们,美术作为精神产品是从劳动实践和生产发展中分化出来的,美术起源于劳动。

2.原始社会的美术有那些特征?原始社会美术特征有:1.生活实用工艺品为主;2.造型和装饰达到了实用和美的统一;3.表现手法多样,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显露出淳朴天真的情趣和动人的生活热情。

3.新石器时代美术已出现了那些门类?试叙述其成就新石器时代美术出现的门类有陶器、绘画、雕塑和其它工艺制作等四大类。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彩绘装饰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表现出制陶工艺的成就;彩陶上的装饰画、以及地画、岩画和其他画迹大量出现,表现了绘画的成就;陶塑动物和陶、泥塑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玉石雕刻制作的兴盛,表现了雕塑的成就;染织和骨器加工制作等的进步也反映出了其它工艺制作方面的成就。

4.试列出原始社会彩陶各种类型,并分别叙述其时代年限、造型及装饰。

早期以象生性花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圆底或平底较多,造型风格朴实厚重,纹饰有人面纹、鱼纹、鹿纹等较写实的形象,少量几何纹,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

中期以象征性花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代表性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

碗较小,直口。

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纹饰以写实的鸟纹为主,较多几何纹。

虚实相生,构思巧妙。

晚期以几何形花纹为主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

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造型有瓮、壶、罐、盆、钵、碗等多种多样,纹饰以黑色和黑红相间的波状纹、垂幛纹和旋涡纹为主,动感强烈。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 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 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雕刻艺术:画像石

雕刻艺术:画像石

雕刻艺术:画像⽯画像⽯ 汉代盛⾏的画像⽯,是⼀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

画像⽯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

汉代画像⽯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的分布 画像⽯的规模和艺术⽔平,体现了墓主⼈地位的显贵,⼤多集中在经济富庶,⽂化发达、附近⽯料充⾜的地区。

汉画像⽯墓以河南、⼭东、陕西、⼭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区为多。

⼭东是古代⽂化发达的地区,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庄阴阳五⾏、历史神话等交织在⼀起,成为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

画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劳作等现实⽣活场⾯,还有描绘禽、兽、鱼、⾍、⽇、⽉、星、⾠、⼭川、草⽊等⾃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

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

河南南阳画像⽯主要描绘的是神话⼈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等,如伏羲、⼥娲、东王公、西王母、仙⼈,以及⾦乌负⽇、⽩虎星座等。

画⾯在表现⼀个故事时,以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强,具有蓬勃的野性和⽣机,风格豪放古拙,泼辣有⼒,恢宏⽽博⼤。

四川的画像⽯形制多为长⽅形,有的以数条组合为⼀个宽阔的画⾯,好像今天的宽银幕,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有两⽶长。

有的画像⽯合计长11⽶之多,描绘了车骑出⾏、杂技、宴乐观舞、农作、庖厨及历史故事等。

与其他地区⽐较,四川画像⽯精巧活泼,纯朴⾃然。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集中分布地之⼀。

徐州出⼟的汉画像⽯与南京六朝⽯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其题材⼴博,内容丰富,有反映现实⽣活的车马出⾏、对搏⽐武、迎宾待客、建筑⼈物、男耕⼥织;反映神话传说的有伏羲、⼥娲、炎帝、黄帝;表⽰祥瑞的有青龙、⽩虎等。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南阳汉代画像石较之于山东、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笔者认为,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

1.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刻画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

南阳汉画像石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

例如,对于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则不太重视;对于动物的表现,着重刻画其形体特征,而对皮毛、头部不太注重。

但南阳汉画像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粗”上,而是粗中见巧,以动势取胜,以气势求胜。

人物画像,通过抬头、低首、躬身、屈膝等动作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贵贱、尊卑鲜明可见。

动物画像,通过不同的身姿,显现出其所处的不同态势,或强或弱,或胜或负,或动或静。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腾飞的龙、奔驰的虎及其他跳跃的猛兽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势,有一种非凡的气势。

综观南阳汉画像石,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豪放的美,给人以洒脱无羁之感,是力量、运动和气势的美,鲁迅称赞南阳汉画像石为“深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凌皆兵伏羲女娲神怪图(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沉雄大”。

南阳汉画像石在粗犷、豪放之中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这种浪漫特色来源于楚文化。

众所周知,楚文化具有浪漫特色。

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南北交会之地,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

因此,南阳汉画像石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质朴,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特征。

2.构图:疏朗、明晰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属于“疏朗型”,与山东、徐州汉画像石有明显的差异。

山东汉画像石构图密集,画面上很少留有空白,常常是上下分层,有些还左右分段。

南阳汉画像石没有繁密的位置编排,也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序列,更没有把不同题材的画面聚积在一起,而且是一幅画面只表达一个主题,给人以疏朗、明晰之感。

特别是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作品,画面上仅仅刻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不加任何补白、装饰。

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姓名刘明阳年级班级09-10班专业艺术设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零年六月摘要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from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to appear “carves the wall”mural ar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use in decorating the palace alley shed much the step base; After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uses in decorating the tomb chamber wall surfa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brick relief art prosperous time.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目录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5 )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9 )1.2分布区域 (10)1.3题材内容 (13)1.4艺术风格 (17)1.5雕刻技法 (18)1.6分期与作者 (19)2. 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2.1画像石 (22)2.2画像砖 (23)3. 山东画像艺术3.1概况 (25)3.1山东画像艺术的艺术特点 (30)4.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4.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2)后记 (43)声明 (44)一.概述画像艺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

考研美术史论——画像砖最全整理

考研美术史论——画像砖最全整理

画像砖(汉、六朝)一、汉代画像砖。

1.艺术特点:质朴,艺术性高2.分类:空心砖:河南、山西。

《戏车图》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场面。

方砖:四川成都。

《弋射收获画象砖》歌颂射猎农耕劳作的装饰小品画。

3.装饰题材:生产劳动、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院建筑等。

二、六朝画象砖1.艺术特点:清秀雅致2.分类:北方:邓县画象砖:(1)有三类题材:车骑出行、神话传说和孝子故事、飞天供养和珍禽瑞兽。

(2)制作手法:浅浮雕,具有立体感。

还会填染颜色。

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艺术风格。

南方: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1)表现了六朝士大夫放荡不羁,傲然超脱的性格和神态。

摆脱了传统的孔老“先贤”一类的题材。

(2)装饰题材以动物纹为中心向植物花草为中心的内容过渡。

三、六朝和汉代画象砖的区别综述:六朝时期的画象砖,继承了汉代的艺术传统,但更富于人间的生活情趣,也掺入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①汉代画象砖大多一砖一画,然而六朝时期出现了拼镶画象砖,由多块砖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像的方法,体现了画象砖制作工艺的进步与成熟。

代表着南北朝时期画象砖艺术的最高成就。

②在题材上,六朝时期的画象砖除了汉代时期的车马出行,神仙,奇禽瑞兽等题材外,还表现了圣贤高士,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

③装饰纹样上,除动物纹外,植物花草已经占有较重要的地位④表现手法上,六朝时期多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各种更形象,并多为浅浮雕的立体效果。

⑤艺术风格上,汉代表现为质朴古拙,六朝时期则更佳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点。

四、汉代画像石1.汉代石雕,按表现手法分类圆雕:立体雕刻,质朴古拙的艺术特点平雕:平面浅雕,2.画像石定义:以平雕为主,表现出一定故事情节的,实际上是祠堂墓室等建筑的装饰画。

3.分布:山东地区(鲁南地区最丰富):《纺织图》,内容是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织机的具体结构。

还为我们提供了染织工艺方面的可贵资料。

河南南阳地区:①表现手法:画像微凸,剔地衬线。

汉代画像砖赏析

汉代画像砖赏析

画像砖流行于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嵌砌在墓室壁面上的一种图像砖,是厚葬习俗的产物,在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等地均有发现。

画像砖的类型从最初不同形状的空心砖,发展为近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心砖,其构图方式从一砖多模到一砖一模,进而发展到多个模印实心砖拼嵌成一幅完整的图像,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缩影,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许昌博物馆馆藏汉代画像砖2000多块,多出于许昌近郊、许都故城张潘及长葛、襄城、禹州等地。

按照形制和题材的不同分为大型空心画像砖、中型实心画像砖、小型文字砖和小型花纹砖,现从中选取部分精品以供鉴赏。

一、中型画像砖一般长40~48厘米,宽16~21厘米,厚7~8厘米。

主要出土于许昌北郊尚集一带。

整砖用大印模一次压成,浅浮雕兼阳线刻,一砖一模一主题。

题材多为建筑图、车马出行和骑射图,如双阙、门阙楼、神庙、车马、轺车过阙门等。

大部分建筑物前有小吏,持戟者、执盾者、握剑者、拥彗者、佩剑者,有作为附属的常青树及祥禽瑞兽。

(一)建筑1.建筑门吏画像砖(图1)长33厘米,宽22.3厘米,厚11.8厘米。

许昌县张潘镇出土,现藏许昌市博物馆。

长方形,阳线刻。

主题纹饰中间上部有三重檐楼阁,门两侧各立持戟门吏,四只仙鹤分立于檐上和吏后。

下部有一株常青树,四角圆形图案内各饰一飞鸟。

左侧有一阙门,内有一吏持戟而立,右侧有一吏持盾而立。

边框饰绦索纹。

2.神庙画像砖(图2) 长46.5汉代画像砖赏析田鸣1、建筑门吏画像砖厘米,宽18厘米,厚7.8厘米。

许昌县尚集镇出土,现藏许昌市博物馆。

画面为一座神庙,两座两檐阙分列左、右为庙门,双阙间远处有四阿顶建筑物为庙堂,庙前置一椭圆形供案。

神庙两侧各有一株常青树。

四阿顶或四大坡是汉代等级最高的一种屋顶庑殿顶的俗称。

屋顶为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3、铺首衔环画像砖(图3)长47.8厘米,宽16.8 厘米,厚8.2厘米。

汉画像石的绘画特征及价值

汉画像石的绘画特征及价值

Yi Shu Ping Jian汉画像石的绘画特征及价值赵念念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摘要:汉画像石是流行于汉代的建筑雕刻,主要运用在地下墓室、祠堂和庙宇建筑中,其艺术性是我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笔。

汉画像石是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刻画艺术,对我国传统绘画具有借鉴意义。

它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也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融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汉画像石丧葬文化线条中图分类号:J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46-02作者简介:赵念念(198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汉画像石艺术视角的徐州地区传统幸福观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2017SJB1022。

一、汉画像石的兴衰汉画像石是汉朝比较流行的丧葬文化,它是汉朝墓室的构件之一。

在艺术手法上,是将绘画、雕塑和石刻融为一体,先在磨平的石板上绘出图案,然后进行雕刻,完工后再涂染颜色,描绘装饰,让画面鲜活起来。

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没落于三国时期。

汉画像石的兴盛和衰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是汉朝的经济发展为汉画像石的出现打下了坚固的经济基础,在西汉,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农业得到了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国力鼎盛、百业兴旺的繁荣局面。

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改变了传统的“御制匈奴”政策,打开了汉朝的眼界,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而他们开创的“丝绸之路”也为西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商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为汉朝的厚葬之风打下了基础。

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西汉人的信仰中还没有“轮回转世”的概念,他们坚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生活着,需要后代不断祭祀,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时的人非常在乎后代的繁荣。

这种观念也形成了对丧葬文化的重视,无论是帝王,还是富有阶层,都讲究自己死后的繁荣,这些观点体现在对墓室建筑、陪葬品的讲究上。

画像石 画像砖

画像石 画像砖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与艺术特点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与艺术特点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与艺术特点
靳羽涵;王超;朱倩倩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创意)(上)》
【年(卷),期】2024()2
【摘要】汉画像石本质是一种具有祭祀性质的丧葬艺术,它在图像、造型、题材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特点。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画像石艺术发展的重要区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属性。

它的画面创意主要围绕生活情境、历史故事、战争及神仙祥瑞等题材展开,在整体造型设计、构图、雕刻技法及画面上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点。

影响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图像及特点的主要因素为社会、交通、政治、军事及儒家文化背景、灵魂崇拜和宗教信仰几方面。

探究山东地区汉画像石题材与艺术特点的内涵及相关因素,不仅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画像石艺术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过研究影响其图像创作的诸多因素,为后期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创意途径和方法。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靳羽涵;王超;朱倩倩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保定市对面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艺术特色探析——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感
2.试析汉画像石图像的题材和意义r——以苏北、皖北、鲁西南地区民间葬俗为参考
3.浅议汉画像石图像的题材和意义——以苏北、皖北、鲁西南地区民间葬俗为参考
4.从汉画像石题材看汉代艺术思想之一角
5.探析汉代墓室画像石的艺术价值--从山东苍山元嘉元年汉画像石墓入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画像石分七级

画像石分七级

画像石分七级画像石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物,它是通过在石头上刻画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而形成的。

画像石分七级,每一级都有其特点和代表性。

一、初级画像石初级画像石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

它们通常呈现出单纯的图案,如人脸、动物形象等。

这些图案通常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细节和纹饰。

初级画像石不仅在中国境内出现,还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地区发现。

二、中级画像石中级画像石主要出现在东汉至唐代时期。

这些画像石通常呈现出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图案,如人物形象、花卉纹饰等。

这些图案通常都具有更多的细节和纹饰,展示了古代中国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高级画像石高级画像石主要出现在唐代至宋元时期。

这些画像石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饰,如人物肖像、景物描绘等。

这些画像石通常都非常大,有些甚至高达数米。

高级画像石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展示了古代中国雕刻艺术的巅峰水平。

四、精品画像石精品画像石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

这些画像石呈现出更加精致和优美的图案和纹饰,如人物形象、山水描绘等。

这些画像石通常都非常小巧玲珑,极具收藏价值。

五、珍品画像石珍品画像石主要出现在清代。

这些画像石呈现出更加细腻和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如人物肖像、神话传说等。

这些画像石通常都极其稀有,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宝贵文物。

六、名品画像石名品画像石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至中期。

这些画像石呈现出更加生动和逼真的图案和纹饰,如人物肖像、动物形象等。

这些画像石通常都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七、当代艺术家创作画像石当代艺术家创作画像石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这些画像石呈现出非常多样化的图案和纹饰,如现代人物肖像、抽象形态等。

这些画像石通常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结语: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展示了古代中国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从初级到当代艺术家创作,每一级画像石都有其特点和代表性,是收藏家们极为珍视的宝贵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四川等地画像石作品,分析其不同一艺术风格特色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

内容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①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主要有农耕、收获、放牧、采桑、纺织、
采盐等,作品记录生产过程或特点胜于刻画人的神态。

②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

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
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③墓主人生活。

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
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它们描绘的并非是具体的某次活动,而是贵族地主典型的社交与享乐方式。

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

前者主要有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
三士,后者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烈女、孝子等,作品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道德伦理,带有明确的政治褒贬倾向。

⑤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

这类作品呈两种面貌:一种主题单一,如
西王母、后羿射日等基本上是远古神话情节不断蜕变后的固定造型;另一种则二位一体或三位一体,即神、祥瑞物象与方位、日月星座功能同一、形象复合的伏羲、女娲、嫦娥以及龙、虎、鹿、羽人、朱雀、玉璧、仙草等神和具有神格的物象。

⑥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其中部分象征吉祥意义,主要作为
画像石的边饰,也有单独的画面。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

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

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

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

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画像石在墓中的分布一般为:墓门通常是带有朱雀、龙、虎的铺首衔环,或是文武门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横楣上是阙、车骑、宴饮、乐舞;后室或侧室壁上是庖厨、农作等;后壁上方是西王母,室顶是天象图;祥瑞物与图案则穿插于壁面、立柱与室顶上。

在以祭祀为主要用途的地面祠堂中,画像石依题材集中分处各壁,历史人物与孝子烈女故事居壁面中间位置,神话故事在三角楣上,构成适于观看的形象层次。

石阙上的画像石主要起装饰作用,龙虎衔璧为主要内容,车骑及其他祥瑞物镶嵌于阙基和檐额等处。

但是,相当数量的画像石在墓中的分布没有严格的定制,某些地区还自有特点。

例如陕北画像石的精美作品主要集中在由门楣、立柱、门扇结合的墓门上,四川画像石主要在中室壁面中段形成一条饰带,装饰意义代替了具体的象征。

艺术风格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

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

由此,作品中的空间在逻辑上超越客观真实而成为表意的概念空间,这在历史、神话故事及车骑出行等画面上最为明显。

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
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

建筑和坐榻、几案、容器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某些物象的叠合与互掩,使三度空间更为可信。

与构图方式统一的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

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

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

轮廓之内的线条加强了动势,也概括地增添细节,使形象较有个性状貌。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部分地促成图像存其大貌、拙胜于工的特点。

综合地看,主要有阴线刻、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线刻等。

最普遍的是平面浅浮雕加阴线刻,即在平整的石面上刻去形象轮廓之外的部分,使形象呈浅浮雕状,然后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的细部。

以此为基本方法,有的用线绘加彩代替阴线刻,如陕北画像石;有的在背景刻出规则的线纹,如部分南阳画像石。

阴线刻在早期较简单,到晚期和沂南画像石中熟练细腻,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线刻风格的雏型;高浮雕与透雕只用于少数作品。

有的画像石局部敷染色彩,目的是强调某形象的功能。

石料处理的光洁度、雕刻的精细度之异,也形成了各地画像石不尽相同的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