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说明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1.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察方法。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舌苔等外观表现;闻指通过闻其气味、听其声音等方式来辨别病情;问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合参指的是将四诊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2.病机分析: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机理和规律。

中医诊断学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等的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机。

常见的病机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辨证:辨证指的是根据四诊的观察结果和病机分析,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归类和辨别。

中医辨证有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辩证分型等方法。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中毒、寒热、气血失和、经络失调等几大类。

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邪侵犯,如感冒、风寒等;内伤病是指由于内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中风病是指中风引起的疾病,如半身不遂等;中毒病是指人体中毒导致的疾病,如中毒性肝炎等;寒热病是指由于寒热所致的疾病,如中暑、热病等;气血失和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调和失和导致的疾病,如贫血、气虚等;经络失调病是指经络不通畅导致的疾病,如痛风、偏头痛等。

5.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特点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舌质的颜色、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形的大小、形状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6.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脉搏的频率、强度、紧张度、节律等特点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7.病因与风险因素:中医诊断学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病因有积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等。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木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木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小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小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儿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來。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邙H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來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岀(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皖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乐次、尿量、排乐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说明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说明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F.十问歌》(明·张景岳)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L.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B.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

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亡阴、亡阳;D.问头身(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a.部位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b.性质I、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①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内联系记忆);②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③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山中医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山中医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症结合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寒热往来(1)解释: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①寒热往来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多见于少阳病。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6、自汗: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盗汗: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1)辨经络前额痛:阳明经头后连项:太阳经一侧或两侧:少阳经巅顶:厥阴经(2)辨外感内伤①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

(风寒、风热、风湿)②内伤:起病缓,病程长,病有休止,无表证。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血瘀、痰湿、肾虚)8、耳目病症:虚证多因肝肾亏虚,实证多因肝胆火热。

9、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10、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饥饿的症状。

11、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12、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13、口淡:指病人自觉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一、望诊:1.主色:是人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也称为正色或本色;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

3.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囟陷:囟门下陷者,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囟填: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4.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目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5.望神的分类:(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3)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5)神志错乱:是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

6.咽喉的病变:(1)咽喉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热;(2)咽红干而痛,是热伤肺津;(3)红肿溃烂,为热毒深极;(4)咽部嫩红,肿痛不甚,是水亏火灼;(5)咽喉一侧或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突,称为“乳蛾”,是邪壅气血;(6)红赤溃烂,为热毒蕴结;(7)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刮之易去,属“烂乳蛾”或“烂喉痧”,是热毒壅盛,热灼肉腐,搏结成脓所致;(8)喉部有灰白色膜点,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为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所致,极易传染,须隔离治疗。

7.面色五色各主何病?(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为气血不通,经脉淤阻所致;(2)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分有实热证(满脸通红)和虚热证(两颧潮红,午后尤甚),即“戴阳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5)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因停留所致。

8.腐腻苔:(1)腐苔:舌面覆盖一层苔垢,苔质疏松,颗粒较大、松软,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主食积、痰饮,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面而成;(2)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者,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症,因湿浊内阻,阳气被遏,执着停积舌面而成。

中医诊断学要领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要领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要领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和辨证论治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要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医诊断学要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四诊合参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原则是四诊合参。

四诊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合参是指将四诊收集的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1. 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肌肉等,通过面色的红、白、黄、黑等变化,舌苔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等细节,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情况。

2. 问诊: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症状、病史、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以及卫气营血等内脏的运行情况。

3.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体的形状、颜色变化等,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

4. 切诊: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和气血运行情况,进而了解疾病的病机。

不同的诊断方法之间相互补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立正确的诊断。

二、辨证求因中医诊断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辨证求因。

辨证求因是指通过辨别病情中的证候,进而寻找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候类型,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通过辩证分析,可以了解患者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平衡状态,从而找出病因。

求因是指通过辨证所得出的疾病本质和病因,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如饮食不节、环境因素、情志不畅等。

通过查找病因,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机辨证病机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通过辨证所得到的病情状况,结合临床实践和经验理论,进一步判定疾病的发展趋势、内外关系和病程变化等。

在辨证过程中,中医医师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的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变的轻重,以及疾病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2、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何谓潮热?潮热有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3、如何以恶寒发热的轻重来辨别表证的性质?4、何谓寒热往来?有何临床意义?5、何谓壮热?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6、何谓盗汗、自汗?各有何临床意义?7、如何从头痛部位辨六经?第二章望诊【学习要点】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1、得神、失神、假神、少神的含义、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精亏神衰之失神与邪盛神乱之失神的鉴别;假神与疾病好转的辨识。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望色1、常色(主色、客色)、病色(善色、恶色)的含义、特征及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善色、恶色的辨别;理解泽与色的关系,以及两者在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中的价值。

2、五色所主病证的容及机理;理解小儿指纹红色主寒证与面红主热证的不同。

三、望形体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四、望姿态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局部望诊一、望头面1、望头形、囟门(囟填、囟陷、解颅)、头发的主要容及临床意义。

2、面肿及口眼歪斜的临床意义。

二、望五官1、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容及临床意义。

2、望口、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容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1、望瘿瘤、瘰疬、项强、项软的临床意义。

2、望扁平胸、桶状胸、鸡胸的临床意义。

3、臌胀的临床意义。

四、望四肢1、四肢萎缩、肢体肿胀、膝部肿大、下肢畸形的临床意义。

2、四肢抽搐、手足拘急、手足颤动、手足蠕动、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的临床意义。

五、望皮肤望斑疹、水疱、疮疡的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排出物1、望痰、涕的临床意义。

2、望呕吐物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得神、失神、假神各有哪些表现?临床意义如何?2、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3、何谓常色、病色?其特征、分类及临床意义如何?4、白色、黄色、赤色的主病如何?5、何谓囟填、囟陷、解颅?6、简述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

7、如何鉴别斑、疹?8、望痰对于临床诊断有何意义?9、如何观察小儿指纹?其具体临床意义是什么?第三章舌诊【学习要点】第一节舌诊概说1、舌面脏腑分候。

2、舌诊的注意事项。

3、正常舌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第二节望舌质1、舌色变化(淡红、淡白、红、绛、紫)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歪斜、颤动、吐弄)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舌苔1、舌苔的形成机理。

2、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对润苔主热证、燥苔主湿证的理解;腻苔与腐苔的鉴别。

3、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5、舌象的分析要点;舌诊的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简述舌诊的原理。

2、诊舌包括哪些方面?3、正常舌象的特征如何?4、简述病变舌色、舌形的舌象特征与主病。

5、简述病变苔色的舌象特征与主病。

6、何谓腻苔、腐苔?各主何病证?7、灰黑苔可见于寒证及热证中?如何区别?8、如何诊察舌的神气和胃气?第四章闻诊【学习要点】第一节听声音1、音哑与失音(“金实不鸣”与”金破不鸣”)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谵语、声、独语、错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谵语和声的鉴别。

3、喘、哮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喘与哮的鉴别。

4、短气、少气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5、各种咳嗽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白日咳、白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6、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嗅气味1、口气异常(酸臭、臭秽、腐臭)的临床意义。

2、病室气味(尿臊气、烂苹果气味)的临床意义【复习思考题】1、“金实不鸣”与“金破不鸣”的闻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有何不同?2、谵语与声的闻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有何不同?3、试述喘与哮的特征及鉴别。

4、如何通过咳声和痰的量、色、质变化鉴别咳嗽的寒热虚实?第五章脉诊【学习要点】第一节脉诊概述1、脉诊的概念、原理、临床运用及意义。

2、脉诊的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的概念。

3、寸口诊法的原理及脏腑分候。

第二节正常脉象1、正常脉象的概念及脉象特征(脉有胃、神、根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个体因素影响(斜飞脉、反关脉的含义)、外部因素(四季平脉的特征)。

第三节病理脉象1、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洪、大、细、濡、弱、微、缓、滑、涩、弦、紧、结、促、代、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等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

2、相关脉象鉴别(1)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鉴别。

(2)弦脉与紧脉的鉴别。

(3)结脉、代脉、促脉的鉴别。

(4)迟脉、缓脉的鉴别。

(5)芤脉、革脉的鉴别。

(6)沉脉、伏脉、牢脉的鉴别。

3、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规律。

4、小儿正常脉象特点(一指定三关),常见小儿病脉(浮、沉、迟、数、强、弱、缓、紧)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1、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2、脉诊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1、何谓脉象、脉诊?2、简述寸口诊脉的原理、方法及脏腑分候。

3、怎样理解“诊法常以平旦”的意义?4、脉象要素包括哪些?5、何谓正常脉象?简述正常脉象的特点。

6、简述脉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7、“四季平脉”各有何脉象特点?8、简述浮、沉、迟、数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9、简述虚、实、洪、细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简述滑、涩、弦、濡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1、怎样鉴别结、代、促脉三脉的脉象特征?12、何谓相兼脉?真脏脉?相兼脉的主病如何?13、何谓舍脉从症、舍症从脉?14、小儿诊脉的特点是什么?第六章按诊【学习要点】第一节按诊的方法及意义1、按诊(触、摸、按、扣)的操作要领及意义。

第二节按诊的容2、按胸部虚里的部位、生理特点、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临床意义。

4、按肌肤(诊寒热、润燥、疼痛、肿胀、疮疡)的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何谓按诊?按诊时病人和医生常用的体位各有哪些?2、按诊的手法有哪些?各有何应用特点及意义?3、何谓虚里?按虚里有何临床意义?4、按胁部常见哪些异常表现?各有何临床意义?5、腹部胀满如何通过按诊辨别虚实?6、气鼓和水鼓、癥积和瘕聚的按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有哪些?第七章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概述一、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1、表里的含义及表里辨证的意义。

2、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明确里证的形成原因。

4、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1、寒热的含义及寒热辨证的意义。

2、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三、虚实辨证1、虚实的含义及虚实辨证的意义。

2、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实证与虚证的鉴别要点。

四、阴阳辨证1、阴阳的含义及阴阳辨证的意义。

2、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一、证候相兼证候相兼的概念、常见类型、辨别要点。

二、证候错杂证候错杂的概念、常见类型、辨别要点及临床意义。

三、证候真假1、证候真假的概念、常见类型及临床意义。

2、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病机。

3、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4、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病机。

5、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四、证候转化1、证候转化的概念、常见类型、转化条件及临床意义。

2、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的概念、转化条件及临床意义。

3、明确由里出表的特殊涵义。

4、寒证化热、热证化寒、实证转虚、虚证转实的概念、转化条件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何谓八纲辨证?有何意义?2、何谓表证、里证?其病因及鉴别要点是什么?3、试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4、何谓实证、虚证?各自形成的原因有哪些?5、何谓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其病机、临床表现如何?如何鉴别?6、简述虚实真假的辨别要点。

7、如何理解里邪出表。

第八章病性辨证【学习要点】概述1、病性的含义及其与病机、病因的关系。

2、病性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容。

第一节辨六淫证候1、辨六淫证候的概念。

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了解各基本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各证与脏腑的关系。

3、相关证鉴别(1)风淫证与风证的证候鉴别。

(2)伤寒证与中寒证的证候鉴别。

(3)外湿与湿的证候鉴别。

(4)燥淫证与燥证的证候鉴别。

(5)火热证与阴虚证的证候鉴别。

第二节辨阴阳虚损证候1、辨阴阳虚损证候的概念。

2、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