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考古调查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第二节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择地进行调查。
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
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
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
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考古调查实验教学讲义
《考古调查》实验教学讲义第一节地面踏查[ 教学重点] :地面踏查的意义和方式,调查记录。
[ 教学难点] :地面踏查时如何发现遗物遗迹,如何记录。
[ 教学内容] :一、地面踏查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工作,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下,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
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
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
调查虽不能像发掘那样对某一处遗存做深入透彻了解,但是能发现新的遗存地点,可以了解某一种遗存在广大地域内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状态。
这是发掘难以做到的。
而像要了解长城、金界壕、运河系统等特大型遗存只能依调查为主要手段。
对于某一处遗存来说,调查时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以小型试掘,能够获得对某些遗存的基本了解。
所以,调查也是独立获取遗存资料的手段。
调查能确定遗存的性质,了解其内含,从而估价保护和发掘价值,还能掌握遗存保存现状,因而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是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
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
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
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是全面普查。
普查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
专题调查是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如长城调查、夏文化调查等。
专题调查的目的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
如发现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就要在发现地周围进行专题调查。
以确定新遗存的分布范围。
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
预备调查的范围小,要求做得细致深入。
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
[ 习题] :1 、地面踏查的意义?2 、地面踏查的方式?3 、如何发现遗迹?4 、踏查记录的内容?[ 思考题] :地面踏查方式与踏查的直接目的有何关系?[ 参考文献] :1 、《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 年。
田野考古规程 旧版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厦门大学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印2007年12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 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第三条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 考古钻探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
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 遗址发掘第五条 领队职责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1、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第一章 考古调查
第一章考古调查第一节考古调查的任务和作用1,任务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确认古代遗存,对其进行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依据。
2,作用田野考古调查的基本目的是寻找和发现古代遗址。
从这个角度而言,调查是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和系统的考古发掘比较起来,考古调查有工作周期短、投入小、覆盖面大的优点。
全部发掘一处遗址需要很长时间,而通过调查,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大范围的资料。
这对于通过遗址的数量、规模、生态环境等的变化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变迁等问题,有极大的优势。
因此,调查工作也就日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另一方面,考古调查获得资料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不及发掘资料。
所以,田野调查和发掘是互为补充的研究手段。
3,技术特点考古调查运用的技术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对遗址堆积造成破坏为原则。
这一点显著区别于考古发掘。
第二节考古调查的工作内容1,几种基于不同目的的考古调查调查工作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一般有下述几种。
1-1,普查指由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组织的摸清当地文物资源状况的调查。
普查要求对一个地区内所有地上、地下遗址进行调查,掌握其数量、分布情况、保存状况。
调查结果除了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之外,更主要的目的往往是为古遗址的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建国以来,全国规模的文物普查进行过三次,一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
1-2,学术调查出于某种特定学术课题需要而对一特定范围或性质的遗存内容的组织的调查,又称专题调查。
这类调查通常在规模上小于普查,调查对象的年代、类别也较普查单纯一些。
又因为这类调查是出于不同学术课题的需要进行的,所以其调查对象的范围、内容以及调查方法等也会因为课题的不同而有区别。
如:区域文化面貌的调查、专类遗存调查、环境考古、植物考古或动物考古等专题的调查等等。
2,基于不同技术支持的调查目前最常实施的是考古及其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的地面调查,此外还有航空和遥感调查、水下考古调查等。
规程修订部分详细说明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8)》修订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加此条款。
第三条新《规程》进一步细化了考古领队的职责,增加了考古工作单位的职责。
第二章考古调查新《规程》去掉了原《规程》第二章标题中的“考古钻探”部分。
考古调查包括了寻找发现古遗址和对遗址的调查两个关联的阶段。
而钻探,仅仅是遗址调查中可能用到的技术之一。
新《规程》明确规定,考古勘探(钻探是勘探的一种方法)是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考古发掘前可首先使用钻探的方法对遗址进行调查,确定发掘区域。
但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后,禁止在发掘区域内进行钻探。
第四条原《规程》没有说明考古调查的任务。
新《规程》明确提出考古调查的任务不仅是发现和确认文化遗存,还要研究文化遗存,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包括航空、遥感、探地雷达、水下声纳等,可帮助发现文化遗存,但勘探结果必须经过人工实地踏查核实。
“遗址”与“地点”的区分表现在几方面:1、通过地表散落遗物判断地下遗址状况是考古调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即便是在高度开发的农业区,遗址地表散落遗物也能某种程度上反映地下遗址的状况。
但由于各种原因,原属遗址上的遗物经常被带到遗址范围之外,此类地点的发现,可作为判断和寻找附近存在遗址的线索,因此也属于考古调查的工作范围,但不能视这些地点为遗址。
2、在严重风蚀又很少被后人活动干扰的地区,文化堆积中的细小物质流失,相对大而重的遗物基本留在原地。
此类堆积尽管已经脱离地层,不能将其视同为遗址堆积,但其散布位臵、密集程度等是推断过去存在遗址以及遗址堆积情况的唯一线索,应当重视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记录。
对这些地点上的遗物采集,更应当采用系统的方法。
3、年代久远或地势崎岖地区的遗址常因塌坡、流水等自然原因遭到破坏,搬运后形成二次堆积,由于原来的堆积结构遭到彻底破坏,不能视为遗址,但也是推断附近存在遗址的重要线索。
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而言,发现这类地点亦属不易,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考古调查第三章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第四章考古发掘中的领队职责第五章考古发掘第六章发掘资料整理第七章发掘成果刊布第八章发掘资料管理第九章附则附录一、遗址记录要点二、表格样式三、测定标本采集方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实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则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1第三条考古调查的任务与工作性质2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古代遗址,进而观察和研究遗址。
考古调查为遗址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与考古发掘互相补充的研究方法。
考古调查应选择尽可能避免损伤遗址文化堆积的技术。
如果必须对遗址进行试掘,应向国家文物局履行报批手续,并严格执行本规程第五、六章的技术规范3。
第四条考古调查的准备工作1,调查前应首先做好相关资料的预案研究,包括对拟调查地区的已有考古成果、相关历史文献的了解和对该地区1原《规程》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标题似有不妥之处。
就工作内容而言,考古调查包括了寻找发现古代遗址和对遗址的勘查两个关联的方面。
而钻探,仅仅是遗址勘查中可能用到的技术之一。
似无一定出现在标题中之必要。
另,修订稿之本章在表述逻辑上对原《规程》做了一定的调整。
2原《规程》没有关于考古调查性质的说明。
3从学术角度而言,必要的试掘,也是勘查遗址的技术方法之一。
但出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我国实行的《田野考古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包括试掘在内的考古发掘必须实行考古领队制和履行报批手续,而对于考古调查,则没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为了避免因不具领队资质的调查队对遗址进行发掘而造成损失,本稿将明确不把试掘列为调查技术。
地图、航空及遥感照片以及相关地质、环境等资料的分析4。
考古学通论
一、什么是考古学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遗迹(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2.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三、考古学的研究范畴1.时间范畴2.考古学的公用(1.补史 2.证史)四、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考古学文化1.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明包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后,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外延大,文明外延小。
3.考古学文化的定义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性的一群文化遗存。
4.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①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命名②在以小地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③④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二)考古学类型(三)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考古地层学2.考古类型学(四)考古学的研究步骤1.考古调查(田野调查)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
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
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考古发掘(田野发掘)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所谓的“宝物”。
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
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法规类别】考古工作
【发布部门】文化部
【发布日期】1984.05.10
【实施日期】1984.05.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
(文化部 1984年5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
第三条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第四条考古钻探
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第三章遗址发掘
第五条领队职责
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
第六条遗址发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遗址发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与记录遗存的本来面貌。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在数据库“中国法律法规大典(国家库)”中的文献号为44800。
是一部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1990年4月20日颁布的文物保护方面的法规。
从1990年4月20日开始实施.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考古调查、勘探预算定额第三章考古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第四章考古发掘特殊项目预算定额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考古经费管理,保证考古工作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文物考古单位为科学研究和配合建设工程及其他动土工程而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经费预算编制工作。
第二章考古调查、勘探预算定额第三条考古调查是为了解地面、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存而进行的查阅文献、实地踏勘、采集标本并做出文字、绘图、摄影记录,提出勘探或考古发掘计划等工作。
调查经费预算定额的内容有:调查人员的交通、住宿、补助费、民工费、技术工人费、文具及工具损耗费、设备更新折旧费、文物包装运输费、资料整理费及不可预见费。
调查经费按每平方公里500-1000元编列。
调查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按1平方公里计。
调查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由文物部门核收10%的管理费。
第四条考古勘探是为了解地下古代文化遗存的性质、结构、范围、面积等基本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作。
勘探经费预算定额内容有:勘探人员的交通费、住宿费、补助费、民工费、技术工人费、文具及工具损耗费、设备更新折旧费、资料整理费、回填费、不可预见费等.第五条普探指采用每平方米布孔5个的梅花点布孔法而进行的勘探工作.普通土质、孔深在2.5米深之内的普探定额标准以每百平方米用工数量为6-8工/日计算.第六条重点勘探指为了解墓葬及其他遗迹现象并在地面作出形状标记而必须进行的钻探工作。
普通土质、孔深在2.5米深之内的重点勘探预算定额标准以每百平方米用工数量为80-120工/日计算。
田野考古
一、田野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发现遗迹、遗址、遗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体来说田野考古调查即了解一个地区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的基本状况(古建筑、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碑刻等),为文物部门保护、管理、研究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了解一种考古学文化或某类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与信息(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与其他相邻文化的关系等)。
通过调查,了解一个遗址的人类文化遗存分布状况(分布范围、中心区、居住区、墓葬区、堆积厚度与层次等),为正式考古发掘做好准备。
田野考古调查的主要形式▪普查。
普查是对某一地区现存的所有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普遍性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一切可见的地上和地下的文化遗存。
目的在于掌握本地区的文化遗存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资料,为制定文武保护措施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复查。
复查是建立在过去调查或普查的基础上的有重点、有目的的再次或多次调查。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遗存的文化内涵、性质、时代、研究价值等。
▪▪▪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是为了解决某一学术课题而进行的专门目的的调查。
这种调查也一般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田野考古调查的一般方法一、踏查。
即实地步行调查。
通过观察冲沟断崖或村民取土处曝露出的底层及遗迹、遗物,了解遗址文化层堆积、保保存情况和文化属性、时代等。
踏查应注意遗址的范围及周边均需跑到;应尽可能多地采收各类遗物标本;应尽可能详细地作好各种文字、图表、影像记录。
二、钻探。
在地面遗迹露头不多或不足以了解有关地下埋藏情况时,配合以钻探的方法进一步了解。
钻探时,首先要在确定钻探的区域或部位规划布设探孔,并确定布孔的方法,绘制布孔平面图,常用的布孔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梅花点式布孔法:一般每平方米5孔,适用于大面积地下遗存的了解,如遗址、墓地的范围和墓位等。
▪▪▪井字形布孔法:相当于打两条十交叉探沟。
主要用于了解遗址的纵横不同深度的堆积情况。
考古调查方案大纲
考古调查方案大纲
1. 研究目的
考古调查主要是为了寻找历史文化遗存、了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历程、重建历史文化面貌等。
因此,在考古调查方案中,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2. 考古调查范围
考古调查范围是指考古工作的实地范围,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
3. 考古调查方法
考古调查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考古调查。
常用的考古调查方法包括:
•表层调查
•手掘调查
•试掘调查
•等高线探测
•遥感技术调查
根据考古调查的实际情况和目的,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
4. 考古调查人员及工作安排
考古调查人员包括考古学专家、技术人员、挖掘人员、保护人员等。
为了保证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安排,包括考古调查任务、工作时间、工作计划等。
5. 考古调查设备及保护措施
考古调查设备主要包括挖掘工具、仪器设备、保护用具等。
在使用设备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文物,制定值班制度,为文物安全保驾护航。
6. 结束报告
考古调查结束后,需要撰写考古调查报告。
报告必须详细记录考古发掘的工作过程、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等具体情况,同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结论。
7. 考古调查费用
考古调查费用是指进行考古调查所需的经费,包括人力费用、设备费用、保护费用等。
在制定考古调查方案时,需要对费用进行合理估算,并制定可行的资金筹措方案。
以上就是本次考古调查方案大纲的内容。
考古调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并认真执行,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
田野考古学课件-考古调查
第二節 航空勘察
地面步行觀察者由於視角小,對一些遺跡 現象熟視無睹,而訓練有素的空中飛行觀察者, 則能夠俯視大地,縱觀整個遺跡,可以很容易 地將那些在步行者看來是雜亂無章的斑跡拼成 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從而發現遺跡各組成部分 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是航空調查的基本原理。 航空攝影是一種直接從空中獲取地面資訊的有 效手段。它用圖像形式客觀地重現一個較大面 積內的地面真實情況。紅外攝影術在航空攝影 中的利用,增加了勘察對遺存的感知能力。
在國外,航空勘察古代遺存已發展成新 的分支學科一航空考古學。 1985年,我國 首次進行航空考古試驗,對秦始皇陵保護 區進行航空彩紅外攝影和熱紅外掃描,取 得良好成果。
航空考古較複雜,本節簡要介紹航空勘 察的基本方法。
在航空勘察時,供飛行勘察遺跡的標誌 有:陰影標誌、洪水標誌、霜雪標誌、土 壤標誌、潮濕標誌、植被標誌。
航空調查是現代田野考古的重要方法。航空勘 查的主要作用是: (1)在難以開展地面踏查的地 區(如沙漠、草原、山地),無法鑽探的多石地區, 航空勘查卻能大顯身手。(2)在居住稠密的農耕區, 能使許多地上遺跡和被移平的地下遺跡重新顯露 出來,提高普查水準。(3)航空勘察可以在較短時 間內比較簡便地對大範圍內區域進行全面普查, 既經濟省錢,又節省人力時間,而且飛行勘察不 直接接觸古跡,不會使其受到損壞。(4)在條件有 利地區,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將那些在地面上一 般只有通過大面積的發掘和複雜測量才能在圖紙 上看到的遺址整體及諸細節之間的關係,以照片 形式表現出來,既概括,又準確客觀。如農田、 道路、圍溝、聚落的房址分佈、房內柱洞排列、 軍事要塞分佈。(5)簡便測繪工作。可以把幾個月 辛苦的地面測繪工作,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 內得以完成。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90)文物字第248号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国家计委、财政部1990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90)文物字第248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考古经费管理,保证考古工作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文物考古单位为科学研究和配合建设工程及其他动土工程而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经费预算编制工作。
第二章考古调查、勘探预算定额第三条考古调查是为了解地面、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存而进行的查阅文献、实地踏勘、采集标本并做出文字、绘图、摄影记录,提出勘探或考古发掘计划等工作。
调查经费预算定额的内容有:调查人员的交通、住宿、补助费、民工费、技术工人费、文具及工具损耗费、设备更新折旧费、文物包装运输费、资料整理费及不可预见费。
调查经费按每平方公里500-1000元编列。
调查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按1平方公里计。
调查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由文物部门核收10%的管理费。
第四条古勘探是为了解地下古代文化遗存的性质、结构、范围、面积等基本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作。
勘探经费预算定额内容有:勘探人员的交通费、住宿费、补助费、民工费、技术工人费、文具及工具损耗费、设备更新折旧费、资料整理费、回填费、不可预见费等。
第五条普探指采用每平方米布孔5个的梅花点布孔法而进行的勘探工作。
普通土质、孔深在2.5米深之内的普探定额标准以每百平方米用工数量为6-8工/日计算。
第六条重点勘探指为了解墓葬及其他遗迹现象并在地面作出形状标记而必须进行的钻探工作。
普通土质、孔深在2.5米深之内的重点勘探预算定额标准以每百平方米用工数量为80-120工/日计算。
第七条较软土质以上述定额标准为基数最多核减25%。
较硬、特硬土质或带水操作以此为标准增加50-150%。
孔深在2.5米以上,深度每增加0.5米,预算定额相应递增10%。
第八条普探面积最低从100平方米起计算。
重点勘探面积最低从10平方米起计算。
第三章考古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第九条考古发掘经费预算内容包括:一、人工费用:1、民工费;2、技术工人费;二、其他发掘费用:1、消耗材料费;2、器材、设备更新折旧费;3、记录资料费;4、运输费;5、占地补偿费;6、临时建筑设施费;7、标本测试鉴定费。
(完整word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8)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考古调查第三章田野考古工作中的文物保护第四章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职责第五章考古发掘第六章发掘资料整理第七章发掘成果刊布第八章发掘资料管理第九章附则附录一、野外作业技术要点(一)遗址测绘(二)考古调查(三)考古发掘二、采集及取样要点(一)要求(二)种类(三)采集方法(四)采集技术(五)采样方法举例(六)考古资料采集和取样的数量三、记录要点(一)田野考古记录的基本要求(二)文字记录要点(三)发掘区测绘记录要点(四)影像记录要点四、库房管理(一)库房管理(二)记录资料汇总与存档五、资料整理要点(一)整理修复(二)标本入库(三)样品送检(四)建立资料库与电子数据库例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必须服从文物保护的需要。
第三条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本规程。
第二章考古调查第四条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确认和研究文化遗存,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考古调查应尽量选择避免损伤遗址文化堆积的技术,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应与实地踏查相结合。
遗址的确认以发现原生文化堆积为准,应注意与地点的区分。
第五条准备工作1,调查前应对拟调查地区已有考古成果、历史文献、地图、遥感照片,以及地质、环境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
2,根据调查目的制订工作方案,包括调查区域、对象、内容、技术方法、人员组成和经费预算等,并做好物质准备。
第六条考古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环境、保存现状等。
1,测量遗址的地理坐标,并标注在地图上。
2,遗址范围与面积依据已暴露文化堆积的位置,并参照地表散见遗物的分布范围确定,必要时适当辅以勘探手段。
3,遗址的文化堆积状况包括埋藏深度、堆积层次和厚度、暴露的遗迹遗物等。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作者:信息中心查看:1610 时间:2005-9-1 12:00:00【大中小】(文化部1984年5月1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保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对执行本规程负有完全责任。
每个考古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模范执行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
第二章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第三条考古调查考古调查主要指地面踏察,一般分为区域普查和专题调查。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第四条考古钻探考古钻探是田野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行时应慎重,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
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
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遗址发掘第五条领队职责工地领队应对下列事项负责:1、组织各项发掘准备工作。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考古学》PPT课件)
金石学
现代考古学
研究目的: 以证经补史
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历史
研究对象: 零星出土和传世的遗物 科学发掘所得的古代遗存
手段和方法:
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不是也不可能从传统的金石学中生长出来
(二)考古学传入中国(1895-1921年) 1. 西方学者在西北地区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活动,主要内容是对
社会考古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 主张用考古资料研究过去的社会组织、社
过去做出考古诠释的方法 会规模、社会结构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V.G.柴尔德
C.伦福儒
“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社会考古学研究》
认知考古学 通过与特定人群有关的一些相互关 联的遗存去了解他们共有的认知图
性别考古学 重新评估男女两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作 用,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
C.伦福儒 以现代人出现为界的前后两部分
• 揭露考古研究各个阶段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 寻找与女性相关材料,分辨其表现
• 考察性别差异问题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 (一)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 零星发现,产生于宋代,鼎盛于清中后期至民国 北宋刘敞——《先秦古器图碑》 《先秦古器记》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近代以来才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从欧洲和北美地区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 欧美考古学简史
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约2000年前的基石 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得到一定进展 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和认识 考古学从古物学的础上发展而来,至19世纪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欧美出现
考古工作手册
考古工作手册一、考古学概述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实物遗存进行研究,探索人类历史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到人类在文化、科技、经济、艺术等方面的演变,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考古实践的各个环节。
二、考古调查与发掘2.1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通过系统地搜集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信息,进而分析其文化特征、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等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节将介绍考古调查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1)调查目的与计划制定在开展考古调查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如了解某一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探寻某一历史事件的证据等。
同时,需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调查范围、时间、人员分工等。
(2)资料收集与现场观察在调查过程中,需通过搜集古籍、地图等文献资料,以及现场观察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信息,了解调查区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同时,要注意观察地表遗物分布情况,初步判断古文化层的位置和保存状况。
(3)遗物采集与记录在调查过程中,需对具有考古价值的遗物进行采集,并详细记录遗物的特征、位置等信息。
记录方式包括文字描述、拍照、绘图等。
对于采集到的遗物,需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研究。
(4)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调查结束后,需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调查区域的古文化特征、时空分布规律等信息。
最后,需编写详细的调查报告,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2.2 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节将介绍考古发掘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发掘计划制定在开展考古发掘之前,需制定详细的发掘计划,包括发掘目的、范围、时间、人员分工等。
同时,需要了解遗址的地形地貌、保存状况等信息,为发掘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清理地表与布方在发掘之前,需对遗址地表进行清理,以便更好地观察地表遗物分布情况。
同时,需根据遗址地形和发掘目的,合理布设发掘探方(即发掘的基本单位),以便更好地控制发掘范围和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考古调查第一节考古调查的任务和作用1,任务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确认古代遗存,对其进行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依据。
2,作用田野考古调查的基本目的是寻找和发现古代遗址。
从这个角度而言,调查是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和系统的考古发掘比较起来,考古调查有工作周期短、投入小、覆盖面大的优点。
全部发掘一处遗址需要很长时间,而通过调查,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大范围的资料。
这对于通过遗址的数量、规模、生态环境等的变化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变迁等问题,有极大的优势。
因此,调查工作也就日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另一方面,考古调查获得资料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不及发掘资料。
所以,田野调查和发掘是互为补充的研究手段。
3,技术特点考古调查运用的技术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对遗址堆积造成破坏为原则。
这一点显著区别于考古发掘。
第二节考古调查的工作内容1,几种基于不同目的的考古调查调查工作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一般有下述几种。
1-1,普查指由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组织的摸清当地文物资源状况的调查。
普查要求对一个地区内所有地上、地下遗址进行调查,掌握其数量、分布情况、保存状况。
调查结果除了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之外,更主要的目的往往是为古遗址的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建国以来,全国规模的文物普查进行过三次,一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
1-2,学术调查出于某种特定学术课题需要而对一特定范围或性质的遗存内容的组织的调查,又称专题调查。
这类调查通常在规模上小于普查,调查对象的年代、类别也较普查单纯一些。
又因为这类调查是出于不同学术课题的需要进行的,所以其调查对象的范围、内容以及调查方法等也会因为课题的不同而有区别。
如:区域文化面貌的调查、专类遗存调查、环境考古、植物考古或动物考古等专题的调查等等。
2,基于不同技术支持的调查目前最常实施的是考古及其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的地面调查,此外还有航空和遥感调查、水下考古调查等。
和地面调查相比,空中调查有它的优势,也有不足,其结果说到底还需要地面调查验证。
3,地面调查的工作方式地面调查通常以一个地理地貌单位为工作范围,又称区域调查。
对这个区域的调查,可以设计不同的调查方式。
3-1,区域系统调查又称拉网式调查,国外也叫全覆盖式区域调查。
指将调查范围内每个细节地点都走到、观察到,发现的任何文化迹象都要有记录,以及按经仔细设计的遗物采集方法进行遗物采集。
3-2,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受到某种条件的制约,如经费不足、工作季节不适、队伍人员不整齐等原因,无法开展区域系统调查。
这时可采取对调查区域内进行抽样调查的办法,抽样又有随即抽样、系统抽样之分,各有所长和所短,选择时要对此进行了解,以便使其成果最大接近我们的学术目标。
3-3,目标调查根据已知的线索进行调查。
4,考古调查的工作内容从工作内容而言,调查工作的内容整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区域调查,以发现和记录遗址或地点的位置为主要目标;一是对遗址本身尽可能详细的考察。
这两个工作部分经常是前后衔接的。
第三节准备工作在开始进行一项考古调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若干必要的准备工作。
1,了解拟调查地区的情况对拟调查地区已有考古成果、历史文献、地图、遥感照片,以及地质、环境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
2,制定调查工作计划调查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2-1,设定包括调查区域2-2,设定调查内容如重点是什么时代的遗址、针对何种学术问题等等。
2-3,设计技术方法和技术标准技术方法如全覆盖式还是抽样以及采取那种抽样,是否配合航空、物探等技术手段,重点采集那类资料以及采集方法等等。
技术标准包括对遗址的观察内容和详细程度的要求、统一的记录标准、遗物资料采集标准等等。
2-4,选择最有利调查的时机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制定调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实施计划的时机。
原则是尽量选择一年之中地面暴露遗迹遗物最多的季节。
此外,为了不同的调查资料之间可进行比较研究,相同的调查观测条件也是必须的。
3,调查队伍的组织考古调查通常集体工作。
调查队需要有负责人主持全面的学术活动。
调查队组成除考古人员和辅助人员外,还应视需要聘请地貌、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专家以及测绘、GIS分析等技术人员。
其咨询意见和专业技术有利于正确和更深刻地理解调查对像。
4,物质准备主要包括:4-1,地图(及航空、遥感照片、卫星照片)地图对于野外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有指示方向、计算距离的作用,对考古调查而言,通过对地图的仔细研究分析,还可以获得许多古代遗址的信息。
同时,地图还是标记调查发现的最重要工具。
调查用地图应尽量选择比例尺大者(最好将其数字化处理成电子地图,将便于调查中的数据采测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迅速共享)。
4-2,调查工具和遗物采集包装材料如手铲、锹、镐、包装纸、包装袋、绳等。
4-3,调查数据采测器具如GPS、便携式计算机等,图像记录器具及耗材,文字记录用品4-4,通讯工具4-5,医疗救生品4-6,交通工具4-7,经费航空或水下考古调查的物质准备更为专业和复杂。
调查的装备可以根据调查的内容和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尽量精简。
第四节调查技术1,发现和确认遗址1-1,遗址的种类在中国境内,常见的遗址形式在山区有洞穴遗址、平原和河流阶地上有平地遗址、沿海地区有贝丘和沙岗(沙堤)遗址等。
按照功能分类,有居住遗址、墓地、城址,手工业的制陶、冶金和采矿、制盐、酒坊等遗址,此外,还有寺院和石窟寺、长城、道路阡陌、水利工程、岩画、农田等等。
理论上说,后者是研究后的认识,前者是在野外最直接观察到的形式。
1-2,遗址的分布古代遗址虽然大都已经被埋藏地下,但它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只是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遗址,分布情况不太一样,它们的分布规律显现程度也不一样。
需要我们根据已有线索仔细分析,从而使得调查更有目的性。
1-3,发现和确认遗址利用地图、航空照片对地形环境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分析,以及参考民间线索,都是发现遗址的有效的办法。
但这些分析技术的应用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它们所提供的线索很可能挂一漏万。
此外,找到并确认一处遗址,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的各种方法中,尤以全覆盖式的调查最为系统和彻底。
遗址所在地的地表、沟坎断面总会多多少少暴露出一些遗物乃至地层堆积。
发现它们,也就发现了遗址的重要线索。
但这还不等于找到了遗址。
还需进一步判断它们是否为原生堆积,还是后期搬运造成的次生堆积。
只有找到了原生堆积,才能断定这是一处遗址。
否则,只能称为“地点”。
“遗址”与“地点”的区别:1、通过地表散落遗物判断地下遗址状况是考古调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即便是在高度开发的农业区,遗址地表散落遗物也能某种程度上反映地下遗址的状况。
但由于各种原因,原属遗址上的遗物经常被带到遗址范围之外,此类地点的发现,可作为判断和寻找附近存在遗址的线索,因此也属于考古调查的工作范围,但不能视这些地点为遗址。
2、在严重风蚀又很少被后人活动干扰的地区,文化堆积中的细小物质流失,相对大而重的遗物基本留在原地。
此类堆积尽管已经脱离地层,不能将其视同为遗址堆积,但其散布位置、密集程度等是推断过去存在遗址以及遗址堆积情况的唯一线索,应当重视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记录。
对这些地点上的遗物采集,更应当采用系统的方法。
3、年代久远或地势崎岖地区的遗址常因塌坡、流水等自然原因遭到破坏,搬运后形成二次堆积,由于原来的堆积结构遭到彻底破坏,不能视为遗址,但也是推断附近存在遗址的重要线索。
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而言,发现这类地点亦属不易,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4、水下发现的沉船,就埋藏原因来说,属前述“地点”的范畴。
但有些场合下,沉船结构没有严重损坏,对其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与对待遗址类同。
一旦发现了遗址和地点,便需要做记录,内容主要是这处遗址发现时间及经过、遗址的地理位置、经纬度、突出的地物特征或者同附近地物特征的方位关系等,并标示在地图上,能够照相记录更好。
如果遗址地点有名字,延用之,没有,给予适当命名。
2,遗址勘查发现一处遗址之后的下一步工作是对该遗址的勘查,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功能结构、环境特征、景观布局、保存现状等信息,建立遗址档案资料,为考古和遗址保护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
2-1,范围与面积遗址范围与面积主要依据遗址上各处暴露文化堆积的位置,串连成一个范围来确定。
如果遗址埋藏深,堆积暴露得少,也要参照地表散见遗物的分布范围、遗址地形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适当辅以勘探手段。
2-2,文化堆积状况遗址的文化堆积状况包括埋藏深度、堆积层次和厚度、暴露的遗迹遗物等。
可通过直接观察堆积断面,并综合各观察点的情况进行整体推断。
但对断面不得随意铲挖,避免对遗址造成破坏。
必要时可进行勘探。
地层断面的每个观察点均要单独编号。
2-3,遗迹分布各种遗迹分布情况的调查指遗址上不同种类的遗迹大致分布位置、范围等,借此了解遗址功能分区结构。
可综合地表尤其的各处保留断面所见遗迹情况综合推测之。
2-4,遗址微地貌特征指遗址范围内的地形特点。
如果这种地形特点与遗址以外有明显区别,则它很可能是人为干预后的结果,即也是了解遗址结构的一种线索。
2-5,遗址的年代与文化性质有选择地采集暴露在断面上的遗物和拣选地表散落的特征遗物,以了解遗址的年代、文化面貌等。
2-6,遗址景观环境包括地形、地貌、遗址相对高度、水流、土壤、植物、动物、交通、气候、矿产资源等内容。
景观是相对于聚落的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既包括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地点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自身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和文化阐释。
如根据民族学的经验,农业居民95%的日常活动集中在距居住地步行1小时,即约5公里半径的范围内;而狩猎采集者的活动半径可达到10公里左右。
获得有关这个范围的信息,对于理解当时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直接了解古代遗址当时的景观环境或许有困难,但现代景观与古代景观或者还保留着联系。
因此,至少应对现代景观调查记录。
遗址景观环境的调查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根据具体情况设定调查、取样、记录的内容和方法,并撰写专项调查报告。
2-7,评估遗址保存现状,提出文物保护建议3,调查技术要点3-1区域系统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又称“拉网式调查”,国外也称为“全覆盖式区域调查”(Full coverage regional survey),是考古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近年来已在国内广泛开展。
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时,需要注意工作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全面性问题。
系统性指因为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较多,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统一标准,以便调查资料的有效共享和对比研究。
全面性主要指设定的研究区域内的每一块土地均应调查到,从而达到全覆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