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曾冠霖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情境教学策略探究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必读书目。
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探究情境教学策略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的实施与运用,提出创设数字化情境、思辨情境、整合情境和实践情境,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情境教学新课程改革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下,既要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编排设置,从不同的维度践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我国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是我们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威文献。
《乡土中国》进入高中统编教材,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视,也说明《乡土中国》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还蕴含着十分珍贵的教育资源。
如何开发这个资源宝藏,成为有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尤其是在“双减”的教育大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刻不容缓。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更好地落实《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提升综合素养,是语文工作者必须面对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及方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五单元“阅读指导”板块为学生初次阅读学术著作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和目的,即“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引我们,阅读整本书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认知,融会贯通,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对此,权威专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作了进一步指导:温儒敏先生在《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中提出“书的‘类型’决定‘读法’”的阅读观点,并指出“学术著作类整本书阅读主要是普通的非专业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概念与结构共析思维与文化同承——《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起单篇或单元教学,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也更具有挑战性。
以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乡土中国》为例,此书具有概念新颖、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比较以及运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阐释概念的特点,教学价值显著。
但作为一部没有情节、缺少故事的学术著作,高一学生往往因为缺少阅读经验而对其缺乏阅读兴趣。
为此,我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个性,开设4节导读课,运用相互穿插、不断重复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总结概念、理清结构、分析语言、关照现实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持续、深入地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一、导读准备(一)教师准备首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并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相关的如XXX的《乡土重建》等学术类著作、XXX《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理论著作、XXXXXX的《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等论文资料进行研究、钻研。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研究的方式或方法。
我执教班级的学生属于深圳市中等层次的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能力不强,逻辑思维的能力缺少训练,语言理解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为此,在此书的导读的过程中,我结合其独特个性,通过交叉重复、对比研究、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学术类著作的能力。
(二)学生准备《乡土中国》共14章,教师共开设4节导读课。
在教师开设导读课之前的前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
在教师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研究任务一是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落地 实施策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落地实施策略一、《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专著,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具有通论的性质。
是费孝通先生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开设“乡村社会学”的讲课内容,由“乡土本色”“论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共14篇文章组成的论文集,每章的篇幅都不长且独立成篇。
《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是“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后记》),“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后记》),“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后记》),“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二、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和价值1.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很多特征正在逐步削弱,甚至消失。
因此阅读《乡土中国》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性,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心理特点。
2.在新高考改革之际,《乡土中国》整本书入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成为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同时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为18个任务群,而整本书阅读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有着非凡的意义。
阅读《乡土中国》既是在进行教材的学习,同时也是在进行任务群的学习,便于学生积累阅读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阅读的门径。
3.由于《乡土中国》整本书为论文集,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同时还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因此,整本书的阅读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梳理、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考能力,便于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语文学科素养。
同时面对乡土中国的种种特性,学生需要进行优劣的鉴别,便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进一步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将立德树人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概念与结构共析 思维与文化同承——《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
等论文资料进行学 习、钻研。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 学情 .选择适合学生学 习的方 式或方法 。笔者执教 班 级 的学 生 属 于深圳 市中 等层 次 的学 生 ,整 体把 握 整本书的能力不强 ,逻辑思维的能力缺少训练 ,语 言 理解 的能 力 也 有待 加 强 。为 此 ,在 此 书 的 导 读 的 过程 中.笔者结合其独特个性 ,通过交叉重复 、对比 研 究 、思维 导 图 等 形式 ,帮 助 学 生 提 升 阅读 学 术 类 著 作 的能 力 。
概念与结构共析 思维与文化同承
— — 《乡土 中国》“整本 书阅 读 与研讨 ”的 设计 与实 施
凰 曾 冠 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以下称 “新 课标 ”)中 的“整 本 书 阅读 与研 讨 ”比起 单篇 或 单 元教 学 .自有其 独 特 的 教学 价 值 ,但 也 更 具 有 挑 战 性 。以社会学研究 的经典之作 《乡土 中国》为例 ,此 书具有概念新颖 、结构清晰 、逻辑严密、采用比较以 及 运 用理 论 与实 际结 合 的方 法 阐释概 念 的特 点 ,教 学 价 值 显 著 。但 作 为 一 部 没有 情 节 、缺 少 故 事 的 学 术著作 .高一学生 往往因为缺 少阅读经验 而对其缺 乏 阅读 兴趣 。为 此 ,笔者 结合 “新 课 标 ”的相 关 要 求 和 《乡土中国》的独特个性 ,开设 4节导读课 ,运用相 互 穿 插 、不断 重 复等 方 法 ,帮 助学 生从 总 结概 念 、理 清 结构 、分析 语 言 、关 照现 实 等四 个方 面 进行 学 习 , 以此来激发学生持续 、深入地阅读《乡土中国》的兴 趣 .培 养 阅读整 本 书 的能力 .养成 良好 的 阅读 习惯 。
一 导 读 准 备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
中学语文·教改快递 Il_I举
麦轻花”为例 。我意识到 ,他所谓的没意思 ,是基于 语言不浅显直 白,晦涩难 唐。而这 ,却正是冯至文字 的妙处——含蓄诗意。所谓以诗人写诗人 ,自然也 在 文 字 间 有对 偶 ,有 押 韵 ,有意 境 。于 是 ,我 引着 学 生 以诗 歌 鉴 赏的方 法来 品味该 句 的情 调 ,明显感 受 到学生的若有所思 ,也给 自己以新的阅读体验 ,印 象深 刻 。
《杜甫传》教学结束后 ,学生能够以一颗温 隋的 心来 亲近 这位 老 人并 观 照 自己 。他 们 用行 动 表达 了 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认可 ,而 自己也仍有许多问题留 待进一步思考与解决 。叶圣陶先生说 :“脚踏实地 ,毫
不苟且。”整本书阅读绝非一蹴而就之功 ,而在于水 滴石穿之力。阅读并非作秀,它很朴素 ,且是内力的 潜滋暗长,润物无声 ,急躁不得。每一步都是下一步 的起 点 。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和反思摘要:《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著作,其中的内容和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高中生而言,很多专业的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使其缺乏足够的阅读兴趣,甚至让其产生了畏难情绪。
本文将结合这一情况分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针对于具体的实践加以反思。
关键词:《乡土中国》;阅读设计;反思《乡土中国》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深刻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同时涉及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之抽象数学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的学生失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多种多样的困难。
教师们应该做出科学化的阅读指导,让学生们明确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阅读的意义。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依据《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应该积极的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指标加以分析,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阅读情况做出合理化的调整,并且适当的融入创新元素。
《课程标准》需要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全书的大纲小目和相应的关联,作出全书的内容简介;将书中的相关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加以把控;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料,全面解读书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在反复的阅读以及思考实践中,探索出书籍的语言特征和论述逻辑。
首先,应该具备阅读的预期目标;其次,由粗略到细致,逐步的推进;再者,需要抓住核心概念,寻找到概念之间的联系;重视作者研究的基本思路,通过反复的阅读过程,展开详细的思考。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一)引导阅读前需要深入思考在引导着学生们对整本书进行阅读之前,教师们必须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过积极的收集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影像音频等,展开细致化的研究工作,形成对于《乡土中国》的全面解读,以此才能保证在指导学生的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针对性。
若是教师们缺乏细致的研究,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对于文章的科学把控和详尽分析,在指导学生们阅读的时候也无法保证有效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阅读的先行者,而不是泛泛的要求学生们完成几章内容的阅读或简单的设置相关的问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类型决定读法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类型决定读法作者:陈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7期陈琳陈琳,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阅读门类的偏废直接影响思维的全面发展,文学作品阅读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培养思辨思维、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面力有不逮;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说,在学校教育的阶段结束之后,依然需要主动阅读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术著作,缺失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不利于阅读者保持良好的终身阅读习惯。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对接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下简称“学习任务群1),是新课标和统编教材对阅读偏好的纠偏,值得一线教学实践花大力气去研究、落实。
学术著作有三个特征:聚焦某一研究领域,讲究论述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追求理论发现的创新性。
读《乡土中国》,是为了通过读“这一本”,掌握学术著作这一类的通用的读法,积累属于学生个体的阅读经验,准确把握学术特征。
以下具体讨论阅读策略及其效果。
一、学术著作的阅读顺序学生在学术著作阅读方面基本上是零基础,为此,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在“阅读指导”中给出了一些阅读策略,其中包括“先粗后细,逐步推进”,这里的“粗”指的是通过序言、后记、目录,先大致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细”指的是抓住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细致地深入建构理论的过程。
“先粗后细”其实是关于阅读顺序的指导,它与原生态阅读顺序相对应。
原生态阅读顺序即从正文开始,一页接着一页读下去,自然而然地完成整本书阅读;这种顺序在长篇小说阅读最为常见,因为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强,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
学术著作没有故事性,以科学性、逻辑性见长,有些学术著作内容艰深晦涩,如果没有特定的阅读顺序,阅读者很容易半途而废。
依照第五单元提供的阅读策略,《乡土中国》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序言——后记——目录——正文;我们依次介绍前三个步骤(粗的部分),把握其对建构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策略探究——以《乡土中国》为例
周刊166教材教法|精品课例摘 要:阅读策略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高中阶段施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必将要贯穿必修、选择与选修这三个方面,整本书阅读也成为了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
对此,本文就将以《乡土中国》阅读为例,全面探讨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并希望以此种教学方式来有效的激发高中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提高于都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当前,整本书阅读更加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与阅读学习的需求,因此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十分的重视整本书阅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下,整本书的阅读策略逐渐被大范围应用,但在很多地区仍然没有队整本书阅读策略展开实质性的规划与应用,以至于阅读教学的效果依旧不佳。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也很大,语文课时变得紧张,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在这样的状态下,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能够从兴趣、思考以及效率方面带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
一、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繁重,面临高考,很多学生都紧绷着注意力,一头埋在学习环境中,然而语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升学习进度,然而因为环境和学习压力的影响,针对某高中高一到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下能够发现,从不进行阅读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详见表1。
表1某校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由此,我们能够发现,高中的阶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偶尔进行阅读的学生群体占据最多,而从不进行阅读的学生群体数量也很多,这也说明在环境和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就不会进行任何的阅读学习。
二、阅读策略在高中整本阅读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当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施行的同时,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
【统编版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学情分析《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当时面对的群体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学生,尽管相比较于专业性的学术著作,在内容和语言上相对通俗易懂和雅俗共赏,但是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因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阅读的浓厚兴趣和存在畏难情绪。
因此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让学生明确阅读《乡土中国》要重点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
这就涉及到了阅读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阅读依据我认为,阅读《乡土中国》的依据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有关整本书的阅读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以调整、创新。
《课程标准》要求“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树立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也对阅读《乡土中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阅读指导。
1、要有阅读的“预期“;2先”粗“后”细“,逐步推进;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4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5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因为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不再赘述。
在研究如何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前,我先阅读了《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等教学杂志上的有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专业论文,认真研究了全国其他省市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同时又吸纳了我们前期进行的《平凡世界》的阅读思路和方法,制订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三阅读设计1、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有关的文献资料,影像视频等进行细致地学习与研究,形成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思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交流分享教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交流分享教案一、任务驱动导入,讨论费氏语言师:你瞧大家这准确度,果真举了生活化的例子,还有中西方的比较,但这个荐头店在当时看来是通俗易懂的,但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我们也是陌生的,但却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反而我们还能很清楚的理解荐头就是现在职业介绍所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费先生的语言,就是用词很接地气,比如乱烘烘,机构,老妈子都使用了很普通的语言很质朴。
师:很好,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内容背后的语言表达,除了刚刚大家想到的这些之外还有用词的浅白,讲道理深入浅出的方法等等。
一个人的语言就像是一个人扑面而来的性格,无论他表达什么都离不开一个作者的语言,就像大家想的那样,费先生这么说自己:“我认为读者所以喜欢我的作品,是由于我用了浅显的语言,这与大多数作家的笔法不同........此外,我经常使用实例说明我的观点。
这就迎合了广大读者的心理.......公务员,家庭主妇,学生开始从我这里学到社会学里学到社会学.”潘光旦先生的序言题目:未经“国定”的一册公民读本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费孝通的语言为什么就这么受欢迎呢?只是因为浅显吗?想要从一、整本书里发现一些语言的魅力,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发现者的视角去发现费孝通语言的魅力吧!二、建立语言库,分析语言魅力原因1.完成活动一: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这是幽默生动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小组评价:孟子骂人这个反差萌,用三千里,表明差序格局形成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蔓延,用了比喻把孔子的“众星拱之”和差序格局放在一起,画面感很强。
总结:看来大家都有共识:费孝通的书被称为国民读本跟他幽默生动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可我们都知道幽默有很多种,比如土味幽默,冷幽默,嘲讽性的幽默,这些幽默也有生动的表达,质朴语言,各类的比喻,可费先生的幽默似乎不属于这些,哦,你说的很好,高级幽默,补充得很好,因为这是一篇学术作品,如何在严谨中显现出表现出幽默这可是相当不容易的,那么我们进一步去看“费氏金句”幽默的背后是什么呢?四、借助语义系统帮助发现幽默的小秘密学生活动三:组长登录NLPIR-ICTCLAS汉语分词系统(中科大),将全部小组组员的语句导入分词系统着重观察一些数据:请大家根据这些语言中的常用名次,形容词,助词等,以及不同词性的占比来谈谈小组关于费氏金句的分析;根据这些句子背后系统识别的文本分类,对于作者创作的情感分析,来谈探你对于数据结果的理解。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摘要:传统高中语文阅读通常是对文章的碎片化阅读,这不利于学生整体文章内容的把控。
基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要引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文以《乡土中国》为例,在分析了其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义基础上,指出在具体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五何”导学法,通过“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五个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对于著作的内容有大概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时,在具体的章节阅读前,可以引入影视资料作为辅助材料,加深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思考。
此外,还要注重基于阅读的写作锻炼环节,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引言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通常是摘取文章中的部分章节,对其内容进行语言表达方式和中心思想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却容易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所偏颇,不够全面。
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要引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指在对整本书的内容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具体地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阅读策略的有效实施是基于学生对于书的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基础上的文章内容分析。
相对于片段阅读而言,整本书阅读内容更加丰富,需要的时间更多,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阅读策略的合理运用,以提高阅读效率。
一、《乡土中国》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深入中国乡村考察之后,运用朴实的故事创作的纪实类文章。
《乡土中国》一书创作于1940年,该书总共有字数约7万字,分为十四个章节,主要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
四十年代的中国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作者在走访的过程中把视角放在中国乡村社会学特点分析上,本书主要关注于什么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土社会的内容?并且从等级性、血缘性和严格性等角度阐述了当时中国乡土的社会特点。
石骏:《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设计
石骏:《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设计回眸乡土知来处——《乡土中国》阅读与研讨设计石骏01PART学习情境与任务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丰富的社会学研究成果。
他的家乡江苏吴江在他曾二十六次考察访问的江村设立了费孝通纪念馆。
纪念馆主要围绕“差序格局”“志在富民“文化自觉”三个主题词布展,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观性和教育性,但这种展出方式较难激起参观者对其相关作品的阅读欲望。
学者陆也夫曾说过,“研讨一个学者的著作是对他的最高礼节”。
而《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在馆中只有一本书陈列。
我们可否尝试为纪念馆策划一次《乡土中国》特展,设计几块展板,把这部作品介绍给大众,让观众有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费老的作品,实现对他的真正纪念。
02PART学习内容与目标1.阅读与鉴赏。
通读《乡土中国》14章,通过对各章内容的概括和概念提炼,把握整本书的理论架构;重点研读部分章节,理解章节的内在逻辑,如概念与概念间的差异,概念与材料间的关联,材料的调查与选择,以及作者的论述思路等;通过阅读序言、后记等相关的背景材料,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
2.表达与交流。
能够运用简洁语言概括作品内容和本书的学术影响;能够运用简明而富于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所负责的展板内容;在策展讨论过程中,能够把对作品的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清晰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能够在小组交流中倾听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撰写解说词,并能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
3.实践活动。
在展览主题的确定过程中,学习用表格形式梳理各章节内容和核心概念;在展览大纲的编制过程中,学习运用思维导图表现研读内容的内在逻辑;在展板图文设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PPT、PDF或手绘形式呈现个性化的展板设计;在相互评价中,学习如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03PART学习活动概述本活动围绕“为《乡土中国》策展”,设计了拟定主题、编制大纲、图文展示三个任务,分别对应通读、重点研读和迁移拓展三个学习层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引入“活水”激兴趣纲举目张授以渔——《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
而倡导“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则并不仅限于文学类作品,一些普及性学术著作也进入到高中生的阅读视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正是这样一本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很多人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就是通过《乡土中国》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的。
对高中生而言,《乡土中国》的阅读量并不大,不到7万字,是典型的“大家小书”。
全书共14章,单章篇幅也不长,是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较适合的入门级书目。
虽说《乡土中国》的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甚至很多地方不乏幽默,但毕竟不同于学生读惯了的文学作品。
它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而且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对社会学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
学生对其既没有相关阅读经验又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便可以预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予得当的阅读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里,我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的《乡土中国》为例,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高中生学会阅读社会科学这类学术著作。
我们知道,像《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导读课,显然有异于常规的语文课:一是它的篇幅较长,是单篇课文的几倍甚至数十倍,课内时间大部分用于精读原作,能留给教师安排的课时就非常的少;二是阅读主要集中在学生挤出的零碎的课外时间,不连贯、泛泛式的阅读难保其阅读质量;三是它的学术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要求较高。
据此,我不仅要对课时“精打细算”,更要有明确的导读“预期”。
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我安排4个课时学习内容和预设两个学习目标。
4个课时学习内容。
第1课时学习“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和第1-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第2课时学习第4-8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第3课时学习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第4课时学习第12-14章(“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基于大概念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实践路径探索——以“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为例
基于大概念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实践路径探索——以“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为例
谢昌霖;侯宇轩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5
【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阅读与研讨的方式实现对整本书的拓展性理解。
而大概念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实现迁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先从为什么读、如何去读两个方面厘定大概念,再通过核心任务驱动、专题研讨思辨、过程评价量化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完成小组专题汇报、班级主题研讨、阅读体验总结,促进学生学术阅读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谢昌霖;侯宇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依托整本书阅读,培养读思达素养——以《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2.树立“整”的概念——《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札记
3.小学整本书阅
读教学路径的探索——以《夏洛的网》童话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4.运用项目学习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以《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浅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摘要:整本书阅读已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乡土中国》作为高中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书目在实际教学中尚未有明确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技巧难以抉择,另一方面是其作为学术著作的独特性难以理解。
结合案例分析法下,对这两面进行探讨研究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的设计。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国提出核心素养,而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母语课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积累与建构、思维开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实际交流中提升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品质与方法和各方面综合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强调读整本书籍,扩展阅读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课程标准要求:“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1]教学中可以联合多个任务群,深度理解和学习《乡土中国》,到达思维开展与提升、阅读水平和方法的提高,了解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1导读准备阶段1.1学情分析1.2教材分析1.3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书的结构并理解本书的核心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能够将所学的跳读、浏览、精读等方法应用到相关书籍的阅读中。
1.4准备措施1.分组合作,将班上同学分为7个小组,利用九周课外时间读完《乡土中国》并写1000字左右读书笔记。
2.制作阅读量表,确定周阅读内容、完成情况和记录疑难问题等。
3.用两节课时教授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4.分组做思维导图,第一组做一二章,第二组做三四章以此类推,要求全员参与。
5.以下选题选择其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周边乡村实地调查。
〔1〕目前乡土本色表达在哪些地方,对现在生活和个人有何影响?〔2〕怎样看待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结合实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曾冠霖一、导读准备(一)教师准备首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并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相关的如费孝通的《乡土重建》等学术类著作、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理论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辉纯的《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等论文资料进行学习、钻研。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或方法。
我执教班级的学生属于深圳市中等层次的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能力不强,逻辑思维的能力缺少训练,语言理解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为此,在此书的导读的过程中,我结合其独特个性,通过交叉重复、对比研究、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学术类著作的能力。
(二)学生准备《乡土中国》共14章,教师共开设4节导读课。
在教师开设导读课之前的前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
在教师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每周教师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导读过程第一课时亦写亦画图结构且范且引明概念(一)导读内容“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二)导读过程1.激趣导入师生对“春节回乡潮”“北漂”等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三个任务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
任务三:略读“附录”,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明确作者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评价,以及此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使用MindMaster软件绘制“如何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思维导图,并介绍快速、有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3.两个活动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图画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3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3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通过师生讨论,总结如下: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3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活动二:学生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讨论并总结如下:理解概念首先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然后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再者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最后还应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等。
例如:“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论点句)“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
(引用材料)此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对比概念)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代社会”。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演绎佐证)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
而前3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阐述仅仅只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三)布置第二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4-8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一: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活动一: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看看4-8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二课时研讨分组促思维精读示范品语言(一)导读内容第4-8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二)导读过程1.一个任务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内涵。
师生讨论,最终呈现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比较的思维导图如下:2.三个活动活动一: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及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师生讨论,学生代表分别说出分类结果及分类原因,具体如下:第一种分类方式:4、5章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6、7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8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4、5、6、7章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维系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8章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4章为一组,5、6、7、8章为一组,其中5、6、7、8章都围绕第4章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章都单独成为一组。
当然,还可以把5章不分组、合成一组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二:某学习小组成员分析第5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所引用文字与所阐述观点的关系。
师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下: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论证相应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借助浅易的引用文字理解观点,或者紧扣观点句去理解雅致精深的引文。
活动三: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通过这一活动,师生达成共识如下: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三)布置第三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9-11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一: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活动一: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活动二:想一想:“法律”与“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二者有什么区别?第三课时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一)导读内容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二)导读过程1.一个任务两个学习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的概念内涵。
必须指出的是,这一课时的总结概念内涵,区别于第二课时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的二维对比。
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多维对比,尝试画出三维对比的思维导图,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社会。
2.两个活动活动一: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师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下: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现:第1-3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而这三章(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一、第二课时重在提升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第三课时的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活动二:举例说明“法律”“规则”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下:“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物。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同时,对比归纳分析也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巩固。
(三)布置第四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12-14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任务二: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学习委员创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
活动一: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总结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并准备好分享的文字、图片资料。
活动二:各学习小组查找《语文常谈》《人间词话》《时间简史》相关资料,做好阅读推荐准备。
第四课时群策群力比概念追古溯今承文化(一)导读内容第12-14章(“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二)导读过程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
教师共同讨论,完成“对比概念表格”填写如下:(注:括号内为填写内容)通过对比概念,进一步加强学生比对分析的能力。
任务二:联系现实,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文章或心得。
这一活动从学生呈现的演讲内容来看有以下特点:大部分学生能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但是很少同学能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
部分学生存在不能理论联系现实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会”的思想。
活动一:学习小组代表分享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并展示相关文字、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