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曾冠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曾冠霖

一、导读准备

(一)教师准备

首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并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相关的如费孝通的《乡土重建》等学术类著作、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理论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辉纯的《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等论文资料进行学习、钻研。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或方法。我执教班级的学生属于深圳市中等层次的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能力不强,逻辑思维的能力缺少训练,语言理解的能力也有待加强。为此,在此书的导读的过程中,我结合其独特个性,通过交叉重复、对比研究、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学术类著作的能力。

(二)学生准备

《乡土中国》共14章,教师共开设4节导读课。在教师开设导读课之前的前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在教师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每周教师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导读过程

第一课时亦写亦画图结构且范且引明概念(一)导读内容

“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

乡”“再论文字下乡”)

(二)导读过程

1.激趣导入

师生对“春节回乡潮”“北漂”等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三个任务

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

任务三:略读“附录”,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明确作者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评价,以及此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使用MindMaster软件绘制“如何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思维导图,并介绍快速、有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3.两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图画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3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3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通过师生讨论,总结如下:

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3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活动二:学生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讨论并总结如下:

理解概念首先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然后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再者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最后还应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等。例如: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论点句)

“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对比概念)

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代社会”。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演绎佐证)

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而前3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阐述仅仅只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三)布置第二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

阅读4-8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一: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活动一: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看看4-8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二课时研讨分组促思维精读示范品语言(一)导读内容

第4-8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

别”“礼治秩序”)

(二)导读过程

1.一个任务

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内涵。

师生讨论,最终呈现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比较的思维导图如下:

2.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及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师生讨论,学生代表分别说出分类结果及分类原因,具体如下:

第一种分类方式:4、5章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6、7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8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4、5、6、7章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维系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8章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4章为一组,5、6、7、8章为一组,其中5、6、7、8章都围绕第4章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章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5章不分组、合成一组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二:某学习小组成员分析第5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所引用文字与所阐述观点的关系。

师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下:

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论证相应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借助浅易的引用文字理解观点,或者紧扣观点句去理解雅致精深的引文。

活动三: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