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一本书做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规划

合集下载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及实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及实践

艺术绝大著作生活百科全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及实践《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笔法,为我们徐徐铺开了十八世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颓的过程,也看到了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众女儿的不幸命运。

《红楼梦》被王国维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被周汝昌先生评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被王蒙赞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语言的百科全书”。

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要求,我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做了教学的总体设计:结合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红楼梦》自身独特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线、探讨人物形象、感受宝黛爱情精致之美、细品日常生活描写、赏读林黛玉诗词、辩证思考后四十回的价值、探究小说主题等方面安排阅读与研讨活动,共设为10个课时。

一、阅读准备(一)阅读版本选择《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

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

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笑傲江湖》“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及实践

《笑傲江湖》“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及实践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内容摘要:《笑傲江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重点在于其独特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应从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副线、探讨人物形象、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细品武功之道、赏读词句的精炼、品读情节的跌宕奇妙、探究小说主题几方面入手安排阅读与研讨活动。

在三个环节中精心设计阅读活动,让学生感悟《笑傲江湖》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己生命的感悟与成长。

关键词:《笑傲江湖》;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最重要的长篇武侠小说之一,是金庸晚期成熟的作品。

小说通过叙述令狐冲在江湖上的经历,反映了武林各派争霸夺权的历程,折射中国社会独特的政治斗争,表现了对权利斗争的思索和惋叹,具有很强的人生政治寓意。

《笑傲江湖》不设时代背景,“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这就使小说具有了普遍意义。

小说情节跌宕曲折,波诡云谲,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可感。

武侠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坛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对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金庸的作品代表着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影响力庶可与四大名著相提并论,阅读量更是这些名著几无可比。

严家炎先生说:“《笑傲江湖》是金庸小说中运用象征寓意最纯熟的一部作品。

”①陈墨先生说:“它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实际上,它却又是一部更加纯粹的政治历史或历史政治的寓言。

”“果真是一部奇书,而且是一部杰作。

”②由于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后盾,《笑傲江湖》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构成了它的重大艺术特色。

这样一部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应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这对建构阅读整本书特别是武侠小说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拓展人生视野,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我对《笑傲江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做了如下的教学总体设计:结合《笑傲江湖》独特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安排阅读与研讨活动——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副线、探讨人物形象、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细品武功之道、赏读词句的精炼、品读情节的跌宕奇妙、探究小说主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第二、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 中国》、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有关导语 和“阅读指导”中的表述与“2017版课标”“整本书阅读与 研讨”中相同的表述,以及教科书“阅读指导”与“学习任 务”各自不同的要求;
第三、《乡土中国》《红楼梦》这两本书“阅读与研讨”的 设计思路。
4.3 《乡土中国》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阅读此书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或者重要的“节点”操作及思考 (1)摸清学情引进“门” 给予示范明概念 (2)引入“活水”激兴趣 且读且思触类通 (3)思维导图明异同 纲举目张授以渔
4.4 《红楼梦》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12个课时(左右)学习内容
结合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红楼梦》自身独特的结构、 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线、探讨 人物形象、感受宝黛爱情精致之美、细品日常生活描写、赏 读林黛玉诗词、辩证思考后四十回的价值、探究小说主题等 方面安排阅读与研讨活动,共设为10个课时。(余下4课时 为机动处理)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我 们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 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 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的方式, 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 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4 着重强调第三个小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与“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实践”)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图:
3.1 第二个问题
二、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 国》、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有关导语和 “阅读指导”中的表述与“2017版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 讨”中相同的表述,以及教科书“阅读指导”与“学习任务” 各自不同的要求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以《边城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以《边城

【摘 要】本文以《边城》阅读教学为例论述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设计,根据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提示,安排 18 个课时开展《边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主要分为阅读准备、初级阅读、深度阅读、表达交流、定向写作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阅读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 《边城》 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107-03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18 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语言典范,内涵丰富,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边城》原本是沈从文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绝不仅仅是“优美”,还有人们在命运变数面前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使《边城》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另一方面,这也是作者沈从文本人,曾在困惑、迷茫中寻找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从而使自己得到蜕变和成长;他也曾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但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

作品的这种品格和魅力,作者的这种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与觉醒,更适合让高中的学生去品味与体悟。

而且,《边城》全文 7 万多字,属于中篇小说,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提升写作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根据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提示,安排18个课时开展《边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主要分为阅读准备、初级阅读、深度阅读、表达交流、定向写作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阅读任务。

《活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活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素材一:活着就是幸福——《活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素材内容该素材属于基础模块1.7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指向语文学科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利用1个月时间,让学生阅读余华小说《活着》,了解小说故事内容。

完成三项思维导图:(1)从人物关系角度绘画思维导图;(2)从情节发展角度绘画思维导图;(3)从死亡情况角度绘画思维导图。

2.收集余华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创作特点及主要作品。

3.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二)课中实施1.宏观把握小说课堂上小组交流思维导图内容(1)从人物关系角度绘画思维导图讨论、交流(2)从情节发展角度绘画思维导图讨论、交流(3)从死亡情况角度绘画思维导图交流、交流设计说明:课堂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宏观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微观理解小说找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并说说理由设计说明:这个部分主要训练学生的回归文本,从文本中整合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从微观细节处体会小说,促进阅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3.质疑探讨收集师生阅读时的疑问,展开讨论展示或者辩论。

教师质疑:例如(1)福贵一生遭受了那么多苦难,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次次出现。

有的人认为,故事中的很多悲剧都是福贵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福贵的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你怎样认为?(2)本书以死亡为主题,而题目却为“活着”,矛盾吗?(3)结合《活着》等悲剧作品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生的本质?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学生质疑:例如(1)小说最后,福贵只和一头牛相依为命,福贵给自己的牛起名字也叫福贵,你觉得福贵给自己的牛起自己名字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在现当代社会中,假如你是像福贵一样遭遇人生的重重打击,你会怎么办?你会选择活着还是以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请阐述理由。

设计说明:通过问题的收集与解决,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思想碰撞中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

4.理解主题:探寻苦难的意义一一读书交流会如果从旁观者看,福贵的一生充满苦难,但是作者让福贵自己来讲述自己的一生。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四、阅读、学习方式
4、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探索阅读整本书 的途径,初步总结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逐步深化读书经验,总结、完善读书方法, 并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阅读,把握书中 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 5、通过阅读,发展思辨能力和想象联想能 力,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撰写、 发表读书报告,在交流研讨中提高写作和 口语表达能力。
五、时间保证
平均每周拿一节正课(间周,连堂两节课) 和一节晚自习(争取中)进行集中阅读; 平日饭前饭后分散阅读; 双休日、节假日集中阅读。
六、读书保障
物质保障:教室内学校配备书橱,专门放 置要阅读的名著; 名著来源:主要是学生自己购买;学校图 书馆借阅; 图书管理员:班级配备专门的图书管理员
整本书阅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语文学科独立以来,历次课程标准(教学 大纲)大多提及整本书阅读;一些前辈也 做过相关探讨,比如叶圣陶、夏丏尊就非 常重视整本书阅读。整本书是经典作品, 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 作品。
一、本任务群教学目标
让学生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体验读书乐 趣,养成读书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形成 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为一生的发展和人 格的完善奠定基础,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 全面提升。 本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 阶段。
四、阅读、学习方式
1、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提出专题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要求学生整本书阅 读读写结合,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评 点、摘录、读书笔记等,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 掌握阅读方法,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质量和阅 读水平。 2、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 记、交流 讨论为主,老师以自己的阅读经验,与学 生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不以老师的讲解代替或 约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概念与结构共析思维与文化同承——《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起单篇或单元教学,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也更具有挑战性。

以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乡土中国》为例,此书具有概念新颖、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比较以及运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阐释概念的特点,教学价值显著。

但作为一部没有情节、缺少故事的学术著作,高一学生往往因为缺少阅读经验而对其缺乏阅读兴趣。

为此,我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个性,开设4节导读课,运用相互穿插、不断重复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总结概念、理清结构、分析语言、关照现实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持续、深入地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一、导读准备(一)教师准备首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并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相关的如XXX的《乡土重建》等学术类著作、XXX《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理论著作、XXXXXX的《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等论文资料进行研究、钻研。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研究的方式或方法。

我执教班级的学生属于深圳市中等层次的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能力不强,逻辑思维的能力缺少训练,语言理解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为此,在此书的导读的过程中,我结合其独特个性,通过交叉重复、对比研究、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学术类著作的能力。

(二)学生准备《乡土中国》共14章,教师共开设4节导读课。

在教师开设导读课之前的前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

在教师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研究任务一是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研究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研究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研究《红楼梦》在部编版高一下册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形式出现,可见其重要性。

学生对这大部头却望而生畏,使“传统文化经典传承”难以达到预期。

为此,笔者以“新课标”为纲,以自己两个教学班的108人为研究对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出一点教学经验。

具体如下:一、准备阶段1、读老师先于学生读。

老师指导学生读。

高一下学期要分班,为有效阅读,高一上学期全级老师布置第一个典型任务:准备《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康奈尔笔记本、荧光笔;用16周时间读前80回。

建议周内一天一回;周末回忆再现,还可补充笔记。

寒假20天,读后40回。

2、画读名著,必须学会“圈点勾画”:用“[]”画时间、地点;用“=”画人物;用“_”画情节;用“< >”画环境;用“()”画美句;用“?”画疑难。

“圈点勾画”好处有三:一是对所标的文字属性一目了然;二是在下学期老师讲解时,可以快速找到“文字区间”;三是“提纲”作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物。

3、记读名著还要做好读书笔记:记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技巧、疑难。

初次看到的,记下来;重复出现的,记下来;自己不理解的,记下来;自己感兴趣的,记下来;认为有争议的,记下来……名著阅读没有捷径,自己的阅读体验最重要。

4、考“必修下”有《红楼梦》,还有《水浒传》。

为打好“名著阅读”的基础,高一上学期前半段进行一次全年级参加的“四大名著”知识竞赛初赛。

题目为选择题,考查作者、成书、版本、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学术。

四本书各占25%;评卷后,取10 %即150人进入复赛。

复赛在上学期的后半段举行。

题型为“填空、对对子、问答、仿写、作文”。

《红楼梦》占55%,其他三本各占15%,评卷后,取1/3按照四个等级予以表彰。

5、看高一下学期一开学,读第二遍,可略读.。

时间安排为1-8周。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每天晚修前播放一集87版《红楼梦》。

一共36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之《寒夜》教案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之《寒夜》教案

《寒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教学补充材料背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 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人物形象汪文宣:懦弱自卑的小职员曾树生:望个人幸福的“花瓶”汪母: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读后感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吴泓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吴泓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相关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吴泓(邮编518100)说到这个题目,第一要说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中“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里有关“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的表述,以及这一任务群与“语文学习活动”(“语文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第二要说说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有关导语和“阅读指导”中的表述与“2017版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相同的表述,以及教科书“阅读指导”与“学习任务”各自不同的要求;第三具体说说《乡土中国》《红楼梦》这两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思路。

换言之,就是要给出教师把“教”的内容转换成学生“学”的活动的参考建议,使其能在18个课时内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

一、“2017版课标”中“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里有关“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的表述,以及这一任务群与“语文学习活动”(“语文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里有关“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1)条主要是从“门径”“经验”“方法”层面去表述。

通过“探索”“门径”、“形成和积累”“经验”和“运用”“方法”,达成“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的目标。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专家解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内容重点及实施建议

专家解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内容重点及实施建议

专家解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内容重点及实施建议本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展开: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实施建议。

一、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

”作为“课标”唯一一个贯串必修、选修的学习任务群,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初步把握其完整的艺术世界;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争取读懂;勾画圈点,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在特定学术与社会场景中,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魅力和感人力量。

(4)利用书中目录、序跋、注释等信息,学习检索作者、作品背景、相关评价、同类作品比较等资料,对作家作品作深入研读。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综合分析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梳理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探究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探究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探究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概念及意义1. 选择适合的书籍教师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书籍作为研讨的对象。

这本书籍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具有启发性的传记、历史书籍等。

在选择书籍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确保所选书籍既能吸引学生阅读,又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2. 分配阅读任务一旦确定了研讨的书籍,教师需要将该书籍平均分配给学生,让每个学生负责阅读书籍的一部分。

在分配阅读任务的教师可以指定一些问题或主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思考,帮助他们更加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书籍的内容。

3. 组织研讨活动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研讨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讨论书籍的主题、人物性格、情节转折等内容。

在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帮助他们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引导他们形成对书籍内容的独立思考。

4. 引导深入思考教师在研讨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讨论和争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籍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5. 总结和交流研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概括出一些重要观点和结论。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在研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为下一次研讨活动做好准备。

1.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书籍的内容,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研讨活动中,学生需要对书籍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研讨活动需要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讨论,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 增加学习乐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为例,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案例分析。

《平凡的世界》阅读与研讨

《平凡的世界》阅读与研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教学目标1.阅读《平凡的世界》全书,了解1975-1985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历史性的巨大变迁,以及小说展现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感受一代青年不甘平庸的奋斗精神,领悟改革的艰难和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2.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把握主要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奋斗历程,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领悟作品主题。

3.品味小说质朴感人的语言,感受其中蕴藏的力量与感动,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语言欣赏能力和运用能力,建构并积累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二、教学建议中职阶段设置“整本书阅读”单元,主要有三个考虑。

第一,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的目标和内容,强化“读整本书”的观念。

中职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从概念上强化“整本书”的意识,突出阅读的对象——“整本书”,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从自然状态上升到观念上的自觉。

第二,突破文学作品的范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积累不同种类图书的阅读方法。

以往学生阅读的作品多是文学名著,其阅读趣味总体上是文学性的;中职阶段的“整本书阅读”,除了要继续阅读文学作品,还要求阅读学术著作。

一般来说,学术著作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与文学作品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强调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给人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

中职阶段的学生有必要尝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三,强调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中职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在阅读难度上比初中阶段有较大提高,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方面满足中职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中职阶段第一次“整本书阅读”,本单元阅读的对象是当代现实主义的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小说情节、把握小说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体会小说主题,了解青年一代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感受青年一代自强不息、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品格,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读整本书”的观念,构建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5篇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5篇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5篇第1篇示例: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优秀的书籍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选择和确定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时需要慎重考虑,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选择整本书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书籍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书籍。

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确定整本书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确定。

教师在确定整本书的教学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和重点,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确定,确保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选择和确定整本书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还需要考虑书籍的内容质量和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

教师在选择整本书的教学内容时,需要对书籍的内容质量进行评估,确保书籍的内容丰富、准确、有价值。

教师还需要考虑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选择那些能够有效实施的教学内容,避免过于复杂或难以实施的内容。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需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书籍的内容质量和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等。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教师才能选择和确定合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2篇示例:在选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课程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书籍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教师还应该考虑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因素,从而确定适合的整本书阅读内容。

中小学课题申报范文:《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中小学课题申报范文:《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中小学课题申报范文:《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究背景《平凡的世界》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学课程中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通过全景、全时空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示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历史和人民生活。

因此,深入研读这本书对于启发学生爱国情怀,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通过开展《平凡的世界》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作品本身、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开展探究。

具体的内容包括:1.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分析其作品与生活的关联;2. 分析小说的结构、篇章、主题等,深入理解作品内涵;3. 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分析其作用、主张及其启示;4. 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探究其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

研究意义通过本课题,学生可以:1. 加深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人文素养;2. 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历史和人民生活,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 认识人性本质和社会命运,启迪人生思考;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及相关的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1. 研究阅读全本小说,掌握小说中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2. 分析小说的结构、篇章、主题等,理解作品内涵;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启示;4. 了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及小说与其关系。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阅读:通过课堂讲解和个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结构、篇章、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等方面;2. 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历史等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增强批判性思维;3.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增强合作和协作精神。

研究计划本课题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前预:要求学生事先完成对应章节的阅读;2. 课堂讲解:教师进行课堂讲解,深入解读小说的结构、篇章、主题等方面;3. 独立思考: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阅读笔记的整理;4.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悟,与他人交流交流看法;5. 课后作业:布置必要的作文、读书笔记等作业,促进学生对小说的深层次理解。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策略探究——以《乡土中国》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策略探究——以《乡土中国》为例

周刊166教材教法|精品课例摘 要:阅读策略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高中阶段施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必将要贯穿必修、选择与选修这三个方面,整本书阅读也成为了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

对此,本文就将以《乡土中国》阅读为例,全面探讨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并希望以此种教学方式来有效的激发高中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提高于都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当前,整本书阅读更加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与阅读学习的需求,因此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十分的重视整本书阅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下,整本书的阅读策略逐渐被大范围应用,但在很多地区仍然没有队整本书阅读策略展开实质性的规划与应用,以至于阅读教学的效果依旧不佳。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也很大,语文课时变得紧张,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在这样的状态下,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能够从兴趣、思考以及效率方面带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

一、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繁重,面临高考,很多学生都紧绷着注意力,一头埋在学习环境中,然而语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升学习进度,然而因为环境和学习压力的影响,针对某高中高一到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下能够发现,从不进行阅读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详见表1。

表1某校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由此,我们能够发现,高中的阶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偶尔进行阅读的学生群体占据最多,而从不进行阅读的学生群体数量也很多,这也说明在环境和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就不会进行任何的阅读学习。

二、阅读策略在高中整本阅读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当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施行的同时,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

焦点阅读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

焦点阅读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

焦点阅读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阅读是从语言文字中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思维,培养阅读能力必须以训练思维能力为目标。

阅读的目的主要为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为了增进理解力的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和鉴赏语言的〃议读〃思维过程,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在与教师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但从整本书阅读范围而言,教师引导的问题就要精简得当、具有思维价值,不能将零散无序的问题抛给学生,而要通过焦点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阅读过程更有目的性,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一、焦点阅读及其理论基础焦点阅读是通过系列问题指示学习任务,指引思维方向,引发持续性学习的活动,是一种问题化学习模式。

这一阅读教学理念由倪文锦教授在2018年提出,目的在于改变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数量多、问题不聚焦的“满堂问〃现状。

以往的问题化阅读教学也将重心放在问题设计,但焦点阅读的特征是先确定焦点、再优化设计问题,是基于研究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问题链的逐步引导,处理好阅读文本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

阅读过程是对文本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焦点阅读这一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具有心理学基础:依据莫雷等人的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研究,在有特定阅读任务与要求情况下进行的是焦点阅读,读者会根据相关要求和任务来认知整体语义,促进文章整体和局部关系连接,获取丰富的文章内容。

如果没有焦点,那么学生阅读的层次只停留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的浅层面,这种阅读只是漫无目的的识读,扫视的过程中无法调动思维进行分析阅读、走向深层思考。

焦点阅读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清晰有序的阅读路径,特别是对于篇幅长、内容多的整本书阅读而言,更需要聚焦阅读文本的主线内容,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围绕具有逻辑的问题链进行思考,能更为主动地建构文本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主题深度学习的任务群教学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2017版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首个学习任务群,其地位可见一斑。

“整本书阅读”成为时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和重点。

然而整本书阅读并非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提出了“把整本的书作主题,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理念。

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活动和日常生活阅读,却多以短章或者节选的碎片化文章为主。

在此现状和发展趋势下,如何分层次、分阶段、分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并为其终生阅读打下基础等问题成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要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主题的阐释与概括,则是经典小说阅读绕不过去的存在。

因此,可以围绕“主题阐释”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以下三种见解为多数人所认同:
1.女性赞歌:借青年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来赞美女性的智慧品性。

2.爱情悲歌:借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歌颂反抗封建礼教的自然真挚的爱情。

3.人生幻灭:借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以及最终理想世界的毁灭传达人文意识。

如何让学生深入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如果直接将上述主题分析“推送”给学生,固然能使学生迅速获得资讯,但由于缺乏体验与探索,就可能使得整本书阅读止于知识堆积这一浅学习的层面上。

为此,笔者确定了“理解《红楼梦》主题”这一核心目标,围绕上述三类主题设计学习任务,以此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设计包含了三项主任务,分别指向上述四种主题阐释,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聚焦到与完成任务相关的文本,在任务的驱动下从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任务活动框架如下: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一、主题一:借青年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赞美女性的智慧品性。

主任务:以“探春的微信记录”形式反映大观园中女子的生活,彰显她们的智慧品性。

子任务一:确定探春“微信朋友圈”的要素。

要求:1.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为探春设计微信头像、用户名称等个人信息。

2.基于对《红楼梦》人物关系的理解,确定探春微信通讯录中会被她标注为“好友”的名单。

3.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为探春好友名单中的人物设计备注名。

4.借助对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对探春居所的描绘,为探春设计微信聊天背景,并说明理由。

子任务二:阅读《红楼梦》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为探春拟一则朋友圈相册的记录。

要求:1.探春准备用9宫格图片展现海棠社结社的场景,请帮她设想这九张图片的画面内容,以及安放的顺序。

2.微信相册中可以记录“这一刻的想法……”,帮探春撰写一段不超过150字的文字凸显结社赋诗的亮
点。

3.揣度探春的好友中,哪三位会最先为这一则消息的发布点赞留言,写出他们的留言内容。

子任务三:阅读《红楼梦》第五十五、五十六回,为探春拟一则朋友圈相册的记录。

要求:1.探春决定在这一则朋友圈相册中通过图片的对照显示兴利剔弊的重要性,请帮她设计一组对照的图片以凸显用意,用文字描述画面内容。

2.探春要在朋友圈发布新的大观园管理条例,请结合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四人的讨论结果帮她拟定章程。

条例可以从规则、分工、职责、取租、赏罚等方面撰写。

3.这则朋友圈信息发布后,赵姨娘和王熙凤先后留了言,设想她们分别写了什么,并替探春拟写回复。

子任务四:阅读《红楼梦》第七十三、七十四回,拟写探春与迎春的聊天记录。

要求:结合抄检大观园一事中迎春和探春截然不同的态度,拟写事后姐妹间的交流,聊天记录中要将她们面对抄检的心情、想法、做法和事后的反思表达出来。

注意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合理适度使用表情包。

子任务五:通读《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探春拟写远嫁前的朋友圈内容。

要求:1.设想探春在远嫁前梦入太虚幻境,看到了薄命司中诸女子的判词,若有所悟,醒后将自己对大观园生活的回忆和对女子命运的理解,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

2.宝玉看到这则朋友圈消息后,似有所感,
请代他拟写回复。

3.探春临行前给宝玉、迎春和王熙凤分别留言,为她各拟一段说辞。

二、主题二:借宝黛的爱情悲剧,歌颂反抗封建束缚的自然真挚的爱情。

主任务:为宝黛的爱情悲剧编拟话剧剧本大纲,撰写其中的一幕。

子任务一:阅读《红楼梦》第三至五十七回有关章节,梳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发展过程。

子任务二: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结构拟定剧本的场次。

要求:1.确定宝黛爱情发展中社会因素、个性特点、主题要求形成的冲突点。

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结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场景表现其爱情故事。

3.有人认为应该将“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设为宝黛爱情的高潮,有人则建议“识分定情悟梨香院”的内容,请加以抉择并说明理由。

子任务三:以分场剧本的格式撰写一幕剧本。

要求:1.选定你认为最能够体现宝黛关系的情节,作为这一幕的底本。

2.设计舞台背景,在剧本上注明第几场、地点、时间、人物并介绍具体景
象。

3.根据这一幕的情节撰写人物对白。

4.为对白增添舞台提示,特别是人物动作。

子任务四:参考《红楼梦》的其他表演形式(比如电视剧、越剧、电影)对这一幕的展现,反思剧本是否体现了冲突,彰显了主题。

子任务五:试演,并根据试演的效果修改剧本。

三、主题三:借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以及最终理想世界的毁灭传达人文意识。

主任务:出版社要为新版的《红楼梦》配一组插图,你的朋友小王受到史学家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提出的“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这一观点的启发,试图在插图中呈现出《红楼梦》中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请帮助他完成选图工作。

子任务一:理解余英时的观点,拟定选图标准。

要求:1.阅读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就论文内容形成思维导图,包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两个世界”各自的特点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2.确定插图的数目、两个世界所占的插图比例。

3.拟定插图的甄选标准,设计评选量表。

4.交流甄选标准和评选量表,并根据交流成果加以完善。

子任务二:挑选反映《红楼梦》“理想世界”的场景。

要求:1.按时间顺序梳理“大观园”大事记。

2.依据对《红楼梦》中理想世界的特征之一“清”的理解,挑选备选插图,为所选场景和画面设计撰写说明。

3.依据对《红楼梦》中理想世界的特征之二“情”的理解,挑选备选插图,为所选场景和画面设计撰写说明。

子任务三:挑选反映《红楼梦》“现实世界”的场景。

要求:围绕《红楼梦》中现实世界的特征“浊”和“欲”挑选备选插图,兼顾画面艺术效果和主题表达,为所选场景和画面设计撰写说明。

子任务四:反思“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关系。

要求:1.从刘姥姥、香菱、尤二姐三个人物入手,理解余英时所谓“曹雪芹虽然创造了一片理想中的净土,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片净土其实并不能真正和肮脏的现实世界脱离关系。

不但不能脱离关系,这两个世界并且是永远密切地纠缠在一起的”这一观点,考虑显示两者关联的场景是否需要选入插图,并加以说明。

2.浏览高鹗续作,挑选出你认为符合余英时“现实世界的一切力量则不断地在摧残这个理想的世界,直到它完全毁灭为止”的情节和场景,考虑是否要选入插图;找到你认为不符合该推断的内容,以及其他在阅读感受上与前文龃龉不合处,记录下来。

子任务五:整合上述思考,撰写说明,向出版社介绍设计意图。

四、总结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小说,由叙事文本所展示的主题,应该有着多个可能的关于主题的理解。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对于主题的理解,应当由以往刚性、单极的认同式释读,转向弹性、多维的开放式阐释。

上述学习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注重个人研读的基础上吸纳专家观点,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高度参与,知行深度融合,观点激烈碰撞,最终有效促成学生对《红楼梦》主题的深度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