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爱护身体主题课程设计

爱护身体主题课程设计

爱护身体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爱护身体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了解健康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影响,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

3. 学生掌握基本的身体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估自己的生活习惯,制定合适的保健计划。

2. 学生能够运用保健方法,改善身体不适,提高生活品质。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关爱他人,分享保健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关爱身体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2. 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珍惜生命,尊重他人。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身体保健有初步的了解,但生活经验有限,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爱护身体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注重课程目标的分解和落实,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身体结构与功能: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包括骨骼、肌肉、内脏等,并讲解各部位的功能。

教材章节:《健康教育》四年级上册第一章“人体的奥秘”2. 健康生活习惯:讲解饮食、睡眠、运动、个人卫生等方面的健康习惯,分析不良习惯对身体的影响。

教材章节:《健康教育》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健康生活,快乐成长”3. 保健知识和方法: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如感冒、近视、龋齿等,以及日常保健方法。

教材章节:《健康教育》四年级上册第三章“预防疾病,关爱健康”4. 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识别潜在危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意外伤害。

教材章节:《安全教育》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安全伴我行”5. 保健计划与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个人保健计划,并进行实践操作。

去远方主题课程设计

去远方主题课程设计

去远方主题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去远方”主题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等方法,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能够运用口头表达、写作、绘画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进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激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去远方”这一主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特点。

2.人文景观:介绍各地的历史遗迹、建筑风格、艺术形式等人文特色。

3.民俗文化:介绍各地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民俗风情。

4.地理知识:结合具体地区,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原理。

5.历史背景:讲解各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历史背景。

2.讨论法: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去远方”主题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东坡文化主题课程设计

东坡文化主题课程设计

东坡文化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苏轼(东坡)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苏轼的诗词、散文,把握其文学特点及艺术价值。

3. 学生能了解东坡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搜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创作诗词、绘画等形式,提升文学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结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体验东坡文化的魅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东坡文化的兴趣。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关于苏轼的介绍。

2. 东坡文学作品赏鉴:- 诗词: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代表作。

- 散文:分析《东坡志林》中的经典篇章。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国古代散文鉴赏》相关内容。

3. 东坡文化探讨:- 探讨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影响。

- 分析东坡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教材章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相关内容。

4.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搜集与苏轼相关的历史资料,整理成报告。

- 创作展示:以苏轼诗词为灵感,创作诗词、绘画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成都博物馆主题课程设计

成都博物馆主题课程设计

成都博物馆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成都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陈列主题。

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个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艺术特点。

3.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识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特点,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式对博物馆展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清晰、流畅地介绍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关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3.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结合成都博物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年级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内容。

课程旨在通过实地参观、研究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成都博物馆简介:包括博物馆历史、建筑风格、陈列主题等内容,结合课本中有关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对博物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点展品介绍:选择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三个展品,如三星堆青铜面具、东汉陶俑等,详细讲解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

3. 历史时期文物比较分析:以课本中历史时期为线索,比较不同时期的文物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演变。

4.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成都博物馆简介,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 第二课时:重点展品介绍,通过讲解、观察,使学生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

-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所选展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 第四课时:成果展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介绍展品及相关内容,提升表达能力。

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方案

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方案

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幼儿园儿童开设的主题课程,旨在帮助幼儿园儿童提高自我认知与社交能力,培养其爱好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创意和灵感。

本课程共设计了五个主题,分别是“动物世界”、“水果乐园”、“大自然探险”、“趣味科学实验”和“手工创意”,每个主题包含了多个活动环节,旨在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幼儿园儿童全面发展。

二、具体内容1. 动物世界活动环节:(1)认识不同的动物:通过看图片、观察模型等方式来让幼儿园儿童认识不同的动物,并学习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小小兽医:为玩具宠物治疗伤口或病情,并学习如何呵护小宠物。

(3)动物音乐会:根据不同的动物音效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4)制作森林风景画:通过涂色、剪贴等方式来制作属于自己的森林风景画。

(5)动物园参观:组织幼儿园儿童到当地的动物园进行参观,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动物。

2. 水果乐园活动环节:(1)认识不同的水果:通过看图片、观察真实水果等方式来让幼儿园儿童认识不同的水果,并学习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DIY水果沙拉:带领幼儿园儿童制作自己喜欢的水果沙拉,并学习如何健康饮食。

(3)水果盘装饰比赛: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道具,幼儿园儿童可以自由发挥创意,制作属于自己独特的水果盘。

(4)采摘体验:组织幼儿园儿童前往当地农场进行采摘体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种植和收获水果的过程。

(5)绘本阅读:“小葡萄成长记”等绘本,让幼儿园儿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水果,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 大自然探险活动环节:(1)户外拓展:组织幼儿园儿童到当地自然公园进行户外拓展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小小农夫:在幼儿园内模拟种植过程,让幼儿园儿童亲身体验种植和收获的过程,并学习如何保护农作物。

(3)树叶手工:通过收集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并将它们制作成属于自己的树叶手工作品。

(4)环保知识:通过观看环保知识科普视频、听教师讲解等方式来学习如何保护大自然。

《童年》读书课程设计报告

《童年》读书课程设计报告

《童年》不同样,珍惜好时光——《童年》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一、提出背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难忘的童年”主题,高尔基的《童年》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原型,写了童年时期的点点滴滴,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主题上与本单元主题契合,而且这部著作讲述的主人公经历命途多舛,多灾多难,但是他依然内心善良,保持生活热情。

推荐孩子们阅读这本著作,不仅可以领略故事情节的跌宕,感受人物的命运起伏,还可以从主人公身上获得自身成长中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二、课程目标:1. 通过读书,对比主人公童年感受自己的幸福所在,珍惜童年美好时光。

2.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 通过阅读《童年》,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做批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列人物表等等。

4. 学习一些写作的手法,并积累文中的妙词佳句。

三、课程内容:1. 了解作者高尔基生活背景。

2. 阅读书中的故事篇章。

3. 开展相关的活动;如:《童年》导读课、《童年》读后感征文、《童年》读书手抄报评比等等。

四、课程实施:1. 读书推介:将《童年》这部著作介绍给家长和孩子们,与家委会商讨选定读物版本后,并提出阅读的计划和建议,之后家长和老师合作共同督促和指导孩子阅读此书。

利用每天晚上和周末写完作业的时间,还有在校的阅读课时间,组织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在两个月内阅读完。

附:导读课教案《童年》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1. 教会学生看作者简介、阅读导航、故事简介、目录部分,掌握整本书读书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运用。

2. 通过读书中的相关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积累语言。

3. 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整本书,学会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轻松读书1. 同学们你一定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能不能说一句你收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2. 教师举例,请大家阅读: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我爱南京主题课程设计

我爱南京主题课程设计

我爱南京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及地理环境,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南京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京的历史变迁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学生能够通过对南京的学习,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本课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热爱南京这座城市,为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二、教学内容1. 南京历史文化背景:通过课本第三章《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南京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重点掌握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地位。

2. 名胜古迹介绍:结合课本第四章《名山大川与名胜古迹》,介绍南京的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等著名景点,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

3. 地理环境分析:通过课本第二章《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了解其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南京历史文化背景第二课时:南京名胜古迹介绍第三课时:南京地理环境分析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学习南京历史文化背景,完成课后习题;第二周:介绍南京名胜古迹,进行课堂讨论;第三周:分析南京地理环境,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地理环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个人课程设计报告5000字

个人课程设计报告5000字

个人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个人课程设计应运而生。

个人课程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体差异为基础,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通过个人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本报告将就个人课程设计的概念、原则、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个人课程设计的概念个人课程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个人课程设计的原则1.个性化原则:个人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2.系统性原则:个人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将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确保学生的学习计划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3.发展性原则:个人课程设计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实践性原则:个人课程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个人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的课程选择和学习计划的制定提供方向。

2.选择课程: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在选择课程时,学生需要考虑课程的性质、内容、难度等因素,以确保所选课程与学习目标相符合。

大班我最棒主题课程设计

大班我最棒主题课程设计

大班我最棒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大班我最棒”主题课程中的核心词汇和句型,如:形容词、自我介绍句型等。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程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3. 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课堂所学,进行简单的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介绍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信、自尊和自爱的情感态度,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2. 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友善、互助的品质,增强班级凝聚力。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主题教学为载体,结合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特点:大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团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指导手册》中“我最棒”主题为依据,结合以下教学内容:1. 语言领域:- 学习描述自己特点的形容词,如:聪明、勇敢、细心等。

- 掌握自我介绍的基本句型,如:“我叫XXX,我喜欢XXX,我擅长XXX。

”2. 社会领域:-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

- 学会尊重他人,发现同伴的优点,进行友好评价。

3. 艺术领域:- 创作一幅以“我最棒”为主题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特点。

- 学习用歌曲、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主题,学习形容词,进行自我介绍。

《红红的新年》主题课程设计

《红红的新年》主题课程设计

主题名称:红红的新年主题来源:每个人都喜欢“过年”。

年节的喜庆融合着家人亲友的亲情,也渗透着真正来自本土的文化信息。

我们和亲人一起在过年中积累了充满喜悦的新年经验,也在一个一个新年中获得成长,同时,还通过年节喜庆的点点滴滴将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指南》中强调:关注“社会文化”(各种传统节日),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

《红红的新年》这一主题,让幼儿在娱乐、游戏中获得无比的快乐,体验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感受中华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

相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浓浓情愫,会自然地在幼儿的心灵中留驻。

因此,我们开展《红红的新年》这一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科学领域:1、通过观察探索,了解有关茶的粗浅知识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知茶文化的传统文化魅力。

2、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地搜集资料,具有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获得的新经验,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社会领域:1、掌握喝茶额基本礼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知道过一年长一岁,萌发在新的一年要学习新的本领,取得新进步的美好愿望。

3、感受新年来临的喜庆气氛,乐意与周边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能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喜悦。

语言领域:1、通过交流、探讨、分享关于茶的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茶有关古诗、故事等的欣赏,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愿意听同伴讲述新年的故事,感知新年文化特色。

健康领域:1、了解过年期间的美食特点,知道过年期间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

2、能在较冷的环境中坚持参加户外活动。

3、根据天气和运动量情况及时调整活动量,及时添衣保暖。

艺术领域:1、了解茶壶的特征,能够用图案进行装饰。

2、能够利用多种材料表现不同种类的茶。

3、通过采茶唱歌活动感受音乐,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

主题结构图:。

生活真精彩主题课程设计

生活真精彩主题课程设计

生活真精彩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进步。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表达、沟通、协作。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与精彩。

2. 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多样文化。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生活为主题,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年级,喜欢探索生活中的奥秘。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实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生活真精彩”为主题,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生活科技篇章:介绍生活中的科技创新,如智能家居、环保技术等,关联教材中相关章节,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篇章:探讨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如电影、音乐、绘画等,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社会现象篇章:分析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引用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生活科技篇章(1课时)- 智能家居的认识与运用- 环保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周:文化艺术篇章(2课时)- 电影艺术欣赏- 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鉴赏第三周:社会现象篇章(1课时)- 公益活动的意义与参与- 志愿服务的价值与实践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紧密联系教材章节,涵盖生活各个领域。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的主题本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主题为“互联网行业经济分析”。

二、课程设计的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行业之一。

互联网行业不仅在就业、消费和投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因此,对互联网行业的经济分析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设计的目标本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互联网行业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掌握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互联网行业经济分析。

同时,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本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 互联网行业概述:包括互联网行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市场规模和互联网企业类型等方面的概述。

2. 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包括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结构、竞争模式、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互联网行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包括互联网行业的经济效益测度、收益风险评估、经济增长贡献和社会效益评估等方面的分析。

4. 互联网行业的政策和战略:包括互联网行业的政策导向、国际竞争战略、企业战略和决策分析等方面的介绍。

五、课程设计的方法本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和课程作业两部分。

其中,讲授部分将详细介绍互联网行业的各个方面,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

课程作业部分将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应用,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其理论和实践能力。

六、课程设计的评价为了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本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将采用论文撰写和分组展示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撰写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

同时,教师将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学生成绩。

我们要毕业主题课程设计

我们要毕业主题课程设计

我们要毕业主题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我们要毕业”主题活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回顾和总结整个学年的学习内容,了解毕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学校生活的怀念之情,对未来的期待和自信,以及对同学老师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回顾全年学习内容、探讨毕业的意义、进行小组合作活动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回顾全年学习内容,总结学年的收获和不足。

2.第二课时:探讨毕业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毕业不仅是结束,更是新的开始。

3.第三课时: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毕业的意义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毕业的感悟和未来的规划。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毕业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回顾全年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多媒体资料:用于展示毕业的意义和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理解。

3.实验设备:用于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课程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讲解。

主题新颖的校本课程设计

主题新颖的校本课程设计

主题新颖的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校本课程,学生能掌握并理解课程主题相关的核心知识,如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能关联课本内容,准确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所学内容,并总结课程新颖主题的知识要点。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学科研究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程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课程性质:本课程设计以主题新颖为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兼顾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

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确保课程内容与课本知识紧密关联;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选取与课程主题密切相关的课本章节,涵盖以下要点:1. 基础知识:介绍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实践操作: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知识拓展:引入新颖主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学习,包括课本章节1、2的内容,重点讲解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课时:实践操作,结合课本章节3的内容,设计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课时:知识拓展,引入新颖主题,讲解课本未涉及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进度合理,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课程内容。

通过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与课本章节的关联,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生活主题统整课程设计

生活主题统整课程设计

生活主题统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生活中常见的主题概念,如环保、健康、安全等,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主题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能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生活主题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设计符合生活主题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生活主题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学生能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本课程设计以生活主题为统整,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年级特点,课程目标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关注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以生活主题为核心,结合学科知识,选取以下内容进行组织:1. 环保主题:教材相关章节,包括环境保护的意义、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

2. 健康主题:教材相关章节,涉及健康饮食、合理运动、个人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

3. 安全主题:教材相关章节,包括交通安全、网络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环保主题导入,学习环境保护的意义,了解垃圾分类方法。

第二周:学习节能减排知识,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三周:健康主题导入,关注健康饮食和个人卫生。

第四周:探讨合理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第五周:安全主题导入,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

课程设计报告(通用6篇)

课程设计报告(通用6篇)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通用6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设计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程设计报告篇1一、设计目的经过一系列硬件课程的学习及相关实验后,做一个综合的系统性的设计,对计算机硬件设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所用设备TDN—CM++实验教学系统一台,PC微机一台,排线若干三、设计思想1、确定搭建一台8位模型机,指令系统系统有10条,涉及输入,输出,加,减,自增,自减,与,传送,跳转,停机等指令。

2、根据所要设计的指令,确定各种信息的传送路径,以及实现这些传送所需的微指令。

3、根据数据通路,确定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执行流程。

4、根据执行流程,确定好机器指令之后,确定相对应的微指令地址,需要多条微指令来完成的机器指令,要准确无误的确定每条微指令的后续地址。

5、设计好指令后,将指令加载,检测该指令是否可以达到预计功能。

四、设计总结经过了三天的实践学习,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搭档的默契配合下终于完成了硬件课程实验,从中受益匪浅。

实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接线,对于已经做过微机实验的我们,器件箱并不陌生,但也熟知连线的重要性,连每根线都必须十分细心,因为每根都影响着整个设备的运行。

于是,我跟我的搭档分工合作,她读图我连线,为了避免连错,我每根线都以红线为起始位,保持规律性,这样也方便出错后检查。

在我俩默契的配合下,我们很快就完成了连线操作,后来测试时却发现数据显示一直不变,经过检查才发现原来数据线少插了一根。

还好就这么一根问题,因为很多同学在连线这块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了,大大降低了效率,所以说小问题也不能忽视。

连线正确后,接下来就是编写微指令了,由于对指令的格式不是很熟悉,所以在了解指令格式和工作流程上花费了些时间。

编写的指令有两种,一个是操作码,一个是微指令。

幼儿公园里主题课程设计

幼儿公园里主题课程设计

幼儿公园里主题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幼儿公园里的主题,让学生掌握关于公园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公园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花草、树木、游乐设施等,并了解公园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表达对公园的喜爱,并能够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公园的美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保护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公园的生态环境、公园中的动植物、公园的设施与功能三个部分。

1.公园的生态环境:介绍公园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让学生了解公园生态系统的特点。

2.公园中的动植物:介绍公园中常见的动植物种类,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公园的设施与功能:介绍公园中的各种设施,如游乐设施、运动场地等,以及公园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1.观察法:学生实地观察公园,培养学生对公园环境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公园的认知和感受,提高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公园管理和服务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园运营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观察和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望远镜、笔记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

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

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主题课程设计。

主题课程设计是通过确定一个特定的主题,将各种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

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课程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必要性、主题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等方面展开,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幼儿园主题课程。

1. 引言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让幼儿能够全面发展。

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使得幼儿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具挑战性。

同时,主题课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

2. 必要性主题课程设计可以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孩子们关注的主题相关联,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主题课程设计还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主题选择在选择主题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选择幼儿熟悉的主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选择动物、植物或节日等主题,这些主题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发幼儿的兴趣。

同时,主题的选择还应当符合幼儿园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4. 教学目标每个主题课程都应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例如,对于动物主题的课程,认知目标可以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情感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行为目标可以是让幼儿能够正确地喂养小动物。

5. 教学方法在主题课程的设计中,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幼儿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兴趣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运用故事讲解、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此外,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实验等活动,可以加深幼儿对主题的理解。

6.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主题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具、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单元主题课程设计

单元主题课程设计

单元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本单元数学基础知识,如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理解其数学性质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提升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展示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3.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勇于尝试,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课程,以分数的加减乘除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教材中“分数的加减乘除”章节为核心,具体安排如下:1. 分数的概念与性质: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了解分数的分子、分母及其关系。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教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带分数加减法,使学生掌握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运用。

3. 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学会分数乘除法的转换和简化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分数的应用:设计实际应用题,如购物找零、制作食谱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分数的概念与性质第二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三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带分数加减法第四课时: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则第五课时:分数乘除法的转换与简化第六课时: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分数相关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课程设计主题

课程设计主题

课程设计主题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熟悉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题。

2.能够运用XX学科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3.能够运用XX学科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案例。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引言: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明确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2.章节1:讲述XX学科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讲解原理的应用。

3.章节2:介绍XX学科的基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方法的应用。

4.章节3:介绍XX学科的应用领域,如XX、XX等,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章节4:讲述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

6.章节5:分析XX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学科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XX学科导论》。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如《XX学科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课程设计报告主题课程的设计有着什么样的要点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主题课程设计报告,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从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仍相距甚远,表现在:一是观念滞后,依然延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育方式,主题设计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缺少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体现不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和创新等特征;二是课程内容单一,学科课程的拓展或延伸,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不够突出;三是不按要求设置课程,或以课外活动充当;四是没有课程设计,师生随心所欲进行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确立“研究性学习”主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活动,把“研究性学习”与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这一战略性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具备科学态度、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广泛的教育资源,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等,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研究活动,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样性的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由此过程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评价与反馈指导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才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

1.开放性。

主题内容建构与普通学科应有显著的区别,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因此,在主题研究内容和视角的选择、方法和手段的取舍、资料收集和调研方式的途径、结果的表达和交流、时间和场地的安排等方面,应有较大的灵活性,要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究,发挥其个性特长和创造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2.自主性。

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在确立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和主持研究的机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整体性。

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积累工作,注重主题研究的整体规划,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形成序列。

主题设计的内容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完成的,由于不同学生在目标定位上各有侧重,指导者在服从整体规划的同时,还应从实际出发,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和他的年龄、思维水平及知识基础相适应的研究课题。

4.实践性。

主题涉及的内容应面向生活和社会实践,要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设计过程和选择方法、表达和展示研究结果等。

从实践出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增加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关心现实和体味人生。

5.综合性。

研究内容是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综合性内容,其内容有利于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或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应体现时空开放的组织形式,不局限于学校教室,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关要求,我们在强调从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时,对不同学段进行了统一规划,立求各有侧重。

在高中侧重“研究”。

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因此,主题设计侧重于理论、方法和能力的形成,适当增加其科技含量,在倡导团结合作、集体攻关的同时,鼓励个人发明创造;在初中侧重“探究”。

这个年龄段,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主题设计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设计、操作、成果表达和检验等探究过程,关注其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调过程体验和经验积累,逐步掌握问题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小学侧重“操作”。

这个年龄段,学生善于直观、形象思维,主题设计侧重在观察、了解基础上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初步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

在具体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自然。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在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国富民强的历史重担;在探索大自然奥妙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保持自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理念,增强生活质量意识、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等。

2.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作出大胆的猜想或合理的推断,并进行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证明猜想或推翻猜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体会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同时又能借鉴他人、社会和人类智慧,求得个体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

通过合作小组等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增加讨论、交流几率,掌握合作方法,提高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和科学实践等活动,建立国家、社会与个人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才能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内在动机。

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提高创新能力。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成了课题型、专题型、实验探索型、现状调查型、作品研制型、文献型等,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主题设计方法。

1.课题型。

课题包括某一学科的某个问题、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课题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但必须使探究性学习水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起一个阶梯状的系列问题系统。

围绕问题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科学和技术概念及原理性知识。

课题研究所需的经验和能力具有综合性,因此,一般适应于中学高年级。

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①知识背景准备;②选题立题;③组织课题小组;④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假设;⑤实施论证并得出结论;⑥结果展示和总结反思。

2.专题型。

围绕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某一专题,在教师、学生互动交流中学习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或对该问题进一步了解。

由于专题研究、讨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适应于小学高年级或中学。

专题设计应选择多元价值取向的问题或现实中已经存在但其结论尚不清楚的问题。

如“哪种颜色的面料更保暖”、“怎样才能减少雨中的含酸量”等专题。

专题研究应以学生个体自主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研究中,不仅学会收集、阐述各种观点,而且学会仔细分析和评价这些观点,从而确立自己的见解。

3.实验探索型。

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提出若干条件,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现象或找到新规律;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给出命题,学生围绕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实验探索型学习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能力,发展假设论证能力等。

如:“植物侵蚀预防、让草坪变绿”等。

实验探索设计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中的实验设计,不再是既定实验程序的机械模仿和验证,而是让学生自己对命题进行假设论证或利用条件探索发现,从而获得实验研究经验,增进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探索法的学习结果是书写实验报告。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假设、实验过程的理论指导、实验步骤、仪器和资料的选用、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与测量、实验报告等内容。

4.调查研究型。

调查研究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其状态及可能的原因,找出其间的联系或发展趋势,进而对蕴含的知识、观念获得较为深刻理解的研究活动。

适应于中小学各年级。

如:“生活中的噪音”、“解题心理研究”等。

现状调查设计一般分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因果关系比较和发展研究四种,可帮助学生学会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获得信息加工处理的经验,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和把握现状的能力。

其调查结果是在学生明确调查报告基本格式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

5.作品研制型。

作品研制是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相关设备工具,仿制或重新设计作品的研究活动。

作品研制设计可分为工艺美术、电动模型、雕刻、编结等。

作品研制所需工具和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木工器材、手工制作用的泥巴、树叶、野花、布头、毛线、各种粮食等,作品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制作活动具有做做玩玩的儿童活动特点,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应用。

6.专题文献型。

专题文献研究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观点与认识的一种类型。

专题文献研究设计是让学生掌握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学会收集、处理、应用、评价信息,培养信息收集、文献检索和从中提取新的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其研究结果是书写一份研究报告。

其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条理性,更重要的是从现有资料中提取新观点、发现新规律,切忌搞成资料汇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