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f442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d.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1.封建四大概念:文章中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四大概念,即君主、臣民、国家和上下之分。
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君主与国家的关系。
2.君臣关系:文章中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君主要以身作则,扮演榜样的角色,体察民情,以求听到真实的声音。
君主应亲近臣民,虚心聆听意见,同时亦要广纳贤才,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
3.君臣相得:文章中提到君主与臣民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君主应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凡事从国家整体出发,而臣民则应尽己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君民相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4.社会秩序:文章强调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君主应以身作则,倡导正义和道德,依法治国,严惩违法之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仁政和德行:文章提到君主应施行仁政,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君主自身的德行也是重要的。
君主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使臣民效仿。
6.贤能和能力:文章中强调了君主需要广纳贤才的重要性。
贤能之士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够为君主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君主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应以能力为标准,而非血缘或亲近关系来选拔官员。
7.和平与战争: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平衡内外事务。
君主应尽力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稳定,以造福于臣民。
同时,君主也需要善于处理外交关系,树立威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提到君主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是指君主需要悟性化身,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治国是指君主要善于管理国家事务,做出明智的决策;平天下是指君主需要保持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和谐。
9.监督和反腐: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君主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同时也应鼓励百姓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以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10.经济发展:文章中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君主要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提倡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538795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4.png)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在自诩“尽心于国”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但结果却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困惑。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用战争为喻,指出梁惠王虽然赈灾救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孟子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实行仁政。
他首先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即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然后,他进一步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梁惠王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孟子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孟子提出解决方案。
二、文章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它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国家治理和仁政的思想。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逻辑清晰,充分展示了孟子的智慧和辩才。
文章采用了“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孟子能够逐步引导梁惠王深入思考国家治理的问题。
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先让梁惠王自己陈述他的治国理念,然后通过分析梁惠王的言论,逐步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
这种论辩方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而且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先分析了梁惠王治国理念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结构。
同时,文章中的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实行仁政,而不是仅仅注重经济发展。
他强调要关注百姓的生活,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81c81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5.png)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文章围绕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仁政思想。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等。
二、重点字词1、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3、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
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6、是亦走也:是,这。
7、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8、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罟,网。
洿,深。
9、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按照一定的季节。
10、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
11、王道之始也:始,开端。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13、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畜,畜养。
14、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15、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
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头发花白。
负戴,背着或顶着东西。
17、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
18、然而不王者:王,称王,统一天下。
1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2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饿莩,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三、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黄河以内。
今义:越南的首都。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
今义: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e87cfc3169a4517623a38b.png)
寡人之于国也一、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花白)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路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5、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
今义: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
)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
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锛子。
今义:计量单位。
)三、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4、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四、一词多义发⑴百发百中(发射)⑵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⑶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⑷野芳发而幽香(开放)以⑴请以战喻(用;介词)⑵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⑶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⑷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⑸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⑹固以怪之矣(通“已”)于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⑵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⑶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⑴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⑵王道之始也(的)⑶寡人之于国也(取独)⑷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察(1)徐而察之(观察、仔细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考察)(3)察臣孝廉(考察后推荐)(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智、精明)直(1)木受绳则直(与“弯”相对)(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正确的、正直的)(3)与单于相直(《汉书》)(面对、遇到)(4)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后写作“值”)(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副词,仅,只是)(6)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副词,径直、一直)(7)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副词,竟然)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命运)(4)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则何知(应是“则知何”)当人生让你碰壁头破血流时,别害怕,没有这些挫折,怎能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当生活给你一百个理由哭泣时,别沮丧,你就拿出一千个理由笑给它看。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81c534580216fc700afd0a.png)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古文知识(一)重点注释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之,主谓之间取独。
于,对于。
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
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于,到。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其,指河内。
4、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亦然,也是这样。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当政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察,考察。
政,当政者。
之,结构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这样。
者,句末语助词。
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
,这是为什么呢?”加少,更少。
加,更。
之,的,结构助词。
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我用打仗做比喻。
好战,喜欢打仗。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8、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之,敲起鼓来。
鼓,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9、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
兵,兵器、武器。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10、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曳,拖着。
走,跑,这里指逃跑。
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或,有的人。
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以,因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12fcfb5fbfc77da369b13d.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wú,通“毋”不要。
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3.无失其时。
(wú,通“毋”不要。
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4.王无罪岁。
(wú,通“毋”不要。
王不要归咎于年成。
)5.颁(bā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4.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5.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树)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2)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动用法,使……迁移)(5)意动用法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以…为罪)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2.非我也,兵也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3.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2)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正常语序: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3)状语后置句1.申知已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4)固定句式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耳直不百步耳(只…罢了)3.是…也是亦走也(这是…呀)4.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5)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3.可以无饥矣省主语“民”四、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y详解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y详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2b5ae3f121dd36a32d8269.png)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 选择连词
3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兵器
今义:战士,士兵;
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5、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4
《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知识点整理
1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
2、涂“有斑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 “途”)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 “毋”)
2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 常指增加
三、一词多义(补充) (一)王: 1、然而不王者 (称王wàng;名作动) 2、梁惠王曰 (君王wáng;名词) (二)食: 1、谷不可胜食也 (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 (食物;名词) (三)时: 1、不违农时 (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 (机会、时机;名词)
5
(四)以:
1、请以战喻
(用;介词)
作文素材
1.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 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 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 生态平衡。
使用角度:环境与生存 13
2.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 做好你自己,你便是一道风景。大老婆夸他,小 老婆夸他,客人也夸他,他不盲目自喜,而是仔 细观察,再分析,坚信自己不如徐公美。邹忌是 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河内凶,则移其民 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是五十步笑百步, 便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统治者,梁惠王不是一个坏 人,却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正确认识自己 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你便是智者;不能正确认识 自己,盲目自大或自卑,你就永远不会成为优秀 的成功者。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300c0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b.png)
食物;名词
八胜 1、谷不可胜食 2、驴不胜怒;蹄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日出江花红胜火 5、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尽;形容词 能承受;动词
美好的;形容词 超过;动词 胜利;动词
九兵
1、非我也;兵也
兵器;名词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名词
3、将兵万人
士兵;名词
4、穷兵黩武
战争;名词
十如 1、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王如知此 3、沛公起如厕
四则
1、则移其民于河东 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五而 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2.或百步而后止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六王:
1、然而不王者
称王;名作动
2、梁惠王曰
君王;名词
七食:
1、谷不可胜食也 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
动词;shǔ;计算
十二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不过、只是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 序》
副词;径直、直接
1、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Leabharlann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
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百姓
5.未之有也&
代词;指代”然而不王者“
三然
1、河内凶亦然
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
用在词尾;…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连词 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 对的或认为…对的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https://img.taocdn.com/s3/m/185d86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b.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一、《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二、《寡人之于国也》的使用场景1.君主自称:在古代,君主常常使用“寡人”来谦称自己,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和责任感。
例如,《诗经·小雅·小旻》中就有“寡人之于邦,不吴不敖”的句子,表达了君主对国家的执着和忠诚。
2.君主与臣下对话:在与臣下的对话中,君主可以使用“寡人之于国也”来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重视,并表示自己会依靠臣下的智慧和才能来治理国家。
例如,《庄子·天运》中有“寡人之虑天下也,忧心劳悴,地动山摇,莫之能救者”一句,表达了君主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官员对百姓言行的自述:州官、县官等地方官员在对百姓的言行中,也可以使用“寡人之于国也”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注和尽职尽责的态度。
例如,《红楼梦》中贾政曾对贾琏说:“寡人之于家,虽幸托母神圣之襟抱,然亦未之敢恃也。
”三、《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特点1.谦称自身:寡人是君主自称的一种谦称,突出君主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与百姓一样平凡的存在,用以表达自己的谦逊和对百姓的关心。
2.强调责任感:《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中,强调君主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君主通过使用这种表达方式,表明自己愿意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3.表达关怀:《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中,君主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示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通过这种方式,君主希望能够倾听百姓的声音,体察民情,更好地治理国家。
四、其他表达方式的比较分析1.君臣之间:在君臣对话中,除了使用《寡人之于国也》这种表达方式外,君主还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比如“朕”、“余”等。
这些不同的用法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君主的身份来选择使用。
2.官员对百姓:在官员对百姓的言行中,可以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和责任感。
比如,“朝廷”、“本官”等词语可以用于表示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突出自己在官府工作中对百姓的关心和维护。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65b19b2960590c69ec37683.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于)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知识汇总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a43bee57fd5360cbb1adb73.png)
一、 古今异义
1、河东凶亦然(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非我也,兵也(兵器。)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当作) 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走:跑,逃跑。)
二、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无:通“毋”。)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三、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鼓;击鼓,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之:无实义的衬音助词。)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 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 天下百姓归顺。称王) ⑤王无罪.岁(罪: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2、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谨慎,此处意为“谨慎认真地从事”。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 地兴办学校教育。) 4、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4、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3)军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6、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对于,介词) 移其民于河东 (到 )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7、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王道。动词,读 wàng) 梁惠王曰、王如知此、王无罪岁(君王,大王、君王、王侯。名词,读 wáng) 8、以 请以战喻(让,用、拿、把,介词)树之以桑(拿)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介词,凭)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9、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食物,名词)而不知检 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食物,吃的东西) 10、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14a7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主题与结构1.主题:2.结构:本文由开头引出和结尾回环构成,中间通过寡人的例子展示了庄子的治国观点。
二、寡人的治国原则1.寡人注重自己的修养:寡人深知政治治理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品德作为基础,因此他先从自己做起,修养自身,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2.以道德为本:寡人认为,政治治理应以道德为基准,使国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尊重民众的需求:4.知行合一:寡人强调自身的行动要与理论相一致,即知行合一、他要求自己不仅能够说得上一套道理,更要真正做到这些道理。
5.灵活应变:寡人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根据时势和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他经常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举措,以适应国家和民众的需求。
三、庄子的政治理念1.道家思想:2.无为而治:庄子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即不过分干预和控制,而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活力,以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放手让民众自由发展,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家繁荣。
3.心灵自由:庄子强调个体的心灵自由和追求,他认为政治治理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思想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个体特长,并实现个体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四、文言文知识点1.古文表达手法:2.用词特点: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涵盖了礼制、儒家、道家等各个方面的术语,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修辞技巧。
3.句式结构:文中运用了不少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其中包含着递进、转折、并列等句子成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修辞效果。
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对治国之道的探索。
庄子以寡人的治国原则和方式,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智慧。
同时,文章展示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7e7ee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1.文言文的古体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体词汇,如“寡人”、“于”等。
句式也采用了古代的堆砌句和倒装句结构,如“之……也”、“之于……也”。
2.反问句和排比句:文章中使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来表达强烈的语气
和修辞效果,如“寡人之本有明德应天周易,以位号千乘”;“父乃列庶
人之位馀以待寡人奉社稷乎?”等。
4.文章中的思想内容:文章通过国王的思考,探讨了一个君主或者领
导者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文章强调了君主应以明德应天、以位号万乘,
要关心百姓的福祉,规划国家的发展,并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文
章也谈到了君主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并注重自身修养和才能培养。
5.文化背景:文章出自《战国策》,这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外交及军事事件的重要史书。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的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统治地位。
文章中所表达的君主对于国
家的责任和使命,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吻合。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通过国王的思考,阐述了君主对国家
的责任和使命的文言文章。
通过运用古体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文
章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对国家的
关切和责任意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315cc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1.文章结构
2.君主的责任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君主应该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成全国家。
这里的“寡人”指的是君主,他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正直、廉洁和勤政。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章第二节讲述了君主应该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
君主首先应该修身养德,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君主要顾及家庭和亲属,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后,君主通过治理国家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4.礼贤下士宽待百姓
文章第三节强调了君主需要重视礼贤下士,赏识并用人。
君主需要根据人的能力和才能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
此外,君主还应该宽待百姓,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
5.规矩法度兴邦开化
文章第四节探讨了规矩法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君主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国家有序运转。
文章中提到了严惩犯罪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于善行的赏识和鼓励。
6.天下敬之国有片言
文章最后一节讲述了君主应该言行一致,以便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君主要言出必行,同时也要谨言慎行,以免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7.文言文的特点
总之,乾隆皇帝的《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具有启示性和倡导性的文章。
文章旨在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同时也着重强调了礼贤下士、宽待百姓和制定法律规章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君主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f0c21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1.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花红胜火,春来*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左?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4bad9e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7.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1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6.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2.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3.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5.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三、一词多义1.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四、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52fd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荀子》中的一篇。
文中荀子以“寡人”自称,探讨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展示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智慧。
本文主要介绍了《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点,包括主题思想、文学风格、修辞手法等。
一、主题思想:《寡人之于国也》的主题思想是探讨君王治国之道。
文章以“寡人”自称,通过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君王应有的品德和治国策略。
荀子认为君王应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礼法制度的建立来约束人民,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二、文学风格:1.对话篇章: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对话中包含了荀子的学说和政治建议,以及吕不韦的疑问和质疑,反映了不同的观点碰撞,也体现了古代学者之间的辩论和思想交流。
2.修辞表达: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比喻等,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故望其上下而不如其鸡豚鱼盐之乐,岂忧”,“君之所民者,蚁眉捧心,足之则行怨,不慎足之则行悦,言也轻者私人之常也”等。
3.理论论述: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君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体现了荀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
文章主要涉及君主德治、礼法制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展示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
三、知识点分析:1.君主德治思想:文章强调了君主应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如仁义、智慧、节制等,并以身作则,以身律己,以德化民。
文章指出,“致治于一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君主德行的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福祉。
2.礼法制度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礼法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礼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使人们明辨是非、守规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君主应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ea278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e.png)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2、《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的。
该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重点字词1、河内凶:“凶”,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4、请以战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5、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6、兵刃既接:“既”,已经。
7、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
“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10、是亦走也:“是”,这。
11、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12、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罟”,网。
13、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头。
14、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15、王道之始也:“始”,开端。
1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17、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
18、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19、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悌”,敬爱兄长。
2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负戴”,背着、顶着东西。
2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饿莩”,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三、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四、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f0cfc235a8102d276a22f7f.png)
寡人之于国也一、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花白)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路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5、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
今义: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
)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
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锛子。
今义:计量单位。
)三、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4、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四、一词多义发⑴百发百中(发射)⑵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⑶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⑷野芳发而幽香(开放)以⑴请以战喻(用;介词)⑵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⑶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⑷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⑸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⑹固以怪之矣(通“已”)于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⑵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⑶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⑴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⑵王道之始也(的)⑶寡人之于国也(取独)⑷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察 (1) 徐而察之 (观察、仔细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考察)(3) 察臣孝廉 (考察后推荐)(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明智、精明)直 (1)木受绳则直 (与“弯”相对)(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正确的、正直的)(3)与单于相直(《汉书》) (面对、遇到)(4)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后写作“值”)(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副词,仅,只是)(6)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副词,径直、一直)(7)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副词,竟然)数 (1)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数量)(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命运)(4)数罟不入洿池 (密,与“疏”相对)(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计算)(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屡次)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则何知(应是“则知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高清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写作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字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通假字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词语活用1.河内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4.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6.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作动词,吃9.请以战.喻动词作名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古今异义词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指河流。
3.请.以战喻古义:请允许我;今义: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6.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不定代词;今义: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7.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则,那么;今义:代词,当“这”“此”讲。
一词多义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对,介词)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1.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2.梁惠王曰(君王,名词)以1.请以战喻(让,介词)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3.以时入山林(按,介词)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1.狗彘食人(吃,动词)2.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1.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2.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3.五亩之宅(“的”,助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重点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
(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2.树之以桑——以桑树之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3.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固定格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高清把握重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们的对话,从梁惠王的发问开始。
梁惠王有疑问,一连用了“也”“焉耳矣”四个语气词,表现了他的无辜。
他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但上天给的报答不多,而感到感慨,并百思不得其解。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很善于运用比喻说理,他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从梁惠王熟悉的事情入手,提出一个看似和梁惠王所问毫无关系的问题。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抓住梁惠王的结论,马上用到梁惠王的问题上。
孟子委婉地指出梁惠王对老百姓做的也不好,只不过邻国是“百步”,梁惠王是“五十步”,能“以五十步笑百步”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告诉梁惠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不违农时”是说君王要节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说人民要节制。
物质生活丰富了,老百姓才能“养生丧死”,“王道”才算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进一步为他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蓝图。
他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方面来记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前文的“王道之始也”相照应。
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实行仁政,做到以下七条:不违农时(农);不入洿池(渔);以时入山林(林);树之以桑(纺);畜鸡豚狗彘(牧);勿夺农时(农);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前三条属于王道之始,后四条属于王道之成。
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狗彘食人食”是指诸侯贵族的行为,“涂有饿莩”说的是下层百姓的情况:用了对比的手法。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用了比喻的手法。
】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1.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
2. 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
3. 雉兔者:这里指猎人。
4. 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
1.解释下列词语1)方:;2)诸:;3)犹:;4)之:;5)如:;6)宜:。
2.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4.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2)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参考答案1.1)方,见方;2)诸,相当于“之乎”;3)犹还;4)之,它,指文王之囿;5)如,如同;6)宜,合适、适宜。
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3.“阱”是捕兽的陷坑。
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
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4.1)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2)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
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圆四十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拓展阅读经典珍藏孟庙的树孙继泉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厚的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
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
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