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综合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梗塞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

以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交叉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发的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不同程度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颅脑CT或MRI出现双侧枕叶、颞叶内侧、丘脑、小脑及中脑等2个以上部位的病灶提示TOBS。

【专家点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有以下特点:症状具有波动性,伴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的意识障碍,同时还可能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的表现。影像学特点是梗死灶可位于单侧或双侧丘脑,同时还可以出现中脑、颞叶内侧、枕叶及小脑病灶。

中脑梗死——Claude综合征:

又称红核下部综合征,临床少见,是由于供应红核前部的旁中央动脉终末支梗死导致的中脑内侧被盖部(大脑脚)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引起的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外斜固定以及红核损伤引起的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轮替动作不良。病变范围较大时,还可引起同侧滑车神经麻痹,对侧动眼神经麻痹或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也可发展为内侧纵束综合征或Parinaud综合征。

【专家点评】:Claude综合征属于中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其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病灶侧动眼神经瘫、病灶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颅脑MRI显示大脑脚中央导水管附近的病变。临床上遇到有这样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此病,可行颅脑MRI 以确诊。

中脑梗死——Wernekink连合综合征:

中脑存在众多连接小脑的神经纤维,小脑发出的纤维经齿状核中继后,经小脑上脚在中脑导水管前方中脑下部旁正中交叉至对侧中脑红核,形成Wernekink 交叉。该部位由基底动脉旁正中支供血,当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时,即可引起Wernekink连合的损害,称为Wernekink连合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包括肢体共济失调、躯干共济失调以及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偶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和腭肌痉挛。

【专家点评】:此综合征发病率较大,病灶位于中脑大脑脚的中线位置,部位较小,临床上容易忽略,导致漏诊。因此临床上当患者出现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时要行颅脑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脑桥中上部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梗死:

在脑干梗死中,临床最为常见的是脑桥梗死,其中约60%的脑桥梗死分布于旁正中区。脑桥中上部旁正中供血区梗死是脑桥梗死的罪常见类型,多为基底动脉硬化、狭窄及穿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硬化性闭塞所致。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对侧肢体麻木、瘫痪无力,言语不清,中枢性面舌瘫多见。因脑桥动脉不参与视觉传导通路的血液供应,故不会出现视野缺损、同向偏盲的症状。临床上脑桥性偏瘫和半球性偏瘫从症状上鉴别比较困难。因内囊后肢内侧1/3的梗死可以不表现为偏盲,偏瘫伴有构音障碍也见于内囊后肢的病变。存在偏瘫侧的同向偏盲是二者的鉴别点之一。另外50%的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病初有头晕或眩晕可作为一个鉴别点,但也有少数半球梗死的患者也有明显的头晕甚至是眩晕症状,所以不是完全可靠证据。因此临床颅脑MRI特别是DWI检查具有决定性作用。脑桥旁正中梗死

预后较好。由于皮质脊髓束在脑桥部下部比上部更靠内侧,且在腹内侧表面集中成束,因此脑桥下部梗死时,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受损程度往往重于脑桥上部,而85%的脑桥旁正中梗死位于脑桥中上部水平,这可能是脑桥梗死预后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点评】:脑桥中上部旁正中供血区梗死由于病灶部位在面神经核的上方,可引起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舌瘫。

专家述评:抗癫痫药物筛选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尽管癫痫是神经病学领域中为数不多的能进行有效治疗的疾病之一,但是近40年来,癫痫的药物治疗效果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癫痫发作的控制率、治愈率、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没有得到明显进一步改善。癫痫的防治需要新思想、新药物及新思路,开辟新的路径、寻找新的药物,是当下癫痫病学界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从上市药物中寻找新的抗癫痫药

癫痫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有筛选抗癫痫药物的方法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其局限性非常大,许多临床有效的药物在实验室进行的筛选时都被认定为无效。重新评价过去被实验研究所否定的药物尽管已成为新抗癫痫药筛选的重要途径,但因实验室和临床药理研究进展缓慢,无法满足临床的迫切需要,因此,在上市药物中寻找抗癫痫的新适应证成为发现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备受关注。以“氯沙坦(losartan)”“他汀(statins)”“塞来昔布(celecoxib)”“布美他尼(bumetanide)”“雷帕霉素(rapamycin)与癫痫”为主题词在PubMed上进行检索,可检索到328篇相关论文,其中的265篇(80%)是近5年发表的,72篇(22%)是今年刚发表的,提示该领域近年来正日益受到关注。由于上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基本服药方法及短期不良反应几乎都是已知的,不仅增加了临床探索的安全性,而且有助于从新的侧面了解癫痫可能的新机制,从而成为发现新抗癫痫药的有效途径。

二、已有临床基础的上市药物

1.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临床上用于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还有重要的抗癫痫作用。2012年Ma等研究了阿司匹林对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的影响,发现在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后,连续给予阿司匹林(20mg/kg)治疗20d,不仅能减少慢性期癫痫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还可减轻癫痫相关的各种病理变化,如海马神经元坏死、新生颗粒细胞的异常迁移、齿状回树突形成及苔藓纤维芽生等。Godfred等在一项小规模的临床实践中回顾性分析了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成人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发现其癫痫发作频率有所减少;虽然该研究并不能揭示服用阿司匹林和癫痫发作减少有无因果关系,但鉴于阿司匹林是一种不良反应较小、使用广泛、成本较低的药物,因而他们认为这些数据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依维莫司(everolimus):该药是第1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结节性硬化伴有室管膜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Krueger等在2014年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试验中发现,纳入研究的23例结节性硬化患者的难治性癫痫发作经过12周依维莫司治疗后,有60%的患者发作频率减少了50%以上,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Cardamone等在另一项单中心研究中纳入7例难治性癫痫伴结节性硬化患者,经过依维莫司治疗后,70%以上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了50%以上,其中1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了90%以上,3例患者的学习能力得到改善。因而他们认为虽然上述研究对象均为结节性硬化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但这些研究为今后依维莫司成为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新添加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