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理实验笔记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来和你们分享我整理的实验心理学笔记。

这就像是打开一扇通往奇妙心理世界的大门,里面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发现呢!实验心理学啊,它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在人的心理迷宫里寻找线索。

比如说,我们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在压力下做出某些决策。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的森林里寻找宝藏的路线,实验心理学家就是拿着各种工具(实验方法)去探索的冒险家。

我在笔记里看到一个超有趣的实验。

研究者想要探究记忆是如何被干扰的。

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了两组,就像把一群小伙伴分成了两个小队一样。

一组参与者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旁边有人不断地制造噪音干扰,哎呀,这就像你在安静看书的时候,旁边有人一直在大声唱歌,烦得很!另一组则在安静的环境下记忆单词。

结果呢?在噪音环境下的那组参与者记住的单词可少多了。

这就说明环境对记忆的干扰可真是个大问题啊!再说说实验设计吧。

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真像是搭建一座复杂的城堡,每个部分都得精心安排。

完全随机设计就像是抽奖,每个参与者被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都是随机的。

比如说,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学生们就像抽奖一样被分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组里。

还有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呢。

被试间设计就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跑道上比赛,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而被试内设计就像是一个人要在同一条跑道上跑好几次,但是每次的比赛规则(实验处理)不一样。

实验中的变量也很重要。

自变量就像是汽车的方向盘,它决定了实验的走向。

比如在研究药物对情绪的影响实验中,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呢,就是汽车开到哪里去了,是自变量改变后产生的结果。

在这个例子里,参与者的情绪变化就是因变量。

还有控制变量,这就像是汽车行驶的道路状况得保持一致,不然就不知道是方向盘(自变量)的作用还是道路(控制变量)的作用了。

比如说在研究灯光强度对阅读速度影响的实验中,除了灯光强度这个自变量,像书本的字体大小、参与者的视力等都得控制好,要是字体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就像道路一会儿平坦一会儿坑洼,那可不行。

心理学笔记20篇

心理学笔记20篇

心理学笔记20篇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了与自身价值观、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该理论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

2. 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刺激引起特定反应的现象。

这一理论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并提出了条件反射在研究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情绪和成就的影响,并提供了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来研究和模仿行为。

该理论还探讨了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形成自我认知。

5. 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整过程。

该理论研究了情绪调节的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6. 研究理论:研究理论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记忆过程和研究动机。

7.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该理论研究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以及社会认同对个体自我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8. 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力。

该理论探讨了情绪智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提供了提高情绪智力的方法。

9.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意愿的产生过程。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决定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自我决定能力。

10.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该理论探讨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1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探讨了个体追求目标和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动机和动机养成的方式。

12. 注意力理论:注意力理论研究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关注和集中程度。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建立的意义:1.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2.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3.第一章绪论4.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1.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2.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3.艾宾浩斯:实证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一、费希纳(一)生平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做了7年的生理学家;15年的物理学家;14年的心理学家;11年的实验美学家;在教物理的时候,开始从事感觉的研究,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19世纪受荷兰理性哲学影响,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2)费希纳定律的含义: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nd】所需要的变化量就越大。

即是:物理量越大,为了感觉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3)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1)最小可觉差;(2)正误法;(3)均差法;(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且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2、另外一方面,从他的不足出发,后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二、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在海德堡从事生理学研究是他的实验心理学概念的开始;(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且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使得心理学真正的走进科学的殿堂;3、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撒下了种子;(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他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最大;三、艾宾浩斯费希纳的量化思想让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冯特的勤奋工作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艾宾浩斯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一)生平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

(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

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心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经典心理实验笔记

经典心理实验笔记

经典⼼理实验笔记⼀、反应时1. 减数法—⼼理旋转实验⼼理旋转:单凭⼼理运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理历程;定义:当⼀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度呈现时,⼈们可能是通过内部⼼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度加以辨认。

实验步骤:1.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R)为实验材料,将R取正或反以及6种不同的倾斜度。

被试的任务是辨别正写的R还是反写的R,并在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不同旋转⾓度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说明在辨认图形时⾸先将倾斜不同⾓度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然后取辨认,这样就造成不同旋转⾓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证明:1. 表象这⼀⼼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科学实验⽅法证明的。

2. ⼼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2. 减数法—句⼦-图画匹配实验由科拉克和蔡斯设计:实验时给被试看⼀个句⼦和⼀个图画,如“星⾏在⼗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者是否⼀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句⼦有8种,主语有“星形”和“⼗字”,谓语有“在之上”和“在之下”、“不在之上”、“不在之下”。

信息加⼯阶段:第⼀阶段:将句⼦转换为深层结构,即以命题表征句⼦,且否定句要长于肯定句。

对之下的加⼯要长于对之上的加⼯。

第⼆阶段:将图画转化为命题。

第三阶段:将句⼦和图画的命题表征进⾏⽐较。

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个名词相同,则所需时间较少,如果两个命题都是肯定,则⽐含⼀个或两个否定时所⽤的时间少。

第四阶段:作出反应。

3. 减数法—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70年代波斯纳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

实验过程:给被试并排呈现2个字母(AA 或Aa),2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让被试指出这⼀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的字母对有两种(读⾳写法相同AA 读⾳相同写法不同Aa),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

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1秒、2秒。

心理学实验笔记 1

心理学实验笔记 1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笔记第1章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5-06 11:31 共57人浏览[大] [中] [小] 除了自变量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

上例中,文字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清晰度、熟悉度以及材料的呈现位置和呈现先后等都会影响阅读速度。

此外,像大气压、被试者的高矮、胖瘦和头发长短等因素对阅读速度就没有什么影响。

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包括两类性质不同的相互作用:(1)按实验程序进行的相互作用,(2)干扰实验程序的相互作用。

1按实验程序进行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学实验中涉及到的人就是主试者和被试者。

主试者对被试者的干预及被试者对主试者的实验态度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由于心理实验都是通过被试者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主试者对被试者最直接的干预是向被试者交代任务。

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i nstruction)。

在以人作被试者时,指示语在实验中不仅是对被试者说明实验,更重要的是给被试者设定课题,这也是控制被试者这一有机体变量的一种手段。

指示语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

2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实验中,除了主试者给出指示语及被试者按指示语完成任务的相互作用外,他们之间还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

例如,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effect)。

实验者效应往往会以一种颇为微妙的方式在起作用。

例如,当主试者了解到他的少数几位被试者有某种反应倾向时,他随后观察到的被试者的资料也往往有某种反应倾向。

这里,除主试者无意识地以某种方式影响被试者的反应外,还可能故意地对被试者暗示、提醒或鼓动,或不能耐心地等待被试者的真实反应的出现就进行记录,或仅仅记录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反应。

实验心理学笔记培训课件

实验心理学笔记培训课件
加扎尼加:即使大脑完好无损的正常人,大脑两半 球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完全充分(感到伤心,却说不出原 因)。
实验心理学笔记
13
6)批评
贾尔ˑ利维:正因为大脑两半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二 者的功能必须整合,而不是互相分离。通过整合,大脑能 用不同于任何一个半球却更为强大的能力及方式去工作。
你能阅读、理解并欣赏一个故事,是因为大脑是作为 一个单一的、整合的结构运行的。
1)道德问题 2)价值是否足以支持所用的方法 3)关注与动物研究有关的一些工作进展, 即虐待动物问题。
实验心理学笔记
5
0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1)理论假设: 研究者力图揭示人脑两半球能独立运作的程度以及
它们是否有二各自独一无二的能力。
如果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传输中被中断,你身体 的右侧会不会突然变得无法与左侧协调?
如果语言由大脑左半球控制,在这个手术后,你说 话的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思维和推理过程是否都独立存在于两个半球中? 如果大脑真的被分为两个脑,当这两个脑不再交流 时,一个人还能正常地行动吗? 既然感觉输入时同时作用于左右两侧的额,那么视 觉、听觉、触觉等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笔记
左手(右半球) 不能说出、不能描述、可以找出
我们之所以可以说出左手里物品的名字,是因为:
信息
左手(右半球)
右半球(表达)
胼胝体
视觉+触觉:
右视野:HE→左手指向
HEART 左视野:ART→口头报告
右半球具有语言加工能力,能理解语言(使用一种非言
语的形式)。在涉及空间关系和形状的视觉任务中,复制三维图画, 左手的成绩更好。
老鼠一胎多子——好分离在不同的环境下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精华笔记完美的总结

实验心理学精华笔记完美的总结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总结 一、反应时实验二、注意实验在目标重复条件下识别探测刺激的目标字母比在控制条件下的字母要快,在控制条件下的字母要慢。

前者是启动效应,后者是负启动效应。

stroop范式Stroop要求被试快速报告书写每个颜色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

当颜色词的意思和墨水颜色一致时(如用蓝色墨水写的墨水颜色的速度,但当颜色词的意思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同一刺激词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干扰现象。

Simon效应三、感觉实验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截然相反。

麦考勒效应实验被试报告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

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

四、知觉实验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句子;异常句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人既可应用句子的意义又可将语法应用于知觉,Biederman照片靶子寻找实验实验者:Biederman让被试指出在某个场景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上的一个熟悉东西(靶子)自变量:A场景照片:A1——正常场景;B箭头线索呈现:B1——在前(箭头在场景呈现之前呈现)C备择物呈现:C1——在前(在场景呈现之前就看要从中作出选择的东西)正常场景中的靶子的辨认率均高于杂乱场景。

字词识别既依赖自下而上加工,又依赖于自上而下加工,条件不同情况不同。

stroop作业变式:视听干涉实验者:Navon呈现一个视觉刺激80ms,从第40ms记录反应时。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具有两种关系:)总体的一致性关系(听到的字母与大字母的关系))局部的一致性关系(听到的字母与小字母的关系)听觉辨别反应时依赖于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总体的一致关系;在一致情况下,反应时最短,冲突情况下,反应时最长。

当视觉总体特征与听觉刺激一致时,听觉辨别速度加快;当视觉的总体特征不同于听觉刺激时,听觉辨别就会受到干涉速度变慢;但听觉辨别的速度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顺序量表: 变量的值只能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没有相等的单位,不能进行算术运算。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 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 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一一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 实验者效应 &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 主试的期望 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 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 被试间设计 &被试内设计被试 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被试 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 8.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 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9. 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 立体镜 —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 深度知觉仪 —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 速示器 —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 记忆鼓5. 警戒仪 —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 镜画仪 —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 眼动仪 —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 第三章 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 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外——通用的目录 社会科学引用索引 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 工效学摘要 医师索引 心理学文摘2. 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 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 摘要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反应时1. 反应时研究历史1. 天文学——贝塞尔( 人差方程式 —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 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 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3. 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2. 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 单一的刺激 , 距就是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 刺激不止一个知道的 3. 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 简单—复杂 反应时任务2. 速度—准确性 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 刺激 变量4. 机体变量即 被试 变量4. 减数法 &加因素法附和 假设或猜想 ,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一个 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所有 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结果的 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唐纳斯7减数法 &斯滕博格7加因素法只要求做 单一的反应 ,并且两者是 固定不变 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 ,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 不同的反应 ,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 分析信息加工过程 (即每个阶段的 加工时间 )A 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 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 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 B-C=选择时间2. 加因素法—证实 不同加工阶段 的存在,辨认它们的 先后顺序 第五章 心理物理学1. 绝对感觉阈限 & 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 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 差异 感受的刺激 2. 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 最小变化法( 最小可觉差法 、序列探索法) 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 恒定刺激法( 正误法 )—选定几个 固定 刺激 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 平均差误法(均误法、 调整法 )3. 韦伯定律△ 0 m =c△ 0差别阈限大小 0刺激的强度水平 C 韦伯分数4.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e =Klg 0e 心理感觉的量值 K 固定的系数 0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 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 感觉量b 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 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幕指数6.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 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六章注意 注意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本特提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该过滤器模型的核该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1.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另一耳的信息。

2. 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同时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耳的信息通过。

3.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1.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2. 哈德威克和希夫林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四)模型比较(四)模型比较1.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①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②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③ 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因而被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做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是人类行为研究的一门学科,研究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变异,它试图找出精神和行为现象的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反应。

实验心理学拥有古老的根源,其创始人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曾以用心理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的爱因斯坦John Watson。

实验心理学致力于揭示心理功能的脑机制,即心灵的特性、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形成和变异。

它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发展、认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应试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等。

实验心理学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心理现象,例如态度、情绪和行为、认知、纠纷解决、沟通等。

此外,它还涉及到心理测量、神经科学、脑成像、计算机模拟和生物学等问题。

实验心理学经常使用建模、实验室试验和可视化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一般包括:现场实验、模拟实验、任务实验、测验与问卷、实验-反应时间测量、神经图谱、实验数据分析和实验观察等。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分析、比较和控制变量,以及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个体变化。

一般来说,实验心理学应用于许多人类行为的解答,如认知决策、情绪管理、营销和消费行为的模式以及社会关系等等。

它可以帮助理解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改变人的思维、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此外,实验心理学还有助于探索脑功能和记忆能力,从而使人们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自己,有效地完成事情,调节情绪以及恰当地解决冲突和矛盾等等。

心理学主要实验效应知识点

心理学主要实验效应知识点

心理学主要实验效应知识点心理学在探索人类心智和行为领域的过程中,依靠实验方法来研究和验证各种理论和假设。

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心理学家能够观察和测量不同因素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实验效应被广泛应用,它们揭示了人类认知和情感处理的某些普遍规律。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主要实验效应的知识点。

1. 条件反射效应条件反射效应是由俄国心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首次提出的。

这个效应揭示了一个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他研究了狗对食物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

通过重复多次将食物和一个中性刺激(例如,铃声)同时呈现给狗,他发现狗在仅听到铃声时也会出现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个实验效应揭示了学习和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门控理论门控理论是由加里·斯克内尔和罗纳德·梅尔茨提出的,它解释了疼痛感知和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门控理论,疼痛感觉的传递可以被注意力所调节。

比如,当你集中精力在其他事物上时,你可能不会感到疼痛。

然而,当你专注于疼痛的感觉时,疼痛会变得更加强烈。

这个实验效应揭示了认知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被动听效应被动听效应是指当我们被动地听到某个语音刺激时,即使我们没有专注于理解语义内容,也会对该刺激的某些特征产生反应。

在被动听效应的实验中,研究者通过让参与者做与语音刺激无关的任务,但同时又暴露于不同语音刺激条件下,来观察不同语音特征对大脑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语音刺激的语调、音高和声音质量等特征会对参与者的情感或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即使他们没有积极地去关注和解读语义信息。

4. 穿越错觉穿越错觉是一种视知觉效应,它揭示了我们对运动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存在的一些心智错误。

在穿越错觉的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估计一个远处物体离自己的距离。

结果发现,当一个物体沿着参与者行走的方向移动时,他们会低估物体的距离;而当一个物体远离参与者的方向移动时,他们会高估物体的距离。

(完整版)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一、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1.课题选择选择研究课题包括选择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确定研究方向,就是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

1.1研究课题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的区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是指以揭示心理现象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指直接为社会实践服务,以提出解决某种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的课题。

按照研究的深度区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1.2课题选择的原则。

课题选择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决定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

课题选择一般遵循如下原则:a需要性原则,即根据社会需要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

b创造性原则,即研究必须有创新,有独到之处。

c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最大可能地保持成功。

d可行性原则,即研究者具备完成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C课题选择的程序一般遵循,a初步选出研究课题;b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c将选题具体化;d攥写研究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

2.文献查阅2.1文献查阅的作用。

a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b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c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d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2文献查阅的原则。

a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采用倒查法。

b在范围、数量上应有所限制,应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要对象。

c应注意多收集第一手资料。

d应注意收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矛盾结论的文献。

e不仅要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的搜集资料。

C文献搜集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检索工具查找法,第二种是参考文献查找法。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1.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通常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应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心理学实验笔记 5

心理学实验笔记 5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笔记第5章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5-06 11:19 共70人浏览[大] [中] [小] 第五章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用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调整法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并以阈限的倒数来表示感受性的大小,阈限值越小,感受性越高。

用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阈限时,常有一些非感受的因素对阈限的估计产生影响。

因此,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得的数据,往往是感受性和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相混合的。

,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把感受性的测量和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反应偏向区分开。

而信号检测论,在测定感受性上,能把被试的主观态度区分出来。

这一心理物理法的新发展称为现代心理物理学。

第一节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一、阈限概念及其发展(一)传统的阈限概念传统的阈限概念起源于费希纳。

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指出,心理物理学的古典问题有五个:(1)绝对阈限:观察者对个别刺激的感受;(2)差别阈限:观察者对刺激增量的感受性;(3)等量:被判断为相等的刺激,一般指主观判断的强度方面;(4)感觉距离:被判断为相等的两对刺激间的差别;(5)感觉比例:彼此判断为有特定比率的那些刺激在有影响的“数学、测量和心理物理学”一章中又提到:史蒂文斯(Stevens,1951)又补充了两个问题。

(1)刺激次序:观察者将某些组的刺激排成等级或次序的测定;(2)刺激等级评定:确定观察者评定刺激的真正物理值的准确性。

从测量上考虑传统阈限的概念,后经卡特尔(Cattell,1893)、贾斯特罗(Jastrow,1888)和乌尔班(Urban,1910)发展,最后形成了费-伽马(Phi-gamma)假设的传统觉察理论基础。

这种觉察论假设有三个连续量:刺激(stimulus,简称S)、内部反应(response,简称R)和判断(judgment,简称J)。

(二)对传统阈限概念的异议5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物理学家愈来愈感到,经典的阈限测量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把被试的辨别能力(感受性)和他们做出判断时的倾向性(反应标准)区别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反应时1. 减数法—心理旋转实验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定义: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实验步骤:1.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R)为实验材料,将R取正或反以及6种不同的倾斜度。

被试的任务是辨别正写的R还是反写的R,并在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不同旋转角度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说明在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然后取辨认,这样就造成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证明:1. 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的。

2.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2. 减数法—句子-图画匹配实验由科拉克和蔡斯设计:实验时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一个图画,如“星行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句子有8种,主语有“星形”和“十字”,谓语有“在之上”和“在之下”、“不在之上”、“不在之下”。

信息加工阶段:第一阶段:将句子转换为深层结构,即以命题表征句子,且否定句要长于肯定句。

对之下的加工要长于对之上的加工。

第二阶段:将图画转化为命题。

第三阶段:将句子和图画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所需时间较少,如果两个命题都是肯定,则比含一个或两个否定时所用的时间少。

第四阶段:作出反应。

3. 减数法—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70年代波斯纳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

实验过程:给被试并排呈现2个字母(AA 或Aa),2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让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读音写法相同AA 读音相同写法不同Aa),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

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1秒、2秒。

实验结果:1. 两个字母同时呈现:AA对反应时(视觉编码)< Aa对反应时(听觉编码);2. 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先发生视觉编码,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后,才发生了听觉编码)3. 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直是听觉编码)。

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时,这个差别就已经很小了。

实验解释: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4. 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P152)斯腾伯格再认任务给被试呈现一串数字(反应集),让被试记住,接着出现一个测试刺激,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反应集中的一个。

随着反应集项目的增多,被试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呈线性增加。

斯腾伯格认为,这反映了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搜索是系列终竭扫描方式。

实验步骤:1. (识记项目)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2. (测试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词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结论: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测试项目的质量(优劣)、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或否定)、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加因素反应时特点:1. 试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些工作的自变量称为因素2. 这些因素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称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一类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理论:斯顿伯格发展了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

原理: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

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5. 加因素法—开窗实验定义: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且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样,一览无余。

“KENC+4”,实验过程: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四个字母一个个相继呈现,由被试自行按键控制,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念出字母表上F后面第三个字母来(应为I)。

N后第四个字母为R,其他同类。

根据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清楚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1.编码阶段: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此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2.转换阶段:被试按规定进行转换所用的时间。

3.储存阶段: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被试将转换的结果储存到记忆中,有时需将前面的转换结果加以复述。

开窗实验通过对字母转换作业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因而它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法具有更明显的优点。

6. 新进展(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由Greenwald1998提出,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基本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

不相容任务: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困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要求:被试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另外的刺激。

测量被试对花朵态度实验过程:呈现给被试花朵、褒义词、贬义词三类刺激任务二:相反,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作反应,而对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

数据处理: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是为击中,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

将击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然后对两个阶段的d”分数进行比较。

假如:任务一中的d”比任务二种的d”高,则说明被试对花朵持有积极的态度,反映了被试对花朵的内隐偏好。

7. 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实验材料:5个消极名词、积极名词、消极形容词、积极形容词实验条件一:词汇以白色呈现,出现的词都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对词义作出反应,即对积极形容词(如kind)按P键(积极反应),对消极形容词(如hostile)按Q键(消极反应)。

实验条件二:词汇以彩色出现,出现的词都为名词,要求被试对词的颜色作出反应实验结果:被试对积极名词做积极反应速度> 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速度错误也比后者少解释:由于个体依照所呈现的形容词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消极)作出判断,并分别组成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消极的意义。

8.内隐间接测试法—沃林顿词干补笔定义: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如jui _填成juice。

残词补全: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称为有意义的单字(如a_a_in填成assassin)实验:沃林顿1970(单一的分离:一个自变量影响一测验任务,但不影响另一测验任务)被试:实验组:4名健忘病人;控制组:16名无脑损伤的病人设计:两组被试在学习单字后进行四项测验。

两项为直接测验:自由回忆和再认。

两项为间接测量:词干补笔和模糊字辨认。

结果:直接测试:健忘症病人成绩<控制组间接测试:健忘症病人成绩与控制组无统计学意义。

8. 内隐记忆间接测试法——知觉辨认(雅各比1983)定义:试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

通常结果:学过的单字辨认率高于未学过的。

词汇决策实验:被试首先学习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对呈现的单字与无意义的字母串作出判断,通常反应时为因变量。

模糊字辨认:在测验时呈现的单字的字母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字。

雅各比1983实验(交叉双重分离:试验中一个自变量对两个任务有相反的作用)实验设计:让被试在三种条件下学习反义词。

条件一:无上下文,被试看到“xxx——冷”而大声说出“冷”字,这是要求被试加工“冷”的字形。

条件二:有上下文,被试看到“热——冷”的目标字并大声读出“冷”字,这是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意义。

条件三:产生条件,被试看到“热——???”,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这是条件一和条件二的结合,要求被试即加工字形,也加工意义。

要求:一半被试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验——再认;另一半被试用间接测量方法测验——知觉辨认结果:直接测量方法:产生条件击中概率> 有上下关系> 无上下关系(说明意义变量可促进再认测验的成绩)间接测量方法:产生条件击中概率< 有上下关系< 无上下关系(说明意义变量抑制了知觉辨认的成绩)二.任务比较方法学定义:用不同的测验任务来揭示同一自变量的不同作用。

假设: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

因而用不同的测验任务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制;如果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有不一致或类似结果,就可以据此推测完成这些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类似。

实验性分离:不同测验任务产生相反结果。

Tulving实验性分离逻辑: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变量的效应。

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实验性分离的实验设计:1.单一的分离:指试验中的一个自变量影响一测验任务,但不影响另一测验任务。

2.非交叉双重分离:试验中有二个自变量,自变量V1影响任务A,但不影响任务B;而自变量V2影响任务B,但不影响任务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