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理实验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反应时

1. 减数法—心理旋转实验

心理旋转:

单凭心理运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定义: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实验步骤:

1.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R)为实验材料,将R取正或反以及6种不同的倾斜度。被试的任务是辨别正写的R还是反写的R,并在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实验结果:

不同旋转角度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说明在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然后取辨认,这样就造成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证明:

1. 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的。

2.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2. 减数法—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由科拉克和蔡斯设计:实验时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一个图画,如“星行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句子有8种,主语有“星形”和“十字”,谓语有“在之上”和“在之下”、“不在之上”、“不在之下”。信息加工阶段:

第一阶段:将句子转换为深层结构,即以命题表征句子,且否定句要长于肯定句。

对之下的加工要长于对之上的加工。

第二阶段:将图画转化为命题。

第三阶段:将句子和图画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所需时间较少,如果两个命题都是肯定,则比含一个或两个否定

时所用的时间少。

第四阶段:作出反应。

3. 减数法—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70年代波斯纳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

实验过程:

给被试并排呈现2个字母(AA 或Aa),2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让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读音写法相同AA 读音相同写法不同Aa),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1秒、2秒。

实验结果:

1. 两个字母同时呈现:AA对反应时(视觉编码)< Aa对反应时(听觉编码);

2. 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先发生视觉编码,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后,才发生了听觉编码)

3. 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直是听觉编码)。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时,这个差别就已经很小了。实验解释: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4. 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P152)

斯腾伯格再认任务

给被试呈现一串数字(反应集),让被试记住,接着出现一个测试刺激,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反应集中的一个。随着反应集项目的增多,被试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呈线性增加。斯腾伯格认为,这反映了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搜索是系列终竭扫描方式。实验步骤:

1. (识记项目)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

2. (测试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词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结论: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测试项目的质量(优劣)、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或否定)、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

加因素反应时特点:

1. 试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些工作的自变量称为因素

2. 这些因素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称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一类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理论:斯顿伯格发展了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

原理: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5. 加因素法—开窗实验

定义: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且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样,一览无余。

“KENC+4”,实验过程: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

四个字母一个个相继呈现,由被试自行按键控制,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念出字母表上F后面第三个字母来(应为I)。N后第四个字母为R,其他同类。根据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清楚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1.编码阶段: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被试对所看到的

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此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2.转换阶段:被试按规定进行转换所用的时间。

3.储存阶段: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被试将转换的结果储

存到记忆中,有时需将前面的转换结果加以复述。

开窗实验通过对字母转换作业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因而它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法具有更明显的优点。

6. 新进展(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由Greenwald1998提出,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基本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

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困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要求:被试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另外的刺激。

测量被试对花朵态度实验

过程:呈现给被试花朵、褒义词、贬义词三类刺激

任务二:相反,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作反应,而对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