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和急需解决的难点,因就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趋凸显。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自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8%、17.8%。因此积极地去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让大学生正确地去面对就业所面临的形式与现状,积极地面对,主动解决,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及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外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行业特别是金融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削减,失
业率猛增。另外,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等,不仅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2.高校体制因素。从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虽然给了大部分人以就读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却带来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559万人,预计2009年会超过600万人。如此庞大的求职队伍与严峻的就业形势成反比,就业供需结构极不平衡。同时,高校普遍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方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
需求,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
3.家庭压力因素。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多数家庭认为,大学毕业应该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对于子女期望偏高。使得许多大学生毕业时身上承受着高期望的就业压力,但又不知道如何得到合理的调节、释放,而诱发心理问题。此外,大学生择业时往往存在一些心理误区。例如,拜金主义倾向、心高气傲的自负心理、“袋鼠式”的依赖心理、缺乏自信的自卑心理以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这些心理误区也是引发心理问题一些重要诱因。
(二)内在主观因素
1.就业能力偏低。虽然高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目前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专业设置方面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传统: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书本与课堂所学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管理欠缺,工作滞后,方法单调,使得学生就业能力普遍偏低。而且,一些高校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学科专业条件一味扩大招生,不利于学生日后就业。这种理念的落后又导致高校课程和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应变能力、操作能力普遍欠缺,难以胜任人才市场上的空缺职位。许多大学生毕业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适合做什么工作,对前途感
到迷茫,缺乏信心。
2.群体心理特殊性。大学毕业生一般是在22周岁左右,处在这个
时期的青年,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多幻想、好冲动,同时,部分毕业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步,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生活体验也存在差别,每个毕业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毕业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不当的就业观念。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体现”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对于“白领”阶级时尚追从,而对“蓝领”阶层及中小型企业予以排斥。同时,在同学之间进行相互攀比,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而无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构筑多层面心理保健体系
做好毕业生心理保健工作,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而且需要
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参与。因此,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必须紧密联合起来,关注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构成一个有机的、点面相结合交叉防护和干预网络。
其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1.注重对大学业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2.注重对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应聘请擅长就业
指导和咨询方面心理咨询师前来值班,并向学生公布他们值班时间,以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相应的辅导。(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作为即将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经验方面还很欠缺,如何
确立自己的就业目标多数大学生还比较迷茫,因此,在他们步入社
会这段过渡时期给予适当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1.规划职业生涯。对于大学毕业生,学校就应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对他们兴趣、性格和能力进行综合评定,逐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目标,使之更具客观性,并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帮助他们制订合理的、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方案。
2.转换就业观念。学校应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打破把“接受高等教育”与“高尚职业”必然联系的思维习惯,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和积极竞争的意识,正确认识待业的现实性与暂时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为就业开辟新的天地。
3.掌握就业信息。学校应该帮助毕业生及时掌握国家就业政策,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实际接触,为毕业生收集各种就业信息,使毕
业生准确掌握就业形势。
4.提高择业技能。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业化、专家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毕业生进行专门求职技能培训,帮助
毕业生掌握基本择业知识及技能和技巧。此外,通过实习、到企业
参观、参加社区服务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的实际状况,减少猜测和误解,为以后正式工作做“热身”,减轻心理负担。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一)学校专业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学校应该尽快转换观念,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的指导思想,从以前只注重学生的培养转换到招生、培养和就业并重。这也就要求学校在开设专业以及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做到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相结合,并尽量控制那些就业前景不太好专业的招生人数,减少人才的“积压”。
(二)课程开设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是其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诱因,解决问题关键还得靠自己良好的素质。因此平时应该注意提高自身能力,除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十分注重各项能力的提高,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同时,大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包括正确认识自己、调控情绪、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尤其是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应学会调节自己心态,保持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