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笔下的故乡有什么差别

一、思想革命视野下的乡村和梦幻湘西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村视野展现的是一幅极其丰富、绚丽的图画,它构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界一再试图打破凝固的农业社会的死寂状态,在作为新文学创始人的鲁迅那里,农民和知识分子一直是他小说创作中两类并驾齐驱的观察和描写对象,而他一生中篇幅最长、塑造典型人物最为成功的小说恰恰是献给“未庄”农村及破产农民“阿Q”的。鲁迅作为“五四”一代启蒙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投向乡村的目光与情怀是带着极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再造中国的伟大理想驱使着他将忧郁而悲伤的目光投向多灾多难的古老乡村大地、投向挣扎求生于其上的“古国的子民们”,尤其是投向他们在不断恶化的生存境遇中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由此鲁迅将揭示民族精神病态和改造国民性的主旨带入了他目光所及的一切领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为他从事乡村题材创作的基本的立足点。

鲁迅笔下刻画的农村,处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束缚着人,让人几近窒息的时代。“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村庄内几位“老爷”在指手画脚,些许匹夫匹妇在无声地挣扎着……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其一生,鲁迅对于“沉默的多数”(主体显然是乡村的农民)的关注是执着而又具体入微的,他在一篇关于《阿Q正传》,他的全部的乡土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他竭力摸索乡土人物灵魂的结果。

相比之下,沈从文的情形则与此不同。当鲁迅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乡村刻画乡民时,沈从文更多的是把自己置于乡村之中,从其内部发现“乡村”的意义。“他秉承的是原始‘价值观’,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明的位置,去俯瞰它,批判它,而是以自身的‘原始蒙昧’去接近它,认同它。”以此叙述"乡下人"的心理内涵、生命渴求与行为方式。从创作主体精神的角度而言,他缺少鲁迅作为上层启蒙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精神优越感;从价值趋向上看,沈从文在精神上与民间处于同一种文化空间中,透露着民间文化的质朴、生动与生存智慧,来自民间的经验影响着他,使他更多的偏向于认同民间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存伦理和道德法则。可以说沈从文是以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在描绘着那种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体现着下层人民生活情趣和姿态的美丽、纯朴的湘西乡村世界。他把他对人性的理想融于其中,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更合理的生存状态,那里有着更严谨的伦理道德标准。他倾心描绘着这种民间形态及其自己的理想,他的笔下出现了与鲁迅笔下沉寂的乡村不同的另外一种乡村世界,这里富有生命的自由和活力。他以自己手中的笔赞颂家乡一切在他看来是美的自然的活动,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贬斥。

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为过去的记忆所吸引住的人,在离开故乡将近十年之后,他曾经回忆说:“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沈从文运用自己的想象,为读者复现出湘西生灵朴素自然的生命形态。但在《边城》等乡村描写中,沈从文不是在描绘30 年代实际存在的那个湘西社会,而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企图重现他自己头脑中对于昔日湘西的那种神往和迷醉感情。

二、“田园牧歌”的另一面

在我看来,沈从文也是有着同鲁迅一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人道主义作家,他同样在严肃地思考着社会的当前和未来,追究民族痼疾的症结所在。

沈从文极力化丑为美,以求得人生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他建构文学世界和思考民族前途的现实基础。在谈到自己的创作风格时,他强调“不管是故乡还是人生,一切都应该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不能给人愉快,也无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

情操”。他还说“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来表现的。”因此在处理乡村题材时,他尽力用一种悲剧的美学效果反映生活在乡土社会底层的农民的不幸和悲苦。这样一来,他便失却了鲁迅那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决绝气慨。尽管如此,他同样是在对民族的劣根性、塑造新的国民作着思考和努力,只不过他采取了“微笑”方式去介入他理想中的乡土,因而有了一种别样的艺术特色和表现题材。

这种微笑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他的隐痛。即使是在他全文如诗如画的代表作《边城》中,也“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边城》中生死自然,爱恨自然,然而这种自然只是由于湘西社会久未经历动荡,离现代文明较远的结果。人们的观念多是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出世入世观念都比较淡薄,没有什么事件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激烈冲突,而去思考身边的这一切是否正确合理。加之苗地是一个相对闭守的,平静的区域。浪漫的情绪,宗教的神秘观念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虽然共同演绎出了无数美丽浪漫的故事,但在这浪漫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悲剧的残忍。因为这些社会规范并不一定是顺应人性的,只是一切都没有超出地方风俗的价值标准,使得身处其中的人对这样的生死和爱恨都有心理准备,所以才觉得自然。加上沈从文在描写这样的生死爱恨的时候用的是一种浪漫的,诗意的方式,让人觉得那是一幅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浪漫画卷,所以这种平静背后的残酷就难以为人们所感受,所认识。然而,与自然融合并不代表没有残忍,只是当时觉察不到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