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鲁迅的隔阂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和鲁迅的隔閡名人故事 字体产生的误会 沈从文和鲁迅 的矛盾,和丁玲很有关系,该事由来要从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三人的友谊 说起。 当时, 丁玲、 胡也频和沈从文都是没名气的穷青年, 三人认识后, 性情相投, 志向一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沈从文因为投稿屡被报刊拒绝,有时甚至连退稿 也得不到,十分绝望。他气上来,总是把文章扔到地上去。胡也频就悄悄把这些 文章重新收好,四处跑着去找发表的地方,其实他自己的也一样没人要。 有一次, 胡也频通过关系, 居然把沈从文一篇文章发表在周作人主编的刊物 上,档次应该说是很高的。刊物印出来后,胡也频拿起就跑,去向沈从文报喜。 当沈从文从目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感动地抱住胡也频哭了。 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都是细细小小像蚊虫一般。这还不算,他 们还喜欢用同样的稿纸和硬笔头,书写方式也一样,都是不按稿纸的固定线路, 只管密密麻麻写得满满当当。 编辑们很难把他们区分开, 一些杂志的编辑部往往 把二人视为一人,把“也频”当做沈从文的另一个笔名。 更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 后,所用的字体、书写的方式也和二人一模一样,也是细如蚊虫的字体,密 密麻麻地写满稿纸。丁玲的《在黑暗中》写出来后,拿给《小说月报》的编辑叶 绍均看。叶绍均看后说,这篇小说不是胡也频的,就是沈从文的。 就是这种字体的相像,造成了沈从文和鲁迅的隔阂。 1925 年,丁玲在北京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终于连吃饭也成了问题。她给 鲁迅等人写信求助,信中说,一个女子在现在的社会中,是怎样难于活下去,她 碰了很多钉子,还是没有出路。她请求鲁迅给她想办法找个吃饭的地方,即便是 到印刷厂去做印刷工人也可以。 鲁迅收到了这封署名“丁玲”的信。 本来, 鲁迅是很帮助年轻人的, 也常收留无路可走的年轻人, 住在自己家里, 家中的寄住者一批一批,几乎没中断过。而由他介绍,走上文学 之路的青年更是不在少数。 特别是女青年, 在那个年代走出家门本就十分不 易,所以鲁迅更是有求必应,尽力帮助。

但是有一次, 北大学生欧阳蓝利用鲁迅这种热情, 给自己取了个女性的名字, 写信请求鲁迅帮忙推荐稿子。鲁迅上了当,十分恼火。 从此,对自称为女性的求助信,鲁迅总是十分谨慎的。因此当他接到丁玲的 信后,就把信拿给孙伏园等人,打听一下是否真有其人。周作人对这个字体觉得 十分眼熟,因为他见过沈从文的稿子,就猜测可能是沈从文的。因为有欧阳蓝的 例子,鲁迅几乎没仔细核实,就认定这是沈从文的恶意所为。 隔阂越来越深 丁玲久等来信没有回音,十分苦恼。当时胡也频正追求丁玲,见她着急,便 决定亲自到鲁迅家里问一问。到了门口,递了片子,特意在上面注明自己是丁玲 女士的弟弟(胡比丁年龄小)。结果就听到鲁迅在里面有些生气地大声说:“说 我不在家!”胡也频吃了闭门羹,怏怏而回。 鲁迅也很生气,对朋友说,近来出了个沈从文,取了女人名字给我写信,又 叫人扮成是这莫须有的女子的弟弟,或许想让我相信真有一个“丁玲”吧! 不久,丁玲走投无路,回故乡去了。而沈从文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当时沈从文时常使用一个笔名叫“休芸芸”, 知道他这个笔名的人很多。 丁 玲和胡也频对他的昵称就是“休”。 1925 年 7 月,《国语周刊》发了沈从文一篇文章,署名是“沈从文”。鲁 迅用十分不屑的口气写信给钱玄同,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 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其中的“各种玩意儿”暗指 他化名为“丁玲”向他求助。可见,鲁迅对沈从文的误解是很深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沈从文后来也终于知道了这些事。鲁迅尖刻的嘲笑, 不仅让他感到委屈, 自尊心更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后来, 鲁迅终于明白了真相, 知道真有丁玲这个人。不过,虽然两人都知道是一场误会,但他们彼此自尊心都 太强,都不肯主动表示和解。况且隔阂毕竟是已经有了,这种芥蒂并不是那么容 易消除。 除此之外, 两个人在文学观上的分歧, 使他们有过几次不大不小的笔墨论争。 沈从文写了《文学者的态度》,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北人 与南人》,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引发了京、沪之争。再后来,林语堂和鲁 迅展开关于小品文的争论。沈从文发表了《谈谈上海的刊物》,对论战双方都进 行了批评。这篇文章引来了鲁迅的《七论“文人相轻”——两伤》,对沈从文的 意见进行了批评。 在文艺观上,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 1930 年代最有影响的两派文学观, 双方在文学上分别达到了两种很高的境界: 鲁迅的现实力度, 沈从文的艺术纯度, 各自都有很高的造诣。 就这样从不同的艺术道路到达了同样艺术高度的两个人, 却始终没有见过面, 没有交往过,实在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不过,鲁迅和沈从文尽管彼此有着分歧,却并没有妨碍他们对彼此的欣赏。

鲁迅逝世后,沈从文写了《学鲁迅》,充分肯定了鲁迅的贡献,鲁迅的逝世使他 感到了失去一个时代最有力量的人的悲哀。同样,鲁迅对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 曾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