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论语2(含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2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2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短文。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____(2)何不炳.烛乎?_____________(3)臣闻.之___________(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阳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向点燃听说怎么2.B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4.活到老,学到老。

告诫人们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阅读短文。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未穷.青之技___________(2)自谓.尽之___________(3)秦青弗.止__________(4)薛谭乃谢求反.___________6.翻译句子。

(1)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 以:________日中:________ 及:________盘盂:________沧沧凉凉:________孰:________ 汝: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1)用“/”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两小儿辩日时,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从上面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个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ì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_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_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文言文阅读。

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

虽有④槁⑤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⑥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③规:圆规。

④有,通“又”。

⑤槁,枯。

⑥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1.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1)学不可以已:________ (2)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 (3)虽有槁暴:________ (4)使之然也:________2.《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________。

3.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

文言文阅读。

怀素练字怀素居零陵①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②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零陵:今湖南零陵。

②庵:住所。

4.联系上下文,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乃种芭蕉万余株_______ 盘板皆穿_______名其庵曰“绿天”_______贫无纸可书_______5.“乃漆一盘书之”中“之”的用法和下面相同的一项是()A.通国之善弈者也B.书之再三,盘板皆穿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6.小学阶段我们欣赏了怀素的草书作品《_____》,还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如:_______和_______。

7.请写出一个与“盘板皆穿”意思相近的成语,再写下你最想对怀素说的话。

______ ________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春日寻芳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①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

小姊②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④。

寻芳水滨③,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六年级下期末区统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下期末区统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为是其智弗若与?
2.文中提到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要素是、和态度。

按照当今的教育理念来看,文章中“”的认识显然值得商榷,现在应当培养学生意识。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是因为他的智商不如前一个吗?
2.(4分,每格1分)老师、智力;惟弈秋之为听;敢于质疑(交流探讨)。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详细解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详细解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详细解析)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5——文言文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将短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人/专心致志B.思/援弓缴/而射之C.惟弈秋之为/听D.一人/虽/听之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在音节下面标出)①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yúyǔ)?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④非然也( )5.下列句中的“之”具体指什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A.指弈秋的教导___B.指鸿鹄C.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①一人虽听之______,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

②弗若之______矣。

6.“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属于______(选填:设问句反问句),句子的意思是:______。

7.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D.学习成绩是否优秀,与智力水平有很大关系。

阅读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大学者,有学问的人。

8.根据全文意思猜一猜,写出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六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常羊学射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1.解释:。

①于: 。

②道: 。

③之: 。

④射: 。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二鹊救友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①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

未几,一鹳②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③,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④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集:栖,躲。

此处为聚集,会合。

②鹳:一种较凶猛的鸟。

③匝(zā):圈。

④盖:原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悲鸣不已( )(2)顷之( )(3)若相语状( )(4)遂俯冲鹊巢( )2.下列几个选项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有( )。

例句:鹊巢其上 A.一狼洞其中 B.其一犬坐于前C.斗折蛇行 D.泉而茗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策之不以其道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3)(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3)(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三)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①菱:即菱角。

②仕:做官。

1.判断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

“设酒杀鸡作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

(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与“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意思相同。

( )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小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若能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回答就更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刘伶纵酒刘伶恒.()纵酒..(),或.()..(不加节制地喝酒)放达脱衣裸形..(赤身露体)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介词,)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①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ūn)中!”【注释】①裈(kūn):裤子。

4.加点字解释,填入文中括号内。

5.翻译。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ūn)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某地有一犬,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

一日,以数函.令往投入,乃街其一而返。

取视之.,则以未贴邮票故也。

——选自《庐隐笔记》6.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①以数函.令往投入___A.封套B.信件①取视之.___A.代指信件B.代指犬7.请把文中表示下面意思的句子找出来,并画上横线。

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

8.狗为什么会“衔其一而返”?___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通用版(含答案)[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通用版(含答案)[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全)一、逸闻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这样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说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温暖。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要旨是:(二)不展家信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念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信,见上有安全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边语句翻译能否正确()“念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念书,攻读刻苦,饭食粗淡。

2.下边词语,哪几项能归纳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劳 B .不怕贫苦 C .锲而不舍D.谦逊 E .不管家室 F .全神贯注(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1以示人曰:“穿易。

”卒以士及第。

1.加黑字解的两是()A.常自奇:子。

B.屡士:推,介绍。

C.官其姓:wù,。

D.或政或:有的人。

E.翰乃自以示人示:人看。

F.穿易。

易:简单。

G.卒以士及第卒:于。

及第:科代考取。

2.下边文意理解有的一是()A.桑翰自己的容颜感觉自卑。

B.桑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官是一个昏庸的官。

(四)系冢吴,季札,出游上国①,徐君。

徐君好季札,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

使上国,未献。

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系徐君冢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与乎?”季子曰:“否则。

六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属于倒装句的是()。

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C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论语》C. 《孟子》答案:B二、填空题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

其中,“三人行”指的是三个人一起行走,而“必有我师焉”意味着在他们之中,一定有可以成为我的老师的人。

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四、简答题1. 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做。

2. 简述《论语》中“仁”的概念。

答案:在《论语》中,“仁”是一种道德品质,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善良和正直。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 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孔子说,花言巧语和虚假的外表,很少能体现出真正的仁德。

2.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什么?答案: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真正的仁德不是通过巧言令色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实际的行动和真诚的内心来体现的。

六、写作题1. 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言文。

答案:略(学生需自行写作)2. 以“学习的重要性”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言文。

答案:略(学生需自行写作)。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怀素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③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④,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怀素:唐代大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以:用。

④足:足够。

[1]“书”主要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但“贫无纸可书”中“书”表示一个动作,意思是_______;同样,“名其庵”中“名”的意思则是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怀素后来成为了唐代的大书法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学习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B.学习要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资源C.学习永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2. 读短文完成练习。

古人谈读书(一)《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朱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三)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加点字注音不耻(______)下问默而识(______)之诲(______)人不倦[2]解释加点字敏(_______)而好(_______)学,不耻(_______)下问。

默而识(_______)之,学而不厌(_______),诲(_______)人不倦盖士人(_______)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______)。

[3]解释句子意思(1)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论语》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2)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论语》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2)

《论语》阅读答案检测试卷一、填空题。

(31分)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书,与《》、《》、《》一起,被合称为家文化的四大经典作品。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4.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而亲仁。

行有余力,________________。

”5.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理解书里面的内容,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什么也学不到。

正如《论如》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孔子关于这一意思的言论是:“________,”。

9.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12.子曰:“道不同,____________。

”13.孔子关于教育人不应该有贫富贵贱之分的言论是:“______。

”二、选择题。

(20分)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正确的选项是()。

A.不气愤就不开口,不生气就不发泄。

B.教导学生时,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步,就不要启发他;不到他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开导他。

人教版本小学六年级的下册的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试题与含答案.docx

人教版本小学六年级的下册的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试题与含答案.docx

-WORD格式 -- 可编辑 --《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学弈》字词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鸿()鹄()将至...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y ìy íhu ìhu ǐ(éè)听。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 i w i ...(2)( f óf ú)若与( y úy ǔ)?为( wéi w èi)是其智弗...y ǐy ì( 3)弗若之矣()。

.(4)鸿鹄( h úh áo).zhu ójiǎo)而射之( 5)思援弓缴(.(6)曰( r ìyuē):非 / 然也。

.3.形近字组词。

弈()诲()俱()援()奕()悔()惧()缓()4.选字填空。

诲悔( 1)我会牢记老师的教()的。

( 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至致( 3)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

( 4)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 1)通国()之善()弈者也(5)思援()弓缴()而射之( 2)使弈秋诲()二人弈()(6)虽与之俱()学( 3)惟()弈秋之为听(7)为是其智()弗若()与?( 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8)非然()也6BLX01-1-----WORD格式 -- 可编辑 --7.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句段集锦8.用“ / ”划分朗读节奏。

(1)使弈秋诲二人弈(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9. 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 .莲,花之君子者也10.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三)自护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四)曾子杀猪(18分)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附加题(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附加题(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1.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奕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中国‎的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看似在‎问,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1) 使弈秋诲二人弈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9.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选出正确的翻译(1) Nhomakorabea子不能决也。 ( )
A、 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2) 孰为汝多知乎? ( )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B、谁说你多知识呢?
12.抄写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4)由于他粗心大意, ()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5. 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 ) (
6.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7.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句段集锦
8.用“/”划分朗读节奏。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仿照“ 沧沧凉凉 ”写叠词:
( ) ( ) ( )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
(3)及()日中则如盘盂
(4)日初出沧沧凉凉(
(5) 孔子不能决()也。
(6)孰()为汝( )

论语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论语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论语试题及答案六年级论语试题及答案六年级一、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二、《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三、按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_.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四、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解释加点的字: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温故罔、、殆、、诲女、、是知、、弘毅后凋、、其恕乎2、译句、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①仕________ ②濒________ ③具________④悯________ ⑤邑________ ⑥祀________(2)选择题: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①岁罹水患________②死者相踵________③遂自经于鼓下________(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docx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练习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4 分)眉眼口鼻争能《醉翁谈录》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 ?”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厮争得。

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注释】①争能:争本事。

能,才干,本事。

②神:灵性。

③尔:你。

④别:辨别。

⑤方:才。

⑥东西:指四方。

⑦宜:应该,应当。

⑧若然:如果这样。

⑨厮:宋代后常用作对人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为”的意思与“口为鼻曰”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B.为是其智弗若与C.鼻为眼白D.孰为汝多知乎2.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1)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

(2)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3. 读一读,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 4 分)鼻子认为自己能够居于嘴巴上面的依据是“眼睛认为自己有本事的依据是“”,”4.对于它们的争吵,你有什么想对它们说的吗 ?请写一写吧!( 4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0 分)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②先:祖先。

③徙:迁移。

④孤:幼年丧父。

⑤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⑥扶风: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

⑦班彪 : 汉代著名史学家。

1. “充少孤,乡里称孝”中“少”的意思是( )(2分)A.少年B.数量少C.英雄D.年轻2.“一见辄能诵忆”的意思是 ( )(2分)A.看一次就能背诵,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论语2(含答案)
论语2
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分)
2、既来之,则安之。

(2分)
能力联系二——加标点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见第2页)
练习一答案:
1、他们不担忧百姓太少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不安定。

2、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练习二答案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