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曾奇峰语亲子
曾奇峰语录亲子关系
1、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把孩子搞坏了。
父母爱孩子没有错,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出了错.
2、太好的妈妈就是太坏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是六十分。
3、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应对家以外的寒冷。
4、教育孩子需要自然而然的状态,成天琢磨孩子等于成天陷害孩子。
5、孩子有问题首先要评价一下父母的人格健康度。
父母不健康的人格,会把糟糕的东西不自觉地投射给孩子。
父母亲要有足够的人格强度,才能忍受育儿中挫折和失败。
6、只要父母人格健康,孩子经历什么都不太重要。
父母做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重要得多
7、隔代抚养要看长辈人格品质是否健康。
8、父母老师将孩子分类归纳定义为某种人,将孩子一生高度总结导致的恶果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缺陷的人。
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有人格塑造作用。
9、当“心理的歹徒”来临:压力、挫折、成长的困惑等,中国的父母让孩子独立面对,自己像奴隶主一样监工。
10、孩子渴望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只谈学习,孩子只会感到压抑和控制。
11、父母的功能太强大了,孩子的功能会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
12、只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人格成长环境和沃土,帮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国土上的国王就行了。
13、孩子成长要看与妈妈的距离有多远。
好的父母能忍受分离的焦虑。
被孩子“抛弃”的越好的父母,越是成功的父母。
14孩子成长最大的阻碍来自于与父母亲的分离。
孩子只有走出与父母的共生圈,才能顺利的开始他的个体化与独立自主的过程,也才能更好地成长和社会化。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转载高海燕教育不应放弃基本育人规律。
听了北京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瞬间想改变我的演讲,以一个家长的角色,想对教育说,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教育到底是什么?我没有认真思考,但在我看来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就是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
教育不应该是这样,我不相信中国的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学校教育功能也不是万能的。
中华民族现在有一个奇怪的心态,就是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
我要告诉大家,这是谎言,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中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
比如独生子女,而现在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亚种——独生子女。
我们不知道如何教育这些孩子,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教育应有教育的规律,不要以爱的名义放弃基本育人规律。
教育一定是快乐的么?今天讲快乐教育,讲童年很快乐。
可是快乐吗?至少我的童年一点都不快乐。
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请问在座的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小时候我也有那么多作业,许多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
教育不一定是快乐的。
反之,凭什么教育都是快乐的?教育里面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赞成对孩子要严格。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
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
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
现在对孩子一味表扬没有惩戒,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
父母亲三种错误的爱,会让孩子“窒息”
三种错误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年轻的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凡事都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有些爱却会让孩子窒息。
以下便是三种典型的让孩子窒息的爱。
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孩子在房间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给他弄弄被子,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披上外衣。
在妈妈的眼里,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的感受。
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妈妈进屋来东翻西翻,是对他隐私的侵害,虽然不尽同意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却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
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
孩子请妈妈休息,别再擦地了。
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怎么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这话让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吗?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可嘴里却一直念叨,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她就满足了。
你说,孩子还能喘气吗?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妈妈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妈妈让你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什么时候妈妈们可以不再说“都是为了你!”而说:“那么,你喜欢什么呢?”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让孩子做决定,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做决定,但我们能不能不要再扣上爱的帽子,我们只要弯下腰来,在做决定之前,花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一点尊重,倾听孩子的声音。
这样的爱就足以陪伴孩子走过风雨,也不会把他推出门外。
编后语:过分的关怀,随时随地的干预,不顾孩子的意愿,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其实是以爱的名义来满足家长自身的焦虑。
爱本是促进和激发人的成长的,但此时的爱,是压迫。
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即使偶尔越界,也没有关系。
不苛责,不追究,不强求,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父母以爱的名义束缚成年子女议论文
父母以爱的名义束缚成年子女议论文娇美的花儿过早凋谢,再也嗅不到那馥郁芬香;柔韧的琴弦戛然而断,再也听不到那悦耳乐声;稚弱的稻苗心急助长,再也吃不到那香甜可口之粮。
这一切的不幸都源于那以爱为名伸出的强行之手。
爱需放手,以真诚尊重来成全。
以爱之命的占有是人的天性。
陆蠡寄居北平,常春藤的绿影抚慰了他那焦灼的情绪,滋润了他那干涸的心田。
如同跋涉于荒漠的旅人突见绿洲,欣喜若狂,对他而言,那意味着希望、慰安与快乐。
渐渐地不满足于欣赏,要囚住这绿,魔念生长,让它只为自己一人做无声的歌唱。
成了囚徒的绿,像生了病的孩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
试问,这样的爱你敢接受吗?所幸,陆蠡为幽囚的绿友永远向阳永不屈服的品质所感动,爱没有蒙蔽他的眼睛,幡然醒悟,珍重开释,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
只因情到深处无怨尤,爱到深处需放手。
爱不是自私占有,是勇于成全。
爱需智慧,以长远目光来呵护。
母爱变溺爱,带来的只是伤害。
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恶庄公而爱共叔段,不顾长幼有序,僭越本分。
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爱的方式,不公的爱在长子心中埋下一根长刺,偏执的爱让幼子在那条名为“野心”的路上渐行渐远,终以不返。
短视浅薄的爱并非真爱,自古慈母多败儿,这过分的慈爱只会成为伤害。
同样,赵太后亦爱怜少子长安君,不舍将其作为人质换来齐国援兵。
当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太后明白只有如此,才能保国之安、子之福。
同为爱子之母,眼光是否长远决定了他们爱的长短厚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实在是人生大智慧。
爱需懂得,以宽容沟通来维系。
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只有真正懂得,才会给与对方想要的,才会产生悲悯的包容。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于是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应运而生,孩子疲于奔命穿梭在各种班上,才艺与试卷让人眼花缭乱。
小小年纪带上厚厚的镜片,本应茁壮的身体被重重书包压弯,稚嫩的脸上早已失去天真的笑容。
这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吗?这是爱吗?爱难道不该给孩子留下一片能自由呼吸的天空,难道不该在记忆中留下能嬉戏玩耍的童年吗?沉重的自以为是的爱如同手中沙,握得紧失得快。
《父母课堂》读后感——不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安排
《父母课堂》读后感——不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安排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家长不断成长的过程。
今年春季的一天,孩子从学校又带回了一本《父母课堂》(年3月期刊),这套期刊杂志已经伴随我们家庭五年的时光了。
现在不仅是我们父母的学习工具书,也是孩子喜欢翻阅和分享的杂志。
开卷有益。
这一期的一篇文章《不以爱的名义为她安排》让我读后感触很深。
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精炼简短的生活小实例阐述观点,解决一个让无数家长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我现在孩子学习资源这么好,而学习动力却不强呢?文章中的女孩在新学期伊始,与妈妈一同买学习文具,但妈妈先后两次提醒孩子是否需要购买教辅书,并在期间以说教的形式告诉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孩子每次都给了妈妈一个很肯定的回答:“不需要”。
在面对妈妈说教的时候,孩子及时制止了妈妈,并点出了文中的一个细节,这位妈妈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英语教师,生活中一直为大学时光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和资源而后悔。
这个细节告诉了我们妈妈在很多时候会不经意间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于孩子的未来,而这些都是以爱的名义。
这种生活场景也许在很多家庭中出现。
暑假放假后的前几天,也有一位家长同我交流,谈到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
回想我们家庭的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也在生活的磨合中伴随孩子的成长得到经验,但这一方面我们却受益于《父母课堂》的理念。
对待孩子成长问题,我们一直坚持三个“不”理念:从不勉强孩子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从不为孩子做主报任何课外辅导课程,从不把父母的未尽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实现。
孩子成长的家庭虽算不得上富裕家庭,但衣食无忧,基本教育保障还是可以提供给孩子,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只要孩子愿意深入学习,基本都能满足孩子。
我们是这样对待的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的:严把入口,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所谓严把入口,就是慎重对待孩子的兴趣学习,在孩子做出选择前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考虑和体验感受,是否学习由孩子自己做决定。
这样既避免了孩子因认知有限盲目决定,也能够让孩子自己承担兴趣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切困难。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读书笔记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读书笔记爱孩子,相信是天下所有父母给与孩子的最本真的东西。
但今天的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且爱得忘情,爱得太急,以至于用自己的“爱”把孩子害得“体无完肤”却浑然不觉。
在厚重的爱之下,我们往往会迷失方向,让爱成为孩子的“温柔”枷锁时,那一定是父母“爱”错了。
阅读了这本《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其中的精彩内容犹如一颗颗的鹅卵石,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爱孩子的方式与方法,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有所欠缺的。
本书从“父母的观念”、“父母的行为”、“学习的误区”、“便利的生活”、“青春的烦恼”等五个方面,围绕怎样去“爱”孩子分析与阐述,为为人父母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每个家庭都教育出健康、快乐的好孩子。
别让父母的观念害了孩子,有多少的父母、孩子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断所累、所害;有多少父母武断地在家庭成员中实行所谓的“平等”,让家庭“一团和气”;有多少父母认可“再苦不能苦孩子”、“树大自然直”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育,有多少父母“重智轻德”,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能圆父母未圆的梦。
书中的经典之处是对家长的不理智、不明智做了细致的剖析,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误区,让我学会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作家郑渊洁说过:“如果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那么在起跑线时是否领先是不重要的。
因为,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我也曾纠结于此,和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线上。
但不曾想过“起跑线”在不同的父母心中有不同的位置,在并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情况下,他们认为孩子该在哪个阶段起跑,孩子就应该在哪个阶段跑起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想让这棵树苗茁壮成长的方法一定不是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本身就违背了一个人智能和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
孩子这棵树苗该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都有一定的规律。
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读《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有感
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读《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有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读《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有感“教育”这两个字,有无数人给它下了定义,我思来想去,到底什么是教育呢?我想,教育应该是多个层面的,不该用简单的的几句话就能诠释。
关于家庭中的民主
关于家庭中的民主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现在很多家庭的伦理是倒过来的,在家里不是老子说了算而是儿子说了算。
我的学生中,在家里父母说了算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很优秀,品行修养更高。
“你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凭什么不听我的!”霸父经常这样训斥孩子,最终,这位家长就成了学霸之父。
事实证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中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庭中,孩子成才率是极高的。
所以,请孩子远离喜欢发表意见的爷爷奶奶是非常有必要的。
民主自由和谐,是我们家长带领孩子共同追求的目标,民主是要实力来保证的,谁和弱者谈民主?家庭中的民主,要慢慢培养,当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长接近的时候,才可以通过商量,达成一致,让孩子明白,民主来之不易。
很多家长以民主的幌子打着爱的旗帜去教育孩子,这是放纵,一个未成年人打败了成年人,结果相当可怕。
有专家说,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看孩子的日记。
我不敢苟同,看孩子日记是了解孩子的最佳渠道,至于你怎么处理,那是家长自己的水平问题了,如果家长没这个水平,还是别看了,所有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不能绝对化。
关于学习的兴趣别太相信学习是快乐的,别太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端学习都是枯燥的,不讨厌就是兴趣。
我教了那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真正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很少,如果真有快乐,那也是通过学习考出高分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
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
所以,品质和意志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属于大多数人中的某一个吧。
凭什么学习是快乐的?学习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好成绩基本上都来自学生的好习惯,什么时间专注地做什么事,日积月累,某一天不小心他成了第一名,他自己都想不到。
关于教育中的鼓励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俗称“戴高帽子”,更有专家说出这样的话:好孩子都是夸大的,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父母的情感绑架有哪些行为?
父母的情感绑架有哪些行为?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清自己教育的对象,家长的这些行为就是对他们的"情绪绑架",会给他们增加负担,还很容易让亲子关系错位。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情感绑架有哪些行为?有一种感情叫亲情绑架1、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很多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自己希望的延伸,总是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关注给孩子,并且要求孩子去完成。
他们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秘密,常常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要求孩子完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路线成长,一旦发现孩子偏离了既定轨道,他们就会用“我辛辛苦苦培养你,你却这样对我”之类的句子让孩子产生愧疚感和负罪感,乖乖听从父母的话。
这种方式在短期看起来非常奏效,但从长远来看,是以牺牲孩子的自主意识为代价的。
2、以爱的名义要挟孩子这种情感绑架的表现方式也很常见,父母会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希望因此引起孩子的罪恶感,并达到他们的目的。
常见的表达是:都是因为你……,所以我……。
比如都是因为你没考好,我气得心脏病都要犯了;都是因为你不好好读书,所以我当众丢面子了。
这种表达其实是在孩子心中建立一个奇怪的逻辑:明明是父母自己认知偏差产生了某些负性情绪,但却希望由孩子来对这种情绪负责。
3、经常否定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希望父母能鼓励一下他们,如果家长经常说他们的话,会让他们的情绪长期不好。
因为宝宝小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希望家长能够经常夸自己,满足一下自己。
家长不仅不夸自己,反而经常说自己做得不好,这会让孩子变得很伤心,做事都缺乏动力。
4、对孩子不依不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家长,在孩子跟父母说一些话的时候,他们从来不示弱孩子,孩子说一句他们反驳一句,等孩子说不过家长以后,他们还跟孩子没玩没了,一直跟他们讲原则理论。
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与温暖,还容易让娃觉得没有安全感。
5、家长之言即是命令现在有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时,不管孩子说什么,他们都不会考虑,因为他们在心底深处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所以他们插手宝宝的生活,阻碍孩子的交友,还有替他们做决定。
请别以爱的名义威胁孩子
请别以爱的名义威胁孩子作者:胥兴春来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4年第10期胥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主要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习与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参编多部教材专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几天前,在大街上见一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而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拉着孩子就走,但孩子死活不走。
当母亲再拉他时,小孩索性哭着耍赖并在地上打滚。
见不少路人围观,母亲也变得不耐烦,于是说:“你走不走,你再不走我可走了!”孩子则四肢乱蹬,哭得也更厉害了。
母亲扭头就走,孩子一见也慌了神,赶紧从地上爬起来,追上去拉着母亲的衣角说:“妈妈,别扔下我。
”但还是继续哭闹着不肯走。
这时母亲生气地问:“你是要玩具,还是要妈妈?”孩子抽泣着小声说:“我要妈妈……”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很想走过去告诉这位母亲:“请不要拿亲子关系威胁孩子。
”这种威胁教育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亲子关系中,在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中也很常见。
如班上某个幼儿喜欢抢东西且“累教不改”,老师会说:“XXX,你再这样,我就把你送到小班去!”诸如此类的话语会让孩子害怕失去与老师、同伴建立的情感关系。
当老师威胁送他去其他班级时,会让他的安全感与自我概念处于威胁之中,而出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幼儿也会较快地改变自己的“不良言行”。
父母与教师都不约而同地用到这一方式,这似乎表明,以剥夺某种关系来威胁孩子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当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无计可施时,父母很可能使出“杀手锏”——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威胁孩子就范。
这一招往往也很奏效,尤其对年幼儿童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与地,是他们的全部。
孩子离开了父母就没有办法生存与生活,而父母也深谙此道。
一旦孩子固执于自己的言行,如任性、耍赖、拖沓等,而不肯向父母妥协的话,父母就会以“不要你了”作为手段来威胁孩子屈服。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唤醒灵魂,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就是最好的教育。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激发出孩子自我管理的内驱力第一:当孩子自己做出一个不太恰当的行为,而这个行为可能带来一些不太好的后果时,你首先需要做的是向孩子表达同情和理解。
第二:家长不要施以援手,让孩子着急解决问题。
孩子可能会跟你说:妈妈,你帮我送过来。
你可以跟孩子说:很抱歉,宝贝,爸爸妈妈有重要的工作要做,所以我们都没有办法给你送过来,你看看有没有别的什么办法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信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信任本身也会带动孩子内驱力的增长。
第三:家长要忍住,不说教,不指责,进行积极倾听。
这也是作为家长最难做到的。
当孩子意识到他犯错的时候,会本能地自责内疚,这是很自然的感受,他也会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进行责难和批评(比如跟孩子说:我早就说过了,叫你收拾好书包,你怎么总是这样不长记性。
为什么每次你都这样?)那么只会让孩子停止体验自然后果,把心思转移到如何承受和抵挡这些责难和羞辱上了,从而进行语言和行为反驳。
想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内驱力,家长要做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少管孩子,多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的方法非常简单,你只需对困境中的孩子表达理解和同情,然后就忍着不再动口,也不动手搭救就行了。
如果你家孩子做作业不够自觉,可以对号入座在其中找一个解决之道。
剥夺孩子内驱力最典型的驱使孩子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对孩子包办太多。
家长之所以喜欢从小到大都替孩子包办一切,是因为这样做远比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更有效率。
一方面,家长们都忙,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孩子们从幼儿园就被外力驱赶着,学习、考试、兴趣班、努力进名校,如果一切都以效率为导向,就会培养出貌似听话却缺乏内驱力的孩子。
第二种,用惩罚的方式控制孩子被惩罚和控制得多的孩子,内驱力是最差的。
比如:不完成作业,我就收回给你的所有权利,没收电脑、不准看电视、不准出去见朋友。
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作文
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作文
当我们听到“爱”的时候,很容易会想到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许多温暖的词语。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父母也会把他们的行为,包装成爱,去伤害他们的孩子。
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这是一个既残酷又真实的问题。
当父母想要掌控自己孩子的生活时,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来“保护”他们。
有时这种保护变成了过度的控制,甚至变成了心理上的虐待。
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到痛苦和沮丧的控制欲。
比如,当孩子的父母不断给予负面评价和批评时,孩子会变得自卑、消沉。
当孩子的父母过于严厉或惩罚孩子时,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
当孩子的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或决定时,孩子可能会感到束缚和沮丧。
这些行为不仅会伤害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健康,还可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长期影响。
被虐待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从而无法展示他们的最佳潜力。
他们也可能在成年后继续这种行为,甚至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因此,父母应该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并意识到他们的行
为并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应该是支持、鼓励和关爱孩子,而不是控制和虐待孩子。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和积极的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
当孩子真正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从爱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这是一个需要理解和关注的严重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以保护我们的孩子免受伤害。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一: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作文我们是父母的孩子。
所以我们被父母倾其所有的宠爱着。
从出生时发出的第一声娇啼开始,我们就被视若生命般的呵护着。
我们的一哭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紧紧把父母的神精牵动着。
如果可以,如果需要TA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为你换来一生的幸福。
只有奉献,不苛求回报;没有私心,一切只为真爱。
哪怕孩子所言所行,会让父母失望、会伤了TA们的心,可父母对孩子的爱心,还是不会因为失望而减少,更不会改变。
即使孩子已年过不惑,哪怕TA们都已满头白发,但在TA们的眼中,无论怎样,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没有什么不可原谅。
哪怕只是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着,对于TA们,心里都是幸福的。
哪怕你以忙着打拼生活为理由,忽略对TA们的关心与照顾,TA给予你的却依然是理解并期盼你事事如意的心情。
只有TA们会一次又一次原谅、忽略你犯下的种种错,把你的点点好放在心上。
只有TA们会真诚的爱我们到TA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那一刻,也许闭在不得不闭上双眼时,眼中的爱火久久都不愿熄灭,还留着千般的爱、万般的不舍。
因为TA们是父母。
当有一天,我们为人父为人母了。
我们把自己的爱开始向下一代传递。
为自己的孩子的幸福倾囊奉献着。
孩子的一个眼神,一时的心情,都牵动着我们最敏感的神精。
我们把自己拥有的、最好的,都给予了孩子。
真心的希望孩子比我们幸福,比我们快乐,比我们自己更优秀。
我们爱孩子爱的忘记了自己、忽略了关心我们的父母。
我们给予父母的、不及给予孩子的十分之一。
父母的眼里却写满了满足与幸福,而在孩子的思想里这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
同样是爱,而爱的结果却是如此不同。
而我们却在心甘情愿着!因为TA们是我们的孩子。
当我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高尚的拥有人间大爱时。
却常常忘记关心我们自己的父母。
TA们多已经满头白发,TA们多已经需要成年康健的我们挂牵,而我们只想着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却少记得我们的父母此时比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呵护。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作文800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作文800示例文章篇一:《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听到大人说:“我这都是为你好呀。
”可有时候,这所谓的“为你好”,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我们孩子。
我有个同学叫小明。
他的爸爸妈妈可关心他的学习了,每天都给他安排满满的学习任务。
早上一起床,就要背英语单词,背完单词才能吃早饭。
吃完早饭,又得马上去做数学练习题。
周末呢,别的小朋友能出去玩,他却要去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有一次,我约他一起去公园放风筝,他特别想去,眼睛里都闪着渴望的光。
可是他妈妈却说:“不行,你得去上作文辅导班,放风筝有什么用,能提高成绩吗?”小明当时就特别沮丧,像一只被雨淋湿的小鸟。
我就想啊,学习固然重要,可是连玩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真的好吗?这难道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吗?还有我的邻居小红。
她喜欢画画,画得可好了。
她的梦想就是将来能当一名画家。
可是她爸爸觉得画画没什么前途,不如学好文化课,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安稳的工作。
于是,她爸爸把她的画具都收起来了,给她报了很多她不喜欢的文化课辅导班。
小红每次和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都眼泪汪汪的。
她对我说:“我知道爸爸是爱我的,可是他为什么不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我也很无奈呀。
这就好比一只本来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却被人折断了翅膀,只能在笼子里望着天空叹气。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我很喜欢看课外书,各种各样的故事书、科普书我都爱看。
可是我的妈妈有时候会觉得看这些书是在浪费时间,她希望我把时间都花在课本上。
有一次,我正看得入迷的时候,妈妈走过来把我的书拿走了,说:“看这些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
”我当时心里特别委屈,就像自己心爱的玩具被人抢走了一样。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吗?看书能让我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能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也是一种学习呀。
”大人们总是以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他们觉得孩子按照他们规划的道路走就不会出错。
可是他们忘记了,我们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
家长教育简短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简短心得体会家长教育简短心得体会篇1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德行是孩子的榜样。
因为幼儿的心灵象一泓清水、晶莹剔透,不能渗透任何不良的渣滓,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耳濡目染,所以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要品行端正与优良,给孩子一种潜移默化带动作用。
1.父母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德行。
正因为父母的德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影响、熏陶孩子的行为,所以父母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品行与素养。
要经常教育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拾到不属于自已的物品要交给老师,要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要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2.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文明用语及如何接人待物,如何与人相处。
比如见到老师、同学、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都要问“好”,在和别人分别时要说“bye-bye”,别人帮助自已,要说“谢谢”等礼貌用语,如果做错了事要主动认错,并且要道歉,说“对不起”,在和他人相处时要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兼容并包,千万不能打人、说脏话和与他人顶嘴等行为。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要遵守各种规则,自已的行为千万不能干扰或影响他人的学习与生活。
3.要引导孩子认知事物、辨明是非。
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多面体,父母要告诫孩子好的事情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不能做,那些是好的事,那些是不好的事,总之要多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事。
家长教育简短心得体会篇27月16日下午6点半,我应邀参加幼儿园中班家长会,听了曹园长和两位中班班主任尹老师和韩老师的的发言,深有体会,受益非浅。
作为一名家长,深感自己有许多的不足,作为妈妈我也深感愧疚。
作为家长,我们平时关注更多的是孩子吃得好不好、睡得够不够、生没生病等生活细节问题,其实在育儿方面大有*可做。
听了三位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孩子的教育应从点滴开始,小到一个动作挂小毛巾、捡地上的纸片、跟老师问好,大到学会跟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同大人简单的交流,能够倾听等,都是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地去引导和重复示范才会取得成效,并强化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感悟
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感悟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感悟篇一今天观看了家庭教育公开课,听取了两位专家分析和见解,我明白孩子的好奇和探索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总结出上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的权利,多聆听孩子的心声,高质量的陪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
2、教会孩子如何和他人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深入了解分析,理性得对待每一件事,3、不要让孩孩子成为家长的负担,而是一种动力,平行内心的压抑,调节好态,处理问题不绿色作文网带情绪。
4、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也必须是是理性的,不能溺爱。
也让孩子多体验父母,多动手做点小家务。
爱是反馈的,让他学会爱的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
5、家庭必须有个好家风,父母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树立个好榜样,有时孩子或者因为你的一件事,一个举动就开窍了、成长了。
6、严格落实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是非既念,做个明辨是非讲道理的人,将来道路会更广阔。
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感悟篇二今天观看了《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五期,受益匪浅。
本期的主题——家庭教育要在严格与关爱中达到平衡。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爱与自由规则和界限。
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住这个平衡度,否则孩子就会变得很叛逆,并且不愿意听家长的话。
如何达到平衡呢?我觉着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这样做:1、严慈相济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教育。
我们平时要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让孩子认识到严慈相济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严与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寻找严与慈的平衡点,不但要渗透到家庭教育的任何环节中,还要渗透到孩子的教育行为过程中。
2、让爱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
我们对孩子的爱,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让爱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不是成为一种负担,情感和理性相结合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既无私又要有原则,在爱的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不但参与父母的生活,相亲相爱,还要教会孩子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让爱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
父母这3句口头禅,看似爱孩子,实际上危害孩子一生!(转给家长)
父母这3句口头禅,看似爱孩子,实际上危害孩子一生!(转给家长)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孩子是一家人的宝贝,一家人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为人父母,什么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舍不得对孩子说一句重话。
特别是很多父母经常会说一些口头禅,表面上是爱孩子,却不知是害了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经常说的这几句口头禅,往往到最后会害了孩子。
1“他还是个孩子”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当今中国有“四大宽容”——大过年的,来都来了,都不容易,他还是个孩子。
“他还是个孩子”,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说过这句话。
地铁上,小孩穿着鞋踩踏座椅,乘客开口劝阻,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电梯里,小孩撒尿、踹电梯,被维修人员批评,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站台上,列车刚要进站,小孩跑到一姑娘身后,狠狠推了一把,差点把人推下站台,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每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总是说“他还是个孩子”,看起来合乎情理。
但你肯定没有想过,这样其实是害了孩子。
曾看过一则新闻,在火锅店里,一个熊孩子跟着大人在吃饭,吃饱了开始撒欢跑着玩,家长也没有管。
因为想要邻桌女孩的手机,刚开始索要未成功,往女孩的锅底吐口水。
俩女孩被吓到了,赶跑熊孩子后,告诉了他的父母。
谁知熊孩子的父母一脸无所谓地说:“小孩子嘛,不懂事,让一让不就好了。
”后来老板给两个女孩换了汤底,熊孩子呢?他趁着一个女孩起身去厕所,趁着对面女孩不注意的时候,将滚烫的汤锅对着女孩的脸泼了过去。
所有人都惊呆了,女孩哭都哭不出来。
据火锅店老板说,女孩的半边脸都毁容了。
熊孩子全程捣乱中,孩子妈妈不但没有管,反而还说“他小,不懂事,让一让他”。
结果呢,熊孩子更加肆无忌惮,硬是把一个好好的姑娘给毁了。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且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一开始任由孩子小打小闹,孩子就会越来越变本加厉。
钱文忠教授曾说:“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那些伤害来自父母
那些伤害来自父母作者:心怡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第10期“父母皆祸害”,这是豆瓣网一个小组论坛的名称,在这个论坛里,涌动着大量控诉父母的声音,组员自称“小白菜”,在这里倾诉、反思父母造成的伤害。
小组2008年初创立,2010年7月初发展至7000人。
经过媒体传播,3个月后,小组成员已有2.7万人,还成立了副组。
家应该是最温暖的地方,父母该是最伟大无私的人,为何在这些人眼里,父母成了制造人世间最深伤害和怨恨的人?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并非“小白菜”,但如果仔细想想,仍可在回忆里记起一两件父母做的伤害自己的事。
为人父母,真不简单,升格做了父母,并不会立刻就高明睿智起来,或许这样的伤害也在所难免。
好父母家里的“小白菜”“他们是众人眼里的好爸妈,对孩子负责,但是孩子的心里感受又是什么呢?”25岁的杨迪讲起自己的父母很激动。
“从4岁起就教我认字、背诗,出了错就是一巴掌,接着又强迫我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稍微偷一点懒就恶语相加,‘你这个败家子,我们辛辛苦苦攒点钱让你学东西,容易吗,你竟然这样应付我们’……他们打我、骂我,甚至用最难听的词形容我,我只能沉默、听话、顺从,但每次听到他们的脚步声慢慢靠近,我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恐惧,就好像濒死的感觉一样。
到了青春期,暴力更升级了。
谩骂、羞辱、轻蔑,否定我的一切。
在这些可怕的话中,我感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被毁灭。
我经常是靠一个幻想撑过来的:我是一台机器,不怕疼,没有情感,冰冷,你输入什么,我就输出什么。
”患有抑郁症的杨迪完成了自己本科学业后,远离父母,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在情感上却屡次受挫。
他渴望爱,却又灰心地说:“我控制不住总去残害我的女友,就像我父母对我一样,我恨他们,是他们把我变成这样的!”心理专家武志红曾在天涯论坛上写过一篇《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文章,文中提到:“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
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孩子则会经常感到‘闷’、‘烦’,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这种‘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这样看,社会上也这么以为。
勿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勿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摘要】爱孩子不是问题,学会如何爱孩子才是问题之所在。
那种带有残缺、缺少理性的爱不但无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是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即属于此列。
其实质是一种“非爱行为”———即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种爱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孩子;爱;名义;伤害世上很少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操劳之余,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
初听起来,该为家长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所感动。
但是,理性思考,却觉得这种爱并不值得提倡,因为这种爱带有残缺,缺少理性,它不但无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更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其不良后果如下:(1)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从表面上看“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是对孩子需求的一种满足,而且这种满足还是无条件、不计任何代价的。
实质上,过度的满足恰恰就是一种剥夺,因为它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丧失了锻炼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很难离开父母这根拐棍。
儿童时代是处于刚刚面世又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是正规教育的预备阶段,对儿童,做家长的应该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关怀,爱对于孩子身体、精神、健康心灵和情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可是爱一旦过度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更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
家长的责任不仅要“养”孩子,还要“教”孩子。
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仅仅是爱的“一度空间”,真正的爱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教孩子学会生存,具备生活、学习、自我服务等技能,教给孩子在实际锻炼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能力等等都是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衡量是否爱孩子,不仅看为孩子做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多少,看为孩子成长搭建了什么样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编者的话耳边,阿木声嘶力竭地叫道“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我想起一位母亲,想起她给远行的儿子写的一封信,那一句“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令人难忘。
这位母亲明白,爱是为了更好的分离,所以,她放飞了孩子的同时给了他单飞的力量和永远的依靠。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她)独立的人格,面对他(她)的世界。
心理学认为,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断乳就不能成长。
终有一天,我们要退到幕后,把舞台让给孩子们。
为了孩子在这舞台上的精彩展示,我们一定要舍得放手!如果你对天空向往,渴望一双翅膀,我会放手让你飞翔。
我不会做你的翅膀,而是你翅膀下的风,托着你飞得更高更远。
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写给远行的孩子孩子,此刻,你远在河南郑州,千山万水隔着,就此,你开始了和家人分离的学习生活。
虽然在走之前,你满是即将退出家长视线开始独立生活的兴奋和渴盼,可就在与妈妈挥手告别的刹那,你眼中的泪水还是表露了自己的弱小和无助,我也就此明白了你经常被大人们所忽略的独立背后的脆弱,我也明白了貌似小大人的你终究还是一个孩子。
可,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
因此,妈妈有许多话想和你说……现在的你,已是一个英俊少年;你聪慧而善良,敏感而率性……你说你喜欢用数字、颜色和音符来诠释眼前的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你喜欢探究有形的世界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你是一个有特殊禀赋的孩子,这也是被许多事实证明了的。
因此,你要正视这一点并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对自己特殊禀赋的认可与肯定,是你成长的首要前提。
在你正确地认识了自己以后,首先要做到的是对世界的感恩和对所有帮助你的亲友老师的感谢。
一个人来到世间是一种奇妙的巧合,人类从最初的单性细胞演变到后来的高智能动物,祖先们的代代传承,才有了各自的父母,就此才有了各自的生命。
所以你要好好珍惜这神奇生命,将来不管面对怎样的人生遭际都不言放弃!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前人的责任和感念的方式。
你一定要做到,而且必须做到!除此之外,你要感谢自己身边的亲友、老师、同伴,以及你将来可能的对手甚至敌人。
因为你的生命因他们而丰满。
你要心存感谢。
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啊!高山大海、平原小溪、花鸟虫鱼与人类共存;一年四季,春之妩媚、夏之热烈、秋之高远、冬之静默;日起月落,昼夜更替;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你将拥有这一切。
因此,要热爱生活并且对此心存感激。
你将要长大,你就要青春勃发,你将恋爱结婚,你还会有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你将万水千山走遍,你也将万卷好书阅尽……生活可以是如此简单和美好,所以,要热爱生活给予你的一切美好。
美好人生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要养成运动的习惯和科学的饮食习惯,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你成长的年代正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将纷繁呈现在你面前,所以一定要学会睿智地分辨和判断;要智慧地面对因自己敏感而认真的个性将招致的不解甚至歪曲,同时,要坚信生活中依存的真、善和美;要了解人性的多元性,从而学会宽容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要做到这些会很难,但要慢慢学着去做,妈妈相信你。
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每一个过程中都留下自己鲜活的印记,每一段经历都是一幅值得回味的风景。
这样,生命就鲜活起来,人生也就因此而辉煌了。
孩子,妈妈很庆幸自己能在40岁时给你写这样的信,因为40岁的妈妈已经有了生活的沉淀,并开始感悟和思考生命了,因此,请你思考与品味它们。
你的父母是正派诚信而淳良的人,但因自身个性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不能为你树立很好的人生榜样,也做不到特别好地引导和帮助你,而且,父母身上过分出世的人生态度和妈妈散漫无序和疏淡的习性,已经不同程度地对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因此,在此请求你谅解的同时,特别地希望你能学会自己成长。
但你也要相信父母,他们也在和你一起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同时,也想特别地告诉你:父母因你而欣慰!孩子,你将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你注定要成长,而我将退到幕后。
而我们的目光将永远关注着你,追随着你!来自民间的看法仇娟娟(幼儿园老师):家长全部代劳,孩子没有了机会非常喜欢这位妈妈写给儿子的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人生的哲理,也许现在孩子还无法理解那些语言,但就像她说的:孩子在成长!他会长大,也会明白!这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支持孩子走上独立的成长之路,又给孩子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现在,这样的妈妈真是太难得了。
我看到的大多数父母都比较厉害,好多事情都喜欢包办着做,孩子得不到锻炼,以后只能长期依赖着父母。
在一次亲子园教育活动中,为了训练孩子的小肌肉动作,我让孩子们用线串珠子。
家长和孩子们都开始忙活起来:拿线的拿线,串珠的串珠……忙得不亦乐乎。
这时,我发现杰杰的妈妈只是坐在孩子旁边观察着她的“工作”,时而给一些语言的指导如:再来一次,你肯定行的!而杰杰呢,也是一声不响认真地、细心地穿着珠子。
虽然很慢,最后却以成功告终!其他孩子呢,有的是家长全程代劳,有的是家长一半,孩子一半。
到头来孩子真正得到的锻炼少之又少。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
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一直“大手帮小手”,我们的孩子将会在无形中被剥夺许多发展的机会。
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放任,我们应如这位妈妈一样为孩子给予方向、方法上的指导,其余的让孩子自己去实践摸索。
太阳花(读者):家长不仅要“养”,还要会“教”家长不仅要“养”孩子,还要“教”孩子,教孩子学会生存,具备生活、学习、公关、竞争等技能,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服务,具备自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学会做人,具备自尊、自信、自爱的品格,同时有学会尊重别人、理解他人、善于与人相处的技能,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
家长要敢于放手,给孩子以锻炼的机会。
让孩子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感悟世间的真、善、美,从而获得生存能力。
其次,家长要及时指导和帮助孩子。
教给孩子在实际锻炼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能力。
再次,家长还应要求孩子不断积累生存的经验。
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孩子的羽翼就会逐渐丰满,生存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周涌(大学一年级女生的爸爸):森林法则同样适用人类大家都知道狐狸的故事。
狐狸妈妈生下四只小狐狸,在狐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四只小狐狸健康成长。
在这期间,狐狸妈妈常常带它们捕猎,还训练它们在山野中奔跑以及和天敌周旋的技能。
终于有一天,狐狸妈妈做出一个让小狐狸意想不到的举动,它把四只小狐狸驱赶出自己的洞穴。
对于狐狸妈妈的这个残酷决定,小狐狸们不能接受,纷纷躲回巢穴。
狐狸妈妈发怒了,它怒吼着,毫不留情地撕咬四只小狐狸。
在无奈的情况下,小狐狸们终于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走进茫茫的草原。
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只狐狸被人猎杀了,另一只狐狸捕食时被狼咬成残疾,而另两只狐狸幸运地活下来并长大了。
这就是森林法则优胜劣汰的残酷。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狐狸妈妈教给狐狸生存的方法后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狐狸妈妈遵循着森林法则,否则,这一物种都将会绝迹,狐狸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好多家长也都明白,但是,你真的做到了吗?人类同样存在森林法则,所不同的是,人类的母亲做不到狐狸妈妈那样的“残忍”,他们做的最多的是为儿女遮风挡雨,忍辱负重,即使自己的儿女已经超过了18岁,他们依然是放不开手。
他们用关怀、保护、甚至眼泪紧紧抓住孩子,一旦孩子独立意识出现,就给贴上叛逆、反抗等带有一定道德评判性标签,其结果,孩子被父母紧紧地束缚在自己身边,一些想独立的孩子,心理也会产生罪恶感,感觉是自己的行为让父母痛苦和焦虑。
于是孩子被父母人为地延长“婴儿喂养期”,于是更多的孩子害怕走出家庭、害怕承担责任,他们拒绝长大。
这样的孩子是不能面对人类的森林法则的,最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清风飞扬(高中男生的爸爸):父母不能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在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如今许多家长是矛盾的,一方面盼望孩子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另一方面,又害怕子女真的独立,最终失去控制而感到失落。
人生有两次断乳期,第一次是父母主动断乳,因为父母要工作,孩子要入托,要适当的分离。
第二次断乳期就是青春期,孩子长大了,要脱离父母,走进社会,但这次拒绝断乳的是父母,他们害怕分离,害怕失去控制孩子,但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恐惧,把罪名强加在孩子身上,于是,反抗、出走、冲突也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这种害怕分离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个精神没有独立的人,结婚是为了寻找依赖,生子还是为了依赖,当婚姻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更是视孩子为精神支柱,成为自己的精神配偶。
这样的父母也从未和自己的父母分离,继续被活着的或死了的父母所控制,于是控制被一代一代所复制。
没有距离的爱,没有界限的感情,是最容易构成伤害的,父母就是以这种“爱”的名义伤人的。
来自专家的说法曾奇峰(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距离越远,成长得越好在任何意义上,成长都意味着孩子跟父母的心理距离在扯远,距离越远,孩子成长得越好。
这并不是说现实的距离,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那只是现实距离很近,但如果他们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就是健康的。
心理上的分离跟现实的分离不是一回事,它指的是心灵成长的程度。
但是,很多父母会混淆这两种分离,做出妨碍孩子心理成长的事。
深层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做“温柔一推”,意思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以便孩子更好成长。
每个孩子心理都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父母应该更多支持孩子成长的那一方,因为独立的方向就是成长的方向。
分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健康成长的孩子,是成功与家庭分离的孩子,这样孩子的特点和外在表现是:内心和谐,社会化程度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发展自己潜能的倾向,富有创造性,更加独立自主,更加能够享受生活,有更高的现实成就。
塞尔日·埃斐(法国著名家庭治疗师):父母的角色是推动孩子投入生活爱,就像驱动引擎的汽油,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感情条件。
但爱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有积极的行动,在生活中充满活力。
父母和孩子一起挤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互相说些温柔的话语,这还不够。
我们要让家庭处在动态当中。
父母的角色是推动孩子投入生活,让孩子学会与父母分离。
如果不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如果父母不懂得放开孩子的手,孩子永远都不会独立行走。
在那些关系过于紧密的家庭中,没人知道自己是谁,没人清楚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被别人的情绪影响着,尤其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