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园——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与文化自信——以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11版)》教材为例

大学语文与文化自信——以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11版)》教材为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在中华文化形成、积淀和传承过程中,语言文字是主要载体,值得专门学习和高度重视。

汉语汉字记录保留和传承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没有间断。

同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和记录符号,它建立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递了思想,沟通了感情,奠定了共同的民族信念和想象,是文化自信心最重要的来源。

大学语文依托以汉字为载体的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直面文字构建的精神世界、文化传统,引领我们审视人文历史,回归初心本真,重塑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源头活水。

“大学语文内容的中文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成为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文化教育的内容”[1]。

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秉持“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在玩味汉语汉字保留承载的价值内涵中,回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心,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现代人。

一、大学语文选择经典文本,输送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典阅读、经典训练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2]”大学语文选取文史哲各领域、经史子集各部分中的经典作品,注重思想文化的传承输送,为文化自信奠定思想根基。

我国古代诸多重要的思想资源经过大学语文的编选得以进教材、进课堂,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

无论是儒家的仁政爱民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先秦诸子的思想、历代先哲的论说、文人的风骨、士人的精神都以各种文本形式出现在大学语文课本中。

很多经典作品是文学,是史学,也是思想哲学,经过时间的打磨,沉淀着优秀的文化与思想精髓。

所以朱自清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

[3]”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受教育的中国人”,才有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薪火相传。

大学语文·徐中玉简编版本精品PPT课件

大学语文·徐中玉简编版本精品PPT课件
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 神的代称。
伊尹,生卒年不详。商初大臣。名伊,一说名挚。今洛阳人。生于
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因为其 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 称为伊小臣。
庖丁:厨工
【经典原意】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夷 狄 之 地
【经典原意 】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生活恭敬庄
重,在外办事严肃认真,对待别人忠心诚意。即使 到了夷狄之地,也是不会丢弃的。”


客 ❖战

国 策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退出
相关图片
返回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战国时 期的社会风貌。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注释】
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
祭祀大典
烽火戏诸侯
【经典原意】
仲弓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仁。孔子说:“出
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对 待重大的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 于别人;在诸候那里任职没有怨恨,在卿
价值。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 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 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五版教案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五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五版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大学语文》第五版概述2. 诗歌鉴赏:《登鹳雀楼》3. 散文阅读:《荷塘月色》4. 小说阅读:《祝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先生及其《大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二、教材概述1. 介绍《大学语文》第五版的基本结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分析教材选文的特色,如经典性、时代性、地域性等。

三、诗歌鉴赏:《登鹳雀楼》1. 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大学语文》第五版中的其他诗歌作品。

第二课时一、散文阅读:《荷塘月色》1.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散文的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二、小说阅读:《祝福》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讨论1.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诗歌、散文、小说,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方面的作用。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大学语文》第五版中的其他作品,并撰写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阅读兴趣的激发程度。

徐中玉版大学语文教案

徐中玉版大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2. 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词汇规律、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则和修辞方法等。

3. 使学生掌握文学理论,了解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了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4. 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和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1. 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

2. 文学理论的学习。

3. 文学名著鉴赏。

4. 作文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文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2. 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作文技巧的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教授及其著作《大学语文》。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1. 汉字的演变: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部首等知识。

2. 词汇规律:讲解词汇的构成、分类、意义、用法等。

3. 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则和修辞方法:讲解语法、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三、文学理论的学习1. 文艺美学:介绍文艺美学的概念、特点、流派等。

2. 文学批评理论:讲解文学批评的标准、方法、流派等。

3. 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介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的特点。

四、文学名著鉴赏1. 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作文技能的培养1. 讲解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过渡、段落结构等。

2. 举例说明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点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六、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理论、文学名著鉴赏和作文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梦回故园——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

梦回故园——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
返回
作者逸事
写作、读书之外,从维熙业余的兴趣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 写作、读书之外,从维熙业余的兴趣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一是他对体 育充满痴迷,中国足球队的每一场悲剧,常常影响他个人的喜怒哀乐。 育充满痴迷,中国足球队的每一场悲剧,常常影响他个人的喜怒哀乐。二是 他在青年时代迷恋过一段时期音乐,学过钢琴《拜耳练习曲》 他在青年时代迷恋过一段时期音乐,学过钢琴《拜耳练习曲》。除了这两种 自娱身心的爱好之外,第三个爱好便是“码长城” 白天创作一天, 自娱身心的爱好之外,第三个爱好便是“码长城”了。白天创作一天,晚上 去搓搓麻将,对他说来,是一种精神调理。 去搓搓麻将,对他说来,是一种精神调理。 比起以上三大爱好,另一较为亲密的东西就是酒了。 比起以上三大爱好,另一较为亲密的东西就是酒了。从维熙能喝酒并爱 在他家的酒柜里,盛满了各种酒,除了中国八大名酒之外, 酒。在他家的酒柜里,盛满了各种酒,除了中国八大名酒之外,还有许多广 而告之中的名牌酒。从维熙有酒不愿独斟,除常赠文友之外, 而告之中的名牌酒。从维熙有酒不愿独斟,除常赠文友之外,还爱邀艺林友 喝个痛快。一次,从维熙邀请王蒙、李国文、叶楠、刘心武、张洁、 好,喝个痛快。一次,从维熙邀请王蒙、李国文、叶楠、刘心武、张洁、莫 张抗抗等来他家喝酒。为了增加酒嬉之趣, 言、张抗抗等来他家喝酒。为了增加酒嬉之趣,从维熙在客人畅饮真茅台之 将一瓶老家产的“玉田老酒”偷偷倒入另一个茅台空瓶之中。他的用意, 际,将一瓶老家产的“玉田老酒”偷偷倒入另一个茅台空瓶之中。他的用意, 不外捉弄文友中自喻为酒仙、酒圣的朋友,不想莫言等人连连称道, 不外捉弄文友中自喻为酒仙、酒圣的朋友,不想莫言等人连连称道,说假茅 台酒是真的,真茅台酒是假的。此张冠李戴、 台酒是真的,真茅台酒是假的。此张冠李戴、阴阳颠倒之酒言可谓是一曲文 坛佳话。时至今日,从维熙与酒仍然是难舍难分、生死莫逆。他说: 坛佳话。时至今日,从维熙与酒仍然是难舍难分、生死莫逆。他说:“真是 不识时务者也!因而我永远成为不了‘俊杰’。” 不识时务者也!因而我永远成为不了‘俊杰’ 引自“ ( 引自“Welcome to my blog ”) ) 返回

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教案

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的编写背景和特点,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概述2. 教材选文赏析3. 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先生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阐述《大学语文(增订本)》的编写背景和特点。

二、教材选文赏析1. 选读《离骚》(节选)- 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 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2. 选读《逍遥游》(节选)-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把握其独特的文风。

- 分析庄子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人生观。

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选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的特点。

2. 预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选文赏析1. 选读《归园田居》(其一)- 引导学生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情趣,感受其高洁的品格。

- 分析陶渊明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2. 选读《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 分析苏轼在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选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对学生审美情趣、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2. 布置作业:阅读教材选文,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别赋——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PPT课件

别赋——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PPT课件
别 赋
江 淹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背 景 简 介


内 容 述退出
教学目的
了解南北朝时战乱频仍、 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体会 到伤离伤别是人们的普遍情 感。
返回
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别。 如何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来刻
画人的心理感受。
返回
作者介绍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
(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 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 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 代。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少帝即位“多 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 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 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 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 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 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 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 二了。”
有代表性,并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 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 社会状况。 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 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返回
相关评论
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 《齐史》的体例和《齐史· 十志》。唐朝刘知 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 于志”,“故先着十志,以见其才”。《齐 史· 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 《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 淹的《齐史· 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教案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高职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包括作品类型、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总结其作品特点。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作品鉴赏1. 以《大学语文》高职版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2. 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徐中玉生平及文学成就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

二、作品鉴赏1. 以另一篇《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2. 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写作训练1. 以《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写作心得,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徐中玉大学语文

徐中玉大学语文

总结: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诗分风、 骚,文有史、论。 《论语》警策、《墨子》谨严、《孟子》 雄畅、《庄子》恣肆、《荀子》醇厚、 《韩非子》犀利、《春秋》隐约、《左传》 富艳、《战国策》夸饰。后世的各种文体 大多没认为导于先秦。
地位: 如果把我国文学的发展比喻为一条长河, 那么先秦文学就是这条长河的发端。如果 把我国文学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先秦文学 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这 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 统的形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以及我 国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发生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追求政治理想、向往 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如《名都篇》和《 白马篇》 后期创作了一些和自己当时不幸经历有关 的作品,如《七哀诗》。
建安七子 孔融、王粲、陈琳、刘祯、阮隅、应玚、 徐干 七子风格:都是新兴社会的代言人,要么 写出自己的昂扬斗志,要么写胸中愤慨, 处处流露出自信与热情。 蔡琰,字文姬。 董卓之乱时被掳入胡,嫁给了胡人,流落 匈奴三十年,后曹操将之赎回。五言《悲 愤诗》、骚体《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
两汉文学 ——汉大赋
《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曰赋。 辞藻华丽,善于铺陈。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 山则盘纡郁,隆崇,岑参差,日月蔽 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 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 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 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玄厉,石。 其乐则有蕙圃:蘅兰芷若,芎菖浦, 江蓠蘼芜,诸柘巴苴。其南侧有平原 广泽:登降靡,案衍坛曼,缘似大江, 限以巫山;——《子虚赋》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 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魏晋南北朝
背景 剧烈的社会动荡,长期的南北对峙,少数 民族入主中原,产生了极为复杂的民族矛 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内容变化:由功利的进取文学发展为放诞 的浪漫文学,渐渐发展为独立的纯艺术。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十一版教案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十一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第十一版)》徐中玉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第十一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

2. 通过对教材中经典篇目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教材中经典篇目的阅读与分析。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教材中经典篇目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第十一版)》的编写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二、课文分析1. 选择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就所选篇目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教材的基本认识。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分析1. 选择教材中的另一篇经典篇目,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创作一篇短文,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教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经典篇目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教案

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徐中玉版2011-4-27先秦诸子语录教学目标:一、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特点及“以民为本”的思想。

二、掌握文章中各语录的含义,理解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

三、欣赏诸子的语言艺术,记诵诸子名言。

四、体会先秦诸子的“以民为本”思想是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源泉。

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各语录的含义。

难点:体会先秦诸子的“以民为本”思想是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源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先秦诸子语录1.先秦诸子概况2.孔子:生平、思想、成就与贡献与影响。

3.孟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

4.老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

5.庄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是如何阐述“以民为本”这一思想的。

二、板书课题先秦诸子语录(一)先秦诸子概况(二)孔子1.孔子生平2.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政以德”育人案例:“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2)“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3)对待鬼神: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影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仲,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很多国家。

儒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格。

4、讲授课文所选语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喻句)【翻译】孔子说:以德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

【解读】这则语录牵涉到几个主题:德治、无为、性善与理想。

徐中玉《大学语文》序言【徐中玉先生追思专辑】

徐中玉《大学语文》序言【徐中玉先生追思专辑】

徐中玉《大学语文》序言【徐中玉先生追思专辑】《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沉痛悼念徐中玉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先生治丧小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转徐中玉先生亲属:惊悉先生驾鹤西去,《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全体同仁不胜悲痛!长期以来,先生于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等领域不懈耕耘,勤勉治学,深思明辨,先生道德文章,山高水长;先生长期担任《文艺理论与研究》杂志主编,积极培育当代文学研究队伍,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先生引领学界,声名远播;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教育,主编的《大学语文》涵养数代学子,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后大学语文教育的复兴,先生教书育人,功在千秋;先生曾长期关心《探索与争鸣》杂志的发展,勉励编辑部同仁加强学术争鸣,支持青年学人,先生风范,激励后学。

在此,编辑部全体同仁对先生仙逝致以最深切的哀悼与缅怀。

先生为我国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镌刻于历史的丰碑。

徐中玉先生千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敬挽2019年6月25日《大学语文》序言徐中玉本文系《大学语文》序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非经注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编者按2019年6月25日,文艺理论家、作家、被誉为文学界泰斗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1915年2月15日,徐中玉出生于江苏江阴,自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起先后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

1981年,由他主编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近40年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

为表示纪念和缅怀,我们特推送徐中玉先生所作《大学语文》序言,希冀以此来呈现先生在多年来主编《大学语文》过程中,如何着眼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全社会人文气氛的培育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

今年是新时期恢复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三十周年。

三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从被取消到重新恢复,虽然其中有些起伏,但是,我感觉目前应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最好的一段时期。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在全国各类高校中蔚然成风,这是许多有识之士长期不断呼吁、积极实践的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作者逸事
写作、读书之外,从维熙业余的兴趣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 写作、读书之外,从维熙业余的兴趣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一是他对体 育充满痴迷,中国足球队的每一场悲剧,常常影响他个人的喜怒哀乐。 育充满痴迷,中国足球队的每一场悲剧,常常影响他个人的喜怒哀乐。二是 他在青年时代迷恋过一段时期音乐,学过钢琴《拜耳练习曲》 他在青年时代迷恋过一段时期音乐,学过钢琴《拜耳练习曲》。除了这两种 自娱身心的爱好之外,第三个爱好便是“码长城” 白天创作一天, 自娱身心的爱好之外,第三个爱好便是“码长城”了。白天创作一天,晚上 去搓搓麻将,对他说来,是一种精神调理。 去搓搓麻将,对他说来,是一种精神调理。 比起以上三大爱好,另一较为亲密的东西就是酒了。 比起以上三大爱好,另一较为亲密的东西就是酒了。从维熙能喝酒并爱 在他家的酒柜里,盛满了各种酒,除了中国八大名酒之外, 酒。在他家的酒柜里,盛满了各种酒,除了中国八大名酒之外,还有许多广 而告之中的名牌酒。从维熙有酒不愿独斟,除常赠文友之外, 而告之中的名牌酒。从维熙有酒不愿独斟,除常赠文友之外,还爱邀艺林友 喝个痛快。一次,从维熙邀请王蒙、李国文、叶楠、刘心武、张洁、 好,喝个痛快。一次,从维熙邀请王蒙、李国文、叶楠、刘心武、张洁、莫 张抗抗等来他家喝酒。为了增加酒嬉之趣, 言、张抗抗等来他家喝酒。为了增加酒嬉之趣,从维熙在客人畅饮真茅台之 将一瓶老家产的“玉田老酒”偷偷倒入另一个茅台空瓶之中。他的用意, 际,将一瓶老家产的“玉田老酒”偷偷倒入另一个茅台空瓶之中。他的用意, 不外捉弄文友中自喻为酒仙、酒圣的朋友,不想莫言等人连连称道, 不外捉弄文友中自喻为酒仙、酒圣的朋友,不想莫言等人连连称道,说假茅 台酒是真的,真茅台酒是假的。此张冠李戴、 台酒是真的,真茅台酒是假的。此张冠李戴、阴阳颠倒之酒言可谓是一曲文 坛佳话。时至今日,从维熙与酒仍然是难舍难分、生死莫逆。他说: 坛佳话。时至今日,从维熙与酒仍然是难舍难分、生死莫逆。他说:“真是 不识时务者也!因而我永远成为不了‘俊杰’。” 不识时务者也!因而我永远成为不了‘俊杰’ 引自“ ( 引自“Welcome to my blog ”) ) 返回
从维熙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背 景 简 介
内 容 述 评
艺 术 赏 析
思 考 练 习
资 料 链 接 退出
பைடு நூலகம்学目的
• 理解作者以姑姑的 视角抒发的思念故 乡、热爱故乡的深 厚感情。 厚感情。 • 学习作者精当而细 腻的细节描写方法。
返回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描 写与抒情中所饱 含的浓浓的象征 性诗意。 性诗意。
返回
作者介绍
从维熙小传 从维熙一九三三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城北小山村。一九五○ 从维熙一九三三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城北小山村。一九五○年考入北京 师范学校,并于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当过教师以及报社记者、 师范学校,并于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当过教师以及报社记者、文 艺编辑。一九五六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艺编辑。一九五六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出版了两个短篇小说集和一 部长篇小说。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中被划成右派。 部长篇小说。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中被划成右派。 一九七九年他重返文坛之后,率先发表了《大墙下的红玉兰》 一九七九年他重返文坛之后,率先发表了《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十几 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因而被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 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因而被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作品 曾多次获奖。一九八四年后,他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上。 曾多次获奖。一九八四年后,他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一 九八五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北国草》 九八五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北国草》曾在全国和北京市先后四次获得优秀 文学奖。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长篇力作《断桥》获优秀文学畅销奖。 文学奖。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长篇力作《断桥》获优秀文学畅销奖。一九八 九年出版了反右回忆录《走向混沌》 引起强烈反响。以后, 九年出版了反右回忆录《走向混沌》,引起强烈反响。以后,他又完成了 裸雪》 酒魂西行》 逃犯》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此外, 《裸雪》、《酒魂西行》、《逃犯》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此外,还发表 了相当数量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等类作品, 了相当数量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等类作品,是一位刻苦耕耘的作 有些作品已被译成英、 日以及塞尔维亚文。八十年代后期, 家。有些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以及塞尔维亚文。八十年代后期, 他被载入英国剑桥编撰的《世界名人录》 国际名人传》 他被载入英国剑桥编撰的《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
之情。 之情。 过百次千次;姑又指点着一棵枯枝桠杈的老树, 过百次千次;姑又指点着一棵枯枝桠杈的老树,说 作者用了拟人化的写法, 作者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把故乡的青山当作 她在这棵树下歇过荫凉。”通过这些细节,更能表 她在这棵树下歇过荫凉。 用与青山对话的形式, 一个有着深厚感情的人, 通过这些细节, 一个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用与青山对话的形式, 现出久别故乡的姑姑的恋乡之情。 现出久别故乡的姑姑的恋乡之情。 抒发了浓浓的乡情。 抒发了浓浓的乡情。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 本文整体上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画 面?通过这个画面表达了亲人们怎样的思想 感情?读后你有什么感想? 感情?读后你有什么感想? 找出文中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 二 、 找出文中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 , 全文只是写了一个画面。 在这画面中, 全文只是写了一个画面 。 在这画面中 , 有大 并分析这些描写起到的作用。 并分析这些描写起到的作用。 山 , 有树, 有鸟, 有小羊羔, 还有我、 老母亲、 有树 , 有鸟 , 有小羊羔 , 还有我 、 老母亲 、 三 、 本文把故乡的青山当作一个人来 姑姑三个人物。 而姑姑是这个画面中的主角。 姑姑三个人物 。 而姑姑是这个画面中的主角 。 作 行文中还有不少动人的细节描写。 行文中还有不少动人的细节描写 。 如写姑姑 描写,这种写法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描写,这种写法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者的描写与抒情, 者的描写与抒情 , 表现出久别故乡的姑姑的恋乡 抚摸着山脚下的一块青石, “抚摸着山脚下的一块青石,说她在这块石头上坐
返回
艺术赏析
• 拟人化的写法。 拟人化的写法。 把故乡的青山当作一个有着深厚感情的人, 把故乡的青山当作一个有着深厚感情的人 , 开篇 就呼喊: 梦牵魂系的巍巍青山,我回来了! 就呼喊 : “ 梦牵魂系的巍巍青山 , 我回来了 ! ” 接着 就用与青山对话的形式,抒发了浓浓的乡情。 就用与青山对话的形式 , 抒发了浓浓的乡情 。 行文中 还有不少动人的细节描写。如写姑姑“ 还有不少动人的细节描写 。 如写姑姑 “ 抚摸着山脚下 的一块青石,说她在这块石头上坐过百次千次; 的一块青石 , 说她在这块石头上坐过百次千次 ; 姑又 指点着一棵枯枝桠杈的老树, 指点着一棵枯枝桠杈的老树 , 说她在这棵树下歇过荫 通过这些细节, 凉 。 ” 通过这些细节 , 更能表现出久别故乡的姑姑的 恋乡之情。 恋乡之情。 • 语言简练,用词精当,抒情气氛较浓。 语言简练,用词精当,抒情气氛较浓。 那小马驹子一般撒欢的足音, 如 “ 那小马驹子一般撒欢的足音 , 已录进你大山 的山褶,溶进了你宽敞的胸膛, 的山褶 , 溶进了你宽敞的胸膛 , 镶嵌进了你不老的魂 这里用了排比句式, 有利于抒情, 而且“ 魄 。 ” 这里用了排比句式 , 有利于抒情 , 而且 “ 录 溶进” 镶嵌”几个词也用得非常贴切。 进”、“溶进”、“镶嵌”几个词也用得非常贴切。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回顾河北老作家从维熙的创作历程, 回顾河北老作家从维熙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历史 在他写作风格演变中所起的绝对作用。 在他写作风格演变中所起的绝对作用。早期田园牧歌武的 荷花淀气质终因历史的断裂而陡然转向苍凉与悲壮。 荷花淀气质终因历史的断裂而陡然转向苍凉与悲壮。他所 建构的“大墙文学”体系试图穿越时空的制限, 建构的“大墙文学”体系试图穿越时空的制限,对极端环 境极端状态下人类生存形式这一主题予以观照, 境极端状态下人类生存形式这一主题予以观照,并从知识 分子视角切入,揭示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独有的思索与抉择, 分子视角切入,揭示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独有的思索与抉择, 进而反思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中的人性深度。 进而反思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中的人性深度。在“悲”与 的对照描述中,历史的“ “壮”的对照描述中,历史的“悲”是它本身所呈现的痛 切伤痕,也是作品阔大的幕布,而英雄的“ 切伤痕,也是作品阔大的幕布,而英雄的“壮”则是着力 描摹的重点。 描摹的重点。 徐彦利《 (从维熙创作风格的演变与确立 徐彦利《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3期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教学参考
著名作家从维熙说“ 著名作家从维熙说“不仅仅科学的单 翼升腾而无相应的精品文化与之媲美, 翼升腾而无相应的精品文化与之媲美,让 人感至是天缺一角,日失其圆。 人感至是天缺一角,日失其圆。”
返回
相关图片
返回
返回
背景简介
本文作于1991年 本文作于 1991年1 月 , 描 1991 写作者阔别故乡四十多年的 姑姑从台湾回来, 姑姑从台湾回来 , 面对故乡 的巍巍青山, 抒发了思念故 的巍巍青山 , 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 乡、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
返回
内容述评
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 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全文只是 写了一个画面。在这画面中,有大山, 写了一个画面。在这画面中,有大山,有 有鸟,有小羊羔,还有我、老母亲、 树,有鸟,有小羊羔,还有我、老母亲、 姑姑三个人物。 姑姑三个人物。而姑姑是这个画面中的主 作者的描写与抒情, 角。作者的描写与抒情,都是围绕着姑姑 的视角来展开的。有看到的,有听到的, 的视角来展开的。有看到的,有听到的, 有描写,有抒情,有童趣,有灾难, 有描写,有抒情,有童趣,有灾难,有回 有展望,有痛苦,有欢乐,腾挪跳荡, 忆,有展望,有痛苦,有欢乐,腾挪跳荡, 错落有致,充满浓浓的象征性诗意。 错落有致,充满浓浓的象征性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