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教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每一个五年级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每一篇五年级数学教案都是五年级数学教师的心血,你不妨与我们分享你的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希望你喜欢。
#503899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 P19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二、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2)创造、交流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生:……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解方程8x ÷ 2 =28 7(x+3)÷ 2 =282(x +17 )=40 6(5+x)÷ 2 =36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C=4a S=ab S=ah÷2 S=(a+b)h÷2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1)学生尝试。
(抽生板演)(2)分析、交流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8+x =14x =6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
(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精选5篇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
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
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
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设计说明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
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但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掌握计算方法。
2.能够将分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如何将分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和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实际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及运算过程。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对分数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过程繁琐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运算过程。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过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例和运算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加减法。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2.能够判断物体是否为长方体或正方体;3.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长方体:具有三对相对相等的面的立体称为长方体。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称为正方体。
3.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它们,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支持自己的判断。
4.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问题1.问题一: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cm、4cm、5cm,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2.问题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64立方厘米,求它的边长。
5. 拓展练习1.请学生自行寻找周围环境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出示一些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其区分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加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木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研究必备欢迎下载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
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研究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着手操纵、自主探究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量种感官协同感化,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举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干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着手做实验,感触感染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相识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窥察、推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较公式。
课时放置:12课时研究必备欢迎下载第1课时长方体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操演五的1、2、3、6、7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教材分析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
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算法。
2.能够应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
2.教学用具:数字卡片、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投影仪等。
教学内容1.第一课时:加法的引入–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练习,培养他们的加法计算能力。
2.第二课时:减法的学习–介绍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提供减法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减法运算。
3.第三课时:加法和减法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算题目,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提供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练习: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加上实例演练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2.实际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实施1.课前活动:利用数字卡片等教学用具,引导学生热身,准备开始学习。
2.课内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练习和互动,确保学生全程参与。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并留有相应时间检查和讲解。
教学反馈1.学生表现:通过课堂互动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2.教师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做好下一堂课的准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1.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生自由发言。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
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
(板书)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
分工协作: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
(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备课方案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
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
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富。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备内容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循环小数(1课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3.经历探究循环小数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4.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教师在教案撰写时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点、内容知识以及传授方法都应该是准确的、科学的、富有效益的。
为保证科学性,教师对教材应经历懂、深、融的过程。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一、快乐启航: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邻两个面的长和宽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每个棱连接两个相邻的面,且相邻两个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相交的棱。
小组讨论后,完成p28的表格,然后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的特征: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 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145÷15=416÷32=1380÷15=二、导入新课: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
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情况:(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9.6÷4 25.2÷6 34.5÷15五、课堂小结(略)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的第1、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324 153 345 2460 986 756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3×4=12 3×5=15 3×6=183×7=21 3×8=24 3×9=273×10=30……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 15→51 18→81 24→42 27→72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210 54 216 129 9231 9876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板书)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
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大约16分钟)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大约10分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30× [480÷(24-8)] 530+12×25 ÷60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大约4分钟)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课本第39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1)板书例1:3.7-2.5+4.63.6×6÷0.9然后设问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②运算顺序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
(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
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
(出示,学生口答)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长宽高)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
(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预设: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考查目标1】(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1)第20页的做一做。
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4.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教学目标:(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12+0.12=7.2-0.2= 3.5÷0.35=2.95+0.05= 5-0.6= 2.8÷0.14=8÷12.5= 1.2+2.8-3.99= 4×1.72=3.74+6.26=4.5×6= 0.25×4÷0.2=2÷4=20×0.2=20.75-9.5=3.5×8×0.125=2.提问(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