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南京工程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61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为指导,坚持高质量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与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培养模式创新与管理机制创新,致力构建一条主线〔能力培养〕,两个支撑〔学校、企业〕,三个维度〔学校教育、企业培养、个性发挥〕,四个平台〔专业资质认证、创新创业、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6个专业7个专业方向进入“卓越方案〞,培养层次为本科生,从2021级开场实施,参与学生人数共922人。
二、组织管理
1、组织架构
成立了“卓越方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由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为教务处、评估办、人事处、学工处、财务处以及相关教学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重要政策的制定、重大问题的协调,领导“卓越方案〞的实施。
与合作企业联合组建了南京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合作企业专家
担任,成员为合作企业代表、实施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运行管理协调等工作。
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工作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负责协调日常工作。
2、保障体系
学校整合资源,成立了集创新学院、校内实践、科技竞赛多功能为一体的“工业中心〞,与合作企业建立了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27个合作教育基地,为“卓越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环境保障;学校将试点专业列为“教改特区〞,划拨专项经费,为“卓越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障;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对“卓越方案〞的实施进展全程监控与评估,为“卓越方案〞的实施提供了质量管理的机制保障。
3、教学运行与管理体系
学校针对“卓越方案〞的特点,构建了“三层次、两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三层次是指:学校、院系、专业负责人,两结合是指:常规培养阶段注重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相结合,企业培养阶段注重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明确了职责,调动了各方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三、政策措施
1、经费保障
学校将“卓越方案〞试点专业列为教学改革特区,实行经费优先特殊政策,近三年共拨发教学运行经费及教学改革经费281.5万元,教学条件建立费2106万元〔含中央地方共建〕,试点专业生均仪器设备值到达了2万元,充足了试点专业教学要求。
2、学生遴选
为增强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与推广价值,我校“卓越方案〞试点班采用随机遴选模式,每年在每个试点专业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试点班实施“卓越方案〞培养方案,与普通班进展比照试验,以便不断推广,扩大实施范围,最终实现专业整体进入“卓越方案〞培养。
3、学籍管理
学习依据试点班教学模式特点,采取了新的学籍管理方法:
〔1〕在企业培养阶段的注册方式上,只要符合注册条件并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的,可允许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注册等方式远程办理注册手续,以便实习地离学校距离远的学生办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2〕只有符合以下条件者才可升入高一年级:
一年级学生获得一年级课程总学分的三分之二后,才能升入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在补修完成一年级所缺课程的学分以及二年级课程总学分的四分之三后,才能升入三年级;三年级学生在补修完成一二年级所缺课程的学分以及三年级课程总学分的四分之三后,才能升入三年级。第7学期在企业从事的工程实践总结报告合格,才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为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增加中文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考核,合格者才准予毕业。
为保证学生第四学年在企业实习的质量,未通过的课程,按原有重修程序办理后,可允许其自行修读或为学生提供定期网络远程修读支持,学生可提前返校集中复习后参加考试,亦可直接返校考试。
4、教师评聘与考核
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试点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要求。一是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必须由教授担任;二是专业课教师要求具备二年实践工作经历;三是聘请了20名退休资深工程师参与校内实践教学;四是在合作培养单位聘用了32名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
学校加强对试点专业任课教师的考核力度,一是质量管理办公室分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对任课教师进展教学能力评估、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评估;二是依据科研工程、工程工程对教师进展专业能力评估,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水平。
四、培养模式
1. 学校培养标准与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依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联合研究制定了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在标准制定中注重了以下三点:一是现场工程师与研究型、高职类人才在规格要求上的区别;二是依据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以及产业升级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了现代技术穿插融合特征;三是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的问题,表达“大工程〞教育观念,强调了对职业道德以及非专业素质的要求。
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法,采用“倒推法〞技术路线,即:企业调研——岗位群分析——知识构造与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设计——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论证,制定了全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增强了与行业开展需求的符合度。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学校遵循现代产业技术的穿插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一是打破传统的公共根底+专业根底+专业课程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构建表达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知识逻辑关系划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注重知识综合运用,开设综合实践教学与系列化工程教学,构建完成现场工程师根本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要求专业课程的工程案例不低于10%;四是全面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与质量标准,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穿插进展,环环相扣的新型课程体系。
3. 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五个注重、五化改革〞。五个注重是: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五化改革是:课程体系模块化,工程教学系列化,科技竞赛普及化,学习评价多样化,师资构成多元化,目前已经实施的改革有:
一是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以强身健体、培养兴趣为目的,将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爱好与体能状况选择参加,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以提高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试点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参加CET考试,通过者选修翻译、口语、第二外语等课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增强实效为目的,改革思政类课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