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英:一生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英:一生一事作者:***
来源:《中国慈善家》2022年第01期
她是蜚声海内外的舞蹈家,也是艺术公益的有力推动者。
作为舞者,她曾主演《天鹅湖》《吉赛尔》《红色娘子军》等中央芭蕾舞团所有中外保留剧目,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带给观众非凡审美体验;作为中国芭蕾的领军人物,她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美育、高雅藝术普及,推动芭蕾舞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带来高水平艺术启蒙。
冯英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校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入选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2016年至今连续三届担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2016年获国务院新闻办“讲好中国故事形象大使”和“中国中小学舞蹈教育年度(领军)人物”。2015年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冯英自带“资深少女”气质。
粗直的麻花辫,颀长的身材,宽袍大袖衬托出舞蹈家的仙风道骨……她早已在岁月里被淬炼得炉火纯青,但又保持着艺术家的热情、率真。
“少吃、少睡、少玩”,是她口中的芭蕾舞演员三大戒律。从十岁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到十多年的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生涯,这样的日子她已经过了半辈子。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她不觉清苦,反而乐此不疲。无论台上台下、台前幕后,此生的目标只有一个,“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幕拉开的那一瞬间”。
大师、杂役
1月12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前的基础训练课和排练环节。满台的青春气息,即便是身着便装,演员们的举手投足也美得让人窒息。
一袭黑衣的冯英穿梭其间,马裤、马靴的“打女”装扮让这位中芭当家人仿若一位总教头。她耐心地帮演员们抠细节,有时还要亲自示范一下,台上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和掌声。
这是一个寻常的下午,也是中央芭蕾舞团一年两百多场演出中不被看见的“前戏”。每天至少一个半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当晚演出剧目的连排,对于演员们来说就像上班打卡一样自然。
身为团长、艺术总监,只要没有重大公务在身,冯英总会亲自到场指导,俗称“进教室”。这是冯英的日常,是她最纯粹的时光。
冯英的故事也是从一间教室开始的。
1963年,冯英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是兵工厂的检验员,他们对待四个孩子也如同流水线一样标准而严格。和哥哥姐姐一样,冯英长到两岁半就被送到吉林的姥姥家——这段经历后来也被她用来在芭蕾舞剧《林黛玉》中体验人物心理。
但冯英的童年是欢天喜地的,或许是受能歌善舞的小姨影响,她从小就爱唱歌跳舞,一听到《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的唱段就在镜子前连唱带跳,也因此成了街道的小红人。因为卖得一手好萌,她甚至比别的孩子提早两年入学。
十岁回到哈尔滨父母身边没两个月,冯英的命运轨迹又发生了改变。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老师到她就读的红街小学挑选芭蕾演员,一下选中了坐在后排的冯英。因为自幼不在父母身边,加之对音乐舞蹈的莫名热爱,冯英对到北京读舞蹈学校充满了热情。妈妈不想让她去,但是冯英态度坚决。火车开动的一刹那,她的眼泪也跟小伙伴们一起掉了下来。
“我小时候有点方肩膀,胖乎乎、圆圆的,是芭蕾选择了我。但是经过六年的芭蕾训练,重新塑造了一个我。”冯英回忆说。
在北京舞蹈学院,她接受了正规的舞蹈训练,除芭蕾专业外,还学习了民族舞、古典舞。芭蕾的训练颇为枯燥,有时每天反复只做一个动作,连她那么热爱舞蹈的人都有点受不了。尽管如此,冯英还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平时上课她的训练量总是翻倍,有时星期天休息她也要给自己加课。
1980年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冯英在台上跳了17年,演过中芭所有保留剧目的女主角。她曾一人分饰《天鹅湖》中白天鹅奥杰塔、黑天鹅奥黛丽两个角色,也曾在《堂·吉诃德》中饰演女主角吉特丽、卖艺女,在《吉赛尔》中饰演女主角吉赛尔、幽灵女王;她是《红色娘子军》中英姿飒爽的琼花,也是《林黛玉》中含蓄善感、柔中有刚的林黛玉……作为第三代“琼花”的代表人物,她被誉芭蕾修养最全面的舞蹈家。
从1997年开始,冯英参与教学、排练、编导工作,用她的话说是“边跳边教边带”。2000年,她开始讲授芭蕾大师课。2009年担任团长以后,她依然尽量抽出时间给大家上课。
“身体语言的记忆,呼吸匀称不匀称,这些每天都要练,反复练习非常必要。”在冯英眼中,演出是中芭最主要的工作,提升作品质量就是硬道理。不管在中国或是世界任何一个舞台,大幕拉开的瞬间就要把最美好的艺术表达奉献给观众。
既然认定了“戏比天大”,所有的工作也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她把团长身份称为服务大家的“杂役”,艺术呈现和日常管理一肩挑,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让团队健康、良性运转,拿出好作品。
在冯英提出的“传承古典、创新民族、开拓现当代”三足鼎立艺术创作特色推动下,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在原有保留剧目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过年》《鹤魂》《敦煌》《九色鹿》《花一样开放》《沂蒙》《世纪》等一批优秀原创剧目。
为了提高人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尽可能留住人才,冯英要做的“杂役”还很多。她要寻找合适的时机、场合去倾诉,向政府部门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也要想办法争取更多的商业赞助。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3号,五层的红色小楼是中央芭蕾舞团多年的办公场地,典雅朴素,正如中芭人“少说多做,脚踏实地”的行事风格。但是,业务用房不足的问题也一直困扰冯英,她为此争取了近十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何时能兑现她还在等待中。
公益、情义
冯英说自己是幸运而幸福的:幸运地被芭蕾选中,幸福地从事了一辈子喜欢的工作。因为这份“幸运”,她更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舞蹈之美、生命之美与更多人分享。
她有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情结,认为人都追求美的天性,谦称自己的工作是在提升公众的艺术审美上做点努力。她觉得公共艺术与公益事业原本就是一回事,为的都是人的完善,也在推广艺术、参与公共事务时无往不乐。
善的种子在冯英身上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早在1980年代,还是年轻演员的她就曾带头发起过对团内困难职工的捐款。当年,中芭的一位老职工无力负担女儿心脏手术的巨额开支,冯英主动提出为这位同事捐出自己的演出酬劳,也得到了全团同事的响应。
这是她公益之路的起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或许与她从小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而她自己的理解是每个人在社会上都离不开与他人相处、共同分担或是分享欢喜忧愁,能够帮助别人自然是一件快慰之事。
在女儿一两岁的时候,冯英就主动引导她对街头乞讨者或是外地来京的困难群体施以援手。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当时尚在读高中的女儿主动去灾区当了一个月的志愿者。在灾区,劳累加上淋雨,女儿发高烧躺在门板拼成的临时床铺上。冯英心急却又无法前往,但她也为女儿的勇敢和急公好义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