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就中学阶段中国古代小说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受课程体制、教学时间、师生精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短篇小说更适合中学语文的教学需要,而长篇小说只能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进入语文教学。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两类体裁的作品对人物、情节、时空、结构等方面的安排处理乃至创作手法都有明显的不同。

仅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限于篇幅,短篇小说只能从特定角度截取其人生的一个片段,突出其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而长篇小说则可以较为完整详细地描写其人生的各个时期、多个方面。

同样,短篇小说只能展现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方面,而长篇小说则可以充分展示其性格的各个层面,展现其性格的形成过程,写出人物形象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短篇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扁平的,而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则多为立体的。

将长篇小说剪裁为短篇小说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往好处说,是尝鼎一脔,通过精彩片段的学习领略全书之一斑,但其缺憾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挂一漏万,只能领略作品的部分佳处,把握作品的部分特点。

人们过去经常将以偏概全的方法说成是盲人摸象,但实际上这种裁长篇为短篇的方式正是盲人摸象。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这是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曹雪芹整整用了三回多的篇幅,在作品中能占到如此多篇幅的故事并不多,只有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和尤二姐、尤三姐之死等。但教材并没有完整收录这个故事,而是节选了第四十回中的部分内容,即刘姥姥吃饭逗众人发笑的这个片段,连一回的篇幅都不到,就《红楼梦》全书来看,不到作品的八十分之一。

教材所选刘姥姥吃饭的这个片段固然写得非常精彩,但无论如何不能替代对《红楼梦》全书的阅读,即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刘姥姥,在这个选段里也只能展示其部分特点,根据这个片段产生的刘姥姥印象,与读过全书之后对刘姥姥的印象会有较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必须将全书有关刘姥姥的描写汇总起来,才能完整、准确理解这个人物形象。而且这个片段富有戏剧色彩,这样的场面描写在全书中并不多见。

如果学生的阅读止于刘姥姥进大观园,其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印象肯定是存在偏差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误导的。

再以以往被选入教材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片段来说,这虽然也是全书最为精彩的段落之一,表现了林黛玉知书达理、谨慎小心的这一面,但作品在此后呈现出的林黛玉形象与此有着很大的反差,比如她的多愁善感、幽默机智等,在这个选段里是看不到的。

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片段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展示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深度的,自然无法替代全书的阅读。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将长篇小说剪裁成短篇小说的选段式阅读固然便于教学,省时省力,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那就是人为隔断了所选片段与前后文、与全书的有机关联,将其孤立起来,遮蔽了长篇小说内容丰富复杂的一面,不管是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式甚至还不如选取独立的短篇小说,毕竟这些小说本来就是作为短篇小说创作的。

用选段方式替代长篇小说的阅读,这只能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一种存在严重缺憾的阅读方式。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戏曲、话剧中篇幅稍长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牡丹亭》《雷雨》《哈姆雷特》《茶馆》等也是选取选段的方式。以诗歌、散文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也是侧重选收篇幅较短者,连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是节选。

这样也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学语文教材各类文体的分布不够平衡,诗歌、散文偏多,小说、戏剧则偏少。

这种剪裁长篇小说为短篇小说方式产生的弊端是很明显的,那就是造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阅读基本停留在浅层次,难以进入到深度阅读,而且阅读量也存在严重不足,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皆是如此。

这种阅读很像当下人们使用手机进行的阅读,即那种碎片式的浅层阅读。

这种片段式浅层阅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既不可能对现有的课程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学生又没有时间和条件去阅读那么多书籍,在此情况下,整本书阅读观念的提出就很有针对性。

其实,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什么新观念,此前就有人提出过,正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这种弊端,因而有专门提倡的必要。

对整本书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很明确: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言下之意,就是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开拓眼界,保证足够的阅读量,找到不同于片段式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明白这个背景,也就可以理解《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

当然,限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也只能选一两部作品作为范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小说经典之一,《红楼梦》被选作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样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举一反三,掌握长篇小说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其他长篇小说的阅读中。

有关部门虽然将《红楼梦》作为范例,纳入中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但并没有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提供学术支撑和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各个学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

目前中学语文《红楼梦》整本书的教学和学习还处在各自为政的摸索阶段。

《红楼梦》前八十回加上后四十回,有八九十万字,篇幅还是相当大的,相当于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之和,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采用整本书阅读,与以前的选段式阅读有何不同?有哪些需要重点把握的地方?怎么阅读才能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特点?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并给出答案的。

对《红楼梦》这类篇幅巨大的长篇小说来讲,既然是整本书阅读,除了对细节的把握外,就需要特别关注一些全局性的问题,透过繁杂的故事情节、众多的人物形象,完整、准确地理解整部作品,欣赏其精妙之处。

如下一些方面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

一、把握全书的思想及情感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明确介绍自己的创作动机,那就是忏悔和纪念。

忏悔主要指向家族,纪念则指向女性,可见该书是一种追忆似水流年的“忏悔录”。

因此对《红楼梦》思想、情感的把握应当尊重作者本人的意见,通过认真阅读文本获得。

作者隐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背后,不动声色地通过具体场景和对话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言行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等许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比如排斥科举制度、反对文死谏武死战、不喜欢女儿出嫁、喜欢女儿不喜欢男人等,这些观念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具有明显的叛逆色彩。

从情感上来看,全书始终带有一种感伤色彩,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