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古代学者在研究河中石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兽的变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探求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对于文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石兽变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事物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石兽变迁规律的把握。
2.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石兽变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介绍石兽的变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石兽吗?石兽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兽的变迁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生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确保正确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自然界的石头或动物,并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的奥秘。
此外,课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石兽的寓意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历,让他们谈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寓意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列举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石兽砥砺而行,似有若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句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如“石兽砥砺而行”,需要解释“砥砺”一词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句式。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石兽在课文中所象征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情感。
初中河中石兽教案
初中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河中石兽》。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理解并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对“实践出真知”道理的理解和实践。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实践出真知”道理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对石兽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河中石兽》的背景和作者纪昀。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三、课文讲解(20分钟)1.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跟读并模仿句式,加深理解。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河中石兽》并运用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在课文讲解环节,通过逐段讲解和句式模仿,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在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通过总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对于学生的作业,要进行仔细的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篇阅读课文《河中石兽》。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只石兽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到金钱的诱惑和石头的坚韧。
同时,本文也呈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学生传递了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熟悉《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所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2.技能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寓言所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着重讲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拓展学生对寓言语言和寓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阐述的石头与金钱的对比意义。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通过声讯通、班级微信群或其他方式,让学生预习《河中石兽》,掌握基本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主旨。
2.导入通过PPT播放相关的石头和金钱的图片,让学生就石头和金钱的不同特性进行思考和探讨,并引入本课文的学习。
3.阅读理解1.默读课文一遍后,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掌握文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
3.分组探讨课文,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文中石兽有哪些特点和优点?(2)文中寓言所表达的是什么意义?(3)学生从本文中得到哪些启示?4.课文分析1.通过PPT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石头和金钱的不同特性。
2.通过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文中石头和金钱所具备的象征意义。
3.教师向学生介绍寓言故事的定义、特点和种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寓意和主旨。
5.综合分析1.让学生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课文中的石头和金钱的不同特性,并分析出两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到的一则有关河中石兽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适中,内容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释义,了解文言文断句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第四单元“古迹探幽”主题展开,选取《河中石兽》一文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如“沧桑”、“侵蚀”、“摩挲”等。
2.篇章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文章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技巧。
6.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文章写作手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提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古迹的探寻与思考。
4.语言品味:学习作者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品味文章中的佳句,如“石兽静卧,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
5.思想感悟: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古迹背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6.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兴趣浓厚,但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有更多的依据和灵感。
25河中石兽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课程总结环节,虽然学生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有了基本的掌握,但我感觉他们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中石兽》的象征意义,我计划在下一节课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探讨。
5.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写作能力。
-分析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通过分析“石兽瞪目而视,状若欲搏”等句子,掌握拟人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韵味。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举例:《河中石兽》中的句子结构和用词特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4.学习Leabharlann 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深入分析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6.探讨作者通过河中石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课后习题及拓展阅读。
二、核心素养目标
《25河中石兽》核心素养目标:
河中石兽教案初中
河中石兽教案初中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河中石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河中石兽》,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河中石兽》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言词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大意。
3. 字词落实: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落实重要字词的含义。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探讨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6. 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并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实践出真知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河中石兽》,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对于实词的含义掌握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加强对实词含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较好地掌握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设计的教材为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人教版》。
其中第二单元的阅读篇目为《河中石兽》。
该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传说,描述了主人公的种种遭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内容。
(2)理解文章的意蕴。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困难。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细节。
2. 难点:文章中的情节发展,以及文章中传达的人文情怀。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互动式教学,不仅让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情境,同时结合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对“怪兽”这个话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第二课时:阅读策略介绍在归纳整理学生对“怪兽”的认知之后,介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3. 第三-四课时:阅读训练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河中石兽》,并针对文章中涉及的细节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第五课时:反思总结通过总结讨论,回顾学习过程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
六、课堂活动设计1. 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怪兽”这个话题的理解。
2. 利用PPT、视频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3. 通过分组合作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加深同学之间的互动。
4. 活跃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5. 在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留下奇妙的学习印象。
七、课后作业1. 精读并复述《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回答老师的提问。
2. 扩展阅读其他与怪兽相关的文章,写一篇作文,谈自己对怪兽的看法。
3. 情感拓展:寻找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勇敢面对。
部编七下_文言文《河中石兽》教案
b.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提出独特见解。
3.文化与传承: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
a.认识古代石刻艺术,了解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b.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河中石兽》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是教学的重点。如“寻”、“何”、“乃”等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以及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的掌握。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这一环节,鼓励学生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本次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古代石刻艺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石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河中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刻艺术的价值、故事寓意的现实意义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翻译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实际应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河中石兽》是清代纪昀所写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它以简练、含蓄为特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七年级语文(下)《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
河中石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河中石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日积月累的奉献和积极的价值观。
2.增强学生防火和事故预防意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准备1.音频设备2.打印好的教案和教学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通过音频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背景。
2.解释生僻词汇,例如“石兽”、“祭祀”等。
3.回答问题:石兽为什么要奉献?为什么石兽只有一个?为什么那位工匠做了七只石兽?第二课时1.听音频讲解左邻右舍对石兽的评价。
让学生思考这样评价的意义。
2.回答问题:为什么左邻右舍评价石兽?石兽通过这些评价学到了什么?第三课时1.讲解社会现象: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文化保护。
2.引导学生自查小区、城市是否有被拆迁的风险,探讨风险对社会安全的影响。
3.回答问题:如果小区里的文化遗址(如古墓)的保护程度不够,会对社区造成什么影响?第四课时1.听音频讲解石兽损毁的原因,并讨论损毁场景中的无益行为。
2.讨论如何预防类似事故,例如:家里所用电器的安全使用方法。
3.课外提醒:突发事故发生后的自救方法。
六、作业布置1.百度搜索当地的文化遗址,编写一份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遗址保护方案。
2.搜集工程防范技术知识,制作一张海报,并在明天的课上给大家分享。
七、课后反馈1.收集学生的作业,并一一点评。
2.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并回应他们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勇敢、智慧、团结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如“依稀”、“仿佛”、“无端”等,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
4.讲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如石兽的象征意义、古代的信仰等,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河中石兽》中石兽与河流的关系象征着什么?”
1.教师以一则关于河流与石头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
2.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与河流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河中石兽》的学习。
3.提问:“你们认为河流与石兽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c.拍摄一段关于石兽与河流主题的微电影,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作业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对基础作业,重点关注学生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b.对提高作业,着重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拓展能力。
c.对创新作业,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a.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结合图片、音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语和句式。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粗浅文言文的才能。
2.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3.培养独立考虑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才能。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窍门,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理论,在理论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相信学习之后,同学们会有更深化的体会。
二、教学新课目的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奉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对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 湮(yān) 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 目的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巩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构造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一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老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故事内容,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掌握文学技巧。
2.能独立理解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与人生态度的内涵。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意象等。
2.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1.理解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和讲授示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放映图片和声音,呈现江南水乡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特色与气质,引导学生投入到故事情境中来。
2. 学生阅读理解1.引导学生读懂《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3.分组讨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和归纳,掌握文学技巧。
3. 教师总结1.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反思问题。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3.给出学生详细的思考题及相关引导,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理解了《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会了分析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了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六、课后延伸1.学生可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并对文学知识进行拓展。
2.学生可在生活中发现文学之美,亲身感受文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3.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评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升。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石兽的知识;2.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课文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通过展示一张石兽的图片介绍本课的主题,并问学生是否了解石兽的由来和传说。
2.组织学生议论、思考石兽的起源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阅读课文《河中石兽》。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课后习题,如填空、选择等。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答案,并展示课堂讨论结果。
Step 3:课文分析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蕴含的哲理,并进行讨论。
2.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Step 4:学习语言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并进行操练。
2.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Step 5:巩固与拓展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篇短文,表达对石兽的理解和审美情感。
2.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2.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以便下课时更好地进行教学。
Step 7:课堂总结1.对本课的课文内容和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版)【知识梳理】
生字词语
圮(pǐ)募(mù)金棹(zhào)小舟木柿(fèi)曳(yè)铁钯(pá)湮(yān)没
啮(niè)齿溯(sù)流臆(yì)断欤(yù)
(二)词语解释
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
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
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
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