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讲(第三章3)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思考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2什么是自我图式3简述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4个体在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是如何推断自己的?5什么是自我觉知?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别?6什么是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和西方人的自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7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是什么?8简述自我表演的策略9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检控和自证预言?10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什么不同?11简述自我的三成分模型12论述华人自我四元论的主要观点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1)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①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②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③休谟启蒙运动时代的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④康德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2)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①詹姆斯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
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②库勒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
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③Mead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④SullivanSullivan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
不存在关于独立于社会环境的个体心理学,因为不 存在孤立的人。可以不去认识有关团体不同成员的 个别的童年经验,而是通过社会化行为理解他们的 共同心理态度
社会性本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本能
本能来自经验中的自我保存意识,当感觉印 象被激起,就会产生伴有相应情绪特征的反 射行为。 人类大多数本能是在后天经验与环境中成熟 起来
好奇本能和惊奇感
刺激这种本能的是陌生和独特的东西 驱使接近和集中注意力于某个物体,并且主 动摆弄它们
好斗本能和愤怒感
产生于当其他冲动的自由运转遭到相对抗的 障碍时,好斗本能就是要消除与之对抗的东 西,随着被阻碍力量的加强而加强 好斗本能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较大差 好斗本能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得以进 化的关键 嫉妒情绪与原始法律 复仇情绪和道德义愤
成熟的爱
自由 给予 主要形式:关怀、责任感、尊重、理解
合群本能
孤独使其不安,入群使其满足 友善意识 群体暴力
问题
本能冲动是不是人类进行思想、行动的唯一 动力 ?
社会情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从众的社会心理实验 屈从于实际或想象的压力,而与本集团 大多数人的观点保持一致的倾向 囚犯的选择实验 合作的可能:除非他们彼此信任对方, 相信对方也做出对两人都有利的选择,如果 其中一人基于害怕或贪心而做出别的选择, 则双方都将失败
人类几种基本的社会本能
逃跑本能和恐惧感 紧张状态下,运动器官被迫作出最大努力, 有时这种紧张状态甚至超出内部器官支持的 能力,一直衰竭或死亡。 恐惧感是行为强有力的抑制剂
反感本能和厌恶感
反感本能促使人消除和拒绝厌恶的对象 在反感本能下,行为上表现为拒绝往嘴里吃 东西(气味、味道)这样的生物学作用,以 及类似于皮肤接触到污秽物而引发的皮肤收 缩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 女性被认为最适合从事传统的女性职业,即所谓的“粉领工作”—— 秘书、护士、收银员和其他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动作,这些工作的酬劳 和社会地位一般都较低。即使当女性进入社会地位或级别较高的工作 岗位,她们在力争上游时也会遭到很大的阻碍,最后一头撞上所谓的 “玻璃天花板”。
•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指一种在组织里看不见的障碍。由于性别 歧视,女性可能不会被提升到某一高度。
• 社会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于20世纪30年代,对新几内 亚的三个部落的性别角色进行过研究。阿拉佩什、门杜古 莫及特哈布利。
• 前两者几乎不存在性别差异,阿拉佩什部落里男女所显示 的行为是在其他社会里被认为是女性的行为,如消极的、 合作的,而门杜古莫部落里男女所显示的行为是在其他社 会里被认为是男性的行为,如相互敌视、富有攻击性、很 残忍。特哈布利部落的性别角色却和通常情况相反,男性 很敏感,有依赖性,懂得关心人,对手工艺感兴趣;女性 则是独立的,有进取心,在做重大决定时起关键作用。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成人在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社会身份或地 位巨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时放弃 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式(广义)。
强制性再社会化(狭义)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二、社会化的类型
• 1. 基本社会化(early socialization) • 2. 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自居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
和行为模式,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是 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 人的发展过程(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 性器期 )
2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有关个体 社会化的论述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一)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 殊地位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 括教师)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 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7
(二)家庭双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 文化的要求
父母总是把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 输给子女,限制着子女的言行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 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 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
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 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 会化的过程
6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 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 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 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 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艾里克森 :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 观点,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 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集中 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 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
26
二、认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3.1 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5560年,人类共发生 14531次,平均每年是2.6次。从1740年到 1974年的234年,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 年1.6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旧在进行 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期间,29次 在亚洲,26次在中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 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他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他,只有通过替代性的 活动消耗攻击动力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 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 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 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图、有 目标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下 的攻击行为还具有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违反了社
会主流规范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
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怎样判断哪些是攻击行为? 个体的外在表现行为 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
康拉德•萨卡里亚斯•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1.7-1989.2.27), 奥地利动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现代行为 学的奠基人。
攻击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 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攻击能量定期发泄的结 果。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攻 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
攻击的本能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 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7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三者的关系
☆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情感因素对 态度有调节作用,一般说三个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但有时候不一致,而当三者发生矛盾后时情感因素则 起主要作用; 例1:许多人虽然认识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坏处,浪费时 间精力,还耽误学习,打算不玩了,但由于太喜欢(游 戏)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行为本身可否实施 ※态度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 ※情景 ※时间 ※态度对象的特点
第三章 社会态度
4.态度什么时候可以预测行为?
§强硬的、明确的、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有高度一致性; §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常常比通过间接形式获得的“二
手”态度更能决定行为; §态度的重要性关乎切身利益; §当我们观察个体经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
第三章 社会态度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 度会倾向于一致。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 态度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 的,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 突现象。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二)行为决定态度吗?
1.角色 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角色”决定态度? 电影《死亡实验》
第三章 社会态度
2.社会行为
第三章 社会态度
3.表情与态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拉克与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当人们用呀咬住一支钢笔 时(会牵动笑肌)比仅仅用嘴唇(不会牵动笑肌)含住它时,人们会感 觉卡通片更加有趣。
第三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致命的吸引
情景因素与人际吸引
❖ 交往频率 ❖ 空间邻近 ❖ 交往氛围
交往频率
❖ 一般而言,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相 互吸引。
❖ 单纯接触效应(暴光效应):仅仅是经常在 我们面前出现,就能增加对我们的吸引力。
❖ 当两个人已经相互厌恶和怨恨时,越是频繁 地接触和暴光,关系越会加速恶化,冲突越 会加速升级,双方越会加深厌恶。
才华吸引
❖ 才华招来钦佩、敬重和 爱慕
才华:小错误效应
小错误效应: ——对于才华卓越
的人而言,如果完美无 缺,其人际魅力会下降; 他所犯的小错误反而可 以增进其人际魅力。
小错误效应
❖ 阿伦森(Elliot.Aronson,)让被试听大学生才艺表演大赛的 录音。录音的上半部分是两位大学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其中 一位是能力很强的校刊编辑,他答对了92%的难题。另一个 是能力一般的校刊校对员,他只答对了30%的题目。这个时 候请被试评价他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大家普 遍更喜欢前一位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后面的录音中,被试 听到两个大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叫声:“哎呀,不好了, 我把咖啡通通泼到我的新衣裳上了!”然后再请被试评价他 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能力强的 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上升,而对能力弱的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下 降!
两性与爱情
人际关系中心理依从的类型
❖ 主从型 ❖ 合作型 ❖ 竞争型 ❖ 主从——竞争型
❖ 主从——合作型 ❖ 竞争——合作型 ❖ 主从—合作—竞争型 ❖ 无规则型
两性吸引
❖ 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 性别: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
“男人错误地期待女人要以男人的方式思考、沟 通、反应;女人也错误地期待男人要以女人的方式 去感觉、沟通、反应。我们都忘了男人和女人应该 是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关系充满了不必要的摩擦和 冲突。清楚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与异性相处时, 可大大地减少许多迷惑。你只要记得男人是从火星 来,女人是从金星来的,每件事就可得到解释了。”
社会心理学第四讲态度问题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1、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 义。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
•
奥尔波特(G. Allport 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 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一)偏见概述
1、什么是偏见?
指人们以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他 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认知成分——刻板印象 情感成分——评价建立在所属团体之上 行为成分——歧视
2、偏见产生的理论 (1)团体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是石油等, 团体之间会有偏见产生;相对剥夺观点认为,当人们认为 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 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便会产生剥夺感,这种剥夺 感最又可能引发对立和偏见。
结果在三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 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 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后来研究 者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封信, 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 回复的信中,90%的人说让他们不会接待。 很显然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许多研究 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越高预测行为越准 确。
2、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 人的说服性观点。(幽默) 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角色扮演)
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
服会对被说服者产生免疫作用,使态度难以改变。 5、个体差异。人和人不同,面对同样的信息 和同样的说服者,人们对待说服的策略也不一样。 影响说服效果的个人因素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
Festinger认为,认知失调是因为做了一 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引发的不舒服的感 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却帮了倒 忙。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人见人爱还是人见人嫌?
人际吸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吸引取决于交换的必要性 和公平性
相互作用理论:吸引是相互的。
得失理论:“得”导致吸引,“失”导致厌恶
强化理论:吸引取决于交往导致的奖罚的大小
人际吸引的原则——对等匹配
❖ 态度与行为的对等——交互原则: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收益与支出的对等——功利原则: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互惠互利、投桃报李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 四是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是这样。
盘点爱情:
野蛮的兽性的爱情是忘形的,而理智的爱情是 应该持重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个体特征 ❖ 相似与互补 ❖ 情景因素
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
❖ 才华:一般而言,才华和能力越高越受人喜欢 ❖ 外貌:美好的外貌更容易引起好感. ❖ 人品:良好的人品是维持持久人际吸引的力量
❖ 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犯了小错误而导致其人际魅力反而上升 的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外貌: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晕轮效应与美丽的辐射 效应
❖ 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在 外貌方面的魅力与我们 接近或匹配的人作为交 往的对象。
西格尔(H.Sigall等,1966)让一位公认是非常漂 亮的女性和另一个相貌一般的女性扮演成临床心理系 的研究生,给一群男大学生被试做人格评定。结果发 现,漂亮女“研究生”的评分引起男大学生更高的重 视:如果得到的人格评定是积极的,他们会更高兴, 事后他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高;如果 得到的人格评定是消极的,他们会更不满意,事后他 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低也。但是无论 评定好坏,他们都更愿意继续进行这个实验以获得再 次与女助手交往的机会或者更正他们在她心中的印象 的机会。可见,我们不仅自己更喜欢漂亮的人,而且 还会更在意那个漂亮的人是不是也喜欢我们!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通常情况下
积极的框架(挽救生命)
尽可能避免冒险,倾向于选择有把握的事情
否定的框架(死亡)
更可能冒险
受框架影响的根本原因
在心理上更倾向于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小价 值”,把消极事件归因为“大代价”
补充:心理分帐
问题1:假设你想看一场戏剧,门票是10美元。 当你走到戏院门口时,发现自己掉了10美元。 你还会花10美元看戏吗? 问题2:假设你想看一场戏剧,并花了10美元 买票。当你走到戏院门口时,发现自己把门票 弄丢了。座位并没有被标记出来,门票也不可 能再找到。你会再花10美元买张门票吗?
补充:稀释效应 Henry Zukier的一项实验
Tim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大约31小时 Tom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大约31小时。他有 一个兄弟和两个姐妹。他大约每三个月会看一 次他的祖父母。他曾经约会过一个女朋友。他 大约每两周打一次台球 哪个学生的平均成绩更高? 无关的和不典型的信息会稀释相关信息,导 致有关信息的效力降低
又译:可用性启发、易得性直觉
象征性法则(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又译:代表性直觉、表征性启发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锚定与调整法则(adjustment heuristic)
又译:调整性启发、锚定与调整
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第一种情境提供的条件
如果用疫苗A,200人会被获救 如果用疫苗B,有1/3的概率挽回600人的性命, 有2/3的概率无法挽救任何人
问被试,你若负责大众疫苗接种,应该选择 哪一种? A
第二种情境的条件
如果用疫苗C,400人会死亡 如果用疫苗D,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无人死亡, 三分之二可能性共有600人死亡
社会认知
社会信息----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 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基本假设 以图式为依据进行分类 目的:社会知觉的简化 结果:存在偏差
分类
自发、立即 以他人或事物与原型的相似性来分类
图式
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 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体、角色、剧本
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寂寞
关注生活中的消极面
社会认知与焦虑
对情境的失认知与失控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悲观的生活态度与解释
情绪状态 投射作用 内隐人格
个体对他人的独特理解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 选择与解释 将自身具有的特点投射到对方身上,使有关他人 的印象更像投射者自己
情感卷入
客观性下降,偏见产生
补充:框架(frame)在社会知觉中的作用
在两个冒险抉择中作出选择
一种感冒正在流行,医学家已经研制出两种 疫苗来战胜它,但由于经济限制,只有一种疫 苗能用于广泛接种,医学专家提出两种情境。
图式化处理-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
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 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
不足之处
简化了分析与解释
影响因素
信息、认知者、情境
社会认知法则(认知启发/认知直觉)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