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系列(三)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法律基础知识案例_教案(3篇)

法律基础知识案例_教案(3篇)

第1篇课程名称:法律基础知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法律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2. 法律关系3. 法律责任教学难点:1. 法律关系的认定2. 法律责任的承担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法律案例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和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 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2.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 法律关系的种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

3.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义务。

- 法律责任的种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公司因拖欠工资被劳动者告上法庭。

- 分析:此案例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劳动者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公司未按时支付工资,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结论:公司应承担民事责任,支付劳动者工资。

2. 案例二:某行政机关违法征收土地,被农民告上法庭。

- 分析:此案例涉及行政法律关系,农民与行政机关之间存在土地征收关系,行政机关违法征收土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 结论:行政机关应承担行政责任,退还农民土地。

3. 案例三:某人在公共场所故意伤害他人,被警方逮捕。

法律基础知识案例_教案(3篇)

法律基础知识案例_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中的法律运用。

教学难点:1. 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

2. 案例分析中的法律思维。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法律基础知识教材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讲授新课1. 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的定义- 法律的特征- 法律的体系2. 法律的作用- 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公民权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典型案例,如“小明与邻居的物权纠纷”。

2. 学生阅读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案例中涉及哪些法律关系?- 案例中当事人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该纠纷?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一篇与法律相关的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法律基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讲解法律条文的基本结构- 以案例为例,分析法律条文在案例分析中的应用2. 案例分析中的法律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思维分析案例- 强调法律思维的重要性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新的案例,如“小张的网络侵权纠纷”。

2. 学生阅读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案例中涉及哪些法律关系?- 案例中当事人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该纠纷?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法律常识教学案例(3篇)

法律常识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意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本案例以一堂法律常识教学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传授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掌握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法律常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吗?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新课讲授1. 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1)教师讲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

2. 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1)教师分别讲解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法律常识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自己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法,将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养。

2.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3.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1. 搜集身边的法律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

2. 撰写一篇关于法律常识的文章,表达自己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法律知识常识教学设计案例(3篇)

法律知识常识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责任。

- 熟悉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 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的定义、法律的特征、法律的分类。

2. 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法律规范的种类、法律规范的作用。

3.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的构成、法律责任的承担。

4. 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宪法的定义、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主要内容。

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权利的定义、公民权利的种类、公民义务的定义、公民义务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 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如交通事故中的法律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 法律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第二阶段:讲授新课1. 法律的基本概念:- 讲解法律的定义、法律的特征、法律的分类,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2. 法律规范:- 讲解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法律规范的种类、法律规范的作用,并结合实例说明。

3. 法律责任:- 讲解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的构成、法律责任的承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的具体应用。

4. 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讲解宪法的定义、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主要内容,通过宪法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宪法知识。

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讲解公民权利的定义、公民权利的种类、公民义务的定义、公民义务的种类,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第三阶段: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课题: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基本掌握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犯罪构成的几个要件;掌握犯罪中止、预备、未遂和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

使学员认清罪与非罪的界线,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特别是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犯罪的主观方面中,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幻灯片)课前预习:阅读课文、自学、思考、收集案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一)、组织教学、提出要求。

学员们,今天讲课之前首先强调一下课堂纪律。

一、上课期间端正态度、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二、如有问题,请举手示意,同意后再发言。

(二)、引入新课。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解《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违法与犯罪”。

二、讲解新课。

首先,违法与犯罪这两个概念是否相同?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界限呢?应该说,违法决不等于犯罪,而犯罪无疑是一种违法行为。

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即为违法行为,其中包括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民事、行政、经济等),犯罪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

(一)我国刑法第13条对犯罪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阐述(展示教学课件第二页)。

通过分析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展示教学课件第三页)。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般违法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情节轻微。

(引用案例一,农妇用香灰谋杀丈夫,说明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2、刑事违法性。

犯罪行为必须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只有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才构成犯罪。

3、应受刑罚处罚性。

民事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返还原物),行政违法要受到行政处罚(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刑事处罚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区分标准。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3、使学生理解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我国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

(3)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本质和价值。

(2)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依靠法律来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从而导入课程。

(二)法律的定义和特征(20 分钟)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模式和标准。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

这意味着法律具有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国家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等强制力量来保障法律的执行。

(三)法律的作用(20 分钟)1、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指引,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2)评价作用:法律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

(3)预测作用:人们可以根据法律预测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后果。

(4)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人们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5)强制作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保障法律的权威性。

2、社会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法律讲授教案

法律讲授教案

法律讲授教案教案标题:法律讲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法律的分类和法律体系的组成。

3. 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法律的分类和法律体系的组成。

3.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准备:1. 教材:法律教材、案例分析材料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法律案例或新闻报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概念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例如法律是指国家或社会制定和实施的规范行为的准则,法律的原则包括公正、公平、公开等。

2. 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法律的概念和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分类和体系讲解(20分钟)1. 介绍法律的分类,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2. 介绍法律体系的组成,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3.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表或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分类和体系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提供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 提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研究报告。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答案和观点。

3. 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研究报告的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法律讲堂教学课件案例(3篇)

法律讲堂教学课件案例(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公民,本课件旨在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公众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定。

2. 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公众的法治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法律基础知识1. 法律的定义与特征- 法律的定义- 法律的特征:规范性、强制性、普遍性2. 法律体系- 宪法- 行政法- 民法- 刑法- 诉讼法3.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内容第二部分:公民权利与义务1. 公民权利- 人身权利- 财产权- 政治权利- 文化权利2. 公民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利益- 依法纳税- 参与公共事务第三部分:合同法1. 合同的定义与特征- 合同的定义- 合同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2. 合同的订立与效力- 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效力:有效合同、无效合同3. 违约责任- 违约的定义- 违约责任的承担第四部分:劳动法1. 劳动法的定义与作用- 劳动法的定义- 劳动法的作用: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2.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 劳动者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3. 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的定义- 劳动争议的处理途径:调解、仲裁、诉讼第五部分:婚姻法1. 婚姻法的定义与作用- 婚姻法的定义- 婚姻法的作用:规范婚姻关系、保护家庭成员权益2. 婚姻家庭关系- 结婚条件- 离婚条件- 家庭财产关系3. 婚姻家庭纠纷的处理- 离婚纠纷- 家庭财产纠纷四、教学方式1. 课堂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知识。

2.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法庭、情景剧等形式,让公众亲身感受法律实践。

3. 互动讨论: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讨论,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法律知识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范围,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3. 学会分辨合法和非法行为;4. 能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强制性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

- 法律的作用: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平的规则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法律的基本原则:公正性、平等性、合法性、立法的确认和适用范围的确定。

- 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和组织,无论其地位、职业或社会背景。

3. 合法和非法行为的辨别- 合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不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 非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惩罚。

4. 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法律问题- 使用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通过法律的规定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 解决法律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相关法律条文,并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法律的内容、原则和适用范围。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情景,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

4. 布置作业:提供简单的法律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加强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所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检验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答问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法律知识教材,例如《法律基础》等。

法律讲堂教学课件案例(3篇)

法律讲堂教学课件案例(3篇)

第1篇一、课件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社会公民,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法律讲堂课程。

本课件案例旨在通过制作一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为法律讲堂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件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等;掌握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基本法律术语;了解我国宪法、刑法、民法等主要法律法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件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法律的特征①规范性: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明确性和确定性。

②强制性: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③时效性:法律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具有时效性。

2. 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的要素①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等。

②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等。

③法律关系内容:包括权利和义务。

3. 法律行为(1)法律行为的定义法律行为是指主体在法律规范调整下,为实现一定的法律关系目的而实施的行为。

(2)法律行为的分类①合法行为:指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

②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

4. 我国宪法(1)宪法概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的主要内容①国家制度:包括国家性质、国家机构、国家标志等。

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等。

③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

5. 刑法(1)刑法概述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的主要内容①犯罪: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犯罪形态等。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标题:《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将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分类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养。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 幻灯片;2. 黑板、白板、粉笔或者白板笔;3. 笔记本电脑或者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问候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你们对法律有哪些印象?二、概念解读(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展示法律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2. 着重强调法律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用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法律分类(20分钟)1. 介绍不同的法律分类,如:宪法法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2. 通过实例解释各类法律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四、法律的作用与意义(2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将会变得如何?五、法律素养的培养(2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并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的经验和感受;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法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定。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幻灯片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培养法律素养。

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法律常识授课教案范例分享

法律常识授课教案范例分享

近年来,法律常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条款的适用和了解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一点。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法律常识授课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1.法律条款的基础知识;2.法律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组成;4.我国法律制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5.了解一些常见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方式。

二、教学内容1.法律条款的基础知识主要介绍法律条款的概念,其构成要素和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法律条款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条款的具体内容。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法律条款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2.法律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讲解法律常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合同的签订、工伤的处理、交通事故的定责等。

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维护自身权益,并了解法律的保护措施。

3.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组成主要讲解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如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并介绍各级法院的职责和权利。

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组织架构和协作模式,包括诉讼方式和各级法院的层次结构。

4.我国法律制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讲解我国法律制度的概述,包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近代法律制度以及现行法律体系。

同时,让学生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介绍最新的法律进展。

5.一些常见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方式主要以就业劳动纠纷、财产纠纷为例,讲解这些法律纠纷的基本情况、解决方式以及相关的法律条款。

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大量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常识的应用。

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逐步掌握法律常识,并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分析。

2.讲授法以PPT为主要教学工具,讲解相关的法律条款和具体内容。

初中阶段法律知识教案模板

初中阶段法律知识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增强法律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3.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1. 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基本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3. 违法行为的种类及法律后果。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2. 如何培养法治观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吗?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讲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 结合实例说明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2. 基本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定义。

- 结合实例说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 违法行为的种类及法律后果- 讲解违法行为的定义和种类。

- 结合实例说明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法律要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法治观念: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法治教育。

法律知识讲堂课程设计

法律知识讲堂课程设计

法律知识讲堂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常见的法律法规。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法律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法律的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宪法、公民权利与义务、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宪法:介绍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公民权利与义务: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受教育权等。

3.刑法:简要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犯罪与刑罚等内容。

4.民法:讲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如合同、财产权、人格权等。

5.行政法:介绍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如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定。

2.讨论法:分组讨论法律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4.实验法:学生参观法庭、公安局等法律实践场所,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法律知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法律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法律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知识。

4.实验设备:如法庭模拟设备等,用于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法律常识教案

法律常识教案

法律常识课程名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概说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法二、依法治国三、做守法公民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劳教人员了解法律的重要意义,掌握法律的主要内容,端正对本课学习的思想认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重点:法律的概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法治社会的基本形态;违法与守法的行为界限。

教学难点:1、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做个守法公民?2、什么是法律?3、法律与道德有哪些联系和区别?4、如何理解法律的社会作用?课时:9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法一、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们治理国家的工具。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

2、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不同,它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所谓国家强制力,主要是指国家暴力,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

事实说明,依靠国家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

同时,也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纠纷,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基于各种原因产生地矛盾,从而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这种普遍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第一,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我国绝不允许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阶层存在。

第二,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

二、法律与党的政策法具有国家意志性,这是法的本质特征。

党的政策一旦成为了国家意志性的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享有超越其规定的权利。

三、法律与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从人们社会生活习惯中形成并依靠人的信念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标准。

法律小知识教学设计案例(3篇)

法律小知识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堂法律小知识课,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 让学生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常见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2. 难点:- 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

- 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一部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关注。

2. 提问: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讲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介绍宪法的基本原则,如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平等原则等。

-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宪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 讲解公民的基本义务,如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保卫祖国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 常见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介绍常见的法律纠纷,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劳动争议等。

- 讲解解决法律纠纷的途径,如调解、仲裁、诉讼等。

- 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体验法律程序,提高法律素养。

(三)课堂练习1.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法律常识八年级第三章教学方案

法律常识八年级第三章教学方案

法律常识八年级第三章教学方案第一节:引言法律常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常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节:教学目标1. 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如合同的要素和签订合同的注意事项;3.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4.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1 法律的定义和特征1.2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2. 合同及其构成要素2.1 合同的定义和分类2.2 合同的构成要素3. 签订合同的注意事项3.1 选择合同对象3.2 了解合同内容3.3 确定合同条款3.4 确认合同效力4. 案例分析4.1 分组讨论合同案例4.2 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4.3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第四节: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法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讨论互动法: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3. 视听教学法:配备多媒体设备,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讲解和展示法律常识;4. 情景模拟法:设置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实际操作和应对能力。

第五节: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提问和引用相关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讲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2. 讲解合同的定义、分类和构成要素,梳理合同的基本知识。

三、讨论活动(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合同案例。

2. 学生小组内讨论案例,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3.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老师选取一到两个经典案例,在全班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

法学法律常识教案

法学法律常识教案

法学法律常识教案一、引言法学法律常识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它不仅对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规则和原则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法学法律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法学法律常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则;3.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法学法律常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1.1 法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法律的概念和分类1.3 法律的来源和层级2.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则2.1 法律的正义原则2.2 法律的公平原则2.3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3. 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案例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3.2 案例二:合同纠纷解决3.3 案例三:著作权保护争议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学法律常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2. 分组讨论案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3. 案例讲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法学法律常识的思考和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观看学习视频:播放相关法学法律常识的教育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讲授:介绍法学法律常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案例讲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和讲解,并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法学法律常识,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案例解决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学习成果评估:布置小组作业或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法学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法规知识点汇编(第二期)目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8)※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15)2014年5月26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4年第4号)※中小金融机构定义:本办法所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第2条)多选题:根据《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包括(ABCD)等。

A. 农商银行B. 村镇银行C. 农村信用社D. 贷款公司※许可事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以下事项须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行政许可:机构设立,机构变更,机构终止,调整业务范围和增加业务品种,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

(第4条)多选题:须经银监部门行政许可的事项主要包括(ABC)等。

A. 机构设立B. 增加业务品种C. 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D. 章程制定※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要求:注册资本为实缴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

(第6条)单选题:某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欲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需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多少人民币(B)。

A. 3000万元B. 5000万元C. 10000万元D. 20000万元※农村商业银行自然人作为发起人的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记录,无犯罪记录;(三)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等。

(第9条)多选题:下列哪些不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自然人作为发起人的条件?(BCD)A. 林某今年19岁。

B. 张某为加拿大籍华人。

C. 刘某社会声誉良好,但早年曾因过失犯罪判过刑。

D. 赵某以债务资金入股。

※农村商业银行自然人发起人入股比例限制:单个自然人及其近亲属合计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农村商业银行股本总额的2%。

职工自然人合计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农村商业银行股本总额的20%。

(第10条)单选题:农村商业银行职工自然人合计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农村商业银行股本总额的(B )。

A. 15%B. 20%C. 50%D. 25%※农村商业银行境内非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应符合条件包括:(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二)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三)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四)年终分配后,净资产不低于全部资产的30%;(五)权益性投资余额不得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六)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等。

(第11条)多选题:下列哪些条件不符合境内非金融机构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发起人的条件?(ACD)A. 某大型国有企业资产运营部。

B. 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C. 财务状况良好,最近3年有2个会计年度盈利(非连续)。

D. 入股资金为委托资金。

※单个境内非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合计投资入股比例:单个境内非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合计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农村商业银行股本总额的10%。

但因并购重组或特殊原因的除外。

(第12条)单选题:农村商业银行发起人单个境内非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合计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农村商业银行股本总额的( B )。

A. 5%B. 10%C. 20%D. 30%※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权变更:(一)变更持有股本总额1%以上、5%以下的单一股东,应事前报告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二)变更持有股本总额5%以上、10%以下的单一股东的变更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

(三)变更持有股本总额10%以上的单一股东的变更申请,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

(第61条)单选题:变更持有股本总额10%以上的单一股东的变更申请,审查决定的部门是( D )。

A. 银监分局B. 所在城市银监局C. 银监办D. 银监会※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分行的条件: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分行,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具有清晰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成熟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二)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满2年以上;(三)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四)最近2年监管评级2级以上;(五)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六)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其中不良贷款率低于3%,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七)具有拨付营运资金的能力;(八)具有完善、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和信息安全体系,具有标准化的数据管理体系,具备保障业务连续有效安全运行的技术与措施;(九)最近2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等。

(第44条)多选题: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分行的条件包括:(ABCD)A. 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满2年以上。

B. 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

C. 最近2年监管评级2级以上。

D. 不良贷款率低于3%,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

※使用省联社统一信用卡品牌开办发卡业务的行社条件:(一)上一年度监管评级3级以上;(二)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三)具备良好的零售客户基础和较好的个人信贷管理能力及经验;(四)具有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业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第92条)多选题:使用省联社统一信用卡品牌开办发卡业务的行社,应具备下列哪些条件?(ABCD)A. 上一年度监管评级3级以上。

B. 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C. 良好的零售客户基础和较好的个人信贷管理能力及经验。

D. 具有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业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申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拟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具有良好的守法合规记录;(三)具有良好的品行、声誉;(四)具有担任拟任职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经验及能力;(五)具有良好的经济、金融从业记录;(六)个人及家庭财务稳健;(七)具有担任拟任职务所需的独立性;(八)履行对金融机构的忠实与勤勉义务。

(第100条)※申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董事(理事)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符合本办法第一百条规定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5年以上的法律、经济、金融、财务或其他有利于履行董事(理事)职责的工作经历;(二)能够运用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判断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三)了解拟任职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和董事(理事)会职责。

(第103条)※不得担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之一:拟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不符合本办法第一百条(二)、(三)、(五)项规定的条件,不得担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一)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犯罪记录的;(二)有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三)对曾任职机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或重大损失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四)担任或曾任被接管、撤销、宣告破产或吊销营业执照的机构的董事(理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但能够证明本人对曾任职机构被接管、撤销、宣告破产或吊销营业执照不负有个人责任的除外;(五)因违反职业道德、操守或者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六)指使、参与所任职机构不配合依法监管或案件查处的;(七)被取消终身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或受到监管机构或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处罚累计达到两次以上的;(八)不具备本办法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采取不正当手段以获得任职资格核准的。

(第101条)※不得担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之二:拟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不符合本办法第一百条(六)、(七)项规定的条件,不得担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一)截至申请任职资格时,本人或其配偶仍有数额较大的逾期债务未能偿还,包括但不限于在该金融机构的逾期贷款;(二)本人或其配偶及其他近亲属合并持有该金融机构5%以上股份或股金,且从该金融机构获得的授信总额明显超过其持有的该金融机构股权净值;(三)本人及其所控股的股东单位合并持有该金融机构5%以上股份或股金,且从该金融机构获得的授信总额明显超过其持有的该金融机构股权净值;(四)本人或其配偶在持有该金融机构5%以上股份或股金的股东单位任职,且该股东从该金融机构获得的授信总额明显超过其持有的该金融机构股权净值,但能够证明授信与本人及其配偶没有关系的除外;(五)存在其他所任职务与其在该金融机构拟任、现任职务有明显利益冲突,或明显分散其在该金融机构履职时间和精力的情形;(六)银监会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定的未达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董事(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财务状况、独立性方面最低监管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102条)多选题: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拟任高管存在下列哪几种情形之一的,将无法通过银监部门的任职资格审查:(ABCD)。

A. 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犯罪记录的。

B. 截至申请任职资格时,本人或其配偶仍有数额较大的逾期债务未能偿还。

C. 指使、参与所任职机构不配合依法监管或案件查处的。

D. 其所任职务与其在该金融机构现任职务有明显利益冲突。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基本原则: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如实告知原则。

(第5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

(第8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风险匹配原则,禁止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财产品(第9条)※适用范围: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产品销售业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78条)※统一宣传销售文本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制作和发放的管理,宣传销售文本应当由商业银行总行统一管理和授权,分支机构未经总行授权不得擅自制作和分发宣传销售文本。

(第12条)※收益率宣传: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中出现表达收益率或收益区间字样的,应当在销售文件中提供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以醒目文字提醒客户,“测算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如不能提供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则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中不得出现产品收益率或收益区间等类似表述。

向客户表述的收益率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应当简明、清晰,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夸大产品收益率或收益区间,误导客户。

(第16条)※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书:理财产品销售文件应当包含专页风险揭示书,风险揭示书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在醒目位置提示客户,“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二)提示客户,“如影响您风险承受能力的因素发生变化,请及时完成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三)提示客户注意投资风险,仔细阅读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了解理财产品具体情况;(四)本理财产品类型、期限、风险评级结果、适合购买的客户,并配以示例说明最不利投资情形下的投资结果;(五)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风险揭示应当至少包含以下表述:“本理财产品有投资风险,只能保证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六)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揭示应当至少包含以下表述:“本理财产品有投资风险,只保障理财资金本金,不保证理财收益,您应当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七)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揭示应当至少包含以下内容:本理财产品不保证本金和收益,并根据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提示客户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损失的程度,以及需要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等内容;(八)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由客户填写;(九)风险揭示书还应当设计客户风险确认语句抄录,包括确认语句栏和签字栏;确认语句栏应当完整载明的风险确认语句为:“本人已经阅读风险揭示,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并在此语句下预留足够空间供客户完整抄录和签名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