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社交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自我概念:即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社会比较: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印象形成。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上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

心理学家将这种从一种已知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

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即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投射效应是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现象,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且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近因效应是指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时,更容易受到最近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更倾向于根据最新的信息来做出决策,而忽视了之前的经验或其他相关因素。

例如,在购物时,如果我们最近看到一件特别吸引人的商品广告,我们可能会受到它的影响而购买,而不考虑其他的选项。

首因效应则是指我们对一个序列中的首个信息更加敏感。

在我们认知的过程中,首个信息通常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后续信息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第一个被面试的候选人往往会更容易给面试官留下积极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会影响后续候选人的评价。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对于一个事件或事物的评价受到周围环境或先前的观点的影响。

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评价过于依赖于现有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举个例子,在一次会议中,如果一个人的意见首先被表达出来并且被其他人接受了,那么后续的人更倾向于接受相同的观点,而不愿意提出不同或者更好的解决方案。

投射效应是指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感受、态度和特质投射到别人身上。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常常会认为对方与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是一致的。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我们在理解他人时产生偏见或误解。

例如,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善良友好的人,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而忽视了潜在的差异或者其他的因素。

以上四种效应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做出决策或评价他人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要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估。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并尽量在给出评价前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我们应该警惕晕轮效应并主动寻求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避免过分依赖于已有的信息。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的期望与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2、人格:①奥尔波特: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②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突出了人格的四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3、镜中我:①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子"而影射出来的。

②三个阶段:a。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b.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c。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③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4、反社会化:①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②两种类型: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娼妓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理性型:这类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有利于社会上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社会变革时期的造反、罢工。

5、反向社会化:①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②两种发生情况:由于地理迁徙而发生不同文化间的迁移时;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6、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阿希);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卢钦斯);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特征被评价为积极或消极时,会影响到对其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即形成“晕轮”效应。

比如,如果某人被认为很聪明,那么他的其他优点也容易被看作是积极的;相反,如果他被认为很愚蠢,那么其他方面的评价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2.投射效应: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容易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意见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导致评价偏差。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情绪低落而觉得周围的人都很懒散,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是这样。

3.首因效应:即在了解一个人时,首次接触时的印象会对之后的评价产生影响,即形成“首因”效应。

比如,如果初次接触某人时他显得友好、诚实,那么之后的评价就可能更为积极;相反,如果初次接触时他给你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后续评价就可能更为消极。

4.近因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会受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近期发生的事情比较容易被记住和放大。

例如,一个人一直表现优秀,但最近在一个重要项目上失败了,那么评价就可能不如之前肯定他的表现那么高了。

- 1 -。

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定义

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定义

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定义
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两种效应,这两种效应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首因效应的定义
首因效应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更容易关注并赋予更高的权重给
他们最早接收到的信息,而忽略后续出现的信息。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通常倾向于对第一次印象做出的观察作
出决策。

如果面试者在第一次印象中给面试官留下了好印象,那么之
后的表现即使有些不足,面试官仍然会与这个好印象产生联系。

反之,如果面试者在第一次印象中没有留下好印象,之后再展现优秀的表现
也无法改变面试官的想法。

二、晕轮效应的定义
晕轮效应是指决策者在采纳各类信息时,更依赖于最近获取的信息,
而将之前接收到的信息视为次要或不重要。

例如,在一项市场调查中,一个人可能会对最近听到的意见或消息过
度依赖而忽视之前获得的信息。

同时,这种效应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
宣传中。

如果一个品牌能够用早期广告获得消费者的关注,那么后续
的广告就能够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效果。

三、两种效应的比较
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虽然都是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但它们的侧重
点完全不同。

在首因效应中,最早接收到的信息有最大的影响力,而
在晕轮效应中,则是最近接收到的信息更具有权威性。

此外,晕轮效应对于消费者更加危险,因为他们很容易被营销攻势所吸引,容易购买不必要的产品或服务,而忽视之前的购买体验。

总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都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正确认识和应用这两种效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信息,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序号一: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近经历过的事件或信息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最近的经历或信息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遥远的、历史悠久的事件或信息。

近因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广告营销中的最新推广策略、政治宣传中的最新新闻事件等都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通过近因效应,人们更容易被当下的信息所影响,而忽视长期的影响和价值。

序号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系列事件或信息中最先接触到的部分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在一个连续的事件中,人们更容易记住最先出现的部分,而忽略后续的部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首因效应的产生。

首因效应在学习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先接触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而忽略后面的内容。

首因效应也在社交互动中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初次印象往往更为重视,而忽略了后续的交流内容。

序号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概念或信息的记忆受到其周围相关信息的影响,使得原信息更加突出和关注的心理倾向。

当一些相关信息与某一概念或信息一同出现时,会加强人们对于该概念或信息的印象和记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晕轮效应的产生。

在广告营销中,晕轮效应被广泛应用,通过将某一产品与一些积极的相关信息一同呈现,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印象和记忆。

晕轮效应也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相关信息所影响,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序号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评价他人行为时,会受自身经验、情绪和观点的影响,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投射效应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和评价他人,忽视了他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情况。

这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在社会观点的传播中,投射效应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和信息的态度和理解,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和片面的看法。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与人类的记忆和感知过程有关。

本文将分别对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进行介绍和解释,并探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为干扰效应,指的是当观察者集中注意力于一个旋转、移动或变色的物体时,会出现周围物体产生旋转、移动或变色的错觉。

这种错觉是由于观察者的大脑对于外界刺激的处理方式造成的。

晕轮效应主要涉及到视觉感知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注意和干扰。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物体时,周围的物体就会产生干扰,使我们产生错觉。

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外界刺激时,会优先处理我们所关注的物体,而忽略其他物体的变化。

这种干扰效应会导致我们对物体的感知产生偏差。

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画面中的快速移动和剧烈变化会引起晕轮效应,使我们产生错觉。

此外,晕轮效应还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艺术和设计领域,通过巧妙地运用光线、颜色和形状等元素,可以创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效果。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又称为记忆衰减效应,是指我们更容易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而对于较早发生的事情记忆较差。

这种效应主要涉及到人类记忆的时间衰减特性。

近因效应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最近发生的事情有着更强的记忆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的细节逐渐模糊,我们很难准确地回忆起事情的细节内容。

这种时间衰减的特性使得近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近因效应在学习和考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在考试前临时复习时,最近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记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当我们在考试后的复习中,较早学习的知识就容易被遗忘。

因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复习计划,能够更好地利用近因效应,提高学习效果。

近因效应还对广告和销售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因效应使得我们更容易记住最近看到的广告信息,这对于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合理运用近因效应,能够增强广告的记忆性和影响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心理学:人际交往的6大心理效应,一并找齐了,送给大家!

心理学:人际交往的6大心理效应,一并找齐了,送给大家!

心理学:人际交往的6大心理效应,一并找齐了,送给大家!在人际交往中,有些心理效应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心理效应运用得好,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运用得不好,会限制人际交往活动的进行。

心理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六大心理效应,今天都送给大家。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为“最初效应”。

首因效应的形成,主要受直接可见的人的外表或音容笑貌的影响,第一印象所具有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如初次见面别人对第一印象不好,以后虽有很大改变,别人仍然会对其印象不好。

首因效应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会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正确判断。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在人与人较长时间的交往中,最近了解的信息往往占主导地位,冲击了过去对他人的一贯了解。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很普遍,如某人一贯表现好,但最近犯了错误,就可能改变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以新近的判断否定以前对他的判断。

也可以有相反的例子,某人一贯表现平平,但最近突然有所建树,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视其为功臣。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面形成一轮一轮的光圈,这种现象称为晕轮。

晕轮效应是借用这一自然现象说明人际认知中的类似状况。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以对某人某一特性的认知推及到其尚未被认知的其他特征上。

如某人具有待人谦虚的品质时,便会由此推断到他具有对人真诚、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我们经常所说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都是如此。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或思维方式,对一个人突出品质的知觉遮盖了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品质的认知。

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当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时,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或思考事物。

公务员行测考试心理学效应知识点

公务员行测考试心理学效应知识点

公务员行测考试心理学效应知识点常见的心理学效应1、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3、破窗效应: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应用于社会心理学。

4、从众现象:指一个人在面对众多反对声音的时候,容易失去主见,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原则,随波逐流。

5、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6、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7、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

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8、森林效应:强调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经历竞争、淘汰、相互的比较和相互之间的评价才能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奋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刺猬效应:应用于教育心理学。

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0、投射效应: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

11、蝴蝶效应:指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12、木桶原理:即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13、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14、懒蚂蚁效应: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劳,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4.从众行为: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之下,观念或行为朝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5.群体决策:环境信息、个人偏好、方案评价方法是一个决策好坏的关键。

而这些又与个人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有关,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不仅涉及到多目标、不确定性、时间动态性、竞争性,而且个人的能力已远远达不到要求,为此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参与决策分析,这些参与决策的人,我们称之为决策群体,群体成员制订决策的整个过程就称为群体决策。

6.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指导行为的规则。

群体规范告诉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

7.交叉沟通,是指组织内不同层级部门间或个人的沟通,它时常发生在职能部门和直线部门之间。

例如营销经理与品管课长之间的往来。

8.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的是与平级间进行的与完成工作有关的交流。

9.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10.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用系统思想加以指导后发生的一些变化。

简答题:1.激励的一般原则: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按需激励原则,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原则2.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报酬,晋升,认可,福利,工作条件,上司,同事,公司与管理3.沟通在群体中的作用:使群体或组织成员获得必要的信息以完成工作目标。

沟通也使得群体或组织成员之间相互理解,避免冲突。

沟通是传递集体或组织的规范、文化、观念的途径。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1、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首先接收到的信息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了大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其他输入信息只是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同化模式。

后续信息被同化到第一次输入信息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信息具有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3、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

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4.刻板印象效应(Stereotype effect)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总的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事物应该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略了事物的个体差异。

也是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分类形成的固定印象。

虽然刻板印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判断,不需要探索信息,快速洞察大局,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可能形成偏见,忽视个体差异。

人们往往把某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看成某一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看成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如果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就可能扭曲成歧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首因效应:是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管理应用:○1避免受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

○2注意留下良好印象“面子工程”)2、晕轮效应:人对某人或某事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扩到其他方面,即“以点盖面”。

特性:{遮掩性(个体推及整体“如一见钟情”);表面性(以外在掩盖内部);弥散性}。

管理应用:○1利用晕轮形成口碑;○2避免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

3、近因: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管理实践:○1运用近因如“压轴好戏”;○2避免近因效应,以联系发展的态度感知事物)。

4、态度: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里和行为倾向。

(三种心理结构成分:认知、情感、意向)p725、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P876、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向性说: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

P928、马基雅维里主义: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与人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崇尚成功、忽略道德内涵是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P979、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内容结构有:情绪知觉、有效调控、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p11310、群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P14811、凝聚力: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P16112、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群体氛围和压力下产生顺从行为);○2个性因素(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产生顺从现象)p16513、团队: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与群体的区别:○1绩效在每个成员的贡献下还应该产生团队共同的工作成果;○2对目标做出承诺;○3团队成员的技能通常互补;○4工作责任被视为团队共同的责任。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见。

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的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的“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的偏见。

1、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

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的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

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

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的失误。

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的。

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的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的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的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非自觉的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

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的,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

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的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的评价。

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这种人际知觉的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的典型表现。

这种偏差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的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人类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本文将详细解释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并探讨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为旋转效应,是指当人们注视着旋转的图像或物体后,停止注视后依然感觉到图像在旋转的错觉。

这种错觉是由于人眼的视觉系统与大脑的处理机制之间的不同步所导致的。

晕轮效应的产生主要与视觉暂留现象有关,即在注视旋转物体的过程中,图像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持续存在的视觉余像,这个余像使得我们感觉图像仍在旋转。

晕轮效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晕轮效应在游乐园的旋转木马和过山车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当人们乘坐旋转木马或过山车时,由于高速旋转或快速变化的视觉刺激,人们会感到头晕目眩,甚至出现晕车的症状。

这是因为晕轮效应使得我们的大脑无法及时适应视觉与身体的不同步,导致不适感的产生。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更倾向于根据最近或最醒目的信息作出判断,而忽视了过去的经验或其他相关因素。

近因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它使得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存在偏重于当前和直观的倾向。

近因效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当我们购物时,往往会更倾向于购买最新上市的产品,而忽视了它的性价比和质量。

这是因为最新的产品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我们的购买决策。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近因效应也经常出现。

媒体倾向于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而忽视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背景,使得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存在偏差。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产生,但它们都揭示了人类认知和决策的一些特殊规律。

晕轮效应说明了我们的视觉系统与大脑处理机制之间存在的延迟,而近因效应则揭示了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偏向于根据最近和直观的信息作出判断的倾向。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注意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在购物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而不仅仅被最新和最醒目的产品所吸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ZQ
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
、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