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附答案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现代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试述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贯穿了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一)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作用。

2.量变质变规律: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3.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三、否定是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客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试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性。

(1)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

价值,是指人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容的特点的实践目标。

(2)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③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④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⑤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内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原理、货币产生、本质和职能原理、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原理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人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彬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严密的科学体系和理论结构㊂因此,学习和研究它必须按照其内在联系㊁抓住关键问题,步步深人地去理解㊂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㊂①所以,我们要想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就需要首先弄清这个枢纽点,弄清它本身的含义以及它为什么成为理解上的枢纽㊂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些粗浅论述㊂我们知道,‘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每个商品都具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使用价值,即具有一定的效用,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品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交换价值,即可以用来按照一定比例和别的商品相交换,如1件上衣=50斤粮食㊂那么,为什么这两种商品必须按照上述比例相交换呢?这是因为任何商品不管其使用价值如何不同,但都花费了人类的劳动,即都具有价值,因而可以互相比较㊂上述两种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证明它们都包含有同样多的人类劳动,即同样多的价值㊂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㊂归结起来说,商品的二重性,就是从同一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这两方面的性质而言的㊂‘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㊂商品为什么必然具有这二重的性质呢?这是因为,一切商品都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所以商品的二重性质,就要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里去探索㊂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㊂商品的二重性就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㊂那么,劳动的二重性表现在哪里呢?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的㊁特殊的㊁各不相同的㊂例如,种庄稼的劳动不同于织布的,而织布的劳动又不同于打铁的,如此等等㊂生产商品的劳动从这方面看,就是具体劳动,或称有用劳动㊂具体劳动由于有着不同的目的㊁操作方式㊁对象和手段,因而就有着不同的结果㊂所以不同的具体劳动具有不同的性质㊂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㊂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也就是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就只剩下一个共同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㊂尽管具体劳动千差万别,但它都是人的脑力㊁肌肉㊁神经㊁手等的劳动耗费㊂从这个意义上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或称一般人类劳动㊂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等同的,它只有量的差别㊂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或者说,商品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或者说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㊂马克思对于劳动二重性以及它同商品二重性的关系曾经作过如下精辟的概括: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㊂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㊂ ①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㊂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人和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一定的社会条件消失了,人们也就没有必要考察抽象劳动了㊂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生产其他劳动产品的劳动为什么不具有二重性,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为什么具有二重性?要解决这个问题,1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㊂。

《资本论》习题答案

《资本论》习题答案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新旧交替.这在现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就是从这些必然性中展开论述的.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这一观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确实"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经历何等曲折过程,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五,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六,试述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1.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产品交换的需要.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第二,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是指原始共同体之间和内部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萌芽."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指商品交换萌芽出现以后几千年都存在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关系.考虑到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不能得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而只能得出条件之一是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包括不同的私有者关系,也包括不同的公有者关系),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关系.2.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产生根源的分析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部分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关系,这类商品关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得到了原则的说明.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从实践来看,这种商品关系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劳动还具有特殊的谋生性质,人们付出劳动要计较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一客观的,特殊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个人劳动上,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劳动上,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商品关系产生的共同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加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包括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一切商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二章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1. 解释下列概念:(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前提。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4)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5)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

(7)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即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8)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9)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会不同。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指一般劳动和特殊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指一般劳动和特殊劳动

劳动二重性(Two-fold Character of Labour ),是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一、由于商品是劳动产品,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制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二、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作一个理论集群,其重要论述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等。

商品是劳动价值论运思路线的起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即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既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所有劳动产品的共通性。

一个物品如果根本无用,或虽然有用但并非劳动产品,或虽是劳动产品但并不用来交换,那么该物就不是商品。

商品生产者的根本关切不在使用价值而在使用价值所承担的交换价值,即使用价值之间互相交换的比例或量的关系。

各种具有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可以换算为同样的东西,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这个隐藏在使用价值背后、被斯密叫作“劳动一般”的东西就是价值。

马克思指出,当我们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不能离开商品生产来理解“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因为任何物品只要耗费了人类劳动就有价值。

物品必须有用,必须作为劳动产品,并必须作为商品,才具有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时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导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首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这里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到底偏重生产关系还是偏重生产力,要看研究任务。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关于数学方法,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地理论。

但不能反过来说,得不到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的。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线应该是如何通过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进国民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和归宿。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回答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围绕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理念。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任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它是批判的武器;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是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及其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及其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及其意义?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它主要阐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具体来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则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了商品生产者既要关心使用价值,也要关心交换价值。

2.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3.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证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现代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很大差异,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现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理论都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1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

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2)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马克思复习考试

马克思复习考试

马克思复习考试一。

论述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3.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

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

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各种商品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4.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这是因为(1)劳动二重性理论;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3)。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地位?1.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定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3.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才得以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

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如何确定的?1.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这就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导论1.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

生产究其单方面形式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 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经济规律的层次:由经济规律所以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 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个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存在于几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 包括价值规律、市场竞争等各种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小简答)名词解释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 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以下是几种不同解读的观点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第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即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马克思对此的论述主要有三点:一、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中都包含具体劳动,这是各种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前提。

而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抽象劳动。

二、商品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减少。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因此,劳动二重性的对立运动,必然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

三、马克思总结性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加图等人,虽然已经知道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的,并且初步确立了劳动价值论。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抽象劳动。

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有严重缺陷的。

譬如,如果说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可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劳动又是怎样互相比较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者:侯风云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认为商品世界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

相比于要素价值论的世界观,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已经传播多年,但人们對于劳动价值论的完整内容和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解得并不十分清晰、准确、到位。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和观点证明。

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意义,二是建设意义。

前者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后者则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须有与其相应的基本制度基础做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2)03-0001-08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世界观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世界观,这一提法确实是一种创新。

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

我们认为世界由许多方面构成,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构成世界的许多方面是什么样的,就是说你对世界的看法取决于对世界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

在人类社会中,价值和财富的创造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价值是怎样创造的?由谁来创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这确实形成看待世界的重要观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财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财富是什么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及价值创造的最基本的观点,因此我们讲它是一种世界观。

价值论的世界观有多种。

劳动价值论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相对于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这样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而言的,可以具体表述为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种世界观。

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不同利益群体(利益集团)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1-2]。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

(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 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 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 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 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 进一步扩大;使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 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 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 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 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 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 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 球化。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ຫໍສະໝຸດ 是理解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 论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 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这是因为: (1)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1)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 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是什 么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等问题,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 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 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论述题
1.谈谈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 1.谈谈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实践就是指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具体的行为不是精神上的行为。

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当中,所以本质上就是实践。

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上如何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

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1.空间上的并存性。

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使之在空间上并存于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2.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的每种形态要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

5.解析《资本论》中“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答:(1)在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前提下,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2)资本必然追求价值的增殖。

(3)资本为实现增殖必然展开竞争。

(4)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从而客观上发展社会生产力。

(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阶段创造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6.什么是虚拟资本其典型形式有哪些答: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想象中的资本。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容: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2023年甘肃省成考(专升本)经济学考试真题含解析

2023年甘肃省成考(专升本)经济学考试真题含解析

2023年甘肃省成考(专升本)经济学考试真题一、单选题1、对于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会______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下波动2、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______A.作为流通手段B.作为支付手段C.购买生产要素D.带来剩余价值3、边际成本是指______A.总成本除以产量B.平均成本除以产量C.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D.增加生产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4、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______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5、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要依次经过______A.生产、销售,购买三个阶段B.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C.生产、购买、销售三个阶段D.购买、销售、生产三个阶段6、在用延期付款的形式来买卖商品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______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7、凯恩斯理论认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收入水平往往______ A.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B.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C.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D.无法判断8、假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则该企业规模报酬______A.递增B.不变C.递减D.无法判断9、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______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D.利息率10、某企业在产量为100时,其边际成本为50,边际收益为5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企业______A.应该增产B.应该减产C.减产到边际成本小于50为止D.已经实现了利润最大化,100为最优产量11、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LM曲线水平,财政政策完全有效B.LM曲线水平,货币政策完全有效C.IS曲线水平,财政政策完全有效D.IS曲线水平,货币政策完全有效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中,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公平优先,兼顾效率B.政府不应该对收入分配过程进行干预C.均等分配不会降低经济效率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3、下列属于职能资本的是______A.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B.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C.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D.银行资本和借贷资本14、在生产者短期生产的理性决策区间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平均产量不断下降B.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C.边际产量递减D.总产量不断下降15、对于一种商品,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这意味着______A.边际效用最大B.总效用为零C.边际效用为零D.总效用为正16、关于充分就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消除了季节性失业的就业状态B.消除了摩擦性失业的就业状态C.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D.消除了结构性失业的就业状态17、某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只消费一种商品X,他的效用函数为U=-3X2+12X,则他的边际效用为______A.-9X+12B.-3X+12C.-6X+12D.918、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则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______ A.挤出效应非常大B.均衡国民收入增加C.财政政策无效D.利率水平上升19、关于产权明晰化,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不利于规范交易行为B.不利于提高合作效率C.不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D.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20、对于成本函数C=3Q3-Q2+4Q+20,其边际成本等于______A.9Q2-Q+4B.6Q2-2Q+24C.9Q2+Q+4D.9Q2-2Q+421、对于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如果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20,则他的边际收益曲线MR 为______A.P=20B.Q=20C.P=20QD.Q=20P22、等产量曲线______A.说明了为生产一个给定的产出量而可能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B.除非得到所有要素的价格,否则不能画出该曲线C.表明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D.表示无论投入数量怎么变化,产出量都是一定的23、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的特点______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耗掉C.只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4、以下选项中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的是______A.乒乓球、乒乓球拍B.可口可乐、百事可乐C.大米、汽车D.电脑、衣服25、对一般的商品来说,当其供给不变时,如果其需求增加,则该商品的______ A.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B.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C.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D.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26、若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则这两种商品的关系为______A.互补关系B.替代关系C.无相关关系D.正相关关系27、某商品的需求量为Q,消费者的收入为M,则该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______ A.Em=(△Q/M)/(△M/Q)B.Em=(△M/M)/(△Q/Q)C.Em=(△Q/Q)/(△M/M)D.Em=(Q/△M)/(M/△Q)28、根据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口径不同,以下属于M0的是______A.流通中的现金B.现金+活期存款C.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D.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29、经济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期应该实行______A.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B.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D.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30、使得预算线向右平移的原因可能是______A.消费者收入下降B.商品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C.商品的价格按不同的比例下降D.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下降31、如果第I部类的商品价值为4000c+1000v+1000m=6000则其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分别为______A.100%,50%B.50%,100%C.100%,20%D.20%,100%32、关于预付资本总周转,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指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B.指流动资本的周转总值C.指预付资本总值与资本周转总值的比率D.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33、经济效率最高的市场是______A.完全竞争市场B.完全垄断市场C.垄断竞争市场D.寡头垄断市场34、浮动汇率制是指______A.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固定不变B.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C.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给关系自发地决定D.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由他国政府制定35、若某种产品需求曲线为Q=3-P,供给曲线为Q=-7+P,则该产品的均衡价格为______ A.0B.5C.1D.236、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是______A.生产的问题B.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C.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D.宏观调控的问题3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______A.I(v+m)=ⅡcB.I(c+v+m)=Ic+ⅡcC.Ⅱ(c+v+m)=I(v+m)+Ⅱ(v+m)D.I(v+△v+m/x)=Ⅱ(c+△c)38、在短期生产中,当边际产量处于递增阶段时,则边际成本______A.处于递增阶段B.处于递减阶段C.达到最小值D.两者没有必然联系39、关于替代效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替代效应是由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动B.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C.替代效应使均衡点沿着原有的预算线移动D.替代效应使均衡点从一条无差异曲线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40、关于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以下属于供给量的变化的是______A.某企业预计产品在未来会涨价而增产B.某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导致产品供给量大增C.羽绒服到了夏季供给量减少D.某产品的价格下降导致供给量减少41、减税使IS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______ A.LM曲线陡峭,IS曲线陡峭B.LM曲线平缓,IS曲线平缓C.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D.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42、经济增长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描述,在图形上表现为______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43、某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______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44、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则______A.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B.基尼系数越大C.洛伦兹曲线越向横轴凸出D.上述说法都正确45、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______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4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上涨10%,导致需求量减少了20%,则该商品的需求______A.富有价格弹性B.缺乏价格弹性C.价格弹性无限大D.价格弹性为047、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______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B.生产技术既定不变C.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D.A和B48、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在以下各种情况中,政策效果较好的是______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不敏感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也敏感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不敏感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敏感49、股份公司的特征包括______A.股东承担无限责任B.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C.股东承担有限责任D.法人只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50、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
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
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
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
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
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
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
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
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

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

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1 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 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
值矛盾的根源。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即:若私人劳动成
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五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答:按照一中价值规律的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

六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答:
1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形成了价值。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

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 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

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

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

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一方面,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