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ppt课件
1969年,在WHO的肿瘤分类中称之为上皮样平滑 肌母细胞瘤。
1983年,Mazur、Clark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 性肿瘤缺乏平滑肌细胞的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 瘤的概念,将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 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 源性肿瘤,既往对其起源、分化、命名、
分类等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
2
近年来:细胞免疫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 这一类肿瘤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对通常用 来治疗其他部位的平滑肌肉瘤的标准化疗 方案表现耐药,其某些亚型缺乏体内其他 部位平滑肌肉瘤的特征性肌肉抗原。
.
34
三 临床表现
GISTs的发生部位:
胃 (50~70%) 小肠 (20~30%) 结直肠(10~20%) 食道 (0~6%) 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均较罕见
.
35
GIST生长部位
GIST may occur anywhere along the GI tract or elsewhere in the abdomen or retroperitoneum
.
16
HE
17
2、组织学特点
依据两种细胞的多少可分为
梭形细胞型 上皮样细胞型 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
.
18
2、组织学特点
梭形细胞占70%左右(既往被认为是平滑肌 肉瘤),细胞质丰富,核呈梭形,端钝或细 长,排列方式有编织状、漩涡状、栅栏状 上皮细胞以及圆形细胞占20%(既往被认为 是平滑肌肿瘤)。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 星芒状,细胞质丰富。
1983年,Mazur、Clark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 性肿瘤缺乏平滑肌细胞的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 瘤的概念,将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 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 源性肿瘤,既往对其起源、分化、命名、
分类等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
2
近年来:细胞免疫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 这一类肿瘤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对通常用 来治疗其他部位的平滑肌肉瘤的标准化疗 方案表现耐药,其某些亚型缺乏体内其他 部位平滑肌肉瘤的特征性肌肉抗原。
.
34
三 临床表现
GISTs的发生部位:
胃 (50~70%) 小肠 (20~30%) 结直肠(10~20%) 食道 (0~6%) 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均较罕见
.
35
GIST生长部位
GIST may occur anywhere along the GI tract or elsewhere in the abdomen or retroperitoneum
.
16
HE
17
2、组织学特点
依据两种细胞的多少可分为
梭形细胞型 上皮样细胞型 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
.
18
2、组织学特点
梭形细胞占70%左右(既往被认为是平滑肌 肉瘤),细胞质丰富,核呈梭形,端钝或细 长,排列方式有编织状、漩涡状、栅栏状 上皮细胞以及圆形细胞占20%(既往被认为 是平滑肌肿瘤)。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 星芒状,细胞质丰富。
胃肠间质瘤 (2)课件课件
GIST流行病学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每年发病率为 2/10万 。
发病人群在40-80岁膜、系膜、腹膜后
第4页,幻灯片共44页
GIST发病部位
<5%
20~30%
60~70%
第5页,幻灯片共44页
<5%
小肠 大肠 胃 其它
假包膜的破裂不但可能导致出血、还会很大程 度上增加肿瘤腹腔播散的机会。术中的重要环 节就是在假包膜不受损的情况下完整切除肿瘤。
最佳的手术方式应该是包括肿瘤组织和周围部 分正常组织在内的整块切除。故当瘤体与周围 组织粘连或已穿透浆膜侵及邻近器官时,如果 联合多脏器切除能避免肿瘤的破裂,减少肿瘤 种植和术后复发的概率,应将粘连的邻近脏器 一起切除以保证肿瘤的完整性。
月,5年生存率<35% 术后85%的患者最终会复发、转移
第41页,幻灯片共44页
原发局部疾病
可切除 手术
复发或转移性疾病
无法切除或需要扩大手术 方能切除或存在器官功能 障碍的危险
若有微转移疾病, 可考虑切除原发灶 ,尤其是有症状时
伊马替尼
仍无法切除
伊马替尼
术后给予伊马替尼
缓解/
疾病稳定
局灶进展
GIST的治疗规程
者采用经腹前切除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第26页,幻灯片共44页
合理选用腹腔镜微创治疗GIST
ESMO意见:认为腹腔镜手术造成肿瘤破裂和腹腔种植
的风险高于开腹,建议一般不选择使用:仅在直径小
于或等于2cm,腔内生长的肿瘤选择应用腹腔镜手
术。
第27页,幻灯片共44页
降低术后复发率的重要环节是无瘤原则
第16页,幻灯片共44页
术前不主张活检
胃肠间质瘤(gist)课件
发病人群在40-80岁,无性别差异,有研究报告 男性多于女性。
食道到肛管均可发生,甚至网膜、系膜、腹膜后
GIST发病部位
<5%
20~30%
60~70%
<5%
小肠 大肠 胃 其它
GIST临床表现
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黏膜溃疡出血,贫血。 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 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肠
(3)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 GIST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 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 恶性和高度恶性更为确切
GIST分化及良恶性
核分裂相是分化程度主要的标准: >10/10HPF——低分化, 1-5/10HPF——高分化, 5-10/HPF——中分化
肿瘤血管丰富,活检可导致瘤内出血。
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病理科医师无法通 过细针抽吸活检来确诊 GIST,尤其是当采 样部位坏死时。
鉴别诊断
CD117 CD34 SMA
GIST
+
+
-
胃肠道平滑肌瘤 / -
-
+
肉瘤
胃肠道 神经鞘瘤 -
-
-
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
-
-
S-100
- - + -
GIST的良恶性
梗阻及阻塞性黄疸 、吞咽困难
病理学特点——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 形态多样 大多数肿瘤呈膨
胀生长,边界清 楚,质硬易碎; 切面鱼肉状,灰 红色,中心可有 出血、坏死、囊 性变等继发性改 变
病理学特点——组织病理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CD117
食道到肛管均可发生,甚至网膜、系膜、腹膜后
GIST发病部位
<5%
20~30%
60~70%
<5%
小肠 大肠 胃 其它
GIST临床表现
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黏膜溃疡出血,贫血。 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 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肠
(3)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 GIST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 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 恶性和高度恶性更为确切
GIST分化及良恶性
核分裂相是分化程度主要的标准: >10/10HPF——低分化, 1-5/10HPF——高分化, 5-10/HPF——中分化
肿瘤血管丰富,活检可导致瘤内出血。
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病理科医师无法通 过细针抽吸活检来确诊 GIST,尤其是当采 样部位坏死时。
鉴别诊断
CD117 CD34 SMA
GIST
+
+
-
胃肠道平滑肌瘤 / -
-
+
肉瘤
胃肠道 神经鞘瘤 -
-
-
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
-
-
S-100
- - + -
GIST的良恶性
梗阻及阻塞性黄疸 、吞咽困难
病理学特点——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 形态多样 大多数肿瘤呈膨
胀生长,边界清 楚,质硬易碎; 切面鱼肉状,灰 红色,中心可有 出血、坏死、囊 性变等继发性改 变
病理学特点——组织病理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CD117
胃肠道间质瘤 ppt课件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中上腹部不适和腹部 肿块(50%~70%)以及便血(20%~50%),
➢小肠GIST可表现为疼痛、便血或肠梗阻。 这些症状均无特异性.
55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 内生长,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有报道胃内的肿瘤可突向腔内呈息肉状, 与基底有蒂相连,游离在胃腔
➢因此,可分为梭形细胞型、 上皮样细胞型、
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
1212
➢GIST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可呈束状 交叉、漩涡状、器官样、栅栏状、巢 索状以及假菊形团样。
➢梭形细胞: 往往呈交叉束状、漩涡状 或栅栏状排列,
➢上皮样细胞:则多以弥漫片状、巢索 状排列为主。
1313
栅栏状 巢状 器官样
血管外皮瘤样 花瓣样
1515
鉴别
➢平滑肌瘤:瘤细胞梭形,核长杆状,两 端平钝,胞浆丰富、嗜酸性,瘤细胞呈 束状、编织状、鱼骨状排列。
➢神经鞘瘤: 瘤细胞狭长,呈波浪状, 胞浆略嗜酸性,细胞界限不清,核梭形,内镜超声
1717
诊断
CT扫描
1818
免疫组化
➢ GIST特征性表达CD117(95%) ➢ DOG-1(98%) ➢ 大多数表达CD34(70%) ➢ 局灶性表达SMA(40%)和S-100蛋白(5%) ➢ 通常不表达Desmin(2%)
2626
术后辅助治疗
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进展: 1、增加剂量,国人推荐600mg/d 2、舒尼替尼 37.5mg/d
三线药物: 瑞戈非尼:美国FDA批准的三线治疗药物
2727
术后随访
GIST术后最常见复发部位:腹膜 肝脏 随访项目:腹盆腔增强CT或MRI,必要时行
pet-CT,每年一次胸部X线
➢小肠GIST可表现为疼痛、便血或肠梗阻。 这些症状均无特异性.
55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 内生长,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有报道胃内的肿瘤可突向腔内呈息肉状, 与基底有蒂相连,游离在胃腔
➢因此,可分为梭形细胞型、 上皮样细胞型、
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
1212
➢GIST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可呈束状 交叉、漩涡状、器官样、栅栏状、巢 索状以及假菊形团样。
➢梭形细胞: 往往呈交叉束状、漩涡状 或栅栏状排列,
➢上皮样细胞:则多以弥漫片状、巢索 状排列为主。
1313
栅栏状 巢状 器官样
血管外皮瘤样 花瓣样
1515
鉴别
➢平滑肌瘤:瘤细胞梭形,核长杆状,两 端平钝,胞浆丰富、嗜酸性,瘤细胞呈 束状、编织状、鱼骨状排列。
➢神经鞘瘤: 瘤细胞狭长,呈波浪状, 胞浆略嗜酸性,细胞界限不清,核梭形,内镜超声
1717
诊断
CT扫描
1818
免疫组化
➢ GIST特征性表达CD117(95%) ➢ DOG-1(98%) ➢ 大多数表达CD34(70%) ➢ 局灶性表达SMA(40%)和S-100蛋白(5%) ➢ 通常不表达Desmin(2%)
2626
术后辅助治疗
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进展: 1、增加剂量,国人推荐600mg/d 2、舒尼替尼 37.5mg/d
三线药物: 瑞戈非尼:美国FDA批准的三线治疗药物
2727
术后随访
GIST术后最常见复发部位:腹膜 肝脏 随访项目:腹盆腔增强CT或MRI,必要时行
pet-CT,每年一次胸部X线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探索 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面临的挑战包括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克服耐药性问题以及降低治疗副作用等 。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推动胃肠道间质瘤领域的持续发展。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相 对较低,但近年来呈上升 趋势。
发病年龄
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 上,但也可发生于儿童和 青少年。
性别分布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无 明显性别差异。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
全身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腹痛、 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发病机制
01
02
03
基因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基 因突变密切相关,特别是 CD117(c-kit)基因突变 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 ,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 风险。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性在胃肠道间质 瘤发病中也有一定影响,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 象。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乏力等 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 下降等全身症状。
消化系统异常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 、便秘等症状,有时还可能出现肠梗 阻。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可 以直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
和形态,并可进行组织活检。
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浸 润深度以及是否有转移。
有助于诊断和预后评估。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PPT课件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胃镜、肠镜检查,有助于早 期发现食管胃肠道间质瘤。
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有助于降低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 率。
如某些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可能增 加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
生活方式建议
均衡饮食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减少高 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详细描述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根据肿瘤大小、核 分裂像等特征,食管胃肠道间质瘤可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三种类型。
发病机制
总结词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
详细描述
研究表明,部分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如Carney-Stratakis综合症等遗传性疾病 患者易患该病。此外,基因突变也是食管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如c-kit基因突变等。环 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对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概述 •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与诊断 •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与随访 •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预防与生活方式建议 • 参考文献
01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食管和胃肠道的间叶组织肿瘤,属于消化道间 质瘤的一种。
属于消化道间叶肿瘤的一种。
该肿瘤通常在40岁以上的人群 中发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医学文档胃肠道间质瘤PPT演示课件
9 突变病人中预后最好; ➢ b. 三线治疗药:瑞格菲尼 160 毫克每天用于二线治疗药如舒尼替尼治疗肿瘤进展的患者。尼洛替尼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 6.新辅助治疗用于有切除可能的胃肠道间质瘤
➢ a. 术前应用伊马替尼 8-10 周能增加手术切除可能性及长期生存时间。
➢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鉴别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虽然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潜 在的治愈方法,在过去十年中,持续应用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已显著降低本病死 亡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 DOG1 突变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包括:DOG1 抗体比 KIT 抗体更敏感,尤其是在检测胃间质瘤和 PDGFRA 突变的间质瘤。DOG1 免疫反应未见于其他间叶细胞肿瘤,使其对胃肠道间质瘤高 度特异。这些数据使得许多医疗中心将 DOG1 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在广 泛使用 DOG1 作为诊断前应确定其在其他肉瘤中的免疫反应。 .
➢ 行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胃肠道间除间无 差异。中位复发时间为 12~16 个月。80% 的复发出现在术后两年内。然而,术中肿瘤破裂或腹腔内 出血显著降低了无瘤生存时间。 .
诊断方法
➢ 由于大部分转移在腹腔内,腹部 CT 扫描足以捕捉大部分的转移性病灶。由于在粘膜下生长,直视 下上消化道内镜具有挑战性且无法准确定位活检标本。
➢ 造影后,如果高度怀疑是间叶细胞肿瘤且可以切除,术前活检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然而,在明 显转移的病例或手术切除边缘,组织活检是定位特定突变和系统分子治疗的关键。在许多医疗中心, 超声内镜活检比经皮 CT 引导活检更多。对于组织活检,也可以考虑腹腔镜检查。获得的组织可以 用于免疫组化和有丝分裂计数分析。细针穿刺也可以用于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后续免疫组化染色 可用 KIT、PDGFRA、CDKN2A、PI3K 和 DOG1 标记。 .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 6.新辅助治疗用于有切除可能的胃肠道间质瘤
➢ a. 术前应用伊马替尼 8-10 周能增加手术切除可能性及长期生存时间。
➢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鉴别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虽然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潜 在的治愈方法,在过去十年中,持续应用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已显著降低本病死 亡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 DOG1 突变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包括:DOG1 抗体比 KIT 抗体更敏感,尤其是在检测胃间质瘤和 PDGFRA 突变的间质瘤。DOG1 免疫反应未见于其他间叶细胞肿瘤,使其对胃肠道间质瘤高 度特异。这些数据使得许多医疗中心将 DOG1 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在广 泛使用 DOG1 作为诊断前应确定其在其他肉瘤中的免疫反应。 .
➢ 行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胃肠道间除间无 差异。中位复发时间为 12~16 个月。80% 的复发出现在术后两年内。然而,术中肿瘤破裂或腹腔内 出血显著降低了无瘤生存时间。 .
诊断方法
➢ 由于大部分转移在腹腔内,腹部 CT 扫描足以捕捉大部分的转移性病灶。由于在粘膜下生长,直视 下上消化道内镜具有挑战性且无法准确定位活检标本。
➢ 造影后,如果高度怀疑是间叶细胞肿瘤且可以切除,术前活检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然而,在明 显转移的病例或手术切除边缘,组织活检是定位特定突变和系统分子治疗的关键。在许多医疗中心, 超声内镜活检比经皮 CT 引导活检更多。对于组织活检,也可以考虑腹腔镜检查。获得的组织可以 用于免疫组化和有丝分裂计数分析。细针穿刺也可以用于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后续免疫组化染色 可用 KIT、PDGFRA、CDKN2A、PI3K 和 DOG1 标记。 .
胃肠间质瘤剖析课件
化疗 冷冻消融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
健康饮食
控制慢性疾病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 心率、呼吸等指术情况和医生建 议,逐步恢复饮食,从 流质、半流质到软食、
普食过渡。
疼痛管理
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减 轻患者术后疼痛不适感。
预防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 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
术后感染。
患者生活指 导
01
规律作息
02
适量运动
03
心理支持
04
定期复查
基础研究进展
基因突变研究 分子标记物研究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临床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
针对KIT、PDGFRA等基因突变的靶向 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疗效, 为胃肠间质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 择。
免疫治疗
临床试验与新药研发
症状
腹部疼痛 腹部肿块 消化道症状 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01
内镜检查
02 影像学检查
03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病理诊断 分期诊断
药物治疗
靶向治 疗
免疫治 疗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或使用免疫增强剂 来刺激身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术中放疗
其他治疗方式
发病机制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流行病学
总结词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 诊断技术的提高,检出率有所上升。
VS
详细描述
胃肠间质瘤在总体癌症发病率中相对较低, 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检出率有 所上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肠间质瘤 的发病可能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 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因素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有助于降低胃肠间质瘤的发 病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GIST)身世之谜
1983 Mazur
1941
Golden
1998
Hirota
Cajal细胞胞
至今
小G来自何处…….?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定义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学辅助检查
v胃
胃肠道间质瘤
v 小肠
影像学检查: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检查
回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病理诊断
基本诊断 基因检测
➢组织学: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成 ➢免疫组化检测: 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 40%;
诊断
➢c-kit基因的第11、9、13和17号外显子 ➢PDGFRA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
手术适应证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 ➢复发或转移 ➢急诊手术
手术原则 ➢. 手术基本原则
Go
➢腹腔镜、胃、小肠等
回
胃肠道间质瘤
活检原则
对于大多数可以完整切除的GIST,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
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手术后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 病变,拟采用术前药物治疗者
细胞膜 外显子 12 (0.9%) 外显子 14 (0.3%)
细胞 外显子 18 (6质.3%)
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机制
c-kit基因突变
•1998年Hirota发现80%-88%的GIST存在 c-kit突变 •表达c-kit蛋白产物CDll7
PDGFRA -α突变
•2004年 Heinrich等在c-kit突变阴性的 GIST 中发现了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胃肠道间质瘤
无意义
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 腹部隐痛不适、腹痛、急腹症 腹部包块 非特异性症状:乏力、恶心、呕吐、早饱等 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腔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v 实验室检查:无;
v 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
v 内镜:要特征为黏膜下半球形隆起,黏膜 光整,可伴有糜烂和溃疡;
v 病理诊断:诊断GIST的根本
v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v 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
体-α(PDGFRA)基因驱动; v 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
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 像; v 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OG-1表 达阳性
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机制 病理特点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内容
PP P ATP
PPP
c-kit信号转导
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中c-kit和 PDGFRA 突变
c-kit
突变率: 80%
PDGFR
A
突变率: 5-10%
外显子 9 (11%)
外显子 11 (67.1%) 外显子 13 (0.9%)
外显子 17 (0.5%)
Heinrich et al. Hum Pathol. 2002;33:484. Corless et al. Proc Am Assoc Cancer Res. 2003;44. Abstract R4447.
核分裂数 (每50 HPF)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
任何
胃 任何 胃
肿瘤破裂 任何 任何 任何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币
胃肠道间质瘤
恶性GIST诊断标准
诊断恶性GIST的最低标准为出现以 下形态特征之一
瘤细胞显著异性
黏膜浸润 神经浸润
脂肪浸润
恶
肿瘤性坏死 肌层浸润
核分裂像大于或等于10个/50 HPF
血管浸润
淋巴结转移 围绕血管呈古钱币样生长
胃肠道间质瘤
治疗
1 外科治疗
Go
2 分子靶向治疗
Go
GIST对于放疗、化疗几乎不敏感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 疗
外科治疗原则
活检原则
Go
➢应该注意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 出血和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尤其对于部位较 深的,如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进行活检需慎重
危险度评估
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 像以及是否发生破裂等.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思路
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
CD117免疫组化检测
(+)是
GIST
(-)否
DOG-1 检测
(+)是
GIST
(-)否
c-kit基因检测
有突变
GIST
无突变
PDGFRA基因检测
有突变
无突变
回
有可能GIST
野生型GIST或其他
胃肠道间质瘤
NIH原发GIST切除术后的风险分级(2008)
危险度分级 极低危 低危 中危
高危
肿瘤大小(cm)
≤2.0
2.1–5.0
2.1–5.0 <5.0
5.1–10.0
任何 >10.0 任何 >5.0 2.1–5.0 5.1–10.0
20.Joensuu H. Hum Path. 2008;39:1411-1419.
检
原
经皮穿刺,适用于肿瘤已经播散或复发的患者
则 初发且疑似GIST者,术前需明确性质,首选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
对于直肠和盆腔肿物,如需术前活检,推荐经直肠前壁穿刺活检
返回
胃肠道间质瘤
手术适应症
原发 复发或转移
急诊手术
无症状(胃)
定期复查超声内镜
≤2.0cm
有症状
手术
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机制
c-kit激酶区通过磷 酸化激活底物蛋白, 如磷酸肌醇-3激酶 ( PI3 -K)
激活的底物促发信 号传导的级联反应, 而调节基因表达、 控制细胞生长、增 殖和分化。
c-kit基因突变导致 酪氨酸激酶持续活 化致使突变细胞增 殖失控
Go
有关
底物 效应底分物子蛋白
激酶结构域
P ADP
野生型
c-kit和PDGFRA -α突变基因均无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v 大体病理特征
一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有或无包膜,切面灰红或灰白色。较大的 肿瘤可发生出血坏死或黏液样变性; 可向腔内、腔外生长、壁内生长或同时生长
胃肠道间质瘤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瘤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v 组织学病理特征
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梭 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混合型
混合型 上皮样细胞
梭形细胞
0%
10% 20%
20%
40%
70%
60%
80%
100%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组织学病理特征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胃肠道间质瘤
v 年龄
临床特征
❖部位
发病人群在40--70岁 中位年龄60岁 男性多于女性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GIST)身世之谜
1983 Mazur
1941
Golden
1998
Hirota
Cajal细胞胞
至今
小G来自何处…….?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定义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学辅助检查
v胃
胃肠道间质瘤
v 小肠
影像学检查: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检查
回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病理诊断
基本诊断 基因检测
➢组织学: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成 ➢免疫组化检测: 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 40%;
诊断
➢c-kit基因的第11、9、13和17号外显子 ➢PDGFRA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
手术适应证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 ➢复发或转移 ➢急诊手术
手术原则 ➢. 手术基本原则
Go
➢腹腔镜、胃、小肠等
回
胃肠道间质瘤
活检原则
对于大多数可以完整切除的GIST,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
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手术后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 病变,拟采用术前药物治疗者
细胞膜 外显子 12 (0.9%) 外显子 14 (0.3%)
细胞 外显子 18 (6质.3%)
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机制
c-kit基因突变
•1998年Hirota发现80%-88%的GIST存在 c-kit突变 •表达c-kit蛋白产物CDll7
PDGFRA -α突变
•2004年 Heinrich等在c-kit突变阴性的 GIST 中发现了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胃肠道间质瘤
无意义
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 腹部隐痛不适、腹痛、急腹症 腹部包块 非特异性症状:乏力、恶心、呕吐、早饱等 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腔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v 实验室检查:无;
v 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
v 内镜:要特征为黏膜下半球形隆起,黏膜 光整,可伴有糜烂和溃疡;
v 病理诊断:诊断GIST的根本
v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v 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
体-α(PDGFRA)基因驱动; v 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
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 像; v 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OG-1表 达阳性
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机制 病理特点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内容
PP P ATP
PPP
c-kit信号转导
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中c-kit和 PDGFRA 突变
c-kit
突变率: 80%
PDGFR
A
突变率: 5-10%
外显子 9 (11%)
外显子 11 (67.1%) 外显子 13 (0.9%)
外显子 17 (0.5%)
Heinrich et al. Hum Pathol. 2002;33:484. Corless et al. Proc Am Assoc Cancer Res. 2003;44. Abstract R4447.
核分裂数 (每50 HPF)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
任何
胃 任何 胃
肿瘤破裂 任何 任何 任何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币
胃肠道间质瘤
恶性GIST诊断标准
诊断恶性GIST的最低标准为出现以 下形态特征之一
瘤细胞显著异性
黏膜浸润 神经浸润
脂肪浸润
恶
肿瘤性坏死 肌层浸润
核分裂像大于或等于10个/50 HPF
血管浸润
淋巴结转移 围绕血管呈古钱币样生长
胃肠道间质瘤
治疗
1 外科治疗
Go
2 分子靶向治疗
Go
GIST对于放疗、化疗几乎不敏感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 疗
外科治疗原则
活检原则
Go
➢应该注意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 出血和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尤其对于部位较 深的,如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进行活检需慎重
危险度评估
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 像以及是否发生破裂等.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思路
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
CD117免疫组化检测
(+)是
GIST
(-)否
DOG-1 检测
(+)是
GIST
(-)否
c-kit基因检测
有突变
GIST
无突变
PDGFRA基因检测
有突变
无突变
回
有可能GIST
野生型GIST或其他
胃肠道间质瘤
NIH原发GIST切除术后的风险分级(2008)
危险度分级 极低危 低危 中危
高危
肿瘤大小(cm)
≤2.0
2.1–5.0
2.1–5.0 <5.0
5.1–10.0
任何 >10.0 任何 >5.0 2.1–5.0 5.1–10.0
20.Joensuu H. Hum Path. 2008;39:1411-1419.
检
原
经皮穿刺,适用于肿瘤已经播散或复发的患者
则 初发且疑似GIST者,术前需明确性质,首选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
对于直肠和盆腔肿物,如需术前活检,推荐经直肠前壁穿刺活检
返回
胃肠道间质瘤
手术适应症
原发 复发或转移
急诊手术
无症状(胃)
定期复查超声内镜
≤2.0cm
有症状
手术
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机制
c-kit激酶区通过磷 酸化激活底物蛋白, 如磷酸肌醇-3激酶 ( PI3 -K)
激活的底物促发信 号传导的级联反应, 而调节基因表达、 控制细胞生长、增 殖和分化。
c-kit基因突变导致 酪氨酸激酶持续活 化致使突变细胞增 殖失控
Go
有关
底物 效应底分物子蛋白
激酶结构域
P ADP
野生型
c-kit和PDGFRA -α突变基因均无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v 大体病理特征
一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有或无包膜,切面灰红或灰白色。较大的 肿瘤可发生出血坏死或黏液样变性; 可向腔内、腔外生长、壁内生长或同时生长
胃肠道间质瘤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瘤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v 组织学病理特征
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梭 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混合型
混合型 上皮样细胞
梭形细胞
0%
10% 20%
20%
40%
70%
60%
80%
100%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组织学病理特征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胃肠道间质瘤
v 年龄
临床特征
❖部位
发病人群在40--70岁 中位年龄60岁 男性多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