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胃 肠 道 间 质 瘤概述病理影像表现鉴别诊断1.2.3.4.目录概 述概 述•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

流 行 病 学 特 点•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无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部位:GIST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60%-70%发生在胃,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其次胃窦部;20%-30%发生在小肠。

•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者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

临 床 表 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不明显或为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隐痛•包块•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或贫血病 理病 理•大体病理分3型: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

•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单独由上皮细胞或两种细胞混合而成。

•CD117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是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点。

梭形细胞型生 物 学 行 为•GIST应视为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肿瘤危险程度与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显著相关。

有无转移、是否浸润周围组织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恶性者多为血行转移,淋巴转移极少。

GIST危险程度分级极低≤2.0≤5任何低 2.1-5.0≤5任何中等 2.1-5.0>5胃2.1-5.06-10任何5.1-10≤5胃高任何任何肿瘤破裂>10任何任何任何>10任何>5>5任何2.1-5>5非胃原发5.1-10≤5非胃原发影 像 表 现X 线•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钡剂通过顺畅。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外。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女 56岁 黑便1周余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生长。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平滑肌瘤
组织肿瘤。包括GIST
、平滑肌肿瘤、神经源
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
母/肌纤维母细胞、脉
管、脂肪源性肿瘤等
• GIST最常见,约占 GIMT的70%左右
精选文本
3
病理
•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 肠道,也可发生于网膜、肠 系膜或后腹膜,但多见于胃 (发生率约60%-70%)
•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 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
•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 瘤样扩张
精选文本
5
病理
•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 主要向腔内生长和形成肿块 ,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 血
•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 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展,不 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 于胃肠壁。
• 3、类癌:常见于远端回肠、肠系膜根部 ,多引起粘连 ,较大肿块常导致梗阻。
• 4、平滑肌肿瘤:难以鉴别 ,主要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 鉴别。
精选文本
26
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表现
• 胃癌是胃 最常见的
•胃 癌
上皮源性
恶性肿瘤,
在我国其
发病率居
各类肿瘤
的首位。
而胃间质
瘤是胃最
部分病变可完全位于腔外,此时钡餐或灌肠检查可以完全正常 或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精选文本
12
精选文本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 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肿块 影,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多件坏死,囊变 。
• 起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 向型肿块,小的病变可以均匀强 化
• 许多病变位于胃外,CT有时难以 确定其胃壁起源,肿瘤也可经蒂 与胃壁相连,仔细观察局部胃壁 增厚,有助于确定肿块起源于胃 壁

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诊断

浅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17例于2009年4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

结果本案患者17例,1例患有食管间质瘤,10例患有胃间质瘤,2例患有十二指肠间质瘤,有1例患有空肠间质瘤,1例患有回肠间质瘤,2例患有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12例患者其间质瘤为恶性,4例患者其间质瘤为良性,1例患者未能确定其间质瘤的良恶性;肿瘤ct表现均为外生性或是内生性肿块,块数较多且面积大,肿块直径范围处3cm到17.3cm 之间,肿块密度各不相同,且为囊实性;进行轻度及中度强化扫描者13例,2例患者其瘤内出现点状钙化,8例患者其肿块为高度恶性,且已出现边缘强化现象,肿块中心密度较低。

患者肿瘤的实性部分主要包括梭形细胞及(或)上皮样细胞,而出现变性、出血、囊变或是坏死等肿块其在ct中的表现均为低密度。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利用螺旋ct可利于定位胃肠道间质瘤的具体位置,同时还能帮助对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观察。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3-01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其可能随时会发展为恶性肿瘤,并且其具非定向分化的特征[1]。

过去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由于病理技术手段有限,因此其被误认为平滑肌或是神经源性的肿瘤[2]。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不断开展,现大多数业界人士认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产生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3]。

此肿瘤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及仅局灶阳性表现较少,并且几乎没有肌丝,因此可断定其不属真性平滑肌肿瘤[4]。

现国内对于此肿瘤的研究较多,但仍缺乏对其ct表现的报道。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

结果:18例GIST发生于胃11例,小肠6例,大肠1例。

单发15例,多发3例。

所有患者共22个病灶,肿瘤长径为1.5-11cm,增强扫描动脉期14病灶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8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内部囊变、坏死无强化。

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肠间质瘤的大小、密度、形态、边界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为KIT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1],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2]。

GIST良、恶性的准确界定在临床上依然很难[3]。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GIST病灶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8例,其中男12 例,女6例,年龄23~81岁。

临床表现:腹痛6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包块4例,贫血2例。

病程5d-3年不等。

1.2 仪器与方法检查前准备:患者均禁食6 h,检查前口服水1 000 mL。

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64层螺旋CT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依据病变范围而定,层厚5mm,间隔5mm,重建层厚及层间隔均为0.75mm,以3ml/s 的流率經肘前静脉注入欧乃派克100ml(35mgI/ml)行三期增强扫描,增强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5s,60s,300s。

扫描完成后,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MPR及MIP重建。

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及强化情况、远处转移情况。

胃肠间质瘤CT影像分析

胃肠间质瘤CT影像分析

移 瘤 1例 。结论 :CT诊 断 胃肠 间质 瘤有 一 定 的 优 势 ,尤 其 薄 层 螺 旋 CT和 多层 面 重 建 ,能 较 清 晰 显 示 肿 瘤 与 胃肠 道 的 关 系 ,CT
增 强 扫 描 能够 观 察 肿 瘤 的 血 供 情 况 ,但 最后 明 确 诊 断 需依 靠 病 理 及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和 电镜 检 查 。
GIST,其 中 良性 5例 ,交 界性 4例 ,恶 性 8例 。 2 讨 论 2.1 病 理 概 述 GIST是 一 种 独 立 的 肿 瘤 ,1983年 Mazur和 Clark研 究确 定 以 GIST命 名 这类 肿 瘤 。现 在认 为 ,其 起 源 于具有 多分 化 潜 能 的原始 间充 质 细胞 , 而后者 存 在 于 胃肠 道 壁 各 层 组 织 及其 系膜 内 。 因此 , 该 肿瘤 好 发 于 胃肠 道 、网膜 及 肠 系 膜 。本 组 均 发 生 在 胃或肠 道 ,1例为 多发 。 2.2 CT影 像分 析 ① 肿 块 大 多 边 界 清 晰 ,呈 圆形 或 类 圆形 ,也 可 呈 不 规 则 形 或 分 叶 状 ,恶 性 者 常 大 于 5 cm,与其 他 胃肠道 恶性 肿 瘤相 比 ,其对 周 围组织 的浸 润要 轻 微 ,且很 少 沿肠 壁或 腹膜 蔓延 ,缺乏 恶性 肿瘤 征 象 。虽 然 间质瘤 在 病 理 上 无 明 显 的 纤 维包 膜 ,但 影像 上显 示 边缘 清 晰 ,主要是 因为该 肿瘤 为 黏膜 下肿 瘤 ,内 有 胃肠 道 黏膜 ,外 有 胃肠 道 浆 膜 层 的阻 隔所 致 。肿 瘤 可通 过血 行 和种植 转 移 到肝脏 、腹 膜 和肺 ,而很 少见 淋 巴结 转 移 ,本 组 均 未 见 到 。② 肿 瘤 密 度 多 不 均 匀 ,内部 可见 不 规 则 低 密 度 囊 变 、坏 死 区 ,钙 化 少 见 。 腔 内部分 常 表现 为 边缘 凹 凸不 平 ,腔 外肿 块 坏死 区常 与 胃肠 腔间有 不 规 则 窦道 相 通 ,肿 块 内有 气体 及 对 比 剂 充 填 。恶 性 间 质 瘤 囊 变 、坏 死 更 常 见 ,而 间 质 瘤 又大 多数 为恶 性 ,因此 也 可 作 为其 特 点 之 一 。少 数 病 例 可 见肿 瘤 内部 坏死 与 肠 腔 形 成 瘘 道 ,肿 瘤 内 出现 气 体 影 。③ GIST以外生 膨胀 性 生 长 为主 ,其 中 胃外生 性 的 间质 瘤 占 45% ~86% ,小 肠 间质 瘤 较 胃间质 瘤更 常 为外 生 性 。 因 此 ,外 生 性 肿 瘤 提 示 间 质 瘤 可 能 。 影 像检 查定 位 其 起 源 较 为 困难 ,结 合 螺 旋 CT多平 面 重建 可 以更 理 想地 显 示 肿 瘤 与 邻 近 组织 关 系 ,有 利 于 诊 断 。若 临床 伴消 化道 出血可 提示 胃肠 道起 源 。④肿 瘤血 供 丰 富 ,增 强后 实 质部 分呈 较 明显 的均 匀强化 ,内 部不 规则 囊 变 、坏 死 区无 强 化 。有 时 可 见 周边 增 粗 的 供血 动 脉 ,部 分 动脉 期 可见肿 瘤 内部 血管 影 。

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分析

38 ・ 2
J ura fQiia e ia le e,01 Vo. , . o n lo qh rM dc l Co lg 2 0, 131 No 3
胃肠 道 间质 瘤 C 征 象 分 析 T
孟 鑫 郭 宏 王 国旗 杨 磊
【 要】 目的 摘 分析 胃肠 道 间 质 瘤 C 征 象 , 价 C 的 诊 断 价 值 。方 法 回 顾 性 分 析 经病 理 证 T 评 T
块 、 血 、 便 、 梗阻。 呕 黑 肠
23 肿 瘤 与 临 近 组 织 关 系 良性 者 与 周 围器 官 或 组 织 分 界 . 较清 , 邻 近 组 织 器 官 有 压 迫性 改 变 , 见 侵 犯 邻 近 器 官 或组 对 未
1 2 检 查 方 法 患 者 检 查 前 禁 食 6 1 . ~ 2h以 上 , 描 前 3 扫 O
例 , 恶 性 及 潜 在 恶 性 病 灶 表 现 , 强 化 区 为 液 化 坏 死 及 钙 为 非
化。
岁, 均年龄 5 平 9岁 。所 有 患 者 均 经 手 术 及 病 理 证 实 , 有 相 并 关 的 C 检 查 资 料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为 腹 部 胀 痛 不 适 , 部 肿 T 腹
病灶 内见 点样 钙 化 , 病 部 位 胃 2 、 肠 1例 。恶 性 G S 发 例 小 IT, 病灶 直径 大小 4c m~ 1 m。病灶 多呈 圆形 或类 圆形 , 中较 6 e 其 大者 呈 分 叶状 。病 灶 内可 见 液 化 坏 死 , 体 密 度 , 化 。发 病 气 钙 部 位 食 道 小肠 结肠 各 1 、 8 。 例 胃 例
mi~ 2 n h口服 温 开 水 8 0 1 0 , 描 前 1 n肌 注 6 4 0 ~ 0ml扫 0 0mi 5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 R yME Whts eL K tregB . im n -iecro ot g 5 o , i i A, aebr J Da od l abncai s ed k n e hn esrthrs tn eo er gsr csfr s itatr- n ac ca ei ac f ai uf e o ei j n r o c s b n a u no h pat:hr u s a sotefr o [】.JBo e t rRe B ls y ad sbt t up r m sf J re o t im dMa s e A p im tr2 0 , 9 (): 2 - 3 . p l o ae, 0 9 8 2 5 7 5 5 B
【 关键词】 胃 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 3 ;R 1 . 7 5 8 44 2 文献标识码 :A di 03 64.s. 7 - 6 92 1 .1 0 5 o:1 . 9 i n1 4- 5 . 2 . 0 9 s 6 4 0 0 0
CT n RIDi g o i fGa t on e t a t o a m o a dM a n s o s r i t s n l r m lTu r s i S
髌 骨严重粉碎性骨折 [ . J 临床研究, 0 6 1 2 : 0— 0 . 】 20 , ) 1 5 1 1( 6
8 g usnR T yo CGe odf t ed r gma p linu dr au i t 生物胶应用 于治疗 骨折 目前尚未得到推 广 。鉴于不 同生物 【] Man se A, alrD .lni rc r u n niua o n e
作者简介 :李金华 (9 2 ,男 ,河南省信 阳市人 ,主治医师 ,本科 17 一) 学历 ,主要从事 C T及 MR 诊断工作 ,研究方 向:腹部影像诊断 。 I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 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部)、小肠(36%)、结
直肠(12%),食管罕见(1%)。 • 病变好发部位:GIST多发生于胃、小肠。 • 病变形态:典型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与胃壁关系密切。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在胃
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病理
• 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 和混合细胞型。 •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变。 • CD117和DOG-1的高表达被认为是GIST的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GIST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腹胀,黑便。 •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破溃、出血 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 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 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
影像表现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 见肠套叠。
谢谢
病理分型
• 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 • 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 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诊断
床 诊 断 中的 应 用 价 值 。 方 法 回 顾 性 分 析 2 O例 经病 理 证 实 的 胃肠 道 间质 瘤 的 C T表 现 和 t I 盏 床 病 理 学 资料 , 总结其 C T
表 现 特 征 。 结 果 患 者 的 临 床 表 现 与 平 常 的 胃肠 道 病 变 的症 状 基 本 类 似 。 以 腹 痛 、 腹 部 不 适 及 中上 腹 不 适 伴 黑 便 为
1 9 5 3年 , 研 究 者 根 据 肿 瘤 分 化 的特 征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胃肠 道问质瘤( G I S T s ) , 是最 常 见 的原 发 性 胃肠 道 间 质 性 肿 瘤 , 在 胃肠 道 肿 瘤 中 占 0 . 1 % ~ 3 . 0 %… , G I S T s 具有恶性潜 能 , 该 病 发 病 的 最 常 见 的 部 位 是 胃部 , 在 若 干 年 以前 因 为 受 到 有 限 的 病理技术水平 的限制 , G I S T s 经 常 被 错 误 的 诊 断 为 平 滑 肌 或 神经源性肿瘤 , 在 手 术 前 进 行 诊 断 的 难 度 非 常 之 大 。 近 十 年
来 , 随 着 各 种 免 疫 组 化 及 分 子生 物学 技 术 的 不 断 开 展 和 深 入 ,
1 . 4 . 1 肯 定 的 恶 性 指 标 ① 存 在 转 移 ( 需 经 过 组 织 学 的证
实) ; ② 已经 浸 润邻 近脏 器 。 1 . 4 . 2 潜 在 的恶 性 指 标 ①肿瘤 : 肠直径 > 4 a m, 胃部 直 径 >

2 3 6 8‘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d e r n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2 0 1 3 J u 1 . 2 2 ( 2 1 )

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造影及CT影像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造影及CT影像分析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l a r a d i o g r a p h y o f GI S T i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i n t h e d i s c o v e y, r p o s i t i o n i n g a n d d i a g n o s i s a s a r e g u l a r r o u t i n e p r o c e d u r e . U n i q u e a d v a n t a g e s we r e f o u n d i n C T me t h o d s , w h i c h n o t o n l y d i s p l a y i n g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G r o w t h i n s i d e o r g r o w t h b o t h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 e o n c a v i t y w e r e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t h e m a j o r
论: 向腔 内或 向腔 内外 生 长 是 胃肠 道 间质 瘤 主要 的 生 长 方 式 , 胃肠 道 造 影 检 查 能 够 发 现 病 变 , 但缺 乏特征性 , 且
受间质瘤生长方式的限制 , 但作为常规检查 , 在发现 、 定位和诊断等 方面仍有 一定意 义, c T是 G I s T重要 的检 查

2 6 4・
J o u r n a f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 u g . 2 0 1 3 V o 1 . 3 5 N o . 4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脉期强化较动脉期 更明显 , 呈 中度或明显强化。 结论 见, 淋 巴结转移 、 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胃肠道间质瘤 c T主要 表现为 胃肠道 腔外 生长为主的软组
织肿块 , 易囊变坏死 , 增强后动 脉期 肿块 实性部分强化 , 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 明显 , 以肝脏和系膜 转移较为 常
【 关键词 】 胃 肠道 间质肿瘤 ; 体层摄影术 , 螺旋计算机 ; 诊断
MS C T d i a g n o s i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T I AN Z o n g - w u * ,X I E Ai — mi n .* D e p a  ̄ t m e n t o fMe d i c a l I m a g - i n g , T h e F o u r t h H o s p i t a l f o C h a n g s h a , Hu n a n 4 1 0 0 0 6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MS C T f e a t u r e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 G I S T ) .M e t h o d s C T
T h e r e w e r e 2 7 e x o p h y t i c g r o wt h t u mo r s a n d 7 i n t r o p h y t i c g r o w t h t u mo r s o f 3 4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c t o ig r i n t u mo r s . On

胃肠道间质瘤12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12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

实用医药杂志2013年01月第30卷第01期Prac J Med &Pharm.Vol 30,2013-01No.01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曾被称为胃肠道平滑肌肿瘤。

Mazur 等[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以来,目前已成为病理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尽管绝大多数GIST 位于胃肠道壁,但是仍有部分发生于胃肠道外,如肠系膜、网膜、腹膜后间隙和盆腔等[2,3]。

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 12例,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5 ̄03—2011 ̄04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 。

男9例,女3例;年龄31~69岁,平均53岁。

病变位于胃8例(胃底3例,胃体4例,胃窦1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

肿瘤大小1.5cm ×1.8cm~9.5cm ×10.5cm ,平均约5.5cm ×6.5cm 。

1.2临床表现GIST 好发中年以上,男性较多见。

病程较长,起病隐匿。

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胃肠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很少发生肠道梗阻。

本组平均年龄53岁,肿瘤大小差异显著,最小1.5cm ×1.8cm ,肿瘤越小,临床症状越少。

有临床症状者直径多>5cm ,本组肿块最大径10.5cm 。

临床首发症状常为消化道出血(黑便或便血),本组2例,与肿瘤表面溃疡形成有关;腹部胀痛3例;腹部包块7例。

1.3影像学检查GIST 12例均行CT 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前服清水500~800ml 作为对比剂充盈胃肠道,范围包括全腹。

CT 机为SIEMENS 公司Emotion 16排螺旋扫描机。

其中3例行MRI 检查,采用SIEMENS 公司ESSENZA 1.5T 磁共振扫描机,常规横轴位平扫,T 1WI 550ms/8.7ms 、快速自旋回波T 2WI 5000ms/87ms ,冠状位平扫5000ms/87ms ,及T 1WI 的增强扫描。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报告)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报告)

浅谈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报告) 【摘要】目的学习胃肠间质瘤的影像特点和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诊断35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影像、临床资料。

结果 ct影像显示为胃肠道腔内外有大量肿块,直径范围约1.2-41cm,<5cm者9例,≥5cm者26例,肿块呈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

密度为均匀及不均匀分布,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到强度强化。

8例患者瘤内出现点状钙化灶。

其中恶性25例,交界性7例,良性3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具有一定特点,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病理;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90-02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由于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大约仅占胃肠道肿瘤的1-3%左右,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比较少见肿瘤,但是其在消化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中却最为常见,目前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皆为胃肠道间质瘤。

由于该肿瘤的隐匿性,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现在随着一些技术的发展,如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定义的胃肠道间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极少数。

icc 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

但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大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瘤细胞无icc功能,因此目前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与icc 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叶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瘤细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标记表达。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例。1 6例 病 灶 呈 圆 形或 类 圆形 , 呈 不 规 则 形 , 9例 2例 呈 哑 铃 状 。 大 多数 病 灶 密 度 不 均 匀 , 瘤 内部 可 肿
发 生 出血 、 变 、 死 , 化及 气 体影 , 强 扫描 病 灶 大 多 明 显不 均 匀 强化 , 脉 期 进 一 步 强 化 , 分 高度 囊 坏 钙 增 静 部
G s 的 c 征 象具 有 一 定 的 IT T
特 征 性 。MS T 简 单 易行 , C 患者 易于 接 受 , G S 术 前诊 断 及 判 断 其 生 物 学行 为 的主 要 工 具 。 是 IT
【 键 词 】 胃肠道 问质 肿 瘤 体 层 摄 影 术 X线 计 算 机 关
胃肠 道 间 质 瘤 ( atonet a s o l u r, S 由 g sritsi l t ma tmosGIT) n r Mau 于 18 zr 93年 首 次 提 出 _ , 消 化 道 最 常 见 的 间 叶 源 性 肿 】是 ] 瘤 , 床 表现 缺乏 特 异 性 , 层 螺 旋 C Ms T) 期 增 强 对 临 多 T( C 双 者检查前 1 少渣饮食 , 2 天 晚 O点 服 5 硫 酸 镁 4  ̄ 6 , O 0 0 ml检 查 当 日早 晨 肛 门用 开 塞 露 1支 , 结 肠 处 于 空 虚 状 态 , 隔 使 间 1 ~4 分 钟 分 次 服 完 10 0 15 0ml自制 2 5 甘 露 醇 溶 5 5 0 ~ 0 . 液 , 小 肠 充 分 扩 张充 盈 。扫 描 前 1 分 钟 肌 注 盐 酸 山莨 菪 碱 使 5 注 射 液 2 ( 列 腺 肥 大 排 尿 困 难 、 光 眼 等 禁 忌 症 者 不 0mg 前 青
用 ) 。
其 有 较 高 诊 断 价 值 。笔 者搜 集 2 7例 GIT患 者 资 料 , 行 回 S 进

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方法 , 其敏感性 高, 定位相对清楚 , 并对 定 性及 鉴 别诊 断 有 帮 助 。
关 键 词 胃肠 道 间质 瘤
诊 断
C T表 现
鉴 别
腹水 和肿瘤 转移 : 有 1 例肠系膜恶 性 间质瘤 出现腹水 ; 1例直肠内 、 1例 胃部 间 质瘤发生肝 内多发转移灶 。
讨 论
G I S T可发 生于 任何 年龄 , 4 0~6 0岁 多见 , 男性稍 多于女 性 , 临床 表现 缺乏
特异性 , 最 常见 的症状 为消 化道 出J f 【 L , 其
邻近肿块 的 胃壁增 厚 , 胃周 淋 巴结 可增
大 。③类 癌 : 类 痛 主 要 发生 于 回肠 末 端, 且多引起粘 连改 变 , 极 少 发 生 远 处 转 移, 临床可以产生皮肤潮红 、 腹泻、 腹 痛和 哮 喘等类癌综合征 。④ 淋巴瘤 : 浸润 性 胃
恶 性 淋 巴瘤 表 现 为 粗 大 而 僵 硬 的 黏 膜 皱 襞, 肿块型表 现为 多发 的、 不 规 则 的 充 盈 缺损 , 溃 疡 型 表 现 为 大 而 不 规 则 的 龛 影 伴
本组患者 1 4例 , 男 8例 , 女 6例 , 年
龄 1 0~ 7 5岁 , 平均 5 1 . 4岁 。1 4例 有 完 整
科 C T室
例, 恶性 l 1 例 。其 中肝转移 2例 , 侵犯邻 近脏器 和肌 肉 2例 , 淋 巴结 转 移 1 例, 腹
膜腔转移 1例。 G I S T的部 位 、 形 态、 大 小 和 生 长 方
例肿瘤 边缘 出现分 叶状 改变 。肿 块 密度 为等密度或高 、 等、 低、 混 杂密 度 , 瘤 体 内
G I S T的鉴别 诊断 : G I S T的临 床诊 断 较 困难 , 需与 下列疾 病进 行鉴 别 , ① 胃肠 道癌: 癌起源 黏膜 层 , 表 现 为黏膜 皱 襞 明 显破坏 、 中断 , 局部形成形态不规则肿 块 , 管壁常增厚 、 僵硬 , 与邻近组织分界不 清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蔡亲磊;陈洋;李建军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0(21)12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扫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病灶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6例,回肠2例和直肠2例.其中18例为恶性,7例为交界性,3例为良性.CT扫描表现特征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且较密实,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尤以门脉期强化明显;肿块内坏死囊变者其实体部分强化,亦以门脉期强化明显.方法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11-12,20)
【作者】蔡亲磊;陈洋;李建军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0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
【相关文献】
1.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J], 宋扬
2.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J], 徐金虎;吕红菊
3.术前应用超声内镜与三期增强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对比 [J], 周祥荣;徐大海;彭清海;王飞
4.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体会 [J], 孙飞
5.MRI与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及价值分析 [J], 王新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分析
病例1
女 57岁
ID: 14648602
主诉:反复右上腹疼痛3年余,加重1月
平 扫
CT值:34HU
CT值:40HU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延 迟 期
病理
免疫组化:中等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 核分裂数:1个/50HPF。 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型 CD117阳性(++++) CD34阳性(++++)
根据瘤体与肠道壁的关系可分为四型: ①粘膜下型,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 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②肌壁间型:肿瘤向腔内外突出,大部分以外 生型为主,少数呈哑铃状向腔内外生长;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生长方式
③浆膜下型,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 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④胃肠道外型:肿瘤源于胃肠道外的腹腔其 它部位。
GIST的免疫组化最主要的指标 CD117与CD34
CD117: 是具有特征阳性表达的标记物,90 %~95 %的GIST 都表达CD117,由于GIST 存在c-kit 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而CD-117为 C-kit特征性免役标志物
GIST的免疫组化最主要的指标 CD117与CD34
CD34: 是用于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及其肿瘤 的特异性抗体,在GISTs 的诊断中具有高 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率达56 %~83 %
GIST的免疫组化的辅助指标
SMA于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 和S100 蛋白的检测有助于GIST 与胃肠道其他间 叶性肿瘤相鉴别
GIST恶性程度的判定
以前文献把GIST分为良性与恶性,不过随 着的研究的升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 GIST分为低度恶性、高度恶性与不确定恶 性潜能三类。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延 迟 期
病理
免疫组化:胃小弯低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
核分裂数:2个/50HPF 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型 CD117阳性(++++) CD34阳性(++++)
病例5
男 59岁 ID:14642510 主诉:中上腹闷胀半年
平 扫
CT值:12HU CT值:26HU
GIST 的肿瘤形态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呈 膨胀性生长,病灶较小者肿块形态较规则, 较大者肿块形态不规则,部分有分叶 有无分叶有助于诊断高度恶性的肿瘤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生长方式
GIST多呈膨胀性生长,可向腔内、腔外或 腔内外混合生长,肿瘤有倾向于腔外生长的 趋势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生长方式
病例2
女 41 岁 ID: 14688064
主诉:上腹闷痛半个月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延 迟 期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延 迟 期
病理
免疫组化:符合胃肠道间质瘤,恶性可能性大。 核分裂数:无描述。 CD34 +++ CD117 ++
病例3
女 41岁 ID: 0589748
GIST的危险性
GIST发生部位与肿瘤的危险性密切相关: 发生在胃的GIST危险性较低,发生在胃外 的GIST危险性较高
GIST的转移
GIST 可通过血液循环和种植转移到肝脏、 腹膜和肺等部位,淋巴结转移少见
GIST 的大体病理
GIST的大体病理观察可见低度恶性的GIST 体积多较小,组织切面光滑;高度恶性的 GIST瘤体多较大大,切面呈鱼肉状,多有 出血、坏死、囊变
GIST的临床表现
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发 生于胃肠道者可有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慢 性消化道出血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发生于食管者则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
GIST的临床表现
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女发病率无明 显差别 GIST多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少量在结 肠、直肠、网膜、腹膜后及食管
GIST恶性程度的判定
低度恶性:GIST肿块<5cm ,核分裂计数 (高倍镜视野) <5/50 HP 高度恶性:GIST肿块大于10cm核分裂计数 任意及核分裂计数>5/50HP肿块任意大小 不确定恶性潜能:GIST肿块>5cm 同时核 分裂<5个/50 HP。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形态大小
主诉:反复右上腹闷痛不适1年,发现右上腹部包块1月 余。
平 扫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病理
免疫组化: 右半结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肿瘤最大直径10cm) 核分裂数:不计 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型。 CD117阳性(++++) CD34 阴性
病例4
女 52岁 ID:14715066 主诉:反复左上腹刀割样痛7天
动 脉 期
静 脉 期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
概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
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是消化道
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
是消化道平滑肌(肉) 瘤或(恶性) 神经鞘膜瘤。
概念
1983 年,Mazur 和Clark 运用电镜和免疫 组化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发生,提出 了GIST的概念,目前已得到公认,可发生 于从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密度
低度危险的GIST肿块密度多较均匀 高度恶性的GIST密度大多不均匀,可见出 血、坏死、囊变,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及 气体影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边缘
肿块的边缘: 肿块边缘:肿块境界比较清楚,即使高度恶 性的GIST ,对周围浸润也比较轻,当肿块 有向周围浸润时往往提示肿块的恶性程度较 高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增强表现
肿块富于血供,增强表现多样 低度恶性的病灶体积较小,密度多较均匀,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 静脉期强化不 减退
GIST 的CT征象: 肿块的增强表现
高度恶性的病灶体积一般较大,增强扫描动 脉期大多数肿块明显强化, 静脉期肿块进 一步强化,大部分强化度> 20 HU ,部分 内部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部分不强化, 而瘤灶实体部分强化,出现边缘强化征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