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共识意见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共识(2013年版)解读
GIST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并在《临床肿瘤学 杂志》上正式发表H』。本解读就该共识的病理诊断
部分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予以补充 和说明。 一、关于GIST的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可 以表现为从良性到恶性[2 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常 表达CDll7和DOGl,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 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KIT或PDGFRA活化突变, 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异常。 二、对标本的要求 与2011年版共识相同,主要是提醒和敦促外科 医师在手术标本的处理上能更合乎规范。 三、关于GIST的病理诊断 1.基本诊断:从事GIST病理诊断的医师应熟悉 GIST的基本形态,并了解GIST的一些特殊形态。 GIST的基本病理组织学形态包括梭形细胞型 (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上皮样 细胞混合型(10%,图1~3)口J,并可有多种排列结
在任何两种成分即可做出诊断,但因肿瘤发生的异 时性而不易被诊断。组织学上SDH缺陷型GIST常 呈多结节状生长(图10),多为上皮样型(图11),也 可为混合型,常见淋巴管侵犯(图12)和/或区域淋
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表达CDll7和
DOGI(图13,14),但SDHB呈失表达(图15)。分 子检测无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约半数病例显 示为SDH亚单位之一(SDHA、SDHB、SDHC或 SDHD)功能丧失性胚系突变,其中30%为SDHA突 变,20%为SDHB、SDHC或SDHD突变,另一半数病 例可能为SDH复合体的表观基因沉默,存在广泛的 基因组甲基化,大多为高甲基化。SDH缺陷型GIST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SDH缺失导致琥 珀酸累积,从而触发低氧诱导因子.1仅(HIFI o【)介导 的假缺氧信号通路相关。SDH缺陷型GIST还存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l)信号的活化,可高表达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TDM的技术方法
有效浓度 舒尼替尼用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GIST患者,包括以50mg·d-1
的剂量服药4周停药2周(4/2方案)或37.5mg·d-1连续给药两种方式。 患者以4/2方案给药,血浆舒尼替尼+SU12662总Css≥100ng·mL-1呈现剂量 限制性毒性,总Css维持在50~100ng·mL-1时疗效最佳。 鉴于舒尼替尼Css与剂量呈线性关系,且其暴露量与临床反应显著相关,外 推获得GIST患者37.5mg·d-1连续服药时血浆舒尼替尼+SU12662总 Css>37.5~50ng·mL-1有效性好,总Css<75~100ng·mL-1安全性好。
推荐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TDM用于治疗期间肿瘤进展的晚期GIST患者及不 良反应严重的GIST患者。 建议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TDM用于治疗期间合并使用与其有潜在药物相互作 用的其他药物、伴有肝肾功能损害、服药依从性差的GIST患者。 建议伊马替尼TDM用于胃切除的GIST患者;舒尼替尼TDM用于同时行胃切 除和小肠切除的GIST患者。
替尼。 完整切除术后PDGFRA基因外显子18D842V突变的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原 发耐药,其他突变类型患者行伊马替尼400mg·d-1治疗。
GIST主要靶向治疗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TDM的必要性
GIST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的伊马替尼后PK呈现较大的个体差异,稳态谷浓度 (Css)、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清除率(CL)的个体间变异分别为 25%~64%、21%~66%、17%~88%,Css和AUC个体内变异分别高达69%和12%。 同时,伊马替尼AUC、Css、游离浓度等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显著相关。 舒尼替尼及其活性代谢物N-去乙基舒尼替尼(SU12662)无论在单次给药后还是连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现予公布。
1 病理诊断原则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
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
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1.3.1 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
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疗,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GIST中国共识(2011版)[1]。
共识每年进行更新,2012版已修订完毕。
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
笔者就GIST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NCCN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一、GIST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GIST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确诊GIST的唯一方法。
但GIST质脆、血供丰富,部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
因此,国内外共识或指南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原发性局限GIST,不推荐手术前进行常规活检。
术前活检适用于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取得明确病理诊断。
对于首诊即合并转移的可疑GIST,必须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再开始靶向药物治疗。
而对于术中冰冻活检,专家共识为不推荐常规进行。
只有当手术中怀疑GIST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中肉眼不能排除是其他恶性肿瘤时,才考虑术中冰冻活检。
至于活检方式,NCCN指南始终推荐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法活检(EUS-FNA)。
由于该方法穿刺针直径小,导致肿瘤出血的风险极低;此外,从胃肠腔内进针,有效避免了经皮穿刺引起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转移的危险。
尽管取得的组织较少,但活检阳性率高,国外报告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2]。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年3月22日、2010年9月18日和2010年12月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年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
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关键字: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年3月22日、2010年9月18日和2010年12月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年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
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GIST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在分化上具有Cajal间质细胞的表型特征,在免疫组化上通常呈DOG-1 和CD117 阳性,在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多形性细胞(偶而)排列成束状或弥漫分布。
多数由突变的c-kit或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驱动,c-kit 与PDGFRA均属于Ⅲ型受体偶联的酪氨酸激酶家族。
1998年,GIST分子病理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提示大部分(75%~8 5%)GIST伴有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 是GIST 分子病理学特征。
2003 年,Heinrish 等在无c-kit 基因突变的GIST中,又发现有PDGFRA基因的突变。
近年发现,在无c -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中,少数病例(约4%~13%)有BR AF基因突变。
GIST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神经源性(胃肠自主神经肿瘤)的胃肠道间叶肿瘤,在生物学行为方面表现为从良性到明显恶性的连续谱系。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注:需结合肿瘤原发部位和组织形态学特征,在排除其他类型肿瘤(如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和纤维瘤等)后,可慎重做出野生型GIST的诊断图1GIST病理诊断思路【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迅速。
为了进一步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影像科、外科、肿瘤内科和消化内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既往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1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随后的2年里,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于该共识,多次组织专家讨论,根据最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广泛征求意见,由此形成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现予公布。
一、病理诊断原则(一)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可以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鄄kit或PDGFRA活化突变[1]。
按照现行的诊断标准,以往所诊断的大多数平滑肌肿瘤(包括平滑肌母细胞瘤)实为GIST;而曾被定义为胃肠道自主神经瘤(GANT)的肿瘤在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学上均与GIST相同,应归属于GIST,已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病变类型。
(二)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和活检取得的组织标本必须及时固定。
标本离体后应在30min 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送检标本的体积)完全浸泡固定[2]。
对于直径≥2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cm予以切开,以达到充分固定。
固定时间应为12~48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有条件的单位,宜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三)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1.基本诊断:(1)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通常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鄄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8
*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 Chinese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2017) Chin J Cancer Res 2017;29(4):281-293
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
• 原发GIST术后危险度分级:参考2008年Joensuu等发表的改良版NIH危险度分级系统,将原发肿 瘤部位和肿瘤破裂也作为预后的基本评估指标,此分级更适用于亚洲人群
危险度分级* 极低 低 中等
高
*改良版NIH标准
肿瘤大小(cm)
<2 2.1-5.0
≤2 2.1-5.0 5.1-10.0
标准的病理诊断报告模板
Chinese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2017) Chin J Cancer Res 2017;29(4):281-293
内容
任何 >10 任何 >5 2.1-5.0 5.1-10.0
核分裂象数(/50HPF)
≤5 ≤5 >5 >5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部位 任何部位 非胃原发
胃 胃 肿瘤破裂 任何部位 任何部位 任何部位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Chinese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2017) Chin J Cancer Res 2017;29(4):281-293
最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及处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
最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及处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可显著提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总生存率,但不良反应会影响用药剂量及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临床疗效。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组织涉及GIST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相关的临床科室专家,基于临床证据和经验形成我国首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及处理共识》。
随着TKIs临床应用的普及和对其不良反应认识的加深,尤其是近年来新型TKIs药物加入GIST治疗药物管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再次组织专家经修订、更新形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及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指导临床实践中对TKIs不良反应的预警和处理。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可显著改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1]。
但目前在临床上,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会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经济因素或药物可及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不良反应规范化管理的缺失,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不能保证药物的长期足量应用,进而影响临床疗效。
因此,如何预判和合理处理TKIs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对更好发挥药物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广泛征求GIST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可能涉及的相关临床科室专家建议,制订我国首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及处理共识》,用于指导TKIs治疗GIST不良反应的合理处理,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和疗效[2]。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孙涛;郭晋;谢余澄;傅仅;徐颖【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50 patients with GIS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isk classifications of primary GIST were analyzed and diagnosed by GIST Fletcher Risk Ranking.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e 50 patients with GIST was 47 years, and patients over 40 years of age accounted for 80% . 13 patients'lesions were in stomach, 5 in duodenum, 17 in small intestine, 5 in eolon , 2 in rectum and anus and 8 outsid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among them, 1 patient had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GDI 17 and CD34 in tissues of tumor were 80% and 50%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MA, S-100, Vimentin and Desmin.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Desmin in GIST was 12%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D117 and CD34. The risk rankings of malignancy in the group were 18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36% ) , 12 patients with moderate ri'sk (24% ) , 17 patients with low risk (34% ) and 3 patients with very low risk (6% ). Conclusion Final diagnosis of GIST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117 and CD34. GIST Fletcher risk classdication diagn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GI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用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对原发GIST进行分析诊断.结果 50例GIST平均年龄47岁,40岁以上者占80%.发生于胃13例,十二指肠5例,小肠17例,结肠5例,直肠及肛门2例,胃肠道外8例;其中1例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CD117 、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50%,显著高于SMA 、S-100蛋白、Vimentin、Desmin的表达;GIST中Desmin的阳性表达率为12%,显著低于CD117和CD34.本组恶性程度为高度风险18例(36%),中度风险12例(24%),低度风险17例(34%),极低度风险3例(6%).结论 CD117阳性、CD34阳性对GIST有确诊意义.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2(025)009【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作者】孙涛;郭晋;谢余澄;傅仅;徐颖【作者单位】650021昆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650021昆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650021昆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650021昆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650021昆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由 Mazur和 Clark[1]于1983 年首次提出,因其常以梭形肿瘤细胞为主要成分,常具有CD117免疫组化阳性的特征,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可原发于腹腔、肠系膜等部位。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2019版共识更新
治疗时限:对于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 年
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间3年
✓ASCOGZ9000与Z9001研究中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停药后, GIST复发率明显升高
✓国内研究提示,中高危GIST患者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3年,对比单独 接受手术患者,改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期
✓SSGXVIII/AIO研究结果显示,高度复发风险GIST患者术后接受伊马替
10
10
NEW
小肠手术原则
对于直径2-3cm的小肠间质瘤,如包膜完整、无出血坏死 者可适当减少切缘距离
空肠间质瘤相对较小,切除后行小肠端端吻合即可,有时 肿瘤与肠系膜血管成为一体,以空肠上段为多见,无法切 除者,可药物治疗后再考虑二次手术
10-15%的GIST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要酌情掌握所属淋 巴结清扫范围。小肠GIST较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要酌情进 行淋巴结清扫。
2019版共识新增
•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手术后可能影响功能的,术前可考虑行活检明确病 理诊断,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还是先用术前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获得R0切除的病变,采用术前药物治疗时,应先进 行活检
•经皮穿刺可适用于肿瘤已经播散或复发的患者
•初发疑似GIST者,术前如需明确性质(如排除淋巴瘤),首选超声内镜引导 下穿刺活检
ppt课件完整
11
11
直肠手术原则
NEW
直肠GIST,手术方式一般分为局部切除、直肠前切除、直 肠腹会阴联合根治术
近年来由于靶向药物的使用,腹会阴根治术日益减少,推 荐适应证为
✓药物治疗后肿瘤未见缩小 ✓肿瘤巨大,位于肛门5cm以下,且与直肠壁无法分离 ✓复发的病例,在经过一、二线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影响排便功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mg/d。患者在正确的剂 需要减量.每日推荐剂量不低于300 不良反应而中断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发生率小于4%。如 症处理大多可以缓解。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因 骨骼疼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多为轻到中度,经对 测和处理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肿、恶心、腹痛、肌肉或 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是可以预 6.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GIST的安全性和耐受 疗效可能不同于完全没有基闪突变的患者。 生于其他的外显子.此种患者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 况,决定是否为野生型GIST。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基阒突变发 规通过筛查c.kit和PDGFRA常见的6个外显子的突变情 考虑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同时需要强调.常 17阳性患者差,仍然可以 17阴性GIST患者预后比CDl CDI 突变肿瘤的疗效较外显子9突变和野生型的疗效差。尽管 者的疗效最佳。苹果酸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对外显子11 中.相对于外显子9和野生型突变患者.外显子11突变患 5.GIST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疗效:在c.kit突变的患者 存在的瘤内结节体积增加 符合PR标准.有新病灶.瘤内新生结节或已 CT提示肿瘤体积增加10%并且密度改变不 疾病进展(PD) 不符合CR,PR或PD.肿瘤相关症状无加重 疾病稳定(SD) 15%.无新病灶.非可测病灶无明显进展 CT提示体积缩小10%或肿瘤密度下降(HU) 部分缓解(PR) 所有可见病灶消失.无新病灶 完伞缓解(CR) 定义 疗效 表2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Choi标准不作为标准评估方法。 一步验证。专家组推荐在有条件的中心,可以考虑应用两种 的有限病例中进行检验.需要多中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进 性与-SFDG.PET评估方法相当:然而这一标准仅在单中心 样本临床研究验证了Choi疗效评估标准与长期生存的相关 效。Choi标准整合了肿瘤大小和密度两项凶素;见表2。小 现有的RECIST标准可能会低估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 行定性。 “不确定”病灶.ISFDG.PET或tSFDG.PET.CT扫描有助于进 h内,即可观察到药物的疗效。同时对于影像学发现的 24 前评估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方法。在药物治疗的1个月甚至 随访提示治疗有效。ISFDG—PET或ISFDG.PET-CT扫描是目 况在-SFDG.PET或ISFDG.PET.CT中表现为阴性病灶.长期 而在CT扫描上表现为肿瘤体积增大.但密度降低。这种情 瘤密度的降低。甚至由于治疗后肿瘤肿胀、}H血、黏液性变 GIST的早期(前3个月),很多病例仅表现为cT扫描中肿 CT或MRI所测量的肿瘤大小.但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RECIST及WHO、SWOG等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依据 但6个月后发生疾病进展。 开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后。即初始治疗获得疗效, 初6个月内,肿瘤发生进展;(2)继发耐药:肿瘤进展发生在 替尼耐药定义为:(1)原发耐药: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最 过早地判断耐药。根据RECIST标准.ESMO对甲磺酸伊马 到疗效。冈此.应耐心地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效.不要 位显效时间是12周.四分之一的患者要到23周才可以看 评估.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反应时间差别很大.中 4.药物疗效的判断:根据B2222研究中的SWOG标准 过的药物或维持现有治疗。在某些个案病例是可行的。 度。因此,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重新尝试曾经用 替尼治疗。有时候仍然会获益.或者町能会减缓疾病进展速 曾经有效的患者.如果出现疾病进展.蓖新尝试甲磺酸伊马 2008指出:有些证据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ESMO 抑制剂或进入新药临床试验。或考虑新的联合用药方案。 替尼治疗失败.可以考虑应用其他证实有效的酪氨酸激酶 似。这一方案也可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如果苹果酸舒尼 mg/d.其疗效与间断用药方案相当.耐受性类 药方案37.5 服药4周,停药2周。也有l临床研究表明.舒尼替尼连续用 mg/d. 到II缶床获益及生存获益。舒尼替尼的推荐剂量为:50 程中进展或不耐受的GIST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达 证2008年3月在中国得到批准。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过 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GIST。这一适应 选择:苹果酸舒尼替尼2006年1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 3.苹果酸舒尼替尼是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二线 间通常为6—12个月。 甲磺酸伊马替尼已经达到最大疗效,可以考虑手术。这一时 为:在连续增强cT或MRI扫描提示肿瘤不再缩小.即认为 对于手术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应用时间.专家共识认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出现广泛进展.手术无任何益处。 替尼耐药时间,手术后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3)如果 灶性进展,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进展的病灶.延长甲磺酸伊马 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如果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出现局 择期进行手术或其他局都干预措施.手术后维持原剂量甲 他局部干预措施:(1)如果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可以 肿瘤负荷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意愿,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或其 专家共识认为:应根据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反应以及 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干预,目前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酸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是否应该择期进行手术或其他局 2.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在甲磺 mg/d。 mg/d。如果再进展.可以考虑尝试增加到800 600 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效或进展的患者.可以先增加剂量到 mg/d甲磺 mg/d的剂量。专家组达成共识:对于400 尼800 获益。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不能耐受甲磺酸伊马替 的治疗选择。部分患者可以再次从甲磺酸伊马�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个体化用药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指南与共识·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个体化用药管理中国专家共识Δ中国药师协会精准药学工作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个体化用药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图分类号 R 97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4)03-0257-14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4.03.01摘要 目的 为指导胃肠间质瘤(GIST )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个体化用药管理,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名义群体法,由多学科(临床、药学、循证)专家组成编写组,经共同讨论确定《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个体化用药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大纲。
编写组专家针对大纲涉及内容进行系统检索、分析、归纳,并根据我国现状、临床需求和研究证据制定相关共识。
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多学科专家组成外审组。
采用德尔菲法问卷方式,开放收集专家的外审意见,并对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反馈、修订,最终形成共识。
结果与结论 本共识内容包括伊马替尼针对GIST 的新辅助治疗、手术切除后具有明显复发风险的成人患者的辅助治疗、复发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患者的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药学监测及其长期用药管理。
本共识的发布为我国医疗机构在GIST 患者个体化用药管理方面提供了规范化的流程与方法,对提高伊马替尼的临床疗效、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个体化用药;专家共识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management of imatinib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recision Pharmacy Work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 the Oncology Specialist Pharmacist Branch of the 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 the Writing Group of the 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Management of Imatinib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 management of imatinib for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patient survival rates and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Using a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 a multidisciplinary (clinical , pharmaceutical and evidence-based ) expert panel was formed to create the 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Management of Imatinib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utline through joint discussions. The expert panel conducted systematic retrieval , analysis ,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 outline ’s content , and reached relevant consensus based on China ’s current situation , clinical needs , and research evidence. An external expert panel was also formed , comprising experienced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in clinical practice. Delphi method questionnaire was employed to openly collect the external experts ’ opinions , which were then organized , summarized , analyzed , provided with feedback , revised , and finally formed into a consensus. RESULTS & CONCLUSIONS The drafting of this consensus includ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matinib in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GIST patients , adjuvant therapy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risk of recurrence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 and drug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 metastatic , or unresectable tumors ; pharmaceutical monitoring and long-term medication management. This consensus provides standardized processes and methods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 management for GIST patients and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matinib and ensuring drug safety.KEYWORD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 imatinib ; 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 ; expert consensus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多数为KIT /PDGFRA 基因突变[1]。
《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
《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胃肠间质瘤 (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无破裂等,GIST的恶性潜能从极低危至高危不等。
小GIST特指直径<2cm的GIST。
尽管大多数小GIST病例在临床上呈良性或惰性表现,但确有少数病例显示出侵袭性行为,尤其是核分裂象计数>5/5mm2 者。
既往共识中有关小GIST的推荐证据较少。
1 小GIST定义及流行病学观点:胃是小GIST最好发的部位,其余依次为小肠、结肠、直肠。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强推荐。
2 小GIST的生物学行为观点1:小GIST有一定的恶性潜能,非胃来源小GIST生物学行为更差。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强推荐。
观点2:超声内镜的高风险特征如强回声灶、异质性、边界不规则、囊性变等,有助于预测小GIST恶性潜能。
证据级别:C。
推荐意见:弱推荐。
3 小GIST的辅助检查观点1:超声内镜是小GIST的首选检查。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强推荐。
观点2:增强CT对于小GIST的定位及随访检查有一定意义。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强推荐。
4 小GIST的鉴别诊断观点:小GIST是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一种,术前易与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及施万细胞瘤等混淆。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强推荐。
5 小GIST的外科治疗5.1 胃观点:有高危因素的胃小GIST应手术治疗,对于适宜部位的小GIST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单纯内镜下切除仍需谨慎。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弱推荐。
5.2 十二指肠观点:十二指肠小GIST在完整切除的基础上应尽量保留器官功能,减少行联合脏器切除及消化道重建。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强推荐。
5.3 小肠观点:小肠小GIST,一经发现应积极切除,不建议常规行腹腔镜下切除治疗,但可借助腹腔镜技术暴露及定位肿瘤。
证据级别:C。
推荐意见:弱推荐。
5.4 结肠观点:结肠小GIST罕见,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一经发现应积极切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与规范·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共识意见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共识意见专家组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近几年在GIST 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
欧洲医学肿瘤协会(ESMO)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GIST诊疗的欧洲共识》[1]。
2007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表了最新的GIST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
为了指导和规范我国GIST的诊断和治疗,2007年5月24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研讨会议”。
9名病理学专家对GIST的病理诊断草案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达成了《中国GIST病理共识意见》。
全文如下:
一、GIST的定义
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ST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胃肠道间叶肿瘤。
1998年,GIST的分子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发现大部分GIST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c-kit基因有功能获得性突变(75%~85%),这是GIST的特征性表现[3]。
因此,2000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肿瘤分类将GIST独立出来,与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脂肪瘤等相区别[4]。
2003年,在无c-kit基因突变的GIST中部分又发现有PDGFRA 基因的突变[5]。
二、GIST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做出
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CD117阳性的病例可做出GIST的诊断。
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自食管至直肠的任何部位,包括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在内,但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6]。
组织学上GIST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组成,依据细胞形态可分为三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图1,2)。
免疫组织化学上,GIST特征性表达CD117(95%)(图3,4),大多数表达CD34(70%),局灶性表达平滑肌动蛋白(SMA,40%)和S-100蛋白(5%),通常不表达结蛋白(desmin,2%)[7]。
CD117
阳性表达应定位在肿瘤细胞膜和(或)细胞质[8]。
推荐中性甲醛液固定肿瘤标本[1]。
建议外科医师对于直径≥2 cm的GIST应在术后每隔1 cm予以切开,并及时固定。
固定时间应超过12 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对于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CD117阴性的肿瘤,必须交由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才能做出GIST的诊断。
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号外显子(图5~7)。
由于大多数GIST(65%~85%)的基因突变发生在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或第9号外显子[9],因此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患者,可优先检测这两个外显子。
基因突变检测的最佳技术仍有待确定,目前大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c-kit 和PDGFRA基因的突变。
四、对于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CD117阴性、且c-kit或PDGFRA基因无突变的病例,在排除其他肿瘤(如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后也可做出GIST的诊断。
五、推荐需要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治疗的GIST患者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状况,这有助于临床进行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
研究表明,在c-kit基因突变的患者中,以第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效最佳[10-11]。
新近研究发现,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发生继发耐药的GIST患者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的二次突变[12-14]。
六、局限性GIST的生物学行为目前主要是依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数评估其恶性危险程度,推荐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的按危险程度分为极低、低、中和高的4级分类方案(表1)。
GIST具有广谱生物学行为潜能,WHO将其性质分为良性、不确定的恶性潜能和恶性三类[4]。
大约30%的GIST临床表现为恶性(advanced GIST),典型的恶性GIST在腹腔内扩散形成多发性肿瘤结节,最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肝,随后依次是肺和骨;对于这些病例临床病理应直接诊断为恶性GIST。
而对于局限性GIST (localized 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估,宜以危险程度代替良恶性[7]。
尽管不排除存在良性GIST的可能,但目前病理学的水平尚无法对其准确认识,因此危险程度的称谓较良恶性更为合理。
Miettinen等[15]依据美国陆军研究所(AFIP)1684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前的GIST患者长期随访观察的预后结果将其分成8组进行评估(表2)。
这种分级系统较为复杂,但按胃和小肠不同部位评估危险程度对准确认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有参考价值[16]。
如采用该方案,应在病理报告中注明,但仍按危险程度归为极低、低、中和高4级。
七、规范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报告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应包括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切缘情况、危险程度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与预后相关的病理参考指标等重要信息(穿刺标本除外)。
报告标准化推荐格式见表3。
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预后参数如瘤细胞显著异形、围绕血管密集排列呈古钱币样、黏膜层或浆膜层浸润、脉管和神经浸润、瘤栓形成、肿瘤性坏死[17-18]、Ki-67标记指数[19]以及基因突变的位点和方式[20-22]等对GIST 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些可能在将来成为实用的评估指标,但目前不列为决定性的参考指标。
表1 确定GIST危险程度的NIH推荐方案
危险程度肿瘤大小a核分裂象数
极低<2 cm <5/50HPF
低2~5 cm <5/50HPF
中等<5 cm 6~10/50HPF
5~10 cm <5/50HPF
高>5 cm >5/50HPF
>10 cm 不计
不计>10/50HPF
注:a小肠肿瘤侵袭行为的大小阈值也许比其他部位小1~2 cm
表2 确定GIST危险程度的分类方案(Miettinen,2006)
在随访期出现病情进展
肿瘤参数
和恶性潜能的患者(%)分组大小(cm)核分裂象数/50HPF 胃GIST 小肠GIST
1 ≤2≤50 极低0 极低
2 >2≤5≤5 1.9 低 4.
3 低
3a >5≤10≤5 3.6 低24 中
3b >10 ≤512 中52 高
4 ≤2>
5 0 低*50 高*
5 >2≤5>5 1
6 中73 高
6a >5≤10>5 55 高85 高
6b >10 >5 86 高90 高
注:*这些组的病例数少,不足以预测恶性潜能
表3 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学诊断报告
临床特征
肿瘤来源:□ 原发□ 术后复发□ 转移
部位:□ 食管□ 胃□ 小肠□ 结肠
□ 直肠□ 后腹膜□网膜□ 肠系膜
□ 肝□ 其他
组织病理
肿瘤大小________cm (最大直径)
核分裂象数________/50HPF
组织学类型:□ 梭形细胞型□ 上皮样细胞型□ 混合细胞型
手术切缘:□ 阴性□ 阳性
肿瘤性坏死:□ 无□ 有
肿瘤细胞显著异形:□ 无□ 有
肿瘤浸润部位:□ 无□ 浆膜□ 黏膜□ 脉管□ 神经□ 脂肪□ 其他免疫组织化学
CD117 CD34 SMA
desmin S-100 Ki-67
其他
病理诊断(部位+ 恶性潜能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
注:如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状况,应另附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