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 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
部)、小肠(36%)、结直肠(12%),食管罕见(1%)。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 在胃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 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 肿瘤较大时:肿瘤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胃腔轮廓不规则, 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片状钙化;增强实性部分亦呈明显、持 续强化,坏死灶强化不明显。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胃腔不狭窄。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见肠套叠。 • GIST多呈垂直胃壁生长趋势,且有局部粘膜明显强化的粘膜线征。
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
• 胃体大弯侧为GS的好发部位,GS无分叶;(分叶的出现有利于GIST的诊断)。
鉴别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
• 良性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多起自胃壁固有肌层或黏膜肌层。 • 多见于胃底及胃体部。 • 肿瘤多<5cm,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可呈分叶状,与周围胃
壁分界清楚。常局限于一侧胃壁,密度常较均匀,出血、坏 死、液化、钙化少见。 • 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渐进性强化。
小结
• GIST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同时生长。 • 胃、小肠多发,结直肠和食管相对少见。 • 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 • 影像表现: ➢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多垂直于胃壁生长。 ➢表面溃疡、坏死后与管腔相通可出现气液平面。 ➢增强呈中度以上强化,多不均匀。 ➢血行转移多见,淋巴转移少见。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02-24T14:52:32.5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作者:唐艳春[导读] 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唐艳春河池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广西河池 5472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
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
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于消化系统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通常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其好发部位则是胃与小肠。
以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学表现为依据,可将其进行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分类。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变的形态,就很难去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真性平滑肌瘤。
本研究对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便能从理论上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其中有43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56岁,最大为86岁,年龄平均为(67.78±4.12)岁。
①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以胃肠道间质瘤经病理活检所确诊,并具备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排便不畅、贫血等临床症状和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患者的排除标准为:与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合并,而且不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方法采取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抗体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查全部患者,检测则以免疫组化 SP 二步法完成,从迈新公司购入试剂。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肿瘤较小 时常无症状 , 往往在体检 和其 它手术时发现 。临床 最常见 的症状 是中上腹部不适和腹 部肿块 f 5 0~7 % ) 0 以及便血 (0~ 0 , 2 5 %)小肠 G S IT可表现为疼 痛 , 便血或肠梗阻症状 。 但这些
症状无特征性 。 患者的症 状与肿瘤 大小 、 发生部位 、 肿物与肠壁 的 关系 以及肿瘤 的良、 恶性有关 。
( ) 四 影像 学特 征
1 8 , Zl等首先将这些肿瘤称 为 胃肠道间质瘤 , 9 3年 MaU ̄ ] 以代 表缺乏可信的分化 特征 和不恒定的广谱表 型 , 并被人们逐渐认识 的一种独 立临床病理实体 ,是消化 道最常见 的间叶组织 源性肿 瘤。 这个名词不包括典型 的平滑肌瘤 、 平滑肌 肉瘤 、 神经纤维瘤 和
胃肠道 间质瘤 ( at itsn l t maT m r IT 是 一类 起 G son t a Sr l u o, S ) r ei o G 源于 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 , 占消化道间叶肿瘤 的大部分 。普遍
接受的 GS I T的诊断概念是: 胃肠道的非上皮性 、 非肌源性、 非神
质瘤为主的观念 。
( ) S 一 GlT概 念 的提 出及 早 期 研 究
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 的限制 , 胃肠道许 多混有平 滑肌纤维或
虽然 GS I T细胞形态 多变, 排列结构多样 , 但几乎均表达 C D , 阳性 率接近 10 且 大多删 0 %, 漫强表达 , 病例 C 阳性 率 复发 D 略有降低 。 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 C 。 6 D 约 0~8 %的 0 GS IT肿瘤细胞 中 ,D C 呈弥漫 阳性表达 , D 阳性 的病例绝大多 C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的肿瘤,多数来源于肠壁内的间质细胞或胃肠道的基质细胞,属于少见的肿瘤。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的免疫状态相关,包括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干细胞以及肌纤维细胞等。
GIST的临床特征包括肿瘤的生长依赖于酪氨酸激酶(KIT)或结肠癌激酶(PDGFRA)突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实质性肿块,血液学检查中可以检测到贫血、低白细胞和低血小板等表现。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对GIST进行确诊,目前的肿瘤标记物如C-肽、胃泌素、胃动力素等并不适用于GIST的诊断。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大侵犯型或转移性肿瘤患者,还需要辅助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目前,GIST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matinib(格列卫)和Sunitinib(舒尼替尼)等。
其中,Imatinib是一种靶向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KIT和PDGFRA突变的表现,已成为GIST治疗的标准药物。
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对于不能耐受Imatinib或肿瘤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对于GIST的预后评估,国际上主要使用梅里克评分法(Miettinen criteria)和AFIP 评分法(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其中,梅里克评分法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分级和性质等因素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AFIP评分法,则是根据GIST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形态等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预后评估方法,如求生曲线、生存率和复发率等。
总之,GIS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治疗则主要以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
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有83例患者得到确诊,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重新进行切片和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CD117、CD34、SMA、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
结果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 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 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现如今胃肠道间质瘤从临床特点、病理改变、遗传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等都逐渐的越来越清晰,同时人们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分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所以胃肠道间质瘤在诊断上,逐渐的变得成熟[1]。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然后掌握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方法,这能够对临床的治疗提供靶向药物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胃肠道间质瘤开始的时候是指定与一种中性肿瘤,这种肿瘤不是平滑肌肿瘤,也不是神经鞘瘤[2]。
胃肠道间质瘤现在主要被用来表示一组特殊的肿瘤,而肿瘤能够构成胃肠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肿瘤当中也包含大部分曾经被命名为平滑肌肿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肤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
本研究主要分析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所以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选用10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为31岁到6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11.1)岁。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GIST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首先,临床症状是GIST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此外,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也会对临床症状产生影响,比如位于食管、胃底或十二指肠的肿瘤可引起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特定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再次,组织病理学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
通过组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经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核分裂指数等信息,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DOG-1等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这些都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
最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GIST的诊断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约85%的GIST患者可检测到KIT基因的突变,另外10%的患者可检测到PDGFRA基因的突变,这些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GIST的性质和预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期早日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受到了临床和病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概述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和小肠最为常见,结直肠、食管等部位相对较少。
其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生长方式。
较小的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肿瘤导致胃肠道梗阻或穿孔,出现急腹症的表现。
二、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大体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差异较大,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数十厘米。
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相对清楚,但无真正的包膜。
切面质地多较细腻,可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性,颜色可因肿瘤内的出血、坏死、囊性变等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灰白色、灰红色或暗红色。
2、组织学形态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也可同时存在两种细胞形态。
根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核分裂象等,可将其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级别。
低危型肿瘤细胞多排列整齐,核分裂象少见;高危型肿瘤细胞则排列紊乱,核分裂象较多,异型性明显。
3、肿瘤的生长方式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腔内生长、腔外生长和混合生长三种。
腔内生长型肿瘤向胃肠道腔内突出,常引起胃肠道梗阻症状;腔外生长型肿瘤主要向胃肠道壁外生长,腹部肿块较为明显;混合生长型则兼具上述两种生长方式的特点。
三、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分析免疫组化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包括 CD117、DOG1、CD34、SMA 和 S-100 等。
1、 CD117CD117 是胃肠道间质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其阳性表达率可达95%以上。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值:38HU、86HU、110HU
• S-100
强阳性
男 54岁 体检发现胃体占位3个月
CT值:32HU、55HU、60HU、65HU
(胃肿瘤及部分胃组织) 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 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 果,符合神经鞘瘤。IHC: B-catenin(-),CD117(),CD34(-),DOG-1(),KI67(3%+),S100(+),SMA(-),desmin(),ALK(-),SOX10(-)。
• 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 钡剂通过顺畅。
•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 外。
•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 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 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生长。
• 增强: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 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 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男 55岁 反复剑突下疼痛伴腹胀2周余
(近端胃)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 (GIST),肿瘤最大径7cm,侵犯 粘膜层。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瘤细胞异型性:中度异型; 具体位置: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及浆膜下层;核分裂像计数:核分 裂象25个/50HPF;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肿瘤性坏 死(+);脉管内瘤栓(+)。标本 上切端胃壁肌间查见一处胃肠道间 质瘤(最大径0.5cm);标本下切 端未见肿瘤累及。淋巴结:胃周淋 巴结(0/6)未见肿瘤累及。IHC: B-catenin(浆 +),CD117(+),CD34(+),DOG1(+),KI67(30%+),S-100(),SDHB(+),SMA(-),desmin(-), PDGFR(+);1#: CD117(+),SMA(-)。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判断进行探究。
方法:从本院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1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进行抽样,对其中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情况。
结果:在本次选取的16例患者中,其中10例为梭形细胞、2例为上皮样细胞、4例2种细胞混合型,免疫组化免中的CD117、CD34、SMA与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别为93.75%、75%、18.75%、12.5%。
结论:在目前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在充分研读HE染片后,免疫组化CD117、CD34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再结合SMA与S-100,能够更好的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鉴别判断[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16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November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Results:Among the 16 patients selected in this study,10 were spindle cells,2 were epithelioid cells and 4 were mixed cell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D117,CD34,SMA and S-100 proteins in immunohistochemical immunoassay were 93.75%,75%,18.75% and 12.5%,respectively. 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D117 and CD34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fter thorough study of HE staining. Combining SMA and S-100,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can be better improved,and it has high popularization value.[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近年来,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也就使得老年患者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
胃肠间质瘤
小肠GIST可表现为疼痛、便血或肠梗阻。 GIST转移部位依次为:腹膜、肝脏、肺、 骨。腹水不常见。国外报道肝转移发生率 15.9%~17%。国内报道为25.8%~29%。 小肠间质瘤发生肝转移的概率在各原发部 位中最高。因此多认为小肠间质瘤的恶性 程度最高,预后最差。
.
GIST的特殊类型
胃肠道间质瘤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长期以来因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 皮样肿瘤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1983年Mazur和Clark发现这组肿瘤既无神经源性 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是一种非定向分化 的间质瘤,首先提出GIST概念。近年来国内外许 多回顾性研究发现既往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 的病例,经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其中许多 属于间质瘤。国内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引入GIST概 念多在1995年以后,而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只是 在近三、四年间。
.
病理学特征 1.大体形态 :肿瘤起源于胃肠壁固有肌层。
大多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清楚的 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无明显包膜。 偶而呈分叶状或多发性,肿瘤突向腔内呈 息肉状,表面可见溃疡形成。肿物切面灰 白,实性,质韧或松脆;部分肿物呈灰红 色,鱼肉样。部分区域伴出血、囊性变、 坏死见于所有组织类型,包括良性、 恶性及不同部分的GIST(普遍性); CD117在CD34阴性的GIST中也有表达阳性 率,81%~100%(敏感性);胃肠道及其 周围区的真正平滑肌肿瘤,血管平滑肌瘤 和神经鞘瘤,CD117阳性(特异性)。因 此组织学分析可诊断GIST,免疫组化可证 实诊断。
目前认为GISTⅠ型以良性多见,Ⅱ型大多为恶 性,Ⅲ、Ⅳ型主要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7T16:28:13.54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4期作者:陈淑贞[导读]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陈淑贞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50132【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胃肠间质瘤46例,对病例资料及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
结果:46例胃肠间质瘤,组织形态学:梭形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37例(占80.4%)、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4例(占8.7%)、以两种细胞混合型的患者有5例(占10.9%)。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17阳性率为93.4%(43/46)、DOG1阳性率为95.6%(44/46),CD34阳性率为56.5%(26/46)、SMA阳性率为2.1%(1/46)、S-100阳性率为4.3%(2/46),Desmin均呈阴性,Ki-67阳性率2%-15%。
结论: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 CD117、DOG1、CD34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联合使用SMA、S-100、Desmin能帮助进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1],其生物学行为多样。
组织形态学上,胃肠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难以鉴别,故本研究对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及方法1.1资料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46例胃肠道间质瘤,其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40岁,年龄最大82岁,中位年龄61岁。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S MA
% 4 4 (
3 5 /
,丨 1 .
3
)。
C D D
7、
I
I
C
?
,
细胞 质的 弥漫强 阳 性 。
蛋 白 S- 1 00 、
SM A 则 在 般 一 情 况 下 不 表 达 ,
主 要 对 本 院 3 5 例 胃 肠 道 癯 标 本 予 以 免 疫 组 化 病 理诊 断 方 法 进 行 研
般 资 料 一
1 . 1选取年 2 Nhomakorabea0 6 1
2
月
至 20 1 8
年
7
月 本 院 外科 手 术 收 治的
35
例 胃 肠
表 S J 的 特殊 肿 痛 , 其 生 物 学 特征 以 CD 、 CD 7 表 达 为 主 , 其组 织 病 ll
例 学 主 要 表 现为 由 梭形 细 胞 、 上 皮样 细 胞 构 成 的 肿 瘤 , 可 以梭 性 细
进行 诊断 ,
并 对其病 例 资 料 进 行 回顾性 分析 。
梭 形 细 胞偶 尔 会 出 现形 态 变 异 的 情 况 其 中 上 皮 样 细 胞 偶尔 会 表 现 ,
为印戒 细胞 、
透明样 ;
梭 形细胞 偶 尔会表 现为核 端的 空泡变 性 。
临
方 2 1 .
法
床 诊断经 验 发 现 , 肿 瘤 排列 具有 多 样 性 , 可 呈 束 状 、 旋涡 状 、 编 织 状 、
为 % 7 4 .2 9
- S
1 00
,
性 芈 白 阳
为 % 2 86 .
、
情 表 蛋 在 表 阳性 牟 见 均 呈 SM A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详解演示文稿
检查方法
MR扫描常规序列
Axi: fs T2WI、T1WI、3D DE IN/OUT、
DWI、LAVA+C(动态三期、加扫延
迟期3-5分钟)
Cor: fs T2WI、MRCP、 LAVA+C Sag:fs T2WI 、LAVA+C
Signa HDx 3.0T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CT平扫:
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大多数边界清楚光整,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 多呈较均匀等密度,也可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中心多 见;少见钙化。 CT值约为30Hu。 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气液平面。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详解演示文 稿
(优选)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胃 肠 道 间 质 瘤 ( G astrointestinal S tromal 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曾被认为是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Mazur 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是一种非定向分 化的肿瘤,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瘤 ,而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 间叶性肿瘤。
二、流行病学特点
❖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
❖ 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
❖ 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儿童至老年,无性 别差异,75% 发生在 50岁以上人群
❖ 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
二、流行病学特点
GIST可发生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 分布比例:
三、临床表现及治疗
胃间质瘤标本及病理
四、组织病理-免疫组化
GIST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明确诊 断与组织分型。
CD117 强阳性 接近100%诊断率。 CD34 阳性 约60%-80%诊断率。 这是病理诊断GIST的最重要标准。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2 ~7 5 2岁 , 位 年 龄 4 中 6岁 。所 有 病 例 均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 并 具有 完 整 的 C 资 料 。病 程 1 月 至 1 T 个 O年 , 中 2例 为 其 恶 性 间质 瘤 术 后 复发 , 发 时 间 分 别 为术 后 9 1 年 。 主 要 复 、0
本组 1 7例 2 2个 病 灶 , 于 小 肠 系 膜 4个 , 网 膜 4 位 大 个 , 结肠系膜 2 , 横 个 胃结 肠 韧 带 1 , 网 膜 及 肝 胃韧 带 个 小 3个 ( 中 1 有 蒂 与 肿 块 相 连 ) 子 宫 直 肠 窝 1个 , 状 结 其 个 , 乙 肠 系膜 1 , 壁 2个 , 膜 后 间 隙 4个 。包 膜 完 整 2个 。 个 腹 蝮
源 学 说 可 以解 释 E S 的 发 生 以及 胃肠 道 内 G S 的 高 GIT IT
发 生 串 , 时 还 可 以 解 释 该 肿 瘤 免 疫 表 型 所 显 示 的 多 种 间 同
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
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良性肿瘤,两者的死亡率约为1:10。
间变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主要位于胃肠、胰腺、肝等部位。
虽然间叶源性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0%~15%,但在临床上仍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往往被漏诊或误诊。
一、病理特点间叶性肿瘤好发于胃肠道,特别是胃肠道的平滑肌,其次为小肠、胆管等。
肿瘤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直径2~5 cm,部分肿块可发生溃疡、出血及坏死。
如下:1.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梭形或囊性的肿块样结构,表面被覆有一层黏液样的上皮。
2.肿瘤细胞较少发生坏死和出血,部分肿瘤细胞排列呈树枝状或葡萄状。
3.肿瘤细胞呈核分裂象,但核分裂多属良性。
4.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间变性肿瘤可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种类型。
高分化间变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一般不向肠壁、血管、胰腺、肝脏等其他部位转移;而低分化间变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向肠壁、胰腺等部位转移的概率较高。
二、临床表现1.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胃肠道的平滑肌组织和黏液细胞肿瘤相似,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和腹部包块。
少数病人因出血或梗阻而出现腹痛、便血、呕血等症状,可伴有体重减轻、贫血,并有发热。
2.胰腺间变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非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约为10%,其中约15%发生在十二指肠,25%发生在胰腺。
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和胰腺肿瘤相似,可有上消化道症状、腹部包块、贫血、黄疸、腹水等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有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吞咽困难。
3.肝间变性肿瘤表现为腹痛、黄疸、腹胀和腹水等症状。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而出现腹痛。
部分患者可有转移性肿瘤的表现,如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和腹水等。
4.肝外间变性肿瘤可因血供丰富而产生疼痛,表现为上腹部或背部隐痛或胀痛。
5.肾间变性肿瘤可引起血尿。
大多数肿瘤都有腹痛等症状,但腹痛并不是诊断的唯一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64,例(%)
注:与对照组 比较 , P <0.05
2.2 血脂 的变化 治疗前治疗组 与对照组血脂 差异无统 计学 意义(P >0.05);治疗后 治疗组 明显改变 (P <0.05);对 照组 无明显变化(P >O.05),见表 2。
表 2 2组 治 疗 前 后 血脂 情 况 n=64,rranol/L, ±
河北医药 2008年 l1月 筮 鲞
丛
望
:
l70l
率的 比较 采用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2.1 疗 效 比较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0.6%,高 于 对 照 组 的
76.5%,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见表 1。
表 1 2组疗效 比较
参 考 文 献 1 吕文 山 ,董砚 虎 ,钱荣 立 .糖 尿病 的诊断 与分型 .中 国糖 尿病 杂志 ,
2000,8:60—61.
2 中华 医学会神经科分会 .各类脑 血管疾 病诊 断要点 .中华神经 科杂 志 ,1996,29:379—681.
3 中华 医学会神经科学会 ,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病 学术会 议 .中华 神经 科 杂 志 ,1996,29:381.
胃肠 道 问质瘤 临床 病 理 诊 断 及 鉴 别诊 断
· 临 床 研 究 ·
佟银 燕 王恩 杰
【摘要 】 目的 准确认识 胃肠道 间质瘤 (GIST),掌握 胃肠 道 间质 瘤的诊 断及鉴 别诊 断 。方 法 收集 外科手术标本 102例 胃肠道 间叶 源性肿瘤 ,其 中确诊 82例 GI 对其进行 回顾性 分析 ,重新切 片 、染 色、分 析观察 ,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 ,每例 均用 CD 、ccb4、SMA、S-100、desmin抗体进 行免疫 组化 sP 法染 色。结果 82例 GIsT占同期 消化道 间叶肿 瘤的 80.4%,其 中发 生于 胃65例 ,小肠 6例 ,结肠 2例 ,网 膜 、肠 系膜 9例 。镜 下 :梭 形 细 胞 为 主 型 63例 ,上 皮 样 细 胞 为 主 型 8例 ,2种 细胞 混 合 型 n 例 。 免 疫 组 化 显 示 CD 及 Ccb4的 PEl,}生率 分 别 为 92.7%和 76_8% 、SMA、S-1oo蛋 白 灶 性 弱 阳 性 为 13.4% 和 7.3% ,desmin均 为阴性表 达。结论 GIsr是 消化道 最常见 的间叶性肿瘤 ,结合发病 部位 ,CDu7、cD 高表达 率是 GIsr确诊 的依 据,sMA、S-100蛋 白,desmin的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 断。
4 刘捷 ,张 秀杰 ,李辉 .疏血通 治疗脑 梗塞疗 效观 察 .中华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2001,22:31—32.
5 汪 听,范薇 ,朱文炳 ,等 .颈动脉系统脑梗塞血 流动力学分析 .中国神 经精神病杂志 ,1994,20:349.
6 王俐 ,陈月琴 ,赵湘媛 ,等 .早期脑梗 塞患 者脑循 环动力 学和血 液粘 度 的研究 .临床神经病杂志 ,1996,9:112. (收 稿 Et期 :2008—03—29)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瘤;临床病理诊断 ;鉴 别诊 断
作者单位 :054000 河 北省 邢 台市,河北 省 复员 军人 医 院病理 科 (佟银燕 );河北省邢 台市第 三医院病理科 (王恩杰 )
1702
河北 医药 2008年 l1月 第 3O卷 第 11期 Hebei Medical Journal,Nov 2008,Vol 30,No.11
注 :与治疗前 比较 , P <0.01;与对照组 比较 , P <0 01, P <0.05
2.4 治疗 前后血糖 肝功能 肾功能均无 明显 变化 ,亦未见 明显 不 良反 应 。 3 讨 论
糖尿病患 者 由于高 血糖 、高血脂 、高 血压长期 对血管 壁侵
害 ,病变常 比非糖尿 病患 者严 重 ,且 易复 发。急性 脑梗 死病灶 由中心坏死 区及 周 围缺 血半 暗带组 成 。脑梗 死 的治疗 关键就 是抢救缺血半 暗带 中受 到可 逆性损 伤 的神经 元。近年 来许多 研究认 为脑梗 死形 成 的发 病机 制 主要 与 血脂 、血 液 黏滞 性有 关 。而药理研 究表 明 ],疏 血通 注 射液 不但 能 降低 血 中胆 固 醇 、低密度脂 蛋 白、甘油三酯 的含量 ,还 可降低血小 板红细胞 的 聚集性 ,消除血管内类脂 质 和纤维 蛋 白的沉 积 ,有 较强 的抗凝 溶栓作用 。加速血 流速度 ,增 加侧 支循 环 ,来 增加 缺血 区的供 血 和供氧 。同时又有 可靠 的脑保 护作用 ,使患者 临床症状迅速 改善 ,总有效 率达 90.6%,明显 高于对 照组 76.5%。脑 血管血 流动力学异常与脑梗 死发病 机理 和病 理生理 关 系的研究 越来 越受到重视 。文献报道 ,绝大多数脑梗死 患者 的脑 血流动力学 指标有改变 ,阳性率 达 88.6%_5 J。本研究 发现 ,急 性脑梗 死早 期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均有 变化 ,且病情越 重病程越短 变化越 明 显 。结果与王俐 等_6 研究 一致 。经 疏血通 治疗 后脑 血流 速度 加快 ,脑血 流量增 大 。说 明疏 血通 不 仅 对糖 尿 病脑 梗 死疗 效 高 ,还可降低 血脂 ,改善脑血流 动力 学指标 ,并可 同时根据脑血 流动力学指标可 随时调整 用药情况 。
注:与治疗前 比较 , P <O.05;与对照组 比较 , P <0.05
2.3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 治疗后治疗 组脑血 流动力 学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P <0.01);治疗前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O.05),见表 3。
表 3 2组血流动 力学检测结果 比较 n=64,i±s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I’)是 消化道 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性 肿瘤 ,以往人们依据肿瘤 发生部位 和形 态学表现将其 诊断为平 滑肌肿瘤 和神经 源性肿 瘤。 由于 GIST 的形 态多变 ,与真性平 滑肌瘤 及神 经鞘瘤 较难鉴 别 ,笔者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结合临床表现及形 态学 特点进行 回顾 性分析 ,为 准确认识 GIST,在l临床工作 中掌握 GIs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选择河北省复 员军人医院及邢 台市第三 医院 1991年 1月至 2006年 l2月收治的 102例 胃肠 道间叶源性肿瘤 外科手术标本 中确 诊的 Glsr患 者 82例 ,占同期消化 系统 间叶 肿瘤 80.4%(82/102),患者男 49例 ,女 33例 ,男女之 比为 1.48: 1;年龄 35 77岁 ,平均年龄 56岁 ;55岁以上者 48例(58.5%)。 1.2 方法 最初 病理诊 断包 括平滑 肌瘤或 肉瘤 、(恶性 )神经 鞘瘤 ,经复查存档切 片及病理 诊断无 误后 ,再 挑选瘤 细胞 丰富 的蜡块连续切片 ,每例均用 CD (酪氨酸激酶受体 )、c (骨髓 干细胞抗 原 )、SMA(平 滑肌肌 动蛋 白)、S-IO0蛋 白及 desmin(结 蛋白)5种抗体进 行免 疫组 化 sP二步 法检测 ,抗 体均 为 Zymed 公司产品 ,购 自福州迈新公司 。 1.3 危 险度分级 根 据文 献报 道提 出的标 准对 GIsT进 行分 级 :(1)高度 危 险 性 :肿 物 直 径 ≥5 ClTI和 核分 裂 像 ≥5个/50 HPF;(2)中度危险 I生:直径 ≥(3)低 度 危 险 性 :直 径 <2 cm和 核分 裂 像 <2个/50 HPF。同时结合肿瘤 细胞 有无 坏死 ,肿 瘤边缘有 无浸 润及周 围 器官有无转移等情 况…。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发生 于胃肠道 内的 GIsr大多表现为腹部胀痛 不适 ,消化道出血 ,而发生 于网膜及 肠 系膜 的病 例主要 表现 为 腹部包块 。本组发 生于 胃 65例 (79.3%),其 中低度 危 险性 22 例(33.8%),中 度 危 险 性 5例 (7.7%),高 度 危 险 性 38例 (58.5%);发生于小肠 6例 ,结肠 2例 ,网膜 、肠系膜 9例均 为高 度 危 险 性 。 2.2 病理检查 (1)大体病理 :肿瘤均位 于 胃壁和肠 壁 内多数 位于肌层 ,少数位于黏膜下或浆膜下 。向腔 内生 长者使粘膜 隆 起 ,常形成继发性溃疡 (16例)。另一些肿瘤 向外 向浆膜下生长 形成 网膜 或肠 系膜 肿 块 。肿 物 多 呈 圆形 或 椭 圆形 ,直 径 1.5~ 17 cm,切面灰 白、灰红 或暗褐 色 ,实性 质韧 ,恶 性者 质地 细腻 , 鱼肉样 ,出血囊性变伴坏死。14例周 围组织有不同程度 的粘连 和浸润 ,4例术时有肝转移 ,3例淋 巴结转移。 (2)镜检表 现为 2 种基本 的细胞学类 型 :梭 形细 胞和上 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