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_病理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4 0 7 4 2 ( 2 0 1 3 ) O 2 ( c ) 一 0 0 9 6 — 0 2
胃肠间质瘤(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 a l t u mo r , G I S T ) 是临床常见 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 起源于胃肠道 c a j a r 细胞或间质干细胞【 “ 。 其有 较高的复发率和转 移率 , 恶化程度较高 , 临床预后不 良。为 r 探 讨 胃肠 问质瘤 (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 a l t u m o r s , G I S T ) 不 同部 位的病理 学特征 , 分析影 响其预后 的相关 因素 。该组研 究通 过
1 1 一般 资 料
有关 , 经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 0 5 ) 。
表 2 分析肿瘤部位与肿瘤恶性 程度的关 n ( %) 】
患者中男 1 7例 , 女1 3例。 年龄 2 2 ~ 7 3 岁, 平均年龄为( 4 8 . 5 ±
3 . 4 ) 岁。 肿瘤直径为 1 — 3 2 c m, 平 均为中位大d x ( 7 . 1  ̄ 0 . 6 ) c m。 肿瘤
表 1 分析肿瘤部位与肿瘤直径的关 n ( %) 】
对漯河医学 高等专科学 校第 附属 医院 2 0 1 0年 1月一2 0 l 2年
1 月经病 理诊断确诊 的 3 0例 G I S T患者, 不 同肿瘤部位的肿瘤病 理特 征的研究 , 来分析其病 理学 特点 , 现分析报道如下 。
发病部位 : 胃2 l 例、 小肠 4例 、 结直肠 2 例、 食管 3 例。 根据 N I H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02-24T14:52:32.5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作者:唐艳春[导读] 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唐艳春河池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广西河池 5472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
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
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于消化系统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通常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其好发部位则是胃与小肠。
以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学表现为依据,可将其进行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分类。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变的形态,就很难去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真性平滑肌瘤。
本研究对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便能从理论上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其中有43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56岁,最大为86岁,年龄平均为(67.78±4.12)岁。
①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以胃肠道间质瘤经病理活检所确诊,并具备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排便不畅、贫血等临床症状和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患者的排除标准为:与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合并,而且不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方法采取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抗体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查全部患者,检测则以免疫组化 SP 二步法完成,从迈新公司购入试剂。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
结论老年人的gist 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组织细胞学形态1.2 方法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显低于干预前(P<0.05)。
提示有效的干预手段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FAA的不良反应与年龄、基础疾病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越高[9-10]。
即便如此,FAA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对诊断眼底疾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全身无力等。
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1]董红梅,赵秉鑫,朱岩,等.“二步试敏法”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3):132, 134.[2]孙燕,罗向霞,苏兰萍,等.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检查方法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00-1002.[3]赵汝君,万金兰.国产和进口荧光素钠在眼底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5,5(1):546-548.[4]张红,王丽.眼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2(8):1809-1811.[5]周雯.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J].当代医学,2016,22(26):113-114.[6]张琳.山西某眼科医院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23(5):2826-2827.[7]沈汉斌,王波,王笑君.荧光素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1):206-208.[8]马敏康,朱勇,吕小琴.413例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8,5(3):296-299.[9]朱明宇,常玮,廖筑秀,等.荧光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2):13-17,41.[10]王霞.荧光素钠注射液用于眼底血管造影导致药品不良反应4例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7):645-647.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韩绘宇(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南株洲412000)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
胃肠道间质瘤3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CH ENG Yi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t h e
P e o p l e ’ s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g r a o , S h a n g r a o 3 3 4 0 0 0 , C h i n a )
关 键 词 :胃肠道 间质瘤 ; 病理诊断 ; 病理分级
中图分 类 号 : R 7 3 5 ; R 4 4 6 . 8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8 1 9 4 ( 2 0 1 3 ) 0 3 — 0 0 0 7 — 0 3
G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u mo r s : A Cl i n i c a l a n d Pa t h o l o g i c a l
S MA , D e s , a n d K i - 6 7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i m 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 P V- 9 0 0 0 me t h o d ) i n s u r g i c a l s p e c i m e n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b 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M e t h o d 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D 1 1 7 ,CD3 4 ,S一 1 0 0 ,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廇(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行he切片观察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本组gist 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伴有上皮样细胞,细胞呈漩涡状、栅栏状、巢状排列。
免疫组化结果:30例中cd117阳性29例(96.6%),cd34阳性25例(83.3%),vim阳性20例(66.6%)。
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应根据临床大体病理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做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胃间质廇(gist)为一种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117)和cd34,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具有特殊性。
由于gist的形态多变,在生物学行为上判断尚有困难。
总结30例gist患者的病历,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胃肠间质廇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1.5:1,年龄32~75岁,平均55.2岁。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腹痛18例,贫血6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包块10例。
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方法:30例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间质瘤组织,he染色,病理确诊后再切白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标记(标记物cd117、cd34、vim、s-100及sma)检查,方法及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分析瘤体的大小、部位、包膜及周围淋巴结情况。
结果一般情况:本组30例gist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胃19例(63.3%),十二指肠2例(6.6%),小肠7例(23.3%),结肠2例(6.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n=64,例(%)
注:与对照组 比较 , P <0.05
2.2 血脂 的变化 治疗前治疗组 与对照组血脂 差异无统 计学 意义(P >0.05);治疗后 治疗组 明显改变 (P <0.05);对 照组 无明显变化(P >O.05),见表 2。
表 2 2组 治 疗 前 后 血脂 情 况 n=64,rranol/L, ±
河北医药 2008年 l1月 筮 鲞
丛
望
:
l70l
率的 比较 采用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2.1 疗 效 比较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0.6%,高 于 对 照 组 的
76.5%,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见表 1。
表 1 2组疗效 比较
参 考 文 献 1 吕文 山 ,董砚 虎 ,钱荣 立 .糖 尿病 的诊断 与分型 .中 国糖 尿病 杂志 ,
2000,8:60—61.
2 中华 医学会神经科分会 .各类脑 血管疾 病诊 断要点 .中华神经 科杂 志 ,1996,29:379—681.
3 中华 医学会神经科学会 ,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病 学术会 议 .中华 神经 科 杂 志 ,1996,29:381.
胃肠 道 问质瘤 临床 病 理 诊 断 及 鉴 别诊 断
· 临 床 研 究 ·
佟银 燕 王恩 杰
【摘要 】 目的 准确认识 胃肠道 间质瘤 (GIST),掌握 胃肠 道 间质 瘤的诊 断及鉴 别诊 断 。方 法 收集 外科手术标本 102例 胃肠道 间叶 源性肿瘤 ,其 中确诊 82例 GI 对其进行 回顾性 分析 ,重新切 片 、染 色、分 析观察 ,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 ,每例 均用 CD 、ccb4、SMA、S-100、desmin抗体进 行免疫 组化 sP 法染 色。结果 82例 GIsT占同期 消化道 间叶肿 瘤的 80.4%,其 中发 生于 胃65例 ,小肠 6例 ,结肠 2例 ,网 膜 、肠 系膜 9例 。镜 下 :梭 形 细 胞 为 主 型 63例 ,上 皮 样 细 胞 为 主 型 8例 ,2种 细胞 混 合 型 n 例 。 免 疫 组 化 显 示 CD 及 Ccb4的 PEl,}生率 分 别 为 92.7%和 76_8% 、SMA、S-1oo蛋 白 灶 性 弱 阳 性 为 13.4% 和 7.3% ,desmin均 为阴性表 达。结论 GIsr是 消化道 最常见 的间叶性肿瘤 ,结合发病 部位 ,CDu7、cD 高表达 率是 GIsr确诊 的依 据,sMA、S-100蛋 白,desmin的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 断。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论文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20世纪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主要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但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并不是具有平滑肌的电镜及免疫表型特点,缺乏特异性细胞分化,于是提出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一概念,本文通过11例gist的光镜水平的详细观察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文献复习,以进一步学习gist的形态学特点和良、恶性诊断标准。
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1995年1月—2010年10月间的诊断的11例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gist的手术标本,其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结肠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呕吐、或超声检查发现肿块。
2 结果2.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36—74岁,男性7例、女性4例。
临床常见症状为大部为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表现无特异性。
2.2 病理检查肉眼观察:肿物直径在3.0—12cm,切面编织状或鱼肉状,部分可见出血或坏死。
组织学观察: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形态主要以长梭形细胞为主,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可见核端空泡;或长梭形,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或栅栏状或轮辐状排列。
另一种由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呈弥漫状排列。
2.3 免疫组织化学 11例gist中cd34阳性表达8例、vimentin 阳性表达10例,cd117阳性表达9例、actin阴性表达10例、s-100阴性表达9例。
3 讨论 gist属比较少见的肿瘤,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
gist 过去是依据光学显微镜下出现类似平滑肌样结构而诊断的,但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电镜对这类肿瘤的检测,认为过去经典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中具有典型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病例不足50%,而且每例肿瘤的免疫表型是多种多样,因此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胃肠间质瘤中有重要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3 讨论 3. 1 GISIs的分型与组织学良恶性的关系
本研究证实 GI S Is 非单一分化的肿瘤, 具有多向分化,大多数 GI SIs 向平滑肌分化 43.8%, 未分化 25%, 另一些为双向分化 18.8% 和 神经分化12.5%。本研究中G ISIs分为 4个亚型:Ⅰ型为向平滑肌分化; Ⅱ型为向神经成份分化;Ⅲ型为向平滑肌和神经成份双向分化;Ⅳ型为缺 乏向平滑肌和神经成份中任何类型分化,即未分化型。
C D34 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是区别 GISTs 为平滑肌或神 经源性肿瘤的重要标记物[3]。本文有 22 例 CD34 阳性表达占 68.8%。 H H F- 35 是平滑肌最为敏感的标记物。Ⅱ型 GISTs 是具有神经分化 的肿瘤,镜下可见细胞呈栅状和旋涡状排列,S- 100 可阳性表达,同时 表达 C D34。Ⅲ型中具有神经和平滑肌分化的特点,S- 100 可表达阳 性, 且表达 CD34。Ⅳ型中缺乏神经和平滑肌分化, 仅表达 Vimentin, CD34。 参考文献 [1] R osai J ,Ack emen LV, et al.A ck man ’s sur gical path ology [J ].
中外医疗 2008 NO.24 CHINA F O REIGN MED ICAL T REAT ME NT
交流园地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贾小丽 (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 STs)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 对32例GI STs进行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 观察其临床
S e. L o u is :M o s b y , 1 9 9 6:6 4 5 ~6 4 7 . [2] Stan ley R ,Lau r i A .M es en ch y mal tumo ur s o f th e st omach .
胃肠道间质瘤_病理
胃肠道外间质瘤 (EGIST)
消化道以外的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 等处亦可发生与GIST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特征类 似的肿瘤,称为EGIST。 诊断EGIST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明确该肿瘤与消化道 无关,尤其是需除外原发于消化道主要向浆膜外生长者。 EGIST 约占 GIST 的 2.4%, 以交界性及恶性病例多 见,发生于腹腔者多于腹膜后者。
+
-
+
+ -
+ +/-
+/+ +
-/+
+ b-catenin
黑色素瘤
梭形细胞癌
+/-
-
-
-
+
HMB 45 Melan-A
Kratin
GIST的治疗
手术切除是GIST 的主要治疗手段 GIST 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当前化疗药物的 单药有效率均< 10 %
STI571 现已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用于GIST 的治疗,成为公认的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或复发 的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使得GIST的治疗进入了 分子靶向时代。
有时候病理报告的危险度评估并不确 切
要求病理医生必需做到:CD117+DOG1,肿瘤大小及
核分裂像
希望临床医生做到的事情:熟悉危险度评估表格,
根据病理提供的参数、 结合临床和术中情况进行评估
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CD117 CD34 Desmin MSA S100 Other
胃肠间质瘤
平滑肌瘤 神经鞘瘤 孤立性纤维瘤 纤维瘤病
GIST靶向治疗后的改变
大多数病例瘤细胞密度降低
纤维化、组织细胞核炎症细胞反应 极个别病例可向横纹肌肉瘤转化
胃肠道间质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
GS s 的确诊率也逐年增 加。在免疫 组化 和电子显 微镜 尚 IT )
未广泛应用之前 , 相当数量 的具有平滑肌方 向分化 的问 叶性
2 1 眼观 .
3 3例 标本 中 胃镜 活检标 本 3例 , 术标 本 3 手 0
肿瘤 被认 为是平滑肌瘤 、 滑肌 肉瘤或 神经鞘瘤 。GS s 平 IT 是
肠 1例 ( .3 ) 腹 后 腔 1例 ( . 3 ) 盆 腔 1 例 30% 、 30 % 、
( .3 ) 3例 G S s 本均 采用 1 % 中性 福尔 马林 液 IT 标 0
固定 , m厚切 片。均进行 HE和 s 3 P法免 疫组 化染 色 , 免
一
例 。3 0例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物直径 15~ 0c . 2 m。切 面多呈 灰 白色 、 中 , 肉状 , 伴有 出血 、 死。伴有 出血 、 死 质 鱼 常 坏 坏
组 独立 起 源 于 胃肠 道 间 质 干 细 胞 的肿 瘤 、 有 梭 形 细 胞 、 含
上皮样细胞 或同时含有两种 细胞 并表达 C 17蛋 白的间叶 D1 细胞肿瘤 J约 占胃肠问 叶性 肿瘤 的 8 % 。本 文对 确诊 的 , 0
一
皮样细胞或两种 细胞 可 同时出现 于同一肿 物 中。根 据两种 细胞 占据的多少 分为梭形 细胞 型、 上皮样细胞型以及混合细
胞型。3 3例 中梭形 细胞 型 2 3例 (9 7 %) 上皮样细胞 型 3 6 .0 、 例 (. 9 、 90 %) 混合 细胞 型 7例 ( 12 % ) 2 . 1 。原发性 G S s的 IT 危险程度的分级 主要 根据 肿瘤 大小 和核 分裂 象进 行 , 照 参
・
8 6・ 0
临床 与 实验 病 理 学杂 志
35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核 分 裂 >5 5 HP 、 瘤 >5m; 瘤 坏 死 、 异 型 明 显 、 胞 丰 /0 F 肿 c 肿 核 细 富 、 皮 样 细 胞 呈 细 胞 巢 或 腺 泡 状 排 列 ; 定 恶 性 : 有 二 项 潜 上 肯 具
胃肠 问 质瘤 ( at its n l t ma tmo , S 是 一 组 独 g s onet a sr l u r GIT) r i o
且两 种 细 胞 成 分 常 出 现 于 同 一 肿 瘤 中 。长 梭 形 细 胞 与 平 滑 肌
立 的 发 生 于 胃肠 道 管 壁 , 源 于 原 始 间 叶 细 胞 非 定 向 分 化 的 一 来 种表 现 为 不 成 熟 梭 形 细 胞 或 上 皮 样 细 胞 肿 瘤 。 笔 者 对 3 5例
第 3 4卷
第 3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右江 民族 医学 院学报
J u n l fYo j n e ia ies yf rNain l is o r a ui gM dclUnv ri o t ai e o a t o t
Vo . 4 No. 13 3
21 0 2年 6月
J n. 0 2 u 2 1
3 5例 胃 肠 道 间 质 瘤 临 床 病 理 分 析
夏 智 。 士 娟 袁
( 苏省 睢宁 县人 民 医院病 理科 , 苏 睢宁 2 2 0 E—ma :i h2 1 1 @ 1 6 cr ) 江 江 12 0 i xa i 1 1 2 .o l z 0 n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胃肠 间质 瘤 的临 床 病 理 及 免 疫 组 化特 点 , 而提 高 对 胃肠 闻质 瘤 的 认 识 。方 法 对 3 从 5例 胃肠 道 间 质 瘤 进 行 组 织学 观 察 及 应 用 免 疫 组 织化 学 染 色 C l 、 D 4 S Dl7 C 3 、MA、 S一10 Vi N E A t 0 、 m、 S 、 ci 其 的表 达 。结 果 胃肠 n在 间 质 瘤 约 5 .3 (8/ ) 生 在 胃 ,1 4 %( 1/ ) 生 于 小 肠 , .7 ( 3 ) 生 于 大 肠 ,.7 3/ ) 生 在 食 管 。 14 % 1 3 发 5 3 .3 1 3 发 5 85 % 3/ 发 5 8 5 %( 3 发 5 根 据 免 疫 组 化 分 型 分 为 : 滑 肌 分 化 型 占 4 .6 1 5 、 经 分 化 型 占 1 .4 ( 3 ) 双 向 分 化 型 占 1 .3 ( 平 2 8 %( 56 ) 神 7 1 % 6/ 、 5 1 4 % 4/ 3 ) 未 分 化 型 占 2 .7 1 3 ) 免 疫标 记 C 1 、 D 4在 胃肠 间 质 瘤 中 的表 达 率 分 别 为 9 , 3 (2启 ) 7 .9 5、 8 5 %( 0/ 。 5 Dl7 C 3 1 4 % 3 5 、4 2 % (66 ) 免疫 组 化 检 测 与 间质 瘤 良恶 性无 关 联 性 。 主 要 根 据 L wn提 出 的标 准 判 断 。 结 论 问 质 瘤 是 胃肠 道 最 常 见 2 5 。 ei 的非上皮性 肿瘤 ; 其光镜下形态相似 , 免疫表型呈异源性, 但 需根据免疫组化结果 与平滑肌等肿瘤相鉴别。C 1 、 D 4 D17 C 3 对 诊 断 胃肠 间质 瘤 有 重 要 意义 。 关 键 词 : 胃肠 道 间质 瘤 ; 疫 组 织 化 学 ; 理 诊 断 免 病 中 图 分 类 号 :R 3 75 文 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5 1 (02 0 ~0 5 0 0 1 87 2 1 )3 32— 2 di1 .9 9 i n 10 —5 1 .0 2 0 .5 o:0 3 6  ̄.s .0 1 8 7 2 1 .3 0 4 s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与预后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与预后临床病理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组织学形态呈梭形的细胞、上皮细胞、多型性细胞的肿瘤位于肠道间。
它起源于胃肠间质星形胶质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肿瘤一般发生在肠系膜、网膜、腹腔软组织上。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球年发病率有10万之多,我国近几年也呈有上升趋势。
1. 资料本组资料: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5例。
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
年龄均在40岁以上,男女比例均衡,无明显差异。
肿瘤位于胃部有20例、小肠12例、食管3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2.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方法胃肠道间质瘤(GISTs)简单分为良性、恶性两大类。
恶性指局部细胞明显变异,其肿瘤直径大于10厘米。
组织坏死。
有的还出现溃疡症状。
恶性肿瘤风险性分级标准如下图(1)3. 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病理分析在绝大多数标本中,胃肠道间质瘤直径在1cm~20cm之间。
呈局限性生长,边界清晰。
病变多位于肌壁内,胃肠粘膜下层。
大多数没有包膜,偶见假包膜,体积过大的肿瘤会发生囊性病变,有的还会穿透穿透粘膜形成溃疡。
临床上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体积较大,肿瘤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棕色。
质地坚硬,粘膜面如果有溃疡形成,常见有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等情况发生。
本组35例患者:其中伴肿瘤直径小于2cm 18例为良性肿瘤,约占51%,肿瘤直径2-5cm 15例为低度恶性肿瘤,约占42%,其中2例肿瘤直径大于15cm为高度恶性瘤,约占5.7%。
4. 疾病预后一般来说不同类型胃肠道间质肿瘤存在部位不同,大小、核分裂像、肿瘤术中是否完整切除、突变类型都与肿瘤的预后相关。
随着胃肠道间质瘤(GISTs)新分级标准逐渐被临床医师的认可与采纳,肿瘤出现的位置成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胃的间质瘤比其他部位的间质瘤预后要好很多,根据多年的临床医师的经验总结KIT外显子9和外显子11突变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术后复发率尤其高。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专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夏鸣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200)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通常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人群主要为男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由于这些部位对放疗和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治疗主要运用手术切除的手段。
但是从生物学行为来看,肿瘤有良性,也有恶性,对肿瘤的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使得病理学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有着较多的优点,比如,有着更为方便的检测,更为便利的量化等。
危险度分级,在对预后判断和对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对其进一步分析。
1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在1941年Golden等研究者在小肠处发现一组肿瘤,对其进行了组织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这组肿瘤与平滑肌组织学特征有相似之处。
研究者认为该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将其描述为“平滑肌瘤”这一名称。
1983年,Mazur等研究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
在不断深入研究下,2011年,Bozzi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形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
从中得出,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有造成影响的可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2.1 胃肠道间质瘤大体病理学特征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大概占到65%,小肠发生的可能性大概能够占到25%,而在结直肠发生的概率大概是5%~10%,在食管发生的概率大约小于5%。
相关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还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膀胱、胆囊等处,但是这些地方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部分情况下,肿瘤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结节状突起,其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可出现出血、坏死、黏液变、囊性变,能够炎性粘连周围组织,或者直接浸润周围组织。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像癌症的疾病,这种疾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几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噩梦,虽然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及癌症等,但是这种疾病的病痛程度丝毫不亚于癌症,治疗起来也非常的困难,要治疗首先要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所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
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
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
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
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3]。
CD 3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内皮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它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CD 34在60%~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阳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仅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轻度的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典型肌肉的中间丝蛋白)及S - 100 (神经标志物)一般阳性率分别是30% ~40%、1%~2% (仅见于局部细胞)及5% ,均没有诊断的特异性。
44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44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复习4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及其免疫表型。
结果:4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23 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2 岁,临床多表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
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
免疫组化表型:CD117 阳性37例,CD34 阳性34例,DOG-1阳性35例,Ki-67 阳性7例,。
结论:GIST 可发生于全消化道,最常见发生于胃和小肠,其次是结直肠,食管占,极少数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
CD117、CD34及DOG-1 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依据。
GIST 的临床风险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密切相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its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44 cas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were reviewed,and the histological morphology and the immune phenotype were observed.Results:among the 44 cases,23 were male and 21 were female.The average age was 55.2 years old.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abdominal pain,abdominal distension,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bdominal mass,and so on.Cells from the spindle cells and epithelioid cells.CD117 positive in 37 cases,CD34 positive in 34 cases,DOG-1 positive in 35 cases,Ki-67 positive in 7 cases,.Conclusion:GIST can occur in the whole digestive tract,most commonly occurred in the stomach and the small intestine,followed by colorectal,esophageal,very few can occur in the mesenteric and retroperitoneal.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117,CD34 and DOG-1 was the most valuabl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GIST.The clinical risk of GI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umor size and mitotic figures.Keyword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immunohistochemistry;CD117;CD34;DOG-1胃肠道间质瘤(GIST)GIST 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细胞的肿瘤[1],在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为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6
A
17
光镜特点
大部分病理学者根据GIST光镜下的细胞形态及所占比重将其分成三类 :
①梭形细胞为主型( 70% ) ②上皮细胞为主型 ( 20% ) ③混合细胞型 ( 10% )。
在不同部位,GIST细胞的类型所占比例亦不同。
A
18
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可呈束状交叉、漩涡状、器官样、栅栏状、 巢索状及假菊形团样.
✓ 男性稍多于女性
✓ 原发部位 -胃59.1% -小肠32.2% -结直肠5.2% -食管1.1% -其他2.4%
3.5% 5.2% 其他* 结直肠
59.1% 胃
32.2% 小肠
*包括食管,肠系膜,腹膜后
A
10
GIST的临床表现
常无症状, 偶然发现,随肿瘤体积增大症状明显
症状:症状和体征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如果有 症状,平均持续时间4-6个月
A
7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D34与胃肠间质瘤
✓ CD34的基因位于1q32
✓ CD34分子为type I transmembrane cell surface glycoprotein,分 子量为110kd
✓ CD34功能尚未完全了解,已知与细胞粘附有关
✓ CD34 表达于:造血干细胞,GIST,上皮样肉瘤血 管内皮细胞、血管 周细胞及其肿瘤
因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ICC或向ICC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幼稚干细 胞)。
A
5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c-KIT活化 ✓ PDGF-R BCR-ABL融合蛋白 ✓ 染色体臂1p、14q、22q缺失 ✓ 恶性的还有9p缺失,8q、17q 等扩增
A
6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KIT与胃肠间质瘤
A
8
GIST的流行病学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每年发病率为 2/10万,按此计算,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 20000-30000例之间。美国每年新发3000-6000例, 平均5000例,主要的发病人群在60-80岁,无性别差异。
A
9
GIST的流行病学
✓ 大多数病人年龄在60、70岁年龄组,平均年龄60岁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A
1
GIST概念的变迁
GIMT是指胃肠道所有非淋巴,非上皮的软组 织肿瘤,包括GIST、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 瘤以及少见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脉管、脂 肪源性肿瘤等。
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是消 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诊 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
c-kit基因是HZ4猫科肉瘤病毒kit癌基因的同源物,位于人染色体 4q12-13。c-kit是白色斑点显性基因的等位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其产物 是III型酪氨酸激酶,编码145 kD的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后者 即c-KIT受体。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Cajal细胞都表达c-kit,黑色素细胞、 生殖细胞及造血干细胞也有表达。
A
28
• Ki-67 • 在各病例之间差异很大 • 大多数GIST<10% • 尚未作为危险度分析的参考因素
GIST特指胃肠道间叶肿瘤中c-kit基因蛋 白表达阳性,组织学呈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肿 瘤。
A
4
GIST的组织起源
✓ Cajal 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 ICC)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 肌间神经丛中,在胃肠道壁形成复杂的细胞网络;能调节肠蠕动,调节神经和 平滑肌的神经传达,故又称为胃肠道起搏细胞。 ✓ 其与GIST肿瘤细胞有着共同的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 均有KIT、CD34和波 形蛋白(vimentin)阳性染色。 ✓ 但也有不向任何方向分化、完全是未分化的GIST,部分病例表达肌性标记。
•
抗体
• CD 117
• DOG-1
• CD 34
• Desmin
• Actin (SMA)
• S100
阳性率
95% 90% 80% 2%
40% 5%
A
27
免疫组化表型
• • CD117(+)、DOG-1(+) • CD117(-)、DOG-1(+) • CD117(-、DOG-1(-) • CD117(+)、DOG-1(-)
A
13
大体特点
在食管及胃肠道,小的肿瘤常位于管壁内,大的肿瘤可向周围膨出肿 瘤常被描述为有薄的囊状界限,切面呈鱼肉状或褐色、灰红及斑驳样外观 , 可伴坏死、囊性空腔与出血改变 ,中央可有黏液变。
胃肠外肿瘤呈结节或多结节状,切面鱼肉状或褐色,易碎,有的伴出血、 坏死、囊腔形成。
A
14
A
15
Your Topic Goes Here
✓可触及的腹部包块(38%) ✓不明胃肠隐痛或不适(40%) ✓胃肠出血 (30%) ✓贫血 ✓厌食, 体重减轻,恶心呕吐,乏力 ✓急性腹腔内出血或穿孔
A
11
胃部病变内窥镜表现
A
12
GIST的病理诊断
GIST是病理学诊断名词,用非组织学检查手 段不能明确诊断。而GIST的病理诊断需根据特定 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确定,两者缺一不可。
1998年
GIST的分子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发现大部分GIST表达c-
kit基因蛋白KIT(CD117),c-kit基因有功能获得性突变,并与GIST
组织的发生和细胞增殖有关,是GIST的特征性表现。在此前后,又发现
GIST 多数表达CD34而平滑肌瘤却不表达,GIST的概念故而发生了重
大改变。
A
3
GIST概念的变迁
A
2
GIST概念的变迁
1980年以前 胃肠道的间质瘤=平滑肌肿瘤
1983年
随着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 Mazur和Clark
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
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
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GIST 。
梭形细胞往往呈交叉束状、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 ;上皮样细胞则 多以弥漫片状、巢索状排列为主。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性变、胶原化、黏液变和团丝样 纤维,后者为间质内团块状嗜伊红性物,电镜下其横切面呈纱线团样。
A
19
A
20
A
21
A
22
A
23
A
24
A
25
A
26
免疫组化特征
以CD117(酪氨酸激酶受体 ) 和DOG-1、CD34最具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