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唐太宗和大唐盛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简介:姓名、出生背景、继承皇位等。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唐太宗产生好奇心。

观看唐太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形象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会成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第二章:唐太宗的治理理念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分析唐太宗的治理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治理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改革制度等。

唐太宗的政策:减轻赋税、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发展。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唐太宗的文化建设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贡献。

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文化建设:推广儒学、修建学校、鼓励文学艺术等。

唐太宗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理解其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展示唐太宗的诗歌、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化成就。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4.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和战争策略。

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击败突厥、征服高丽、扩张疆域等。

唐太宗的战争策略:和亲政策、分化敌人、灵活用兵等。

4.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其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观看唐太宗的战争地图或战争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战争策略有直观的认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安全和稳定。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认识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 教学卡片或历史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a.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b.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c.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并分析这些理念在当时的实践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具体政策,如“贞观之治”、“括户政策”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进行总结,强调他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国家迅速走向繁荣富强。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智慧和品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内涵。

2. 唐太宗时期文化成就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治国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经验和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出生、继位、治国等。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选拔贤能、重视农业、加强军事等。

3. 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

4.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包容宽厚、奖惩分明等。

5. 唐太宗的军事才能:统一中国、抗击外敌等。

6. 唐太宗的外交策略:和亲政策、友好交往等。

7. 唐太宗的民生政策:减轻赋税、关心民生等。

8. 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

9.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等。

10. 对唐太宗的评价和启示: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中得到的启示,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继位过程以及他的政治智慧。

3. 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讲解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4. 探讨唐太宗的文化成就:介绍唐太宗时期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示大唐文化的繁荣。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第 2 页第 3 页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第 4 页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 5 页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友好接待外国使者;•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一、玄武门之变(阅读)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3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3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唐朝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唐朝自身博大而自信的胸怀,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令人永远缅怀和礼赞的绝响。

唐文化不仅滋润着中华文化,而且还惠及四方,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这一切都必须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立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密切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贞观之治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材正是从政治统治思想与经济、文化、民族与对外政策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及影响。

学习历史人物,除了解其活动及产生功绩外,还应进一步学史明智,并从历史人物身上借鉴一些优秀的品质。

在历史学习能力方面,要能够根据史料学习历史,并能初步学会对历史人物如何进行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及表现、分析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评价唐太宗的功过。

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唐太宗的个人优秀品质、认识制度对人的影响、坚持民族平等和国家开放等。

教学思路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重点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尤其是民族政策,本课的难点是认识贞观之治及评价唐太宗。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必须通过大量的史料才能再现,这也就是论从史出,而教材的编写也正是建立在史料和史学家研究的基础之上。

现在历史考试也大量使用材料,这一点在选修学科上尤其明显。

所以本课也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制作课件,以唐太宗的话揭示其治国思想,以其活动体现措施,同时结合唐太宗自己及后人的评价深化对贞观之治乃至唐太宗本人的认识,进而得出自己的评价,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和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但历史只是无言之师,历史的智慧体现在哪?不在大的历史观上,恰恰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之中,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和感悟。

本课设计以玄武门之变的换位体验感悟制度的影响,以突厥不愿北归的细节感受开明民族政策导致的民族情感和团结等,并自然由此得出一些历史的认识。

教学设计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在封建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理解开放与包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既然将唐太宗界定为古代杰出政治家,讲授的重点必然是他的主要作为。

学生只有通过对他主要作为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学生一般只知道反映唐太宗治国之道的一些故事,但对故事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和界定往往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而以史为鉴,将历史启示与现今社会联系起来一向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

因而将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课前布置,开展一次“我是警察”的活动。

调查一起因评价玄武门之变而引发的争论案件,当事人分别为唐代人、宋代人、清代人,回顾必修3所学知识,填写案件情况分析表,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其在展示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请学生搜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并进行简要介绍。
此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对唐太宗时期史实的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唐太宗个人品质、政治才能的准确把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评价唐太宗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举措?”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如:
1.唐太宗如何通过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2.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3.唐太宗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唐朝的国际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首先,我会详细讲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包括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我会强调唐太宗的改革举措,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法制建设等,以及这些举措对盛唐伟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探讨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认识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含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戒奢以俭”、“任人唯贤”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如“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与当代中国的一些治国理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小组研究:分组让学生研究唐太宗治国策略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七、课程思政1. 结合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敬业、诚信、友善等。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包括研究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2.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以及他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分析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统治成就。

2. 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教学难点:1.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唐朝的建立。

2.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呢?第二章: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1. 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和家族传承。

2. 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历程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第三章: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1.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

2. 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改革税制、加强中央集权、繁荣经济等。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1. 讲述唐太宗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如打败突厥、征服高句丽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成就1. 介绍唐太宗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如提倡儒学、编纂《隋书》等。

2. 讲述唐太宗与著名文化人物的交往,如王羲之、杜甫等。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第六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1. 分析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改革科举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等。

2. 讨论唐太宗政治改革对唐朝社会和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1. 介绍唐太宗如何通过改革税制、扶持农业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

2. 探讨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民间繁荣和国力增强的作用。

第八章:唐太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1. 讲述唐太宗如何通过开放政策促进文化交流,如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2. 分析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如长安城的国际影响力等。

第九章:唐太宗的晚年与去世1. 描述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生活变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认识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

3. 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唐太宗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

2. 如何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4.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主要成就和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效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和当时的文臣武将,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深入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决策过程。

2. 开展小组辩论,正反双方辩论唐太宗是否是千古一帝,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学习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唐太宗的基本生平、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看是否能准确理解并分析相关史料。

高中历史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4
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创贞观之治。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课堂演练
1.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太宗
1、功:
总结经验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节俭自律,厉行法制
民族和睦,关系融洽
对外交流,播盛唐气象于世界
2、过:
晚年过失,滋生享乐。
3、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唐太宗在纳谏,用贤、克制个人生活欲望等方面做出了表率。他还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所以,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也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民族战争是支流,民族友好往来是主流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三、“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的概念
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2、虚怀纳谏,知人善任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代政治家、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唐太宗重用魏征,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他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直言无隐。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学案

一、选择题
1~5 BDADC 6~10 BBABA
二、非选择题
11、(1)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全然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爱护开创不久的基业,幸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大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显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息边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形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如此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教案教学时刻:4月26 主备人:马学国授课人[教学目的]1、把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明白得“贞观之治”局面显现的缘故、表现和阻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阻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阻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怀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聪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阻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把握重大历史人物评判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缘故、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阻碍和对世界的阻碍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闻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养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观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显现、促进民族团结和进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差不多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判方向。

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旧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显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

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

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一、学生自学、发觉问题(1)“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3)如何评判唐太宗?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一)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二)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①缘故: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功勋显要,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威逼。

李建成要保住太子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民。

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

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

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觉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

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

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

这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三)、“贞观之治”1、概念和性质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进展,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缘故(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进展。

(5)对外关系方面: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进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进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进展,尚需要联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5)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能够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要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进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显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取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进展。

(6)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舞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阻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加了多元的色彩。

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专门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4、阻碍与评判: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形成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制度、用人政策和民族政策等一直阻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的连续进展和“开元之治”鼎盛局面的显现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全然目的在于爱护封建王朝,力求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差不多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宽敞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评判唐太宗评判古代政治家的一样方法: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进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抵抗外来入侵;唐太宗自己评判:“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历史评判:功大于过。

晚年少于纳谏,大修宫殿,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封建社会走向强大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表达出来。

贞观十年,魏征发觉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说,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

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奢侈现象: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峻白费现象。

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合作探究1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情况是否带有普遍性?提示:带有普遍性。

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纳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

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显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确实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然而,关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判。

合作探究2综合归纳概括唐时期的对外交往缘故及特点(1)对外交往发达的缘故:①中央集权巩固,有稳固、统一的政治环境;②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领先于世;③对外政策比较开放;④对外交通发达;⑤唐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特点:①盛况空前,政府使节、民间往来频繁,技术交流、经贸往来加强;②对外交往差不多不限于一样性的交往,而是唐朝担负起培养人才和经济交流中心的角色;③对外交往的空间范畴大大扩大,东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都与中国有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④海路和陆路同时发达起来,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从以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的转折点;⑤兼容并蓄,广泛吸取和容纳外国新奇事物,对外来宗教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⑥对外交往阻碍深远,唐对日本、朝鲜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阻碍,同时通过大食将唐文化传到西方。

合作探究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缘故(1)缘故: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几百年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从秦汉以来,民族团结融合交流是历史进展的主流,专门是北魏以来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各族间的隔阂和差异远较历史上任何时代为小,这一系列变化因此要反映到隋唐之际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

②唐皇族李氏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唐太宗本人即有胡人血统,如此的家庭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容易同意历史的体会教训。

当时的大臣和北方人民中这类胡汉结合的家族是许多的。

③唐太宗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确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不仅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教训,采取“和亲”等政策,而且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

(2)特点:①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存在;②对少数民族不大鄙视,甚至给予一定的照管;③相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和生活方式;④在一定条件下承诺各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

(一)学生分组讨论(二)听取学生发言(三)师生交流四、练习反馈:见学案ADADC BDAB五、纠错释疑六、拓展延伸: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显现的缘故和特点,正确看待历史上显现的“治世”和“盛世”现象。

(1)所谓“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操纵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坚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显现了政治清明,经济进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