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合集下载

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改革

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改革

1理I论I探I讨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改革杨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1937年的法币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

对于法币改革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人们既有积 极的评价,也有消极的评价。

本文系统回顾了法币改革全过 程,并从宏观上分析,由多方原因催生的法币改革给当今正 确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白银危机;法币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一、法币改革的原因(一)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或 者与金本位制国家挂钩的金汇兑本位制。

为解决货币供给 不足,各国不得不依赖于黄金可自由兑换的信用货币来支 撑,导致这一时期世界货币供给总量中信用货币的比例大幅 度增加,进而引起金融危机。

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处在遥远东方的中国实行银本位制,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使 用银本位制的国家。

1929 - 1933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金银 比价迅速升高,白银价格下跌了一半以上,这使得实行银本评估、制定财富管理计划以及适当改善几个步骤,通过这一 方式能更加贴切的为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基于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金融机构发展财富管 理业务的过程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 响,因此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开发与完善。

例如利 用网络技术收集客户信息,并对客户进行分析,建立客户信 息数据库,从而更加精准的定位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

五、结语综上所述,目前财富管理业务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十分 重要的地位,在社会财富累积到一定阶段后,理财管理业务 满足了市场需求。

而国内财富管理业务正处于初步发展中,尽管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金 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管理服务和产品无法满足客户实际需 求,进而产生冲突。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丰富 产品结构和类型,大力进行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才能 够进一步推动财富管理业务的长远发展。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改革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改革

时任央行行长的宋子文
背景:大萧条后期,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在1934年5月通过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大量采 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4年7月至10月 中旬的3个半月,出口即达2亿元之巨,严重影响 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原币制
措施: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
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以改变以往
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 全面币制,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位改为外汇本
位,以纸代银
财政部还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 收换和确定准备金
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 法币 辅币方面上,央行于1936年2月开始发行20分、10分、5分镍质辅
币及1分、半分的铜质辅币,统一实行新的十进制
2)实行白银国有
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凡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交由指定之银行兑换法 币
3)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
卖外汇
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 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当时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
1.废除厘金方面,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 布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各种厘金及由厘金变名 的税捐,一律取消,使国内货物得以畅通无阻。 2.在废除苛捐杂税方面,1937年,全国25省市 共废除苛杂7,100多种,废除款额达6,700多万元

3.在推行直接税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 暂行条例”,首先开征的为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 得,和公债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 及其他方面。
币值改革的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1948年币制改革述评(2)

南京国民政府1948年币制改革述评(2)

南京国民政府1948年币制改革述评陈新余1935年11月“法币政策”实施后,南京国民政府以其持久不懈的努力,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

与此同时,国家制定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日渐成为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有力传导工具,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然而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即以国家政权的信用与稳定为基础和保证,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货币金融政策已经成为利弊相关的一把双刃剑,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好坏的晴雨表,直接和真实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权安危与存亡的社会现实。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在法币流通濒临崩溃之际,再一次企图通过币制改革以挽救险恶的国内局势,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未能救得燃眉之急,反而是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加快了自己的覆亡。

一、币制改革的复杂社会背景造成南京国民政府1948年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也很复杂。

但是,与其币制改革方案制定和执行之初、复杂而又险恶的国内现实社会环境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政治方面: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遂成为饱受战争蹂躏之苦的中国人民的最大民意。

为此,国共双方展开了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

商定停止军事冲突,召开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

由此,在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的参与和调停下,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署了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并于1946年1月13日午夜12时起正式生效。

与此同时,也是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陪都重庆开幕,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等五项议题,从而让关注中国未来命运与走向的各界人土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然而事与愿违,双方积怨甚深,针锋相对,“关内小打,关外大打。

”直至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彻底破裂。

同年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操办的“制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

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

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

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从1928年到1949年的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银行业从北洋政府时期的畸形发展走向集中,出现了地区性的银行集团。

通过政治与金融的交融斗争,以实现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目的为前提,逐步形成了以四行两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为中心的全国金融体系,由通过废两政元、法币政策策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金融统制,完成了官僚金融资本的垄断。

且随着政治统治的衰落,滥发纸币造成的恶性通货币膨胀,使国民党政府的货币走向崩溃,从而彻底瓦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货币制度。

一、货币发行权的垄断1928年中央银行改制后,就利用它所享有的四项特权:发行货币,铸造硬币,经理国库,办理公债,迅速发挥它的金融中心的作用,开展金融垄断活动。

在国民党政治权力的支持下,金融垄断地位不断提高,财富积累成倍增长。

如1936年与1928年比较,资产增长23.18倍,从1541万元增加到6.4亿元。

存款猛增41.48倍,发行纸币增长25.64倍;纯益增长21.76倍。

而且利用政府颁布的种种金融法规,逐步限制和收缩其他中国银行业、银钱业纸币的发行,到1936年,中、中、交发行的纸币占全国发行量的75.98%,其它发行仅占24.02%。

另外,许多无发行权的银行,可同有发行权的银行订约,付给发行行60%的现金准备和40%的证券准备,领券代发。

这种领券代发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增强中央银行的实力,多发钞票,增加资金来源,充实资金力量。

从而加强中央银行对领券行的控制。

1935年,成立了中国农民银行,与中、中、交三行并列四行”。

它们都享有中央银行的特权,共同构成官僚资本的金融支柱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四联总处”的权力转移作用,逐步增强中央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把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银行,进一步加深了官僚资产的集中和垄断。

二、废两改元和法币政策自银两和银元并行本位以来,中国货币市场遭到外国银行控制和钱庄的操纵与盘剥。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事件始末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事件始末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一、事件背景(1)国际背景:1.世界通货的金本位制对我国汇率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放弃金银复本位制,纷纷采用金本位制。

我国以及少数国家仍然保持银本位,即白银在我国是通货,而在国际市场上则是商品。

因此,我国外汇极易受到国际市场上金银比价的影响。

而实际上,纵观20 世纪30年代之前(即币制改革前),国际市场上的金银比价确是我国外汇决定中的最基本的因素。

我国实行银本位制,但我国自己并不生产白银,我国不能左右世界银价的走势,相反,我国的银价主要随世界白银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沉浮。

2.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对我国汇率的影响20 世纪30 年代是世界金本位制崩溃的时期,自1931 年9 月20 日英国首先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后,世界与英镑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先后放弃金本位。

这时我国仍然坚持银本位制,我国白银对外的汇率便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传统的金银比价,为真实汇率,二是白银与各国纸币的兑换率,为名义汇率。

这个时期银价相对于金本位国家的货币还是呈下降趋势的,但相对于大多数放弃了金本位的国家来说,白银开始升值。

由于英、美分别在1931 年9 月,1933 年 3 月放弃金本位,同时两国分别以英镑、美元表示的银价开始上升。

之后随着法币改革中外汇汇兑本位制的实行,自1935 年后至1937 年间一直趋于稳定状态。

银元在我国是货币而在放弃银本位制的国家已经成为商品,与其它商品一样,随着供求关系而随时涨落,中国货币必受世界银价的影响,币值极其不稳定。

货币是社会经济的神经,牵一丝而动全身,币值变动,不仅牵动物价,而且影响工商业、财政等整个经济生活。

3.美国的白银政策此外,美国由于受大危机影响以及国内白银集团的推动而推行“白银政策”。

1934年6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白银收购法案》,提高白银价格,同年8月9日宣布白银国有,造成世界银价的剧烈上涨。

纽约银价由美国实行白银国有时的每盎司49.31 美分, 涨至1935 年5 月的74.42 美分,以后虽略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65 美分以上。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巩固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着手进行币制改革。

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币制改革,在中国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成为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次改革从时代背景、消费心理、历史意义等方面做点简单的、尝试性的综述研究。

标签:废两改元;币制改革;现代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纵观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国内综述性的成果有香港学者郑会欣先生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上的文章《近年来国内有关币制改革的研究综述》、复旦大学历史系徐锋华的《近二十年来法币改革研究综述》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综合性的成果,使人深受启发。

而吴景平先生的文章《美国和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6 期)等是从对外关系方面论述,给人以新的视角。

国外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有日本学者城山智子教授《再论国民政府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美国阿瑟*思*杨格《1927年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他们的见解也非常独到。

这些研究摆脱了意思形态的束缚,其结论更加客观。

但目前很少有人用现代化的观念去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是否具有消费心理或社会需求的因素,更是无人问津。

本文旨在此方面有所突。

二、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依靠、经济上依附英美等国的中国也难逃厄运。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第三,白银收归国有,实行“汇兑本位”制布告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经限期兑换法币。这实际上是以国家法律强制手段将全国白银收归国有。这样国民党政府的财力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将搜刮到的这些白银运往英美换取外汇,作为法币的准备金。这就稳定了法币值,并增强了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能量。法币对内是不能兑现的纸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但还不能算是一种纯纸币制度,而是一种“汇兑本位”的货币制度,“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这是货币的买办性的基本特点”。法币不仅与英镑、且与美元相联系。据统计,抗战以前,存在英国伦敦的法币准备金有二千五百万英镑,存在美国纽约的约有一亿二千万美元,合计约合法币11亿元。这么大数额的资金存在英美,无疑是增强了法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量和信用。这种靠英镑和美元来维持货币币值的制度,使法币成了英镑、美元共同的附庸。这有利于英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紧政治经济侵略。故法币不是一种真正独立的健全的货币制,而是一种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货币制。
但是必须指出,废两改元并没有解决中国货币半殖民地化的根本问题。废两改元后,中国货币采取银本位制仍存在严重弊端。中国不是产银国而是用银国,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货币影响极大。中国的货币权仍被帝国主义控制。30年代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脱禽金本位,进行外汇管理,并通过大幅度贬值以增加出口竞争力。中国货币缚于银本位之上.银根有限不能通过大规模贬值的方式扭转外贸严重逆差局面,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决定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特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或旧有l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年3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新银元重量成色及型式宣布新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规定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及银本位币接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演变1910年的《币制则例》和1914年的《国币条例》均确立了银元为唯一主币的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之前,历届政府、银行公会也曾进行了数次废两改元的尝试,但均未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废两改元问题非常重视。

在1928年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与财政会议上通过决议,决定1929年7月1日起实施废两改元,但未如期实现。

直到1932-1933年间,经过政府和商界的多方努力,废两改元、统一货币单位的时机才成熟。

193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并公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重申了银元作为法定本位货币的地位。

4月5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令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①。

6月6日,《财政部咨各省市政府文》制订了用赋改征银币办法,按照这项规定,从上海开始,各地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先后议定详细实施办法,进行了废两改元改革②。

废两改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统一货币,便利交易,并利于中央银行纸币的推行,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为之后实行法币制度奠定基础。

关税用金单位计征是重要且成功的改革,中国财政由此免受外国银行投机风波影响,稳定了海关收入,国民政府也由此掌握了大量外汇储备,为1935年11月法币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1933年,金融界酝酿已久的中央造币厂终于建立,但控制权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而非在民族资本家手中,因此国民政府已开始着手加重金融权的控制权,法币改革势在必行。

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为了迅速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英、美、日等国向中国大肆倾销商品,并广泛的占据了中国的主要原材料产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加剧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地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挫败日本,也为了独占中国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美国开始加速向南京政府资本输出,并逐步在当时的财政中占据了左右全局的地位。

“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

“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

“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关于《“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11月4日。

下载论文网这本应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

但人们一觉醒来后发现,市井交易、银行汇兑的通货不再是流通了数百年之久的银制货币,一种被称为“法币”的纸币成为了市场交易的主角。

没有一句告别的话,中国的“白银时代”就此终结了。

祸乱的白银大航海时代开启了白银涌向东方的序幕。

中国的茶、丝绸和瓷器犹如当今的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吸引着在全世界游荡的白银流入了古老的中华大地,并最终“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就这样,银产量并不丰富的中国却从明代开始建立了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即使金本位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尽管“共和”取代了“皇帝”,国民政府的态度仍是坚持自己银本位国家的身份不动摇,仅在1933年实施了“废两改元”(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在银本位基础上进行了货币微调。

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树一帜”并未能维持国内货币市场的稳定。

因为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白银在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只不过是一般商品。

这就意味着,国际市场上的银价变动必然会在中国市场引发波澜。

1929至1933年,大萧条的阴霾笼罩了西方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竞相贬值货币,客观上推高了国际银价。

1934年6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颁布《白银收购法案》,规定美国将增加白银储备,直到白银占总货币储量的四分之一。

此政策一出,再加上投机客的推波助澜,国际银价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

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中国的银行家把库里的存银一批一批地装到外国去……世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为稳妥便当的买卖……外国大班(外国商人)们看了眼红起来,也照样行事”。

一场席卷中国的“白银风潮”呼啸而至。

据统计,美国实施《白银收购法案》后,中国白银外流总数为6.45亿盎司,约占当时中国白银流通量的一半。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吴小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

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改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关键词:原因;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 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 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 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本文试从1935 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的国内外原因、改革措施以及改革的两面影响等加以简要论述。

一、币制改革的背景(一)国内货币市场的混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①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

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

混杂的货币市场使国民政府意识到币制改革迫在眉睫。

遂于1933 年4 月6 日公布了《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顺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②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在于废除了把银两作为货币的使用权,确立了“银”本位制。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市场上仍有许多杂乱的货币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次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导致银价随着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动荡不已,中国的金融经济市场会随着国际银价的波动而受影响。

国民政府的几次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的几次币制改革

是黄金 ,并 以黄金进行 国际结算 。
1 9 2 9年 1 1 月 ,凯 末 尔顾 问 团提 出 了一
个所谓 《 金 本 位 币制 条例 草 案 》。在 这 个
草 案 里 规 定 中 国采 用 的金 本 位 币 的名 称 叫
“ 孙 ”。1 孙 含金量为 0 . 6 0 1 8 6克,
革后 的 币制 往往 是 中外 反动 势 力 在经 济 上相 互 勾结 ,共 同剥 削 中
施了 “ 白银政策 ”。所谓 “ 白银 政策 ” ,是 1 9 2 9年 至 1 9 3 3年世 界经 济危 机后 美 国 对 白
使 ;三 、原 发 行 钞 票 各 银 行 ,包 括 省 地 方 银行 , 自法 币发行之 日起 一律停止 发行。 已 发行 的钞 票现金及 保证准备金 应交 由财政 部 指 定 的银行接 受 ;四 、法 币 1 元合英 镑 1 先 令2 便 士半 ,南中央 、中 国 、交通 三银行 无 限制地买卖外 汇。
银所采取 的一系列 限制措施 的总称 。其 中包
括 “ 银 购入法 ” “ 白银法案”以及提高银价 、 收购 白银 、禁止 白银 出 口 、白银 收归 国有等 具体措施 。美 国改革币制后需要 大量的 白银 , 而这些 白银 要用较 高的价格 到国际市场 上去 抢 购。这种改 革还可 以从抬高银 价入手 ,使
以减轻本 国经济 危机 。 在美 国白银 高价政 策的吸引下 ,从 1 9 3 4 年至 1 9 3 5年 ,我 国白银 流 入 国际市 场 的数
布银本位铸造 条例 ,废两改元 。决定
于1 9 3 3 年 4月 6日首先在 上海 实行 , 而 后推 行 到 全 国。规 定 上 海 使 用 的 规 元 银 7钱 1 分 5厘 折 合 1 银 网,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经济为一国发展之命脉,而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则为经济发展之根本。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流通的货币成色比价无一明确标准,纸币形形色色,货币制度极其混乱,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缓解这一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年十一月实施币制改革,推行法币。

总体来讲,它是顺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政府早就存意要采取的措施之一。

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且不论其利弊,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丶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必然性首先,以国内环境来看,自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迫切需要改革陈旧的经济局势以适应政治上的统一。

并且,由于脱离封建社会不久,旧的货币制度混乱不堪,社会各阶层要求统一货币的呼声高涨。

其次,1929至1930年间的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

最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之后又于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形式岌岌可危,经济改革已迫在眉睫。

除严峻的国内环境之外,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导和以白银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并没遭受20世纪30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

但诸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其经济危机,陆续颁布一系列法令,放弃金本位,采用银本位。

肆意提高银价,大量收购白银,使白银占到整个货币储备的四分之一。

虽然国民政府也制定了对白银出口施以重税的手段,但仍收效甚微。

美国掀起的白银风潮使中国的财政金融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大量白银外流,成为白银政策的主要受害者,本就脆弱的经济环境受到进一步打压。

原因内容影响。

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

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

1、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

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这不仅导致中国的币值升值和汇率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

一、“废两改元”的原因世界银价影响。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工业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恐慌,从1932年开始逐渐放弃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1932年底,当世界放弃金本位币制的各工业国家逐渐从经济危机低谷中爬出时,中国经济却因国际银价上升造成的通货紧缩而趋于萧条。

1934年夏季,由于国际银价猛烈上涨,我国银元大量外流,国内商品价格急剧下跌,国际收支出现巨大入超。

阻碍了中国商品贸易的资金的流通,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压力,加剧了中国通货紧缩,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中国的工商企业及政府要人一致认为,必须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

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是解决当时中国弊端的治本之法。

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在国际货币史上,白银主要是在金银复本位下被作为货币使用,当金银复本位退出国际货币市场后,白银也失去了世界通过的作用。

当时中国的汇率换算不仅受国内货币含银量制约,而且受国际白银价格变动影响。

因此,以白银为货币的中国货币体制,无论在外汇流通还是国际结算中,都比以金本位和纸币为通货的国家要脆弱得多。

二、“废两改无”的实施(一)废两改元南京国民政府首先颁布了废两改元政策。

当时的国民党委员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在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令里是这样说的“于3月10日起,先从上海施行在案,兹拟自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其是日以前原订以银两为收付者,应以现元银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

简评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简评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浅议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专业:15级中国近现代史姓名:巴永超学号:1521010620摘要:法币改革是国民政府时期做出的最重要的金融改革之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法币改革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从法币改革政策的出台及影响两个方面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法币白银危机通货膨胀法币改革的计划由来已久,并非空穴来风,偶然为之。

早在1929年国民党“三大”会议上,宋子文便明确提出应将纸币的发行权收回中央政府手中,私人银行不得发行货币,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肯定和支持。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英、美,日,荷,澳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改革中均放弃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美国是本次危机中最大的受害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给本国带来的的巨大损害,美国采取了使美元贬值的经济政策。

在国际市场上用高价大量收购白银,使得国际银价迅速飙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是法币改革的直接动因。

为了限制白银的外流,国民政府于1934年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两个税种,白银的正规的出口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因为走私活动的猖獗,并没有起到遏制白银外流的作用,随着白银的大量外流,一时间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恐慌,物价猛跌,利息飞涨,银行出现强烈的挤兑风潮,中小银行纷纷停业或者倒闭,国内金融秩序出现混乱,法币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紧急下发通告,“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1]”。

次日在上海成立了由孔祥熙担任主席和各大银行董事担任委员的法币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

为了使法币兑换顺利进行,除了三大国有银行负责兑换外,国民政府财政部还委托全国各地的邮局,路局,电报局代为兑换,尽管如此,银元的兑换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完成,国内的华资银行大多都能遵守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将所持银币送交中央银行换取法币,但个别地方军阀任然拒绝使用法币,负隅顽抗。

《大公报》1948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言论研究

《大公报》1948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言论研究
的立场 , 在言论上对 国民政府也没有太多 的赞扬 , 社评 中多是质疑与批评的声音。
1 、 币改 推 行 时 肯 定政 府 改革
也是币制改革遭遇波折 的开始 。
3 、 币制改革 失败 : 政 府放弃 了限价 政策
府推出重大经济与货币政策中 , 发挥什 么
样的作用 , 如何通过报道 , 与政府 、 民众形
制 改革的报道
1 、 币制 改革 的推行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统颁布财政经
济 紧 急 处分 令
盐 中央核本定价 , 其他 日用品及原料地方 价稳定抱有希望。 核 本定价 , 公 用交通事业 调整价 格 , 调 整
公 教待遇及 工资 , 调整 税收 。 政府放 弃 了 限价政 策 , 也预示着经济管制与币制改革 的失 败 , 最 初 主导 改革 的 高层人 员翁 文
1 8 0 e o l s  ̄s ! # l
籍 用啦, 警 r
天的物价水准 , 都 是依靠行 政力量强制执
行。 虽然 十足准备 金制是 限额发行 , 值 得 肯定 , 但经 济管制 与限定 物价 , 还是违 背
府已经失望 , 言论中多是批评 、 悲观 、 问责
的声音。
解 读政府 改革 的政策 , 引起 民众 的关注 , 另一 方面提供社会各界 的观点 , 收集 民众 的声 音 , 刊载 民众 对 改革 的批 评 建议 反
三、 币 制改革 中《 大公报》 与政府 、 民
众 的 良性 互 动
了基本 的经济 规律 。 对此 , 《 大公报 》 在言
论 中进行了批评 。
3 、 为公 教 人 员 的待 遇 呼 吁
馈。 政府推行改革 , 媒体 向民众传递信 息 、 的平 台 , 把 声音反馈 给政府 , 并通过 言论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12国际金融2宋扬20124371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通过组建国家中央银行谋求币制统一与发行集中,便成为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的首选路径。

但违背了历史进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经济和金融的衰退和混乱,加速了其统治政权的覆灭。

分析和探讨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成败,对我们现在发展经济、稳定金融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双向互动:中央银行组建与货币改革启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中国币制正处于清末民初新旧交错、杂糅并存的混乱状态下。

银元虽为法定本位币,但银两银元依然并存。

在流通中不仅存在两、元兑换问题,还存在元与元、两与两之间的兑换问题。

至于纸币,中外众家银行均享有发行权。

当时各发行行之间汇兑汇水尤重,一省之中纸币不能融通现象常有出现,而当地纸币,一出境界即成废纸。

其时银行所发纸币,为随时可兑换现金的兑换券,其价值依附于金属货币,其数量亦受制于准备金之多寡。

因此一旦超额发行,即将导致挤兑贬值,酿成金融风潮。

币制如此紊乱,给财政、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威胁国防安全。

对此国民党上层人士深有感悟,蒋介石明确表示,“币制不统一,对于国防最为危险,余筹思既熟,必使从速实施改革”。

1928年6月,全国经济会议召开。

与会代表从金融与财政、经济等角度出发,强烈呼吁政府整理货币,统一币制。

会议通过了关于整理纸币与硬币、废两改元的提案,将组织国家银行,集中所有纸币之发行作为整理财政。

政府试图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据此维持币制统一,整理财政,稳定金融,进而谋求政治、经济、军事的巩固,显示出当局对发行集中的重要意义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摘要:货币现代化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要条件.南京民国政府在1932-1935年间推动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中国货币制度现代化的开端,它为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实施"废两用元"政策,民国政府统一了货币的对内价值,实现了货币发行的标准化;法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货币摆脱了传统的银本位制度,实现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而民国政府后期法币被迫退出流通市场,则说明以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行不通的.关键词:民国政府货币改革废两用元法币统一货币是国民经济保持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政府推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

1932至1935年,南京民国政府在重重困难之下,对货币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这次改革是中国货币现代化的开端,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废两用元”,它标志着金属作为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中国货币开始走向标准化;第二阶段是“法币政策”的推行,它意味着货币定价方式的彻底改变。

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它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摆脱了30年代早期的大萧条。

后来由于连续战争,民国政府在缺少货币发行纪律约束情况下法币发行恶性膨胀,最终迫使法币退出了流通领域。

目前,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有吴玉文①、刘方健②在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时,论及当时的货币金融政策。

显然,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系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现代化运动,对完善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构建以银本位为基础的统一货币单位历史上,中国多数朝代实行金属本位制度,由朝廷规定货币金属的成色和重量。

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外国货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由于流通中货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货币之间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使得价值难以统一,兑换手续相当复杂。

这种币制的混乱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也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工商财政的现代化。

”③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完善货币制度,改变过去滥发纸币、银票,随意滥铸制钱的状况。

国民党币制改革泄密真相

国民党币制改革泄密真相

国民党币制改革泄密真相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为挽救因法币破产而引起的经济崩溃,于8月19日抛出币制改革方案。

8月20日,财政部部长王云五在南京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币制改革早有准备,只是未透风声罢了。

可就这一天,上海《大公报》发表了题为“币制改革的事前迹象”,副题为“豪门巨富纷纷搜购黄金公债,隐名之人曾大批抛售股票”的消息。

消息使各界沸腾,纷纷打电话询问19日上午抵沪抛售3000万股永纱股票获利四五千亿元的“隐名人”是谁?可结果一无所获。

8月26日,南京监察院签发通知,令唐鸿烈、孙玉琳两委员火速赴上海追查“隐名人”真相,以正视听。

唐、孙二人抵沪后,直访《大公报》。

可报社拒绝透露消息来源,并有对簿公堂的决心。

正当唐、孙二人一筹莫展时,刚刚到任的上海经济管制副督导蒋经国相邀他们会同上海市警察局共同破案。

蒋经国为了打好上海币改这一仗,决定从全市237家交易所入手,寻找19日当天交易额在300万股以上的行所,并委派8个行动小组共同作业。

很快,办案组查出22家可疑单位,最后查出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杜月笙二公子杜维屏的鸿兴证券所疑点最大。

9月1日,蒋经国、唐鸿烈、孙玉琳等人轮流“请”杜二公子谈话,杜维屏最后说出19日是李伯勤偕两个女人以“兰记”和“淑记”开户抛出的。

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查出李伯勤住在其妹李国兰家。

李国兰,其夫陶启明,两个月前进入财政部任秘书。

办案组组员李吉光冒充陶启明的密友,从李国兰嘴中套出19日的行踪:李国兰约杨淑瑶偕其兄李伯勤,抛出一笔永纱股票……李吉光此时立即亮出警证,“请”李国兰回到警备司令部,同时侦讯杨淑瑶。

杨系中国石油公司南京营业所主任徐壮怀之妻,她胆小怕事,和盘托出是李国兰约她去证券所,说是徐壮怀吩咐的,抛出永纱股票每人200万股,获利80 亿元,其他不知。

9月2日,蒋经国及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下令逮捕杜维屏、李国兰、杨淑瑶。

在强大的审讯攻势下,李国兰精神不支,道出是丈夫陶启明指使的,陶即是“隐名人”。

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

[47]宋振凌.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曾代伟.西南政法大学,2011.摘要:近代币值呈周期性震荡。

从清末、北洋时期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稳定币值成为历任政权必须回应的历史任务。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法币改革之前的币值震荡表现为白银价格的暴涨或暴跌;法币改革之后的币值震荡表现为纸币的通货膨胀。

南京国民政府的历次币制改革都是在剧烈币值震荡的金融时局下实施的。

稳定币值这一历史任务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一系列币制改革的核心而近迫的动因。

南京国民政府是从货币本位制度、货币发行权制度和发行准备金制度三方面进行改------------------------------------------------------------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

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

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

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

抓大放小,逐层细化。

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

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

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

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左右吧,你就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200-500篇非常专业,且最贴近你所写论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基本能涵盖所有和主题相关的论文,然后会让你从目录中再挑选出其中30篇左右最贴近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全文给你,全文文字都可以复制黏贴的哦,就是这些精选后的论文内容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血肉。

中央银行与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

中央银行与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

央银行钞券仍只是众多银行钞券中的一种 ,且 币收付 。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 、票据与公私
其发行数量还远逊于中 、交两行 ,1928 年中国 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 ,而仍用银两者 ,在法
银行发行量为 172 , 304 , 027 元 , 交通银行为 律上为无效 。至持有银两者 ,仍依照银本位币
68 ,026 ,114 元 ,1930 年 ,中行为 203 ,847 ,444 铸造条件之规定 ,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 ,
义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同年 7 月 ,全国财政
会议又宣布将“组织国家银行 ,以代理国库 、发 行钞币 、整理金融为唯一任务”。④10 月 ,国民
当地纸币 ,一出境界即成废纸 。流行于各地的 政府公布《中央银行条例》20 条 ,规定将“遵照
主要纸币为沪钞 、津钞 、鲁钞 、闽钞 、汉钞 、渝 兑换券条例发行兑换券”“, 铸造和发行国币”
元虽为法定本位币 ,但两 、元依然并存 ,如海关 案 ,将组织国家银行 ,集中所有纸币之发行作
照例使用银两 ———海关两 、关银 (即俗称关平) 为整理财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指出“全国发行
计值 ,且银两种类繁多 ,各地银两单位 、名称 、 权应属于国家银行 ,其现在各银行所发纸币 , 重量 、成色均不相同 。至于银元 ,亦因分铸于 应于相当期内加以限制”。③由此可见 ,政府试
合组上海银元银两兑换管理委员会 ,于 3 月 10 高 。
日后管理银元 、银两兑换事宜 。3 月 8 日 ,财政
(二) 整理银行兑换券发行
部奉 国 民 政 府 令 公 布《银 本 位 币 铸 造 条 例 》。
配合废两改元的推行 ,国民政府针对银行
·66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废两改元在一定意义上起了统一币制的作用,为深入进行货币改革创造了条件。废两改元以前,中国的货币极为混乱。币制随地而异各有不同。中央和各省政府甚至私人机关都可以发行货币。市面上各种不同的银铜铸币和形形色色的贬值纸币同时流通。新银元的统一银币之能力与信誉的建立,打破了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况,成为币制改革的新起点。
作用和影响:第一,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废两改元适应近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规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货币改革。
但是,稳定货币对英镑的汇价,对内稳定法币的价值和安定国内金融活动,解除金融恐慌,对外可用法币购买外汇支付所欠各国的外债,以避免用白银偿还外债时所带来的许多损失和干扰。而且因为法币同英镑发生了固定比价(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即十四点五便士),就可走向世界市场去流通。这无疑将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后由于汇价较低而又稳定对出口有利,进口亦有增加。如“改革之后的头几个月之内,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了进口。”到1937年上半年,进口比一年前同时增加了40%,这是它有利的一面。
政局的变更
国民党履行币制改革的另一主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更,进一步说,就是防范日本扩展对中国侵犯的战略须要。"九.一八"事变后,举国震撼,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大举侵华只是早晚的事情。固然蒋介石政府强调"捷外必先安内",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但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犯之势也不能不有所筹备。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光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质,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战斗损耗是极为要害的。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进步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公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剂和改变。
第三、废两改元冲击了狭隘的地方经济观念,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民国建立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军阀拥兵割据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结构,而货币自铸发行则进一步助长了分裂趋势。在这种局面下,人们很难形成整休经济观念。所以,北洋政府时期开发的全国性建设项目很少。实行废两改元后,举国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制度,从而使人们的整休经济观念得到提高。国民党政府趁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开始打破划疆而治的地方经济体系,促进了全国经济统一发展。
1 9 3 3年3月1。日,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决定“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特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l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l分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年3月1 0日起施行”。3月8日,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新银元重量成色及型式,宣布新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规定“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及银本位币接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第二,发行集中,货币趋于统一国民政府规定以中、中、交、农四行的钞票为法币,其它银行发行的钞票限期兑换中央银行钞票。这就使货币发行权相对集中,货币趋向统一。据统计法币改革前,除中、中、交、农四行外,全国有发行权的银行和银行机构共三十家,发行额达三亿元。至于地方银行发行的钞票和各种工厂、商店、钱庄或其它非金融机构所发行的私票,更是混乱已极。
但是必须指出,废两改元并没有解决中国货币半殖民地化的根本问题。废两改元后,中国货币采取银本位制仍存在严重弊端。中国不是产银国而是用银国,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货币影响极大。中国的货币权仍被帝国主义控制。30年代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脱禽金本位,进行外汇管理,并通过大幅度贬值以增加出口竞争力。中国货币缚于银本位之上.银根有限不能通过大规模贬值的方式扭转外贸严重逆差局面,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也受冲击而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当时,将白银运到美国可获20%的利润,于是在华的商行大量套购白银出口。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白银外流,立即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税率仍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不久又公布“废两改元”法,即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
历史意义
消极影响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产物。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深深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权造成了机会。加上它“生不逢时”,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淹没了。然而,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应该看到,“法币政策”的直接后果不是“通货膨胀”,只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国民党政府支配下,把它作为“通货膨胀”实行的一个可用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这次币制改革的全部历史作用。
措施:1 9 3 2年7月7日,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银钱业代表谈话,说明废两改元的原则: ( 1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 ( 2 )旧币仍准使用, ( 3 )每元法价决定后即开始决定新币币值。
并初步拟定出实施废两改元的具体办法:( 1 )新银元成色减低为银8 % ,铜12 % ,总重量为2 6.6 9 7 1公分,含纯银2 3.4 9 3 4 4 8公分,计合上海规元0.6 9 9 2 3 0 5两, ( 2 )两元之间的换算率为每元含银0.7 1 5两, ( 3 )新银元的推行应有运输及兑换自由,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措施。
三十年代的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货币多种多样,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民党政府在内外交困下为了自己的利益,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
实施措施和影响
第一,放弃银本位,实现管理通货制货币改革令规定,中、中、交、农四行的钞票为法币,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币,不能使用银币。这就把白银从长期占据本位币的宝座上拉了下来,降格为一般商品了,从而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这样,世界银价的涨落就再也不会影响中国货币制度的稳定了。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进步都起到便利和促进作用。
第四,效法英美,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增加货币流通量,使物价回升,刺激工商业的发展。物价的普遍回升又使商品生产有利可图,于是便刺激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
客观原因
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11月实施法币政策,是有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长期紊乱的货币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中国在实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是银本位国家,银两和银元是货币的主体。为了统一币制,国民党政府在1933年4月6日,公布了《废两改元》的训令银两的废止,完成了对币制真正而有效的简化工作,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并为法币政策的实施扫清了障碍。
法币改革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恶果:一是人心浮动,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迫使许多银行停业或倒闭;二是由于美国商品廉价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入超;三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仅以上海为例:1932年跌11.4%,1933年跌7.7%,1934年跌6.5%,1935年跌0.74%,总共1935年比1932年下跌23.94%6。由于物价下降导致商业萧条,金融恐慌,工厂倒闭,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仅上海一地1935年就有14家银行停业,资本额达2,700万元;9家钱庄倒闭,资本额达210万元;工厂倒闭共达238家;改组的839家;全国主要工业营业额大为下降7。财政金融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谋求新的改革。
第三,白银收归国有,实行“汇兑本位”制布告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经限期兑换法币。这实际上是以国家法律强制手段将全国白银收归国有。这样国民党政府的财力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将搜刮到的这些白银运往英美换取外汇,作为法币的准备金。这就稳定了法币值,并增强了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能量。法币对内是不能兑现的纸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但还不能算是一种纯纸币制度,而是一种“汇兑本位”的货币制度,“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这是货币的买办性的基本特点”。法币不仅与英镑、且与美元相联系。据统计,抗战以前,存在英国伦敦的法币准备金有二千五百万英镑,存在美国纽约的约有一亿二千万美元,合计约合法币11亿元。这么大数额的资金存在英美,无疑是增强了法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量和信用。这种靠英镑和美元来维持货币币值的制度,使法币成了英镑、美元共同的附庸。这有利于英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紧政治经济侵略。故法币不是一种真正独立的健全的货币制,而是一种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货币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