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改新思考论文

合集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任课老师更新思想观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实现创新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角色扮演法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注重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但一些任课老师没有严格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约教学效果提升,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1.合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初中历史教学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面对复杂的史实,重视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为此,必须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改变历史知识繁、难、偏的现象,通过基本知识的讲述,剖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加深印象。

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学习时,对于这种抽象的内容,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的参战国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分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让学生思考其成因和结果,体会“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国家的多极格局。

并拿出地图让学生圈出帝国主义,从而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并对历史事件重现,让学生加深印象,深刻感悟到历史的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

2.注重角色扮演法的应用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课老师则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和事件,由任课老师提供素材或话题,或者由学生编写历史话剧,然后搬上讲台。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北方资产阶级和男方种植园奴隶主,从自身利益出发,就关税、劳动力、市场、原料等进行课堂表演,阐述自己的观点。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我国这个教育大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其次,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再次,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课程结构。

将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主题,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子主题。

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2.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强调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此外,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4.强化实践环节。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通过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践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考核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要评价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保障为确保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师资培训。

教学改革下初中历史论文

教学改革下初中历史论文

教学改革下初中历史论文(一)转变教学观念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阶段,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睿智明理,综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当前每位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的前提是必须先转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用全新的理念和态度看待历史,从而进行高效学习。

由于历史学习是一种非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学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历史总结了以自然为基准的人类社会,学生应从历史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念,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

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扩展思维,通晓古今,理解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整体性较强。

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讲述过去,它还要和现在连接,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国家、社会及自身的现实环境中。

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的所需,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

此外,还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总体目标围绕符学科技能养成和培养符合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养两个层面,它帮助人们从微观和宏观等角度看待过去,理解现在。

然而传统课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等待教师教学,创造性和主观性受到了极大压制,学习效率低下。

所以,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是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场景。

历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变迁历程,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联想让零散的教材知识脉络清晰化,提高学生构建自主思维体系水平。

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生活时,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了联想:“十几个北京人随着号角声走出山洞,他们的手里有石头、木棒及弓箭,利用这些工具去森林射杀一只老虎。

晚上,妇女、小孩都围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猎物,满足又幸福。

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探索(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探索(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探索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探索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科素养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历史情境等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学生为本;学科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认为历史学科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

2.知识传授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参与度。

3.历史素养培养不足:目前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4.评价方式单一: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导致学生重视应试技巧,忽视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5.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6.注重学科素养培养: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7.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8.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

9.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10.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考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历史人才贡献力量。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进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进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进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进摘要: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接着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进策略,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说明。

历史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系统,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历史故事、案例的挖掘,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枯燥感。

2.教学方法单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4.评价体系不合理:当前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5.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生动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

7.采用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就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鼓励学生参加历史博物馆、遗迹参观等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历史认知。

9.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分依赖。

四、实际案例分析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氛围,引出本课主题。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论文】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论文】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1.1备课环节的现状分析1.1.1过于依赖教参几乎所有历史教师的教案都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如大多数教案的教学目标都分为三个层次来设置,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在随后的课堂中,教师似乎就忘记了教案的存在,一味的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更是鲜有顾及。

更有甚者,教学基本环节都与课前准备的教案出入很大,教师的教学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

1.1.2对教材内容缺乏研究与挖掘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教教材”的历史老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多重视如何使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而忽视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教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己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的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是“满堂灌”唱主角。

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看待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的话,它属于“未发生的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从“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是作为一个服从者、聆听者和配合者的身份出现,偶尔的回答问题或者练习,都是为了完成教师的特定活动而展开,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

因此,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学生也并没有发挥什么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也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组织的教学。

1.3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加入了讨论、辩论、历史剧、课堂问题探究等新的教学形式。

无论是讨论、辩论、历史剧还是课堂问题探究,任何一项学生活动,我认为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所要谈论、辩论、表演和探究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

正如演员演电影,事先也要对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进行很好的揣摩,对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加深了解是帮助演员把握所演角色的一个重要手段。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分析论文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历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历史课程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现状目前,初中历史课程已经成为一个相比于其他学科较为单一、内容相对固定的学科,课程设置中多数都是为背诵年份、事件而设立的灌输式教学。

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课还存在着轻视、无奈和厌烦的情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也相对较低。

二、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目标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历史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内容1.理论基础改革首先,初中历史的教学理论基础得到了重视。

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除了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以外,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将重点从单纯教授知识转化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素材和题材改革其次,素材和题材选择及其相关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

原来让学生单纯背诵的知识点,现在将起点下移,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探究、判断和评价。

“蒋介石为什么不团结抗日?”等段话变成了“用你的口述材料或其他材料,简述蒋介石拒绝抗战的原因。

怎样理解这一点?”这种改变,直接使得学生不再是单纯的重复机器,而是能够自己思考并且自主学习的学生。

3.教学方法改革此外,改革后主要摆脱原有教学方法中的单一性。

由一家之言变为多元化教学模式,设置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现场考察、绘图、观影、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这些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内容,每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来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刺激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四、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优势与局限1.优势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使得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铺叙,而是可以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程反思与创新

初中历史课程反思与创新

初中历史课程反思与创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程反思与创新历史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

为了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将从反思与创新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与完善。

二、初中历史课程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庞杂,缺乏系统性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丰富,但教材编排过于庞杂,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学生也难以消化吸收。

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使之更加系统化。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3.忽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评价体系不合理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系统性针对教学内容庞杂的问题,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可以将历史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聚焦一个主题,深入挖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引发思考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引发思考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引发思考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引发思考在教育领域,历史教学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挑战1.知识点的繁杂性历史学科涉及大量的知识点,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内容繁多且复杂。

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记住大量的史实和事件,更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3.课程资源的匮乏虽然当前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仍然相对匮乏。

很多学校缺乏丰富的历史教学材料和实践基地,限制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1.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历史知识点繁杂的问题,教师应注重整合和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2.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摒弃单一的讲授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3.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历史遗址等,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4.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在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理性看待现实。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勇于改革、创新,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历史素养的现代人而奋斗!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承担着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任务。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缺乏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课程反思和改进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课程反思1.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目前,部分教材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上较为简略,导致学生对历史认识片面。

因此,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

2.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目前,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为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如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学评价方面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目前,部分学校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

因此,教师应在评价体系中,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三、课程改进1.优化教学内容针对教材内容简略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多元史料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引入历史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历史。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如开展历史故事讲解、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强化历史素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如历史思维、历史观念、历史情感等。

可通过设置历史专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历史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反思与改进,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路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更能启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路,以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只能通过听讲来获取知识。

然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来学习历史。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历史。

此外,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形象的历史教学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原因。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注重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介绍历史人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历史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五、开展历史主题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历史主题活动。

例如,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开展历史剧创作和表演、组织历史实地考察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创造力。

对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对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对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与某些片面的教育观点简单地等同起来,从而陷入教学理念上的误区,这一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反思。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片面地强调出新,忽视了科学性。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

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理”,甚至于出现为蒋介石翻案,为四人帮平反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

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

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二、片面追求探究合作式教学,强调教学形式。

合作探究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时尚。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历史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

在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当成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实际却空洞无物,毫无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探讨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探讨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探讨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探讨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接着,文章深入探讨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

最后,文章总结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改革措施;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入手,探讨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现状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2.学生兴趣不足: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加之历史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兴趣,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

3.知识体系不完善: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4.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大多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不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改革措施1.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2.构建知识体系: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3.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素养。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课程改革的目标1.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改革,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五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五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月考成绩方面,有不少感慨。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开元盛世》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反思与改进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反思与改进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反思与改进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反思与改进在教育领域,历史教学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此,我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教师应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 history teaching methods 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缺乏历史素养的培养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和评价。

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4.评价体系不合理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和家长过分关注分数,忽视了历史学习的本质。

因此,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过程性评价。

二、改进措施1.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可以结合当今的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2.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注重历史素养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此外,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拓宽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与创新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与创新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与创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与创新历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塑造合格公民的使命。

初中历史教学既是对小学生历史观念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对高中历史学习的铺垫。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反思与创新,以期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方面: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景、内涵的深入挖掘,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影响其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方面: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评价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容易导致教师、学生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4.学生学习状况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负担,缺乏学习主动性。

此外,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待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容易出现片面、偏颇的情况。

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注重历史背景的挖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其历史素养。

2.改进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其历史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初中历史教学创新1.情境教学: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影视作品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使命。

然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2.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时代意识。

4.倡导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强化课程综合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历史学科的教育时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历史学习。

2.更新教学内容,关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丰富教学资源。

3.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5.开展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领域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程改革能力。

2.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历史素养。

4.加强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5.增进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历史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五、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1.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5篇可选)

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5篇可选)

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5篇可选)第一篇: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吉安县敖城中学王义成“历史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的实现预期的历史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

由此可见,历史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怎样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均能有所收获。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课的实践为例,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于历史有效教学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钻研课标,用活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以及配套的读物、影像资料等等。

每个教师对于教材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来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根据教材进行学习及完成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对原有的教学大纲的改革和发展。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钻研课标已成为教师的日常性工作。

实现历史有效教学,既要钻研课标,又要用活教材。

依据历史有效教学的涵义,钻研课标,首先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设计。

个人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虽说和目前的中考几乎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却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在《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基础知识目标: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评定三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综合史事的能力;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改新思考
【摘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对历史新课标标准的认识、理解及操作上存在诸多误区,我们要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正确贯彻落实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误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教师对历史新课标标准的认识、理解及操作上存在诸多误区,我们要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正确贯彻落实新课标。

一、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典型误区
(一)活动就是探究,自主型学习变成自流型学习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历史教材中探究式学习一般都是在陈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外加一些探究实验,探究活动。

由此引导许多教师认为这些实验和活动就是探究,并就此探究为某种特定的范式,而将教材的整体内容与其教学过程割裂开来。

如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了解家乡
搜集历史典故,组织参观、采访等活动,这些都是具体的探究实践,但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应只局限于这些具体的活动形式,它应该是贯穿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如学习《重庆谈判》一节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将课文编成历史剧短剧表演,并以此为唯一的探究方式,却忽略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究。

人物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也应是学生探究的精彩内容,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将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探究的效果将更为理想。

自主性学习也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老师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局限,把学生的要求奉为圭臬,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要求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样导致整个教学缺乏整体感和系统性,使课堂成为放马场,把自主性学习异化成自流型学习。

(二)教课变成演课,合作学习变成临时的“合作小组”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中,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但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形式的运用,本末倒置,把教学变成表演和演示,这样造成“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过程就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历史味同嚼蜡,索然无趣。

有的课活动的样式很多,既是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常规性的朗读,又有演讲、对话模式、多媒体展示、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跑龙
套是的,热闹热闹,但文本的解读时间少了,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有的教师借公开课和竞赛课的机会,大肆“演讲”,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结果华而不实,失去了公开课和竞赛课应有的示范、实验、争论等价值。

(三)整合就是各种教学技术叠加,学科渗透变成了各种知识的大杂烩
知识的整合是当今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然而,在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加工中,却出现了问题甚至错误。

以历史和信息技术的知识的整合为例:有的历史教师在一节课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学习增强效果,并以此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的知识的整合。

可由于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内容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相当于一些小卡片、小黑板所具有的功能,在这里所谓的多媒体,所谓的知识整合,实际只是教学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种简单化的叠加。

这样的多媒体,这样的知识的整合毫无意义。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知识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叠加,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凸现历史的特点,营造开放的历史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信息技术和历史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历史课上成信息技术课,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新课标指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
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历史课程体系,现在历史教材已告别与其他学科割裂而走向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但有的老师脱离教材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一方面把许多非历史的东西如历史课文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专业概念等纳入历史教学的范畴,大加阐释,把自己变成杂家,忽略了历史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把通过课外搜索到的资料、信息由教学补充变为教学重点,喧宾夺主。

学生的知识面表面上得到了拓宽,但大杂烩的学习极大地损害了历史教学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历史教学中正确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对策
新课标肩负着革除传统历史教学弊端、推动历史教学朝着健康发展的重任,不仅是一次历史课程的改革,更是一次历史学习观念的革命。

上述误区的存在在对新课标的落实是十分不利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加以解决。

(一)巧设疑难,启发和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新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斯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

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

因而教师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
花。

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时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敏捷性。

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能为问题而问。

问题过平淡,让学生无趣;当然也不能过难,课前设计问题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尽可能给学生更多机会、时间发表讲解,提出质疑,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求去体验发现的快乐。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如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方法,有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考虑到,我立即表扬这位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积极探寻答案。

课下我就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的备课中做到更细致,更充分的准备。

在学生质疑过程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探究欲望不仅得到激发而且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活动与探究课”是新版实验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

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
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讲完宋元历史后,组织学生按自愿结合成四个小组,分别搜集宋代的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社会风貌的历史资料,试办不同版块的历史小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负责查找一份资料,由组长整理,布置展览,实现了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

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
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

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

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我注意有机地穿插一些成语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东周列国志》一书,并与“活动探究”的内容结合起来。

许多学生在读过之后与我进行探讨。

至今,我已向学生推荐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课外阅读书目。

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我在课后指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支持者、促进者,
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在教学反思活动中促进反思性学习,在合作教学中促进合作性学习,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个启发或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3]人教社新课标教材.《历史1(必修)》
[4]人教社新课标教材.《历史3(必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