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明清中风先兆证认识研究
【 王 东 方. 整 三 因意 在 创 新 【 . 宁 中 医 杂 志 ,99 2()9 9 ] 调 J辽 ] 19 ,63: — 9
1 o o.
【 ] 艳 , 春 艳 . 嘉 医 派 的 学 术思 想探 析【 . 用 中 医 内科 杂 l赵 0 王 永 J实 】 2 0 。64 : 9 10 1 《 三因方》的病 因理论特点在于把纷纭复杂的千千万万的疾 志 ,0 2 1 ( ) 7 — 8 .
2 0 ,6 3 : 5 19 04 1 ( ) 9— 9 . 1
【 孟 繁 洁 . 择 学 术 思 想 阐微 【. 津 中医 学 院 学报 ,97 1 5 】 陈无 J天 】 19 ,6
( 23  ̄: . - 『 刘 时觉 , 6 1 陈克 平 , 刘尚 平. 陈无择 是 永嘉 医派 的创 始人 [. J浙江 中 ] 医杂志 ,00 1 8 3. 2 0 。: — 9 3
『 陈言 . 因极一 病证 方论 【 1 1 】 三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社 . 8 . 人 1 3 9 [ 庄 奕周 . 2 ] 陈无 择 对 病 因 学的 贡献 [. 建 中 医 药 ,922 () J福 ] 19 ,33 :
2 -2 5 7.
【 范永 升. 江 中 医学术 流派 【】 3 】 浙 M . 中医 药出版社 . 0. 中国 2 9 0 [ 王雨秣.三因方》 中医临床辨证的贡献阴. 4 ] 《 对 中医药临床 杂志 ,
的 目的。
【 孙 晓 波. 无 择 医 学心 理 学 思 想初 探 【. 都 中 医 学院 学 报 , 7 】 陈 J成 ]
18 ( ) 6 4 . 9 4,3 : — 8 4
[ 洪涛.三因方》 8 降 《 外感病观 浅析【 . 中医学院学报 ,94 1 J安徽 】 19 ,3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中风病(也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逝去率均较高。
对于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一直是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医中,针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中风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1.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对中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脉象、舌诊、望诊和问诊等四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风病的脉象特点通常表现为脉数、脉弦、脉浮等不同变化。
舌诊中,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等特征也有助于中风病的辨识。
望诊和问诊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语言表达以及病史等情况,来进行病情的初步判断。
2. 疗效评定标准对于中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中通常采用了“疏通经络、化痰祛痰、健脾生津以及疏风解毒”等治疗原则。
疗效评定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脉象、舌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等方面。
其中,脉象的变化体现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舌诊则反映了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
症状和体征的缓解情况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的改善也是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我认为需要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对患者的体质、芳龄、性别等都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式,因此在诊断和评定疗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另外,中医的治疗是一个持续调理和疗效观察的过程,对于中风病患者来说,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等,以期望达到更好的疗效。
4. 总结回顾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过程。
在实际诊疗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患者来说也需要重视中医治疗的持续性和整体观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期望早日康复。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对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重视了中医疗效评定的细节和重要性。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本篇提示】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甚至昏不识人为特征;历节病,以关节递历疼痛为主证,因痛势剧烈,犹如虎咬,又有白虎历节之称。
此篇论述中风、历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因都属于广义风病范畴,故合为一篇讨论。
一、【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②。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注释】①半身不遂:治病人的左半侧或右半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②痹: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使经络气血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疾病。
【白话解】凡属中风病,应当具有半身不遂的特征。
有的病人只出现一侧手臂不能随意活动,这是属于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形成的痹证,不属中风。
若寸口见到微而数的脉象,则多属中风病。
因为脉微主正虚,脉数主邪盛,而中风则多由正虚邪实所引起的。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风的脉证与痹证的区别。
中风与痹证是两种症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的疾病。
中风多由内伤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化风所致,发病多急重,突发性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重者神志不清等;痹证则属外感风寒湿邪,发病较缓慢,则以四肢关节疼痛、麻木、或活动不利,但神志无妨碍为特征。
二、【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①,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②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③;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注释】①贼邪不泻:贼邪,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
本句话的意思是,外邪侵入人体后不能外出。
②㖞僻:即口眼㖞斜。
指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③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白话解】寸口出现浮紧脉,其脉紧则反映有寒邪,其浮脉则反映络脉中血液空虚,体内络脉血液空虚与外来的寒邪相合,则首先使寒邪停留于皮肤。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风的辩证论治.
3.肝肾亏虚 证候:半身不遂,患侧肢体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 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或沉细。
审证要点:半身不遂,患侧肢体僵硬拘急变形或软瘫而肌肉 日渐萎缩伴阴虚征象
证候分析: 病机:阴液亏虚,风阳内动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加减:A.若阴虚内热,舌红,脉细数——宜去巴戟天、肉苁 蓉、附子、肉桂等温阳之品;
中 风
的
辨 证 论 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 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病情轻,表现为不经昏仆而卒然发生口眼 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 中脏腑病情重,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昏糊、迷蒙,而 伴见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 闭证为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肢体强痉,多属实证;
• 脱证为正气外脱,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 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五脏正气衰弱欲绝表现,属虚 证,多为中风危候。
• 3.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 阳闭与阴闭主要根据热象的有无来区别。
–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 如锯,便秘溲黄,舌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 加减 :
– 腑气通泄后,治宜请热化痰络为主——可加胆南星、天 竺黄、竹沥、川贝母、僵蚕、地龙、丹参、赤芍等化痰 通络;
– 热象明显者——加山栀、黄芩;
– 若舌暗有瘀点——可加入丹参、赤芍通络。
5.气虚血瘀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 舌质暗淡,或有瘀班、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细缓 或细涩。 审证要点:半身不遂及气虚血瘀证为治法: 证候分析: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病机:气虚血瘀,脉络瘀滞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本方还适用于中风恢复期 和后遗症期的治疗。但黄芪甘温, 故肝肾不足兼有痰热或风阳痰火者忌用。
【中风概述】(1)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 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 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 钟。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
不寐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 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 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 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 或瘫痪。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 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 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 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 “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
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
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
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一、中风病,应半身不能随意运动,如果只有一支手臂不能随意运动,这是痹证。
脉微且数,是中风病的脉象。
二、寸口的脉象浮而紧,紧为外感寒邪,浮为气血虚弱,寒邪乘虚搏结,邪气居于肌表。
浮脉的病人血虚,导致络脉空乏,邪气留滞不去,乘虚或居身体左侧或居身体右侧,受邪的一侧松驰舒缓,正气旺盛的一侧反呈拘挛,无邪一侧牵引有邪一侧,形成口眼㖞斜。
邪气侵犯络脉,肌肤麻木不仁;邪气侵犯经脉,肢体重滞不易举动;邪气内侵入府,则神昏不识人;邪气侵入于脏,则舌纵难言,口流涎沫。
【候氏黑散】治疗风寒直侵肌肉内脏,四肢烦重,风寒凌心,心中虚寒的患者。
(《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 (三分)桂枝(三分)以上十四味药,杵成散,酒冲服方寸匕,每天一次。
初服药的二十天,用温酒调服,禁食所有的鱼、肉、大蒜类。
经常应清淡饮食,至第六十天时,药物已积聚于腹内留而不去,饮食积热自然被驱,清淡饮食亦能够协助药效。
三、寸口脉象迟缓,迟脉主寒,缓脉主虚。
荣分不足则是由于失血,卫气虚则是由于风邪所伤。
邪气入于经脉,则全身搔痒伴发皮疹,胸中阳气不足,邪气侵入胸中,出现胸胁胀满,呼吸急促。
【风引汤】治疗热性瘫痪、癫痫病。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以上十二味药,杵后粗筛,用皮革药袋存放。
用时取三指撮,清洁井泉水三升,煮沸三次,温服一升。
(治疗成人热性抽掣,小儿惊痫,瘈疭,一天数十次发作,其他医疗不效者,用清热作用的风引汤。
巢氏云:脚气病也应用风引汤治疗。
)【防己地黄汤】治疗病人妄行如狂,独自胡言乱语,无发热、恶寒症状,其脉呈浮象。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以上四味药,用酒一杯,浸泡一夜,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切碎,水蒸如蒸熟一斗米时间长短;取铜器盛药汁,再绞取地黄汁,一起和均,分次服用。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脉象与主病的关系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脉象反映不同的病情,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七种脉象及其主要病证: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表证和虚证都有可能出现浮脉。
浮脉主要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但久病体虚也会出现浮脉,多为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脉象才会沉而有力。
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脉象则会沉而无力。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迟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脉象才会出现迟。
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会出现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
4.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数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脉象才会出现数。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会出现数,必数而无力。
5.洪脉(附大脉):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主要反映气分热盛。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才会出现洪脉。
但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也会出现洪脉,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6.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微脉多见于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脉象才会出现微脉。
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
7.细脉(小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细脉主要反映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脉细如线,说明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脉中。
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细脉是由气血两虚引起的,营血亏虚导致脉道无法充盈,气不足则无法鼓动血液运行,因此脉体变得细小而软弱无力。
另外,湿邪阻压脉道也会导致细脉。
如果在温热病昏谵时出现细数脉,这可能是热邪深入营血或邪陷心包的证候。
小脉也就是细脉,XXX曾说:“小与大相反名细”。
中风先兆(3)——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五
中风先兆(3)——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五(接上文)第二、证候分类1)肝胆火旺,痰瘀闭阻症见:平素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面红耳赤,舌红苔黄腻,或舌见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脉弦滑数或弦涩。
2)风痰内盛,瘀血阻络症见:平素头晕头胀,胸闷痰多,舌见瘀紫或舌下脉络青紫,苔白或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3)气阴两虚,脉络瘀滞症见:平素头晕,动则加剧,劳累则易引发神疲、气短、心悸、失眠、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2、现代对中风先兆证的识别、诊断手段识别的三步:脑卒中大约70%是缺血性卒中,所以需要具备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这也是我这次讲课的目的。
这三步在美国称为“辛辛那提量表”。
第一,咧着嘴微笑。
照镜子观察自己微笑表情的时候,注意观察自己的嘴巴。
微笑时,面颊两侧的表情是对称的,而急性中风发作前的患者,无法控制面部肌肉,微笑时也会咧着嘴。
第二,说不清绕口令有脑血管病史或中风史的人群,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就让自己说一句简单的绕口令,如果发音含糊或说不出来,就说明可能是中风将要发作了。
第三,平举手臂支撑不到三秒正常人10秒都没有问题,但中风患者,3秒不到手臂就会不由自主地落下去。
中风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脏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建议三高人群,有中风家族史的,得过中风的,出现中风发病先兆的,以及爱吃肥肉,体重超标,脾气急躁的人都要定期排查。
排查中风,现代医学需要做以下检查:测血压,心电图,眼底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等化验检查。
心血管疾病人群要定期做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及时检测冠状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险指标。
CT对脑出血的诊断准确率为100%,脑梗死比脑出血的诊断准确率要低,脑梗1-2天内看不出变化,脑梗死首选MRI,1.5-3小时候就能显示异常,能为治疗争取时间。
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最独立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收缩压每上升10毫米汞柱,舒张压每上升5毫米汞柱,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6%。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五.中风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与脑,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轻者无昏仆;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多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机制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年老气血本虚,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阴血虚则阴不制阳,风阳动越,夹气血痰火上冲于脑,蒙蔽清窍而发病;五志过极,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迫血上涌于脑而发病;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化热,引动肝风,挟痰上扰,可致病发;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浊,闭阻经络,而致本病;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本病的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标实为风、火、痰、气、瘀,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以阴虚、气虚较多见,而以肝肾阴虚为根本,两者可互为因果;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昏蒙症状;中脏腑常有神志昏蒙表现,病情重;病程中,中脏腑和中经络可相互转化,病由中脏腑转向中经络,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病由中经络转向中脏腑,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2. 辨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闭证乃邪毕于内,属实证,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若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脉弦而数,则为阳闭证;若兼见面白唇黯然,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则为阴闭证;脱证乃阳气外脱,症见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而便自遗,脉微欲绝等,属中风危候,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急,预后凶险;二辨证分型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候表现: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jian,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护治法则:祛风化痰通络;治疗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2风阳上扰证候表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至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护治法则: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治疗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3阴虚风动证候表现: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心烦失眠,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护治法则: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治疗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候表现: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黯淡,苔薄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护治法则:益气活血;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2.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证候表现: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便秘,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肢体强急,神识欠清或昏糊,痰多而黏,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护治法则: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治疗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2痰火瘀闭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护治法则:息风清火,豁痰开窍;治疗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3痰浊瘀闭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护治法则: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治疗代表方:涤痰汤加减2脱证阴竭阳亡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肤凉,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护治法则: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治疗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3.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候表现: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质紫黯,苔滑腻,脉弦滑;护治法则: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治疗代表方:解语丹加减2气虚络瘀证候表现: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护治法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证候表现: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护治法则:滋养肝肾;治疗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中风病中医症候量表(研究材料)
行业浅析+ 1中风-中经络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主证症状 无(0分) 轻度(2分) 中度(4分) 重度(6分)上肢体活动不随 无 轻微力弱,可自行吃饭、写字 明显不遂,但抬臂可高于肩 不遂严重,甚至完全瘫痪 下肢活动不随 无 能站立并独立行走 能站立,但不能独立行走 站立困难,至完全瘫痪 口舌歪斜 无 鼻唇沟变迁,伸舌稍斜 患侧口角低垂,伸舌偏斜 口舌歪斜明显言语謇涩或不语 无 言语不清,能分辨词句或言语欠连贯 不能分辨词句或仅能说出词语,不成句 有发音,但不能说出语句,甚至不能发音感觉 正常 自觉麻木,但触之有感觉 触之感觉减退 触之感觉消失次证症状 无(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重度(3分)头晕目眩 无 偶尔出现,但程度较轻 经常出现,尚可仍受 频繁出现难以忍受头痛,痛有定处 无 偶尔出现,但程度较轻 经常出现,尚可仍受 频繁出现难以忍受咳痰 无 偶有咳痰 痰液较多,且难咳出 痰涎雍盛,喉中有痰声 口唇紫暗 无 口唇暗红 口唇紫暗 口唇青紫肌肤甲错 无 手足皮肤粗糙 手足皮肤粗糙且起屑 全身多处皮肤粗糙,鳞屑脱落 肢体强急 无 肌张力略高 肌张力高,但能伸展 肢体强痉拘急舌苔脉象0分 1分舌质暗淡 无 有舌苔腻 无 有脉象弦滑 无 有行业浅析+ 22阴虚阳亢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主证症状 无(0分) 轻度(2分) 中度(4分) 重度(6分)上肢体活动不随 无 轻微力弱,可自行吃饭、写字 明显不遂,但抬臂可高于肩 不遂严重,甚至完全瘫痪 下肢活动不随 无 能站立并独立行走 能站立,但不能独立行走 站立困难,至完全瘫痪 口舌歪斜 无 鼻唇沟变迁,伸舌稍斜 患侧口角低垂,伸舌偏斜 口舌歪斜明显言语謇涩或不语 无 言语不清,能分辨词句或言语欠连贯 不能分辨词句或仅能说出词语,不成句 有发音,但不能说出语句,甚至不能发音感觉 正常 自觉麻木,但触之有感觉 触之感觉减退 触之感觉消失次证症状 无(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重度(3分)头晕目眩 无 偶尔出现,但程度较轻 经常出现,尚可仍受 频繁出现难以忍受失眠 无 偶尔出现,多梦 每天失眠多梦 失眠多梦,需服药才能入睡 心烦易怒 无 心烦偶躁 心烦急躁,遇事易怒 烦躁易怒,不能自止 心悸健忘 无 偶有心悸健忘 常有心悸健忘 频繁发生心悸健忘面红目赤 无 轻微面红目赤 明显面红目赤 目赤如鸠,面赤如妆 咽干口苦 无 口微干,晨起口苦 口干少津,口苦食不知味 口感时饮水,口苦如涩 舌苔脉象0分 1分舌质红 无 有舌苔少或光剥 无 有脉象弦细数 无 有行业浅析+ 33痰瘀阻络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主证症状 无(0分) 轻度(2分) 中度(4分) 重度(6分)上肢体活动不随 无 轻微力弱,可自行吃饭、写字 明显不遂,但抬臂可高于肩 不遂严重,甚至完全瘫痪 下肢活动不随 无 能站立并独立行走 能站立,但不能独立行走 站立困难,至完全瘫痪 口舌歪斜 无 鼻唇沟变迁,伸舌稍斜 患侧口角低垂,伸舌偏斜 口舌歪斜明显言语謇涩或不语 无 言语不清,能分辨词句或言语欠连贯 不能分辨词句或仅能说出词语,不成句 有发音,但不能说出语句,甚至不能发音感觉 正常 自觉麻木,但触之有感觉 触之感觉减退 触之感觉消失次证症状 无(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重度(3分)头昏沉 无 偶尔出现,但程度较轻 经常出现,尚可仍受 持续难以忍受头痛 无 偶有头痛,程度轻微 头痛经常出现,程度较严重 头刺痛持续存在,难以忍受 面色灰暗 无 脸下青黑 口唇紫暗 口唇紫暗且面色灰暗 痰液 无 偶有咳痰 痰液较多,且难咳出 痰涎雍盛,喉中有痰鸣 胸闷气短 无 偶有发生 经常出现 持续存在肢体强急 无 肌张力略高 肌张力高,但能伸展 肢体强痉拘急舌苔脉象0分 1分舌质暗或有斑点舌下脉络迂曲无 有舌苔白厚腻 无 有脉象沉滑 无 有行业浅析+ 4 4气虚血瘀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主证症状 无(0分) 轻度(2分) 中度(4分) 重度(6分)上肢体活动不随 无 轻微力弱,可自行吃饭、写字 明显不遂,但抬臂可高于肩 不遂严重,甚至完全瘫痪 下肢活动不随 无 能站立并独立行走 能站立,但不能独立行走 站立困难,至完全瘫痪 口舌歪斜 无 鼻唇沟变迁,伸舌稍斜 患侧口角低垂,伸舌偏斜 口舌歪斜明显言语謇涩或不语 无 言语不清,能分辨词句或言语欠连贯 不能分辨词句或仅能说出词语,不成句有发音,但不能说出语句感觉 正常 自觉麻木,但触之有感觉 触之感觉减退 触之感觉消失次证症状 无(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重度(3分)肢体痿软 无 偶感肢体痿软 常感肢体痿软 肢体痿软无力持续不能缓解 神疲乏力 无 偶有疲乏 常有神疲乏力 神疲乏力持续存在不能缓解 气短懒言 无 偶感气短,不主动言语 常有气短懒言 气短频繁发生,不与人言语 面色晄白 无 面唇无华 面唇色淡 面唇苍白气短自汗 无 偶有少量汗出 汗液较多 安静休息时仍有自发出汗 肢体肿胀 无 肢体偶有肿胀 肢体常有肿胀 肢体肿胀持续不能缓解 舌苔脉象0分 1分舌质淡嫩 无 有舌苔薄白 无 有脉象细弱 无 有。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一、浮脉类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
浮脉类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
1-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而不空,如按水上漂木。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当外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①邪盛而正不虚时,脉浮而有力;②素虚者外感,邪盛而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③久病体虚,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见脉浮而无根。
④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者。
夏秋之时,也见浮脉。
1-2、洪脉【脉象】脉体宽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主里热证(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脉理】洪脉的形成,阳气有余、内热充斥,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见脉洪。
①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阴竭阳越,阴竭而脉体失充,孤阳独亢而外越或虚阳亡脱,故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1-3、濡脉【脉象】浮而细软。
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主病】主诸虚证,又主湿证。
【脉理】濡脉—①气虚不能内敛,故脉浮软无力;②精血亏虚,则脉道不充则脉细小;③若湿邪阻滞压抑脉道,脉也软而浮细。
1-4、散脉【脉象】浮散无根,稍按即无,至数不齐。
如扬花散漫飞。
【主病】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脉理】气虚血耗,阴不敛阳,元气耗散,脉气不能内敛,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
1-5、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主失血,伤阴。
【脉理】芤脉—①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②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散于外。
见失血伤阴之证。
1-6、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致使脉来浮大搏指,外强中干,如按绷紧的鼓皮。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
二、沉脉类沉脉类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有沉、伏、弱、牢四脉。
2-1、沉脉【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中风”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中风”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中风临证,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应辨阳闭阴闭,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中脏腑需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
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
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
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二)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三)证治分类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证候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
加减: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6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汇总
第6、7条
原文(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 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提要】论述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是历节病的成因之一。
原文(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 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提要】论述气虚湿盛,酒后汗出当风是历节病另一成因
★以上三条皆论及历节病的成因,虽各有所偏,但归纳起 来,则里虚不足(包括肝肾精血亏虚及气虚)为内因, 风寒湿侵袭为外因,汗出腠理开泄则为风寒湿侵袭创造 了条件。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 , 痛不可触 , 关节不 可屈伸。
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 , 故重用川乌 , 配以麻黄 , 温经 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
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 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该方配以芍药、甘草 , 并用蜜 煎乌头 , 旨在发挥乌头治疗作用的同时防止其毒副反 应。乌头有毒,白蜜甘缓,能解乌头之毒,故二药同 煎,使邪去而不伤正。临证时万一出现有口唇肢体 麻木,或头晕目眩,呕吐腹泻,此时见脉搏间歇,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神志昏迷者,为中毒现 象,当用药解救。相反若无心跳、呼吸、脉搏的异 常改变,只有头晕,肢体发麻者,可能是药物的“ 瞑眩” 现象。
名词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 湿伤及血脉。
▲黄汗:指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 故曰“历节黄汗出”。此与黄汗病 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提要
本条论述肝肾不足,水湿内侵是历 节病的一种成因。
讲解
1、病因: 内因:寸口脉 沉-主骨病-肾亏 弱-主筋病-肝虚 ———— 肝肾精血亏虚,精血不能充养筋骨。 外因: 汗出――腠理开,卫气不固 入水中――寒水之邪内侵
讲解
★2.半身不遂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判断疾病预后 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者为欲愈,不浮者
为未愈。 第212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 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 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 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 之。若一利,止后服。
四、伏脉 “推筋着骨” 伏脉产生的机理 1.闭证(热闭、暑闭) 2.风痰闭阻 3.中风的闭证 伏脉产生的机理不是一般的郁,而到了闭的程度, 闭住了。 造成闭证的病邪主要有热、暑、痰湿,而痰湿内闭 往往跟风结合在一起,气机已经逆乱了,就是在闭 之前已经逆乱了。
如果是外风引动内风,就要用小续命汤或牵正散, 并加用细辛,要用这样的开药。 伏脉,高血压的中风伏脉,要用麝香、竹沥、生 姜汁来急救风痰内闭。
伏脉诊断意义的鉴别 1.热闭、暑闭脉沉伏有力而数,甚至是疾。 热闭和暑闭一般脉沉伏有力而数,脉很快,甚至 疾,那要凉开,要用神犀丹、至宝丹。 2.风痰内闭,伏弦而鼓指,甚至兼滑。 祛风痰药兼开窍的药,比如牛黄,西牛黄效果就 更好了。麝香人体吸收的就很快。
病案
丁某 男 66岁 住院号423458,2017.9.12日入院 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天。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自觉头晕,未加注意,于昨日在干农活时 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有头晕不适,未进行诊治,于昨 晚症状加重,左侧肢体不能抬握,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CT示 :右侧基底区脑梗塞,门诊以中风收入院。现症见:左侧肢体活 右 自觉头晕不著,无头痛,纳可眠差, 大便稍干,小便调。 既往有高血压病5年,不规范服用降压药,无糖尿病史,有大量 烟酒史。 望闻切诊:神清,面色暗红, 肢体肌肉跳动,言语有力清晰,无异味。舌质暗红,苔黄白稍腻 ,舌底瘀脉紫暗迂曲。右脉浮弦劲弹指,左脉弦有力
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为痹。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 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 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中医内科学》 新世纪教材
• • • • • • • • 中风病(证型与脉象) 1.中经络 风痰入络证—脉浮数 风阳上扰证—脉弦 阴虚风动证—脉弦细数 2.中脏腑 (1)闭证 痰热腑实证—脉弦滑或弦涩
,左尺部沉。
查体:T36.2℃ P66次/分 R18次/分 BP170/90mmHg 内科查体未见特殊异常。专 科查体:左侧上、下肢肢体肌力3级 治疗:除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压、 降脂等一般治疗外,辨证为风阳上扰,给予 镇肝熄风汤加减,原方如下: 龙骨 15g 牡蛎 15g 龟板 15g 川牛膝30g 代赭石 15g 天冬 15g 玄参 15g 白芍 30g 茵陈 15g 川楝子12g 炒麦芽 30g炙甘草6g 秦艽15g 钩藤15g 3剂 水煎服日一剂
《伤寒论》195条:
2.判断病机
《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 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 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夫男子平人,脉 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判断病所
根据脉象的脏腑分布,判断病所。 如脉浮——主表 尺脉沉——肾虚 左关脉弦——肝郁
2017.10.3日,经康复及综合治疗,出院时患肢 肌力下肢5级弱,上肢肌力4级,舌质淡红,苔 白稍腻,脉弦稍涩,左脉关尺稍弱,改为五虫 通络胶囊带药出院。
谢谢大家!
涩脉诊断意义的鉴别 1.湿滞气机者,脉多现不流利或欠流利。湿滞气 机,形成涩脉的比较少。 2.饮郁气机与气结于内,脉多为弦涩。 3.瘀血凝滞者,脉常可为细涩。 4.阴枯血少者,脉可短涩。
三、弦脉 弦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 1.肝胆气郁—肝胆气郁气结 2.风势劲急(主要之肝风劲急,包括阴亏肝急风 动) 3.饮阻气机,饮停焦膜。 饮邪停在焦膜,阻滞了肝胆之气的通道,气郁, 郁而紧,脉象紧急,可以弦。 4.寒邪或湿浊闭阻气机 寒邪或湿浊引起的弦相对较少。
浮脉诊断意义的鉴别
1.邪气犯表所致的浮脉,可因邪气的不同,而兼不 同的脉象。表邪所致的,其脉可浮,也可以脉浮弦,兼 寒可以浮紧,兼湿可以脉浮缓, ,也可以脉象不流利, 甚至脉浮涩。 2.风邪鼓动所致浮脉,常脉浮弦,且中取更有力。脉 浮取也弦,但是中取就更弦 3.因气血或阳气大虚所致浮脉,脉常虚浮,浮大或淫 大中空。正气大慮,气要脱了;阻气浮越,阳要脱了, 要亡阳了。
痰火瘀闭证—脉弦滑而数 痰浊瘀闭证—脉沉滑缓 (2)脱证 阴竭阳亡证—脉细弱或脉微细欲绝 3.恢复期 风痰瘀阻证—脉弦滑 气虚络瘀证—脉细涩或细弱 肝肾亏虚证—脉沉细 ——浮(1)、弦(4)、滑(3)、细(3)、 沉(2)、涩(1)、弱(2)、微细欲绝(2)
正常脉象的正常波动与变化
1.性别差异 2.年龄差异 3.体质差异 4.脉位差异 5.情志影响 6.劳逸影响 7.饮食影响 8.诊脉时间的影响 9.季节的影响
弦脉诊断意义的鉴别 1.肝胆气郁多左脉弦,甚至左关独弦旺。 往往是一个手弦,而且是左弦,很少右弦,绝大多 数都是左边弦,两手弦的比单独一边弦的少。 2.风致弦脉,多六脉皆弦 六脉皆弦,且多见两手浮弦,整个气血都逆乱,气 血搏结于上。 3.饮与湿浊所致者,脉多弦涩。 饮和湿邪阻滞气机引起的弦脉,它就多弦涩。 4.寒所致者,脉可弦紧。
一、浮脉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上不太标准,浮脉更多见浮实脉、浮 脉 临床意义 1.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 2.风邪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内风是体内气 血的逆乱和妄动所产生的,特别是阳气亢逆变动 而生风。中药里面的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搜经 隧、筋骨里面的风。 3.阳气浮越于表。某些过于意迈、野心勃物的人的 归气也可以浮越于外阳秘乃固,阳虚、气血大虚, 阳秘乃固,气内守乃固。 “黄芪走而不守”与 “党参守而不走”,黄芪可以促人之牌气、肺气上 升、外溢、通达;党参,就促进人的气一部分运行。
《伤寒论》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
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4.判断疾病性质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数脉 浮脉 弱脉 虚脉
5.判断疾病的基本趋势
脉象的变化往往在疾病变化之前能较灵敏的
反应出来。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 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
2017.09.22 6天后,肢体功能未见改变,舌质红,苔黄白稍腻, 左脉弦涩有力,右脉沉弦涩无力。治以滋补肝肾 左以化痰祛风。上方加减: 天麻 15g 钩藤30g 栀子 12g 黄芩12g 杜仲12g 川牛膝 15g 茯神 15g 赤白芍各15g 炒僵蚕15g 草果10g 龟板15g 醋鳖甲15g 地龙30g 桃仁15g 红花15g 酒萸肉15g 兑服鲜竹沥汁100ml 7 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涩脉 弦紧难分,涩脉难候。血液黏度增高的脉象多半 不流利,也就是涩脉。 涩脉形成的机理与诊断意义 1.湿滞气机 湿邪可以阻滞气机,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 则血行不畅,脉象即可出现不流利或略微有点涩。 《伤寒论》177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 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2.饮郁气机
饮邪阻滞在肌表,阻滞在腠理,甚至影响到经络, 所以该病脉象表现为涩脉。 3.瘀血凝滞 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 4.阴血枯竭 涩脉提示真阴已经耗竭,阴血已经枯竭了,故预后 不良,是死证。 5.气结于内 气机郁结于体内,阻闭颇重,也可见到涩脉。,涩 脉的诊断意义有五,按临床发生的概率由高到低依 次是湿滞气机、饮郁气机、瘀血凝滞、阴血枯竭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一、脉诊是四诊之一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之一。
二、脉诊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
1.判断病因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 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2017.09.16
动基本消失,左侧肢体肌力3级,左巴彬斯 基征(+),舌质暗红,苔黄白腻,右脉弦 而有力,左脉关尺部沉弱。上方改为天麻钩 藤饮原方,具体方药如下: 天麻 15g 钩藤30g 益母草 15g 桑寄生15g 栀子 12g 黄芩12g 石决明 30g 杜仲12g 川牛膝 15g 茯神 15g 夜交藤30g 赤白芍各15g 炒僵蚕15g 草果10g 龟板15g 醋鳖甲15g 5剂水煎服日一剂
临床医师脉象切不准的客观原因
(1)药物的影响 降压药—弦脉变得柔和 弹指脉不再弹指 动脉硬化出现的硬脉不再硬 阿托品—脉变数或疾 附子、人参—脉由弱变强或数 (2)不规范的姿势 A.指法不对 B.切脉的手不对—“左之右,右之左” C.患者正在治疗中,如静脉输液中。 D.卧位病人手臂不与心脏相平。
中风病常见脉象
三、了解人体的体质。
四、脉诊操作为何要规范?
脉诊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
功夫的诊察技能
脉诊操作流程与规范
1.操作准备
2.时间 3.体位(患者、医生) 4.平息 5.平臂 6.左候右、右候左
中风病常见脉象
《金要略》
中风病常见脉象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夫风之为病,当
7.在危急重症诊断、治疗过程中起到总把关
作用 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 则死。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 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 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 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 便不利,身必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