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教案

合集下载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秋天的基本认知,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2.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通过学习《秋词》这首古诗,感受其中所描绘的美丽秋天。

3.通过吟诵、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秋词》的学习和赏析2.秋天的特点和变化的介绍3.秋天的颜色和特产的介绍4.秋天的活动和习俗的学习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秋词》古诗卡片、幻灯片图片、彩色笔、纸张、颜料、画笔等。

2.教学资源:音乐播放器、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音乐的伴奏下播放优美的秋天音乐,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氛围,学习站在窗口观察秋天的变化。

2. 秋天的特点和变化介绍(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秋天的图片,介绍秋天的天气、温度、植物、动物和景色的变化。

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3. 学习《秋词》(20分钟)给幼儿发放《秋词》古诗卡片,帮助幼儿认读卡片上的文字,并解释其中的意思。

教师鼓励幼儿跟读古诗,感受其中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4. 吟诵《秋词》(15分钟)分角色吟诵《秋词》,教师为幼儿展示正确的朗诵方式和节奏。

借助音乐,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并逐句解读古诗的意义。

5. 制作秋天画卡(30分钟)指导幼儿使用彩色笔和纸张,自由绘制秋天的美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秋天的图片供幼儿参考。

6. 制作秋天的特产(30分钟)向幼儿介绍秋天的特产,例如苹果、葡萄、柿子等。

引导幼儿用纸张、颜料和画笔制作这些特产的模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7. 教学总结(10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复习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对幼儿进行反馈,激发他们对秋天和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对秋天的特点和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学习《秋词》等古诗,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教案)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准确把握诗意,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诗词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文本,发展批判性思维;
5能;
6.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对仗工整、意象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秋词》中的一种意象,如“枫林”、“霜叶”等,探讨其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秋词》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秋天的景色,感受到过秋天的情绪?”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秋天在诗词中的独特魅力。
其次,在理解诗意和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了解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结合诗词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能。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诗词知识,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够主动。为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敢表达。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分析其艺术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案
-诗词背诵:熟练背诵《秋词(其一)》,增强语感。
举例解释:
-诗词朗读: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要指导学生读出秋天的寂寥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
-词语解析:如“兴”字,在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作用是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2.教学难点
-诗词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秋天景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4.诗词赏析:分析《秋词(其一)》的写作手法,如对偶、排比等,感悟古诗词的美。
5.诗词背诵:指导学生背诵《秋词(其一)》,培养语感,增强记忆力。
6.诗词创作:启发学生借鉴《秋词(其一)》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
7.情感教育:通过学习《秋词(其一)》,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美好时光。
8.课后作业:布置与《秋词(其一)》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对讨论主题的引导,确保学生在讨论中能够紧扣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另外,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入更多与生活贴近的例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秋天诗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秋词(其一)》的写作手法在实际诗词创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秋词》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词语解释:解释《秋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句子翻译:翻译《秋词》中的重要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秋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可以先示范,引导学生跟读和背诵。

3. 词语解释:解释《秋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如“秋水”、“长天”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句子翻译:翻译《秋词》中的重要句子,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秋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可以举例说明,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五、教学资源1. 《秋词》文本。

2. 作者刘禹锡的生平介绍资料。

3.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参考资料。

4. 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或文章。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秋词》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秋词 刘禹锡 初中 教案

秋词 刘禹锡 初中 教案

秋词刘禹锡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和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时光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人独特感受和豪情壮志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景象,如落叶、寒风等。

(2)提问:秋天在古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季节?(3)引出刘禹锡的《秋词》,介绍诗人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词》,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3)教师点评,总结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师引导,总结诗文的主题和价值观。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齐读《秋词》,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培养记忆力。

(3)教师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表扬。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珍惜时光。

(3)提醒学生课后作业:熟读背诵《秋词》,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秋词初中教资教案

秋词初中教资教案

秋词初中教资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秋词中的生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秋词。

3. 理解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够运用秋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秋词中的生字词。

2. 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秋词中的生字词。

2. 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词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秋词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询问学生对秋天的感受。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二、生字词学习(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秋词,边读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 学生跟读生字词,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

三、理解秋词意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秋词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运用秋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秋词的学习内容,总结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词学习的收获和反思。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回家后,运用秋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创作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2. 学生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生字词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秋词中的关键词汇。

通过理解秋词意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秋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秋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理解《秋词》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秋天的情感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秋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秋词》。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秋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秋天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讨论:引导学生朗读《秋词》两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诗歌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朗读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秋词》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秋天为题材,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诗歌表达技巧。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秋词》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

九、教学进度:1. 本节课主要完成《秋词》的朗读、理解和分析。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季的特点和意义;2.掌握秋季相关的汉字词语;3.学会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二、教学重点1.掌握秋季词汇;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秋季的意义;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复杂句子构造。

四、教学内容1.词语积累•秋天•落叶•金黄•枫叶•凉爽•蛋黄色•秋千•摇曳2.词语运用例如,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季的句子:•秋天来了,天气变得凉爽了。

•气温下降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

•枫叶寥落,路上寂寞无行人。

•在公园里,小孩子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风吹过树叶,枝条摇曳生姿。

五、教学过程1.词语认知:呈现秋季的相关图片和颜色搭配等,向学生展示秋季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秋季。

2.词语学习:以基础词汇为主,在学生熟悉基础的秋季汉字词汇后,再加强对秋季的了解。

3.词语操练:请学生根据所学秋季词汇构造简单的句子,如“秋天的天气很凉爽。

”等。

4.句型练习:引导学生去结合已学词汇构造更长的句子,如“秋天的风很大,吹得树叶摇曳生姿。

”。

5.课堂小提问: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补全秋季词语,例如“天气变得非常……”应该填“凉爽”,或者“树叶的颜色变成了……”应该填“金黄色”等。

六、课堂作业1.小作文: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写一篇关于秋季的小作文,长度在150字以上。

2.景物描写: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描写一张秋季的图片。

七、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秋季的理解和情感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秋季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进入到秋天的氛围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天。

此外,在操练环节,也让学生结合所学秋季词汇多造几个句子,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对于秋季词汇的记忆。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秋季词汇运用的能力,达到更加深入的掌握的效果。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模版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模版

《秋词》教案设计模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刘禹锡的《秋词》。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悟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讲解(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僻字词。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

(4)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3.诗歌背诵(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4.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悟诗人的情感。

5.拓展延伸(1)介绍刘禹锡的其他诗歌,如《陋室铭》、《乌衣巷》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刘禹锡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探讨其独特之处。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秋词》。

五、教学反思1.对诗歌背景的介绍不够详细,导致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附:《秋词》原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万里云飘渺。

碧云天,黄叶地,秋水共长天一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讲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一只鹤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上的景象吗?刘禹锡是如何将这样的画面和自己的诗情联系起来的呢?”(2)在分析“碧云天,黄叶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象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里的三种色彩,蓝、黄、白,给你们什么感受?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色彩来表达秋天的特有情感的呢?”2.教学难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一种颜色或者一种味道来描述秋天的情感,你们会怎么选择?刘禹锡在诗中用了什么来表达他对秋天的情感呢?”(2)在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诗中的对比和夸张了吗?比如‘晴空万里云飘渺’和‘野旷天低树’,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呢?”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秋词》来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秋词》教案(通用7篇)

《秋词》教案(通用7篇)

《秋词》教案(通用7篇)《秋词》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秋词 刘禹锡教案

秋词 刘禹锡教案

秋词刘禹锡教案《秋词》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景色的美丽,同时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感慨。

以下是一个关于《秋词》的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教学目标:1. 了解《秋词》的背景和作者刘禹锡的创作特点;2. 掌握《秋词》的意境和诗歌结构;3. 分析《秋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们对于秋天的美丽景色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LCD投影仪;2. 课文材料:《秋词》的诗歌文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秋天的景色,让学生们描述一下秋天的特点和美丽;2. 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并讨论其中的美丽景色;3. 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秋天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内容展示:4. 展示《秋词》的诗歌文本,并向学生们介绍作者刘禹锡和他的创作背景;5. 逐句解读《秋词》,让学生们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6. 分析《秋词》的结构,包括韵律和平仄。

案例学习:7. 展示一些关于秋天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们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8. 比较这些诗歌和《秋词》,分析其中的共同点和区别;9. 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写作者选择使用特定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对于秋天的感受?拓展活动:10. 分组让学生们创作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运用一些刘禹锡的表达手法;11. 学生们朗读自己的诗歌,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反思:12.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解;13. 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欣赏和理解自然和生活中的美丽?以上是一个关于《秋词》的教案,旨在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们对于秋天美丽景色的欣赏能力,并且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秋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秋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秋词》,理解诗意,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收集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诗歌解析、作者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秋词》,理解诗歌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秋词》,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鼓励学生背诵《秋词》,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诗意解析:(1)引导学生讨论《秋词》的诗意,理解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2)教师进行讲解,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意象。

4. 韵律与修辞:(1)分析《秋词》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词》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2)强调学生对《秋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书写《秋词》的读后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首与秋天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诗意和修辞手法。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分析《秋词》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分析《秋词》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秋词》中的抽象意象。

(2)深入理解诗人的抒情手法。

(3)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秋词》的作者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自然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词》,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秋词》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2)分析《秋词》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教师朗读《秋词》,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词》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秋词》。

2. 写一篇关于《秋词》的鉴赏文章。

3. 搜集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秋词》教案范文

《秋词》教案范文

《秋词》教案范文教案:《秋词》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秋词》的主题和意义。

2.学习并运用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秋季景色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掌握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感悟和理解秋季的意义和美感。

2.运用多种方式表达秋季景色和情感。

教学准备:1.诗词《秋词》的副本。

2.PPT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秋季的印象和感受。

2.呈现秋季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和表达秋天的景色和情感。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给学生分发《秋词》的副本,并一起读诗词。

2.解读诗词的字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讨论秋季的主题和意义。

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1.教授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枫叶”、“菊花”、“金色”、“凉爽”等。

2.学生跟读新学词汇,并进行操练和巩固。

Step 4:情感表达(15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季的感受和理解,写一段关于秋季景色或秋天情感的短文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Step 5:诗词朗诵(10分钟)1.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词,准备朗诵。

2.学生轮流进行诗词朗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感受。

Step 6:总结和延伸(5分钟)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

2.提出延伸问题:秋季以外的其他季节也有自己独特的美,你们认为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扩展活动:1.制作秋季主题的手工作品或画画。

2.分组进行秋季摄影比赛,展示和分享自己拍摄的秋季景色。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诗词《秋词》的主题和意义,掌握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了学生欣赏和表达秋季景色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表达和诗词朗诵,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不过,在课堂中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和游戏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赏析《秋词》教案

赏析《秋词》教案

赏析《秋词》教案第一章:导入与目标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赏析《秋词》,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独特的美和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欣赏诗人运用准确的形象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出秋天的美丽与壮丽。

第二章: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资源:1. 《秋词》原文2. 课件或投影仪3. 黑板、粉笔4. 学生练习册和笔第三章:教学过程1. 双呈现将《秋词》的原文呈现在投影仪或者课件上,同时将诗人的简介呈现在黑板上。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为后续的赏析做好铺垫。

2. 导读与分析与学生共同阅读《秋词》的全文,并对每个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熟悉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情感体验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秋天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感受秋天的气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情感和感受。

4. 阅读理解将《秋词》的相关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创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秋天的素材和启发,让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是写一篇秋天的文章、写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或者绘制一幅秋天的画作。

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堂总结与展示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展示,巩固诗歌赏析的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展示来感受同学们对秋天的理解和表达。

第五章:课后作业安排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秋词》的感悟,或是继续创作一个秋天的作品。

通过课后作业的扩展,延续对秋天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

第六章:教学反思与调整在本次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秋词》中的一个意象,如“枫林”、“霜叶”等,探讨其在诗中的作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创意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秋词》中某一景象的理解。
1.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诵读、解析《秋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秋词》背后的文化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解析诗句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这说明在生字词的教学上,我还需要加强。可以尝试通过故事、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些字词,以提高他们对诗句的整体把握。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创作的自信心不足。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可以在课堂上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秋词》中的意象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启发他们如何将这些美融入诗词创作中。
3.解析诗句:停船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教案
一、教学内容
《秋词》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章节。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诵读《秋词》全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分析《秋词》的韵律、意境,掌握诗词的韵脚、对仗等基本知识。
3.学习诗词中涉及的生字词,如“萧瑟”、“慷慨”等,并理解其意义。
4.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特点,体会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课外拓展,了解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感受秋天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秋词》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秋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生字词及重点词汇:如“萧瑟”、“慷慨”、“秋水”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
-了解作者刘禹锡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理解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解释:
-通过对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感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韵律美,学习平仄对仗的技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秋词》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它体现了诗人刘禹锡对秋天的独特见解和赞美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秋词》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词汇描绘秋天,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境中体验秋天的美感,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秋词》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词》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秋词》,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理解。

2.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变化,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秋词》的含义和主题。

2.学习诗歌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对于秋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诗歌《秋词》的复制件或投影仪展示。

2.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放一段秋天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如:《秋风诗》等)2.导学(10分钟)由导师出示诗歌《秋词》的标题,先让学生观察诗歌标题,然后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关于什么的?”鼓励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渐引导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朗读(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秋词》,然后要求学生跟读。

重点讲解一些生词和生字词的意思和发音:如花气、蝉声、野寺。

并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

4.感悟(1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美丽和变化,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启示。

5.理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秋天会给人带来一种沉静和郁闷的感觉?诗歌中的花气、蝉声和野石寺有何寓意?6.创作(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用诗歌的形式来描绘对于季节的感受和理解。

给出一些提示:用诗歌来形容季节的颜色、气味、声音等,用诗歌传达对季节的喜爱和思考。

7.分享(15分钟)各小组选一位代表来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对其他组的诗歌表达意见和赞美。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大屏幕上展示学生们的诗歌创作,以便全班共同欣赏。

8.收尾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的美丽和变化。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季节和自然的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o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o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领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o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o理解诗人独特的秋景感受,感悟其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诗句,如“自古逢秋悲寂寥”,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

o引出课题《秋词(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3.初读诗歌,正音断句(7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o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o学生个别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理解诗意(10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o小组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答疑解惑。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

5.赏析诗歌(13 分钟)o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秋景?o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鹤”这一意象的作用。

o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与众不同之处。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7.布置作业(3 分钟)o默写诗歌。

o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欣赏。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解释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o翻译诗歌。

2.拓展作业o仿照《秋词(其一)》,写一首描绘其他季节的诗。

六、板书设计秋词(其一)刘禹锡意象:晴空、鹤手法:对比情感:豁达乐观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初步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赏析诗歌的环节,部分学生对意象和情感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正确朗读《秋词》诗歌,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和西楼的美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提高幼儿语文素养二、教学准备•诗歌《秋词》•西楼、菊花、落叶等相关实物或图片•画纸、彩笔、毛笔、墨水等三、教学流程1. 导入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唤起幼儿对于秋天的感知:“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呢?秋天的天气怎么样呢?秋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呢?”2. 引入《秋词》教师通过读出《秋词》的第一句话:“银烛秋光冷画屏”,来引导幼儿想象这个场景,并询问:“大家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3. 朗读《秋词》教师先朗读整首《秋词》,然后按照诗句逐句诵读,并注重诵读过程的感知与体验。

教师可以在一些情景或重点词语时停顿,并询问幼儿的感受。

4. 探讨诗中意境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和感知整首诗,探讨其中的意境:“大家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美丽呢?”5. 体验西楼美景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校内的西楼,并观察周围的菊花、落叶等,让幼儿亲身感受西楼的美景。

6. 创作《秋词》教师为幼儿分发画纸、毛笔、墨水等绘画工具,让幼儿通过画画等方式,创作出自己眼中的《秋词》。

四、教学评价1. 书写作品让幼儿用画画的方式,创作出自己眼中的《秋词》。

2. 口头表述教师指定一位幼儿,可以随意选取一句或几句句子,朗读给大家听,其他幼儿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感受。

3. 课堂表现综合考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包括阅读、创作、听说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体会此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希望能够让幼儿对于秋天的美好有更深入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探讨诗歌意境和情感,让幼儿在丰富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

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创作的过程,在画画和朗读等方面也有明显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注释
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字,他是朝著名的。

参考答案:刘禹锡梦得唐朝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反映出诗人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答案:凄凉开阔明丽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

”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

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

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

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

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8、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为什么作者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
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

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的精神。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啭:鸟婉转地啼叫
②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③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④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⑤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⑥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解说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

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

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赏析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赏析】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诗的意思是: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里穿行。

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诗中最后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链接】木兰花[宋]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