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准则
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需要遵循的一些教学准则和方法。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学原则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以下是体育教学的几个重要原则:1.个性化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体差异,注重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渐进式原则:体育教学应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逐步推进,循序渐进地教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逐步提高教学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高。
3.基础性原则:体育是一门技能型的学科,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动作能力和基本体育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4.教学互动原则: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教学过程,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情感教育原则: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行品质。
以上几个原则是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通过运用这些原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建议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建议修订版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基于学科本质,《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旨在培养学生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内涵,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各个水平学生中的落实,高质量达成各个水平的教学目标。
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读(一)学科核心素养三方面内容的内涵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其内涵之一,在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参加体育运动和训练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某项专门运动的能力和素质,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健康行为既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涉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健康行为可具体理解为健康的生活习惯、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落脚点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锻炼、营养、作息、卫生习惯、心理因素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均在健康行为的培养目标之列。
体育品德涵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延伸至社会生活的美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体育品德的内涵丰富,包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坚韧拼搏、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等品质,在团队合作中形成的合作互助、相互尊重、承担责任等意识,在比赛训练中形成的遵规守纪、诚信自律、正确的胜负观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界定了新课程的性质,指出体育与健康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各学校的实施,各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逐渐深入,并对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身心健康、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审美情趣及兴趣爱好的取向、社会实践活动的穿插、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标签: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所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启发性、开放性等特点。
新课程标准水平不仅注重培养运动技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程序上把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也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使之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相辅相成,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运动,又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同时又满足了他们渴求自我学习和追求成就感的心理。
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完整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
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
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
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遵循在体育运动中应当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小学体育课规章制度

小学体育课规章制度一、体育课的目的和内容1. 体育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体育课的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和各种球类运动等。
3. 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锻炼身体,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和身体素质。
二、体育课的安全和规范1.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子,避免造成意外事故。
2.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不得擅自离开活动区域。
3.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保持队形整齐,遵守比赛规则,不得偷懒或作弊。
4.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尊重他人,不得辱骂、打架或欺负同学。
三、体育课的考核和评价1. 体育课的成绩将综合考虑学生在运动技能、体能测试和体育课表现等方面的表现。
2. 体育课的评价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并将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综合计算。
3. 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突出者,将获得奖励和表彰,激励其继续努力。
四、体育器材和场地的管理1. 学校将提供适合体育活动的器材和场地,学生需爱惜并妥善使用,如有损坏需及时报告给老师。
2. 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和场地时,需遵守规则和注意安全,严禁玩忽职守或胡乱操作。
3. 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和场地时,需保持环境整洁,不可乱扔垃圾,否则将被扣分处理。
五、体育课的纪律和惩戒1.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认真听从老师的安排和指导,遵守纪律,否则将受到批评和警告。
2.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遵守比赛规则,不得作弊或偷懒,否则将被取消考核资格。
3. 学生在体育课中如有违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惩戒,包括罚抄书、体罚和请家长等。
六、体育课的活动和赛事1. 学校将定期组织体育比赛和运动会,鼓励学生参与,并为优秀者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2. 学校将定期举办运动训练营和健身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运动的机会和选择。
3. 学校将鼓励学生成立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团队,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

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一、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的制定目的为了保障体育课的教学顺利进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教学效果,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内容1. 学生的着装要求学生进行体育课时,应穿着适合运动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不得穿着拖鞋、皮鞋等不适合运动的服装。
2. 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在体育课中应遵守纪律,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离班级,不得擅自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不得打闹耍宝,不得欺凌他人。
3. 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体育课中应遵循科学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体育器材的使用规定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应严格按照教师指导操作,不得私自乱用器材,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5. 体育课评分规定学生在体育课中将根据出勤情况、表现情况、考核成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定,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6. 体育课义务与权利规定学生有义务参加体育课的学习活动,有权利享受安全的体育教学环境和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
7. 体育课违纪处罚规定对于违反体育课规章制度的学生,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包括批评教育、警告处分、体罚处分等。
8. 体育课考核及奖惩规定学生在体育课的考核中表现优秀者将受到表扬奖励,表现不佳者将受到相应的批评教育与惩罚处理。
三、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体育部门和班级教师应对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进行宣传、解释,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并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确保规章制度得以有效执行。
四、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调整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和调整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确保规章制度符合实际教学需求并能起到规范管理的作用。
五、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的总结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将有助于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实践中,学校体育部门和班级教师应一严格执行体育课指定课程规章制度,确保规章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友爱的体育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身心俱佳的发展。
体育课课程规章制度

体育课课程规章制度第一条:课程目的体育课是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进行课程学习的基础。
其目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体育文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第二条:教学内容1. 体育课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训练、技能训练、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等项目。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条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坚持锻炼的习惯。
3.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
4. 引导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作用,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条:教学要求1. 身心健康。
学生在参加体育课活动时,应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不得患有感冒、发热等疾病,以免影响体育锻炼效果。
2. 服装要求。
学生参加体育课时应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鞋袜整洁,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 课前准备。
学生在体育课前应按时到达活动场地,做好准备活动,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4. 遵守纪律。
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应遵守教师的指导,服从命令,不得擅自离开活动场地,否则将被扣分处理。
第四条:安全保障1. 教师在组织体育课活动时应注意学生的安全,确保活动场地和器材的安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学生在参加体育课活动时应自觉遵守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器材,严禁在活动中打闹和恶作剧,避免造成伤害。
3. 如发生意外事件,应及时报告教师,不得隐瞒事实,以免延误处理时机。
第五条:考核评估1. 体育课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日常表现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日常表现占为主要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期末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学生需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考试才能合格。
3. 体育课的成绩将计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对学生成绩优秀的将给予表扬奖励,对成绩较差的将进行必要的改进和指导。
第六条:课程衔接1.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衔接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一、课程背景
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
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价值观念。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身体结构和机能,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体育兴趣,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目标与要求
1.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身体素质;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身体、智力、美感等方面;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自律自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课程内容
1. 体育课
•体育锻炼:包括体育基本动作训练、体育健身操等;
•体育技能:学习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
•体育比赛:开展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 健康课
•身体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各系统结构和功能;
•健康知识:学习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
•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心理调适方法。
四、课程评价
1.体育成绩评定:包括课堂表现、体育比赛成绩等;
2.健康检测评估:学生定期接受身体检查,评估身体健康状况;
3.课程反馈评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反馈意见及建议。
五、未来展望
体育与健康课程持续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培养出更多热爱运动、健康向上的学习者。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素质更全面的提高。
以上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实践,相信学生们必将在体育
与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必学内容(二)必修选学内容五、学业质量标准(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二)说明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学习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建议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B:教学与学习评价案例附录C:术语解释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校体育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健康教育学为基础,同时还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和体育史学等学科知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中课程中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学科,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增强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国家公民素养和综合实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本课程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本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基础性强调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性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通过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方法进行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积极参加课内体育学习以及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选择性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择,较为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综合性强调关注多种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以体育教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内容,注重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体育现象,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健康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及如何更科学地遵循生命规律和健康规律。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认识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两门学科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与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显著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比赛规则,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职业特点,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体育文化理解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体育现象, 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健康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及如何更科学地遵循生命规律和健康规律。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认识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 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两门学科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 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与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实践能力,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 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2.运动能力3.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4.通过学习本课程,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 显著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比赛规则,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职业特点, 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 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 具有体育文化理解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一、内容结构变化:类别2003(实验)版课标的内容结构2017版课标的内容结构2017版课标总体变化变化关键词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二、具体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变化一:新版课程目标发生改变,将2003(实验)版课标四个部分细化为六个版块变化二:新增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变化三:课程总目标发生改变,增加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变化四:将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整合,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能健康教育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教学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附录一、名词解释(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必学内容(二)必修选学内容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与学习评价建议应五个方面变更为新版课标分目标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课程分目标变化五:取消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内容,变更为必修必学内容(体能、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内容(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变化六:新增学业质量模块的内容,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变化七:更新实施建议部分的内容,新增学习评价建议内容、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变化八:变更教材编写部分的具体内容,新增地方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学习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评价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建议二、附表(二)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健康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和学校实施本课程建议。
2024年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案的范文

2024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大纲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健康和体育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第一课:健康生活方式介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讨论如何通过饮食、锻炼和睡眠来保持身体健康。
第二课:基本运动技能介绍基本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抛掷等,通过学习正确的技巧和姿势,帮助学生提高体能和协调能力。
第三课:游戏和体育运动介绍不同的游戏和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和排球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并促进身体健康。
第四课:心理健康介绍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例如通过冥想、扩展爱好和社交活动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第五课:营养学介绍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来维持身体健康。
学生将学习营养学中的宏观和微观营养素,并了解如何构建均衡和丰富的饮食。
第六课:健康和风险行为讨论健康和风险行为,例如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
学生将了解这些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了解如何通过健康的行为来预防和减轻健康风险。
评估与考核本门课程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估和考核:1.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的程度。
2.体能–学生练习和掌握的技能和姿势。
3.表现–学生在比赛和团队活动中的表现。
4.作业–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和研究任务。
课程教材本门课程将使用以下材料:1.基础篮球教程2.运动科学3.营养学4.心理健康5.体育新闻和杂志结论本门课程将帮助学生在健康、体育和团队合作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协调和沟通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教授这些基本技能和知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生活的基础并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
最新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PPT课件

一、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
■ 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 模调查研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 个省(市、区)。《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 一稿。
■ 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 对《标准》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 《标准》是大家的《标准》,需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因此, 修订时主要根据实验十年来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在充 分吸收各方面的正确建议基础上,深入地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 步完善《标准》的有关内容。
二、《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及变化
1.《标准》名称的变化
■ 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稿名称为《义务 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转 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
❖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目标(即体育与健康课 程特有的教学目标,如发展体能、学习和掌握运动 技能和健康知识等)与相关目标(即体育与健康课 程和其他课程兼有的教学目标,如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等)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 发展体能和掌握技能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4.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将《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 内容”。为了增强对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 条目标要求之后,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 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 例”。这样既有助于一线体育教师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 习目标,又有助于教师清楚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帮助教 师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目标与内容”。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国家必修课程,具有明显的健身性和实践性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促进学生提升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培养高尚的体育品德,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在明确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基础设计水平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呈现层次性和递进化,并要求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
课程总目标,是指导学生系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关键准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总目标,也是教师规划长期教学目标的依据。
年版课标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确立了课程总目标,包括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水平目标,是在课程总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别划分了四个水平目标,是教师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或学期教学计划的依据。
四个水平目标分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水平目标要求,而且水平目标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递增性和层次性。
单元目标,是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是教师撰写课时具体教学目标的依据。
单元目标要紧紧围绕学业要求、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具体设计,体现出结构化、一体化和序列化。
(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教师精心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系统学习行动方案,学习者在系统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思考,领会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2023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准则

2023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准则
目标
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准则,以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准则
1. 平衡发展:体育课程应促进学生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平衡发展。
2. 多样性:体育课程应包括多种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3. 全员参与:所有学生都应参与体育课程,没有性别、身体条件或其他因素的歧视。
4. 安全第一:体育课程应确保学生的安全,包括提供适当的装备和场地。
5. 专业指导:体育课程应由专业教师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能和规则。
6. 素质教育:体育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和道德品质。
7. 适应个体:体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和活动安排。
8. 健康意识:体育课程应教育学生关于健康饮食、锻炼惯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9. 文化交流:体育课程应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增强国际理解和合作精神。
10. 持续评估:体育课程应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准则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改进。
结论
本文档制定了2023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准则,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这些准则强调平衡发展、多样性、全员参与、安全第一、专业指导、素质教育、适应个体、健康意识、文化交流和持续评估的重要性。
通过遵循这些准则,我们可以确保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综合的教育和成长。
于素梅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于素梅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于素梅是一位体育与健康教育专家,她在解读新课标中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1.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于素梅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身体上的锻炼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信等综合能力。
2. 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于素梅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通过学习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于素梅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焦虑。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如何管理情绪和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于素梅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总的来说,于素梅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
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身体上的发展和锻炼,同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价值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全)

《体育健康教育教案》一、课题: 全力以赴保健康教学目标1.明确健康的定义。
2.认识亚健康。
3.了解卫生革命。
4.把握健康的准则。
教学内容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构成人身体的九大系统人的身体由神经、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和生殖九大系统构成。
九大系统出现问题可导致的疾病:(1)神经系统一神经炎、半身不遂(2)运动系统一肌肉拉伤、扭伤、骨折(3)循环系统一脑中风、冠心病(4)呼吸系统一肺炎、气管炎(5)消化系统一肠胃炎、胃溃疡、肠梗阻(6)内分泌系统一侏儒症、大脖子病(7)泌尿系统(8)免疫系统一艾滋病(9)生殖系统一性病3. 亚健康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 也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4. 亚健康的促成因素以及如何预防亚健康亚健康的促成因素:(1)心理因素(2)体质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4)不良生活因素如何预防亚健康:(1)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正确对待各种压力。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保持营养均衡。
(3)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注意劳逸结合。
5. 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1)倾向性因素(2)促成性因素(3)强化性因素二、课题: 吃的明明白白教学目标1.明确理想的膳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清淡杂食)。
2.了解盐为什么是把双刃剑。
3.明确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
4.如何做让一日三餐更有营养。
5.明确特殊阶段的营养(高中阶段、发展体能、体育锻炼后)。
教学内容营养(膳食)与健康1.膳食宝塔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是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
“宝塔”共分五层, 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八条原则: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新版2023年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准则

新版2023年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准则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新版2023年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的准则。
该准则旨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全面的体育教育。
2. 教育目标-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 课程内容- 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包括体育基本动作、基本技能等;- 健康与运动:包括身体健康知识、运动伤害预防等;- 体育游戏与竞技:包括各类体育游戏和竞技项目的和实践;- 体育舞蹈与表演:包括各类体育舞蹈和表演项目的和实践;- 体育文化与艺术:包括体育文化知识和艺术表达的和实践。
4. 课程要求- 普及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无论其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如何;- 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提供差异化教学;- 综合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体育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考核成绩等;- 课内外结合:将体育课程与校内外的体育活动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机会;- 安全保障:确保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运动伤害的发生。
5. 教学方法- 多样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等;- 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激发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6. 教师角色- 指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专业指导;- 观察者:观察学生的情况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调查者: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评价者:对学生的体育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7. 学校支持- 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器材;- 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 组织体育活动和比赛;- 提供培训和专业支持。
8. 结论新版2023年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准则旨在通过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全面的体育教育。
2023小学体育新教育准则

2023小学体育新教育准则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小学体育新教育准则。
准则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简单、明确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指南,以帮助小学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果。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教育内容
1.基本技能
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包括但不限于:
-跑步和奔跑技巧
-跳远和跳高技巧
-投掷和接球技巧
-游泳和水上运动技巧
2.体育项目
学生应该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足球
-篮球
-排球
-乒乓球
-游泳
-田径等
3.健康教育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学习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包括但不限于:
-健康饮食和营养知识
-锻炼和休息的平衡
-预防运动伤害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包括但不限于:
-组织小组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使学生能够参与各种体育项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总结
2023年小学体育新教育准则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
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意识。
教师应该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三、身体健康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水平四(7~9年级)
一、运动参与
二、运动技能
三、身体健康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课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事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与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各方面的说明及目标如下。
(一)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目标:
1.掌握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体型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过程,与体育与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