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英汉翻译中的神似
中英文里20个“神似”的表达
中英文里20个“神似”的表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口语中,中英文之间有哪些表达是极其相似的!1.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会说“花钱如流水”,英文里也是哦,叫做“spend money like water”。
其实,like water就是in large quantities的意思。
2. 当我们在开始某项工作或者做出某项决定之前,都要先稍微探一探路,这个叫做“试水”,同样滴,英文里面叫做“test the waters”。
英文解释可能更好理解一些:to find out what the situation is before doing something or making a decision.3. 咱形容某人做事手法娴熟啦,干啥像啥啦,会用到“心灵手巧”,英文里有个表达特类似,所以特好记,叫做“be good with your hands”which means to be skillful at making or doing things with your hands.4. 我们形容一个人处于公众注意的焦点,总是习惯说“站在聚光灯下”,那大家肯定就会猜到“bein/under the spotlight”是啥意思了吧。
(the spotlight means attention from newspapers,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5. 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压力山大”,也有对应的传神英文翻译哦!“a mountain of stress”就是超级多的压力。
这里的a mountain / mountains of后面接可数不可数名词都OK,它的意思是a very large amount or number of something.6. 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在意这些细节”,用英文表达就是“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sweat作为动词时,是worry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用来告诉某人not to worry about small details or unimportant things.7.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很怂的boss,突然之间雄起!决定要给手下看看“谁才是这儿的老大!”?英文里有一句完全对应的,叫做“show somebody who’s the boss”,是不是听起来很霸气!当你想让对方清楚你比他们有power和authority的时候,用起来吧!8. “在同一个屋檐下”同样也有一样的英文“under the same roof”。
中英文神相似的表达,你译对了吗
虽说中文和英文不可能完全对等。
但是你若留心,便会有惊喜哦!比如说绞尽脑汁,英文就是rack your brain,是不是很神奇。
看来人类的语言文化还是有共同之处的,你们记住了吗?言简意赅,不说废话,开始整起:1.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Family relationships are stronger than any others.中文里的“血浓于水”,这算是完全直译喽。
2.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your sleepTo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very easily because you have done it many times before. 中文里可以对应“我闭着眼睛也能…”。
例如:I haven’t done many portraits, but I could paint landscapes in my sleep.3. Have money to burnTo have so much money that you do not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我们说“烧钱”,英文里也用了burn哦。
“钱多到拿钱点烟”,这么记就记住了。
还记得之前说过的“花钱如流水”不?对了,就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4.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To avoid hav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omebody.中文里咱们有“保持一臂距离”对吧,这么记就特别好记。
例如:He keeps all his clients at arm’s length.5. (in) black and whiteIn a way that makes people or things seem completely bad or good, or completely right or wrong.我们在评论是非对错的时候,可能会听到有人说“不分黑白”。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与译文的“神似”
( 青岛科技大学外因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3) 6O3
【 要】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它不但能够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把丰富的思想内涵精辟地表达出来, 而且还可以
传达 大量 包 民族、 史和地域 色彩的 文化信息 。虽然英汉 两种语言的 习语都具 有言简意赅 、 容 历 寓意深 刺、 富有 哲理的特 点, 但
又是钱钟书“ 化境” 的由来 。就某 一作品 的翻译 而言 , 者所 译 点和个 人风格之 间的差别外 , 蕴涵 于源语 和 目标语 中的文化 差异也不能小视 , 因为对 于两 种语言之 间的文化差异 的把握
用之文学语言与作者所用之文学语言, 除两种语言本身的特 遥 不 可 及 。
一
般说来, 英语和汉语习语的语义按照对应程度大致可 完全对应。 形神俱似
语、 格言、 、 俗语 俚语、 歇后语等)尤其体现一个民族特有的 ,
文化特 征。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 , 习语是语言 的重 要组
( )au m t r f ue8.失败是成功之母 。 2 Fir i le s o e ces( h 0s ) ()a i 3 Br n kg d t i .吠犬不咬人 。 on t ( o be ) ( ) l aeer.隔墙有耳 。 4 w丑8 v aB( lh ) ( )tk het r s o.趁 热打铁。 5 s ew i h o t(  ̄ l ei nih )
分为三类 :
一
和理解是否准确透彻决定了译文与原文是否“ 神似”而译文 。 与原作是否“ 神似” 又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语 言是文化的一 部分 。 语言 是文化 的载 体 , 言是人 类 语 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产 品, 是人们用来交流 的 工具。 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不同 。 社会历史发展 的进程 不同 , 因而所使用 的语言不 同, 文化的起 源不同 , 的思维 人们
从语用角度谈习语翻译的“形似”与“神似”
中英两国人民的社会 习俗差异最明显体现在对一些动物的看 法上。中国人认为, 狗是最卑微 的动物, 汉语 中有这样一些贬义习 语: 狐朋狗友 , 狗急跳墙, 狼心狗肺。中国人也比较喜欢猫, 人们常常 把贪嘴的人亲昵的称呼为“ 馋猫” 。龙在中国人. 目中那是吉祥的象 征, 我们都习惯将 自己称为龙的后代 , 炎黄子孙 , 汉语中有太多有关 龙的习语 , : 如 龙飞风舞 , 望子成龙 , 龙争虎斗。中国人认为虎为百兽 之王, 汉语中有虎父无犬子, 龙潭虎穴这样阳刚的习语。可是这些 , 在西方人看来就不一样 了。英国人将狗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英
一
d已根深蒂固。汉语中有关佛, 』 l 和尚, 庙的习语 自 古就有很多 , 借 如:
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另外, 道教在
、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再现英汉习语的不同
语用
1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异 .
中国也是影响深远, 中有 : 汉语 道高~尺魔高一丈, 一人得道鸡犬升 天的习语 。还有 , 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可 以说在中国也是深得人心 .
文化 差异 , 从语 用角度提 出了英汉 习语 翻译的“ 形似 ” 神似 ” 与“ 。
关键词 : 语用等效; 翻译 ; 文化差异 ; 形似 ; 似 神
中图分类号 : 1 . H3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5 (0 9 0 -0 9 - 0 10 - 4 8 20 ) 6 30 2
从 用 度 习 翻 的 形 " “ 似 语 角 谈 语 译 “似 与 神 ”
● 金 美 玉
( 淮海 工学院大学 外语教研部 , 江苏 连云港 2 2 0 ) 2 0 2
谈英汉谚语翻译的_貌合神似_
〔摘 要〕谚语在语言上具有比喻生动 、寓意深刻 、用词精炼 、单句讲究韵律 、双句对仗的特点 。谚语的这 些特点决定了在英汉谚语互译中既要注意内容贴切 、语言生动 ,又要考虑到谚语的文化背景 、形象比喻等 。做 到形式 、内容和神韵的统一 ,即所谓的“貌合神似”。本文探讨了如何达到英汉谚语翻译中的“貌合神似”。
〔参考文献〕 〔1〕冯庆华. 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5. 〔2〕郭著章 ,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6. 〔3〕金路 ,徐玉明. 中国谚语〔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4〕王常在. 谚语手册〔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5.
〔关键词〕英汉谚语 ; 特点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5149 (2008) 03 - 0043 - 02
一 、引言 高尔基 (引自金路 ,徐玉明〔3〕) 说 “: 谚语 ,作为民间文学
的一部分 ,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也就是说 ,谚语和一个民族 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活 、地理环境 、风俗习惯 、心理状态等是 密切相连的 。这是谚语最显著的特点 。此外 ,谚语在语言上 具有比喻生动 、寓意深刻 、用词精炼 ,单句讲究韵律 ,双句对 仗的特点 。最后 ,谚语一般较口语化 。谚语的这些特点决定 了在英汉谚语互译中既要注意内容贴切 、语言生动 ,又要考 虑到谚语的文化背景 、形象比喻等 。做到形式 、内容和神韵 的统一 ,即所谓的“貌合神似”。
〔责任校对 王立平〕 ·44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
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摘要:文学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文字写成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形似与神似在翻译界存在很大争议。
形似是指原文与译文两种语言形式的相似。
神似是指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尽量准确传达其文化意境和感情色彩,而不是仅仅表达出原文意思。
本文以具体实例来探讨神似与形似两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形似与神似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取神似而非形似。
关键词:文学翻译;形似;神似;文化意境文学翻译在翻译领域中占据重要部分,旨在再现原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形似和神似之间的争议则是如何准确把握文学翻译标准的重要因素。
傅雷提出了“传神达意,重神似不重形似”,也就是说当形与神不能两全时,应该“舍形求神”。
矛盾也曾经说过:“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文学作品是一种运用语言来创造的艺术,所以在文学作品中,相比事物情节叙述,艺术意境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艺术意境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和行为产生强烈的感情。
因此文学翻应该是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原作中的艺术意境人物情感充分传达出来,不仅要达到明白畅通,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还应使译文读者在欣赏译文时仍然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的感觉。
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
这并不代表形似不重要,其意思是说在两者不能兼得时,应取神似而非形似,如果形似神似能够兼备则更好不过。
以下通过具体翻译实例来说明神似即传神的重要性。
(1)首先我们以《春晓》一诗的两种译文对比说明形似与神似之间的关系。
春晓是一首古今传诵的抒情小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表现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古典诗歌英译中的“神似”
古典诗歌英译中的“神似”〔关键词〕英汉翻译;古典诗歌;神似;意境翻译,即译者用一种语言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因而翻译过程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干扰。
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形神皆似的翻译毕竟极其难得。
因此,著名翻译家傅雷提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原则。
“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将字里行间的意蕴表达出来。
要做到英译中的“传神”,首先要体会原作,透彻理解原作,深刻领悟原作的思想,只有这样翻译时才能下笔有“神”。
任何作品都须精读四五遍方可动手翻译,要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己有。
诗歌难译,把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语则是难上加难。
中国古诗言近旨远,注重结构、讲究韵律。
译诗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的表层结构,保持其“形似”,更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挖掘语言的内涵,追求其“神似”。
要使译文具有原文的诗情画意和韵味内涵就必须在译文中完美地再现原诗的意象和情趣,使原诗的神韵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现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为例来探讨一下英译中的“神似”问题。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Witter Bynner把这首诗译为:At Chuzhou on the Western StreamWhere tender grasses rim the streamAnd deep boughs trill with mangobirds,On the spring flood of last night’s rainThe ferry-boat moves as though someone were poling.原诗描绘了草、涧、黄鹂、树等景物,通过独、幽、深、鸣等表示状态和程度的词语美妙地刻画了一幅傍晚时野渡无人、雨落潮急、寂寞凄凉的图画。
英汉翻译推敲_形似与神似
英汉翻译推敲——形似与神似蒋宇红Ξ(嘉兴学院外语系,浙江嘉兴314001)摘 要:形似与神似是英汉翻译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使得在大多情况下,形似和神似不可两全。
神似则更重于形似。
该文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转换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汉语表现手法,使译文与原文达到神似的境地。
关键词:形似;神似;汉语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H 315.9Abstract :Fo r m si m ilarity and sp irit si m ilarity are tw o facto rs related to each o ther in English -Ch inese translati on .T 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 een English and Ch inese m ake it i m po ssible to obtain bo th fo r m si m ilari 2ty and sp irit si m ilarity in mo st cases .Sp irit si m ilarity is mo re i m po rtant than fo r m si m ilarity .T h is paper is to discuss how to app ly Ch inese exp ressi on technique in the transfo r m ati on from English to Ch inese so as to ach ieve sp irit si m ilarity .Key words :fo r m si m ilarity ;sp irit si m ilarity ;Ch inese exp ressi on technique . CLC :H 315.9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1-3079(2003)01-0108-05 英汉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际转换过程,它包括在各个语言层次上进行的各种语言现象、各类表达手段和叙述方式的语际转换。
古典诗歌英译中的“神似”
古典诗歌英译中的“神似”作者:华红娟来源:《甘肃教育》2009年第12期〔关键词〕英汉翻译;古典诗歌;神似;意境〔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6(B)—0027—01翻译,即译者用一种语言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因而翻译过程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干扰。
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形神皆似的翻译毕竟极其难得。
因此,著名翻译家傅雷提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原则。
“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将字里行间的意蕴表达出来。
要做到英译中的“传神”,首先要体会原作,透彻理解原作,深刻领悟原作的思想,只有这样翻译时才能下笔有“神”。
任何作品都须精读四五遍方可动手翻译,要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己有。
诗歌难译,把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语则是难上加难。
中国古诗言近旨远,注重结构、讲究韵律。
译诗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的表层结构,保持其“形似”,更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挖掘语言的内涵,追求其“神似”。
要使译文具有原文的诗情画意和韵味内涵就必须在译文中完美地再现原诗的意象和情趣,使原诗的神韵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现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为例来探讨一下英译中的“神似”问题。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Witter Bynner把这首诗译为:At Chuzhou on the Western StreamWhere tender grasses rim the streamAnd deep boughs trill with mangobirds,On the spring flood of last night’s rainThe ferry-boat moves as though someone were poling.原诗描绘了草、涧、黄鹂、树等景物,通过独、幽、深、鸣等表示状态和程度的词语美妙地刻画了一幅傍晚时野渡无人、雨落潮急、寂寞凄凉的图画。
浅谈翻译的“形似和“神似”
浅谈翻译的“形似"和“神似”作者:唐金燕刘玉涛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曾在国内翻译界引起不小争论的两种译文处理方法——“形似”和“神似”的不同特点加以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提出“形似”和“神似”的最佳境界是二者兼备。
当二者不能两全时,译者为保证原作意蕴、风貌所做努力都应予以肯定,这也是译者的一种素质。
[关键词]形似;神似;翻译处理;译者[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g(2010)12-0044-02艺术领域的“形似”和“神似”由来已久,作为处理译文的两种方法,在国内翻译界颇受争论。
从效果来看,翻译如同临摹画作,追求的是神似。
神似派认为,成功的译作应该在写作风格、思想深度、感染力等方面接近原作;形似派则认为,偏重神似是一味追求译作的文字华美,希望译作在句法形式上与原文对等,斟词设韵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形似、神似的提法源自于中国古代画论,然而“形神兼备”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说道:“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绘画过程中,画家首先要关注的是所描绘对象的气韵,即对象的神,只要抓住了对象的神和气韵,造型就形神兼备了。
通过对“形似”与“气韵”关系的论述表达他的绘画形神观,在绘画理论上比前人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由此可见,张彦远的着眼点在神,他并非否定了形似,而是对其有更高追求——那就是对气韵的追求。
画家顾恺之则主张“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命题,他主张“若……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失矣”的神似要求,顾恺之较为注重客观对象之形,着眼点在形。
很多时候,争执形似和神似是因为“形”与“神”在一些学者看来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单一概念。
谈谈英汉翻译中的神似
底 应 该重 ‘ 神 貌 ’还 是 重 ‘ 形貌 ’” 的 问题 ,并在 《 译 林 语 堂 在 《 翻 译论 》中说: “ 译 文 所 忠 实 的 , 不 是 原 文 的 言
之
皇
语 言应用研究
零 字 , 乃 零 字 所 组 成 的 语 意 。 忠 实 的第 二 义 ,就 是 译 者 不 神 ,形 神 统 一 。 ” 由 此 可 见 , “ 形 ”和 “ 神 ” 是 一 个 统 一 但 须 达 意 ,并 且 须 以传 神 为 目的 ,译 文 须 忠 实 于 原 文 之 字 的整 体,形随意定 ,但离形 不能得意 ,故传意不 能遗 形, 神 、句 气 与 言 外 之 意 ” 。李 健 吾 在 《 翻 译 笔 谈 》 中 也 谈 到 意 靠 形 表 达 , 形 不 准 ,神 将 失 真 , 形 外 之 意 是 借 原 形 来 领 “ 一 个 译 本 好 是 由于 传 神 ” 。 上 世 纪 6 O 年 代 ,傅 雷 宣 言 式 悟 的 。 因 此 ,翻 译 作 品 的 时 候 , 应 该 尽 量 做 到 “ 神 形 兼
“ 神 似 ”说 的 基本 思 想 ,并 非傅 雷 首 创 ,实 则 由来
罗 新璋编 《 翻 译论集》 )。陈西滢 道出 了艺术最 高境界 的
已久 。 1 9 2 1 年 ,茅 盾 在 《 新 文 学研 究 者 的责 任 与 努 力 》 一 真 谛 ,他 首 次把 “ 神 ”的概 念 与 “ 似 ”的概 念 结合 在 一 文 中 首先提 出 “ 在 ‘ 神貌 ’和 ‘ 形 貌 ’ 未 能 两 全 时 , 到 起 ,对神似 翻译学整 体 的理论 与实践意义 重大 。四年 后,
信 ” 。这 不 难 明 白 ,难 明 白 的是 怎 样 才 能 算 是 “ 信 ”。 法甚 简单 ,重 神似不重形似 。”傅 雷为繁荣 新中国 的翻译 “
小议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形”与“神”
古代美 学论 者大 多 “ 神似” 重于“ 形似” , 但“ 重 神 似 不重 形似 ” 不 等 于说 “ 重 神 似 而 轻形 似 ” 。所 以“ 神 似重 于形 似 ” 的真谛 是 在 艺术 表 现上 不 拘 泥 于浅 表 层 的呆 板 的形似 , 而 是 以神驭 形 , 以形 辅 神 , 从 而 达 到形 神兼 备 的理 想状 态 。 将“ 形” 与“ 神” 、 “ 形似” 与“ 神似” 化 为 一 对 相 依 相济 的矛盾 , 引入 译 学 领 域并 用 自己的 翻译 实 践 标举 阐发 的 第 一 人 当属 傅 雷 。 他 在 《 翻 译 经 验 点 滴》 中提 出的 “ 神似” 包含两方 面: 一 是 对 于 原 作 字 里 行 间所 传达 出 的意 义 和情 趣 , 译 者 要 最 大 限度 的 保留; 二是 贯彻 原 作 的韵 味和 风 格也 必 须 体 现 。傅 雷 提 出的 “ 重 神 似不 重 形 似 ” 的 翻译 美 学 观 在 翻译 界 引起很 大争 论 , 大 家 各抒 己见 。其 争 论 的 焦点 最
蹄; 言 者所 以在意 , 得意 而忘 言 。吾 安得 与忘 言之人
终集中在翻译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该“ 形神 兼备” 还是“ 先 形后 神 ” 抑 或是 “ 重神 轻形 ” ?
我 国翻译 史上 也 曾有 过其 他观点 。与严复 同一
时期 的以著 名翻译 家 林 纾 为代 表 的文 学 翻译 流派 ,
作者简 介: 张景霞( 1 9 8 1一) , 女, 山西榆 次人 , 助教 , 研究方 向为笔译 。
2 2
原 作 的词法 和 修辞 特 点 应 尽 量原 封 不 动 地 保 留 , 但 这 样做 的结 果是 目标 语 的词 法和 修辞 特点 不得 不做
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
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神似中国的翻译事业早在西汉就已经初具规模,设立有专门的翻译机构,有人开始翻译佛经。
直至今日,中国的翻译事业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岁月。
实践与理论总是相伴而行,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同翻译发展跨过相同的时代,经历过同样的潮起潮落,历史也同样的古老。
然而纵观整个中国翻译史,虽然伴随着几次翻译实践活动的繁荣时期也出现过翻译理论的研究高潮,更加注重实践的中国翻译家们议论寥寥,我国的翻译理论缺乏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直至近现代,随着西方译文及译论的引进,国内翻译届对翻译理论的讨论和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
本文拟在通过对译届争论颇为激烈的论点之一神似与形似的探讨进行研究,以明确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一、神似与形似翻译既要传达内容,也要重视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问题直接牵涉到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理想的文学翻译是形似和神似的对立统一,译者的主观意愿都是既想保住形,又想传达神的。
然而事实上,一些主观因素迫使译者在形神之间做出选择。
形似和神似本是中国艺术届术语,翻译家们借之来作为指导翻译的方法。
在20世纪,就翻译到底该采用神似还是形似,翻译家们众说纷纭。
以傅雷为代表的翻译家主张采用神似,并明确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神似派追求译作在神韵上与原作相近,不注重形式上的异同,有时候甚至可以完全舍弃原作的形式。
而以卞之琳和江枫为主的形似派则认为形似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诗歌翻译来说,应尽量保留原作的形式。
诚然,诗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体,是最凝练的语言精华。
然而,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越完美,对翻译造成的障碍也越大,诗歌翻译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改变。
江枫先生认为诗歌的形式并不只是内容的外衣、信息的载体,在多数情况下形式就是内容,载体就是信息为此,他提倡译诗,必须力求形神皆似。
他还说:译诗,形似而后神似。
诗歌必然需要讲究一定的格式和韵律,然而,中西方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等不尽相同,译者自身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在中西文化中游刃有余,在中西翻译中得心应手,形神兼顾,实为最佳。
浅谈“神似”理论在唐诗英译中的重要作用——以《送友人》的两个英译版本为例
渊 冲等 人 的推 介 , 诗更是走 向了全世界 。但唐 诗 唐 自身 的丰富特 点也导 致 了翻译 过程 的重重 困难 , 而 最难 的就是再现 原诗 的 内涵 和神韵 。针对 这一点 , 许 渊 冲先 生 提 出 了“ 三似 ” 论 , 理 即形 似 、 似 、 意 神 似 。 “ 似 ” 是评 判 译本 是 否 成 功 的最 高标 准 , 神 则 即 “ 文 和原文 在 字 面上或 形 式上 不 一样 , 在 内 译 但
第3 2卷 第 1 期
Vo. 2 I 3 No1 .
our na
—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OfTi e Nain lis Isi t (hlsp y a d S ca ce c s bt t aie ntue P i o h n o ilS in e o t t o
现将原 诗 和 A o e 、许 渊 冲所 译 的版本 抄 my w l L l
以便进 行讨论 。 了汉魏民歌 、 乐府传统 , 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 录如下 , 原文 : 山横 北郭 , 青 白水绕 东城 。 样式。同时 , 唐诗在形式上格律多变, 对仗工整 , 音 韵优美 , 力求 用最 精炼 的文字 进行 创 作 , 中 国文 是 学 的精 华 , 更是 中国传统文 化 的结 晶 。历 经几 千年
诗 时 , 以再 现诗作 精神 内容风貌 为主 , 以达 到“ 应 即 神似 ” 为翻 译第一 目标 , 才能更好 地保持 唐诗 的原 貌 。
本 文选择李 白《 送友人 》 的两个英 译本 , 析 了“ 似 ” 论在唐诗 英译 中的重要 作 用。 分 神 理 关键词 : 神似 ; 唐诗英 译 ;送 友人》 《
汉英相似之处
实例(2)
焚→[上古音]* biuen [简化]→ {ben}
燔→[上古音]*biuan [简化]→ {ban}
burn→日耳曼古词根*brennan[词根化]bren [br-b音转]→ {ben}
说明: 日耳曼古词根*brennan意义为“焚烧 (burn)”,同汉语“焚”字及“燔”字音义相当一致。
例∶焚→[上古音]* biuen [简化]→ {ben}
读法∶ 汉语“焚”字 上推到 上古音 是构拟的 biuen音, 进行简化后 成为 语音最大公约数“ben”。
例∶ burn→日耳曼古词根*brennan[词根化]bren [br-b音转]→{ben}
读法∶英语burn 上推到日耳曼古词根 是构拟的 brennan, 进行词根化 便成 “bren”,再进行br到b的音转后 成为 语音最大公约数“ben”。
一次音变,把吴闽和湘方言隔开。客语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这是东南地区侗台语族汉化的高峰期,它的标志是撮口呼缺失。明清以后侗台语族汉化多讲西南官话了,比如云贵桂,这些地区的官话和客语的共同点是撮口呼缺失。乾隆以后北京方言才取得正统官话地位,此后汉化的新疆、东北等地区方言近似北京方言。湘吴两方言地区人口密度高,抗同化能力强,和汉语中心区距离又近,交往多,所以演变过程是渐进的。闽方言区没有参与汉语成型的最关键时期――两汉,但是它在铁器普及以前和北方联系又相对珠江流域为多,所以它既保留了大量南岛特征,又和先秦汉语有许多共同点。但是现在闽语区的语音变化受北方话影响比珠江流域要大得多,人们常常很流利地一句方言一句官话,这是闽琼台地区的共同特征,其他方言要这么表达非常别扭,是说明闽语和北方话的音调句法比较接近,还是说明差距很大,就像香港人粤英交错一样值得研究。
神似的英文释义及例句详细释义双语例句中中释义
神似的英文释义及例句详细释义双语例句中中
释义
神似:
similarity in spirit
参考例句:
The galloping horses he paints are extremely lifelike 他画的奔马,栩栩如生,极其神似。
similarity是什么意思:n.类似;相似点,相似物They
are similar in grain.他们气质相似。
house built in a similar style.(类似这种形式的)房屋。
of the same or similar kind or nature.指相同或者相似的种类。
These pounds have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to penicillin.这些化合物结构上与盘尼西林相似。
Asian fruit similar to litchi.类似荔枝的亚洲水果。
spirit是什么意思:
n.精神;情绪;志气;烈酒;潮流;灵魂,幽灵v. 鼓励;使振作;诱拐in letter and in spirit 在字面意义和精神实质上|无论形式和实际 the spirit of the law.法律的实质 It reflects both rebellious spirit and spirit of the mon.其
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反抗精神与平民精神。
A spirit l burns spirits instead of oil.
酒精灯里点的不是油而是酒精。
Body and spirit will be corrade by painfulness ?
痛苦就会侵蚀着你的身体和思想?。
中文和英文的相似之处(ChineseandEnglishsimilarity)_高考英语作文
中文和英文的相似之处(C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ese and English similarity)
中文和英文的相似之处(chinese and english similarity)
in the voi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v f, chi ci zi zhi tr densities of pronunciation, it makes chinese people to learn english than south korea from japan were the two countries easier. so many korean think that the english voice, grammar similar to the chinese people learn english easily.
in the initial chinese people learn english, teachers usually remind student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yuxu more "word sentence" is not true.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he basic common yuxu "main - that - pin-for - warrants" order, although there are 5,000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owever, grammar and punctuation are from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1919. it was developed in the light of spanish grammar, not have research, but i think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chinese grammar by english grammar impact. therefore, the english yuxu also similariti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神似”也叫“传神”。
“神似”本为书画评语,自从被引入翻译学之后,一直奉为文学翻译的圭臬。
傅雷翻译“神似”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取诸于中国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是中国当代影响最为深远的译论之一,其核心是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本文首先介绍了神似说的发展过程,进而谈到英汉翻译中的神似问题,最后指出“神似说”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英汉翻译神似傅雷
一、引言
我国的翻译理论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曾谈到我国翻译体系的四个阶段:“1.古代译经的‘案本而传’;2.严复的‘信、达、雅’;3.傅雷的‘神似’说;4.钱钟书的‘化境’说”。
[1]由此可见,“神似”在整个中国译论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指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61年1月6日,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再次提出“愚对译事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为繁荣新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神似说”已成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重要学说之一。
二、“神似”说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语言翻译理论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当数“神似”论。
“似”指一种语言组织成文的材料不可能完美无缺地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成文材料,是翻译这一由两种语言及其代表的文化所构成的矛盾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衡量译本好坏的最高标准是看它能否译出原文风格[2],达到最佳近似度,要想将原文所载的各种信息全部转化到另一种文字中非得要有“神”。
“神”即神韵、精神和风格。
翻译不能求全,重在传神,“传神”也即“神似”。
翻译的“神似”,顾名思义,“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3],必要时摆脱原文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束缚。
“神似”说的基本思想,并非傅雷首创,实则由来已久。
1921年,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首先提出“在‘神貌’和‘形貌’未能两全时,到底应该重‘神貌’还是重‘形貌’”的问题,并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进行了详尽阐述:“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只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如使人同情使人慰乐)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译本如不能保留原本的‘神韵’,难免要失了许多感人的力量。
”1929年,陈西滢发表《论翻译》一文,提出了翻译中的“形似、意似、神似”三种概念。
他是用美术创作与翻译比较,进而立论的:所以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要“信”。
这不难明白,难明白的是怎样才能算是“信”。
我们以塑像或画像来作比,有时一个雕刻师或画家所塑的,所画的像,在不熟识本人的旁观者看来,觉得很像了,而在本人的朋友家人看来,即可以断言它不是某人,虽然不容易指摘出毛病在哪里。
这是因为雕刻师或画家专求外貌上一耳一目的毕肖,而忘了本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活人。
可是有时雕刻师或画家的成绩,连本人的家人朋友都说惟妙惟肖,而在艺术鉴赏者或善观人的眼中,还不是极好的作品,因为他们没有把此人那些不易见到的内蕴人格整体表现出来。
只有古今几个极少数的大画家、雕刻家才能洞见主人翁的肺腑,才能见到一个相处数十年的朋友所捉摸不到的特性。
最先所说的肖像只是形似,第二类超乎形似之上了,无以名之,我们暂名之为意似,到最后的一类才可能说是神似。
也就是说,肖像的“信”,可以分“形似、意似、神似”三种(引自陈西滢《论翻译》,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
陈西滢道出了艺术最高境界的真谛,他首次把“神”的概念与“似”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对神似翻译学整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四年后,林语堂在《翻译论》中说:“译文所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
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李健吾在《翻译笔谈》中也谈到“一个译本好是由于传神”。
上世纪60年代,傅雷宣言式的深刻而明了的
表达“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使“神似”的翻译主张迅速传播开来,并为翻译界普遍接受。
他总结了从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五十年的翻译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包括了较“信达雅”更多的内涵,把翻译纳入了文艺美学的范畴。
傅雷在翻译上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译文要“神似”原文的最高境界。
现代语言大师王佐良先生也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还有比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更重要的通篇的‘神似问题’”,并且还指出翻译“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4];刘重德的新标准“信达切”中的“切”就是风格要切近[5]。
除此之外,郑振铎、傅斯年、朱光潜、朱生豪等也主张传神说,这些无不反映了翻译“神似”论的广泛性和影响力。
三、英汉翻译中的神似
英汉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际转换过程,它包括在各个语言层次上进行的各种语言现象、各类表达手段和叙述方式的语际转换。
所以要期望译文与原文“等值”或“等效”只能是一种理想,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似”倒是切实可行的(古今明,1997)。
这种相似就有形似和神似之分。
形似是指译文表达的形式和手段与原文相似;神似是指译文表达的内涵、意境和风格等方面与原文相似。
英汉翻译要想重现原文的“原汁原味”,就得从“形”和“神”两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傅雷在主张“神似”的同时,对他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作了说明。
他在致林以亮的信中指出:“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中文。
”“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
”后来又指出:“节奏和tempo,当然以原作为依归”,这里都强调了保持原文句法和“形似”的重要性。
罗新璋曾指出:重神似不重形似这个提法,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似于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似。
”“实质上,神与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神似形存,形为神体,神为灵魂,形为驱体。
形与神构成一个灌注生气和灵魂的像活生生的人体那样的有机整体。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神似与形似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理解翻译的主张,应该是,依形写神,以形出神,形神统一。
”由此可见,“形”和“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随意定,但离形不能得意,故传意不能遗形,意靠形表达,形不准,神将失真,形外之意是借原形来领悟的。
因此,翻译作品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神形兼备”。
我们所熟知的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的那句话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译文: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决不会从地球上灭亡。
这句译文成功地体现了原文中的三项排比,做到了形式上统一,内容上达意,充分展示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这样的例子还有:
译文1: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
译文2: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
原文采用对比来加强语势,以产生令人心悦诚服的效果。
译文1在形式上平铺直叙,缺乏原文的对比效应,在内涵的表达力度上也就大大逊色;而译文2采用了紧凑的汉语结构,保留了原文强烈的对比色彩,体现出原文形象风趣而又寓意深刻的特点。
四、结语
“神似”说是把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移植到文学翻译领域的产物,可以说是我国翻译界的独创,也是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独具的特点,是层次更深,要求更高的翻译标准。
对译者的实践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