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解读在中国的演变_黄怀军
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
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张 辉本文阐释了尼采审美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复杂影响,以及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尼采的审美主义思想与康德与叔本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尼采的酒神精神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者来说有不同的涵义。
作者指出了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演进逻辑、内在矛盾性和乌托邦性质,并期望它能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参照坐标系。
作者张辉,1963年生,文学博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讲师。
一、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界相遇的一般情况尼采,这位自称具有“不合时宜的思想”的德国哲人,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界,即使不是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也应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列。
从梁启超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①,到李石岑主持的《民铎》杂志编辑出版“尼采号”,再到李石岑的《尼采超人哲学浅说》②和陈铨的《从叔本华到尼采》③等著作的出版;从王国维、鲁迅到茅盾、郭沫若所受尼采的影响,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
就尼采作品的翻译而言,应该说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鲁迅、张叔丹、肖赣、郭沫若、刘天行等人最早翻译的是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 lso sp rach Z a ra thustra,1883—1885)的序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文,首先有一位无名氏发表在《国风日报》上的译本,其后有郭沫若、马君武、肖赣、徐①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新民丛刊》第18号,1902年10月16日。
②李石岑:《尼采超人哲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梵澄、雷白韦、高寒(楚图南)不同的译本问世。
尼采的自传《看哪这人!》(E cco H o m o ,1908)则主要有包寿眉、徐梵澄、刘恩久、高寒等人的译本。
另外,徐梵澄还译了《朝霞》(D ie M org en rote ,1881)和《快乐的知识》(D ie F roeh liche W issenshaf t ,1882)两本书。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西方浪漫主义进入中国,首先是概念的输入,正如文学界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译介是从对西方文学史的简述开始一样,美术界在翻译和编写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开始从概念、思潮和美学、理论的整体重新阐述西方浪漫主义的伟大传统,最早讲解西洋美术史的是李叔同。
(吴梦非语)1911年吕的《西洋美术史》介绍了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 1928年鲁迅译《近代美术史潮论》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浪漫主义。
1929年的第一次全国美展开始将西方浪漫主义运用到美术批评中。
从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角度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早期研究都只是概论性的介绍和主观的判断。
浪漫主义进入中国英文(Romanticism)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时,最初有两种译法。
一种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从日语中转译为“理想派”,与“写实”相对应。
又有人翻译为“理想主义”。
这些基本上是采用了意译法。
另一种是鲁迅于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采用梵文之意,音译为“摩罗派”或“罗曼派”。
又有人译作“罗曼主义”。
这基本上是采用了音译法。
当时,两种译法难分高下,故并行于文坛上。
直到1930年,才译定为”浪漫主义”。
1902 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理想派与写实派的概念,梁启超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提出浪漫主义的概念的。
钱中文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20世纪文学中使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概念,自外国引进。
30年代前,“现实主义”一般称作“写实派”“、写实主义”,而“浪漫主义”则有“理想派”之称。
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德国浪漫派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王国维对德国浪漫诗学的引进,标志着中国近代浪漫主义的产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
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奴仆命风月”。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jwc/2004/jiaocai/zwwxbj/2.htm中国知识界翻译尼采著作的活动肇始于1904年。
这一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以文言形式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一著的两章(分别题为《灵魂三变》、《小人之德》)。
但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界翻译尼采著作才形成一定规模。
1919年,茅盾根据英国翻译家奥斯卡·列维(Oscar Levy)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英译本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最富批判性的两章即《新偶像》与《市场之蝇》。
第二年,鲁迅用白话文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全部10节,1918年他曾用文言形式翻译了该序言的前3节。
与鲁迅同年翻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的还有张叔丹。
也是在这一年,刘文超翻译了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一书第一卷的第九章《自身与自身之人类》。
1922年,梅翻译了《匝拉杜斯特拉这样说》,内容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和第一卷的前十二章。
这一时期在翻译尼采著作方面最有声势、影响也最大的是郭沫若。
1923-1924年,他兴致勃勃地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题为《查拉图司屈拉之狮子吼》)第一卷的全部22章和第二卷的前4章,分26次刊登在《创造周报》第一——三十九号上,后来(1928)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将这些译文结集以《查拉图司屈拉钞》为题出版单行本。
1925年,包寿眉和徐志摩翻译了尼采《超善恶》(Jenseite von Gut und Böse)的部分章节,分别以“哲人之格言”与“超善与恶节译”为题刊发。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迎来中国知识界翻译尼采著作的小高潮。
1928年,林语堂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走过去》一章,送给被迫离开厦门大学的鲁迅;1935年,他又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市场的苍蝇》一章。
尼采哲学的生态意蕴研究——兼论尼采的超人学说
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7期144㊀㊀作者简介:姜熠群(1968-),男,汉族,江西上饶人,渤海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尼采哲学的生态意蕴研究兼论尼采的超人学说姜熠群(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㊀要: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怎样才能让生命有意义? 是尼采哲学的中心线索.为了赋予人类有意义的生命,尼采倾毕生之力批判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批判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批判西方文化,批判消极的虚无主义,杀死了上帝,重估一切价值,创造着超人,向世人宣告: 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从尼采探索人类未来之路的超然思想洪流里,继承着㊁充盈着生态思想的源头活水.关键词:尼采;超人;生态意蕴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17.075㊀㊀瓦特的蒸汽机㊁斯密的«国富论»分别从生产力方面和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了空前的革命,人类阔步进入了物的依赖性社会,至19世纪,欧洲工业文明使得欧洲人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高度,可是迷人的物质文明背后,却充满着精神文明的危机,物质的丰盈没能解决欧洲人心灵的空虚.马克思㊁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人与人㊁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人类在利用自然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谋求到一条通向自由全面发展之路.尼采则创立了尼采哲学,重估一切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取消人的主体性地位,让超人回归自然,与自然化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为彻底的,尼采哲学的生态观是富有极大的理论张力的.1㊀上帝之死与超人的诞生尼采哲学思想是从 上帝死了 这个骇人听闻的事件开始的.上帝果真死了?果真是尼采杀死了?笔者看来,并不尽然.布鲁诺㊁哥白尼㊁伽利略㊁康德㊁黑格尔都是刺杀上帝的高手.当然,尼采的最后一剑是最为要命的.当下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教堂里依然依稀传来诵经的余音,这说明什么?上帝还没有死,至多是重病了,躺在圣徒的床上听教徒的祷告 为罪人,也为自己.上帝真死假亡于欧洲的现代人(末人)而言,都是极为不安的事情彼岸天国无神理政了.末人们心灵无所归依,只能在虚无之中沉浮.尼采敏感到了欧洲虚无主义的来临,花花世界将面临 彻底的无意义 的危机,尼采将这一危机的有效化解推向对全部价值的重估,对康德㊁黑格尔也进行了彻底地批判,把虚无推向了极致,从而造成虚无主义的 自我克服 ,即把叔本华的 生存意志 转移到自己的 权力意志 ,把否定性的消极意志转移到肯定性的积极意志,转移到狄俄尼索斯式的意志,在永恒轮回中不断增强意志的强力,以为此岸的上帝 超人 的诞生创造理论条件.要弄清超人是怎样诞生的,须得从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下文把这两个层面分别称之为 超人出世 和 精神三变 .超人的生身之母是何人?尼采在谈到他的 超人 出世(分娩) 之 阵痛 时说: 蝴蝶穿破其外壳,撕拉碎之,一道从未见过的光芒使之目眩眼花,这自由之王国.在有此能力承受那种悲痛的少数人中,将第一次探问:出自道德的人性(d i e M e n s c h k e i ta u s e i n e rm o r a l i s c h e n )能否转化为智慧的人性(e i n ew e i s eM e n s c h k e i t). 超人是蝴蝶的产儿,超人是为转化人性而生的.在«精神的三层转变»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向你们宣示精神的三层转变;精神如何转变为骆驼,骆驼如何转变为狮子,狮子又如何转变为孩童. 这里,尼采给我们清晰说明了超人产生的过程:精神ң骆驼ң狮子ң孩童.关于尼采的«精神的三层转变»的理解,学者也是各怀目的,各取所需,结果是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终归得到了各自理论的圆满.中国学者,包括尼采的热衷者,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博导,在论文中向读者介绍尼采的这一思想时,均直接从 骆驼 开始,全部忽略了置于第一位的 精神 .实质上,这里的 精神 是特指 坚忍 的精神, 坚忍 才是首要重视的.为什么有人把 忍 字纹在自己的身体上?因为它有力量.在尼采看来,这个 忍 能令别人 怖畏 崇敬 ,令忍者自己渴求重担,哪怕是最重担.能堪最重担者,何许人也?英雄也!当英雄是要吃大亏的,英雄是别人对忍者的夸奖.于忍者别人的要求是挺高也挺多的:要求其放下高傲,舍弃智慧,装点糊涂;要求其急流勇退或把英雄的称号让给他人;要求其再卑微些,再装愚钝些,再装糊涂些,去作他人的奴仆.如此这般,成了大英雄.大英雄若生病了,则要求其不要名利,在山水间自我疗伤,与青蛙和蛤蟆为伴;若痊愈了,则要求其圆滑于蔑视者㊁恐吓者之间,以成为更大的英雄.尼采认为,这才叫 坚忍.只有真正坚忍的更大的英雄才真正充分具备了变为骆驼的条件,所以从本质上讲,是坚忍成就了骆驼的诞生.当骆驼这个 更大的英雄 走过千山万水,走过圆滑的人流,来到 至极冷漠 的荒漠的时候,英雄变身了,变成了狮子,变成了主宰荒漠的斗士.狮子要为自由而战,要挑战这片荒漠的终极主宰 上帝般的或巨龙般的 封建中国式的 你应 .狮子要把 你应 变成 我要 ,要把上帝和巨龙估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7期145㊀量好了的一切价值进行重估,要营造新的精神居所.狮子把它的前生骆驼身上的重负甩得一干二净,在与 你应 的战斗中,它否定了上帝和巨龙曾估量好了的一切价值,赢得了自由.可是,当狮子面对 我要 的时候,它不知道 我要如何 ,只能对 我要 说: 我不能够 .因为 我要 要的是纯一的㊁与世无争的新纪元,是无需外力而运转的车轮,是初始化,是一个圣洁的肯定,是游戏家.当猴子明白了这一切,摇身一变,变成了孩童.只有孩童才能满足 我要 的诸种要求,才能营造出新的精神居所 自我的世界.这个孩童,名叫 超人.尼采认为,现代化还算不上骆驼,还只是 彩牛.2㊀超人之谓与超人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常有超人艺术形象,譬如齐天大圣㊁奥特曼之类,散布着机智㊁勇敢㊁仗义㊁有为㊁无私等正能量.尼采哲学中的超人是尼采思想重要的一部分,是尼采思想实现的指望.超人不是彼岸的神,而是此岸的人,是人类的救星.查拉图斯特拉说: 瞧啊,我将告诉你们超人是何物!超人与大地同意,从你们的视角发散,超人便是大地! 超人与大海同义,你们的极大的轻蔑会在这浩瀚之中下沉. 闪电与疯狂便是超人! 概而言之,超人是大地㊁大海㊁闪电与疯狂的意义,或者更简单地说,超人就是自然界的意义.海德格尔说: 超-人(üb e r -M e n s c h)是这样一种人,他能够在一种高端意义上掌管那种权力之可能性,那是未来的人基于对地球和人类行为的技术性改造之本质而分得的权力可能性. 叶秀山先生说: 超人 乃是真正的 自由 的人,而不是被 神 注定了的 自由,不是被(神)承认了的 自由 ,不是 神 - 理念 -他者 眼中的 自由 ,而是 自己 的 自由.孙周兴说: 超人 无疑是尼采关于未来人类的想象. 尼采的 超人 必定是 新人 ,是 未来人.笔者结合以上大家观点和个人的研究心得,给超人做出如下定义:超人是不断超越的个体,其无需跟其他一切对立,其意志在现实远在的极北之地,其身体在现实的近在混沌之地.健康的身躯和自由的醉态是其外在的表现;雷厉风行,少犯错误是其行事风格;力量丰盈,流射自然,甘于赴死,最其奉献精神.超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方向㊁牵引和目标,也是大自然能动的发展过程.超人是无限的自由,为简捷地把握超人的内涵起见,笔者体贴出了一个超人公式:权力意志+酒神精神+永恒轮回=超人其中,权力意志代表强力意志的不断增长,酒神精神代表精力充沛,敢于斗争和善于生存;永恒轮回代表在历经千难万险中,活跃且有节制地自我更新.3㊀超人的特征从尼采哲学系统看,超人有着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第一,斗争性.超人的斗争性主要表现为对现代人的颓废的克服和 我要 对 你应 的翻转.现代人中毒太深,都成了 好人 ,都成了只会 眨巴着眼睛 的人,成了地地道道的颓废者.追求超脱,放毒者是柏拉图主义㊁基督教和佛教.为此,超人的最大使命就是要与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进行坚决的斗争,就是要重估一切估量好了的价值,把 你应 翻转成 我要 ,实现自我的自由.第二,批判性.超人批判一切传统的形而上学,自苏格拉底㊁柏拉图㊁亚里斯多德到康德㊁黑格尔统统被戴上了 谎言家 的帽子;批判基督教㊁佛教等一切宗教信仰,批判使他目眩眼花的道德的人性,批判 理性反对本能 ,批判伪善假真的现代社会.第三,自我性.超人追求的是个体的自由,而不是联合的民主的自由. 此自我,一个对立矛盾的自我,最真实地论证了其自身的存在,这个创造着的㊁渴望着的㊁评判着的我,它是衡量万物的绳墨. 这个进行创造的 自我 ,创造出崇敬和蔑视,悲苦和欢喜.进行创造的身体为自己创造出精神,以为意志之佐.第四,动物性.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而不是天国的意义.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超人是 所有本能㊁欲望和激情的支配性构成物的别具一格的统一性.第五,肯定的超越性.权力意志使得超人在永恒轮回中不断地自我克服㊁自我超越㊁自我更新㊁自我进化.尼采所赋予超人的超越性,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肯定一切 痛苦㊁罪责㊁人生此在本身当中的一切可疑之物和疏异之物㊁生命等一切没有多余的存在.黑格尔的肯定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尼采的肯定是否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的综合,所以黑格尔所描绘的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是螺旋式上升和浪式前进的,尼采的揭示的超人超越的方向和道路是永恒轮回的和在轮回中既对立又统一地发展着的.超人的肯定的超越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4㊀超人的生态意义超人是所有动物的发展榜样.达尔文说,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尼采更进一步说,人是由禽兽进化而来的.查拉图斯特拉曾有这么一名经典的说辞: 人是一根绳索 悬于深渊之上的绳索,系在禽兽与超人之间. 从知网可查到的相关于或关于尼采超人的论文中,引用过此句的甚多.句中之深意,各有所图,各自发挥.有用之于佐证尼采哲学的理性价值的,有用之于说明尼采哲学的历史观的,有用之于说明尼采哲学的价值观的,有用之于理解尼采哲学的等.笔者要强调的是:超人是人类发展的必需,也是人类发展的制高点.此句话中,人是一根绳索等同于人类是一座桥,深渊等同于危险,禽兽与超人等同于除人类之外的动物和超人.合起来就是:人类是架在危险之上的联结动物与超人的桥梁.意即:所有的动物都朝着超人艰难地发展着,所有动物在上升发展中不断增强着超人的本质,向超人靠近;反过来,超人也有倒退的危险,因为动物的上升就意味着超人的下降.又因为超人强力意志的极其丰盈,使行动物和人类不易达到,但却可能达到.远观之,这道由动物㊁人类㊁超人组成的两点一线的风景,宛如在永恒轮回中奔跑着的过山车,车头就是超人.人类需要超人吗?答案是:超人是人类发展的必需,是人类发展的牵引力.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7期146㊀㊀作者简介:程璞(1980-),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安全大数据;杨赟(197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绿色创新管理大数据.㊀㊀超人与自然界齐一.尼采认为,遗弃世界 实质 是一种对大自然忘恩负义的态度,使我们忘却存在的责任.我们是大自然的产儿,我们脚踏在大自然的大地上,它要求我们做一个斗士㊁一个创造者,而不是一个逃避者,一个沉沦者.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查拉图斯特拉为什么把 禽兽 人类 超人 看作是超人的生成与发展序列,又为什么让超人在永恒轮回中成长,而不是让超人勇往直前到达天国的彼岸世界.因为超人从来就是大自然的产儿,他要报恩于大地,他要服务于大自然,他要同大自然齐一.他不逃避现实中的困难,他勇于生,也敢于死.他要生于斯,死于斯.超人是自然界在永恒轮回中的发展过程,自然界以永恒轮回成就超人㊁增强其权力意志为自身发展的过程.这里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其一,永恒轮回是最高的肯定公式,是尼采的铁律.取消了,尼采整个的哲学大厦就土崩瓦解了.其二,超人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尼采和马克思㊁恩格斯是一样高明的,道出了发展的真理.超人是大自然的分子,在极北净土引领时代的发展大潮.5㊀结语尼采在德国举国欢腾的繁荣背后洞悉了欧洲工业文明时期的精神危机,自然地把人类的精神精神家园安置在大地上,这无疑从迪卡尔㊁康德㊁黑格尔那里拼出了一条重归自然的生态思想道路.尼采哲学因其诗意的表达,对真善美的别样诉求,彰显出极大的张力,业已成为政治哲学㊁艺术哲学㊁科技哲学㊁心理哲学㊁生态哲学和现代主义㊁后现代主义等多个哲学门类㊁哲学派别的可资借鉴的理论宝库,其中的生态思想必将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㊁中国哲学生态思想一道,为人类体贴自然㊁关爱自然㊁保护生态环境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卓有成效的理论支撑.参考文献[1]叶秀山.何谓 超人 ? 尼采哲学探讨之二[J ].浙江学刊,2001,(05).[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 ].王思思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孙周兴,王庆杰.海德格尔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孙周兴.末人㊁超人与未来人[J ].哲学研究,2019.[5]尼采.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M ].孙周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王岩,高清军.尼采[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程㊀璞1㊀杨㊀赟2(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9;2.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南京江苏211816)摘㊀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在运用互联网等技术的同时,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及隐私,从而避免信息泄露而产生的财产损失和侵犯隐私等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展开了叙述,并建议通过实施信息防护措施㊁完善相关法律以及树立信息安全意识等来全面维护个人的信息安全.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安全;个人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17.0760㊀引言大数据 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11年,该概念是由麦肯锡公司提出的.麦肯锡公司将大数据定义为一种全新的数据处理方式,而该方式是传统的信息技术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实现和超越的.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大数据的发展同时也为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助长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大数据技术盗取公民信息,并以此来推断公民的弱点及爱好.犯罪分子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以欺诈或者盗取资金的形式进行网络犯罪,对受害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形成原因1.1㊀隐藏以及捆绑信息窃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迈向智能化阶段.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手机应用即可满足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社交㊁购物㊁饮食㊁家居服务等.用户在下载手机应用时,不可避免的会填写个人信息,而这些数据大多保存在大数据网络,为不法分子盗取信息提供了可能.部分犯罪人员通过社交应用来获取他人信息,通过出售用户信息来获取不法利益.由于一个用户可能与多个用户相关联,因此当某一用户信息泄露时,往往会导致大量的用户信息邪路.例如,在某一账户信息被窃取的情况下,则该账户中包含的联系人和好友信息则也可能存在被窃取的风险.盗窃信息者通过将病毒链接发送给联系人,联系人一旦点开则信息就会被暴露并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此外,由于每个用户都拥有多个账号,为方便记忆,大部分用户往往采取相同的符号作为不同账户的密码,因此,当某一账户密码被盗时,用户还存在多个账户被盗的风险,进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除上述因素之外,用户在下载A p p 和扫描二维码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1. 引言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尼采的主要思想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的影响。
2. 尼采主要思想概述尼采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思想,包括"超人"(Übermensch)、"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思想以及它们与尼采整体理论之间的关系。
2.1 超人(Übermensch)超人是尼采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来实现自我超越与个体完善。
我们将详细解析超人概念,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2.2 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永劫回归是尼采提出的一个假设,它涉及到时间和生命周期的循环性。
我们将介绍永劫回归的基本理念,并举例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3 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意志至权力是尼采对人类欲望和力量的概念,他认为一切行动都源于个体的意志。
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一理论,并探讨其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主题表达。
3. 尼采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尼采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哲学界,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尼采思想如何启发并塑造了各种文学作品。
3.1 文学作品中超人概念的呈现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超人概念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角色塑造、情节发展以及价值观传递方面的影响。
3.2 永劫回归对文学结构与叙事技巧的影响借助文献资料研究和文本分析,我们将探讨永劫回归对文学作品中结构安排、叙事技巧和主题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3 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的关联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和实例分析,我们将探索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包括作家个人意愿与欲望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读者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剖析等。
论悲剧意义在中国的现代性流变
itr r tt n o a h o e t g d . n e ea i fe c f h r e y p o t a
Ke y wor s d Gr e rg dy;r i i n f a e a e; w a dy e kta e tagcsg ii nc ; g ne t ge c r A u horS a t ’ ddr  ̄ e Ya z u ng ho Unvest 22 00 Ya z o i r iy, 5 2, ng h u,
C a  ̄n /Z ag X ,i X ag i h n g/ hn u Lu inbn g
Absr et S atn fo t a t ri g r m t a int he nce Gr e ta e y Gr e e k rg d , ek ta e y o x l e h sg i c nc a d c e e nt o t r g d t e por t e i nf a e n a hiv me s f he i b ss b Nits h ,Arso l, He e a d t r o he r g c a i, y ezc e itte g l n ohe s f t ta i sg fc n e f he ntr eai n me nig o ini a c o t i e prt to , i a n t un r tnd he de sa t
பைடு நூலகம்|
》
张 旭 刘 向兵
■——
论 悲剧 意 义在 中 国的现 代 性 流 变
( 州大学文 学院 江 苏・ 州 2 5 0 ) 扬 扬 2 0 2
中 图分 类号 : 8 B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7 9 ( 0 )8 2 1 0 17 — 84 2 1 0— 0 — 2 1
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
郭金华: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1960年代,经由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解说,污名(stigma)成为一个学术概念。
时至今日,针对特定人群的污名化、相应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因被污名化而受到限制甚至被剥夺的状况,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不容否认的社会事实。
随着人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针对弱势人群和边缘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污名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不仅在关涉特定疾病(如躯体残障、精神疾病、艾滋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性别、种族、特殊社会群体(如罪犯、乞丐、流动人口等)的研究中成为重要概念,而且也在反污名、反歧视的政策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1987年,台湾人类学家谢世忠借用stigma这一概念来描述台湾地区原住民被歧视的生存状况,并将之翻译为“污名”。
污名概念首次进入华人学界.2000年之后,伴随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严峻的艾滋病疫情的关注,以及国内外学界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交流,污名概念得以引入中国大陆地区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医疗和生存问题的讨论,并逐渐出现在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国内学界对“污名”这一舶来概念的使用处于混沌状态。
这一点首先反映在对stigma的中文译法的不统一,比如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较多译为“羞辱"、“耻辱",甚至“病耻感",而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界则偏好使用“污名”的译法。
以“耻"为核心元素的译法固然折射出中国研究者依据本文化解读stigma这一概念凸显出的文化特殊性,值得深究;但译法的不统一、对某一译法的简单沿用其实也反映了国内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参差不齐。
这一状况不仅阻碍了污名理论的发展,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误导了反污名运动的实践。
应当说,这种状况不独存在于中国,在污名概念的原产地西方也是如此。
鉴于此,对污名概念及其理论模型在不同学派互动背景下的演变进行一番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污名概念的来源及戈夫曼的阐释西方学界针对stigma这一概念的语义学考古至今未有定论。
表现说
成仿吾,从1922年12月发表于《创造季刊》1卷3期的《学者的态度———胡适之先生<骂人>的批评》第一篇批评文章,直至他对《超人》、《沉沦》、《残春》、《命命鸟》、《一叶》、《呐喊》作家作品评论,乃至后期对革命文学的倡导,诸多付梓之理论批评文章,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评坛上发生着重要影响。
成仿吾早年曾留学日本,受到了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福本主义等西方各种文艺思想的影响。
作为创造社的三大巨头之一,他前期刊发于1923年5月《创造周报》首号上的《诗之防御战》即开宗明义地提出:“文学始终是以情感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终始。
”[1](P75)之后,成仿吾针对评坛现状发表了《批评与同情》、《作者与批评家》、《批评的建设》、《建设的批评论》、《批评与批评家》、《文艺批评杂论》一系列文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精辟独到,奠定了现代文学批评之基础。
作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成仿吾,心直、口直、笔直,敢于挑战权威,从胡适到周作人,到茅盾再到鲁迅,他以自己的声音,以“黑旋风”之“板斧”批评气度与胆识独步于五四新文学评坛。
成仿吾的批评理想在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着。
1926年6月他刊载于《创造月刊》1卷4期的《革命文学与它的永远性》开列了一个简明的公式:“(真挚的人性)+(审美的形式)+(热情)=(永远的革命文学)”[1](P207);1927年2月《洪水》杂志3卷26期发表的《打到低级的趣味》,从阶级意识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趣味;1928年2月《创造月刊》1卷9期刊发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昭示了文学运动之发展导向,同时也彰显了其后期批评理念之渐变转向。
一、成仿吾文学批评研究现状(一)理论批评述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个案之一,成仿吾是不容忽视的,其文学批评意义巨大。
基于此,几乎各种体例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中都会将成仿吾专列章节,对其文学批评进行分析论述,单独研究。
温儒敏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直击肯綮,紧抓特征,分别从“…表现说‟被社会功利性的绳索所牵缚”、“批评的同情与超越”及“实用批评的得失”三个层面对成仿吾的批评理论作了一番精准的论述。
浅议20世纪中后期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到醉一方面是旺盛肉体活动向形象世界和 意愿世界的涌流喷射,另一方面是借着崇 高生活的形象和意愿对动物性机能的诱 发,他是美学生理学的最高状态。在这种 状态中,人们忘记了自我而听从于本能的 召唤,感觉自己是神。生存美学中杨春时 先生提出“审美发源于非理性的领域”,审 美的终极追求是“突破理性的控制,进入 到超理性的领域”,或者说是“超越现实 的自由生存方式和超越理性的理解方式”, 即生存美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超越理 性的行为往事和感官感受,不受人的理性 控制,率性而为,好像世界就是那样运行 着的,不需要思考,这也正是在追求一种 醉的状态。
上取决于印度人过多地,几乎是清一色地 影响
食用大米,以及由此造成的普遍的身体虚
朱光潜说:“‘四人帮’反党集团被一
弱”,认为“气候温和的国家易于产生专 举粉碎之后,我才得到了第二次解放,怀
制者”,“‘拯救人类’这与其说取决于神 着舒畅的心态和老马伏枥的壮志,重理美
学奇迹,不如说是营养问题”。这些话令 学旧业。”在这次重理中,朱光潜反思了
48
审美视点
浅议 20 世纪中后期 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文 / 鲍晓利
尼采美学进入国门后,经历了较为曲折的一个阶段。20 世纪中后期,随着国人对 到了这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但是主要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尼采美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又被中国的一些美学学者重新挖掘, 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它不仅把文
使我们看到了其与中国生存美学在逻辑起点和终极追求的同一向度。在研究的同时, 中国美学发展出众多流派,使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因而尼采美 学思想对 20 世纪中国美学的影响不容小觑。
艺看成精神上的鸦片,而且把整个世界, 整个人生都看成聊供玩赏的儿戏。这种颓 废的态度有他的阶级根源,它充分暴露了 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意识与垂死的无可如
尼采哲学的酒神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尼采哲学的酒神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摘要: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从传入中国开始,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虽得飞速发展,但势头渐渐收缓。
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还没跟上来,从而作茧自缚,所谓的茧其实就是奴役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奴性。
要根除这种奴性,我觉得可以在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里寻找良方。
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尼采的哲学思想和作品在他溘然长逝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囊括了很多方面,其中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他所提出的酒神精神。
而我所理解到的酒神精神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来概括的话就是热爱生命、激情狂热、乐观自信,无拘无束。
我认为,被奴性思想奴役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人亟需这种精神来根除自身的劣根性,从而才能轻身上阵,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脚步。
其实,尼采的哲学从本世纪初传入中国, 迄今已将近整整一个世纪。
二十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 巨变迭起, 充满了大进大退, 大起大落, 因此尼采哲学对中国的发展曾经已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
清末民初,尤其是本世纪初几年,中国在治和军事上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严重打击,战屡败。
西学东渐, 也在冲击着古老的传统化。
近代中国军事政治、道德、文化全面萎已将中央帝国的昔日荣耀彻底埋葬。
唯一以自豪的文化、道德也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心不古, 江河日下, 礼崩乐坏, 纲纪不振。
最早的启蒙者严复首先嗅出了文化本身的弊端。
谭嗣同、邹容、梁启超对旧道德、对国民的奴性等劣根性开始了激烈的自我批判。
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上徘徊并且传入俄罗斯, 引起了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注意。
尼采的哲学思想也被嗅觉灵敏的国学大师们捕捉住了。
梁启超、王国维便成为在中国最早介绍尼采哲学的人。
王国维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较全面介绍、研究尼采的人,并对尼采推崇赞扬不已! 两位国学大师都有非常高的哲学文化悟性和直觉。
他们的介绍和研究预示着中国文化道德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深刻的危机, 其中最深刻的危机正是尼采最关注的文化道德的改造。
尼采的“超人”哲学对中国现代性的影响
尼采的“超人”哲学对中国现代性的影响作者:涂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尼采的“超人”哲学主要地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在现代中国的解读,指出如同严复等逆向地使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样,尼采的“超人”思想也被逆向地用于“立人”、“立国”这一特殊的现代性诉求。
重点分析尼采的“超人”哲学在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现代性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尼采超人中国的现代性作者简介:涂艳,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176-02尼采深受19世纪中后期蔓延起来的悲观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中, 基督教一直是欧洲人的精神支柱,但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特别是19世纪细胞学和进化论的建立,导致了人类对基督教信仰的崩溃,带之而起的是对科学和理性的迷信; 接着,人们发现,科学也有其局限性, 单纯的物质繁荣只能造成虚假的幸福, 欧洲人失去了过去籍以生活的一切信仰。
尼采感到悲观,但没有接受叔本华那种消极的悲观主义,而是积极探索最终战胜痛苦的出路。
于是尼采一方面义无返顾的对欧洲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 指出教会是一切可能想象到的邪病中最严重的邪病,发出撼人心玄的呐喊--“上帝死了!” 但另一方面, 尼采又从未失去或放弃对人类过去及未来的希望。
尼采的“超人”学说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尼才采的“超人”哲学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对近现代中国的现代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分析尼才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性的影响。
一、20世纪初期美国汉学家艾恺(Guy S. Alitto)论述的:“现代化过程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不同的形式,然而其实实质都是相去无几的。
”[1]但是在忽略其共时的同时强调其特殊性也许是理解中国尼采接受史至为妥当的方法,这个共性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这个特殊性就是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
抛弃审美形而上学:倒退还是进步——就尼采晚年思想转变与王元骧先生商榷
采 的 一般认 知 。然 而 , 两 个 以悖 论 形 态 存 在 的 这
命 题却 都 充 耳 不 闻尼 采 晚年 抛 弃 审 美 ( 术 ) 艺 形
而 上学 在 内 的一 切 形 而 上 学 及 其 慰 藉 功 效 的 巨 大 呼声 , 视 尼采 晚 年 思 想 中最 为 重要 的 方法 论 无
先
生
义 对 人 的异 化 和 物 化 , 挥 审 美 艺 术 的 终极 关 怀 功 效 , 升 人 的 精 神 生 活 品 质 并 实 现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有 重 大 意 义 , 发 提 因此 他 认 为 尼 采 晚 年 对 其 处 女 作 《 剧 韵 诞 生 》中所 高 扬 的 “ 美 形 而 上 学 ” 抛 弃 是 “ 种 倒 退 ” 悲 审 的 一 。这 一 观 点 值 得 商 榷 , 为 他 忽 略 了尼 采 因
王元 骧 先生 在 《 于 艺术 的形 而 上 学 性 的思 关
考》 一文 中指 出 : 美 ( 术 ) 而 上学 作 为柏 拉 审 艺 形 图、 康德 美 学 及 浪 漫 主 义 诗 学 的 历 史 遗 产 , 抵 对
制科 技理 性 及消 费 主 义 对 人 的 异化 和物 化 , 挥 发
作 者 简 介 : 学 勤 (9 9一)男 , 江 海 盐人 , 艺 学博 士 , 州 师 范大 学 助 理 研究 员 , 要 从事 文 艺 美 学 、 化 研 究 和 动 匮艺 术 的研 究 。 冯 17 , 浙 文 杭 主 文 ① 这 种 历 史 凝 结 物 的产 生 正如 哈 贝 马斯 评论 海 德 格 尔 那 样 , 于 他 不 像 本 雅 明 那 样 了解 先 锋 艺 术 经 验 , 只 受 到 古 典 主 义 艺 术 经 验 的 影 由 而 响 , 此 其 所 熟 悉 的路 线 就 是 “ 艺 术 和形 而 上 学 统 一起 来 ” 仅 仅 沿 着 尼 采 年 轻 时 曾 经走 过 的一 条 道路 前 行 。详 见 哈 贝 马斯 《 人 后 现 因 把 , 步 代: 以尼 采 为 开端 》 曹卫 东 译 , 于 贺 照 田 主 编 《 术 思想 评 论 》 第 三 辑 ) 辽 宁 大 学 出版 社 ,00年 。 , 收 学 ( , 20
最新-尼采的精神三变给法官的启示 精品
尼采的“精神三变”给法官的启示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精神三变”的重要思想:“让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狮子如何变成婴儿”。
这既阐述了人类精神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们的斗争魄力和创造精神, 堪称真知灼见。
笔者以为,尼采的“精神三变”也适用于新时期的人民法官,且极富启示意义。
骆驼,是面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骆驼历来有“沙漠之舟”的美喻,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然后不畏劳苦,负重前行,坚毅地走向荒野与大漠。
对于初任法官者,由于业务生疏,面对繁多的法律法规怎么理解;面对复杂的案件事实怎么裁取; 法律规则和案件事实之间怎么吻合;人情与法理的边界怎么把握,都需要冥思苦想。
加之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法官工作显得更加责任重大。
为此,法官面对这一境况,只得吃苦负重,像“沙漠之舟” 一样在干旱荒苦的沙漠戈壁艰难跋涉,认真钻研法律法规,悉心收集、研究专家关于案件审理的经典论断以及前辈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案例, 掌握办案的基本技能,让这些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启发自己的灵感。
这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
在最初的阶段,法官只能做一个听命于人的骆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官日渐成熟, 并拥有了在沙漠中不惧寂寥与困苦、“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韧态度,法官开始觉醒,所以应成为追求自主自由的狮子。
狮子,是经历风雨之后,能够有所担当。
狮子素有“森林之王”的称号,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开创的勇气,不会依赖任何外物, 总是自己作出决定, 倡导独立人格, 勇敢地承担应有的责任。
随着法官专业知识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社会阅历的丰富,在这一阶段的法官,则要像狮子一样,具有超人的勇气和魄力,咬住目标不放松,敬业爱岗,拼搏进取,为夺取胜利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法官始终秉承能动司法的理念,灵活地运用裁判方法,注重情、法、理的有机融合;始终紧贴双方当事人的需求,回应细致深入同时又不迁就陈规陋习, 有所认同有所引导;始终耐心倾听,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案件的根本原因。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分析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吴先伍« 2013-04-08 09:57:53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京)2008年4期内容提要:德国的庸人们由于坚持一种世俗的标准,对尼采的创造性思想进行评判,结果将尼采看成一个怪物,从而最终导致尼采走向疯狂。
而中国采取了一种类似德国的违背创新规律的学术体制。
中国的学者不愿意像尼采那样因为学术创新而走向疯狂,结果他们就将尼采的悲剧变为学术的悲剧,放弃了学术的创新。
关键词:尼采悲剧学术体制创新作者简介:吴先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芜湖241000)学术创新乃是学术的第一生命,没有创新的学术不过是没有源头的一潭死水,无法为人类社会持续高效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所以,进行学术创新乃是当代学人必须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
然而,纵观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学术创新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软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少之又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尼采悲剧出发,探讨中国的学术体制对于中国学术创新不足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1尼采的悲剧尼采疯了是学术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悲剧:一个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思想家由于疯狂,从这个世界上凋谢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尼采,疯狂似乎就成了那些具有卓越创造天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有人将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哲学家称为“疯子”。
尼采是如何变疯的?答案似乎是确定的:由于生理上的疾病。
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存在主义大家雅斯贝尔斯说,“这样一种病态只是作为精神病才突然爆发的,它同官能性大脑疾病有关,极有可能同渐变性脑软化有关。
”[1]93著名的尼采传记作家哈列维,甚至有意在《尼采传》中提及尼采的父亲“患了头痛症和神经质的毛病”,以暗示尼采后来变疯具有家族遗传因素[2]1 0而中国的尼采专家陈鼓应则猜测,“他的病,也许和他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短期的军中生活有关” [3]28 o由于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确实可信的。
超人归来:尼采诗学再论
着一个 核 心 的位 置 。在 某 种 意义 上 , 当尼 采 被 奉 为“ 后 现代 主义 ” 首席 思 想 家 时 , 事 实 上 也 意 味着
他是 从古 典 “ 小 美学 ” 转 向现代 “ 大 美学 ” 的“ 美 学
革命 ” 的真 正 开 创 者 。众 所 周 知 , 如 果 说 康 德 的 所谓 “ 哥 白尼 革命 ” 开启 了西方 现 代 思 想 ; 生前 遭
采 。本 世 纪 以来 , 每 年 出版 的 有 关 尼 采 的 书籍 , 其 实 超 过 了关 于 任何 其 他 思 想 家 的 著 作 。这 说 明 , 作为 “ 哲 学超人 ” 的 尼 采 事 实 上 早 已携 带 着 其 “ 不 合 时 宜 的思 想 ” 悄然归来。在某种意义上, 当尼 采 被 公 认 为 “ 后现代主义” 首席思想家 时, 事 实 上 也 意 味 着他是从古典“ 艺术哲学” 向现 代 “ 生活诗学” 转 向的“ 诗学革命 ” 的 真 正 开 创 者 。 凡 此 种 种 都 使 我 们 有 必 要 对 尼 采 的 诗 学 思
派, 不 可 否认在 相 对意 义 上 , 存 在着 一 个 “ 从 古 典 至 现代 ” 的转 变 。这个 历 史 时刻 能 够 以一 个 人 的 名 字为 代 表 , 他 就 是 尼 采 。迄 今 为 止 的 当代 学
的意 义显得 更不 容 忽 视 。换 句 话 说 , 缺 少 对 尼 采
说》 的兴 奋 中 。 ” [ 6 ] ( P . 5 9 ) 但 尽 管如此 , 尼 采 一直 难 以从哲 学 家 俱 乐 部 中赢 得 普 遍 的 尊 重 。尤 其 是
对 于 习惯性 喜新 厌 旧的 当下 中 国知 识 人 , 所 热 衷 的仍 然是一 度 倍 受 青 睐 的 诸 如 “ 塞尔” 、 “ 格尔 ” 、
尼采身体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尼采身体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作者:杨林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9期【摘要】尼采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热点转换,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在不同时期的诉求变化。
尼采身体美学对虚无主义的时代病症的诊断与当前中国传统精神的流失所带来的价值虚无现状有内在契合处,它所指出的通过艺术反抗虚无主义的道路尽管有乌托邦的缺陷,却对中国当代审美价值观的构建有积极启示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境身体美学尼采虚无主义【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尼采的散文化、箴言体的写作风格导致其研究遭遇到文本的异质性问题,他的哲学美学思想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面孔,人们总会在不同的时代于民族文化语境中去激活它。
尼采思想进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与西方人的尼采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不同主题一样,中国的尼采解读从未脱离过自身的本土文化语境。
身体美学研究作为新的方向之一,能反映出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新的诉求。
尼采研究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的演变尼采最初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大力推介尼采,对其颠覆传统价值,破坏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见地大为赞叹。
随后鲁迅、蔡元培、陈独秀都曾在讲演、文章中称道尼采,对其强者理论、反传统的精神高度认可。
五四前后的中国正处在社会革新的关键转折点,可以想象,尼采如刀锋般尖锐的批判文字在中国最早一批革命家心中,引起如何强烈的共鸣,激发他们反封建运动的斗志和勇气。
随着社会运动的推进,不同年代的需求使得尼采在中国的符号内涵不断变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人眼中的尼采在辛亥革命前是救民众于水火的“斗士”,五四运动时期是推翻旧传统的偶像破坏者,二十年代前后被进步人士遗忘,四十年代则成了“法西斯统治”的符号被不同的政治组织或褒或贬。
①但总体上看,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式尼采研究与其说是学术性的,不如说是文学化的感性推介,因为人们游离于文本之外,关注的是尼采思想中极端化的批判言论,对其哲学问题相对漠视。
渊源学个案研究示例 鲁迅与尼采的关系PPT学习教案
鲁迅称赞尼采是“革新的破坏者”,“他们不单是破 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 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首当其冲非想挖一块废铁古 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坟·再论雷峰塔 的倒掉》) 在这里,他顺便把当时的一些非常自私的 个人主义者,批评了一下。
第36页/共88页
鲁迅自己也是这样的彻底的“轨道破坏 者”。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 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 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 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
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 集·忽然想到·六》)
他的语气是多么坚定,不容讨论,可见 在“反偶像”上,鲁迅和尼采是高度一 致的。
二是在评价拜伦的作品时,他说:“尼采意谓强胜若 故,弱者乃字其所为曰恶,故恶实强之代名。”鲁迅 认为不能以“强”与“弱”来定“善”与“恶”,因 而在此他不是太同意以强凌弱的哲学。
第18页/共88页
《破恶声论》是批评当时有的人所谓要崇尚科学知识 的能上皮毛主张的。
鲁迅在谈到那种以皮毛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教时,他 举出尼采为例,加以说明:“至尼采氏,则剌取达尔 文进化之说,掊击景教,别说超人。虽云据科学为根, 而宗教与幻想之臭味不脱,则其张主,特为易信仰, 而非灭信仰昭然矣。”
第20页/共88页
(二)中期(即从“五四”前到1927年) 主要有:《渡河与引路》(1918)、
《狂人日记》(1918)、《随感录·四十 一》(1919)、《随感录·四十六》 (1919)、《察拉图斯拉的序言·译后记》 (1920)、《论照相之类》(1924)、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新 的世故》(1926)。
超人归来:尼采诗学再论
超人归来:尼采诗学再论
徐岱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7)001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的现代诗学,存在着一个“从古典至现代”的转变,这个历史时刻能够以一个人的名字为代表,他就是尼采.本世纪以来,每年出版的有关尼采的书籍,其实超过了关于任何其他思想家的著作.这说明,作为“哲学超人”的尼采事实上早已携带着其“不合时宜的思想”悄然归来.在某种意义上,当尼采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首席思想家时,事实上也意味着他是从古典“艺术哲学”向现代“生活诗学”转向的“诗学革命”的真正开创者.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诗学思想给予重新讨论.对待尼采诗学,最忌讳的是带着偏见的批判,最需要的是搁置成见的理解.
【总页数】12页(P26-36,85)
【作者】徐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浙江杭州3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超人还是虱子?--海狼、拉斯柯尔尼科夫和尼采的超人哲学 [J], 高华
2.尼采的"超人"及超人学说 [J], 赵婧
3.尼采哲学的生态意蕴研究——兼论尼采的超人学说 [J], 姜熠群
4.“超人必是大地之意义”──评尼采的“超人”学说 [J], 鲁晴岚
5.尼采"超人"哲学对当代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反思——基于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之争的思考 [J], 苏洁;苏振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解读在中国的演变黄怀军⒇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 要:我国近百年的尼采解读史可分为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3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至今三阶段,依次呈现出功利化、政治化和学理化三特征。
第一阶段,尼采学说中的反叛意识和进取精神受到特别关注;第二阶段,尼采学说被视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源头和指导原则;直到第三阶段,尼采学说始被当作学术和理论问题来看待。
第三阶段解读尼采的成果远较前两个阶段丰硕的事实表明,把哲学理论当作一种工具或是以政治的批判代替哲学的批判,是偏颇而有害的。
关键词:功利化;政治化;学理化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1999)03-0050-07H 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of N ietzsche in Ch i n aH uang H uaijun(L ibera l A r ts lnst itu te,H unan N o r m a lU nive rsity,C hang sha,H unan410081)Abstract In th e pa st one hundred y ea rs,th ere are th ree per iods in the h isto ry o f i n ter-p re tation o f N ie tzsche in C hina:the first is from the beg inning o f20th cen tu ry to the m idd le o f1930s,the second is to the beg inning o f1980s',and the th ird is to the p resent.T h ree pe ri-ods a re su ccessive l y u tilized,po litica lized and con sciousness o f rebe llion and the sp ir it o f en-terprise o f N ietzsche's theo ry w ere abso rbed w ith particu la r inte rest.In the second per i o rd, N ie tzsche's theo ry w as rega rded as the theo re tica l sou rce and princip le o f fascis m.A nd in the th ird pe riod,N ie tzsche's theo ry show ed its acade m ic and theo retical sty le.T he fact,the g rea te r achieve m en t o f inte rpreta tion o f N ie tzsche i n the th ird pe riod th an in the prev iou s tw o,m ake s chea r tha t it is pre jud iced and bad to rega rd ph ilo soph ica l theo ry as a too l o r use po litica l criticls m to take the p lace o f ph ilo so ph ical criticis m.K ey w ords u tilized po liticalized theo rized收稿日期:1998-12-10⒇作者简介:黄怀军(1967—),男,湖南常宁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从事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
德国的弗·尼采(F riedr ich N i e tzsche,1844-1900)是一位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震惊世界的大哲学家。
仅以中国(1949年后仅指大陆)为例,他的学说就先后在五四前后、抗战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掀起过三次热潮。
从1902年梁启超首次论及尼采算起,我国的尼采解读史已近百年。
若以解读者的主观动机和解读活动特征为标准,整部尼采解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功利化解读期,由本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包括第一次“尼采热”;(二)政治化解读期,由3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涵盖第二次“尼采热”;(三)学理化解读期,由80年代初期至今,中有第三次“尼采热”。
下面对我国的尼采解读史作一简要梳理,并谈谈笔者的两点看法。
一先看看第一阶段对尼采的解读情况。
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表明中国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即科技工程层面是治标不治本,戊戌政变的发动及辛亥革命后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则意味中国在体制即政治法律机制层面学习西方还缺乏广泛的基础。
因此,在思想层面吸取西方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以滋补中国人,进而改造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以培育“新民”,成了觉醒者的当务之急。
但是,这些觉醒者无法绕开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传统在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仍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固守这一传统、宣讲这一体系仍大有市场。
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以及国粹派、国故派,不停地鼓吹尊孔复古,图谋称帝的袁世凯甚至将“孔子教义应为国民教育养性之基础”一类的话写入了宪法草案。
直至20年代,蒋氏政权还在提倡旨在恢复旧道德旧文化的“新生活运动”。
为了击退保守派、反动派甚嚣尘上的论调和别有用心的宣传,进而造就一种有利于“新人”成长的氛围,进步思想界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他们用来反击保守派、反动派的武器便是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思想,如17世纪的英国经验论,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和唯意志论。
尼采哲学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传入我国的。
尼采是一个唯意志论者。
他的核心思想是“权力意志”(der W ille Z ur M ach t,又译为“强力意志”、“冲创意志”)。
酒神精神是权力意志的初级形态和艺术形态,它可使痛苦的人生充实而壮丽;“超人”(de rβberm en sch)是权力意志最完美的承载者和体现者,“超人”的目标可促使人类不断扩张、超越。
权力意志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一切传统价值如基督教伦理、理性派哲学、传统的教育制度等予以否定和重估。
很明显,尼采的思想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和进取精神。
如前所述,否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传统,重塑富有活力富有进取精神的“新民”,正是中国进步思想界的根本目的,尼采学说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自然便成了他们攻击反动派、保守派的匕首和投枪。
他们解读尼采学说的重点,几乎无一例外地落在了反叛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两个方面,使这个阶段的解读活动染上了浓郁的功利化色彩。
这个阶段解读尼采的大致情形是:1902年梁启超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中开我国解读尼采的先河。
随后,在日本留学时就接触了尼采著作的鲁迅,于1908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和《文化偏至论》,文中涉及了尼采的思想如超人说。
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在《敬告青年》(1915)、谢无量在《德国大哲学者尼采之略传及学说》(1915)、沈雁冰在《学生与社会》(1917)等文章中,或介绍尼采生平及学说,或改造、活用他的理论。
五四运动前后,第一次“尼采热”扑面而来。
鲁迅、傅斯年以杂感、田汉以翻译、郭沫若以诗歌、胡适以评论等形式介入对尼采学说的解读活动。
沈雁冰发表了代表这一阶段研读尼采最高水准的《尼采的学说》(1920),李石岑也作了《尼采与吾人之思想》的演讲(1921)。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李石岑主编的《民铎》杂志在1920年出了“尼采号”,上有李石岑《尼采思想之批判》、S·T·W《尼采学说之真价》、朱侣云《超人和伟人》以及白山的《尼采传》等七篇著译文章。
20年代中期以后,“尼采热”渐渐退潮。
除李石岑《超人哲学浅说》(1931)、黄素秋《谈谈尼采的超人哲学》(1934)外,便只有鲁迅的杂感、楚图南及梵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译序”等提到尼采了。
这个阶段解读尼采学说最活跃的是鲁迅、沈雁冰和李石岑。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对尼采学说中反叛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解读情况。
(一)对尼采重估传统价值的反叛意识的解读。
梁启超认为:尼采已看出当代“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钳制”,社会欲进步,此弊不可不除。
王国维则说尼采不甘做传统价值观的“役夫”,力求“驰其负担,而图一切价值之颠覆”。
有“中国的尼采”之称的鲁迅,在《破恶声论》及《随感四十六》、《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中称尼采为“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轨道破坏者”,称他的学说旨在“易信仰”。
郁达夫在《静的文艺作品》中则指出尼采“痛说西洋各国的皮相文明(物质文明——引者)的可鄙”。
胡适在《五十年之世界哲学》中也肯定尼采重估价值“确有很大的破坏功劳”。
沈雁冰在《尼采的学说》中着重指出:“尼采最大的也是最好的见识”就是“把哲学上一切学说,社会上一切信条,一切人生观、道德观重新称量过,重新把它们的价值估定”,就是“扫荡一切古来传习的信条,把向来所认为绝对真理的根本动摇。
”李石岑在《尼采思想之批判》中也声言:尼采“学说之特彩”乃在于“价值之破坏”。
(二)对尼采张扬个性的进取精神的解读。
在尼采那里,张扬个性就是充分发挥权力意志,冲破外界对个体的束缚,以求真实而强大的自我,以达完美的超人。
显然,张扬个性既饱含了进取精神,亦浸润着浓郁的个人主义思想。
这一时期人们对这个方面尤为关注。
如梁启超就说:尼采的“个人主义”在19世纪末20年世纪初的德国,是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并列的“最占势力之两大思想”。
鲁迅在著名的《文化偏至论》中明言尼采为“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认为尼采希冀的是“意力绝世,几近神明之超人”,并进而提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在《摩罗诗力说》中则盛赞尼采“不恶野人”和“蛮野”,以为中“有新力”,并进而指出: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之所以停滞不前,就是因为缺乏这股“新力”。
陈独秀在《人生真义》中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当如尼采所鼓动的“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天才……做寻常人以上的超人”。
胡适在《五十年之世界哲学》中也指出在尼采那里,“生命的最高目标是造成更高等的人,造成`超人’”。
缪凤林在《非耶教》中则肯定尼采学说是“生命扩张之象征”,“根于精神向上之要求”。
李石岑在《尼采思想之批判》中断言:“尼采为一极端之个人主义者”,“尼采超人之理想之意义,在增进刚健不退转之生意。
”此外,黄素秋、朱侣云等人也剖析了尼采超人说张扬个性的特点和不断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