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课题研究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小课题研究故事

自参加工作以来,因为所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又少,学校与学校间距离超远,所以一直对于“课题”都很“恐惧”,甚至误认为研究课题是专家们的事情,与我们普通教师相距甚远。自从2011年9月调入城关二小,看到大家对课题研究的重视水准和熟练水准,所以尝试着从小课题研究学起。感觉在那段时间尤为强烈,是小课题让“课题”在我心中的面目变得亲切起来:它不大,不会让我感觉无处下手;它不需要统一的模式,能够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几乎没有“会”与“不会”的界限;它没有贵族之气,人人都能够去尝试……

当学校布置大家斟酌课题的选题,那段时间我总会格外地留心身边的教育现象,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我尝试做过一个关于学生课上举手问题的小课题研究,发现“举手”这个话题的灵感就是这样来的——

听了一节课,班上的孩子可真是“训练有素”,他们举手的姿势整齐划一,都是肘关节落在桌面上,手臂垂直于桌面。当时我就想:还谈什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张扬孩子的个性”呢,这怎么行?孩子都快成“机器人”了。于是,我便和旁边的教科室呼主任交流起来。“规定学生这样举手真别扭,我觉得应该要求他们都把手举得尽可能高,这样课堂气氛才活跃呢……”当时我觉得自己的说法挺高明。呼主任听了我的话,稍稍思考了一下说:“仅仅从形式出发规定孩子像现在课上这样举手和要求他们像你说的那样举手能有什么区别?如果是这样,我倒觉得应该让孩子们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

式’去举手,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

若在平时事情也许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就因为正在思考小课题的选题,这件小事却引起了我的思考:仅仅从形式上要求学生这样举手或那样举手能有什么区别?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背景下,让孩子“用各自喜欢的方式举手”似乎也不可行,但是新课程的实施不但在于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层次的、内在的观点的变革,这个点无疑是准确的。如果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永远也得不到新课程的精髓。我隐约觉得举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举手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深刻的东西!于是我便确立了“举手,其实并不那么简单”的研究课题,对此实行深度的注重。

确定了选题,接下来便是“聚焦”于课题的深入研究,小课题让我的研究逐渐由“游击战”转向“阵地战”。它让我集中精力,无论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在外出的学习观摩中,都会持续地注重这个话题,这种长时间的“聚焦”常常会催生一种“顿悟”。既可能是问题的顺利解决也可能产生新的困惑,对于研究来说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倘若不做小课题的研究,我对举手这个话题也会有些注重,但仅仅就是一些“点状”的注重,很难形成一个“线型”的系统研究。

研究过程中遇到新的困惑、新的障碍:一方面我常常借鉴移植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有些问题,我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还尝试做些创新。譬如在实行“让‘故事’成为一种有效教育方式”的研

究过程中,一方面我搜集了大量意蕴长远、内涵丰富的故事,同时也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些学生浅显易懂、短小精炼的小故事,作为教育的素材,譬如:有段时间学生上课总是说话说个不停,教育一次要不了几天就忘了。怎么这么健忘?怎样才能够让他们记住呢?我琢磨了好久,后来我的意识还是“聚焦”到了“故事”上,因为故事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也是最容易记住的。于是一天我就对大家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则故事,孩子们可高兴了!这个故事就是我“精心杜撰”的:

大家觉得我们的脸是不是有些奇怪?脸上有两个眼睛、两只耳朵,鼻子只有一个但也有两个鼻孔,唯独只有一张嘴。是不是不太合理?一张嘴又要吃饭又得说话,太忙了。其实上帝刚开始造人的时候,每个人是有两张嘴的,只有一个耳朵。本来,上帝想:听东西一个耳朵就够了,两张嘴一张留着说话,一张留着吃饭,多方便!不过后来上帝发现有些人就是不自觉,一有空就两张嘴都忙着说话,而且教育了还不听。于是上帝一气之下,就将人的一张嘴给封了,同时又给人加了一只耳朵,意思就是教育人:别只顾着说,得学会听!这样人就只剩下一张嘴了,耳朵倒变成两只了,也就是咱们今天这样了。孩子们听得可真是投入,想想就乐,有的还有意摸摸自己的嘴,生怕再乱说话被上帝把仅有的一张嘴也给封了。最后我还布置他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第二天我问他们:“爸妈说什么了?”他们说:“爸妈说,老师是批评我们上课乱说话,教育我们上课不要乱说话,要学会听!”自此之后,孩子学会了听,也不乱说话了。

等以前在我看来仅仅口号的文字,现在已经浸润在我的血液里,融入到我的教学行为中。这种研究的意识和状态,慢慢地竟然将我教学中急躁的毛病也给“磨”掉了很多。在教学中我更多了一份期待和耐心:以前孩子犯了错误我会严厉地训斥,直训得他哑口无言,可现在我却会先问问为什么,因为我常常会想这与我的小课题有没有什么相关的呢?过去在课堂上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我会马上接上去,可现在我却会再等待一会儿,因为我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刚开始这个切都仅仅为了“研究”本身,甚至仅仅注重“研究成果”的形成,但是慢慢地这些却成了我的习惯。这种研究的状态让我在教学中更多了一份等待的意识和耐心,给孩子们留出更多的时空。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因为在研究,所以同样是解决问题,但是方向更明确,问题的解决也就会更全面、更深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把所思,所为,所达到的效果记录下来,就能够成为我们研究的成果……过去看似“神秘”的教育研究,逐渐变得“家常”起来。小课题的研究让我逐渐学会了“注重细节”。以前听别人讲什么“细节决定成败”似乎觉得挺玄乎,现在真切感受到细节的魅力!对于教学细节的注重让我的教学日渐细腻,一些有价值的瞬间我大都能够紧紧抓住,充分挖掘其教育功效。现在我正和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注重教育细节”,“反思教育细节”,“研究教育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