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四)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业生产离不开人,粮食的丰产增收更离不开人才,然而农业人才短缺特别是农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大痼疾。
在智慧农业发展领域,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无论是智慧种植业还是智慧养殖业,都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切入点和依托。
以无人机植保、精细化养殖、农机自动驾驶、数据平台服务等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智慧农业,受到人才短缺以及从业者技能水平低的困扰从机械化生产到开创“互联网十农业”之路,要靠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人才战略支撑,在日前于山东日照举行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上,观众们不仅一睹参赛选手驾驶拖拉机“穿针引线”以及“精准植保捉虫”的拿手绝活,还目睹了“快修手在半个小时之内快速拆装拖拉机发动机的精彩绝技,感受了植保无人机选手展开超视距飞行挑战等看家本领。
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练内功、出绝活”的高超技能,更看到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和普通工人不同,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且可以从劳动、创造中获得快乐、实现价值。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农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也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长,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产业,需要艰辛的付出和长期的坚守。
只有爱农业、懂农业,才能克服浮躁心态,把急功近利转化为立足长远,才能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植根于工厂车间里,更在广阔的农村大地找到了它的普适价值。
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工业呼唤工匠精神,乡村振兴同样呼唤工匠精神。
振兴乡村需要壮大“匠心农人”队伍。
当下尤其要不断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农业农村人才的成长打造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渠道,要从政策、资金及技术倾斜等方面给予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种植高手、养殖能人等各种能工巧匠支持,激发他们在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乡村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2019-2020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四)含答案

D.新版《三国演义》播出前,有观众质疑帅气的陆毅无法传神地演绎出诸葛亮的老谋深 ...
算.。对此,陆毅表示自己的帅气和年轻不妨碍他演出角色的沉着冷静、意气风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智囊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现在已
经成为一支影响政策决策科学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受命
D.今并列于.荣庞
而母立于.兹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美去世四年后,杜公在家中发现了女婿子美的生平遗稿,然后把它们结集成册,
并请欧阳修为之作了序。
B.欧阳修认为友子苏子美在世时命运如此不幸,即使能伸美名于后世又当如何,表达出
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
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
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
.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
其可以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
③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 .之者,皆蒙
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
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有删减)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
推行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皇裕初年被起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子美之齿.少于予 B.予举.进士于有司 C.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D.欲以子美为根而累 .之者
2019高考语文模拟卷4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
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
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
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
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高考语文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2019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四)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据2018年相关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4亿,注册作者超过1000万。
“零门槛”使网络文学拥有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作者队伍。
其中一些作家通过筛选,获得和网站签约资格,再经过激烈竞争,一部分成为职业作家,只有极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一线作家,而最终能进入文学史的可能更少。
如何评判这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塔基的价值呢?有人说,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
然而,这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套路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乐此不疲呢?其价值在哪里?②网络文学读者们有自己一套语汇称呼那些跟跟模仿的“套路文”,如“速食”快餐”“粮草”“千草”,背后的心理是,这些“套路文”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套路本有价值,并且是原创价值,就像老北京炸酱面的独特配方。
只不过,网络文学套路配方是开放式的,有开创者,没有专利拥有者,是在无数“跟进”创作者的积累中自然形成的。
可以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发明,扎扎实实的类型构成网络文学的“核心资产”。
③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是一套最易导向成功的成规惯例和写作攻略,那么,那种流行类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却是不可预测。
网络文学发展20年,借助媒介优势,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但是,基本没有哪一种类型是作者或网站设计的结果。
往往是一本书火了,引爆一个类型。
网络文学自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以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迎合。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三语文模拟试卷4

——教课资料参照参照范本——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4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8 题,共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1—— 3 题。
①秦汉时代的广泛知识与一般思想,大概能够归纳以下。
②“天”仍旧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照。
仿效“天”的结构,模拟“天”的运转,依照“天”的规则,便可以获取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便可以拥有“天”的神奇与威望。
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变成神奇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变成神奇的对应关系。
不单是一般公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照和权利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制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例更为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观点所表述,而这些观点又被详细化为一些能够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第一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独一的来源、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威望、理性法例、知识基础和全部的终极依照。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能够指日月、天地,也能够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各种般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广泛相信“五行”能够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全部,使宇宙齐整有序。
相反,假如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杂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不然人就会患病,社会就会杂乱,宇宙就会无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金钗(chāi)三缄其口(jiān)颔联(hàn)纨绔子弟(kù)B. 给养(gěi)危如累卵(lěi)分娩(miǎn)妩媚多姿(wǔ)C. 俟机(sì)沆瀣一气(hàng)奶酪(luò)不容置喙(huì)D. 奇葩(pā)不谙水性(ān)城垣(huán)风流倜傥(tǎ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长年常年积雪原气大伤赋予重任B.旁证旁证博引委屈求全仗义执言C.修养休养生息青春不再过渡地带D.交代交待问题纭纭众生牟取暴利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大明同学对牛顿第一定律,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容的问题。
②这篇社论指出: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和支持,不是发出几个号召就能解决的,必须有正确的政策。
③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
高考的逻辑很简单,在基础教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拥护只要/就B.质疑/置疑拥戴只要/就C.质疑/置疑拥护只有/才D.置疑/质疑拥戴只有/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强调的是人性的发现和回归,是人生经过轰轰烈烈的成功或者大起大落之后的盖棺定论,而成就、业绩反倒是第二位的了。
B.作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节约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C.如果你能听从老中医的劝告,增强自信心,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坚持锻炼,不气馁,长此以往,你口吃的毛病一定经能得到矫治。
D.强调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5.下列句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大学精神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呼吁大学回归净土,营造宁静校园。
B.又是瓜果飘香的收获季节,新疆吐鲁番一个美丽的村庄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分享着丰收的幸福。
C.身遭贬谪,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范仲淹凭借他的《岳阳楼记》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
D.据估算,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工程建设而引发的非自愿移民大约为1000万。
这意味着在过去10年里,大约有1亿人左右被迫迁移到其它地方。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
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
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
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说:“钱塘洪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
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
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
这是大大的误解。
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6.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7.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
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
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
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
在官岁余,未见知。
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
台中咸称其能。
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
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
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
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
”寻除著作佐郎。
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
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
”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
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
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语遂达曙不厌。
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
”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
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
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
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
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
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
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及还,启知而已。
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积思劳倦,遂成气疾。
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寻除著作佐郎。
除:免职。
B.其五恤狱讼。
狱:案件。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赞成:同意。
D.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处分:处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皆询于绰而后定②赵氏求救于齐B.①乃召绰,告之以事②予以愚获罪,谪潇水上C.①因称其有王佐才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D.①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周文对苏绰倚重信任的一组是①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②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③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④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⑤博求贤俊,共弘政道⑥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先后受到他的从兄苏让和仆射周惠达的推荐,周文帝宇文泰当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C.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书,周文帝非常重视,自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D.苏绰生性俭朴,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他日以继夜忙于政事,长期思虑劳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死在任上。
第II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在官岁余,未见知。
②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
③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鄂州南楼①书事四首(其一)宋·黄庭坚②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③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释】①鄂州南楼: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
②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创始人。
写此诗时正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
③芰(jì):菱,水生植物,夏天开花,白色,果实叫菱角,可吃。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描绘画面的,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4分)(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凉”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分)15.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⑴俨骖騑于上路,。
临帝子之长洲,。
(《滕王阁序》)⑵千岩万转路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