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本文共有10940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目录第一篇:《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第二篇:动机与人格读书心得第三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第四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第五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这周,我重新读了一遍《动机与人格》。
下面我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记我的理解说一下。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的马斯洛所著。
同时这本书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纠正了我对健康人格的错误认识。
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让我学会了让自己变得优秀、健康的方法。
但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部分“动机理论”的“需要层次”和第三部分“自我实现”,下面我说一下我对这两部分的理解。
首先是“需要层次”。
需要分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和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求层次逐渐递增。
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等级,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
下面是第三部分“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是一项非正式的个人探索,他一生都在做着这件事。
马斯洛选了他本人认识的一些朋友,以及一些公众人物和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都是自我实现者)。
通过对这些人的研究,马斯洛得出对自我实现的人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总体印象。
1、对现实的感知:这些自我实现者比常人有更强、更准确的对事物的感知、判断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他们能比其他人更加迅速、准确的发现被隐藏和混淆的现实。
2、接受性:自我实现者相对的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
即使他们身上有种种的缺点、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们可以以他们的方式接受他,而不感到有真正的忧虑。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的动机和人格塑造的关系,引发了我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的动机和人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受益匪浅。
书中,阿德勒分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他认为,人的内心驱使着他们的行为,而这些内心的驱使与个体的人格息息相关。
个体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追求自己的目标。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阿德勒通过他的观察和研究,深入挖掘了动机和人格之间的复杂联系。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的动机不仅受到内在的因素影响,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影响。
人们往往会根据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来塑造自己的动机。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动机和人格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积极主动,追求成功和认可。
然而,在一个温和宽容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友善。
这些不同的动机和人格特质塑造了不同的个体。
阿德勒还进一步探讨了动机和人格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他指出,个体的幸福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目标的追求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和人格特质使他关注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个体成就,那么他通常会感到更加满意和幸福。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动机和人格特质更加注重他人和社会的福祉,那么他通常会从他人的幸福中获得满足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机和人格特点,这是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根本。
同时,我也认识到动机和人格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动机和人格特点,以达到个人成长和幸福的目标。
阿德勒在书中还提到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即个体通过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启发。
我深思自己的动机和人格特征,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动机与人格》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启示。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让我有种仿佛在心灵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冒险的感觉。
书中关于人的动机和人格的探讨,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窗户。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仿佛一位亲切的智者,坐在你身边,用平实又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一点点剖析着人性的奥秘。
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类需求层次的精妙阐述。
以前,我对于自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行为,总是感到有些迷糊。
但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那把解开谜团的钥匙。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在推动。
就像我有个朋友小宁,她特别喜欢画画。
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单纯地觉得画画好玩,能打发时间。
但仔细想想,好像没那么简单。
小宁从小就对色彩和形状特别敏感,每次看到美丽的图画,她的眼睛都会放光。
对于她来说,画画最初可能只是满足了她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宁的画越来越好,开始得到身边人的称赞。
这种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让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满足了她的尊重需求。
她更加努力地画画,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
而这些荣誉,又进一步激励着她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再后来,小宁的画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是她内心深处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
她想要通过画笔,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哪怕有时候遇到挫折,比如画得不满意,或者作品被人批评,她也不会轻易放弃。
因为画画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就能看出,人的动机和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我们总是在努力满足一个又一个的需求,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对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回想起我自己的经历,也能找到这样的轨迹。
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每天有好吃的零食,能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动机与人格》。
此著作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最初发表于1954年。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改。
《动机与人格》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一。
本书主要讨论了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这些需求按重要性层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一观点被称为“马斯洛幸福层次”理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着迷。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化,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然而,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开始对人类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据我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但其理论极为深刻。
我非常喜欢马斯洛使用的实例来解释其理论,这让我很容易理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实例,马斯洛提到一个人饥饿时,会立刻去找吃的食物。
但当一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其他更高阶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了人的需求分层次,而是对这些需求及其层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觉得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许多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学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且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需求的。
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内在满足感的建议。
阅读本书后,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提高幸福感。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更有意义的决策,同时也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马斯洛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您正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书籍,那么《动机与人格》将是您的不二之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完《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类动机和人格理解的新大门。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且深刻的观点,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做事情要么是为了追求快乐,要么是为了逃避痛苦。
但这本书告诉我,人类的动机远比这复杂得多。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特别痴迷于摄影。
起初,我以为他只是觉得拿着相机拍照很酷,能在朋友圈收获一堆点赞。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小李为了能拍出好照片,经常天不亮就起床,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跑到荒郊野外去等待日出的那一刻。
有时候,为了捕捉一个瞬间,他会在一个地方蹲守好几个小时,哪怕蚊虫叮咬,也一动不动。
夏天的时候,烈日暴晒,他汗流浃背,却依然全神贯注地盯着镜头;冬天寒风刺骨,他的手都冻僵了,还舍不得放下相机。
我曾经问他:“你这么辛苦,到底图啥呀?”他笑着说:“你不懂,当我按下快门,捕捉到那一个完美瞬间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时候我才明白,他对摄影的热爱,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是在追求一种自我实现,通过摄影,他能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能够展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自我实现的动机,让他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再想想我自己,我一直很喜欢写作。
以前我总觉得,我写作就是为了能在杂志上发表,能让别人看到我的名字。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动机。
我发现,其实我内心深处,是希望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和读者产生共鸣,来传递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当我真正沉浸在写作的过程中,那种心流的体验,那种把内心的想法一点点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才是我真正追求的。
《动机与人格》还让我明白了,我们的人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动机和行为。
比如,我有个性格特别开朗乐观的同事小王,他总是充满了活力,对任何新的任务和挑战都充满了热情。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动机与人格的书,对我来说,还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初读时,感觉有些深奥,那些理论和概念在脑海中翻腾,让我有些应接不暇。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人类内心深处的神秘世界。
书中对于动机和人格的探讨,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小经历。
那是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爬山的旅程,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出游,却让我对自己的动机和内心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和朋友早早地就出发了,背着鼓鼓的背包,满心期待地朝着山的方向前进。
一开始,山路还算平坦,我们有说有笑,步伐轻快,觉得这爬山也不过如此嘛。
可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脚下的石头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总是让人险些滑倒。
这时候,我开始感觉到累了,每走一步都像是拖着千斤重的石头。
我的呼吸变得急促,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落,打湿了我的衣衫。
我看着前方似乎没有尽头的山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我在想,我为什么要来受这份罪啊?在家躺着吹空调、吃西瓜不好吗?这时候,我的动机开始动摇了。
我最初想要爬山,可能只是为了跟风,觉得大家都去爬山,那我也去凑个热闹。
或者是想在朋友圈发几张美美的照片,炫耀一下自己的“壮举”。
但是,当真正面临困难的时候,这些表面的动机根本支撑不了我继续前进。
而我的朋友呢,他虽然也气喘吁吁,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我问他:“你不累吗?为啥还能坚持?”他笑了笑说:“累啊,但我爬山是为了挑战自己,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每次征服一座山,我都觉得自己又强大了一点。
”听了他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动机,难道我就这么轻易放弃吗?不行,我不能当逃兵。
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往上爬。
这时候,我不再去想别人会怎么看我,也不再想着发朋友圈炫耀。
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克服困难,爬到山顶。
我开始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感受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感受着肌肉的酸痛和力量的迸发。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和人格特征。
阿德勒提出了人的动机来源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而人格则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自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
他提出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等;而社会认知则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需求,包括对他人的认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
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动机,驱使着人们去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
这一观点让我对人的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除了对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阿德勒还对人格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人格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是个体对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反映。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优势感”、“社会利益”和“生活方式”等概念,阐述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感,即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社会利益,即对社会认可和关系的需求。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受到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共同影响。
在读完《动机与人格》之后,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同时,人的人格特征是由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塑造的,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篇)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
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
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
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
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恋的和不知感恩的”尽管他享年仅62岁,足以看到他的满足感、不贪恋、不畏惧死亡。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
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馆的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
即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又标志着其“后人本心理学”的萌芽。
《动机与人格》自提出以后,一方面得到引用、引导、应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
尽管有的批评家试图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论,但迄今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人类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关于需求层次的经典阐述,马斯洛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马斯洛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们对事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
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的过分简单的观点。
在“自我实现的人”中,马斯洛描述了他对自我实现的跨时代的调查,他概括了在选择和测试研究对象中使用的方法。
这章的大部分都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研究对象的素质和特征所做的具体描述,具体包括:准确的感觉、自发性、超然、独立高峰体验、幽默感和创造性。
马斯洛还指出,他的研究对象还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他还讨论了这些人的弱点。
我喜欢马斯洛,他对我有很大影响,以前只是浅浅地了解到几大需求层次,但他的《动机与人格》让我对自我实现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合上书,我想了想自己身边的人,在对待爱情、友情和事业上,有两三个人确实符合自我实现者的特点的,比如他们都强调对别人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长、对个体的独特人格非常尊重,具备这位同伴的胜利感到高兴而不是受到这种胜利威胁的罕见能力;他们很少角色扮演,他们从不伪装无知、掩饰智慧,而是流露本身具备的天真或沉稳,用无邪或是坚毅的眼神和语言,都是他们的本色……。
更多的人,仍然奔忙于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仍然被乌云蔽日,他们对高级需求置若罔闻或根本就无暇问津。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篇1马斯洛出生的时代是一个“人性一直被低估的时代”——在当时的心理学领域中只有两大势力:行为主义方法,临床的心理分析方法。
更准确的来说,人类行为被限制在了机械论和病态模式中。
而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便是对人性更丰富的研究,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阐述马思想的在前三个板块,最后一个板块是描述他研究人类科学时的心得体会,也就是方法论部分。
下面简要的谈谈个人对这些部分的理解。
马斯洛的研究是一个体系,所以非常有层次和逻辑。
文章开始的部分有这么几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竟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个人,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
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金字塔的形状划分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常见翻译是社交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正是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架构,自下而上的需要逐步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便让位于高层次的需要。
尽管这只是它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却显得非常生动,尽管不能夸赞科学,却一直被人们重视。
马斯洛同样也有给动机进行了分类,让需要和动机从结构上有了结构上的联系。
动机理论部分对个人的详细阐述正是对第二部分心理病态、正常状态(心理是许多个人造成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层面)做好铺垫。
回到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
尽管马斯洛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从他的逐步分析上来看:由剥削、威胁和冲突所造成的个人需要的受阻暴露出个人病态、从社会的广泛视野上看,病态社会由此诞生。
可以见得,病态是无论那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存在,包括读者个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肯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存在。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动机与人格》,对我来说真是一次难得又奇妙的体验。
这本书开篇就把我带入了一个对人类内心世界深度探索的旅程。
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亲切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人的动机和人格的形成。
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关于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直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以前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日常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情绪,其实都能在这些需求层次中找到根源。
就拿我曾经减肥的经历来说吧。
起初,我想要减肥只是因为觉得自己穿衣服不好看,这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外表追求,但深挖下去,其实是为了满足尊重需求,我希望在他人眼中有一个更好的形象,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美。
于是,我开始控制饮食,每天计算着卡路里,拒绝了各种高热量的美食诱惑。
那段时间,真的是煎熬啊!看到蛋糕、巧克力,心里就像有只小爪子在挠痒痒。
然后,随着减肥的进行,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轻盈,精力也更充沛了。
这时候,我的动机又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拥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能够自由自在地活动,不用担心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
再后来,当我坚持运动,逐渐看到自己身材的变化,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开始更有自信,敢于去尝试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活动,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个时候,我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求,感受到了来自群体的温暖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动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念头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行动,但随着行动的推进,最初的动机可能会被新的动机所取代或者融合。
而且,人格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像我这种比较固执、有决心的性格,在面对减肥过程中的困难时,就更容易坚持下去;而那些比较容易动摇、缺乏耐心的人,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弗洛伊德所著的心理学经典著作,通过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动机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人格特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刻,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动机的探讨让我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潜意识的驱使,而这些潜意识的动机往往是人们自己都不太清楚的。
通过对梦境、幻想和心理疾病的分析,作者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让我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费解的行为,而通过对动机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次,书中对人格的探讨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认为,人格是由潜意识的冲动和社会环境共同塑造而成的,而人格的形成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人格类型的分析,作者揭示了人格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受到他人的人格特征的影响,而通过对人格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最后,通过阅读《动机与人格》,我对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各种欲望和冲动,而这些欲望和冲动往往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通过对动机和人格的探讨,我对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综上所述,《动机与人格》是一本关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学经典著作,通过对动机和人格的探讨,让我对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心理学经典之作。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伦·贝克(Aaron Beck)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著,本书主要探讨了动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人的动机和人格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书中首先介绍了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能够推动人们朝着某个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前进。
作者提到了生理动机、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等不同类型的动机。
生理动机是指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饥饿、口渴等;心理动机则是指人们对于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追求;而社会动机则是人们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他人需求而行动。
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驱使着人们的行为。
在动机的基础上,人格成为了影响人们行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人格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
书中提到了人格的不同维度,如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等。
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都不相同,形成了独特的个体差异。
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动机和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指出,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的动机选择和行为表现。
比如,外向性高的人更喜欢社交活动,他们的社会动机更强,更愿意主动参与到群体中去;而神经质高的人则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动机更强,更关注自我实现和成长。
同时,动机也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一个人的动机目标和追求,会塑造他的人格特点。
比如,一个追求权力和成功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自信、果断和坚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动机和人格的概念,还深入思考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工作中,了解员工的动机和人格特点,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动机和人格特点,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他人的动机和人格特点,可以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总之,动机与人格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翻开《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对于人类的动机和人格会有如此深刻而又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观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认知角落。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又精妙的动机。
这些动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人格。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来说吧。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李,他是那种对生活充满热情,永远都在追求新事物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山区给孩子们送物资。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道路崎岖不平,我们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才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把带来的书本、文具和衣物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我看到小李的脸上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乐和满足。
那一刻,我有些好奇,为什么他会对这样一个辛苦的活动如此投入和热情?后来,在我们返程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了他。
小李笑着说:“你知道吗?当我看到那些孩子们拿到新书包、新文具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特别渴望能有新的学习用品,能有更多的书可以读。
所以现在,只要有机会,我就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让他们能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
原来,小李的行为背后,是他童年的经历所激发的一种补偿动机。
他想要弥补自己童年时的遗憾,通过帮助这些孩子,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而这也让我进一步思考了他平时的一些行为。
比如,他总是热衷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经常会为一些弱势群体发声。
以前我不太理解,觉得他是不是有点过于积极了,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他内心深处的动机在驱使着他。
同时,小李在工作上也是一个特别拼命的人。
他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但从来没有抱怨过。
我曾经问他:“这么辛苦,你不累吗?”他回答说:“累啊,但我想要做出一番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我想让我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追求成就和自我实现的动机呢?再看看他的人际关系,小李是一个非常友善和乐于助人的人。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己、对周围的人,甚至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都有了一些新的、有趣的转变。
书中提到的关于动机和人格的种种观点,让我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地洒在地板上,我原本计划着要在家里好好打扫一番,给房间来个彻底的“改头换面”。
我早早地起了床,充满干劲地准备大干一场。
心里想着,等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那该有多舒坦啊!这就是我最初的动机,简单而直接——想要一个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我先从整理书架开始,那些乱七八糟堆着的书,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毫无秩序。
我一本本地拿起来,擦拭着书上的灰尘,回忆着每一本书带给我的喜怒哀乐。
有的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街边的小书店里偶然发现的;有的是朋友强烈推荐,迫不及待买回来的。
就在我沉浸在这些回忆中的时候,整理书架的速度不知不觉慢了下来。
接着收拾衣柜,看着那满满当当、塞得快要爆炸的衣柜,我忍不住叹了口气:“哎呀,怎么买了这么多衣服!” 我把衣服一件一件地拿出来,分类叠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很久之前买的、但几乎没穿过的裙子。
当时买它,是因为在商场看到模特穿着特别好看,想象着自己穿上也能美美的,一时冲动就买了下来。
可实际上,它的款式和颜色并不太适合我平常的风格,这就导致它一直被“冷落”在衣柜的角落里。
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买东西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真正的需要,还是一时的冲动和欲望?收拾房间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疲惫。
原本那个想要整洁房间的强烈动机,开始有点动摇了。
我坐在地上,看着周围还一片混乱的场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要不,今天就先收拾到这儿?反正也不急在这一时。
”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扭头看到了床头那张我和家人的合影。
照片里的我们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温暖。
我突然想到,如果房间一直这么乱糟糟的,每次回家心情肯定也不会好。
动机与人格第五章的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第五章的读后感这一章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关于自我实现者的描述。
这些自我实现者就像是人群中的“超级英雄”,不过他们没有披风和超能力,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内心。
他们对自己那叫一个诚实,就像一面明镜似的,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不像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想法都糊里糊涂的,还在那儿瞎忙活。
作者提到他们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这可太不容易了。
我就想啊,我平时有点小毛病都想藏着掖着,要是脸上长个痘痘都恨不得用十层粉盖住。
可人家自我实现者呢,就好像是在说:“我这个缺点啊,它也是我的一部分,就像我脸上独特的小痣,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种对自己的全盘接纳,真的很让人佩服。
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很稳定,就像深深扎根在土地里的大树。
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闲言碎语,或者社会流行啥就轻易改变。
我呢,经常今天看到一个潮流就觉得这个好,明天又被另一个新东西吸引,感觉自己像风中的小草,飘来飘去的。
自我实现者的这种坚定,就像是给我敲了个警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坚守的东西。
还有就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很积极,充满了爱和善意。
这就好比他们戴了一副特制的眼镜,看什么都自带美化滤镜,但这个滤镜不是虚假的,而是他们内心的美好投射到外界。
我有时候就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烦心事,比如上班堵车就开始抱怨,可他们说不定就在想:“堵车啊,正好让我有时间欣赏路边的小花呢。
”这心态简直绝了。
不过呢,读这一章也有点小“痛苦”。
因为一对比,就觉得自己离自我实现者差得好远啊。
感觉自己就像在山脚下仰望山顶的他们,但是呢,又给了我一种希望,就像是在告诉我:“虽然你现在还在半山腰,但是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也能慢慢往上爬的。
”总的来说,这一章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性中美好一面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
让我看到了人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也让我有了想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冲动。
我觉得就像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那些自我实现者一样,活得更加通透、自在呢。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探讨了人的动机和人格的形成。
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分析,阿德勒提出了自我实现的理论,强调了人的内在动机对于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阿德勒在书中提出了“力量动机”和“社会动机”这两种动机类型。
力量动机是指个体追求权利和控制的动机,而社会动机则是指个体追求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动机。
这两种动机类型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取向和目标选择。
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我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也存在着这两种动机,有时候追求权利和控制,有时候又追求与他人和谐相处。
了解了这些动机类型后,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动机,也更加理解了他人的行为动机,这对于我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阿德勒在书中还探讨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他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受到了家庭、教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人格的研究,阿德勒提出了“优越感”和“劣等感”这两种人格类型。
优越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而劣等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有着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卑感。
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格特征,发现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因素对于我的人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劣等感,这种消极情绪会影响到我的行为和心态。
因此,我开始尝试通过自我调整和积极心态来克服劣等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这对于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最后,阿德勒在书中还提出了自我实现的理论,强调了人的内在动机对于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内在动机是推动个体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实现自我,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在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成长,发现自己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动机。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篇一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嘿,读完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我这心里头啊,真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说真的,这部分内容可太有意思啦!一开始,我觉得它可能会超级枯燥,毕竟是理论嘛,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居然被深深吸引了。
马斯洛提出的那些观点,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些大道理。
但对我来说,却好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那混沌的脑袋瓜里。
比如说,他强调人的需求层次,从生理需求一路往上到自我实现需求。
我就忍不住想,我自己现在到底处在哪个层次呢?可能我还在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努力奋斗,那啥时候我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呢?我觉得吧,这个理论好像有点理想化。
在现实生活中,哪能这么清晰地划分需求层次呢?有时候,我可能同时在为了多个需求而纠结。
就像我又想多睡会儿觉满足生理需求,又想赶紧起床学习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可咋整?不过,这理论也不是一无是处。
它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动机,为啥我要努力学习?为啥我想交朋友?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吗?总之,读这部分内容,我是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但我觉得,这一路的思考真好,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新的认识。
你们觉得呢?篇二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进去,嘿,还真有点意思!马斯洛说的那些需求层次,我觉得吧,好像挺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对。
比如说,他说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这没错,谁能不吃饭不睡觉活着呀?可有时候,我就觉得,为了梦想,我可以暂时忽略生理需求,拼命去努力,难道这就不对了?而且啊,这社会这么复杂,人的需求哪能分得那么清楚?我可能今天想要满足社交需求,明天又觉得自我实现更重要。
这可咋办?难道人的想法就不能变来变去吗?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理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很多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求————读《动机与人格》有感“我究竟想要什么”,这是前段时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不解:你既然已经选择读研,难道你还不知道要什么?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热面临着和我同样的困然,事实之一是当我把“我想要什么”作为个性写在自己的校内网上时,出乎意料的有很多朋友跟帖,大家都很有感触的说“是啊,我想要什么呢?”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件事或者一句话而对自己之前的信念发生动摇,这不是坚定不坚定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挖掘自己最根本的需求,很多人或许会说“缺什么就需要什么呗!”不错的,可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上的缺乏,比如我的众多朋友的跟帖中,也不乏有人说“我想要钱”“我想要好工作”、、、、、、这就是根据之前说的,缺什么就想要什么得出的结果,可是也正是这样的需求使得我们往往会不断的处于迷茫状态,因为毕竟钱、工作等从本质上讲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满足我们根本需求的工具,但这个根本的需求是什么呢,很少有人能理智的进行自我挖掘,我也是如此,因此我拿起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期盼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自我需求。
作者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
《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
在这本著作中,其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的。
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等。
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书26页中马斯洛提到“欲望是一种概念的引申。
也就是说,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密要的研究。
”在这里,欲望也就是动机的引申,动机即是人类的终极目的。
我们说,只强调行为内在动力的动机观点把动机问题过于简单化。
这些内在动力若不与行为目标相联系,它只能是盲目的、单薄的,从而不能构成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
人们只有在对外在的刺激物、目标、诱因等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调动其内在的力量,努力去实现它。
行为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好好研究研究,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即目的。
动机越强烈,潜能就会挖掘的越深。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贫苦大学生鹏钢,为什么能去拉板车,为什么能刻苦学习,考上大学,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摆脱苦日子,是这种强烈的动机激发了他的潜能。
很多人才都是这样造就的,所以说苦难对人有时候是财富,关键是你怎么来看待苦难,怎样利用困难。
我们的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早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我们智慧的祖辈们就有了关于积极面对苦难的励志名言,流传至今,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
多少年来,这些警示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着自己那单纯而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在苦难中成长、成功,但是目标本身远比通向这些目标的条条道路更具普遍性,因为这些道路是由特定的文化局部决定的。
以自尊心为例,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靠成为好猎手来满足自尊心,而在另一个社会里,却要靠当一个伟大的医生。
因此,如果我们从根本上考虑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这个人想要成为好猎手的欲望与那个人想要成为好医生的欲望有着同样的原动力和根本目的。
同样,对于鹏钢来说,读大学无非是一种满足动机的途径,而他的原动力或根本目的那就有待进一步研究了,这是由特定的文化局部决定的。
这个欲望或行为可能起到一种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其他意欲得以表现出来。
在郭冬临的小品“男子汉大丈夫”后“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盛行起来,在马斯洛的眼中,冲动究竟是什么呢?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冲动是—个分离的存在,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没有内在的联系,甚至与其他本我冲动也没有联系。
杜威的论点是,成年人的所有冲动,至少特有的冲动,是与现实结合,并且受现实影响的。
一句话,这就等于主张根本没有本我冲动。
言外之意就是,假如有本我冲功,那么它们在本质是病态的,而非健康的。
马斯洛也提到“这些幻想冲动究竟是疾病或退化的证据,还是健康人最内在的精髓的展现?”一个问题是,如果是一个纯真婴儿存在幻想冲动很正常,不论冲动后的行为多么怪异,那只能算是他了解这个世界的开始,做出什么都不为过。
我们可以悉心教导,慢慢引导他,直到他的行为为现实世界所接受,即培养成一个正常人。
而成年人幻想冲动后的行为多半被我们看成是病态的。
所以我认为对于我们眼中的“病人”可以用婴儿治疗法,把他看成婴儿的纯真即本我的显露,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他,悉心教导,慢慢引导,使他慢慢转化为“健康人”为社会所接受。
当然谈到马斯洛,就不得不提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分别概括如下:层次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即饿,渴和睡眠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即需要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归属和爱的需要,即对友谊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即一种自尊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一种人的潜能得以完全的发挥。
并且,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其他更高一级的需要就会出现了,而且后者起着指导作用。
自我实现人则提出: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受自己,能够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自我实现的人不是完美的人,但他们尊重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自我实现的人比普通人更少受社会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愿望,比大多数人压抑较少而自然表达较多,受自己做人原则懂得支配,而不是受制于社会规则;自我实现的人具有创造性,这里所说的创造是完成一项工作时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式,如一个自我实现的商人能够相处聪明的办法改进经营;自我实现的人朋友很少,但他们的友谊却深厚而有益;自我实现的人愿意离群索居,总是以自我欣赏的态度看待他的生活经历;自我实现的人都会经常拥有自己的高峰体验。
显然,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斯洛心理学所提出的理论,更适合我们正常人的世界,对人类本身的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如马斯洛自己所认为,如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健康人而不是严重的患者身上,就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
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
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
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
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使我们知道: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
而马斯洛的学说,正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它们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
1、对应生理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
企业方面则要注意员工收入的提高、休假、各种福利及身体保健方面的设施。
2、对应安全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职位的保障和意外事故的防止。
企业要有雇用保证,建立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及意外保险制度等。
3、对应社交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内的和谐,企业要通过建立协谈制度、利润分配制度、互助金制度、教育训练制度及成立各种业余的协会等。
4、对应尊重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地位、名分、权力、责任及与他人相对的薪水高低。
企业要通过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选拔制度及各种员工参与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对应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能发展个人特长和才华的组织环境,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企业要通过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手段,为员工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活动的舞台。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做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既然五个层次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的任务就在于找出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
比如,为了满足职工的生理需要,就应采用适当增加薪酬、改善劳动条件、创办各种福利事业等措施,以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使他们的吃、穿、住和婚姻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又比如,当自我实现需要占主导地位时,人们就会把自己的创造性热情融汇到他们的工作中去。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管理者就应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会有着允许进行创新的领域,每个人都应具有创造性。
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人们的能力、技术和潜力,允许他们发展和使用具有创造性或革新精神的方法,以便为个人成长、成就和提升提供保证。
对有成绩者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要注意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在一个企业内员工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个人能力不同,这就决定了企业员工的需要不会处在同一个层次上。
对年轻的员工来说,爱情和友谊的需要往往占据主要地位。
对知识型人才来说,受到重视和尊重、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往往是不可替代的。
作为主管人员,了解这种情况十分重要,因为,有些人对社交的需要比尊重的需要更为重要一些;有些人对某些生理需要也许要求多些,金钱仅仅是激励他们的一种东西而已。
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方法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在应用该理论时,也应该看到,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分,也并不一定严格地按上述各个层次逐级去满足。
例如,会有这样的人,在其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一味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对于这种特别的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要盲目照搬该理论。
马斯洛的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重大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认为不仅仅是管理别人时需要研究和借鉴马斯洛的理论,我们自身在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时同样也需要好好品鉴他的理论,从而真正了解自己需要,并寻求满足自身需要的途径,不断提醒自我,进行自我“修炼”,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从而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生活处处充满不确定性,一个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的人生将会使众多的不确定变成为确定,造就一个精彩的人生!。